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收购中的法律风险总结(加强版)

合集下载

公司吸收合并法律后果(3篇)

公司吸收合并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司吸收合并,是指一个公司(以下简称“吸收公司”)吸收另一个公司(以下简称“被吸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被吸收公司解散,吸收公司存续的法律行为。

吸收合并作为一种公司合并方式,在我国《公司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从法律后果的角度,对公司吸收合并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公司吸收合并的法律后果1. 股东权益变化(1)吸收公司:吸收公司在吸收合并过程中,其原有股东的股份将增加,持股比例发生变化。

若被吸收公司的股份全部被吸收公司收购,则吸收公司的股东将享有被吸收公司的股东权益。

(2)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在吸收合并过程中,其原有股东的股份将转化为吸收公司的股份,股东权益发生变化。

被吸收公司的股东在吸收合并完成后,将不再享有原公司的股东权益。

2. 公司债务承担(1)吸收公司: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吸收公司应当承担被吸收公司的债务。

这意味着,吸收公司需要承担被吸收公司合并前的所有债务,包括合同债务、税务债务、劳动债权等。

(2)被吸收公司:在吸收合并过程中,被吸收公司的债务将转移到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不再承担任何债务。

3. 公司资产评估在吸收合并过程中,需要对被吸收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

资产评估结果将作为吸收公司支付对价的基础。

资产评估的法律后果如下:(1)评估结果作为支付对价依据:吸收公司根据资产评估结果,支付相应对价给被吸收公司股东。

(2)评估结果作为税务处理依据:资产评估结果将作为被吸收公司股东股权转让所得的计税依据。

4. 劳动关系调整(1)吸收公司:吸收公司在吸收合并过程中,需要调整被吸收公司的劳动关系。

主要包括:①员工劳动合同续签:吸收公司应当与被吸收公司员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②员工福利待遇:吸收公司应当保障被吸收公司员工的福利待遇,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

(2)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在吸收合并过程中,不再承担劳动关系调整的责任。

5. 公司登记变更吸收合并完成后,吸收公司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公司登记变更手续,包括:(1)变更公司名称:若吸收公司名称与被吸收公司名称相同,需申请变更公司名称。

公司并购_法律问题案例(3篇)

公司并购_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法律问题频发,给并购双方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公司并购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二、案例简介某市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当地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A公司决定并购B公司,B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物业管理业务。

在并购谈判过程中,双方就并购方式、价格、股权结构等问题达成初步一致。

然而,在签署正式并购协议前,双方在法律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A公司聘请了专业律师团队,对并购协议进行审核,发现以下法律问题:1. 并购协议中关于B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界定不够清晰。

2. 并购协议中关于员工安置和福利待遇的条款存在漏洞。

3. 并购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不明确。

4. 并购协议中关于竞业禁止条款的设定过于严格。

三、案例分析1. 资产和负债界定问题并购协议中关于B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界定不够清晰,可能导致A公司在并购后面临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律师团队建议:(1)明确界定B公司的资产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房产、设备、存货等。

(2)详细列举B公司的负债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贷款、供应商债务、员工工资等。

(3)对B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确保A公司在并购过程中获得公平的交易价格。

2. 员工安置和福利待遇问题并购协议中关于员工安置和福利待遇的条款存在漏洞,可能导致A公司在并购后面临劳动纠纷。

针对这一问题,律师团队建议:(1)明确B公司员工的安置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岗位调整、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

(2)确保B公司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避免因并购导致的失业问题。

(3)制定详细的员工安置实施计划,确保平稳过渡。

3. 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并购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的条款不明确,可能导致A公司在并购后面临知识产权纠纷。

并购案例分析法律(3篇)

并购案例分析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实现扩张、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并购过程中,法律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例为切入点,从法律视角分析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以期为企业并购提供借鉴。

二、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例简介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和联通(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通”)是我国两家大型电信运营商。

2008年,中国电信计划以每股0.415港元的价格收购联通,总金额约为人民币910亿元。

然而,这一并购案在审批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法律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分析1.反垄断法规问题(1)反垄断审查在我国,反垄断法规是并购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法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并购方在实施并购前,需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报,接受反垄断审查。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中,由于涉及市场份额较大,需进行反垄断审查。

(2)市场份额分析在反垄断审查过程中,监管部门会分析并购双方的市场份额,判断并购是否会引发市场垄断。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中,由于两家公司市场份额较大,且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了严格审查。

2.国有资产转让问题(1)国有资产审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国有企业进行并购需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批。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中,由于涉及国有资产转让,需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

(2)股权转让限制在我国,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存在一定的限制。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中,由于联通为国有企业,其股权转让受到严格限制,导致并购进程受阻。

3.合同法问题(1)合同效力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需签订一系列合同,如股权转让协议、资产转让协议等。

合同效力是合同履行的重要保障。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中,由于双方在合同条款上存在争议,导致合同效力受到质疑。

(2)合同解除在并购过程中,如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中国电信收购联通案中,由于联通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导致合同解除。

并购法律规制案例(3篇)

并购法律规制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复杂多样,如何确保并购的合法性、合规性,成为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

本文以A公司收购B公司为例,分析并购过程中的法律规制,旨在为我国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案例背景A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0年的国内知名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A公司已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B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85年的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通讯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

三、并购过程1. 尽职调查A公司在决定收购B公司之前,进行了全面的尽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B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诉讼、知识产权等。

通过尽职调查,A公司了解到B公司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如专利侵权、合同纠纷等。

2. 签订并购协议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并购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收购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条件、竞业禁止条款等。

为降低法律风险,A公司在协议中加入了相应的条款,如要求B公司提供无瑕疵的承诺、提供担保等。

3. 反垄断审查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A公司收购B公司属于垄断协议,需经过国家反垄断机构的审查。

A公司积极配合反垄断审查,提供了相关材料,最终顺利通过了审查。

4. 股东会、董事会审议A公司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收购B公司的议案。

股东会、董事会审议过程中,关注了法律风险、收购价格、支付方式等问题。

5. 交割在完成反垄断审查、股东会、董事会审议后,A公司与B公司完成了交割。

A公司支付了收购价款,取得了B公司的控制权。

四、并购法律规制分析1. 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并购过程中重要的法律环节,有助于识别和降低并购风险。

A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对B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尽职调查,有效降低了法律风险。

2. 签订并购协议并购协议是并购过程中重要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并购法律风险咨询案例(3篇)

并购法律风险咨询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创新型企业,近年来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核心竞争力,XX科技决定收购YY网络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Y传媒”),一家在广告传媒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

在正式开展收购工作之前,XX科技委托了我国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对其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和咨询。

二、法律风险评估1. 尽职调查风险尽职调查是并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揭示目标公司的真实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风险。

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以下是XX科技可能面临的风险:- 财务风险:YY传媒的财务报表可能存在虚假记载、隐瞒债务等风险,导致XX 科技在收购后面临巨额债务。

- 法律风险:YY传媒可能存在知识产权侵权、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给XX科技带来诉讼风险和行政处罚风险。

- 运营风险:YY传媒的运营模式可能存在缺陷,如市场定位不准确、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XX科技在收购后难以整合资源。

2. 合同风险在并购过程中,XX科技与YY传媒签订的合同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保密条款:保密条款可能过于严格,限制XX科技在收购后获取关键信息。

- 竞业禁止条款:竞业禁止条款可能过于宽泛,限制XX科技在相关领域的业务发展。

- 争议解决条款:争议解决条款可能不利于XX科技,如仲裁条款、管辖权条款等。

3. 反垄断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XX科技收购YY传媒可能涉及反垄断审查。

以下为可能的风险:- 市场份额:XX科技和YY传媒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可能超过法定标准,触发反垄断审查。

- 行业影响:并购后,XX科技的市场地位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引发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4. 员工安置风险YY传媒的员工可能在并购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以下风险:- 劳动纠纷:员工可能因薪酬、福利、职位变动等问题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

- 人才流失:核心员工可能因担心未来职业发展而选择离职。

并购_法律风险_案例(3篇)

并购_法律风险_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A公司(以下简称“A”)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业内知名企业。

B公司(以下简称“B”)是一家从事建筑材料生产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018年,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以扩大自身业务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

经过双方多次谈判,A公司与B公司达成初步收购意向,并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A公司以人民币1亿元收购B公司60%的股权。

协议签订后,A 公司按照约定向B公司支付了股权转让款。

然而,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双方就B公司的债务、资产、知识产权等问题产生了纠纷。

B公司认为,A公司未按照协议约定履行相关义务,导致B公司遭受损失。

A 公司则认为,B公司存在隐瞒债务、虚报资产等问题,要求B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双方协商未果,遂将纠纷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焦点1. B公司是否存在隐瞒债务、虚报资产等行为?2. A公司是否按照协议约定履行了相关义务?3. 双方如何承担因股权转让而产生的法律责任?三、法院审理过程1. 证据认定(1)关于B公司隐瞒债务、虚报资产的问题,A公司提供了以下证据:① B公司财务报表;② B公司相关合同、协议;③ B公司内部文件;④ 证人证言。

(2)B公司对上述证据提出异议,认为:① 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② 合同、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③ 内部文件不对外公开,不能作为证据;④ 证人证言存在虚假陈述。

(3)法院经审理认为,A公司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B公司存在隐瞒债务、虚报资产等行为。

2. 责任承担(1)关于A公司是否按照协议约定履行了相关义务的问题,法院认为:① A公司按照协议约定支付了股权转让款;② A公司未对B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存在一定过错。

(2)关于B公司是否存在隐瞒债务、虚报资产等行为的问题,法院认为:① B公司存在隐瞒债务、虚报资产等行为,对A公司造成了损失;② B公司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法院判决1. 判决B公司向A公司支付人民币5000万元,作为A公司因B公司隐瞒债务、虚报资产而遭受的损失;2. 判决A公司向B公司支付人民币1000万元,作为A公司未履行尽职调查义务而承担的责任;3. 判决双方继续履行《股权转让协议》,A公司收购B公司60%的股权。

收购年度工作总结范文(3篇)

收购年度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公司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收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本年度收购工作总结如下:二、收购工作回顾(一)收购目标及原则本年度,公司收购工作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下原则:1.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2. 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3. 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4. 价格合理,风险可控。

(二)收购项目及进展1. 项目一:XX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于2021年10月启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尽职调查,公司于2022年1月与XX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收购意向。

收购完成后,XX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2. 项目二:YY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于2021年11月启动,经过多轮谈判,公司于2022年3月与YY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收购协议。

收购完成后,YY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为我公司提供环保技术支持,助力公司拓展环保业务。

3. 项目三:ZZ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于2021年12月启动,经过近半年的尽职调查和谈判,公司于2022年6月与ZZ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收购协议。

收购完成后,ZZ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为我公司提供高性能新材料,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

(三)收购过程中的主要工作1. 市场调研与筛选针对公司发展战略,我们对潜在收购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筛选出符合公司要求的优质项目。

2. 尽职调查对筛选出的项目,我们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尽职调查,包括财务审计、法律合规、技术评估等方面,确保收购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3. 谈判与协议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与目标公司进行谈判,达成收购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 收购实施按照协议约定,我们完成了收购款的支付、股权转让等手续,确保收购项目顺利实施。

2024年公司法学习总结(3篇)

2024年公司法学习总结(3篇)

2024年公司法学习总结根据您所提供的信息,2024年我们公司在法学学习方面的总结如下:1. 加强法律意识培训:我们公司在2024年意识到法律风险对业务运营的重要性,因此加强了员工的法律意识培训。

我们组织了定期的法律培训课程,包括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内容,以确保员工熟悉法律法规,并且在业务操作中能够遵守法律规定。

2. 完善合规体系:公司在2024年进一步完善了合规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合规部门和合规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合规政策和流程。

我们定期进行合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3. 建立法律咨询渠道:为了解决公司内部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纠纷,我们建立了法律咨询渠道。

员工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咨询公司法律顾问,获得专业的法律建议和指导。

4. 强化合同管理:公司加强了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建立了合同管理系统,确保合同的签署、履行、变更和解决争议符合法律规定。

公司制定了合同管理的标准流程和规范,加强了对合同的审核和监督。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2024年,我们公司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我们咨询了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对公司的知识产权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和保护。

我们加强了员工对知识产权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综上所述,2024年我们公司在法学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通过加强员工法律意识培训、完善合规体系、建立法律咨询渠道、强化合同管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提高了公司的法律合规水平,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公司法学习总结(2)在2024年的公司法学习中,我深入研究了公司法的基本原理、规则和相关实践。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公司法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关键的知识和技能。

在公司法学习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公司法的基本原理:我通过研读相关法律文本和经典案例,了解了公司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公司的设立、组织、运营和解散等方面的规则。

这些基本原理对我理解和应用公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收购失败法律后果(3篇)

公司收购失败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日益增多,其中公司收购是并购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

然而,在收购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收购失败的情况。

收购失败不仅会导致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公司收购失败的法律后果。

二、公司收购失败的原因1. 收购方原因(1)对被收购方缺乏深入了解:在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对被收购方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法律风险等方面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收购决策失误。

(2)估值过高:收购方对被收购方的估值过高,导致收购成本增加,最终收购失败。

(3)融资困难:收购方在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筹集足够的资金完成收购。

2. 被收购方原因(1)对收购方缺乏信任:被收购方对收购方存在疑虑,担心收购后自身权益受损,拒绝收购。

(2)管理层反对:被收购方管理层对收购持有反对意见,通过各种手段阻止收购。

(3)监管政策限制:受国家政策、行业监管等因素影响,被收购方无法接受收购。

3. 外部原因(1)市场竞争:收购过程中,竞争对手介入,通过竞争手段阻止收购。

(2)法律风险: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较多,如反垄断审查、反不正当竞争等,导致收购失败。

三、公司收购失败的法律后果1. 经济损失(1)收购方:收购失败导致收购方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造成经济损失。

(2)被收购方:被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会遭受损失。

2. 法律纠纷(1)合同纠纷: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在收购合同中可能存在违约条款,导致合同纠纷。

(2)侵权纠纷:在收购过程中,若涉及侵权行为,如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等,可能引发侵权纠纷。

(3)反垄断审查:收购过程中,若涉嫌垄断,需接受反垄断审查,审查失败可能导致收购失败。

3. 信誉受损(1)收购方:收购失败可能导致收购方在资本市场、行业内的信誉受损。

(2)被收购方:被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也可能遭受信誉损失。

四、应对措施1. 收购方(1)加强尽职调查:在收购前,对被收购方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降低收购风险。

并购法律博弈案例(3篇)

并购法律博弈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A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B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A公司看中了B公司的技术和市场潜力,决定对其进行收购。

二、并购过程1. 初步接触A公司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B公司的情况,认为B公司是其拓展新能源业务的重要合作伙伴。

于是,A公司派出专业团队与B公司进行初步接触,了解B公司的经营状况、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

2. 尽职调查在初步接触后,A公司决定对B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全面了解B公司的财务状况、法律风险、业务流程等方面。

尽职调查过程中,A公司聘请了专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进行协助。

3. 谈判与签约在尽职调查完成后,A公司与B公司进入谈判阶段。

双方就收购价格、股权比例、交割时间、员工安置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

经过反复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4. 审批与交割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A公司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审批。

在获得审批后,双方完成了股权交割,A公司正式成为B公司的控股股东。

三、并购法律博弈案例分析1. 股权转让协议的签订在并购过程中,股权转让协议的签订至关重要。

本案例中,A公司与B公司就股权转让协议进行了多次协商,确保了协议内容的公平合理。

以下是股权转让协议中涉及的法律博弈:(1)收购价格:A公司与B公司就收购价格进行了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充分考虑了B公司的估值、市场前景等因素,确保了收购价格的合理性。

(2)股权比例:股权转让协议中明确了A公司对B公司的股权比例。

在股权比例的确定过程中,A公司充分考虑了B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其他股东的利益,确保了股权比例的公平合理。

(3)交割时间:股权转让协议中明确了股权交割的时间。

在交割时间的确定过程中,A公司充分考虑了B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双方的合作意愿,确保了交割时间的合理。

法律手段收购案例(3篇)

法律手段收购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日益增多。

法律手段在并购重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A公司收购B公司为例,分析法律手段在并购重组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概述A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良好的业绩。

B公司是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近年来业绩下滑,负债累累。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

在收购过程中,A公司运用法律手段,确保了收购的顺利进行。

三、案例分析1. 确定收购目标在确定收购目标时,A公司充分考虑了B公司的行业地位、市场份额、财务状况等因素。

同时,A公司还进行了法律尽职调查,了解B公司的法律风险,确保收购目标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 制定收购方案在制定收购方案时,A公司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收购方式:A公司选择了股权收购方式,以实现对B公司的绝对控制。

(2)收购价格:A公司根据B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价值等因素,确定了合理的收购价格。

(3)支付方式:A公司采取了分期支付的方式,以降低收购风险。

3. 法律尽职调查在收购过程中,A公司对B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法律尽职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公司设立、变更、终止等法律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

(2)公司股权结构、股东资格的合法性审查。

(3)公司债权债务、合同纠纷等法律风险的评估。

(4)公司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法律状况。

4. 签署收购协议在法律尽职调查的基础上,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

协议中明确了收购方式、收购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条件、违约责任等内容。

为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双方聘请了专业律师进行审核。

5. 审批与备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A公司需向政府部门报批收购方案。

在报批过程中,A公司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交了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同时,A公司还向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了备案。

6. 收购交割在收购协议签署后,A公司按照协议约定,支付了收购款项。

B公司按照协议约定,办理了股权转让手续,完成了收购交割。

企业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企业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稳定的客户群体。

乙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2018年,甲公司决定并购乙公司,以扩大自身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于2018年10月达成一致意见,甲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100%的股权。

2019年1月,并购正式完成,乙公司成为甲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二、案例分析(一)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问题1. 估值问题在并购过程中,估值是一个关键问题。

甲公司聘请了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乙公司进行估值,评估结果为1.2亿元。

然而,乙公司认为该估值偏低,双方就估值问题产生了分歧。

最终,双方通过协商,甲公司同意支付1.3亿元的价格收购乙公司。

2. 交易结构设计在交易结构设计方面,甲公司采取了股权收购的方式。

具体来说,甲公司以现金支付1.3亿元,购买乙公司100%的股权。

在交易过程中,甲公司还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股权过户登记:甲公司需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乙公司股权过户登记手续。

(2)债权债务处理:甲公司需对乙公司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调查,并明确约定债权债务的归属和承担。

(3)知识产权转让:若乙公司拥有知识产权,甲公司需与乙公司协商知识产权的转让事宜。

3. 合同签订与审批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甲公司应注意以下法律问题:(1)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合同条款应包括交易价格、支付方式、交割时间、违约责任等。

(2)合同审批程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甲公司需将股权转让协议报送给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3)合同效力:甲公司需确保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案例(3篇)

企业并购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张、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并购过程中,法律风险始终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以XX科技有限公司收购案为例,分析企业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简介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业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XX科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核心竞争力,决定收购一家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Y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科技”)。

在并购过程中,XX科技与Y科技及其股东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XX科技以1.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Y科技100%的股权。

然而,在并购完成后,XX科技发现Y科技存在一系列法律风险,导致并购后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损失惨重。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一:股权转让法律风险在收购Y科技的过程中,XX科技未对股权转让协议进行严格审查,导致股权转让协议存在以下问题:(1)股权转让协议未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方式和期限;(2)股权转让协议未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条件,如支付期限、支付方式、支付对象等;(3)股权转让协议未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违约责任。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XX科技在支付股权转让款后,无法按照约定取得Y科技的控制权,甚至可能面临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防范措施: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XX科技应与Y科技及其股东明确约定股权转让款的支付方式、期限、条件以及违约责任,确保股权转让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法律风险二:合同纠纷风险在并购过程中,XX科技未对Y科技涉及的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导致并购后出现以下问题:(1)Y科技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存在潜在纠纷,可能导致XX科技在并购后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2)Y科技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存在潜在纠纷,可能导致XX科技在并购后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防范措施:在并购过程中,XX科技应对Y科技涉及的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包括但不限于合同主体、合同内容、合同履行情况等,确保并购后公司运营的稳定性。

公司收购重组的法律规定(3篇)

公司收购重组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公司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实现扩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公司收购重组涉及的法律规定较为复杂,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合同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收购重组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公司法相关规定1. 公司收购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公司收购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公司股份或者资产,取得公司控制权的行为。

2. 公司收购的程序(1)披露义务: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三十时,应当向该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2)要约收购:投资者发出收购要约,应当符合以下条件:①收购要约应当载明收购人名称、收购目的、收购股份的种类、数量、价格、期限及付款方式等;②收购要约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并不得超过六十日。

(3)协议收购:投资者可以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就收购事宜达成协议,进行协议收购。

3. 公司收购的限制(1)同业竞争限制: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六条,投资者及其关联方与被收购公司存在同业竞争的,应当事先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2)反垄断审查: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投资者收购上市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影响的,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三、证券法相关规定1. 证券收购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证券收购是指投资者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为。

2. 证券收购的程序(1)信息披露:根据《证券法》第七十七条规定,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五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

并购重组中的注意事项总结

并购重组中的注意事项总结

本文介绍了并购重组业务操作中的法律风险及律师在收购公司中所起的作用,供大家参考。

一、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一)注册资本问题目前,随着新公司法对注册资本数额的降低,广大投资人通过兴办公司来实现资产增值的热情不断高涨。

但是,根据我们的办案经验,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的公司都有一些注册资本问题。

我们办理了大量因出资瑕疵而低价转让股权的问题、虚假出资怎样进行破产的问题等等。

所以,在打算进行收购公司时,收购人应该首先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询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其中应该主要查询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情况。

在此,收购方需要分清实缴资本和注册资本的关系,要弄清该目标公司是否有虚假出资的情形(查清出资是否办理了相关转移手续或者是否进行了有效交付);同时要特别关注公司是否有抽逃资本等情况出现。

(二)公司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问题在决定购买公司时,要关注公司资产的构成结构、股权配置、资产担保、不良资产等情况。

第一、在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比例需要分清。

在出资中,货币出资占所有出资的比例如何需要明确,非货币资产是否办理了所有权转移手续等同样需要弄清。

只有在弄清目标公司的流动比率以后,才能很好的预测公司将来的运营能力。

第二、需要厘清目标公司的股权配置情况。

首先要掌握各股东所持股权的比例,是否存在优先股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要考察是否存在有关联关系的股东。

第三、有担保限制的资产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等有影响,所以要将有担保的资产和没有担保的资产进行分别考察。

第四、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不良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可折旧度、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以及将要报废和不可回收的资产等情况需要尤其重点考察。

同时,公司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是收购公司时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公司的负债中,要分清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分清可以抵消和不可以抵消的债务。

资产和债务的结构与比率,决定着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二、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风险实践中,有许多公司都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

公司被收购后的法律后果(3篇)

公司被收购后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

公司被收购后,其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从公司被收购后的法律后果出发,分析其涉及的法律问题,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一、引言公司被收购后,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

被收购方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资产、债务等方面都将受到新的法律约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被收购后的法律后果进行分析。

二、公司被收购后的法律地位变化1. 被收购方仍为法人主体公司被收购后,被收购方仍为法人主体,其原有的法人地位并未改变。

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在法律上仍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2. 被收购方股东权益变化公司被收购后,原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将被收购方股东所取代。

原股东丧失对被收购方的股权控制权,其权益将受到收购方股东的影响。

3. 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变更公司被收购后,收购方可能对被收购方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等进行变更,以适应收购后的业务发展和市场需求。

三、公司被收购后的权利义务变化1. 权利方面(1)被收购方股东权益变化:如前所述,原股东丧失对被收购方的股权控制权,其权益将受到收购方股东的影响。

(2)员工权益:公司被收购后,员工权益可能受到影响。

收购方可能会对员工进行裁员、降薪等调整,以降低成本。

2. 义务方面(1)合同义务:公司被收购后,原合同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收购方可能要求被收购方履行新的合同义务,或者终止原有合同。

(2)债务承担:公司被收购后,被收购方的债务将由收购方承担。

收购方需要对被收购方的债务进行清理和确认,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

四、公司被收购后的资产、债务变化1. 资产方面(1)资产评估:公司被收购后,收购方需要对被收购方的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收购价格。

(2)资产处置:收购方可能对被收购方的资产进行处置,以实现业务整合和优化。

2. 债务方面(1)债务确认:公司被收购后,收购方需要对被收购方的债务进行确认,以了解债务规模和风险。

并购中的法律问题案例(3篇)

并购中的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A公司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B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同类型电子产品销售的公司,市场份额较小。

由于A 公司看好B公司的市场潜力,决定收购B公司部分股权,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力。

在并购过程中,A公司与B公司及其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A公司收购B 公司30%的股权。

然而,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双方在股权交割、价款支付、债权债务处理等方面出现了分歧,导致股权转让事宜陷入僵局。

B公司股东认为A公司未按约定履行付款义务,而A公司则认为B公司未按约定进行资产审计和债务清理。

双方遂诉至法院,要求解决股权收购纠纷。

二、案件争议焦点1. A公司是否应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支付股权转让价款?2. B公司是否应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约定进行资产审计和债务清理?3. 双方是否应承担违约责任?三、法院审理过程1. 关于股权转让价款的支付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A公司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支付股权转让价款。

然而,A公司在约定的时间内未支付股权转让价款,已构成违约。

因此,法院判决A公司向B公司支付股权转让价款。

2. 关于资产审计和债务清理法院认为,股权转让协议中虽未明确约定资产审计和债务清理的具体时间,但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因此,B公司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资产审计和债务清理。

然而,B公司在收到A公司支付的股权转让价款后,未及时进行资产审计和债务清理,导致A公司无法全面了解B公司的资产状况和债务情况。

法院认为,B公司的行为已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 关于违约责任法院认为,A公司未按约定支付股权转让价款,B公司未按约定进行资产审计和债务清理,双方均存在违约行为。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跨境法律风险防控案例(3篇)

跨境法律风险防控案例(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国际市场,进行跨境并购。

然而,跨境并购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复杂多样,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巨额损失。

本文将通过分析某跨国公司在并购过程中遭遇的法律风险,探讨如何有效防控跨境法律风险。

一、案例背景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跨国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业务涉及软件开发、电子产品研发和制造。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决定收购一家位于我国境内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

目标公司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拥有多项专利技术。

二、并购过程中遭遇的法律风险1. 知识产权风险在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发现目标公司存在以下知识产权风险:(1)部分专利技术存在侵权风险。

目标公司在研发过程中,借鉴了国外某知名企业的技术,未经授权使用了该技术,可能导致侵权诉讼。

(2)目标公司部分员工离职后,携带公司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可能侵犯公司知识产权。

(3)目标公司部分专利技术已过保护期,无法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2. 劳动法律风险(1)目标公司存在拖欠员工工资、未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可能导致劳动纠纷。

(2)目标公司部分员工劳动合同到期后,未续签合同,可能导致员工要求赔偿。

3. 税务风险(1)目标公司存在偷税、漏税行为,可能面临税务机关的处罚。

(2)并购过程中,跨国公司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费,如未按时缴纳,可能面临滞纳金和罚款。

4. 反垄断风险并购完成后,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升,可能涉嫌垄断,引发反垄断调查。

三、跨境法律风险防控措施1. 知识产权风险防控(1)对目标公司专利技术进行全面审查,确保不存在侵权风险。

(2)与目标公司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归属。

(3)加强对目标公司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提高员工知识产权意识。

2. 劳动法律风险防控(1)对目标公司员工进行背景调查,了解其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情况。

(2)与目标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财会财经法律案例(3篇)

财会财经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业绩,但近年来,公司却因为一系列违规操作导致巨额亏损。

本文将对这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企业提供借鉴。

二、案例经过1. 违规操作(1)虚增收入公司为了追求业绩,采取虚增收入的方式,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使得公司收入虚高。

据统计,公司2017年至2019年虚增收入共计10亿元。

(2)隐瞒费用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采取隐瞒费用的方式,将本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计入下期费用,导致公司利润虚增。

据统计,公司2017年至2019年隐瞒费用共计5亿元。

(3)违规担保公司为了拓展业务,违规对外提供担保,导致公司面临巨额债务风险。

据统计,公司2017年至2019年对外担保共计20亿元。

2. 亏损后果由于上述违规操作,公司财务报表失真,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产生信任危机。

同时,巨额债务风险使得公司经营陷入困境,2019年公司亏损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倍。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操作的原因(1)管理层短期行为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业绩,采取违规操作手段,忽视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这种短期行为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失真,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2)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得违规操作得以滋生。

(3)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公司管理层对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违规操作的后果认识不足。

2. 亏损后果分析(1)损害投资者利益公司违规操作导致财务报表失真,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经营状况,从而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2)影响公司声誉公司违规操作被曝光后,严重影响了公司声誉,使得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下降。

(3)增加经营风险公司巨额债务风险使得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增加了经营风险。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督,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

收购案例法律分析(3篇)

收购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日益频繁。

本案例涉及一家知名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被另一家大型企业(以下简称“收购方”)收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双方涉及了一系列法律问题,本分析将围绕这些法律问题展开。

二、案例概述收购方是一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力,决定收购目标公司。

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收购方以每股10元的价格收购目标公司所有股份,总价为10亿元。

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成为收购方的全资子公司。

三、法律问题分析1. 收购方式在本次收购中,收购方采取了现金收购的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可以采取现金收购、换股收购或者混合收购等方式。

现金收购是较为常见的收购方式,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但缺点是收购方需要支付较高的现金成本。

2. 信息披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应当依法披露相关信息。

在本案例中,收购方和目标公司均属于上市公司,因此在进行收购时,必须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具体包括:(1)及时披露收购协议的主要内容,如收购价格、收购比例等;(2)披露收购过程中涉及的关联交易;(3)披露收购过程中涉及的资产评估、审计等事项。

3. 反垄断审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涉及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在本案例中,收购方和目标公司的合并规模较大,可能涉及经营者集中,因此需要进行反垄断审查。

4. 员工安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合并、分立、迁移、资产重组等情形下,应当依法妥善安置职工。

在本案例中,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后,需要对目标公司的员工进行安置,包括但不限于:(1)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2)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3)为员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收购中的风险防范
一、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
(一)注册资本问题
目前,随着新公司法对注册资本数额的降低,广大投资人通过兴办公司来实现资产增值的热情不断高涨。

现实生活中,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的公司都有一些注册资本问题。

我们办理了大量因出资瑕疵而低价转让股权的问题、虚假出资怎样进行破产的问题等等。

所以,在打算进行收购公司时,收购人应该首先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查询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其中应该主要查询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情况。

在此,收购方需要分清实缴资本和注册资本的关系,要弄清该目标公司是否有虚假出资的情形(查清出资是否办理了相关转移手续或者是否进行了有效交付);同时要特别关注公司是否有抽逃资本等情况出现。

(二)公司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问题
在决定购买公司时,要关注公司资产的构成结构、股权配置、资产担保、不良资产等情况。

第一、在全部资产中,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具体比例需要分清。

在出资中,货币出资占所有出资的比例如何需要明确,非货币资产是否办理了所有权转移手续等同样需要弄清。

只有在弄清目标公司的流动比率以后,才能很好的预测公司将来的运营能力。

第二、需要厘清目标公司的股权配置情况。

首先,各股东所持股权的比例如何?是否存在优先股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否存在有关联关系的股东?
第三、有担保限制的资产会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等有影响,所以要将有担保的资产和没有担保的资产进行分别考察。

第四、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不良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可折旧度、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以及将要报废和不可回收的资产等情况需要尤其重点考察。

同时,公司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是收购公司时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公司的负债中,要分清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分清可以抵消和不可以抵消的债务。

资产和债务的结构与比率,决定着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二、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风险
实践中,有许多公司都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

只是在月末以及年终报账的时候才从外面请兼职会计进行财会核算。

有的公司干脆就没有规范和详细的财会制
度,完全由公司负责人自己处理财务事项。

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公司都建立了对内账簿和对外账簿。

所以,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时,需要对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详细的考察,防止目标公司进行多列收益而故意抬高公司价值的情况出现,客观合理地评定目标公司的价值。

必要时,收购方可以聘请专门财务顾问来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但是,如果收购金额本身比较小,可以聘请懂财务会计的法律顾问单位,由其对收购中遇到的法律和财务问题进行综合指导。

三、税务方面的风险
在北京,注册资本在五百万以下的公司不会经常成为税务机关关注的重点。

因此,很多小公司都没有依法纳税。

所以,如果收购方收购注册资本比较小的公司,要特别关注目标公司的税务问题,弄清是否足额以及按时交纳了税款?否则,可能会被税务机关查处,刚购买的公司可能没多久就被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

四、劳动关系方面的风险
需要查清:
(一)目标公司原有的全部规章制度,包括目录及文件内容
1.进一步区分哪些是在严格执行的,哪些是部分执行的,哪些是根本不执行的,以及在实际执行时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所有制度必须查明最初制订时间、实施时间、最新修订时间及补充规定。

2.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有工会或职代会通过的文件,是否有员工学习、培训的记录,是否有公司内网公示的记录或公开张贴的过程。

如没有,收购公司则可以在接手目标公司后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救;如有,则收购公司在收购交接中要接手上述相关材料。

(二)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与员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否则企业将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惩罚性赔偿,因此,目标公司如存在与员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实用工情况,收购公司接手后,员工仍可以向现公司主张赔偿。

需要查明:
1.首先,企业与所有员工是否都签订了书面的劳动合同?对照职工花名册核实每位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并查明最后一次劳动合同的到期时间。

2.其次,目标公司是否有使用临时工的情况?(辅助性岗位常会使用临时工,且没有纳入职工花名册,也没有签订任何书面的用工协议,目标公司往往会忽略陈述。


3.再次,是否存在劳动合同已到期没有续签的情况?(劳动合同到期没有及时续签同样会面临支付双倍工资的惩罚性赔偿。


4.最后,要查明所有员工的入职时间,查明哪些员工司龄已满十年。

(司龄越长,员工离职时公司可能需要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会较多,在收购国有转职企业时要特别注意该点!)
(三)劳动合同的条款内容情况
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涉及企业与员工的具体权利、义务,直接涉及目标公司的义务,同时,收购公司接手目标公司后,原劳动合同所有约定均仍然有效,在接管经营后,可能会修订重要制度,如薪酬制度,不能与劳动合同约定内容冲突。

因此,原劳动合同的约定情况必须予以关注,主要包括用工期限、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劳动报酬及特别约定等重要内容。

需要查明:
1.签订无固定期限员工的人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言,用工关系比较僵化,淘汰不胜任工作的员工成本和难度都较大,可能大多数公司并不愿意看到目标公司的员工大多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故事先对此予以关注。


2.其次,重要员工及管理层人员的工作岗位及职责的约定情况。

目标公司被收购后一段时间内,收购公司势必会依赖公司原有这类人员,或加强管理,如原劳动合同对于工作岗位及职责约定不明,有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如原劳动合同明确约定了岗位或职务,擅自调动可能涉及违法并造成纠纷。

3.再次,原劳动合同关于员工劳动报酬的约定情况也必须予以了解,特别是一些涉及绩效考核、年终奖发放、提成约定的条款,均有可能会增加收购公司的义务。

五、诉讼风险
在可能的诉讼风险方面,收购方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第一,劳动合同诉讼风险。

目标公司是否合法地与其原有劳动者签订和有效的劳动合同?是否足额以及按时给员工缴纳了社会保险?是否按时支付了员工工资?
第二、目标公司的股东之间是否存在股权转让和盈余分配方面的争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签订的购买协议能够保证切实的履行,因为并购协议的适当履行需要股权转让协议的合法有效进行支撑;
第三、因为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后,目标公司的原有的债权债务将由收购方来承继,所以收购方需要弄清:目标公司与其债权人是否存在债权债务纠纷?目标公司未履行合同如何处置,是解除合同并进行违约赔偿,还是变更合同?
第四、目标公司以及其负责人是否有犯罪的情形?是否有刑事诉讼,从某种意义上影响着收购方的收购意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