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总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汇总,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汇总,中考必备!

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 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 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 X手法,抒发X 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 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 X的X 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 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 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 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 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 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 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 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31讲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31讲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第31讲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练习)目录一、考点过关练 (2)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2)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二、真题实战练 (9)三、重难创新练 (19)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①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从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跨年、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③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爱国之情始终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拉丹”牌服装将问世;
例如: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或:“本·拉丹”服装品牌注册。 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的名字似乎已经“臭名昭 著”,然而,本·拉丹的同父异母弟弟——IBL大型股份公 司的老板伊萨母·本·拉丹却别有一番考虑。 他注册了一个“本·拉丹”服装品牌。他采用这个商 标并非意在保持同其十七哥的联系,而是他认为会招来大 批的顾客。而且,他还认为只有最高档、最时髦的服装才 “配”使用这个商标。
• 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 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 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 点: • ①一卷凄婉的历史; •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 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到来, 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 句子。 • 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 归纳为“开放,自信”。 •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 用这一方法。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 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 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 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 题中,这两方面的都有。 • 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 是1990年高考题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 • 2000年高考题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 (《长城》)中,①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 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也是着 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初中语文考试6大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

初中语文考试6大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

语文老师建议考前多看几遍!初中语文考试6大重点题型答题模板+思维导图全汇总!初中语文考试中重点题型的答题模板及思维导图诗歌答题模版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现代文答题模版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 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 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 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 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现代文阅读积累1.长句:容量大,气势盛;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象征意义;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作为串时间的线索;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具体的风景描写;生活和社会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直接;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呼告抒情,动人亲切;便于感情交流;充满气势,态度鲜明;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真实精细;传神鲜明;17.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设置悬念,增加兴趣;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表达含蓄,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提出话题,领起下文;点明主旨,统摄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引发议论,揭示主旨;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照应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呼应文题;26.举例: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强调XX;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 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正、侧面;工笔、白描;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表达XX思想感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12.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诗歌鉴赏积累1.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动静;视、听、嗅觉;虚实;正、侧面;色彩、形状、声音;语文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考题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6 图文信息转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考题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6 图文信息转换
视化工具,能够化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通过思维可视化与思维策 略结合,帮助作者将隐性思维显性化,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内隐 的写作思维转化为外显的学习元素。
一、 圆圈图 它有两个圆圈,里面的小圈是主题,而外面的大圈里呈现的是和这
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主要用于把一个主题展开来,联想相关细节。 二、 气泡图
四、 树形图 由主题、类别、项目构成,其特征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向外延伸
二级、三级等主题,主要用来展现事物的结构,对事物进行分组或分类 等。其形状像一棵树,主题是树根,类别是树枝,各个类别中的项目是 树叶。
五、 流程图 它使用图形、决策、有方向性线条来展现一个事件操作的流程。用
于表示事件的步骤、顺序、过程,培养程序性思维和统筹能力。一般首 先在一个方框内写好这个事情的主题,然后用小方框描述完成这个事情 所需要的每个步骤,并且用箭头将这些步骤联系起来。
以下是根据立意“真正的幸福不仅在于享用,更在于付出与分享”, 列出的思维图提纲。
【链接材料】 小明所在学习小组将撰写一篇关于磁器口的文章,具体选材步骤如
下: 步骤一:以磁器口主街为中心展开联想,进行相关素材积累。 步骤二:整理积累的素材,分别呈现磁器口主街的概况(位置、历史、
风格);建筑(景点、特色建筑、商铺);小吃(鸡杂、毛血旺、麻花)。 步骤三:根据中心安排详略,反思选材的新颖性、真实性,进一步
运用时,有时作者需要在写作之前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示呈现出来, 先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作为搜索范围,然后再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系, 实现新旧知识点联系。这个过程中,作者结合了具体的思维策略,拓展 了分析问题的角度,使自己生成想法和创意,提升了作品的思维含量, 无形中也培养了作者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材料二】 思维图即八种思维过程图,这些具体而有特定形式和用途的思维可

初中《四大名著导读》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四大名著导读》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四大名著导读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指导下,初步了解四大名著,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学会阅读四大名著,课内外结合,读完四大名著。

(3)、了解四大名著主要故事内容,熟悉其中的精彩片断。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环境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2)、认识四大名著的作品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四大名著的精彩故事情节,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2)、启发学生能简要分析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鲁达、武松、李逵、孙悟空、猪八戒、曹操、诸葛亮、贾宝玉、林黛玉等),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

2019-2020年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带解析

2019-2020年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带解析

2019-2020年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带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你支持吗?(辩题)假如让全人类大脑实现知识共享,你支持吗?(正方)说实话,一说到这个技术我就热血沸腾。

统计清华大学每年的入学人数和家庭背景,你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人出身于贫寒家庭和偏远落后山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知识共享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根据诺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时候,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这意味着一旦共享知识了,人人变得更博学,贫富差距将会缩小,寒门将出更多的贵子。

这个技术真是太好了。

(反方)对方辩友乐得沸腾了,但有人会气得沸腾!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这个技术,让那些没有付出努力的人躺在家里就可以获得知识。

设想你寒窗苦读12年,当终于收到了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广播里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声音:全人类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凭什么呢?更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是,这一技术置各种专利于何地呢?发明专利的人发现自己的成果被人半路截胡了,人人都可以灵光一现申请个专利,那研究发明还有什么动力!(正方)我不同意对方辩友的看法,少努力一点儿有什么不好?就我个人而言,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此之前,我用了15年去学英语,又用了9年去学计算机,而最后我顶多能听懂一个生僻的网络关键词。

如果我7岁就能拥有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普通人穷极一生去学习,恐怕都学不到所有人掌握的所有知识。

知识共享,等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再只是一颗星星,而是无穷的宇宙奥秘。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

(反方)我看对方辩友确实是走到宇宙的尽头了。

大脑共享直接获得知识,显然省略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这样真的好吗?就《西游记》而言,我们都知道这是佛祖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佛祖不可以直接把经书给唐三藏吗?他可以,经书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第二讲文本解读类(针对考点6~考点11)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第二讲文本解读类(针对考点6~考点11)

2025版
语文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甘肃专版
做科学要有“三不”精神
袁亚湘
①我是一个从事数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同时我还是一个登山爱好者。
登山,和科学研究一样,目标是顶峰。在我看来,登山可以超越自我、
享受成功,是对自我体力与心理的挑战。
②当征服了攀登路上的每一个困难后,则会享受到回归自然的喜悦,平
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
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
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
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
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3.【内容理解概括】请阅读文章第③—⑥段,补充思维导图,在梳理行
文思路的过程中认识作者阐述的审美观点。(3分) 不同艺术形式中 ①中__国__画的白描线条之美、作家笔下点和线的表 现手法、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美、舞蹈和音乐艺术 的线条之美 中的线条美。
线条 之美
②人体的线条魅 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⑦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1.【文意理解辨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成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朋友所赠之礼物 的珍贵。 B.第③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将二者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 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句,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文 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 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初中语文《变形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变形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变形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初中语文《变形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 5课时(专题一3课时,专题二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依据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和第六单元的三篇课文。

本单元以文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蜕变为主题。

学习重点是感知文本内容、感悟人生飞跃。

本单元分两个专题:专题一:细品他人的变形记。

国事让我们成长,以《最后一课》为例。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激发爱国热情。

体悟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以及人物的变形。

家事让我们成长,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 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康成长与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启示。

平常事让我们成长,以《猫》为例;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专题二:主宰自己的变形记。

结合学过的三篇文章和学生搜集到的其他关于人生蜕变的文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人生,交流讨论比较后的发现和收获,理解国事,家事,平常事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变成为自己人生的宝贵经验,并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感悟力和叙述,写作能力。

专题一与专题二是理解,提高,吸收,应用的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活动式设计,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朗读、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力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的结合,文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本,归纳故事情节。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各模块思维导图、例题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各模块思维导图、例题

一、现代文阅读I(一)论证特点⎪⎪⎪⎪⎪⎪⎪⎪⎪⎪⎪⎪⎪⎪⎪⎪⎪⎪⎩⎪⎪⎪⎪⎪⎪⎪⎪⎪⎪⎪⎪⎪⎪⎪⎪⎪⎪⎨⎧⎪⎪⎪⎪⎩⎪⎪⎪⎪⎨⎧⎪⎪⎩⎪⎪⎨⎧⎪⎪⎩⎪⎪⎨⎧⎪⎪⎪⎪⎪⎪⎪⎩⎪⎪⎪⎪⎪⎪⎪⎨⎧⎪⎩⎪⎨⎧平实朴素句式变换、长短结合口语与书面语交错使用引用成语、古诗文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诙谐幽默或形象生动化、专业化)使用、学术语言(抽象严谨:限定词、关联词论证语言为陪衬多,一方面着墨较少作对照式:一方面用墨较层进式:使论述深入晰并列式:使论述层次清总分式:开门见山论证结构量,有说服力综合使用:增加论证力假设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新颖独特反证法:增强逻辑性,将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因果论证:揭示本质,、文化底蕴(古诗词)、权威性(专家学者)引用论证:增强说服力印象鲜明,论证有力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增强文章说服力举例论证:真实可信,象,更易理解比喻论证:语言生动形论证方法立驳结合驳论立论论证方式论证特点(2024·杭州高三上期末)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①论证思路清晰。

运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说理严密;②论证方法多样。

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式,更具可读性;③论证语言严谨。

如“按照解释学的视角”“适度变革古礼”等限制性语言,“不在于……而在于……”等关联词,逻辑性强。

(2023·浙南名校高三联考)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①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

②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③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 ④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

(2023·新高考I 卷)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中考语文现代文总复习之游记阅读考点攻略》课件

《中考语文现代文总复习之游记阅读考点攻略》课件

⑧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 和光辉。
(有删改) 1. 根据作者的游踪,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3分)
正门→______展__室____→“高山仰止”牌坊→“河山之阳”牌坊 →_____司__马__祠___→_______司__马__迁_。墓
2. 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3分) __渲__染__了__司__马__祠__庄__重__、__静__谧___的__氛__围__,__象__征__着__司__马__迁__坚__毅__凛__然__、__坚__ __忍__不__拔__的__精__神__品__质__,__表__达___了__作__者__对__司__马__迁__的__敬__佩__之__情__。________
②其次要明确作者的立足点和视察点,了解作者运用了何种写景 手法,从而使得景物呈现动态的变化,使得景点之间衔接自然、 有层次感。 ③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作者也会以导游的口吻,重 点突出、分门别类地介绍游地的特色。 品语言,赏析写作手法:
阅读游记,不仅要懂得欣赏作者描画的景象,还要懂得欣赏 作者描画景象时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④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在眼前。走 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剥 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阔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 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石碑,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
放,气吞万里;或盛行雨散,润饰生花;或XXX抟风,长鲸喷浪; 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 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佩。“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自己身后的光荣和高贵。苍苍 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国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

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1.脑髓.( )2.蝉蜕.( )3.锡箔.( )4.倜傥..( )( ) 5.敛.( )6.拗.过去( )7.秕.谷( )8.人声鼎.沸( )9.皂荚.树( )10.攒.成( )11.宿.儒( ) 12.书塾.( ) 13.jì()上14.确záo()15.mì()食16.菜qí() 17.云xiāo() 18.轻jié() 19.jiàn()赏20.cuàn()向21.kuī()甲22.lín lí()( ) 23.东方shuò()24.和ǎi() 25.星xiù()26.搓捻.( ) 27.混.为一谈( ) 28.给.予( )29.感kǎi()30.jié()然不同31.花团jǐn cù()( ) 32.zhàn()开33.qǐ()盼34.争zhí() 35.ào mì()( ) 36.激dàng()37.疲倦不kān()38.不求shèn()解39.小心yì yì()( )【词语理解】1.铁如意,指挥(洒脱;不拘束)。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原卷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专项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原卷版)

课外现代文阅读(九年级上下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最珍贵的礼物司念伟得知我们实习组第二天要走的消息后,整个山泉小学都笼罩在忧伤的氛围中。

山泉村是我们毕业实习时几个人自愿要求来的地方。

这里位于大巴山腹地,是典型的山区,一年四季太阳只在中午才能照几个小时。

山泉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全校只有4个年级,总共62个学生。

四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也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中午我们几个实习老师坐在教室里,正在商量下午的最后一堂课,全校学生突然一下子涌进了教室,一人抱着一堆东西。

“老师,你们明天就要走了,这是我们送给你们的礼物,谢谢你们的帮助。

”说话的是四年级的班长张天。

我一看,原来他们抱的都是想送给我们的礼物,有的是自己动手做的鸡毛毽子,有的拿着家里人去赶集时买的日记本,还有的是让家里人用五彩线缝的针线包、长命锁……他们拿着这些礼物,一起往我们怀里塞。

在别人都很高兴地送出自己礼物的时候,我注意到三年级学生小花却坐在教室的角落里闷闷不乐。

这时,一名同学径直走过去问:“小花,老师明天就要走了,别的同学都送了礼物给老师,你打算送什么啊?”原本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

“老师,小花家里穷,只有一个爷爷,又不会做针线包,她的就免了吧!我们大家帮她补一个。

”张天对我说。

“不!我也有礼物送给老师。

”我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小花大声说道。

说完她就拉着我的手,向教室外的操场跑去。

到了操场上,小花拉着我的手,低着头说:“老师,我家里穷,爷爷又有病,没有钱给你买好的礼物。

你对我那么好,你要走了,我就翻几个跟头送给你吧!”说完,小花两手按地,像个男孩子似的,很熟练地翻起了跟头,一个接一个。

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连忙跑过去,接住还在地上翻跟头的小花,一把将她搂在怀里,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哽咽着说:“小花,你的礼物最珍贵,老师最喜欢!”实习组走的时候,山泉村的乡亲们带着孩子,一直把我们送到几里外的镇上。

车开的那一刻,我看见小花从人群中跑了出来,跟在汽车扬起的灰尘里,又熟练地翻起了跟头,一个接着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理解复习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主要内容、情感……如:《秋天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合: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若标题形式新颖或者运用某种修辞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如果是具体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欲扬先抑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比中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人或者事物。

2、铺垫:使后文的情节更加合理作用:①使后文……(情节)更加合理;②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伏笔:暗示后文必将出现什么情节。

作用:①暗示后文的……(情节);②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①顺叙:条理清晰。

②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插叙:一是补充……情节。

二是为后文做铺垫。

三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格式:内容+目的注:(1)内容:可以抓记叙文的六要素;也可以抓“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

(2)写作目的①写人:表达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赞美。

②记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③写景:对景的喜爱和赞美。

答题格式是: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②修辞手法或者解释重点词语的角度理解句子③换种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①结构上的作用: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A、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点明中心(主旨)。

B、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标题(开头)。

C、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照应标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②内容上的作用:写出了(表达了)……。

(概括该句话的内容)1、从修辞手法角度①比喻: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判断),把……比作……(解释),生动形象写出了……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

②拟人:这句话适应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的……。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③引用:这句话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使文章充满诗意美(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更有权威性等),写出了……,表达了……。

④排比: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写出了……,表达了……。

⑤反复:这句话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达了……⑥夸张: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动作、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①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种类: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E、神态描写F、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细节描写:细微的情节、细小的动作或者表情都是细节描写。

通常细节反映与某一个或者几个词语中。

作用:通过……(词语),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特征)。

③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a.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b.衬托了人物……性格、品质;c.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与现实形成对比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作用: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答题格式: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有时候作用只有引起下文)写出了……的全过程,表现出……,表达了作者……(情感)。

xx”词的本是……(可以删除),在文中指……(重点是语境意),表达了……情感。

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对……的情感。

分析:先判断不矛盾,并分别指出两个词语指代的内容即可。

不能替换,“**”写出了……(表达效果),而“##”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替换。

补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答题方法:把……和……作对比,突出了……讽刺了……(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人、事,言、行、等,为了达到笔者的写作目的,在后边又提及到。

,或者以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含义。

作用: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以次要的人或物,突出主要的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给新闻列标题(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答:标题=导语(人物+事件)2、概括新闻内容答:新闻内容=导语1、说明文题目作用:(1)点明了说明对象。

(2)揭示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3)揭示说明内容。

(4)运用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具体分析其作用):A、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B、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C、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2、说明文开头是事例的作用(1)引出说明对象——……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判断说明文种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事物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列数字:列举了哪些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5)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下定义: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概括了事物……的特征。

7)作诠释:灵活自由地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8)摹状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加具体生动。

9)画图表:准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10)引资料:引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6、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xx词语能否删除)答:A、不能。

B、“xx”词语是……意思;C、如果去掉就变成……与实际不符合,所以不能删除。

D、“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说明思路。

答:分段(层),再概括层意。

如果:首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1、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观点)①题目②开头③中间(过渡句)④结尾2、议论文开头是事例、名言(引用)的作用:(1)通过写……的事例、故事(引用……的名言、话),引出论点(或论题)。

(2)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论证方法判断及作用分析1)举例论证: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周密,给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4、议论文中“xx”词能否删除?①、正面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大多从范围、程度、条件等方面分析。

)②、反面指出不运用这些词语的后果。

(如果去掉“xx”词,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删除。

)③、“XX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5、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思路/层次。

总题思路:A、先分层——概括层意——然后用提示语(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等)串起来。

B:文章(或某段、或某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论点,接着……,最后……。

6、为文章补写一个论据。

事实论据:人物+典型事件道理论据:xx(人物)说xx;或xx(人物)的xx(名言)。

要求:①大众化,人所共知②真实③格式与仿写相同7、本文的分论点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题思路:分论点一般是论证部分的段首句,也会是段尾句,有时候独立成段。

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并列关系,也有递进关系。

8、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4)批驳的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