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质检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检 语文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检 语文试卷(含解析)

福州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高中语文学科试卷(完卷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座号姓名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

既有器物的文明,也有制度的文明;既有物质的文明,也有精神的文明;既有以文学为代表的文明,也有以艺术为代表的文明。

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明形态中超脱而出,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俯瞰中华文明的整体样貌,既需要宽容的心胸,也需要独到的眼力。

可以说,《伟大的中华文明》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

中华文明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都可以给出答案。

但从哲学的角度来叩问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无疑是一个创新的想法。

该书作者认为,中华文明存在于神话叙事中,存在于历史叙事中,也存在于哲学叙事中;存在于过往的危机叙事中,同样存在于延续至今的现代化叙事中。

中华文明历史上出现的优秀人物,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大地上存在的文物古迹、文献古籍等,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物质标识。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特别是那些能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体现中华文明发愤图强精神的大事件,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中华思想文化中特有的哲理、文学艺术等语言产品,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

在悠久的历史中,灿烂的文化、多元的风俗、革命的精神,乃至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等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

这种着眼于历史的思考,是该书的特色,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对历史上文明形式和内容的分门别类的归纳,而是试图阐释这些文明史上的闪光点所体现的精神价值。

中华文明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在中华文明所表现的独特精神标识上,而且表现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上。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科学概括。

作者的论述,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何以成立。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因明学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称世界逻辑三大源头。

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

近代德国哲学家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而这恰是逻辑学产生的初衷之一。

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

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要素。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

就外延的含义来说,它是本质属性的对象,是概念的量的方面,说明概念反映了哪些事物,其范围程度及其所能达到的极限。

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材料二: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没,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保密☆启用前泉州市 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2023.08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 5小题,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C919 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是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

C919 大型客机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研制,于2022年12月9日交付给东方航空,交付后密集完成了 100小时的验证飞行,全面检验了飞机的航线运行能力。

2023年5月 29日8时25分, 由C9l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7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于11时05分平稳降落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按计划,C9l9在“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上实施初始商业运行,陆续引进后该机型有望逐步扩展投放到更多的航线。

一个新机型执飞商业航线,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包括机务人员以及机场地面服务的保障等,而这些专业保障都要经历相应的培训。

这也是目前C919执飞航线较少的原因之一。

大飞机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一架C919包含超过400万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都要足够安全可靠,组装和审查过程也有严格的安全标准。

中国在全球采购的基础上,结合自主创新生产出了国产大飞机,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国产化率,这是了不起的突破。

相比同期波音、空客甚至其他国家的航空制造企业,国产民机制造企业在市场意识、市场能力、市场经验等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

首架 C919 商业运营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2024-2025学年九师联盟高三语文(上)10月质检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九师联盟高三语文(上)10月质检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九师联盟高三语文(上)10月质检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数学相关的逻辑推理能力一直是当下大模型的短板。

当前用户可以感知到的大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的相关性进行训练分析,从而达到文本生成的人类平均水平。

但是,除了文本的分析和生成之外,人类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中最重要的是推理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认知推理等。

逻辑推理即根据前提条件给出符合逻辑或潜在逻辑关系的结论,而数学运算是用精确的语言和符号进行纯逻辑的推演。

逻辑推理被认为是当前大模型最难攻克的一道关卡。

而除了逻辑推理之外,对有限的碎片信息进行不断重组、搜寻以找到信息全貌等,类似于传统侦探推理小说所呈现的“碎片信息拼凑分析”,也在大模型当前的能力范围之外。

目前,大模型所展现的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资料分析、内容生成等领域,而在涉及数字分析、逻辑推演等领域,大模型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

很难想象,一个难以判断小数点后数字大小的大模型,能够在工业生产制造、金融计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因此,国内外的大模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训练大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推理能力”。

(摘编自王晓凯《分不清9.11和9.9大小,暴露大模型逻辑推理能力短板》)材料二: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蔓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

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

因此,从很早开始,计算机技术就已经与语言产生了勾连性的尝试。

与之进行远距离对应的是,超强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中以各种瑰丽奇谲的面貌出现。

比如1968年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计算机,它能够自主判断处境,争取自己的命运,甚至表演出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谋虑诡计。

从现有发展水平上看,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处于过渡地带的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呈现”出与人近似的意识,与人类展开交互式学习。

2024年福建省高三语文1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福建省高三语文1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福建省高三语文1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2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文化领域的“差序格局”思想无疑是近百年来中国话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费孝通早年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

他在《乡土中国》中首先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表述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即以“己”为圆心,推己及人,拓展出一圈一圈由内而外的关系网。

圈子的波纹所及之处表明了各个圈层和中心的远近亲疏。

他还借两个意象分别描述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西方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的社会结构则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关系是用同心圆波纹结构来描述的“差序格局”,西方的社会关系则是用柴捆结构来描述的“团体格局”。

费孝通的这个表述深入人心,影响广泛,显然是中国学派的生动表达,也已经成为理解中外社会结构的经典意象。

这一比较,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转换。

社会结构的中西比较同时也是古今比较。

在费孝通这里,比较的两端分别是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洋现代社会。

两者对比的核心差异在于以家庭关系为中心还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

这个核心差异也被英国学者用来说明西方社会结构自身的变迁。

在对比现代与古代社会结构的时候,梅因指出,古代社会的单位是“家族”,现代社会的单位是“个人”。

他指出,罗马人的“家族”“氏族”和“部落”都可以“想象为从同一起点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一整套同心圆,其基本的集团是因共同从属于最高的男性亲属而结合在一起的“家族””。

家族集合形成氏族,氏族集合形成部落,部落集合形成共和政治。

在梅因的分析中,古罗马社会结构的最外圈有点类似于费孝通所说的模糊不清的天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也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所共有的。

(T8联考)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语文答案

(T8联考)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 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多维细目表1.D【解析】D项,曲解文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作者在文中对于创新决心和豪情的表达,并非指牺牲精神。

2.B【解析】B项,偷换概念,“居安思危”的前提是如今的科技发展环境是安定、无危机的,但不代表科技从未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危机或灾难。

3.A【解析】第⑥段的主要内容为自强不息,强调中国的科技发展要自强自主,解决技术发展的难点、堵点、断点,与国际高水平接轨,避免被国外“卡脖子”。

B 项重点强调创新思维,C 项强调科研投入,D项强调引进外国技术,都不如A 项切合段意。

4.①以西方“分”的文化带来的问题入手,引出中国“合”的文化;②通过引用传统经典,阐释中国文化中“合”的特性;③最后强调以“合”的价值指导科技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答出三点即得满分4 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一点得1分)5.含义:①“向善”指规范科技发展方向,防范风险,避免科技发展误入歧途、危害社会;②“向上”指推动科技发展提速,从中获益,借助科技带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

关系:“向善”才能“向上”,“向善”是基础、保障、底线,“向上”是结果、目的、归宿。

(“含义”4分,每点2分,“关系”2分,共6分。

“关系”简单答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扣1分) 6.B【解析】“遗憾终身错”,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和战马分离,抗美援朝之前的这次离别由此变得更加动人。

7.D【解析】D项,错在“贯穿全文的线索”。

8.①家乡和平美好的图景是父亲等革命者的战斗牺牲奉献换来的,作者想告慰父亲,内心充满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②父亲去世四年了,作者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每点2分,满分4分)【解析】答案第一条针对的内容是第①段和第②段,分别涉及家乡的美好景物和可爱的人,考生答题时可以分述,也可以整合。

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产生的母胎。

西方文学的神话背景突出,希腊神话与《圣经》中的神话更是西方文学创作重要的源泉与母题。

“重述神话”是西方文学一种自觉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中国上古时代也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但在文献古籍中记载不多,资料零散,不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系统地保留下来,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以外,其它则散见于古籍中。

流传比较广泛的神话有“创世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中的“女娲补天”、“洪水神话”中的“大禹治水”、“发明创造神话”中的“后羿射日”等。

汉魏六朝的神怪小说、唐人传奇、宋元话本、《西游记》等明清小说,都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

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也有浓厚的神话传统底蕴,贾宝玉、林黛玉的劫运历程与创世神话的原始、历劫、回归的结构非常相似。

另外中国的诗歌与神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屈原的赋,李白、李贺、李商隐等的诗歌许多都有神话元素。

但是,以上只是说中国文学受到中国神话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重述神话”之作。

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20世纪上半叶,鲁迅先生创作了《故事新编》,其中的《补天》《奔月》《理水》是三篇比较成熟的“重述神话”之作。

鲁迅说他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之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这里所谓“点染”和“信口开河”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

鲁迅对《奔月》的“重写”就具有与原神话不同质的“现代体验”。

《奔月》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羿射十日”“嫦娥奔月”的故事,但鲁迅抽空了古代典籍文化中庄严、瑰丽、神圣的意味,具备高度主观化的自我表现意味。

在典籍中,这位射九日、斗文豹、屠长蛇、气吞山河、顶天立地的羿已逐渐成为英雄人物的活标本。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
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
1.短文主旨大意题:
选词填空后往往要求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得知主旨要突出重要。

快速审题,找准题干,然后再找准材料(反复阅读材料)中涉及的次要信息,排除具体说“X”的选项。

答案:A
2.细节理解题:
追求细节,考验学生通过信息细节的理解,判断所给信息是否在原文中出现。

答案:A
3.推理判断题:
对于问题性质的变化要认真细致的推敲,根据文章中表述了什么,推什么。

一定要在问题上消灭得再好一些。

4.作者态度分析题:
高考中的人物态度分析题,答案只有三项:中性(基本不表达态度,信息主义),支持,不支持。

答案:B
5.优婚化分析题:
这种题通常要求比对选择适用的论题手段、文学语言(或者现代说话方式),代表词:运动途中比作”吴刚”词的方式。

求看词性、了解这种文化的作用和知道)
答案:D
二、完形填空
高考语言类的题不但要顾及浅劣的性质,而且重视涵盖知识,问题的提问锁定观察,根据文中所表达的知识及心里学,文章的体裁,这一切的协作要点上下文理解。

克服题干干预、读短文的情感干涉、单句或局部把握的“干涉”和逻辑思想用香写锋利的岛上、分析整个短文主体来解答题目。

三、语法填空
如果列出的是一类词,如名词,就立即想到从属关系的(瞧时间的连词)。

如果列出的是几类词,就立即扫行辨别上下文之间人,亲子关系中(从属时间)彼等之间的情感关系。

四、翻译填空
这种题目用到整句理解、长难愁句恰如其分地解疑,翻译的理解。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天蝎座旁。

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

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

《宋史·天文志》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

《宋史·仁宗本纪》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

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

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

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

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

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

因此,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

材料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3分)B (历程:经历的过程。

仅指已发生的。

进程: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包括已发生的和未发生的。

掣肘:拉着胳膊。

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难开展。

骚扰:意指扰乱他人,使之不得安宁,含贬义。

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意为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借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清剿)2.(3分)D (第③句和公共文明衔接最紧密,第④句是第③句的因,且《轻犯罪法》与第①句的“恶小”“法律”等词语衔接;第②句是第⑤句程度更深的表达,故选D)3.(3分)A (A项对应的人物应为陶渊明)4.(3分)C (整个文段是强调书法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从文段中筛选出“法帖”塑造“心境”,“粗糙的书写方式被破除,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被削弱,陶冶出精神之光。

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可以选出C项)二、文言文阅读(20分)5.(3分)B (禅,禅让,指帝王让位给别人。

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6.(3分)D (文中说的是赵匡凝对唐王朝心怀忠义)7.(1)(4分)赵匡凝气度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

评分建议:“气貌”“修饰”“鉴”各1分,语意通顺1分。

“气貌”译为“气质相貌”亦可;“伟”译为“高大壮美”亦可;“修饰”译为“梳妆打扮”亦可。

(2)(3分)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

评分建议:“济”“逆”“为……所”各1分。

(3)(3分)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就渐渐地不尊敬(礼貌地对待)他了。

评分建议:“厚”“遇”“礼”各1分。

8.(4分)第一次,太祖清口战役失败后,赵匡凝暗中依附于淮南蛮夷;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赵匡凝不支持。

评分建议:每分句2分。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8)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8)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8)本试卷共10页,共23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中央领导人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

《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

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

《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

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

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

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

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

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

安徽省合肥市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安徽省合肥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古至今,各民族都为祖国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

“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和“一体”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内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辩证和谐的共同体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

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

不过,这些民族从来不是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状态出现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共同体,此即“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56个民族这个“多元"在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得到充分体现。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的历史。

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各民族总是能够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摘编自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材料二: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

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

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

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材料二: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于穷苦的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都是个人的情感和实事相结合的。

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五行说”是中国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之一,中国人的色彩观与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中国汉民族的“五色”审美观就是五行学说的一部分。

对“五行”的正式解说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它们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色彩与方位相对应,四方加天地构成六色,合并成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合并后五色为青、赤、白、黑、黄,即黑白加三原色。

“五色观”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

“五行”与“五色”有深层关系,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邹衍将五行与五色、五帝等的配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相联系,认为每个朝代均受到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颜色象征:黄帝的虞代为土德,色尚黄;夏代为木德,色尚青;商代为金德,色尚白;周代为火德,色尚赤;秦代为水德,色尚黑。

秦之所以灭周是“水德胜火德”的结果。

夏朝崇尚青色,祭祀就用青色的祭牲;商代崇尚白色,祭祀就用白色的祭牲;周代崇尚赤色,祭祀就选用赤色的祭牲。

黑、白、赤三色成了夏、商、周三代选择纯毛色祭牲最显著的符号形态。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

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色彩逐渐分化成为一定阶层的象征。

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说明五色审美的色彩规范已经上升到“礼”的范畴,可见五色在先秦已经形成其初步含义。

黄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最早源于秦汉时期的五行色彩学说。

五行色彩学认为,衍生出大自然的五要素——金、木、水、火、土,分别由五种颜色象征。

其中,白色代表金、青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而黄色则代表了土。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讲道:“土居中央为天之润。

土者,天之股肱也。

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

金木水火虽各有职,不因土,方不立,……土者,五行之主也。

”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的根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

黄色也因为土的关系,而成为了中央皇权的代表。

所以土的代表色——黄色,自然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黄色被视为皇权,在三国时期已现端倪。

曹丕用“黄初”做他的年号,孙权把自己的年号称为“黄龙”。

黄色与帝王真正联系在一起还是从唐朝开始,那时黄色成为了皇帝工作服——黄袍的颜色。

《礼记·月令》中记载,黄色是祭祀先祖时祭服的颜色,不过唐朝时皇帝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天天穿黄色,便禁止民间百姓穿着黄色衣服。

王维给皇帝舞狮子的时候唯独选择了黄狮子,因严重侵犯了皇权而被贬官。

中国历代对红色也都比较重视。

刘邦取代秦朝,就说自己是赤帝之子,得火德。

所以后来的汉朝为火德,崇拜火鸟凤凰,尊凤凰鸟,尚赤色,汉朝的礼服旌旗等都用赤色。

唐朝从武则天开始,对红色尤为重视,她非常重视赐大臣一种红色衣服,或者是红色物品。

比如说白居易,当时的官位是刺史,还不到五品,达不到用红色的地位,皇帝赐他叫“赐绯”,赐一个红颜色。

平时我们所说的“红人”“大红大紫”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王岳川《神秘的中国色》,有删改)1.下列有关“五行”“五色”及其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指水、火、木、金、土五种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对立统一。

B.“五色”是与四方、天地对应的颜色合并而成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即黑白加三原色。

“五色观”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要早。

C.“五行”与“五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一一对应,白色、青色、黑色、红色分别对应大自然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D.“五行”和“五色”所具有的深层关系,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每种颜色都象征一种“德性”,颜色成为等级尊卑的标志等都是其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邹衍认为每个朝代均受一种“德性”支配,每种“德性”又有一种颜色象征,不同朝代所崇尚的颜色也不同,朝代更替就是五行相克的结果。

B.夏、商、周祭祀用纯毛色祭牲,说明当时“正色”已受重视;西周时提出“正色”和“间色”的概念后,色彩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

C.春秋战国时期,色彩逐渐分化成为一定阶层的象征,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更是将色彩规范上升到了“礼”的范畴。

D.中国历代对红色也比较重视,如汉朝崇拜火鸟凤凰,礼服旌旗等用赤色;唐朝皇帝们经常“赐绯”,即赏赐给大臣红色衣服或红色物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认为土是五行之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

黄色因为是土的代表色,渐渐从五色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尊贵的颜色。

B.曹丕用“黄初”做年号,孙权以“黄龙”为年号,都是因为看中了黄色在五色中的崇高地位,他们实际上已把黄色认作皇权的象征。

C.唐朝时,黄色正式成为皇家的专用服色,民间百姓禁穿黄色,甚至娱乐演出也不能使用,王维因选用黄色狮子而侵犯了皇权被贬官。

D.土的颜色为黄色,中华民族先祖黄帝崇尚黄色,《礼记》记载祭祀祖先时祭服的颜色为黄色,可见黄色被视为就皇权的象征并不是偶然。

D.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年轻时有名气。

他擅长骑马射箭,爱护关心他人,谦虚礼让,降低身份结交贤士;汉武帝认为他有其祖父李广的风度。

B.李陵指挥有方。

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他沉着冷静,出营对阵,命所有士兵一起射箭,击退并追击匈奴,杀死匈奴数千人。

C.李陵未能死节。

李陵率领的军队被围在谷中,损失惨重;他与韩延年率众突围,匈奴紧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匈奴。

D.司马迁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虽然被俘,但摧败匈奴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李陵之所以投降,是想等待机会报效汉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2)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8~9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元)萨都剌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

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8.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分)9.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甫在《登高》中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病的惆怅之情的名句是“,。

”(2)荀子《劝学》中“,”两句直接表明了君子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的意义。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鱼来表现水清的名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物理巨星爱因斯坦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毕业。

1902年春,爱因斯坦任职伯尔尼专利局,干起了专利审查员的工作。

这使他解除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提高了他的工作兴趣,并时时激发他的科学想象力。

除了8小时的工作,他有充分的空余时间来思索宇宙之谜了。

在伯尔尼专利局7年的业余时间里,这位年轻的专利审查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奇迹。

1905年,是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

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多篇科学论文,其中有四篇成为物理学不同分支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志。

他几乎同时在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分子运动论这三个不同领域里齐头并进,并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

这一年被称作物理学史上的爱因斯坦年。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发表。

这篇论文是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的完整形成,体现出惊人的独创性。

这一年,是爱因斯坦彪炳史册的伟大理论创建的年份,无疑是他科学生涯的顶峰。

1922年底,爱因斯坦去日本途经中国上海的时候,瑞典驻上海领事馆领事给他带来了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

在这以前几年,早有传闻要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决定授予他1921年度的物理学奖金;同时,还决定把1922年度的奖金授予玻尔。

其实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更不用说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了。

可是他的科学思想太革命了,受到保守的物理学家的反对。

有些人甚至口出恶语:如果给相对论的创立者颁发诺贝尔奖金,他们就要退回诺贝尔奖金。

现在,评委会找到了一种聪明无比的措辞: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奖,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和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研究”。

爱因斯坦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

”幼年、青年时的爱因斯坦对孤独感到的是厌恶、愤懑和痛苦。

成年之后,他才从孤独中领受到乐趣,感到其乐无穷。

这是从孤独走向宁静,从行为上的独特与寂寞走向心灵的安谧与宁静,这是一种执著于事业、避免俗世羁绊的宁静。

1933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从此这个僻静的小城和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圣地。

同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留下了数不清的轶闻趣事。

人们说人家请他讲1分钟话,给1000美元,他说他不需要钱。

1944年,在美国,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的手稿,但当时的手稿作为生炉子的燃料,早已化为灰烬。

为了对反法西斯战争有所表示,爱因斯坦只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写一遍。

结果,这份重抄的手稿,卖了650万美元,以此作为爱因斯坦对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捐献。

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他渴望摆脱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那些收入对于他来说是多余的。

爱因斯坦有一件“一生中令人痛心的回忆”。

这件事说的是1940年8月在西拉法的推动下,为了防止希特勒法西斯抢先掌握了原子武器,爱因斯坦在敦促罗斯福总统下令研制原子弹的一封信上签了名。

仅仅在事后,爱因斯坦就深感后悔,他认为人类科学的成就不应当转而为毁灭人类服务。

德国战败之后,这种恐惧消除了,但新的危险又出现了。

西拉法写道:“到了1945年,我们就不再担心德国人会用原子弹轰炸我们了,而我们担心的却是美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轰炸别的国家。

”于是,他又去找爱因斯坦,以便借助他向罗斯福呈递自己的备忘录——竭力预防对日本城市实行原子弹轰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