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简介失眠是指人在正常睡眠时长内,无法入睡、睡眠浅或多次醒来,并导致白天精神不佳、疲劳乏力等问题。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身体失衡所致,并可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综合信息,来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对于失眠患者,中医辨证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1. 肝郁脾虚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长期情绪压抑,容易焦虑、烦躁。

舌苔厚重、脉弦细。

治疗上,可以通过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的方法来调理身体。

2. 心脾不交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思虑过度、脾胃功能失调。

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脉弦细。

治疗上,可以通过平心静气、健脾和胃的方法来改善睡眠。

3. 肝肾不足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年龄较大、阳气不足。

舌苔白腻、舌体胖胖的,脉细缓无力。

治疗上,可以通过滋肾养肝的方法来补益身体。

中医治疗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来帮助失眠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1. 饮食调理: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多吃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如糯米、紫菜等。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医生可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如柴胡泻肝汤、六味地黄丸等。

3.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改善睡眠的效果。

4. 中医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

总之,中医辨证施治可以针对失眠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中药、饮食调理、针灸疗法等多种方法来改善睡眠问题。

在进行治疗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和诊疗。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失眠是指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导致的睡眠障碍。

根据睡眠障碍的症状和持续时间,失眠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

短期失眠通常由压力、焦虑、抑郁、生活变化和旅游等因素引起,但长期失眠可能是由慢性疾病、痛苦和个人睡眠习惯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治疗失眠,中西医学都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主要探讨失眠的中西医诊治。

一、中医诊治1. 中医辨证论治法——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法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

辨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用于了解病人的症状、情况和原因。

然后,中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例如,当临床症状表现为过度思考、易怒、呕吐等情况时,可以采用悬灸和针灸,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消化功能。

针刺督脉和足三里穴、太冲穴也可以治疗失眠。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特别有效,例如安神定志颗粒、归脾丸、益智祛忧丸和逍遥丸等。

2. 中药治疗法——促进睡眠和调节情绪中药治疗失眠的工作原理是调节人体的自然机能,促进健康睡眠,同时改善由失眠引起的心理问题。

很多中药都有很好的睡眠促进作用,例如:当归、茯苓、龙茎等。

3. 食疗法——改善失眠中医食疗也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因胃肠道问题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缓解症状。

瘦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鱼、虾、豆腐、菜花和茭白等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安神作用,而且补益身体,促进健康睡眠。

二、西医诊治1. 光疗法——调节生物钟人体的生物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光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之一,可在傍晚降低家庭照明强度。

晚上在睡觉之前减少时间,增加明显照明时间。

2. 药物治疗法——短期解决失眠问题对于严重失眠的病人,西医通常会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和3-、4-环类药物等。

但是这些药物仅限于短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3. 心理治疗法——帮助改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一种镇定情绪、减少压力和深层治疗条件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失眠问题。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失眠和大便粘马桶是两种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但在中医理论中,它们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下面是一种可能的方案。

标题:中医辨证治疗:缓解失眠、改善大便粘马桶问题导言:失眠和大便粘马桶是很多人常见的健康问题,而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帮助缓解失眠并改善大便粘马桶问题。

一、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辨证: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肝郁、心火亢盛、脾虚等。

通过仔细辨证,确定具体的失眠类型。

2. 调理肝气:若失眠是由肝气不舒引起的,中医建议通过舒缓肝气来缓解失眠。

可以采用针灸、按摩、草药等方法来调理肝气,比如常用的柴胡、丹参等。

3. 平衡心火:若失眠是由心火亢盛引起的,需要平衡心火。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具有清心降火功效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苦瓜等。

4. 补充脾气:若失眠是由脾虚引起的,需要补充脾气。

可以适当增加摄入一些温补性食物,如山药、红枣等,同时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二、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辨证:根据中医理论,大便粘马桶可能是脾胃湿热、肠道功能失调等问题引起的。

通过辨证,确定具体的病因。

2. 清热利湿:若大便粘马桶是由脾胃湿热引起的,中医建议清热利湿。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便功效的草药,如黄连、车前子等。

3. 调理肠道功能:若大便粘马桶是由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需要调理肠道功能。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促进消化吸收:若大便粘马桶是由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需要促进消化吸收。

可以选择一些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的草药,如山楂、白术等。

结语:中医辨证治疗可以针对失眠和大便粘马桶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调理肝气、平衡心火、补充脾气可以缓解失眠;而清热利湿、调理肠道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可以改善大便粘马桶问题。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大便粘马桶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失眠和大便粘马桶是两种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但在中医理论中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根据中医的辨证治疗原则,失眠和大便粘马桶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都是身体内部阴阳失衡所致。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症状,并提出相应的辨证治疗方案。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差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通常与心脾不足、肝郁气滞等有关。

心脾不足指心脾功能虚弱,造成气血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养分给身体和大脑,导致失眠。

肝郁气滞则是指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导致肝气郁结,影响了睡眠。

因此,治疗失眠的关键是调理心脾和疏通肝气。

针对心脾不足,可以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耆、白术、党参等,这些药物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胃的作用。

可以煮汤或泡茶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有效改善心脾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疏通肝气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经络理论认为,肝经与睡眠密切相关,肝气郁结会导致失眠。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经络,疏通肝气,改善失眠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足三里等,可以选择每天晚上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每次20分钟左右,连续治疗十天左右,可以明显改善失眠情况。

与失眠不同,大便粘马桶是指排便时粪便黏附在马桶上,无法顺利排出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大便粘马桶通常与湿热内蕴、脾胃失和等有关。

湿热内蕴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过重,导致大便湿滞。

脾胃失和则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导致大便粘稠。

治疗大便粘马桶的关键是清热利湿和调理脾胃。

可以采用中药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茵陈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泄的作用。

可以煮汤或泡茶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有效改善大便粘马桶的情况。

调理脾胃可以采用饮食疗法。

可以选择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红薯、蔬菜等,这些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顺畅。

同时,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百合、薏米等,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改善大便粘马桶的情况。

失眠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失眠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失眠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本病多由五志过极、劳逸失调、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及饮食不节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多为邪扰心神。

包括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诊断】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实验室检查排除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应审其邪正虚实。

虚证以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为多,实证有心火炽盛证、肝郁化火证和痰热内扰证。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以安心神为原则。

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实者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

虚实夹杂者,又应补泻兼顾。

1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方药举例: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5g,生地12g,桅子:10g,黄苓Iog,连翘10g,当归10g,朱砂(冲服)Igo加减:胸中懊恢,胸闷泛恶者,加淡豆豉10g,竹茹6g。

便秘漫赤,加大黄6g,淡竹叶10g,琥珀(冲服)2go2 .肝郁化火证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澳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柴胡6g,黄苓10g,木通6g,⅛g子IOg,泽泻10g,车前子(布包)10g,当归10g,生地黄10g,龙骨(先煎)25g,牡砺(先煎)25go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10g,郁金10g。

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

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

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失眠是指无法获得足够睡眠,或者睡眠质量差而导致白天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种症状。

中医学认为,失眠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身体不平衡所致。

传统中药具有独特的治疗失眠的功效,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帮助您摆脱失眠困扰。

一、黄连治疗失眠黄连具有疏肝胆、清热解毒的功效。

根据中医学理论,失眠多由于肝火亢盛或肝胆湿热所致。

可以用黄连加水煎剂的形式服用,每日两次,每次10克。

亦可使用黄连口服液,每日一瓶,分两次服用。

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改善失眠症状。

二、菊花治疗失眠菊花有清热、平肝、明目等功效,对条件性失眠尤为有效。

可以用菊花泡水饮用,或者用菊花煎剂搭配其它中药一同服用。

常见的方法是将菊花、枸杞子、茯苓、酸枣仁等药材一起煎煮,每日两次,每次10克。

菊花对于安神宁心也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三、酸枣仁治疗失眠酸枣仁能够安抚神经,缓解紧张情绪,对于失眠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可以用酸枣仁煎剂的形式服用,每日两次,每次10克。

也可以用酸枣仁研磨成粉末,加入温水中调匀后饮用。

酸枣仁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有助于入眠和延长睡眠时间。

四、丹参治疗失眠丹参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失眠尤为适用。

可将丹参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调成糊状服用。

也可以将丹参与茶叶一同泡水饮用。

丹参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疗效。

五、当归治疗失眠当归是常用的补血良药,也是治疗失眠的好选择。

当归具有温补、养血、安神的功效,对于血虚引起的失眠症状有良好的缓解效果。

可将当归泡水饮用,或者将当归与其它中药搭配煎煮,每日两次,每次10克。

常与黄芪、白术等药材一起使用,共同调节失眠的症状。

总结:中药治疗失眠是一种温和、有效的方法。

黄连、菊花、酸枣仁、丹参和当归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它们具有不同的功效,能够从调节肝胆、清热平肝、安神宁心等方面改善失眠症状。

在使用中药治疗失眠时,应遵循医师建议,合理用药,注意个体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失眠与焦虑症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失眠与焦虑症的病机、辨证与治疗。

一、失眠的病机与辨证失眠是指无法在晚上入睡或睡眠不深,并且白天感到疲倦和精神不振。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失调、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有关。

心脾失调是失眠常见的病机之一。

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等原因,导致心脾功能失调,出现失眠的症状。

肝郁气滞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病机。

中医认为,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压抑、烦躁易怒的情况下,肝郁气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难眠。

肾精不足是导致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肾精不足可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长期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进而导致脑力透支,出现失眠的情况。

辨证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失眠分为多个病证类型,如心脾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肾虚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养生活等方面。

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以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

例如,对于心脾虚弱型的失眠患者,可以使用补益心脾的中药方剂,如党参、白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患者,则可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失眠的症状。

例如,针灸师可以选择"心穴"、"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求安神、调理心脾的作用。

调养生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平和心态、有规律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遵循这些调养原则,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活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治疗青春期失眠有妙招

中医治疗青春期失眠有妙招

文/成云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治疗青春期失眠有妙招青春期的青少年也常常面临失眠的问题,中医认为青春期阶段失眠的原因是心肾不交、肝郁化火、痰热内忧、胃气失和等。

让我们从中医视角了解一下青春期失眠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1.心肾不交症状:心烦失眠,心悸,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

方中黄连清心火,阿胶滋肾阴,黄芩、白芍、鸡蛋黄、鸡内金可助黄连、阿胶以交通心肾,酸枣仁、珍珠母镇静安神,牡蛎平肝潜阳,诸药合用可改善失眠症状。

2.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柴胡疏肝解郁,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

若头痛剧烈加菊花、钩藤清泄肝火;若大便秘结加酒大黄清肠通便;若口渴多饮加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

3.痰热内扰症状:不寐,头重、痰多、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或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苔腻或黄腻,脉滑或弦细略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方中竹茹、胆南星以化痰清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祛痰,茯苓利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

若因痰热蒙蔽清窍所致头痛、头重可加钩藤、菊花、白芷疏风止痛;若脘胀满甚者加白蔻仁、砂仁开胃消滞;若恶心呕吐者可加姜竹茹止呕;若苔黄者可加黄连以清热。

针灸治疗1.针刺疗法体针疗法:选穴,脾俞、心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

操作方法,常规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用1周后隔日1次。

头针疗法:选穴,额旁1线及顶颞后斜线。

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进针,只捻转不提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梅花针疗法:选穴,额头部及太阳穴。

常规轻度手法刺激,隔日1次,连用5次。

2.艾灸和刮痧疗法艾灸疗法:选穴,足三里、三阴交。

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失眠(不寐)中医治疗失眠特效药

失眠(不寐)中医治疗失眠特效药

失眠(不寐)失眠是指夜间较长时间不能入睡,或入睡后易醒、早醒,醒后再睡不着,每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伴多梦,烦躁,易怒。

西医认为,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一种表现,与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失眠是人体大脑皮质细胞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产生兴奋性亢进,而与抑制过程失去平衡的结果。

中医古籍称失眠为“不寐”。

中医认为,不寐的病因是阴阳失衡,阳盛阴衰,阳不交阴所致。

用脑过度,焦虑不安,忧郁不畅,饮食不节,七情所伤,都会使人体的阴阳失衡,阳盛阴衰。

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应着重于脏腑的整体调治,尤其是心、肾、脾、肝的调治。

心主神,心神不安则不寐。

造成心神不安的因素,除了心本身的阴阳失衡外,还与肾、脾、肝的阴阳失衡有关。

心与肾的关系是升降相因,水火互济。

若劳累、房事过度,肾阴耗损,肾水不升,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降,不能下温于肾;心肾不交,心阳独亢而成不寐。

心与脾的关系是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若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脾伤无以生精微,不能上奉于心,心血不足而致心阴亏损,心阳盛于心阴而成不寐。

恼怒伤肝,肝阳偏盛,虚火上炎,心神受扰而成不寐。

过食伤胃,宿食停滞,积为痰热。

痰热阻遏心阴而成不寐。

故中医治疗不寐症的原则是育阴潜阳,补心安神,舒肝解郁,和胃化痰。

下面介绍中医治疗不寐(失眠)的验方。

验方1 补心汤【药物组成】生地黄、玄参、丹参、麦冬各20克,当归、太子参、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各15克,五味子10克。

【主治病证】失眠,烦躁,舌红少津,口干多饮,多汗,时有盗汗,大便结,脉细数。

【方药解析】本方由《摄生秘剖》载的“天王补心丹”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壮水;当归、太子参、丹参益气和血。

全方具有滋阴补心、清热和血,恢复人体阴阳平衡功能。

【随症加减】若口苦,烦躁甚,加栀子、夏枯草15克;若梦多,常有梦中惊醒,加龟版、龙骨(均先煎)各30克。

【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上、下午服。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失眠中医称为不寐。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属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盛不得入于阴;而虚证多属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阴虚不能纳阳。

久病可出现虚实夹杂,实火、湿、痰等病邪与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互相转化。

临床以虚证多见,病程较长,难以速愈。

治疗的基本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佐以安神之品肝火扰心证候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痰热扰心证候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加减: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心脾两虚证候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顽固性失眠中医治疗方案

顽固性失眠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失眠,又称睡眠障碍,是指患者长时间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等症状。

顽固性失眠是指经过常规治疗无效,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的失眠。

中医学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应以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疏肝解郁、健脾安神为原则。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顽固性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

若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水,导致心肾不交,出现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等症状。

2.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调节情志。

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情志不畅,出现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等症状。

3. 脾虚湿盛: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湿邪上扰心神,导致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

4. 肾虚精亏:肾主水,肾精充足,则精神充沛。

若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心神,导致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心肾不交型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加减:若心火亢盛,可加黄连、栀子;若肾水不足,可加枸杞子、淫羊藿。

(2)肝郁气滞型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炙甘草加减:若胸闷胁痛,可加郁金、佛手;若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夜交藤。

(3)脾虚湿盛型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砂仁加减:若脘腹胀满,可加厚朴、枳实;若食欲不振,可加陈皮、神曲。

(4)肾虚精亏型方药:左归丸加减组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鹿角胶、龟板胶加减:若腰膝酸软,可加杜仲、牛膝;若头晕耳鸣,可加菊花、石菖蒲。

2. 非药物治疗(1)针灸治疗针灸穴位:百会、神门、三阴交、太冲、内关操作方法:每次选取3-5个穴位,采用针刺或灸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推拿治疗推拿穴位:百会、神门、三阴交、太冲、内关操作方法: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每次选取3-5个穴位,按摩5-10分钟,每日1次。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药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诊疗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诊断:1. 详细了解患者情况: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收集病史、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睡眠惯等信息,全面分析导致失眠的原因。

2. 中医望、闻、问、切:根据中医的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精神状态以及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来进一步确定病因。

治疗方法:1. 药物疗法:- 神经安定药: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酸枣仁等,有助于镇静和放松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 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耆等,对于虚弱体质导致的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

- 安神药物:如黄连、夜交藤等,可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帮助入睡。

2. 针灸疗法:- 神门穴:位于手心小指侧,可以调整心神,缓解失眠。

- 印堂穴:位于额上正中,对于失眠伴随头痛有一定效果。

- 神阙穴:位于耳尖上方,可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3. 推拿按摩:- 头部推拿:通过按摩头部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 足心按揉:按摩足心的特定穴位,可以镇静神经,缓解失眠症状。

4. 中药熏洗:- 使用中药粉末进行脚底熏洗,有助于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5. 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 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刺激神经系统。

- 饮食均衡,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和刺激性。

总结:中医提供了多种诊疗方案用于治疗失眠症状,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中药熏洗等。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患者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对失眠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失眠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失眠的辨证施治失眠是指无法入睡、临睡后易惊醒、睡眠质量差、早醒等一系列与睡眠困扰相关的症状。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衡所致,可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失眠的辨证施治方法。

一、辨证施治的基本理念在中医中,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中医理论来判断病因病机,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失眠的治疗中,中医通常从七情六欲、脾胃气虚、肝气郁结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二、七情六欲的调理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失眠多与情志不调有关。

在辨证施治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若失眠是由于七情六欲的过度刺激所致,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来平衡情志,调理心神,从而改善睡眠问题。

三、脾胃气虚的调理脾胃气虚是引起失眠的常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气虚会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进而影响到心神。

因此,调理脾胃气虚可通过中药调理、食疗等方法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能量水平,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四、肝气郁结的调理肝气郁结是另一个常见的导致失眠的病机。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到心脏的功能,诱发失眠。

因此,在辨证施治中,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式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五、中药辨证施治方法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连、郁金、茯苓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医生的指导来选用合适的中药。

中药的治疗效果需要一定时间来发挥,患者需长期坚持治疗。

六、针灸推拿辨证施治方法针灸推拿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对失眠的辨证施治也有效果。

在针灸方面,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神门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推拿方面,常用的手法有捏、挤、揉、按等,通过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来舒缓压力,改善失眠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对失眠的辨证施治十分重要。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寐,即现代医学中的失眠,是指无法获得充分、满意的睡眠,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不寐的辨证论治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的不寐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上应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的不寐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如柴胡、郁金、黄芩、栀子、龙骨、牡蛎等。

3.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不寐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上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

4. 痰热内扰型痰热内扰型的不寐患者,多见入睡困难、胸闷痰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的方剂有温胆汤、清心化痰汤等,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等。

5.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胃不和则卧不安型的不寐患者,表现为饮食不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上应调和胃气、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平胃散等,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枳壳等。

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重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不寐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失眠是指在正常的睡眠时间内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

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中医分型,每一种分型都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一、心血不足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不足、气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补心益血,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进行调理。

此外,适当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二、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易怒、焦虑、郁闷、胸闷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脾气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可采用中药如柴胡、香附、白术、枸杞子等进行调理。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三、心火旺盛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心烦易怒、多梦、失眠,可能会伴有口干舌燥、心慌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内热过盛、心火旺盛、心神不宁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清热降火,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丹皮、赤芍、牡丹皮、合欢皮等进行调理。

此外,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兴奋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四、脾胃虚弱型失眠: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倦乏、失眠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脾胃功能不佳、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健脾胃,补益气血。

可采用中药如党参、黄精、白术、川牛膝等进行调理。

同时,饮食上应注意多摄入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五、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失眠、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肾脏功能减退、精气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补肾壮阳,调和阴阳。

可采用中药如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进行调理。

此外,戒除不良习惯如熬夜、过度用眼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总之,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治疗失眠还注重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

2023年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关于失眠的中医理论失眠的介绍1、心脾两虚:主症是思虑过重、不寐或多梦易醒、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懒语、心悸健忘、纳差,或有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而弱。

治法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党参15克、当归12克、元肉12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木香6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远志6克、炙草6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0克、牡蛎10克(先煎)2、心肾不交:主症是心烦不眠,难以入睡、或彻夜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男子易不振,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10克、肉桂3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阿胶10克(后溶)、龟板30克、牡蛎1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3、肝郁化火:主症是烦燥易恕、胸胁胀满、善叹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目赤、小便黄短、大便秘结、纳差,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去火安神。

方药: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柴胡12克、木通6克、泽泻12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茯神15克、郁金10克、生大黄5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10克(先煎)4、心虚胆怯:主症是心悸胆怯、难以入睡、易惊醒、恐怖不安、头晕目眩、或呕吐苦水,舌质淡胖,脉弦细。

治法:温胆益气安神。

方药:人参9克、炒枣仁15克、远志6克、熟地15克、半夏15克、茯神15克、竹茹9克、陈皮6克、枳实10克、石菖蒲10克5、痰食积滞:主症是睡眠不安、多梦易醒、胸闷痰多、嗳气吞酸、恶心,舌红苔黄腻,脉弦而滑。

治法:清热消导,化痰安神。

方药:黄连10克、陈皮6克、茯神10克、枳实10克、竹茹9克、枣仁12克、生山楂30克、焦六曲12克、莱服子3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琥珀2克 (冲服)二仁粥:取柏子仁15克,炒酸枣20克,粳米100克。

先将柏仁、枣仁捣碎,和粳米一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蜂蜜,再煮一二沸,睡前服食。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为经常性无法获得正常睡眠。

在中医学中,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有关,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因此,任何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体虚不足、以及久病之人等。

其中,外邪中以火热为直接原因较多,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则是失眠常见的直接病因。

饮食不节和体虚不足也是失眠的原发病因。

久病之人失眠常继发于各种疾病过程中或疾病之后。

失眠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

但因饮食、火热、痰饮所致者为实,但实中有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扰所致者为虚,但时有虚中夹实。

失眠的病势总是由外向内,由其它脏腑向心主发展。

最终,失眠的根本病机在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体虚劳倦等因素所致,产生火、湿、痰等病邪及气、血、阴阳亏虚,互相联系,相互转化,最终形成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其濡养温煦,致使神不安宅而成为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具体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以恢复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调节心神,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且常伴随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和多梦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失眠症。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少阴病、水肿病、咳嗽病和胸痹心痛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失眠,但是这些疾病所指的“不得卧”并非指失眠,而是因为呼吸困难无法平卧。

在治疗失眠时,需要根据虚实和邪正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实证,应该采用泻实、清热、化痰的方法;对于虚证,应该补气养血、滋养肝肾。

如果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需要同时补泻。

在具体的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心火炽盛证可以使用朱砂安丸加黄芩、栀子、连翘等;肝郁化火证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在使用方剂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失眠的经验方有哪些

中医治疗失眠的经验方有哪些

中医治疗失眠的经验方有哪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

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积累了众多有效的经验方。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

这些因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引起失眠。

一个常见的中医治疗失眠的经验方是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由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组成。

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为君药;知母滋阴清热,茯苓宁心安神,川芎调畅气血,甘草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对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失眠,表现为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归脾汤也是中医常用于治疗失眠的方剂。

它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等组成。

方中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以生血;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

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

适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常见症状有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等。

黄连阿胶汤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

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组成。

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

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失眠,症状多表现为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此外,还有安神定志丸。

它由茯苓、茯神、人参、远志、石菖蒲、龙齿组成。

具有镇惊安神、益气宁心的作用,适用于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常表现为胆怯易惊、心悸气短、夜寐多梦、易惊醒等。

除了上述经典方剂,中医还有一些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自拟方。

比如,有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自拟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为主的方剂,常用药物有熟地、麦冬、天冬、百合、白芍、茯神、酸枣仁、柏子仁等。

在使用中医经验方治疗失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

失眠的中医辨证医治原则

失眠的中医辨证医治原则

失眠的中医辨证医治原则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困扰。

中医辨证医治原则提供了一种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失眠问题。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中医辨证医治原则: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失眠患者,医生首先需要对病情进行仔细的辨证分析,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

根据辨证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

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有助于针对性地治疗失眠问题。

调理阴阳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是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

失眠患者常常表现出阴虚或阳亢的症状。

对于阴虚患者,医生会通过滋养阴液、清热泻火等方法来平衡阴阳。

而对于阳亢患者,医生则会通过清热解毒、宣泄热火等方法来调理阴阳。

调理阴阳可以改善失眠症状,恢复睡眠的平衡。

调和气血气血的充盈与调和对身体的健康和正常睡眠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失眠患者常常存在气血不足或气机不畅的情况。

调和气血可以通过补益气血、疏通经络等方法来实现。

这种治疗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祛风安神失眠患者常常伴随着神经紧张、心神不宁等症状。

中医通过祛风安神的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一些常用的祛风安神的中药包括柏子仁、桂枝、茯苓等。

这些药材可以安抚神经系统,促进身体的放松和入睡。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调理对失眠问题的治疗。

失眠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相反,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香蕉、牛奶、山药等。

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助于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辨证医治原则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

然而,对于失眠问题,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可能不同,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中医辨证医治前,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以确保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失眠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失眠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失眠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百会、涌泉(双)。

【操作】患者仰卧位,暴露百会穴及双足。

点燃艾条,先灸百会穴15min,再灸涌泉穴15min。

可采用雀啄灸、回旋灸等。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主穴】①神门、安眠、心俞、膈俞;②内关、三阴交、肝俞、脾俞,两组交替选用。

【操作】患者坐位,穴位周围严格消毒后,用一次性容量10ml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8ml,在上述注射点注射,局部出现酸、麻、胀或放射感后,回抽,如无回血则可缓慢注入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1ml。

每睡前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

3.刮痧疗法【主穴】头颈部为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太阳、角孙、风池、鱼腰;背部为神道、心俞;上肢部为神门;下肢部为三阴交。

【操作】以补刮为主,先以补法刮拭,后用平补平泻法。

先由轻到重,在同一经脉上刮至皮肤发红为度。

中医辨证,肝阳上亢,血压高者,加间使、行间、曲池,用泻法;脾胃不和者,加中脘、脾俞、胃俞,用补法。

4.耳穴压豆【主穴】耳神门、皮质下、神衰点。

【配穴】耳背取失眠穴,心、肝、肾、胃、脑点。

【操作】用耳穴探测仪器或用火柴梗按压,找到所取穴位敏感点。

用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然后将已准备好的柏子仁耳穴贴(取10cm×10cm的医用胶布将柏子仁置于中间)对准敏感点贴于耳部穴位,并轻轻按揉1min左右,而后嘱患者每日按揉3~5次,以加强对穴位的刺激。

4天换贴1次,4次为1个疗程。

5.推拿疗法【主穴】百会、头维、印堂、神庭、率谷、四神聪、安眠、肩井、神门。

【配穴】心脾两虚配脾俞、心俞、三阴交;阴虚火旺配大陵、太溪、太冲;胃腑不和配中脘、丰隆、厉兑、隐白;肝火上扰配行间、足窍阴、风池。

【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先用右手拇指轻揉百会100次,再用一指禅法由印堂至百会交替推3min开天门、分法,拿五经、扫散法,约4min;双拇指自印堂起向内外依次揉睛明、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等穴,中指点安眠、风池约3min;体表穴位点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约5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导语:很多的朋友由于工作压力或者其他的原因,很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

很多的朋友才刚刚开始,失眠的时候会很难入睡,之后严重的话会整夜睡不着觉
很多的朋友由于工作压力或者其他的原因,很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

很多的朋友才刚刚开始,失眠的时候会很难入睡,之后严重的话会整夜睡不着觉。

失眠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多的人为了能让自己入睡而吃一些安眠药,其实安眠药的副作用很大,还是建议大家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的方法。

1.肝郁化火治则:疏肝泄热,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9克、黄芩12克、山栀9克、泽泻12克、木通5克、车前子12克(包前〕、当归9克、生地12克、柴胡9克、朱茯神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9克、青皮9克、佛手6克,以疏肝开郁。

2.痰热内扰治则;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

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竹茹9克、枳实9克、北秫米12克(包煎)、黄连3克、山栀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心悸惊惕不安者,加珍珠母30克,以镇惊定志;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加神曲9克、山楂12克、莱菔子12克,以消导和中。

2.阴虚火旺治则: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3克、朱茯神12克、生地15克、当归9克、麦冬12克、甘草3克、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随症加减:心烦甚者,加阿胶9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