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比较[摘要]文章围绕培养目标、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资源、实
践教学六个方面,对南洋理工学院与我国高职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加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比较
2007年11月11日至23日,笔者参加了江苏省高职院校管理干部第二期新加坡高级研修班,通过两周的学习、参观、考察,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也有了比较深的理解。
本文就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我国高职教育进行一些分析比较,试图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培养目标方面
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分两个层次,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由各工艺教育学院承担,学制两年;二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制三年,南洋理工学院属于这一层次的院校。
南洋理工学院办学定位适应了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加坡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他们通过引进外资办工业。
60年代主要是劳动密集工业,70年代进入技能密集型工业阶段,80年代进入科技密集型工业阶段,90年代后进入创新及科研工业阶段。
南洋理工学院前身为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所属的培训中心,新加坡政府为了适应新加坡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能密集型工业的转变,通过培训中心开始培训技能型人才,到80年代为适应科技密集工业的需要成立科技学院,培养技能型及技术应用型人才,1992年成立南洋理工学院,培养目标定位在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上,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各工艺教育学院承担。
目前新加坡中学毕业生(初中四年)中,25%进入初级学院(相当于我国高中)学习,40%进入与南洋理工学院同类型的学院(共5所)学习,25%进入工艺教育学院学习。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调整与发展,目前分为两个层次,即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在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中提出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字面理解,培养规格有所下调。
通过与南洋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有如下思考:中国和新加坡相比,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制造业为例,东部发达地区已跨过劳动密集型工业阶段,进入技能密集型工业阶段,科技密集型企业也
大量涌现,可以预计几年内发达地区将进入科技密集型工业阶段。
从新加坡经验来看,科技密集型工业阶段需要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这种规格人才的培养并及早做好人才储备。
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只提总体要求,各学校可根据地区、行业、企业及学校自身的情况确定培养规格,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开发方面
南洋理工学院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依据来自四个方面,即国家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特殊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需求。
新加坡政府将需要发展的领域及这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列入发展计划,学院根据国家需要设置专业并开发课程。
以信息科技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确定了IT发展蓝图,先后制定了国家电脑化计划、IT2000智能岛计划等多个发展计划,信息科技系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开设了信息科技、工程信息、资讯通信、数码媒体等相关专业,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006年,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认为精密制造业是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决定在南洋理工学院投资7000万新币建设精密制造专业。
南洋理工学院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视企业的需求,成立了企业界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
课程开发小组设计出一套知识、能力需求表格,征求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汇总分析比较后,形成相关科目课程及要求,最后形成课程方案。
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比较重视企业需求,但对国家行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研究得较少,因而,在专业设置时对有些领域关注不够,有些领域重复设置,根据江苏省2007年高职招生计划统计,全省76所高职院校中,有60所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53所学院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50所学院设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47所学院设置了数控技术专业,41所学院设置了软件技术专业。
目前,我国对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比较多,试图摒弃学科模式,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职教课程开发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要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CBE),近年来,有些专家提出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课程开发模式(BAG)。
由于两种模式实践起来比较烦琐,各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模式流程来操作。
与南洋理工学院相比,南洋理工学院课程开发方式相对简单。
在考虑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能力培养形成教学内容,同时又吸取学科课程在认知过程中的优点,值得我们思考。
三、课程设置方面
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一致,一二年级为工程基础课,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每一学年把课程按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学生也分成两组,一学期学一个模块,第二学期再交换学另一个模块。
第三学年一学期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另一学期到企业实习12周,院内做毕业项目12周,同样分两组交叉进行。
南洋理工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第一,工程基础课知识面宽。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课程体系包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电气控制课程,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课程内容理论性不强,基本上不进行公式推导,只给出结论;突出基本概念,原理性分析描述较少。
第三,没有统编教材,教材全部由本校教师自己编写,专业课中教师增加了很多自己做过的工程项目中的实例。
南洋理工学院课程结构与我国职教课程模式中的宽基础、活模块集群式模块课程类似。
这种课程的优点在于:第一,课程体系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又符合认知规律;第二,专业知识面宽,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迁移;第三,多模块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
四、课程教学方面
南洋理工学院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加辅导课加实验课模式,比例为1∶0.5∶1。
以电工原理电路为例,该门课程授课学时为75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30学时,辅导课学时为15学时,实验课学时为30学时。
理论课为大班课,80~120人。
辅导课和实验课为小班课,24人,在教学工厂上课。
南洋理工学院课程教学的特色在辅导课,辅导课主要针对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业,由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
学生一般都要进行课前学习,加上长期养成的自学习惯,辅导课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较好。
相比较而言,国内上课基本上还是满堂灌,自主式学习、讨论式学习较少。
五、教学资源方面
南洋理工学院十分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包括两个层面:课程和工程项目。
学院规定每门课程电子学习辅导内容不少于授课课时量的25%。
内容包括理论教学辅导,实验课教学辅导,能够进行自我测验与评估、并能得到反馈的习题库。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论坛、电子博客、MSN信使与学生进行讨论。
项目层面,学院要求教师把校企合作过程中开发的工程项目,学生毕业设计项目,完整地
做成三维的、图文并茂的课件,形成工程项目知识库。
目前,该知识库已达到2500个项目。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资源的共享,所有的电子学习资料、课件全部挂在网上,除了供学生自主学习外,也为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使用。
教师可以任意下载教师的教学资料、成果,并在网上相互进行讨论。
工程项目知识库也挂在网上,供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进行项目实习时参考。
学院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滚动建设,规定每年电子学习的内容要有10%的更新,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增加与工程相关的例子,专业课增加与课程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
教师把每年工程项目整理成电子学习资料,充实工程项目知识库。
学院有很好的电子学习基础设施,建成了课程管理系统(CMS),能够完成电子学习内容的输送和报告,并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IMS)相连,督查学生学习情况。
我国高职教育也正在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建设过程中,对资源库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相比起来,电子学习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学习资源库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实验教学、工程项目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资源共享方面还比较落后,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实践教学方面
南洋理工学院课程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工厂里进行。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按照工厂产品研制、开发、生产过程而建构起来的一种实践教学环境。
教学工厂将工厂式活动带入教学环境之中,把工作与学习融合在一起,通过辅导课、实验课、项目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是学期课程项目,在第一、二学年每学期的最后两周,根据学期教学内容综合出一个与工程实际相关联、又能体现学期主要教学内容的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学工厂中完成。
学期课程项目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到企业实习三个月,熟悉企业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一般要进行两到三个岗位的轮岗。
四是毕业项目实习,时间三个月,相当于我国的毕业设计。
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定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接到的真实项目。
南洋理工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的教师全部都有五年以上与专业有关的工程实践经历。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到工厂去实践,因此有很强的技术应用、产品开发能力。
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把项目分成不同部分安排学生来做。
学生做毕业设计一般都要经过资料查阅、增值知识学习、方案选择、过程设计、实物制作、报告撰写等环节。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大大增强了知识综合与项目实践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也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但有些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关于企业实习,我国现在推行工学交替,有的院校采用“1.5+0.5+0.5+0.5+0.5”模式。
笔者认为到企业实习是必要的,但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需要统筹考虑,如果实习内容比较多,可以时间长一些,如果仅有一两个工种,最多三个月就够了,否则学生就变成打工者而不是学习打工了。
其次,关于毕业设计,我国院校一般都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这时学生基本上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由于学生往往从事单一工作任务的实习,学校教师到企业指导毕业设计不容易到位,企业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很难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与南洋理工学院相比,我国学生入学时的水平高于他们(他们是初中毕业生,我们是高中毕业生),但毕业时,整体水平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
因此,可以探讨将第五学期的部分课程前移,在第五学期开设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最后,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方式,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提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校得到生产性的技能训练。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建设的是项目开发环境,通过项目训练,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在南洋理工学院的学习虽然只有十多天,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是很多的,我们将汲取有益的经验,努力提高我国高职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