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2.熟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城市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3.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最新研究进展。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1.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1. 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理论科学。

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聚落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
(1)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中国:从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城镇合理布局、城镇化水平调控;区域城镇体系、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城市职能更替和空间重组;城市保护和更新。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
1. 研究内容
(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主要研究、评价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①城市化研究
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所处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大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②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个地区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只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体系理论、模型和方法。

③城市分类
研究城市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主要有职能分类、规模分类和形态分类。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等。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新方法: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城市职能划分、土地定级、城镇等级结构分析、城市系统演化规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分析)
新领域:城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地理研究等领域。

新技术:3S技术(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及其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
2. 研究方向
(1)从点的角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
(2)从面的角度研究——城市中的区域
(3)从点面结合研究——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关系。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是属
于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具有:(1)社会性(历史性)动态性
(2)综合性
(3)区域性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1)在学科性质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2)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中的区域),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区域中的城市),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2.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研究内容上的交叉,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及其设计和土地利用等城市景观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城市形态学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及因这种联系和影响造成的城市形态演化。

而城市地理学则通过分析城市内部形态——功能联系的变化,研究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规律。

3. 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

主要研究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早期的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建立地域结构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使地域结构成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平衡”思想被城市地理学所吸取,并融汇在有关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城市中心作用和中心城市作用等研究之中。

4. 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直接解决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给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其理论与实际结合相当紧密。

而城市地理学只是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或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5. 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空间性,为政府决策作参考;而城市社会学则注重社会实践,探讨促进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会进步的具体政策。

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有其独立性,也与其他学科具有兼容性,特别是与城市规划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关系紧密。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各个时期发展的概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城市地理学早期、近现代和当代发展的特点和各研究的热点及成果。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熟悉城市地理学早期、近现代和当代发展的特点和各研究的热点及成果。

一、城市地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1. 聚落的发展与演变
2. 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心转移农村→城市
3. 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
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是斯特拉波(Strabo,B.C.63-24)所著的17 卷《地理学》对城市有较系统的描述。

记叙了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和物产。

中国的最早代表作是《禹贡》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16州的25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加重视。

特征:城市地理是为区域地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尚未独立出来。

对城市的描述多是采取叙述式地名辞典的形式出现,且内容日趋膨杂。

(二)自然位置论阶段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在人文地理学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城市地理学研究新领域。

当时主体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

因此,城市地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和
发展。

标志性著作:一是1907 年德国出版的卡尔•哈塞特(Karl Hassert)《城市地理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第一部通论性著作,它标志着U.G.从区域描述的附属地位脱颖而出;一是《格勒诺布尔:城市地理的研究》,是布兰查德(R.Blanchard)对法国东部一个城市的研究成果,是典型的以研究单个城市为主,从城市自然位置推导城市特点。

总体上说在1920 年以前,城市地理学还没有成为专门学科。

在这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描述进入解释,解释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以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主要描述建筑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筑与街道的组合形式、屋顶的式样、材料的种类等等。

(三)区域分布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也受到批评。

二是区域学派的确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区差异的科学。


反映在城市地理学: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解释历史上曾经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城市。

铁路交通的发展和小汽车开始普及,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位置公式不能解释。

标志性著作:一是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城市,由帕克(R.E.Park)、沃思(L.Wirth)和伯吉斯(E.W.Burgess)等创立了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模式。

从城市的总体认识转向对城市内部景观的复杂性认识。

二是1933 年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揭示了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律,对城市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作了深入研究,诞生了中心地学说,从单个城市研究向城市体系研究转移。

研究方法:历史方法;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利用野外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

(四)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空间分析阶段
(1)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一是贝塔朗菲(L.von Bertallanffy)提出的系统论使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系统的结构、活动和演变等研究出现新变化;二是“计量革命”使地理学思想方法论得以更新;三是空间科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地理学获取资料和储存、
处理资料的能力发生变化;四是面向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各学科出现了广泛的跨学科合作的趋势。

其他学科对空间分析的影响:“数量革命”、区域科学
(2)现代城市地理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地理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学后来居上。

原因:
理论指导:初步基础在战前已经奠定,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确立,有了理论;
实践检验:大规模的战后城市重建,地理学家大量参与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有了实践。

专业人才。

挑战: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问题日益严重。

(3)城市地理学建立理论体系
克里斯塔勒是城市系统研究的理论家、奠基人;而贝里是城市系统研究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数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50 年代空间学派兴起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建立起来,其研究对象主要分为:①宏观城市空间,即城市之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

主要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

②微观城市空间,即城市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

主要包括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特点:注重区位理论、数学方法和数学建模
(4)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发展
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探索新的理论。

此时受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研究的影响,城市地理学进入多元发展的阶段。

区位学派:
由求异改为求同,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过分追求空间差异细节的悲剧结果)。

由文字描述转向数据处理、计量革命。

建立模型,力求有预测能力。

哲学基础:实证主义,也有人称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化)。

行为学派(Behavioral school)
观点:任何地理现象,除纯自然现象,都与人或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最优区位
固然好,但人的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常由人的癖好、态度、心理等因素决定。

特点: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决策来解释人的空间活动及其所导致的分布结果。

(如:通过为什么人们选择易遭受洪水淹没的地区居住,来寻找治理洪水的办法。

到哪个商店购物?移居到那里?作心象图),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较大。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

激进主义学派(结构学派)(Marxist school )
代表人物:D. Harvey
观点:60、70 年代美国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平等,环境遭破坏,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认为实证主义的空间科学方法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行为学派研究个人的行为也是不够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某种社会结构下的行为,不是真空中的行为;问题来自于制度,来自于社会结构。

解决的办法社会革命。

都从制度入手,最关心于研究城市居住模式,住房市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贫困问题,空间不平等的研究。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人文(人本)主义学派(Humanistic school)
代表人物:段义孚
观点:批判区位学派的地理学忽略了人的因素和人的作用,计量运动对知识的定义和看法有太多的排他性、垄断性及霸权心态,有学术帝国主义的味道,单单注重规律的寻找忽视了对独特性事物的探讨,忽视了大千世界的绝大部分。

世间的事物并非早就客观地存在着,在等待学者去发掘其规律。

世界是多元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不同。

强调了地球表面的异质性及独特性,而不强调其通性。

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要预测事件的后果和建立所谓的规律,而是要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

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20年以前城市区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
城市内部形态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住宅区、中心商业区
(20年代)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
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对物质环境约束条件的认识;对成因的分析
三、1950-1970年
克里斯塔勒-“数量革命”
贝里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等级结合的研究城市系统
宏观方面的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化、城市规模、
职能结构、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空间分析
微观方面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
四、1970年以来
社会问题的增加城市地理学
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区与人内城更新
城市发展
城市地理学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1.主要内容: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情况概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和主要研究领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和主要研究领域。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阶段
20 世纪百年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可分分为五个阶段。

(1)1949 年以前的兴起阶段;(2)1949—1965年相对萧条阶段;
(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8—1990年的振兴阶段;
(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特征
(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基本形成各自研究特色和风格。

三、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1. 城市化研究:城市化是城市地理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主题。

2. 城市发展方针(大中小城市):对中国大城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大城市发展规律、内在机制进行探讨。

总结了建国以来城市规模的投资效益和经验教训,开展了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

3. 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城市群):我国城市体系研究明显可分两个阶段:
①80 年代之前着重传统研究领域,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
②80 年代之后侧重城市体系更深层次的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等。

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网点、CBD等):自90 年代中期以来有学者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对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作了动力学机制的探讨。

而有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功能分区和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方面,以及城市市场空间尤其是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结构分析上。

第五节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1.主要内容: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方地理学发展情况概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八十年代西方及中国城市地理学的进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和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学的进展
1. 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问题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
2. 城镇体系、城市化和城市职能的研究兴趣下降,城市产业的研究领域在拓展
3. 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拓展城市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在这些研究的影响和带动下,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二、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进展
1. 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
(2)区域城镇体系与城市带
(3)城市化
(4)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
(5)城市职能和产业发展
(6)城市规划研究
(7)单个城市研究
(8)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2. 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
(1)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内涵在拓展,方法在革新。

①城市实体空间:土地利用与评价、市场空间/商业空间、城市地域结构及演化、城市边缘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

九十年代后期,引入GIS、遥感等技术,关注土地利用的演化机制、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配置等问题。

②城市社会空间
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地理学家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城市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等。

其成果大都属于国外研究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及解析。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除前一阶段的研究领域外,新增了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开始关注新涌现出的城市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
城市地理学
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殊聚居区的问题等。

(2)城镇体系依然受到关注,近年对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研究迅速开展。

区域城镇体系和城市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①城镇体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
②城市带和城市群的研究
③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研究
④区域城市发展研究
众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采用了城市群的提法,认为城市带是城市群的更高层次。

对中国城市群的分析集中在地域结构特征、形成发展的阶段和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

姚士谋的《中国的城市群》则是对城市带和城市群研究的系统成果。

(3)城市化是城市地理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主题。

学者们对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机制及其制度潜力,外资影响下的城镇化,区域制度环境与城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研究。

乡村城市化继续成为城市化研究一个热点,研究内容也较广泛,涉及了乡村城市化的特征、类型、动力、机制,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小城镇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乡村城市化的持续发展问题等。

(4)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管治、体制与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地理研究等领域。

其中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热点,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国际资本流动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竞争力等。

思考题:
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3. 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