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word整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评论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是媒介的旗帜。
各类媒体急需新闻评论人才。
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世界处于动荡之中。
新闻媒介在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之中,对瞬息万变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问题,要亮明自己的旗帜,发出自己的声音。
没有自己的评论,失去自己的个性,新闻媒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欧美早期报纸,大都以“时报”、“邮报”、“电信报”命名,这些报纸以记载新闻为主,并无评论。
评论出现于报章,据台湾出版的《新闻论》(钱震著)一书中说:英国人狄福首先把新闻与评论“印在一个出版品中,这个出版品,就是他于1704年在伦敦发行的‘评论报’”。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时,着眼点不是新闻,而是利用报刊的论说去呼吁变法维新。
因而中国报刊有一个“以政论为本位”向“以新闻为本位”的发展过程。
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4年在香港发行的《循环日报》,主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评论家王韬。
之后,维新派政论家梁启超,以主编《时务报》闻名遐尔。
他的政论呼风唤雨,在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检讨失败的原因,曾有这样一种看法:“口权与笔权旁落,政权与军权乃不保,实为最主要亦最基本之因素”。
这种说法不完全符合事实。
单靠笔杆子没有那么大的神通。
当时的报馆和电台,绝大部分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中国共产党的“口权”和“笔权”小的很。
但是就凭这很小的一点“口权”和“笔权”,确实战胜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舆论工具。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样一篇新闻评论,敲响了开场锣鼓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民主政治,继续解放思想。
广东提出,解放思想,首先从解放表达开始。
人人都有信息知情权,更有言论表达权。
新闻评论员是思想最活跃、最有真知灼见的人。
当今社会,飞速变化,错综复杂。
面对扑朔迷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人们不仅需要掌握情况,更需要了解有关的看法和见解,以便由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关系着媒介的生死存亡。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定义和特征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评论
众说纷纭,“旗帜”共识。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既是论说文中的新闻体裁,又是新闻体裁中的论说文、政论文。
是两栖文体。
●各种新闻媒介的共用体裁,不仅是一种文体,而且是多符号的表现形式:
●报刊评论运用文字符号,
●广播评论运用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的声音符号,
●电视评论运用声音和图象的配合符号。
壹
第二节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新闻评论
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信息具有不同的层次:
●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语法信息,
●揭示事物状态内在含义的语义信息,
●阐明事物状态的价值、效用的语用信息。
处于社会转型、世界动荡的新时代,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们越需要了解信息的意义、影响以及如何恰当对待,也就越来越渴求语义、语用信息。
不同的新闻体裁各有所长。
消息、通讯等报道体裁擅长描摹事物、长于提供语法信息。
新闻评论擅长阐明、解释事物的本质、意义、影响,在提供语义、语用信息方面具有其他体裁难以取代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新闻媒介,如果不善于运用新闻评论,就难以满足社会对语义、语用信息的需求,就难以跻身于当代新闻媒介之林。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特征
一、论题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
1、强烈的时效性:先入为主,言当其时
新闻评论对时间的要求有时与新闻报道一样强烈。
赢得时间,等于给评论的见解、观点添翼,就可以扩大舆论影响;反之,则如鸟折翼,那就未必能起什么作用了。
旧中国的报刊主笔有所谓“看了大样写评论”的“口头禅”。
与时间相比较,时机却是影响评论社会效果的更为经常也更为重要的因素。
在这里,时机作为与绝对时间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阶段,社会脉搏跳动变速的时候,人们注意力重心转移的时刻……,总之是广大受众最需要评论为其释难解惑的时候。
2、对象的特定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为评论对象的事物,不论是新闻事件还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一人一事的典型事例还是诸如思想行为倾向一类的概括性事实,都是在现在这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的“这一个”客观事物,即此时、此地、此条件下的此事物(此人、此物、此现象、此问题等等)。
这就是所谓评论对象的特定性。
观察分析任何事物,都只有把它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才能准确、中肯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直接的针对性:引导社会舆论,急需唤起注意,促进事物转化。
新闻评论不同于其它文章之处在于: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成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內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象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直接的针对性与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互相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评论对象不论大小、轻重,是典型事例还是概括性事实,在性质上都属于“这一个”,
贰
都是评论的分析对象和论述的出发点;而直接针对性所针对的则是“这一类”及与其相关的事物,属于宏观实际的范围,是评论分析、论述的落脚点或预期目标。
这种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时还可以互相转化。
比如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在这一评论中是评论对象,在另一评论中则可能成为它所针对的“这一类”。
所以,对象特定性与直接针对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具体事物与宏观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评论领域的反映。
明确这种关系,有利于加深对直接针对性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评论实践中经常面临的评论什么、如何评论之类的问题。
二、论理的思想性
是新闻评论的又一基本体裁特征——与新闻性并存而且并重的特征。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它的思想性特征概括了二者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1)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3)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
前两项是包括政论文在内的基本属性之一。
综合起来,新闻评论的思想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论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
以说理为主要手段,明确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这是论说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点。
论说文的这两个特点,如影随形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闻评论思想性的基础。
思想性的另一项内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是政论文区别于其它论说文(如学术论文、专业性文章等等)的特点,也是新闻评论思想性的核心。
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中,除新闻评论以外,还经常发表其它论说性文章和专业性评论,,如体育评论、文艺评论、图书评论等等。
有时这类文章的题材和主体,同新闻评论几乎如出一辙,也同样以说理为主要手段阐述鲜明的看法;它们之所以不被认为是新闻评论,主要由于它们侧重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
这类评论如果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那就是新闻评论而非专业评论了,例如体育报论述运动员精神风貌的社论《我们的时代需要最佳“精神”》,中国青年报就许海峰为我国夺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社论《别了,0!》。
新闻评论为什么非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不可呢?
首先,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中的政论体裁,只有坚持政论体裁观察、分析事物的这个共同视角,才能形成完善的体裁特征,也才能与其它论说体裁相区别。
其次,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政治旗帜,体裁的这一性质决定它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辩别事物,在论述中体现一定的政治倾向。
再次,新闻评论面向广大受众,它所分析的事物、所论述的问题,都是受众关心或需要引起受众关怀备至的事物或问题。
与专业角度相比较,从思想、政治或伦理角度分析事物、阐述问题,无疑更有利于唤起多数受众的接受兴趣,更容易为多数人所理解。
总之,无论从体裁的性质还是社会效果的意义上说,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问题,都是新闻评论思想性的核心内涵。
思想性与新闻性相对应的方面: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思想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比如,为了从思想、政治或伦理上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就需要有所论断,即使是所谓“轻松社论”也莫不
叁
如此。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思想性就是它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为了说明问题,,兹将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主要区别,列表于下:
当然,新闻评论也引用事实,包括情节和细节:也运用叙述、描写手段,有时甚至绘声绘色地再现。
但是,这一切都服务于说理的需要,如何选择、剪裁事实,如何叙述、描写,完全以是否有利于论证论点为转移。
新闻评论虽以说理为主,但不仅不排除事实,有经验的评论作者还常常想方设法尽可能引用一些事实,借以淡化说理的抽象程度,增强评论的可读、可听或可视性。
同样,新闻报道也有自己的政治倾向,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只是它不像评论那样直接表述出来,而是寓于事实之中,即通过事实的取舍、材料的选择和剪裁、背景的衬托、叙述的语气和口吻等表现出来。
即使偶尔有直接的议论或抒情,也是画龙点睛式的,在作品中并不起主导作用。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思想性是不可分离的。
虽然在具体作品中,有的新闻性强一些,有的政论色彩浓一些,但这种强弱浓淡只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不同。
如果失去其中的某一特征,那么,新闻评论就将名不副实;即使它是好文章,也决非新闻评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融新闻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
三、论说的公众性
报纸、广播、电视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新闻评论当然也不能例外。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首先要求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在主编《生活》周刊期间,曾经写了大量的小言论。
韬奋说,要“切合于当前大家所注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不要有公式化的空论文章”。
新闻评论要面向广大的受众,在论述的方式上也应当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新闻评论的公众性,还要求编辑部要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新闻评论工作,直接参加新闻评论的写作。
四、论辩的科学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思想性、公众性,必须建立在论辩的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和
肆
科学性结合起来。
这就是说,新闻评论应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经过调查研究,对所要评论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种态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闻评论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坚持辩证法,力戒片面性和绝对化。
科学性也表现在我们的新闻评论分析论证任何问题的时侯,要符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规律,不能出现一点常识性的错误,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章新闻评论的价值(性质、功能、作用)
第一节性质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用于阐述对于事物相应见解的体裁。
如果说体裁的共用性,赋予它普遍的适用性,那么体裁的主观性,则决定了它一旦与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党性倾向。
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
新闻评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党性倾向,是阶级时代观和社会观的集中表现。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媒介的政治旗帜,它表达的是一种自觉的、有组织的观点和见解,必然比一般的、分散的社会观点和见解,更集中地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
第二节功能
一、认识功能:从中引出规律性认识;
二、教育功能:规范人们思想行为,以至于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的作用;
三、导向功能:给予社会舆论以程度不同的影响和引导,直至形成某种主导性舆论;
四、监督功能: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实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地位和作用
在各种新闻媒介中,新闻评论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地位十分引人注目。
不分中外,有远见的宣传家和新闻工作者,无不把撰写和组织新闻评论当作一件大事,甚至倾注主要甚至毕生精力。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闻评论呈现地位日益增高的趋势。
甚至可以说,当代的任何新闻媒介如果忽视新闻评论,那是难以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的。
从微观的角度看,新闻评论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阐释方针政策;
二、进行舆论引导。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分类
第一节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
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方法,各执一说,不尽相同:
一、按其主要性能来分:
1、带有全面部署性的
2、带有说理启发性的
3、带有业务指导性的
4、带有政治鼓动性的
二、按其评述内容来分
1、政治
2、法制
3、思想
4、经济
5、文教(含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
6、文艺
7、军事
8、外事
9、国际
三、按其表达方式来分:
根据作者身份和发表规格的不同
1、编采人员撰写、代表编辑部意见的评论
伍
1)社论(包括本报编辑部文章)2)本报评论员文章(包括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
3)短评 4)编后、编者按 5)述评
2、专家/学者/通讯员/受众撰写的署名评论
1)专论 2)思想评论 3)小言论 4)随感等
第二节代表编辑部意见的主要评论形式
一、重型
1、社论:报纸的灵魂与旗帜,体现报纸方向
2、编辑部文章:专对重大事件、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言论,规格高于社论。
二、中型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集中、深入分析
三、小型
1、短评:论题单一、画龙点睛。
2、编者按:一针见血、引起注意。
3、编后:借题发挥、深化主题。
第三节由个人署名的评论
一、专论——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
二、代论(或来论)
三、思想评论——提高认识、群众角度。
四、小言论——简短、扼要。
第五章新闻评论的要素
第一节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要素,就是文章的基本组成成分。
一、新闻评论的要素:
包括三项,即论点、论据、论证。
一般来说,一篇评论,不管篇幅长短,都具备这三项要素,否则,就不是名副其实的评论。
二、要素间的关系
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就象人体的中枢神经、血肉和骨骼的关系一样。
论点是评论的中枢神经或灵魂;
论据是评论的血肉;
论证则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骨骼。
论点支配论据,但也依赖于论据;反之,论据从属于论点,但又支撑着论点。
论证则使论点和论据两者的相互关系,能够恰当地表现出来。
第二节论点
一、什么是论点
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和问题的看法。
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
二、总论点和分论点
论点分为两种:总论点和分论点。
说论点是新闻评论的灵魂,主要指总论点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在评论中,总论点既是论述的出发点,又是论述的终点。
作为出发点,它提出所要论述的问题;作为终点,则是论述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结论,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构成维系分论点(如果有分论点)或论据(如果没有分论点)的主线,通常以前呼后应的方式表现出来。
新闻评论一般只有一个总论点。
偶尔可以看到“兼论”。
新闻评论中,分论点并不是非有不可。
有些短评论,论题很集中,一个论点可以管到底,就没有必要在总论点之外再立分论点。
分论点也可以不受数量的限制。
只要总论点需要,不
陆
仅可以有多个分论点,而且可以有多层次的分论点。
不过,分论点不宜太多,要求总论点尽可能集中些、再集中些。
三、论点的要求
新闻评论的论点,需要具有一定的素质,概括地说,就是正确、中肯、鲜明、新颖、隽永。
正确、鲜明是相对于悖理、荒谬和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说的,这不难理解。
中肯以正确为前提,是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力求论点切中要害,触及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而排除那种虽然正确、但不过是“药中甘草”的东西。
新颖与中肯互为表里,表现在论点上不仅要求“唯陈言之务去”,而且要求“独具匠心”,有不同于寻常议论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陈陈相因。
新颖也是以正确为前提的,离开正确一味趋新,就可能走上诸如为“吃喝玩乐”、“玩物丧志”、“交际花”翻案,鼓吹“玩命干,拼命玩”一类奇谈怪论的邪路。
隽永就是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对于论点来说,隽永要求论点概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能够启发人们的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内在力量。
四、论点之间的关系
总论点总是统帅分论点的,但有的表现为主从关系,有的则表现为因果关系。
主从关系是恒定的,即总论点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分论点则总处于从属地位;
因果关系则非恒定,总论点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分论点也是这样,当然这种因果互易并不改变总的关系的性质。
分论点的关系,在同一个层次里,通常表现为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在上、下层次的分论点之间,则形成另一种主从关系和因果关系。
论点间的关系,反映了评论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论的结构布局,对评论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论据
一、什么是论据
新闻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论据的证明和说明作用,在具体的说理过程中虽然有所侧重,但往往同时并存,很难截然分开。
如果说在新闻评论中论点告诉人们“然不然”,那么论据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论点的证明或说明,告诉人们“所以然”、“所以否”(不然)了。
有了充分的论据,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二、论据的种类
有两类:理论性论据和事实性论据。
1、理论性论据:
也叫理性论据。
这类论据都是已被证明、已被人们接受的思想、观点,以及社会准则、经验概括。
用这类论据证明或说明论点,实际上就是用已经认识到的道理,证明或说明尚待认识或解决的问题。
2、事实性论据:
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具体事实的材料
正确的论点,都是对于客观实际的这样那样的概括,客观事实是证明或说明论点的重要根据。
知识性材料和有根据的假设性材料,由于它们或者是曾经存在的事实的结晶,或者是可能产生的事实和推断,同样可以成为有力的论据。
三、论据要充分
柒
论据充分,是新闻评论说服力的泉源。
所谓充分,不是多多益善,与论据的数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论据是否充分,关键在于是否精当,而不在于多少,应力求“以一当十”,切忌“以十当一”。
论据是血肉,在评论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四节论证
一、使论据说明论点,论证其论点正确。
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即进行严密的论证。
总括起来说:
论点——灵魂
论据——血肉
论证——骨骼
注意:并非每篇评论三要素齐全。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党性原则
第一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舆论导向正确与错误,党和人民福祸所系。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归根结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联系实际,提高觉悟;
2、全局观念,有利大局。
三、加强组织纪律性
第二节坚持实事求是
一、讲事实
二、讲真话
三、讲道理
第三节坚持群众路线
一、上下结合
二、点面结合
三、内外结合
第九章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评论写得好不好,关键在评论工作者的素养如何。
除具备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外,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素养。
当前,解决评论工作者青黄不接、质量不高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迫切。
这个问题,应该提到大学新闻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
第一节政治家的眼光
一、代表编辑部(即使个人署名)。
二、站在正确立场,传达党的声音。
三、吃透上头,并非照抄上头。
四、蕴含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第二节理论家的头脑
一、政治坚定,首先取决于理论上的清醒。
二、理论要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三、把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上升到理论上来分析。
四、学习掌握政策,切忌违反政策。
捌
第三节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一、上“天”入“地”,“吃透两头”。
二、深入了解社会,寻“的”抓“活思想”。
三、联系群众,懂得群众的心。
四、平易近人,甘当小学生。
第四节杂家的智能
一、眼界开阔,知识渊博。
二、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三、读书讲究方法(顺读、反读、专题读)。
四、都懂一点,成为一个杂家(文、史、法、科、市、管等)。
五、“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五节作家的技巧
一、文字表达能力——诸素养的综合表现和最终归宿。
二、功夫要下在立论新颖,论证严密上。
三、在语言形象化上下功夫。
四、多读些古文,要有扎实的文学修养。
五、练就“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本领。
六、多学些范文,消化吸收营养。
七、处处留心皆学问。
八、“打好五个功底”,“发扬六大作风”。
第十章选题
第一节选题的含义、地位
一、定义——选择所要论述的事物或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二、地位——是写作全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篇评论的成败,关键在选题。
第二节选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主要途径:吃透上、下两头。
吃透上头精神,关键在领会“为什么”。
吃透下头情况,关键在“身入”实际,调查研究。
二、具体方法:
1、贯彻精神,舆论引导。
2、典型、新风,宣传倡导。
3、针对问题,正面疏导。
4、解疑释惑,剖析指导。
5、针砭时弊,辩理劝导。
第三节好选题条件(标准)
一、触及现实,富有新意——生命力之所在。
二、面向全局,准而有当——恰到好处。
三、着眼大局,落笔小处——以小见大。
第十一章立意
第一节立意的含义
立意——对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即确定评论的主题思想。
第二节立意的主攻目标
一、论题要有新思想——新闻评论的灵魂
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