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诗歌鉴赏解析:最常考的17个诗词赏析,含最佳答案!(初一必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解析:最常考的17个诗词赏析,含最佳答案!
导语:
初一古代诗词名句赏析,考试常考的!
1、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
“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
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
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
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
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
“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6、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前句写关中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
“城阙”即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辅”即护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点出送别之地。
次句写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7、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一(“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
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典故二(“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棋还没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
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
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旧:老朋友。
8、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
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
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
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9、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
前句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
后句直书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
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10、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
此联意境犹为深远。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好将这种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说,只有依靠它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11、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春天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无论是傍水的村庄,还是依山的城郭,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描写的江南春景,所见
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这媚人的春色,铺洒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显出它的深邃,它的广阔,它的无边无际。
12、《江南春》为千古名篇之理
诗人在缩千里江南之景于尺幅之中时,不仅着意描写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的江南景色,还将金碧辉煌,屋宇重叠的寺庙掩映的景象示于人们的眼前。
这寺庙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让它出没于迷景的烟雨中,就更加显现出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色彩,与前联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景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1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飘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面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历史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
这句是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14、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
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
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
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
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1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
“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
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
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
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
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
此评确当,洵非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