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沿线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地铁三号线基本避开了低山丘陵区,沿线分属长江Ⅰ级阶地岗地区、长江高漫滩区,低漫滩区、岗间坳洼区和秦淮河河谷平原区,地貌形态受基底构造及河流下切作用控制,比较复杂。各工点隶属地貌分区及主要地质特征如下:
1)设计起点~至林场站(AK0+000~AK0+302)
地貌为岗地,地面高程30~40m,地形平缓,起伏小。表层岩性为人工杂填土,灰褐~灰黄色,松散,含碎砖瓦砾褐植物根系,厚小于2m,工程地质性质差,其下为alQ3下蜀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至黄褐色结构致密,可~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全风化层厚3~4m,下部为强~弱风化,岩体完整性较好。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工程类型为桥梁、路堤,路堤基底稳定,填筑前宜挖除人工填土,桥梁宜采用桩基础,以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作持力层。
2)林场站~火炬南站(AK0+302~AK2+840)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24~54m,地形受后期水流侵蚀,岗坳相间分布,地形起伏较大。岗地上部岩性为alQ3下蜀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至黄褐色结构致密,可~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具弱膨胀性,岗间谷地为次生下蜀土,厚度一般小于5m。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全风化层厚3~4m,下部为强~弱风化,岩体完整性较好,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地下水不发育,为孔隙潜水与基岩裂隙水。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工程类型为桥梁、路堤,路堑、隧道,路堤基底稳定,路堑边坡稳定性较差,防护需加强,土石开挖等级为硬土,桥梁宜采用桩基础,以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作持力层。隧道洞身主要位于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全~强层内,围岩等级Ⅳ~Ⅴ级。
3)火炬南站~泰冯路站(AK2+840~AK3+928)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长江高漫滩地,地面高程10.2~34m之间,岗地上部岩性为alQ3下蜀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至黄褐色结构致密,可~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具弱膨胀性,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岗间谷地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小于5m。长江高漫滩地表层为alQ4粉质粘土,褐黄色~灰黄色,可塑,厚3~4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为粉砂,灰色~灰黄色,松散~中密,厚2~3m,工程地质性质一般。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全风化层厚3~11m,下部为强~弱风化,岩体完整性较好,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地下水不发育,为孔隙潜水与基岩裂隙水。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全~强层内,围岩等级Ⅳ~Ⅴ级。
4)泰冯路站~京新村站(AK3+928~AK5+365)
地貌为长江高漫滩地,地面微向漫滩区倾斜,地面高程3.7~10m之间。京新站侧上部岩性为淤泥、淤泥质粘土,灰、灰黑色,软塑~流塑状态,厚度变3~12m,工程地质性质差。其下为粉细砂,灰色,稍密,厚15~25m,工程地质性质一般。泰冯路站侧表层为alQ4粉质粘土,褐黄色~灰黄色,可塑,厚3~4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全风化层厚3~5m,下部为强~弱风化,岩体完整性较好,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地下水发育,粉细砂层为含水层。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泰冯路站侧洞身主要位于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强风化层内,围岩等级Ⅲ~Ⅳ级。京新站侧隧道位于淤泥、淤泥质粘土、粉细砂层内,围岩等级Ⅵ级,土体松软,地下水丰富,工程建设中易造成软土层、砂土层形变和涌水、突水等复杂问题,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
5)京新村站~浦珠路站(AK5+365~AK7+185)
地貌为长江高漫滩地,地面微向漫滩区倾斜,地面高程4.5~7.5m之间。岩性为粉质粘土:灰黄色、黄褐色,软塑至可塑状态,偶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厚度1~4m,工程地质性质差。其下为岩性为粉细砂,灰色,稍密,厚25~40m,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底部为含砾粗砂、砾石层,局部夹粉细砂层,灰色,中密,厚度1~5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全风化层厚5~6m,下部为强~弱风化,岩体完整性较好,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地下水发育,粉细砂层为含水层。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位于粉细砂层内,围岩等级Ⅵ级,土体松软,地下水丰富,工程建设中易造成砂土层形变和涌水、突水等复杂问题,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
6)浦珠路站~滨江路站(AK7+185~AK10+644)
地貌为长江漫滩地、长江河道,地面高程一般<5m。自上而下岩性为淤泥、淤泥质粘土,灰、灰黑色,软塑~流塑状态,厚度0~18m,工程地质性质差,主要分布在长江北两岸漫滩区。其下为岩性为粉细砂,灰色,稍密,厚15~25m,工程地质性质一般。淤质粉质粘土:灰~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富含有机质,具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高灵敏度、低渗透性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差。底部为含砾粗砂、砾石层,局部夹粉细砂层,灰色,中密,厚度1~5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凝灰岩,全风化层厚度5~6m,下部为强~弱风化,岩体完整性较好,工程地质性

质较好,南岸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强~弱风化,岩石破碎、坚硬,构造、岩溶发育。地下水发育,粉细砂层为含水层。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位于粉细砂层、含砾粗砂、砾石层淤质粉质粘土层内,围岩等级Ⅵ级,土体松软,隧道穿越长江,地下水丰富,工程建设中易造成淤质粉质粘土、砂土层形变和涌水、突水等复杂问题。下伏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岩溶发育,如发生岩溶塌陷,将对工程建设、运营产生影响。
7)滨江路站~五塘村站(AK10+644~AK11+596)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11.35~31.6m。岗地上部岩性为alQ3下蜀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至黄褐色结构致密,可~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具弱膨胀性,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岗间谷地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小于3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伏白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白云岩,强~弱风化,岩石破碎、坚硬,构造、岩溶发育,发育多条断裂。土层地下水不发育,基岩裂隙水发育,主要受断层、岩溶控制。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位于白云岩层白云质灰岩、灰岩内,该岩溶发育,有基岩裂隙水,围岩等级Ⅲ~Ⅳ级。隧道围岩稳定性较好,但断层、岩溶地段可能出现突水、突泥、塌陷等复杂问题。地铁线下部溶洞顶板厚度较薄时,可能发生岩溶塌陷,将对工程建设、运营产生影响。
8)五塘村站~干休所站(AK11+596~AK13+275)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13~30m。岗地上部岩性为alQ3下蜀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至黄褐色结构致密,可~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具弱膨胀性,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岗间谷地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2~5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质泥岩,泥岩,黄灰~灰绿色,全风化层厚2~3m,下部为强~弱风化,岩石完整。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J1-2xn)细砂岩,灰~灰绿色,全风化层2~5m,下部为强~弱风化。两种岩性以断层接触。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分别位于泥岩全风化层、细砂岩全风化层、下蜀粘土层内,围岩等级Ⅴ级。
9)干休所站~南京站~新庄站(AK13+275~AK16+750)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13~30m。岗地上部岩性为alQ3下蜀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至黄褐色结构致密,可~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具弱膨胀性,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岗间谷地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2~13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厚1~6m,工程地质性

质差。下伏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J1-2xn)细砂岩,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T2h紫红色钙质、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三叠系中统周冲组(T2z)灰色角砾状灰岩、含泥质灰岩、白云岩,燕山期侵入闪长玢岩,不同岩性以断层接触。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分别位于下蜀粘土、可塑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内,围岩等级Ⅵ级。淤泥质粉质粘土具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高灵敏度特征,易变形流坍。下伏灰岩如发生岩溶塌陷,将对工程建设、运营产生影响。
10)新庄站~市政府站(AK16+750~AK19+429)
地貌为岗间谷地秦淮河河谷平原区,地形较平旦,地面高程9.0~12.7m,线路穿越玄武湖。表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1~3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粉土,灰色,稍密,饱和,工程地质性质差。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厚1~6m,工程地质性质差。粉砂,灰色,中密,饱和,厚7~13m,工程地质性质一般,分布在玄武湖~市政府站一带。下伏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J1-2xn)石英砂岩,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T2h)紫红色钙质、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燕山期侵入闪长玢岩,玄武湖~市政府站段地下水发育,粉砂层为含水层,其余地段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可塑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层内,围岩等级Ⅴ~Ⅵ级,玄武湖段隧道位于强~弱风化闪长玢岩、石英砂岩层内,围岩等级Ⅲ~Ⅳ级。隧道穿越玄武湖,地下水丰富,工程建设中易造成淤质粉质粘土、砂土层形变和涌水、突水等复杂问题。
11)市政府站~浮桥、大行宫~常府街站(AK19+429~AK21+196)
地貌为秦淮河河谷平原区,地形较平旦,地面高程9.0~10.2m。表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1~3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粉土,灰色,稍密,饱和,厚3~4m,工程地质性质差。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厚0~13m,工程地质性质差,该层在大行宫站附近缺失。粉砂,灰色,中密,饱和,工程地质性质一般。下伏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z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灰黄色细砂岩。地下水发育,粉砂层为含水层。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层内,围岩等级Ⅴ~Ⅵ级,土质松软,地下水丰富,工程建设中易造成淤质粉质粘土、砂土层形变和涌水、突水等复杂问题。
12)常府街站~夫子庙站~长乐站(AK21+196~AK24+625)
地貌为秦淮河河谷平原区及漫滩区,地形较平旦,地面高程8.4~10.2m。表层岩性为粉土,灰色,稍密,饱和,厚0~3m,工程地质性质差

。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厚2~5m,工程地质性质差。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5~15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蜀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厚度5~13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z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灰黄色细砂岩。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可塑粉质粘土层下蜀粉质粘土层内,围岩等级Ⅴ~Ⅵ级。
13)长乐站~雨花台站(AK24+625~AK25+718)
地貌为秦淮河河谷平原区及漫滩区,地形较平旦,地面高程10~12.6m。表层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0~3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主要分布在秦淮河两岸。粉土,灰色,稍密,饱和,厚0~3m,工程地质性质差,主要分布在秦淮河北岸。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厚5~10m,工程地质性质差。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1~5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蜀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厚度2~5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主要分布在秦淮河北岸。下伏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z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侏罗系上统龙王山组(J3l)安山岩,紫红色,全风化层厚1.5~5m,下为弱风化。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可塑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内,围岩等级Ⅵ级。泥质粉砂岩全风化、紫红色安山岩全~强层内,围岩等级Ⅴ~Ⅳ级。
14)雨花台站~卡子门站(AK25+718~AK27+073)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12.6~20m。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0~4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蜀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厚度1~15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z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侏罗系上统龙王山组(J3l)安山岩,紫红色,全风化层厚1.5~5m,下为弱风化。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下蜀粉质粘土,围岩等级Ⅴ级。泥质粉砂岩全风化~强、紫红色安山岩全~强层内,围岩等级Ⅲ~Ⅳ级。
15)卡子门站~大明路站(AK27+073~AK27+985)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12.6~20m。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0~3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下蜀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厚度5~8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z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下蜀粉质粘土,可塑粉质粘土层内,围岩等级Ⅴ~Ⅵ级。
16)大明路站~南京南站(AK27+985AK30+621)
地貌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12.6~20m。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0~3m,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

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厚0~12m,工程地质性质差,局部分布。下蜀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厚度5~8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z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地下水不发育。
根据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下蜀粉质粘土,围岩等级Ⅴ级,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全~强风化层内,围岩等级Ⅳ~Ⅴ级,局部位于可塑粉质粘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内,围岩等级Ⅵ级。
17)南京南站~秦淮路站(南)区间
地形地貌为全新世秦淮河支流河谷冲积平原,地势较低平,地面标高10~12m。
区段土体结构为多层状,自上而下可见5个工程地质层组:①杂填土(Ⅰ):厚2-4m;②粉质粘土(Ⅱ-1),河道北部厚2m左右,南部增至8~10m;③淤质粉质粘土(Ⅱ-3),区段内皆有发育分布,北浅南深,厚度8~9m,工程地质性质很差;④下蜀组粉质粘土(Ⅲ-1),主要分布在河道北侧,厚度变化0~18m之间,其顶界面为侵蚀形成的槽谷形,显示为控制河道边界、软硬土层接触变化的埋藏型斜坡界面。⑤砾质土(Ⅲ-2),漫滩区中北部基岩面上较稳定分布,非均质,砾石含量较悬殊,局部地段渐变为含砾砂层。结构密实,强度高,层厚1~3m之间。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西横山组(J3x)半坚硬状粉砂岩,中心基岩面最低标高-16m左右,向南北二侧逐步抬高至-5~-10m。区间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孔隙潜水发育,水位埋深1.0~1.5m,虽含水层岩性以粘性土为主,但与秦淮新河水系关系比较密切。河底标高1.8m,洪水期水位标高10.4m左右,洪水期流量为800m3/s左右。
18)秦淮路站(南)~天元西路站区间
地势较低平,地面标高10~12m。该区段为基岩隆起浅埋区,有多处浅基开挖曾揭露到白垩系葛村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据较多工程地质钻探资料反映,基岩面起伏不平,最高处接近地表,标高9~11m,而最低处为-17m。相对高差近30m。
由于基岩浅埋,且古基岩面起伏大,因此覆盖的土体厚度也随之变化较大,主要为下蜀组粉质粘土(Ⅲ-1)和次生下蜀土(Ⅱ-1),土层结构相对较单一,工程地质性质较好。区段内岩土体结构变化较大,在30m深度内埋藏有坡度较大的基岩斜面,对浅埋型隧道开挖有不利影响。基岩岩体强度不高,抗压强度一般在3~4Mpa之间,为软质岩体。区间岩土体渗透性很差,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下水贫乏。
19)林场停车场
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地面高程26.1~45.2m。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0~3m,下蜀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厚度5~8m,具弱膨胀性,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粉砂

质泥岩、全风化层厚度5~6m,下为弱风化。地下水不发育。
线路设计方案,工程类型主要为桥梁、路堤、路堑,路堤填土高度小于4m,地基稳定,路堑挖深0~6.5m,边坡高度小,坡率较缓时边坡稳定性好,桥梁宜采用桩基础,以粉砂质泥岩弱风化层作持力层。
20)双龙车辆段
为岗地区及岗间谷地、秦淮河河谷平原区,地面高程12.6~20m。岩性为粉质粘土,灰~灰黄色,可塑,厚度0~3m,淤泥质粉质粘土:灰~灰黑色,流塑至软塑状,厚0~12m,工程地质性质差。下蜀粉质粘土,灰黄色,硬塑,厚度5~8m,工程地质性质较好。下伏白垩系下统葛村组K1z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地下水不发育。
线路设计方案,隧道主要位于下蜀粉质粘土,围岩等级Ⅴ级,可塑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围岩等级Ⅵ级。路堑位于岗地及岗间谷地区,中心最大挖深4.6m,左侧最大边坡高度8~10m,边坡稳定性差,需重点加固。路堤填高约2m,地基软弱,宜采用固结排水法加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