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柳宗元)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渔翁》课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翁》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3)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综合、评价;(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翁》;(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3)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对《渔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翁》,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2)要求学生查找并学习生僻字词,理解句子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价,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相关题目,进行文本分析和评价的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渔翁》;2. 总结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结构,加深理解;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

柳宗元《渔翁》教案

柳宗元《渔翁》教案

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 《诗经》中说,“籊籊tì 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 tì 远莫致之。” 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 就是渔父的雏形。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 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吕氏春秋· 谨听》称“太公 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而自庄屈 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 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 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 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着谈 今论古。”“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 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 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 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隐逸闲适的渔翁
杂歌谣辞•渔父歌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隐逸闲适的渔翁
张志和,号玄真子。 肃宗时,合待诏翰 林,才高志洁,不 谐于时,后坐罪南 浦尉。赦还, 乃泛 游江湖,号烟波钓 徒。
隐逸闲适的渔翁
西塞曲是张志和恬淡人生的生动象征, 也是人与自然相互寻找并相互感化交融 的典型事例。在外人看来这种结合纯属 天成,其实却有着更深的背景。 他的父 亲张朝真,这是一位谦谦长者与著作家, 喜好药石、长生之术,尽一生努力为 《易经》作注。而他的哥哥张鹤龄更是 一位虔诚的道家弟子。在这种浓重的宗 教气息中长大的张志和即使对功名官爵 也有着与常人相同的兴趣,但他对生命 以及灵魂的认识比之他的同时代人却要 深刻得多。现在还不清楚他十六岁那年 以什么得到了肃宗的宠爱?也不清楚他 突然离开湖州的日期 以及为何要匆匆而 去,甚至不向主人辞行。

渔翁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渔翁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渔翁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小诗。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XXX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渔翁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渔翁》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渔歌三首》,知道诗歌的主题。

2、掌控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纯朴风格、清新气味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企图,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

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

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

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

也正由于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

《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

”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

《渔翁》原文和译文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傍晚,渔翁把船停靠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楚竹。

烟销云散朝阳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

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流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崛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

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2024渔翁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渔翁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渔翁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渔翁》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的寓意和哲理。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渔翁》的作者柳宗元,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询问学生对“渔翁”的理解。

二、诗歌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渔翁》,感受诗的意境。

2.教师提问:诗中的渔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他在诗中做了些什么?三、诗歌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江上雪”“空绝音”“孤舟蓑笠翁”等,询问学生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提问: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3.教师举例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仗、拟人、夸张等。

五、诗歌情感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提问: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教师深入分析诗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渔翁”为主题的诗歌。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七、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渔翁》的鉴赏文章。

2.收集其他关于渔翁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中的‘江上雪’和‘孤舟蓑笠翁’分别传达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感呢?”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教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如‘空绝音’这个词组,你们能感受到什么特别的修辞效果吗?”学生分享后,教师讲解:“‘空绝音’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渔翁的孤独和寂静。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的寓意和哲理:教师:“柳宗元在诗中想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你们能从哪里感受到这种哲理呢?”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孤舟蓑笠翁’的超然物外,‘江上雪’的清冷,都是诗人借景抒情的体现。

2024渔翁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渔翁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渔翁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渔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诗歌与白话文的区别。

(3)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树立尊重劳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诗歌的艺术特色。

(2)诗歌与白话文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诗人,引导同学们进入诗歌学习的氛围。

2.简要介绍《渔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渔翁》,注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合作交流1.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全班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四、课堂小结2.提醒同学们注意诗歌与白话文的区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同学们背诵《渔翁》,巩固记忆。

二、深入探讨1.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诗歌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分析诗歌中的劳动人民形象,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比较《渔翁》与白话文的区别,思考诗歌的独特魅力。

2.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分享诗歌给自己带来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学习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渔翁(柳宗元)教案

渔翁(柳宗元)教案

渔翁(柳宗元)教案渔翁(柳宗元)教案渔翁(柳宗元)是一篇描写人生起伏、物极必反的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禅宗思想。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份渔翁(柳宗元)教案,帮助您更好地教授这篇经典作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渔翁(柳宗元)的主要情节和寓意;2.分析渔翁(柳宗元)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3.探讨渔翁(柳宗元)对人生的思考和思想内涵;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渔翁(柳宗元)的好奇心;2.整体阅读: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渔翁(柳宗元),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3.细节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渔翁(柳宗元)中的细节,包括对话和描写;4.人物分析:分析渔翁和小渔翁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不同态度;5.禅宗思想:引导学生讨论渔翁(柳宗元)中的禅宗思想,并与生活联系起来;6.意义探究:帮助学生思考渔翁(柳宗元)想要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包括对今日社会的启示和对自身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提问:"你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什么?人生中是否存在物极必反的现象?"2.整体阅读:让学生阅读渔翁(柳宗元)故事,了解情节和主要人物。

3.细节理解:指导学生理解渔翁(柳宗元)中的对话和描写,帮助学生分析情节推进的原因和后果。

4.人物分析:让学生分析渔翁和小渔翁的性格特点,思考他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态度有何不同。

5.禅宗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渔翁(柳宗元)所表达的禅宗思想,让学生了解禅宗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6.意义探究:让学生探究渔翁(柳宗元)故事想要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思考渔翁(柳宗元)对现实中的启示,以及如何将禅宗思想应用到自身生活中。

四、教学资源:1.渔翁(柳宗元)原文及翻译版本;2.相关的课堂讨论问题和活动设计;3.有关禅宗思想和生活哲学的参考资料;4.学生笔记和思考作业。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翁》全文;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渔翁形象,感悟其自由、悠闲的生活态度,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渔翁》全文的背诵与理解;柳宗元生平及文学地位的了解;诗中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柳宗元独特写作风格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引入,让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渔翁》这首诗。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渔翁》,结合注释理解全文,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悟。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意象、意境以及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并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3.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4.1 背诵《渔翁》;4.3 调查柳宗元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渔翁》;6.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正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6.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6.4 学生能够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文学地位,认识到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七、教学拓展7.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7.2 邀请文学爱好者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7.3 开展柳宗元其他作品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扩展阅读面。

教学设计2:渔翁

教学设计2:渔翁

《渔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创作诗歌的相关背景去品味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背景知识要与具体诗歌紧密结合。

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教学方法】1.诵读法(换读、想读、朗读)2.讨论法3.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1小时【教学步骤】一、学习柳宗元的《渔翁》1.学生先自读(选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抽3个同学朗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请其再读一遍,其它同学听、揣摩;全班齐读(感染学生,强化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体会)。

2.具体学习诗歌。

(1)标题:一个人物(2)同学们对诗中哪些字、词、句比较钟情,或者对哪些地方有疑问?(读懂字面意义,重点解读意象,强调“奇趣”即反常合道,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第二句分析:美在哪里?【换读】换一下相应的词:晓汲河水燃柴薪【引导学生关注意象】句意:早起打水生火,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但却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这种“反常”的做法使诗句的意蕴也就不同了,为什么呢?清湘——河水楚竹——柴薪B AA.《黄荆念曲之竹韵飞湍》:竹洒脱的风姿、挺拔的气质、刚柔相济的品德,节外无枝的操守,无处不与古今谦谦君子暗合。

观赏着竹,品味着竹,内心享受了一种静美与高洁,精神进入了一种绝妙的佳境,给人以生活哲理的启迪和人格力量的激发。

可见,竹这一意象的使用实际上映衬着诗人高洁的品格。

B.超凡绝俗之感,似乎象征着诗人孤高的品格。

此处,诗人用“清湘”,“楚竹”借代“水”“薪”的反常做法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本诗中除此处有反常外,还有哪个地方有反常?分析第三句:云销雨“烟销日出”,渔翁本应与读者见面,却反而不见人。

人到哪里去了?“乃一声山水绿”,摇橹声也罢,渔歌声也罢,总之都昭示着人隐在了青山绿水之中。

那么,诗人要借此表的什么呢?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这很可能是作者自况,他当时贬居永州,“来往不逢人”,生活情况跟诗中“渔翁”是很相似的。

渔翁(柳宗元)教学设计

渔翁(柳宗元)教学设计

渔翁(柳宗元)教学设计渔翁教学设计渔翁是一篇由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散文,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寓意深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渔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

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理解渔翁的主题和寓意;2. 学生能够分析渔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3. 学生能够归纳总结渔翁的核心观点,并进行个人思考和论述;4. 学生能够运用渔翁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 (15分钟)通过展示渔翁的封面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开展全班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渔翁的了解和描述,并激发学生对故事的想象。

2. 阅读理解与分析 (3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渔翁,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关键词、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读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渔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包括对比、象征和寓言等。

3. 分组讨论与展示 (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或数段渔翁进行详细讨论和分析,并准备展示给全班。

每个小组应重点分析作者的观点、该段的主题及与整篇文章的联系。

展示结束后,全班进行共享和讨论。

4. 总结归纳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总结渔翁的核心观点,学生归纳出渔翁讲述的寓意和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哲理。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探讨。

例如,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对“得失之间”的看法,以及如何将渔翁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拓展活动 (20分钟)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作文,以渔翁为主题,表达他们对于渔翁故事及其中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也可以选择将渔翁的故事和哲理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渔翁(柳宗元)说课稿

渔翁(柳宗元)说课稿

渔翁(柳宗元)说课稿渔翁(柳宗元) - 说课稿渔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这篇文章以渔翁的心态转变为线索,通过描绘其内心的变化,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常。

本篇说课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简介、主题与意义、文学特点以及阅读启示。

一、作品背景渔翁是通过描绘一个渔夫的遭遇,展现了人生无常和命运变化的主题。

故事发生在唐代,描写了一个普通渔翁在渔船上一天的经历,表达了人生中风云变幻的真实性和无常性。

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主要以散文著称。

柳宗元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饱含哲学思辨和社会关怀。

三、主题与意义渔翁的主题是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常。

通过渔翁对人生境遇的不同理解和接受方式,柳宗元探讨了人生的变化和命运的变动。

渔翁一开始渴望得到一条大鱼,但最终遭遇了命运的变故,使他心境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理解到人生如同渔网一样,无法完全掌控,只能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通过渔翁的故事,柳宗元传达了生活的无常和对现实的客观认识。

他呼吁人们在面对命运的变化时要保持平静,接受并顺应自然。

四、文学特点1. 情景描写细腻生动:柳宗元通过描写渔翁在船上的一天,描绘了不同场景下的细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渔翁的情感变化。

2. 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柳宗元的文笔简洁明快,深邃而含蓄。

他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文字间体悟生活的真谛。

3. 逻辑结构清晰:整篇文章逻辑严密,贯穿着渔翁经历的始终。

柳宗元通过渔翁的遭遇,逐渐引起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思。

五、阅读启示渔翁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人生充满了无常,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和预测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接受现实。

其次,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过去或未来所获得的物质财富,而在于对当前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内心的平和。

只有从内心获得满足,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

柳宗元《渔翁》课例

柳宗元《渔翁》课例

柳宗元《渔翁》课例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导入师: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唐诗。

不仅了解了初唐四杰的诗风,而且深入探讨了山水诗的闲适,边塞诗的豪壮;进一步领会了盛唐诗人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的诗风。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渔翁》进一步感受唐诗的风韵。

2.学习新内容。

师:一起读《渔翁》:生:(齐读)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师:读的很整齐。

我们前几天看了《唐之韵》,还有没有同学记得对这首诗是怎么评价的?生(1):这首诗清悠,超远。

生(2):柳宗元长于哀怨,有“骚”之余韵。

3.课堂讨论师:很好!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课本上的一句话:“后世评论者认为最后两句应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短暂思索后)生:我觉得不能删。

因为古人写诗,决不仅是为写景而写景,一定要表达某钟情感。

最后两句就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感受:官场就像相逐的云,人们为了追逐功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我厌倦了这种生活,所以“无心云相逐”。

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厌倦官场生活呢?生:他早年参加政治运动,参加变革,后来因为变革失败,王叔文失宠而被贬官,所以心情压抑。

师:心情压抑我同意。

因为有人说他的诗“长于哀怨,有骚之余韵”。

还能引用其他诗说明这点吗?生:比如《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苦的柳宗元。

师:说得不错!这些可以说是从作者的经历来谈,还有别的角度吗?生(2):我觉得从诗歌的意境上来看也不能删。

因为它是对前几句诗的扩展,渔翁夜晚住在西岩下,早上打水燃竹。

太阳出来,又驾船打鱼。

我们看不见他的长相。

而“回看天际下中流”就是空间上的延伸,“岩上无心云相逐”又是时间上的延续。

是从晚上写到白天的。

而且,整首诗境界超远。

所以,才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清幽超远”。

师:说的不错。

生(3):我觉得应该删。

前几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朦胧的,隐隐约约的图画。

教学设计1:渔翁

教学设计1:渔翁

《渔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渔翁》,理解诗歌的主题。

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渔翁》,教师正音。

汲欸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并且背诵。

4.《渔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5.《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

——时间顺序。

夜,晓,日出。

三、赏析你喜欢《渔翁》这首诗吗,为什么?《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

第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

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

四、整理回顾,拓展提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柳宗元渔翁教案

柳宗元渔翁教案

•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 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 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 “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 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 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 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 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 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 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 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 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渔父之源
•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 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 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 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 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 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 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 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
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 《诗经》中说,“籊籊tì tì 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 就是渔父的雏形。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 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吕氏春秋· 谨听》称“太公 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而自庄屈 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 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 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 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着谈 今论古。”“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 日斜风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 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赏析
•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 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 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 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 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 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 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 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 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 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 《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 主要的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翁
【教学目标】
1.了解主旨及艺术手法。

2.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3.初步掌握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分析和对历史背景的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通过对一般特征的把握初步掌握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诗文原文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二、译文
西山呵,火光一点,当是渔翁夜宿,
晨起汲煮清湘水,燃起了,青青楚地竹。

日出烟气散,仍不见,人何处,
唯听船棹"欸乃",将山水一片摇绿。

冲流下,自天降,回首长望,
看山顶白云多自在,无心相戏逐。

三、鉴赏
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

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
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

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

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

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像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

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

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

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

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

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四、思考
1.诗中的“渔翁”含有几分诗人自况的意味,你认为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两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