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word整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评论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是媒介的旗帜。

各类媒体急需新闻评论人才。

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世界处于动荡之中。

新闻媒介在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之中,对瞬息万变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问题,要亮明自己的旗帜,发出自己的声音。

没有自己的评论,失去自己的个性,新闻媒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欧美早期报纸,大都以“时报”、“邮报”、“电信报”命名,这些报纸以记载新闻为主,并无评论。

评论出现于报章,据台湾出版的《新闻论》(钱震著)一书中说:英国人狄福首先把新闻与评论“印在一个出版品中,这个出版品,就是他于1704年在伦敦发行的‘评论报’”。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时,着眼点不是新闻,而是利用报刊的论说去呼吁变法维新。

因而中国报刊有一个“以政论为本位”向“以新闻为本位”的发展过程。

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4年在香港发行的《循环日报》,主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评论家王韬。

之后,维新派政论家梁启超,以主编《时务报》闻名遐尔。

他的政论呼风唤雨,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检讨失败的原因,曾有这样一种看法:“口权与笔权旁落,政权与军权乃不保,实为最主要亦最基本之因素”。

这种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单靠笔杆子没有那么大的神通。

当时的报馆和电台,绝大部分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的“口权”和“笔权”小的很。

但是就凭这很小的一点“口权”和“笔权”,确实战胜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舆论工具。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样一篇新闻评论,敲响了开场锣鼓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民主政治,继续解放思想。

广东提出,解放思想,首先从解放表达开始。

人人都有信息知情权,更有言论表达权。

新闻评论员是思想最活跃、最有真知灼见的人。

当今社会,飞速变化,错综复杂。

面对扑朔迷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人们不仅需要掌握情况,更需要了解有关的看法和见解,以便由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关系着媒介的生死存亡。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特征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评论
众说纷纭,“旗帜”共识。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既是论说文中的新闻体裁,又是新闻体裁中的论说文、政论文。

是两栖文体。

●各种新闻媒介的共用体裁,不仅是一种文体,而且是多符号的表现形式:
●报刊评论运用文字符号,
●广播评论运用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的声音符号,
●电视评论运用声音和图象的配合符号。


第二节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新闻评论
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信息具有不同的层次:
●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语法信息,
●揭示事物状态内在含义的语义信息,
●阐明事物状态的价值、效用的语用信息。

处于社会转型、世界动荡的新时代,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们越需要了解信息的意义、影响以及如何恰当对待,也就越来越渴求语义、语用信息。

不同的新闻体裁各有所长。

消息、通讯等报道体裁擅长描摹事物、长于提供语法信息。

新闻评论擅长阐明、解释事物的本质、意义、影响,在提供语义、语用信息方面具有其他体裁难以取代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新闻媒介,如果不善于运用新闻评论,就难以满足社会对语义、语用信息的需求,就难以跻身于当代新闻媒介之林。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特征
一、论题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

1、强烈的时效性:先入为主,言当其时
新闻评论对时间的要求有时与新闻报道一样强烈。

赢得时间,等于给评论的见解、观点添翼,就可以扩大舆论影响;反之,则如鸟折翼,那就未必能起什么作用了。

旧中国的报刊主笔有所谓“看了大样写评论”的“口头禅”。

与时间相比较,时机却是影响评论社会效果的更为经常也更为重要的因素。

在这里,时机作为与绝对时间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阶段,社会脉搏跳动变速的时候,人们注意力重心转移的时刻……,总之是广大受众最需要评论为其释难解惑的时候。

2、对象的特定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为评论对象的事物,不论是新闻事件还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一人一事的典型事例还是诸如思想行为倾向一类的概括性事实,都是在现在这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这一个”客观事物,即此时、此地、此条件下的此事物(此人、此物、此现象、此问题等等)。

这就是所谓评论对象的特定性。

观察分析任何事物,都只有把它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才能准确、中肯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直接的针对性:引导社会舆论,急需唤起注意,促进事物转化。

新闻评论不同于其它文章之处在于: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成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內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象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直接的针对性与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互相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评论对象不论大小、轻重,是典型事例还是概括性事实,在性质上都属于“这一个”,

都是评论的分析对象和论述的出发点;而直接针对性所针对的则是“这一类”及与其相关的事物,属于宏观实际的范围,是评论分析、论述的落脚点或预期目标。

这种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时还可以互相转化。

比如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在这一评论中是评论对象,在另一评论中则可能成为它所针对的“这一类”。

所以,对象特定性与直接针对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具体事物与宏观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评论领域的反映。

明确这种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直接针对性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评论实践中经常面临的评论什么、如何评论之类的问题。

二、论理的思想性
是新闻评论的又一基本体裁特征——与新闻性并存而且并重的特征。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思想性特征概括了二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3)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

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基本属性之一。

综合起来,新闻评论的思想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论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

以说理为主要手段,明确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这是论说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点。

论说文的这两个特点,如影随形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闻评论思想性的基础。

思想性的另一项内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是政论文区别于其它论说文(如学术论文、专业性文章等等)的特点,也是新闻评论思想性的核心。

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中,除新闻评论以外,还经常发表其它论说性文章和专业性评论,,如体育评论、文艺评论、图书评论等等。

有时这类文章的题材和主体,同新闻评论几乎如出一辙,也同样以说理为主要手段阐述鲜明的看法;它们之所以不被认为是新闻评论,主要由于它们侧重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

这类评论如果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那就是新闻评论而非专业评论了,例如体育报论述运动员精神风貌的社论《我们的时代需要最佳“精神”》,中国青年报就许海峰为我国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社论《别了,0!》。

新闻评论为什么非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不可呢?
首先,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中的政论体裁,只有坚持政论体裁观察、分析事物的这个共同视角,才能形成完善的体裁特征,也才能与其它论说体裁相区别。

其次,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政治旗帜,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辩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

再次,新闻评论面向广大受众,它所分析的事物、所论述的问题,都是受众关心或需要引起受众关怀备至的事物或问题。

与专业角度相比较,从思想、政治或伦理角度分析事物、阐述问题,无疑更有利于唤起多数受众的接受兴趣,更容易为多数人所理解。

总之,无论从体裁的性质还是社会效果的意义上说,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都是新闻评论思想性的核心内涵。

思想性与新闻性相对应的方面: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思想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比如,为了从思想、政治或伦理上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就需要有所论断,即使是所谓“轻松社论”也莫不

如此。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思想性就是它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为了说明问题,,兹将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主要区别,列表于下:
当然,新闻评论也引用事实,包括情节和细节:也运用叙述、描写手段,有时甚至绘声绘色地再现。

但是,这一切都服务于说理的需要,如何选择、剪裁事实,如何叙述、描写,完全以是否有利于论证论点为转移。

新闻评论虽以说理为主,但不仅不排除事实,有经验的评论作者还常常想方设法尽可能引用一些事实,借以淡化说理的抽象程度,增强评论的可读、可听或可视性。

同样,新闻报道也有自己的政治倾向,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只是它不像评论那样直接表述出来,而是寓于事实之中,即通过事实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剪裁、背景的衬托、叙述的语气和口吻等表现出来。

即使偶尔有直接的议论或抒情,也是画龙点睛式的,在作品中并不起主导作用。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思想性是不可分离的。

虽然在具体作品中,有的新闻性强一些,有的政论色彩浓一些,但这种强弱浓淡只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不同。

如果失去其中的某一特征,那么,新闻评论就将名不副实;即使它是好文章,也决非新闻评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融新闻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

三、论说的公众性
报纸、广播、电视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新闻评论当然也不能例外。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首先要求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在主编《生活》周刊期间,曾经写了大量的小言论。

韬奋说,要“切合于当前大家所注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不要有公式化的空论文章”。

新闻评论要面向广大的受众,在论述的方式上也应当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还要求编辑部要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新闻评论工作,直接参加新闻评论的写作。

四、论辩的科学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思想性、公众性,必须建立在论辩的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和

科学性结合起来。

这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经过调查研究,对所要评论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种态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闻评论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坚持辩证法,力戒片面性和绝对化。

科学性也表现在我们的新闻评论分析论证任何问题的时侯,要符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规律,不能出现一点常识性的错误,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价值(性质、功能、作用)
第一节性质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用于阐述对于事物相应见解的体裁。

如果说体裁的共用性,赋予它普遍的适用性,那么体裁的主观性,则决定了它一旦与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党性倾向。

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

新闻评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党性倾向,是阶级时代观和社会观的集中表现。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媒介的政治旗帜,它表达的是一种自觉的、有组织的观点和见解,必然比一般的、分散的社会观点和见解,更集中地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

第二节功能
一、认识功能:从中引出规律性认识;
二、教育功能:规范人们思想行为,以至于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的作用;
三、导向功能:给予社会舆论以程度不同的影响和引导,直至形成某种主导性舆论;
四、监督功能: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实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地位和作用
在各种新闻媒介中,新闻评论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地位十分引人注目。

不分中外,有远见的宣传家和新闻工作者,无不把撰写和组织新闻评论当作一件大事,甚至倾注主要甚至毕生精力。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闻评论呈现地位日益增高的趋势。

甚至可以说,当代的任何新闻媒介如果忽视新闻评论,那是难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的。

从微观的角度看,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阐释方针政策;
二、进行舆论引导。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分类
第一节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
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方法,各执一说,不尽相同:
一、按其主要性能来分:
1、带有全面部署性的
2、带有说理启发性的
3、带有业务指导性的
4、带有政治鼓动性的
二、按其评述内容来分
1、政治
2、法制
3、思想
4、经济
5、文教(含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
6、文艺
7、军事
8、外事
9、国际
三、按其表达方式来分:
根据作者身份和发表规格的不同
1、编采人员撰写、代表编辑部意见的评论

1)社论(包括本报编辑部文章)2)本报评论员文章(包括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
3)短评 4)编后、编者按 5)述评
2、专家/学者/通讯员/受众撰写的署名评论
1)专论 2)思想评论 3)小言论 4)随感等
第二节代表编辑部意见的主要评论形式
一、重型
1、社论:报纸的灵魂与旗帜,体现报纸方向
2、编辑部文章:专对重大事件、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言论,规格高于社论。

二、中型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集中、深入分析
三、小型
1、短评:论题单一、画龙点睛。

2、编者按:一针见血、引起注意。

3、编后:借题发挥、深化主题。

第三节由个人署名的评论
一、专论——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

二、代论(或来论)
三、思想评论——提高认识、群众角度。

四、小言论——简短、扼要。

第五章新闻评论的要素
第一节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要素,就是文章的基本组成成分。

一、新闻评论的要素:
包括三项,即论点、论据、论证。

一般来说,一篇评论,不管篇幅长短,都具备这三项要素,否则,就不是名副其实的评论。

二、要素间的关系
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就象人体的中枢神经、血肉和骨骼的关系一样。

论点是评论的中枢神经或灵魂;
论据是评论的血肉;
论证则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骨骼。

论点支配论据,但也依赖于论据;反之,论据从属于论点,但又支撑着论点。

论证则使论点和论据两者的相互关系,能够恰当地表现出来。

第二节论点
一、什么是论点
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和问题的看法。

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二、总论点和分论点
论点分为两种:总论点和分论点。

说论点是新闻评论的灵魂,主要指总论点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在评论中,总论点既是论述的出发点,又是论述的终点。

作为出发点,它提出所要论述的问题;作为终点,则是论述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结论,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构成维系分论点(如果有分论点)或论据(如果没有分论点)的主线,通常以前呼后应的方式表现出来。

新闻评论一般只有一个总论点。

偶尔可以看到“兼论”。

新闻评论中,分论点并不是非有不可。

有些短评论,论题很集中,一个论点可以管到底,就没有必要在总论点之外再立分论点。

分论点也可以不受数量的限制。

只要总论点需要,不

仅可以有多个分论点,而且可以有多层次的分论点。

不过,分论点不宜太多,要求总论点尽可能集中些、再集中些。

三、论点的要求
新闻评论的论点,需要具有一定的素质,概括地说,就是正确、中肯、鲜明、新颖、隽永。

正确、鲜明是相对于悖理、荒谬和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说的,这不难理解。

中肯以正确为前提,是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力求论点切中要害,触及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而排除那种虽然正确、但不过是“药中甘草”的东西。

新颖与中肯互为表里,表现在论点上不仅要求“唯陈言之务去”,而且要求“独具匠心”,有不同于寻常议论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陈陈相因。

新颖也是以正确为前提的,离开正确一味趋新,就可能走上诸如为“吃喝玩乐”、“玩物丧志”、“交际花”翻案,鼓吹“玩命干,拼命玩”一类奇谈怪论的邪路。

隽永就是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对于论点来说,隽永要求论点概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能够启发人们的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内在力量。

四、论点之间的关系
总论点总是统帅分论点的,但有的表现为主从关系,有的则表现为因果关系。

主从关系是恒定的,即总论点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分论点则总处于从属地位;
因果关系则非恒定,总论点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分论点也是这样,当然这种因果互易并不改变总的关系的性质。

分论点的关系,在同一个层次里,通常表现为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在上、下层次的分论点之间,则形成另一种主从关系和因果关系。

论点间的关系,反映了评论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论的结构布局,对评论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论据
一、什么是论据
新闻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论据的证明和说明作用,在具体的说理过程中虽然有所侧重,但往往同时并存,很难截然分开。

如果说在新闻评论中论点告诉人们“然不然”,那么论据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论点的证明或说明,告诉人们“所以然”、“所以否”(不然)了。

有了充分的论据,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二、论据的种类
有两类:理论性论据和事实性论据。

1、理论性论据:
也叫理性论据。

这类论据都是已被证明、已被人们接受的思想、观点,以及社会准则、经验概括。

用这类论据证明或说明论点,实际上就是用已经认识到的道理,证明或说明尚待认识或解决的问题。

2、事实性论据:
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具体事实的材料
正确的论点,都是对于客观实际的这样那样的概括,客观事实是证明或说明论点的重要根据。

知识性材料和有根据的假设性材料,由于它们或者是曾经存在的事实的结晶,或者是可能产生的事实和推断,同样可以成为有力的论据。

三、论据要充分

论据充分,是新闻评论说服力的泉源。

所谓充分,不是多多益善,与论据的数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论据是否充分,关键在于是否精当,而不在于多少,应力求“以一当十”,切忌“以十当一”。

论据是血肉,在评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四节论证
一、使论据说明论点,论证其论点正确。

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即进行严密的论证。

总括起来说:
论点——灵魂
论据——血肉
论证——骨骼
注意:并非每篇评论三要素齐全。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
第一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舆论导向正确与错误,党和人民福祸所系。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归根结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联系实际,提高觉悟;
2、全局观念,有利大局。

三、加强组织纪律性
第二节坚持实事求是
一、讲事实
二、讲真话
三、讲道理
第三节坚持群众路线
一、上下结合
二、点面结合
三、内外结合
第九章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评论写得好不好,关键在评论工作者的素养如何。

除具备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素养。

当前,解决评论工作者青黄不接、质量不高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迫切。

这个问题,应该提到大学新闻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一节政治家的眼光
一、代表编辑部(即使个人署名)。

二、站在正确立场,传达党的声音。

三、吃透上头,并非照抄上头。

四、蕴含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第二节理论家的头脑
一、政治坚定,首先取决于理论上的清醒。

二、理论要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三、把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上升到理论上来分析。

四、学习掌握政策,切忌违反政策。


第三节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一、上“天”入“地”,“吃透两头”。

二、深入了解社会,寻“的”抓“活思想”。

三、联系群众,懂得群众的心。

四、平易近人,甘当小学生。

第四节杂家的智能
一、眼界开阔,知识渊博。

二、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三、读书讲究方法(顺读、反读、专题读)。

四、都懂一点,成为一个杂家(文、史、法、科、市、管等)。

五、“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五节作家的技巧
一、文字表达能力——诸素养的综合表现和最终归宿。

二、功夫要下在立论新颖,论证严密上。

三、在语言形象化上下功夫。

四、多读些古文,要有扎实的文学修养。

五、练就“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本领。

六、多学些范文,消化吸收营养。

七、处处留心皆学问。

八、“打好五个功底”,“发扬六大作风”。

第十章选题
第一节选题的含义、地位
一、定义——选择所要论述的事物或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二、地位——是写作全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篇评论的成败,关键在选题。

第二节选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主要途径:吃透上、下两头。

吃透上头精神,关键在领会“为什么”。

吃透下头情况,关键在“身入”实际,调查研究。

二、具体方法:
1、贯彻精神,舆论引导。

2、典型、新风,宣传倡导。

3、针对问题,正面疏导。

4、解疑释惑,剖析指导。

5、针砭时弊,辩理劝导。

第三节好选题条件(标准)
一、触及现实,富有新意——生命力之所在。

二、面向全局,准而有当——恰到好处。

三、着眼大局,落笔小处——以小见大。

第十一章立意
第一节立意的含义
立意——对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即确定评论的主题思想。

第二节立意的主攻目标
一、论题要有新思想——新闻评论的灵魂
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