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延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006-8-18 10:45:00 大连教育学院点击:812

文化通常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在社会中存在是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其中,宗教对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这一点我在参加六城市校长学习班到香港考察后的感受颇深。下面就试图从大陆与香港文化的差异上分析一下文化是怎样影响教育的。

一、不同的宗教导致文化的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很深的,而儒学讲的是“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视君子要“修身养性以适应外界,适应世情。”而香港曾经接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达百年,受西方哲学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教义用马克斯。韦伯的概括就是:勤奋、奉献、诚实、节俭、可靠、不自满、重教育。当然他们所信奉的仍是神明,其强调的是“己所欲施于人”。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应是上帝预先选定的灵魂可以得救的人,为了成为“蒙上帝挑选者”,努力工作,勤奋进取,不断创新。由于两种宗教的不同,导致文化上有很大差异。比如在时间的纬度上看,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最近的未来、和遥远的未来,儒家追求的是为过去而自鸣得意,为遥远的未来及人类的最终命运而奋斗。而基督教教徒们则强调今天努力工作,并力所能及地考虑最近的未来即明天该做什么,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才会“蒙上帝挑选”。再比如在美德方面,儒学讲究君子,讲究大的美德:如爱国、正义、勇敢、有崇高的气节等。而基督教追求的是较轻松的美德:办事稳妥、诚实、整洁有条理、讲礼貌,准时等等,因此,在香港学校看到学生主动向客人问好,其实并非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其中还有人家的“天性”使然。再比如世界观:儒家认为世界是庞大的实体,人们整日操心的是自己如何适应社会,进而拯救自己。基督教则把世界看成是行动的舞台,世界是在等着我们去有所作为地改变它。

凡此以上种种文化势必导致对教育的理解、认识上的不同。

二、不同的文化导致教育观念的不同

宗教影响文化,文化影响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必然影响着教育行为。

(一)对学校教育功能定位的不同。

马克斯。韦伯对学校教育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在一个没有正规的宗教教育和礼仪的国家里,学校成了道德品质和伦理教育的殿堂。这段话充分反映出了当代大陆教育的状况,即学校正在承担着太多的社会责任。

这里,我有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本身该承担而没有承担教育下一代的义务,比如家长过多地依赖于学校,认为自己无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实,往往是他的不检点直接影响着孩子(父亲吸烟让孩子去买,儿子吸烟让老师来管),还有现在“5<2”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着,都反映了社会问题,这一点毫无疑问大陆社会做得很不好。而香港则要好得多,学生早9:00到下午3:00之外的时间全部在社会,其品德的形成多是社会的影响,学校承担的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即生存发展所必备的本领。相比之下,由于我们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学校教育常常是感到力不从心,很疲惫并且出力不讨好。市民评议、行风评比常常说到的是不该我们做却做了但又做不好的事,如假期补课,给学生上晚课收费,定材料收费等等,真所谓破车好揽载。另一方面,我认为大陆的国情就要求,学校必须得承担起培养学生品德的任务。既然这样,学校德育就得着眼于实效,即内化为学生所需要的精神动力,这是最难办的事,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问题。这好比“根”不够粗壮,而又要结出硕大果实,只有后天多多给予养料。在此,我校采取了运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是创设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各处墙体都书写了古代有影响的文章如《大学》《中庸》《学记》的名言让学生每天耳濡目染。制作了影响中国的100位名人的事迹展在学校的走廊内熏陶学生(马上将出版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事迹)。二是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中华传统文化导读》《中国古代名人名篇必背》等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课。每年寒暑假开展的《家政课程》更是学校希望通过学生服务于家庭,进而增强服务于社会的意识,这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德。三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理性思考。如《中华传统节日中的教育内涵》科研课题被今年全国德育年会授予优秀课题,17位老师的科研文章获奖。

(二)对传授知识定位的不同。

大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唯唯诺诺的应声虫的过程,即灌输的过程,这也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儒家讲究“长幼有序”“三纲五常”,服从的意识极强,根深蒂固,因而学生自觉地把自己当作装知识的容器,不敢也不乐于提问题。再者,即便是回答问题也是

苦差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回答问题自然也不乐意给老师提问题。不给别人添麻烦,在很多情况下被颂扬为美德,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了创新精神。而香港的学生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他要不断创新,不仅给自己找问题,也“难为”他人,自己有困难寻求合作,我有的就要给你,因此,他们在接受知识时敢于创新,敢于提出异议。他们的教育环境保障了学生去探索自己的真理,常常大有作为。在此,我校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采用“互动”式,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进行了大量探索工作,曾召开过全市现场会,受到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

(三)对人才标准定位的不同。

大陆传统思维是:学而优则仕,官本位。因此人才标准和出路在普通百姓的心中非常单一,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每个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上大学,有好的前程,做官挣大钱。教育行政部门也在有意无意地迎合这种心理,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完全是精英式的,结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香港对人才的标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才能,每个人都有机会。他们是“量体裁衣”,该上大学的才去,而做工人的不仅有保障而且社会地位并不低,自然不会出现我们目前如此激烈的竞争局面,这样才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上来,也才会有所谓的选择性。在此,我校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成功的。着力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上下功夫,如学生学习笔记本的设计就是体现为每个孩子成功而努力的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对教育观念传播方式定位的不同。

大陆的校长们往往喜欢独立思考,偷偷向别人学习,默默地干自己的工作,不善于宣传自己。而香港的校长们有着强烈的推销自己的愿望,甚至于不在乎你的感受,唯我独尊的味道极浓,这也和他们“己所欲施于人”的哲学基础有关。这样,你会发现他们的培训方式常常采用头脑风暴式,很开放地进行。但我们的校长不适应,懒得参与,也没有太多想法,有了想法也不愿意讲给别人听。在此,我校的教研活动采取了“一科一周一课”形式,每周每个教研组都有一位教师上公开课,课后互相评课运用的就是头脑风暴式。这种做法就是受本此次学习的启发。

(五)对学生本性定位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