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考点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思维导图

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思维导图

步 角度。
骤 第三步、分杂列,规范答。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小 说 形 象 思 维 导 图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画人物性
直接描写 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

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答 内容方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小 说 环 境 思 维 导 图
环 答 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④从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境 题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小说环境描写往往有诸多修饰性描述,要特别注意抓住修饰性强的形容词(有时是动词)去归纳环境特点。有的可直接选用
特 步 修饰词语,有的则要提炼后概括。
点骤

情 节
解 题 方
明考型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 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概 略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知识结构思维导图ppt课件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知识结构思维导图ppt课件
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5.平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
1.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文学类之 小说情节
.
小说基本结构模式: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结 局
线索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括情 节 概
解 题 方 略
明考 型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 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内容方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2024届高考语文小说题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2024届高考语文小说题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手 排比:增强气势 有感染力
法 反语:比直接更有力 感情强烈
豪放与柔婉、直白与含蓄、质朴与华丽、庄重与诙谐 符合人物身份;有时代特色、 地域特色(方言俚语);口语 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典雅庄重;文白夹杂;语言诗化。
文本元素
解读
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

1
故事与新编 (历史与虚构)
文本元素
解读
关系:(“虚构”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编排、环境的描写或
叙述方式,“真实”体现在人物类型、故事类型、环境类型或叙述方
小 说
9
虚构与真实
式) “虚构”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真实”建
立在“文学虚构”之上[而“真实”则由原来的“生活真实”转化为

“文学真实(艺术真实)”]

作用 趣,引发读者思考。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 键术语:照应、过渡、悬念、伏笔、铺垫)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便于抒情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客观、自由、全面
叙述 情 手法 节 手 法
形象
次要 人物
情节 作用
对主要 人物 作用
环境 作用
主题 作用
作用
次要人物的见闻,可以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 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往往担当特定的角色,有一 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 突现主要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 更加鲜明清晰。
社会 环境 描写 的作

小说阅读考点思维导图(收藏)

小说阅读考点思维导图(收藏)

结构方面
结构方兴面趣:,结引照发应读前者文思;考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方伏笔;为后面 情念节、做伏铺笔垫、铺,推垫动)故事小情说节阅发(读展精考,使选点情)思节维构导面图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5 悬

写修 方辞 法手
法 环
环境 描

境写
手 题法
达 技 巧
1.比喻:2.夸张:3.拟人:4.对偶:5.排比:6.反复:7.借代8.设问:9. 反问:10.引用:11.双关: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的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 作 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因和价值。
形 形 用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
象 题
象 的 作 用
次 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共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
理枝叶补充完善形象 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论
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评判因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
人的评价入手,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4.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
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 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 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 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描(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便于表达感情。 7.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 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 点带面等。

小说知识点大全(完整详细)附思维导图

小说知识点大全(完整详细)附思维导图

⼩说知识点⼤全(完整详细)附思维导图⼩说知识点1⼩说就是以刻画⼈物形象为中⼼,通过完整得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活得⽂学体裁。

1.⼩说得基本特点⼀般归结为三⼤要素。

(1)丰富得⼈物形象⼈物形象就是作者与读者进⾏情感交流得媒介。

作者通过所塑造得⼈物形象,描绘所处得时代,寄寓所领悟得⽣活哲理;⽽读者也往往通过⼈物形象来把握作品得主题。

(2)完整得故事情节情节就是⼩说中⽤以表现主题或⼈物性格得⼀系列有组织得⽣活事件,也就就是⼈物在⼀定时间内得⾏动过程。

⼩说得⼈物形象,总就是在⼀定得情节中得到表现得。

从这个意义上说,情节就是⼈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得“历史”。

情节本⾝也就是反映社会⽣活得。

(3)⼈物活动与情节展开得环境环境就是形成⼈物性格,驱使其⾏动得特定场所。

环境包括⾃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

社会环境即⼈物活动、事件发⽣得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然环境就是⼈物活动得时间、地点、时令、⽓候、地理风貌等。

环境得描写,就是⼩说塑造⼈物形象得重要⼿段。

⼩说知识点22.理解⼩说得内容。

⼩说往往通过⼈物形象得刻画,来反映社会⽣活,表现作品主题。

理解⼩说得内容,可以从以下⼏个⽅⾯⼊⼿:(1)从⼈物形象⼊⼿,理解⼩说内容。

⼩说重在塑造⼈物,以此来揭⽰社会现实、表现作品主题。

在⼩说中,⼈物形象得塑造就是第⼀位得。

塑造⼈物形象得⼿段多种多样。

既可以作概括介绍,也可以作具体描绘;既可以描写⼈物得外貌,也可以刻画⼈物得⼼理活动:既可以描写⼈物得⾏动,也可以展现⼈物得对话:既可以采⽤细节描写,也可以插⼊适当议论:既可以正⾯着笔,也可以侧⾯烘托……⼈物描写就是塑造⼈物得重要⼿段。

⼀般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描写、⼼理描写。

肖像描写往往能表现⼈物性格与精神⾯貌。

分析作品得肖像描写,要抓住外貌特征,以及这⼀特征与⼈物性格、品⾏得内在联系。

动作描写就是指对⼈物⾏为、动作进⾏描写。

⼈物得⾏为与动作就是⼈物思想性格得具体表现,⼈物得⾏动能反映出⼈物得内⼼世界,⼀举⼀动含深意。

专题12 小说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专题12 小说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小说阅读(十二)几乎每套试题的阅读题材料均来自课外,且多选自《小小说》类刊物.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

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90%是简答,选择题、填空题极少)。

开放性试题增多,赋分相对较高。

题量一般5个左右,赋分多在15分左右,有的省市高达20分以上,预计近年年中考小说阅读命题将呈现如下情形:1.选文将进一步突出“三性”(即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以亲情友谊、团结互助、友爱和谐、道德修养、教育成长为主题,采用铺叙、对比、对话以及突变式手法创作的的现当代名家名作或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佳作将是命题的首选2.命题内容,突出考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解读能力,对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的把握,始终是命题的方向和重点,对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3.命题形式仍以主观性简答题为主,选择、填空等客观性试题进一步淡出,但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表达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

同时进一步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发展要素,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观照自我、提升道德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4.题量设置将保持在5-6个上,分值在20分左右。

考点一:文本赏析【考向 1 选材特点】①选材真实:选取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具有真情实感。

②选材典型/切题:围绕中心选取事例,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针对性。

③选材新颖:选取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视角独特。

④选材多角度: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全面性。

【考向 2 语言品析】(1) 遣词造句方面: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增强语言气势(2)语言风格方面:①典雅而有韵味、含蓄凝练②清新雅洁、灵活生动活泼、③幽默风趣④富有生活气息、质朴自然【考向 3 人称作用】(1) 第一人称:①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答 题
内容方 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角 度
结构方面:结对照读应者前感文受;的承作上用启:下设;置线悬索念,贯,吸串引全读文者;设的置注悬意念力,埋,引下起方读伏者笔的;为阅后读面兴情趣节,引做发铺读垫者,推思动考故。事情节发展,使 情节构面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
暗考 4.句细。节抓连住贯线法索:围,就绕可人以物围活绕动线,深索入概阅括读出文情本节内发容展,的抓各住个对阶情段节内推容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
型 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题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答题时应从以上2个角度全面思考
环境特点的概括
环境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环 境 题
环境描写手法
描写方法
修辞手法
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结构方面:结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方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构面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2023届高考小说常见题型思维导图

2023届高考小说常见题型思维导图

‎从“‘我’的作用”考虑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 ‎作用。
‎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 ‎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 ‎和寄托情感
‎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 ‎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读 ‎者带来的某种启示
‎情节作用
‎指物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作用
‎形象手法赏析 ‎形象概括分析 ‎形象作用分析
‎小说形象类题目
‎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抓标题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 ‎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抓情节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 ‎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 ‎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抓人物形象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 ‎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 ‎情感意蕴的目的。
‎塑造人物形象六个着眼点
‎从情节角度概括
‎从描写角度概括 ‎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
‎形象概括分析解题“四角度”
‎从作品历史背景角度概括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 ‎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 ‎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照应线索悬念伏笔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环境题环境描写手法环境描写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题环境描写手法环境描写手法描写方法描写方法修辞手法1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小说的分类:1、传统小说
2、诗化小说(如《边城》) 3、哲理小说(如《苏菲的世界》)
传统小说文本特征
用 分 析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 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
4.标题与主题的关系: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艺术效果: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引起
作 5.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 用 莫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陪衬人物 1.衬托主要人物;2.渲染气氛定基调;3.同主要
注:次要人物“我” 线索人物
人物一起揭示主题;4.贯穿全文充当线索;5.推 动情节发展;6.是故事的见证人。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
描 写 手 法


表达技巧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5.白描、6.细描(细节描写) 7.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境 题

写 角 度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环 境
自然环境描 写的作用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 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附思维导图+教材经典课文示例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附思维导图+教材经典课文示例解析)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一、小说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2、整体阅读3、形象题4、情节题5、环境题6、探究题二、散文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散文分类2、整体阅读3、结构线索4、人称作用5、引用作用6、叙述作用7、议论作用8、表现手法9、手法作用10、鉴赏语言11、散文物象 ①物象作用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常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物象特征概括出物象的特点,类似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物象意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义思。

12、常见题型13、答题模板14、散文学案一两步骤解决结构思路分析类两大题型常考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角度结构安排类常见设问1.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上分析××的心理变化。

2.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作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表达技巧: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

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维度、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审题关键1.题干中有“情节”“写作思路”“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构思”“梳理”等字样。

局部段落类常见设问1.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2.作者回忆××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和××的对话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文中引用××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最新精选ppt课件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最新精选ppt课件

2.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发展
4.逭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第一步:确定角度,明考向。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寻找对应,析效果。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对使用及效果作具体分析。
题象形
指定语段人物心理 或形象概括分析答 题步骤
1.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2.对主题的作用:通过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3.对社会的作用: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能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影响或作用,能给带来人们带来某种启示
骤步题答 度角题答
法方写描
修辞手法
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
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 )
1.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2.借助物象衬托 3.借助环境烘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 题 步 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骤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 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 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情 节 题
情 节 手 法
1.顺序: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叙述方式 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 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4.补叙: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 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若无补 情 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节 5.平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 安 排 1.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技 巧 2.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 的可读性。 3.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6.衬托:7.铺垫:8.突转:
情 节 题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 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情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 节 结尾 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作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 用 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 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 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 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内容方面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 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 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结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方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 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构面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结构方面
1.比喻:2.夸张:3.拟人:4.对偶:5.排比:6.反复:7.借代8.设问:9. 反问:10.引用:11.双关: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描 写 方 法 环 境 描 写 手 法 修 辞 手 法 表 达 技 巧
环 境 题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 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 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 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描(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便于表达感情。 7.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 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等。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开 头 小 说 各 种 情 节 的 作 用
中 间
1.一般开头:①开们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垫③交代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小说阅读考点 思维导图
物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人 ④人物 形象
有人认为主旨是A,有人认为是B,你的观点 情节评价(作用)

主 旨
情 节
情节概括
情节手法
含 义 作 用 特 语言风格 点 手法 赏 句式 析 含 ④用词用语 义
小 说
环 境
环境的作用
其 他
语 言
标 题
小说基本 结构模式:
小 说 情 节 叙 述 手 法
叙述人称 和叙述视 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 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 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 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解 题 略 情 节 概 括 明 考 型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结 局
线 索
情 节 题
暗 考 型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 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 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 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 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 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 括。
描 写 角 度
环 境 环 环 分 境 类 境 特 点 题 的 概 括 答 题 步 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