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好书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好书汇集
————————————————————————————————作者:————————————————————————————————日期:
读书品书爱书提问:和彭懿的《图画书》有啥区别
2008-12-1 9:54:52
买了彭懿的《图画书》,可是看了没感觉,更多的是知道了图画书封面、环衬等设计的表现力及意义,可是还是不知道该给不到2岁的孩子如何讲图画书,不知道这本书和彭懿的书有何区别?
回复回复于2010-12-5 21:09:56
彭懿先生的《图画书》侧重介绍图画书的形式、内容、创作者生平以及这些优质图画书的文化影响力等,对于还完全不了解图画书领域的
读者和国内图画书创作者来说,是很好的资料目录手册,我们能借此很直
观的了解图画书的“骨架”。ﻫ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
可以说是介绍图画书阅读重要性和提供阅读协助的理论书,帮助父母了解
图画书的“灵魂”,如果还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图画书,建议结合《图画
书》和《幸福的种子》一起读。
另外,《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韦苇先生的《点亮心灯》、梅子涵先生等人合著的《中国儿童文学6人谈》都是帮助父母了学习如何给孩子讲解图画书和帮助孩子阅读的相关好书。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高考已过,中考在即,坐在书桌前读王教授的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长久以来,关于语文的话题就争论不断,作为基层语文教师的我,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惑。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今天是四环节,明天是小组讨论,后天又是网络教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然我们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好像总是没有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表面功夫。但读了王教授的书后,我觉得突然间豁然开朗,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王教授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认为这样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更妥贴的解释语文教学实践,并提出了一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最重要的是,王教授认为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有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语文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我想,这就是我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答案吧,关注语文教学内容,关注语文的本质。
“《只有一个地球》其实不是说明文,而是类似于国外所通行的公共演讲,它是一篇说服性的演讲稿。”“《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性和强烈战斗性的杂文。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师一直反应这篇文章难教、难学、难懂。”“《拿来?义》之所以难教、难学、难懂,主要是因为强用议论文的套
路难以妥贴的解读这篇杂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文艺随笔,它与中小学的语文界所说的‘议论文’有性质的差异。按议论文的性质去把握《米洛斯的维纳斯》,从一开始就错了。”这就是王教授所说的教学内容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大文体模式,任何一篇文章都按这个模式来讲解,而忽视了文本的个体性差异。有多少兴味盎然的文章被我们讲解的支离破碎,千篇一律。我们按三大文体来讲解文章,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也有许多偷懒的成分在里面?条条框框有助于我们教学,但现实的文章是丰富多彩的,有几篇是按我们三大文体的模式写的呢,这样的教学,有时候是本末倒置,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王教授在评析《米洛斯的维纳斯》和《金黄的大斗笠》时,指出两篇课例都是“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按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课,两位老师的设计虽然很精巧,但学生学到了什么呢?而且进一步指出了许多教师所设计的教案,是在想尽办法产生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学不会的阅读方式。反观我们的教学,又有多少是这样的呢?我们的谈话法,小组讨论等等形式上新颖的东西,教会学生什么了呢?是不是也是让学生按我们的意愿来回答问题的呢?我们是否也在让学生学一些奇特的阅读方式呢?我想是的。
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在关注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去关注教学内容。只有这样,语文才会成为新的语文,教育也才会成为新的教育。
本书的高度,乃是说语文教学(或者说对语文教学的评价、研究)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高度,也就是说,不仅仅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主要的是立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有助于语文教学正本清源,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语文教研柳暗花明。
王教授之宏论,确实振聋发聩!譬如,对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的研习等;所不足者,语言稍嫌艰涩,学院气浓了点,换句话,也是自己专业根底浅的缘故吧!
首先书的纸张相当的不错,很厚,物有所值。里面的内容也很值得细细推敲,现在还看了一点,不过感觉还蛮好的。
很好的一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人拨开云雾见青天在听课学习的时候知道学什么也让人知道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此书值得一读,王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进行观课评教,对我启迪很深。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学习评课的同时,审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便于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对老同学夫妇几年前移居美国,来信中很少谈他们自己,每次信的主题都是关于他们的儿子在美国上学的情况,我每每看信,都情不自禁地要联想到中国的教育,比较的结果是很有意思的。
这对老同学是怀着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很大成见,在很无奈的心境下,把在国内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送进了美国的学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随
着儿子小羽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和孩子共同喜欢上了美国的学校和美国的教育方式。
小羽喜欢美国的学校是因为那里非常有趣,不仅全然没有在中国的学校上课时的枯燥乏味的感受,而且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快乐感受。在美国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也比国内要广泛得多,真可谓丰富多彩。譬如,有一门“社会学习”的课程,其内客包括:学习看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某次火灾的分布区;根据物理的质量及力的原理设计一辆小车;学习有关火山、地震的原理并做相应的实验和写实验报告;学习关于疾病的传播方式、病菌的种类、基本的卫生习惯;学习食品的营养成分,并参观学生的午餐食品厂,还要自制小点心、自己制定营养食谱等等。
与国内正襟危坐的课堂要求相比,美国学校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羽刚开始因为语言不通,常常有很多搞不懂的地方。譬如,有一天,大家都穿睡衣来上学,而有一天,一个同学居然带来一条狗给大家讲解。
美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多。每逢各种节日都要组织相应的娱乐活动,师生在一起开联欢会,学生们互送自制的礼物。在中国的学校,小羽从来没有看到学校组织过课外活动,即使到了“6•1”儿童节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闭路电视上播出的由学校乐队演奏的节目。由于没有亲身参与,他总觉得这原本是属于自己的节日却跟没过一样。
小羽在中国上学时,书包总是沉到几近背不动的程度,但是在美国,教科书都放在学校并不带回家去,这不仅意味着,在美国上学孩子的双肩是轻松的,而且回家后写的作业是不需要课本的。从学习内容来看,这恐怕是中关两国的小学教育最大的差别了。在中国,课本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不出课本范围,写作业更不会超出课本。
小羽在中国的学校里是不喜欢写作业的,困为作业总是课本内容的繁琐重复,令人无比厌烦,可他在美国的学校里却非常喜欢写作业,困为每次作业都充满了新奇的知识和强大的吸引力,使他总能从一个新的窗口看到更多新奇的事物。另外,在中国的学校里,家庭作业是当天写、第二天交,而在美国的学校里,作业常常是一个星期以后交。
小羽的父母很惊奇地发现,眼瞧着儿子一天到晚地玩,却有着比国内同龄孩子强得多的动手能力和广泛得多的知识面,尤其是,小羽用计算机查资料的能力特别强,对图书馆更是熟悉,字也打得飞快。小羽的这些能力,对于一般的中国同龄孩子来说的确是不具备的。然而,问题是,我们中国的孩子没有必要具备这些能力,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对学生们是没有要求的。试想,当几本教科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时,谁还会利用计算机、图书馆去大查特查资料呢?
与西方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不仅缺乏动手能力、太局限于书本,而且也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太局限于课本。美国的教育自有它的缺陷,即宽而浅,相比较,中国的教育则是窄而深。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这一基本的目标在世界各国的小学教育来看都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只是,在六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基本任务总是绰绰有余的,而在完成了读、写、算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学校教育再朝何种方向发展则体现了各国教育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