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王道思想 得天下有道

合集下载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又称《孟子》、《孟子经》,是一本记录着孟子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他关于王道的思想,并通过对话、比喻等方式表达了他对于如何实现王道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将对孟子的王道思想进行总结与体会。

首先,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们的品德可以通过修养和教育得以完善,从而达到成为君子的境界。

孟子强调了君子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和教育民众。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感化他人,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其次,孟子的王道思想注重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孟子认为王道是一种既有政治性又有道德性的统治方式,王道的实现需要君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以道德来约束和影响他的臣民。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放弃私利,以公正和仁爱来治理国家,以事实和道理来说服人民。

他认为君主应该关心民生,推行以人为本的政策,为人民谋利益,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孟子的王道思想还强调了人与天的关系。

他认为天赋予人们以良心和道德,是人们与天之间的纽带。

孟子主张每个人都有追求道德和伦理的天命,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自己的天命,去实践天赋予的道德。

他认为人们要尊重自己的天命,不断追求道德的境界,以实现自我修养和全人类的幸福。

孟子的这种思想暗示了人们应该与天相合,与道相符,努力做到道德和行为的统一。

在我看来,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呼唤每个人都要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

在当今社会,个人的道德和品格对于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人们应该从孟子的王道思想中得到启示,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积极贡献于社会的发展。

其次,孟子的王道思想带给了我们治国理政的启示。

孟子主张以道德来治理国家,认为君主应该放弃私利,以仁爱和公正来对待人民。

孟子王道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的主要内容一、王道之本孟子认为,王道政治的根本在于君主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自觉。

他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政治成功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以仁爱和正义为导向,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孟子认为,君主具备了仁爱之心,就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从而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

二、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意愿,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剥削和压迫人民。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人民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人民应该尊重君主的权威,服从君主的领导,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礼义之道孟子认为,礼义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礼义在政治中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以礼义来治理国家,以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使国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秩序的社会。

四、君臣关系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政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他主张君臣之间应该以道义为纽带,君主要以道义来引导臣子,臣子应以道义来辅佐君主。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认为君主不应该滥用权力,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意愿。

五、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其王道政治的核心。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和正义为导向,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孟子认为,仁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减轻赋税、减轻刑罚、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发展教育、推动经济繁荣等。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繁荣稳定。

总之,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主要包含上述五个方面。

他认为,君主应以仁爱、道德和正义为导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推行仁政、礼义治国。

同时,君臣之间应以道义为纽带,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繁荣稳定。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文章标题:寡人之于国也——探寻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一、引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中,孟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治理的重要观点,尤其是关于王道政治的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对于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刻理解。

二、孟子王道政治的内涵1. 什么是王道?在孟子的政治理论中,王道被视为一种对人民进行善治的重要途径。

王道政治强调以德治国,尊重民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认为,王道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治国理念,主张君王应当以仁义之心,尊重民众的生存权利和社会保障。

2. 寡人之于国也的含义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出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说法,意指国君对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君王应当像寡人一样,对国家事务负有终身责任,须尽心竭力地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3. 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孟子在《孟子》中对王道政治有着详细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仁治国、尊德行政、立富强国、重视人民生活、强调教育等内容。

其中,他特别强调了君民之间的相互责任和担当,主张君王要以身作则,亲近民众,关注人民的生计和福祉。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从孟子的王道政治理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是对于政治治理的核心价值观念并没有改变。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当秉承孟子的理念,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公正、富裕的社会。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对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孟子的政治理论不仅对于古代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体系和治理方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以孟子的理念为指引,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在写作中,我一直以“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王道政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孟子的政治理论及其内涵、个人观点与理解等方面。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思想
孟子是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王道与霸道的思想有着深入
的思考,在他的《孟子》中,他通过多种角度来透视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首先说的是王道,孟子认为王道就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温暖和安宁,
心中满满的幸福感。

孟子说:“主张天下应治于义,道温而利,有神
明之天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王道应该是国家治理治于正义,道温
仁而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利益,还有孟子把天放在首位,指出法令都必
须在天的同意之下,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让整个国家安宁而发展。

而利用暴力,或者以恐怖统治的方式将只能使得民不聊生。

其次,这里要说的又是霸道,孟子认为,霸道就是国家仗着势力去
控制其他国家,价值观上多是强非对弱,利用暴力,造成混乱,以致
残害百姓也是常有的事情。

孟子曾经说过:“霸者乱之凶兆,到于亡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霸道都是在乱害百姓,最后也将自己害死,
这里孟子无间的反映:暴力统治,不是个好策略,永远不可能让一个
国家持久的发展。

最后,孟子在总结他的观点,道出他的看法是“王者去暴,百姓多除,仁义之所以存者也”,他认为,王道的意思不仅仅是让民众服从,更要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仁义是支撑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基石。

所以,只有国家政法准确,才能让百姓满意,也能让国家走向发展与
繁荣。

总之,孟子认为,要让国家繁荣富强,关键是要坚持王道,而不是
霸道。

王道要服从天道,以仁义为支撑,公正准确的政治和法律,才
能带领民众走上繁荣的征程。

因此,拒绝暴力统治,推行王道,以此
应对任何挑战,才能让国家持续发展,让百姓有家可归。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王道是一个核心概念,代表了他对于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理解和主张。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对孟子王道思想进行综述,阐述其主要观点和理论。

一、王道与仁义思想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王道与仁义紧密相关。

王道是指君王有效而公正地施行政治权力,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福祉。

而仁义则是在人与人之间维系和谐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具备仁义的德行,通过仁义行政来实现王道。

他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身先士卒”,以仁义的行为激发人民的善良本性,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王道与人性观点孟子的人性观点是他王道思想的重要基础。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这个本性可以通过动心、动情而发挥出来。

因此,如果君王能够重视人民的本性,关心人民的生活,并以仁义的行政理念来引导人民,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但这个本性需要教育和培养,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

三、王道与天命观念孟子的王道思想还和天命观念有关。

他认为君王执政具有天赋的性质,是天命的代表。

君王拥有权力和责任,需要依靠天命来施行公正的政治。

孟子强调了天命与道义的互动,认为天命赐予君王权力,但君王执政时必须以仁义为根本准则,以追求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为目标,才能顺应天命、得到天的庇佑。

四、王道与君臣关系在孟子的王道思想中,君臣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君主应该以仁义的为德来侍奉人民。

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君主应该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人民的疾苦与需求。

同时,君主也需要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品行来激发人民的善良本性,建立和谐的君臣关系。

五、王道与社会秩序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需要有一个公正而有效的政治体制,君主应该依靠仁义行政来维护社会秩序。

王道思想[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理想]

王道思想[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理想]

王道思想[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理想]
王道思想
王道思想
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理想
王道思想是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思想。

与霸道相对。

[1]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道思想
释义以德行政者王
作者孟子
核心王道
缺点对人的要求太高,太理想
正文
”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孟子提倡的王道思想孟子的思想对人的要求太高,太理想,对当时的当权者所能得到的相比与付出成本太高,这是当时不被实行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人可以读孟子,有人说易经是上等智慧的人读的,论语是中等智慧的人读的,孟子是下等智慧的人读的。

对现在的人来讲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参考资料
[1]
王道的意思· 千篇国学[引用日期2022-05-20]。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其民得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其民得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其民得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①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材料二: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

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注】①爵:通“雀”。

《孟子》析读之为何行仁政2:得民心之要在于仁政,得民心则得天下

《孟子》析读之为何行仁政2:得民心之要在于仁政,得民心则得天下

《孟⼦》析读之为何⾏仁政2:得民⼼之要在于仁政,得民⼼则得天下2.4民是国之本,失本则国⽆存,得其本之要在于得民⼼,得民⼼之要在于仁政,得民⼼则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斯得民矣。

得其⼼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之就下、兽之⾛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不得。

苟不志於仁,终⾝忧辱,以陷於死亡”,得民在⼼,得天下在民,⾄理也;欲得天下必先得其民,欲得其民必先得其⼼,得⼼之道在于“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但要注意,此必⽴⾜⼈的社会性⽽⾔的(⽽⾮个体性),亦即针对⼴⼤百姓⼈⼈之所欲⽽⾮少数⼈之私欲,故不得失于中适(儒家很多⽴⾜⼈之社会性⾓度的概念,在唯物论下,都被从⼈之个体性⾓度加以误读,这是⼈伦领域推⾏唯物之害,如“率性谓之道”之率性,⾮指⼀⼈之率性,⽽是⼈⼈皆得之率性(⽅可谓之道),故⾮弘扬贤本、节抑不肖本⽽能达于兼顾之和、明于长远之益不可得焉;其能⼴能恒⽽得成道者,在于不逆忤他⼈之性,⽽⾮纵欲之率性,纵欲之率性必以率性始⽽以逆性终,焉能⼴能恒?),此礼制教化之所重、贵德尊贤之义也。

暴政者必为仁政者驱民。

这⾥注意,儒家所谓民⼼,是从社会性⽽⾔的,指贤性之本德化、不肖之本得节之统⼀的民⼼(⽽⾮个体性⾓度,亦即趋愿各异之民⼼;趋愿各异之民⼼,⽆从得也;故《洪范》“九畴”之“五⽈建⽤皇极”,即指德之归⼀、道之同化);欲使不肖之本得节,则必使民⾝得养育之适也;欲使贤性之本德化,则其君必垂范仁义⽽笃中适也;重点在构筑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同⼀关系(整体利益以保全每个个体利益的稳定和放⼤为旨、个体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持久和增强为任),既使个体利益得以稳定,包括正常需求和社会公平性等,还使个体利益随整体发展同步扩展、增⼤。

讲孟子的书

讲孟子的书

讲孟子的书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

这部书主要包括七篇,分别是《离娄上》、《滕文公上》、《滕文公下》、《公孙丑上》、《公孙丑下》、《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

以下是《孟子》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1. 仁政: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关心百姓的疾苦,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认为天下之事,无非仁义之道,君王应该效法上古圣贤,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2. 性善论: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恶行。

他以“性善论”为基础,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返本归真,发挥其善良的天性。

3. 王道:孟子主张君王应该遵循“王道”来治理国家。

王道是一种合乎道义和伦理的统治方式,通过仁爱和正义来取得百姓的拥护,而不是依赖武力或权谋。

4. 臣道:同时,孟子也强调臣子有责任规劝君王,提醒君王要以德治国,遵循仁义之道。

他认为臣子应该坚持仁义原则,有义务对君王进行规劝,以防止君王走向错误的道路。

5. 反对墨子:在书中,孟子还与墨子进行了一些辩论,表达了对墨子思想的批判,特别是关于兼爱和非攻的观点。

孟子认为,墨子的理念在某些方面过于理想主义,并非切实可行。

总体来说,孟子的思想强调仁政、性善、王道和臣道,对后来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天下有道文言文

得天下有道文言文

得天下有道文言文
“得天下有道”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的信任了;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设法使他们得到,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他们身上。

如果想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建议查阅《孟子》原文及注释。

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

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

1.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2.孟子的“忧民”、“乐民”之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想。

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是希‎望君王能“与民同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统‎治。

因为当时天‎下战国兼并‎,要统一天下‎大势,是用仁政,还是用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

而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始自于‎脚下的朴实‎情怀比孟子‎把国家希望‎寄托在君王‎一人身上更‎加的现实,胸怀更加博‎大,志向更加高‎远。

3.《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4.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孟子的王道思想与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

孟子的王道思想与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

孟子的王道思想与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孟子的王道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下是我的研究心得。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孟子的王道思想是他对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总结和提炼。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当以仁义为核心,以人为本,通过君主的德行和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孟子主张君主应具备仁德之德,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楷模和榜样。

他认为君主应当尽职尽责,关心民生,推行仁政,使人民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幸福。

二、孟子的王道思想与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在研究中,我发现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君主的德行和道德教化。

在当今社会,道德危机和价值观多元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孟子的王道思想提醒我们,君主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教化,以身作则,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孟子认为,君主的治理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现实社会中,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往往受到各种问题的制约,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

孟子的王道思想提醒我们,君主应当关心人民的生活,推行仁政,使人民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幸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国家的和平与安定。

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日益复杂,战争和冲突问题层出不穷。

孟子的王道思想提醒我们,君主应当推行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定。

只有国家和平稳定,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够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的王道思想对于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孟子的王道思想,注重君主的德行和道德教化,关心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孟子》学习心得(精选5篇)

《孟子》学习心得(精选5篇)

《孟子》学习心得(精选5篇)《孟子》学习心得(精选篇1)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

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

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

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

““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孟子的名言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的名言与赏析101、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学说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

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

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0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学说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0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

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

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

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

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

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下面是对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与体会:总结:孟子认为王道是一种理想的统治方式,通过王道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孟子看来,王道的核心是仁义道德,涵盖了君臣、父子、君民等各个方面的关系。

孟子提出,君王应当行仁义之道,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模范,以推动社会的积极进步。

他认为,只有君王能够掌握仁义道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同时,孟子强调了人民的义务和责任,认为人民应当尊敬和服从君王的统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君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体会:首先,孟子王道思想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都能够追求仁义道德,就能够实现和谐共处。

这对于一个有序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信任。

其次,孟子王道思想强调了君王的责任和影响力。

君王是社会的核心,他的行为和品德对整个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君王能够具备仁义的品质,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人民的楷模,引领整个社会向着积极进步的方向发展。

这同样也要求君王要关注人民的生活,并以他们的利益为中心。

最后,孟子王道思想强调了人民的义务和责任。

在一个社会中,君民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人民应当服从君王的统治,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人民也应当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的利益。

只有人民能够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社会才能够保持和谐。

综上所述,孟子的王道思想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道德伦理的一种理想表达。

通过追求仁义道德,君王的为人和影响力以及人民的义务和责任,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共处和稳定。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

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王道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对孟子王道思想的总结:孟子的王道思想是关于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学说,强调君主应该以仁义之道治国。

孟子认为天下是万民的天下,君王是民众的代表,他应该忠诚、慈爱地治理国家。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像天父一样关怀百姓,以德治国。

孟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有道德意识和良知。

人应该追求仁义,尽力做到善良和道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君主也应该尽力培养民众的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孟子还强调了礼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法是约束人的道德规范,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孟子认为恰当的礼仪和法律能够使人们心存敬畏,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君王应该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和仪式,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强调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关键。

君主应该重视教育,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君子。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主张为了国家的发展,应该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此外,孟子的王道思想还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他认为君王应该为民众谋福利,保护人民的权益。

在治理国家时,君主不能过度压制人民,应该给予人民足够的自由空间。

孟子还强调了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认为君主应该对待所有的人都公平无私。

总之,孟子的王道思想体现了仁义道德、礼法秩序、教育和人权自由等多个方面。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之道治理国家,通过教育让人们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保护人民的权益,追求平等和公正。

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孟子主张的王道政治,主要内容如下:
一、仁政:孟子认为仁德是做好一切政治工作的根本要素,唯有
仁政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本思想:孟子强调君主要以民为本,政治是为了人民服务的,要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倾听民意,解决民生问题。

三、爱民思想:孟子认为君王的爱民是宣扬仁爱、调和百姓的政
治原则,只有让百姓感到君王的爱心,才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四、有恒思想:孟子主张立志有恒,用道德的力量去实现政治理想,只有坚定不移地秉持正义,才能够推行得更加成功。

五、德治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为本,忠厚正直
的君子才能够有效地领导百姓,而政治道德的提升则需要通过教化和
修养来实现。

六、王者之道:孟子提出君主的行为是正义、信念、宽容、谦逊
的象征,而良好的领导风范则是全民之范本,因此不断提高自身内涵,是君主必须追求的基本要求之一。

孟子的王道思想 得天下有道

孟子的王道思想 得天下有道

1.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2.孟子的“忧民”、“乐民”之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想。

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是希望君王能“与民同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统治。

因为当时天下战国兼并,要统一天下大势,是用仁政,还是用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

而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始自于脚下的朴实情怀比孟子把国家希望寄托在君王一人身上更加的现实,胸怀更加博大,志向更加高远。

3.《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4.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仅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原文以狡兔三窟比喻避害之策应尽量想得周全,应进退有路。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一:得天下有道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一:得天下有道

经典赏析《孟⼦》选读之四⼗⼀:得天下有道【原⽂】孟⼦⽈:“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斯得民矣。

得其⼼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民众所希望得到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

与,替,为,⾳ wèi),所恶勿施尔也(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在他们⾝上。

尔也,如此罢了)。

“民之归仁(归仁:此指归附仁君)也,犹⽔之就下、兽之⾛圹(圹:⾳kuàng,通“旷”,⼴⼤空旷的原野)也。

故为渊驱鱼(为渊驱鱼:替深⽔把鱼赶来。

⽐喻暴君虐民,是把民众赶⾛⽽归附于仁君)者,獭(⾳tǎ,哺乳类⾷⾁动物,⽳居河滨,捕鱼⽽⾷)也;为丛驱爵(替丛林把鸟雀赶来。

爵,⾳jué,通“雀”。

喻义与为渊驱鱼相同)者,鹯(⾳zhān,鹰类,性凶猛,常袭击燕、雀等⾷之。

⼜名“隼”,⾳sǔ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王,不可得已(即使不想当天下之王,也是⾝不由⼰。

王,⾳wàng,即“王天下”,古代指仁君以仁义取得天下。

已,通“矣”)。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七年之病:指拖延很久,情况严重的疾病。

⽐喻不良之政),求三年之艾(三年之艾:即陈艾,常⽤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喻施政良⽅)也。

苟为不畜(如果平时不积蓄储存。

畜,通“蓄”,储存),终⾝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诗经》上说:‘那些执政者怎能把政事办好呢?君⾂则⼀起陷溺沉沦罢了。

’引⾃《诗经·⼤雅·桑柔》。

淑,善,好。

载,句⾸语助词,⽆义。

胥,相;及,与;溺,落⽔)此之谓也。

”——《离娄上》【译⽂】孟⼦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众的⽀持;之所以失去民众的⽀持,是因为失去了民⼼。

要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民众的⽀持,就可以得到天下。

得到民众的⽀持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就可以得到民众的⽀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2.孟子的“忧民”、“乐民”之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想。

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是希望君王能“与民同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统治。

因为当时天下战国兼并,要统一天下大势,是用仁政,还是用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

而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始自于脚下的朴实情怀比孟子把国家希望寄托在君王一人身上更加的现实,胸怀更加博大,志向更加高远。

3.《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4.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仅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原文以狡兔三窟比喻避害之策应尽量想得周全,应进退有路。

从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看,有“三窟”可以有选择、有比较,那“窟”更好,更适合自己,就到那“窟”去,即所谓“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从满足个性发展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三窟”终究有别,其人事环境、工作内容、性质及具体岗位肯定有差别,由于受教育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不可能身通百技,事事兼通,况且精力有限,人生短暂,想在“三窟”中都游刃有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这就是这一问题的二重性。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5.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7. 就个人而言,孟子所说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云云是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你能从后世的人物和论著中,举出课文中论述相关的典型例证,并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

参考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

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8.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1.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

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参考,不准确。

13. 试结合我们今天的历史条件,谈谈道德修养的意义。

(《大学·以修生为本》)14. 《离骚》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先秦时期)15.《离骚》中的对偶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温家宝以诗明志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6.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反朴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最好应采取什么态度。

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人生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挫折,许多人的人生观从此变得悲观、消极甚至颓废起来。

越是困难越要坚强,更加热爱生命,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而不是要我们悲观厌世、一蹶不振;更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要我们放弃任何理想和追求,浑浑噩噩打发时光;更加善待生命,放下浮躁的情绪、怨天尤人的心态、对太多私欲的追求,学会去追求幸福,而不是要我们自寻烦恼、自我作贱,人为降低生命的质量。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分析这首诗以“采薇”兴起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的前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中,充分流露了远戍士兵思乡思归的深切心情。

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心绪的变化,以“薇”的自然生长的三个阶段(作、柔、刚)为由头来展示,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比兴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另外,诗的末节采用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诗歌意向。

语言朴实,意境深幽,显示出《诗经》在诗歌意向捕捉上的高度审美水平,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9.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尤其以七律最为突出。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写出读了《锦瑟》的感受。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青春年华中不可追回的过往,都在锦瑟繁促的琴音中。

人生有太多故事有着庄生梦蝶般美丽浪漫的开始,却又有如梦醒蝶逝般有着令人感伤惆怅的真实结局。

情何以堪?蜀帝托春心给杜娟,诗人也只能寄哀怨于锦瑟。

人生、青春都太美丽,它们像海中月、蚌中珠、珠之泪一样,虽旷远美丽,却难免凄凉孤寂。

诗人如此,众生亦然。

多少美丽的人生都以伤感的泪滴结局。

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流着泪的美丽。

但每一个人都愿意继续追寻这些美丽!而这些美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或许是恋人,是理想,是青春;不论如何,它们都像煦日暖照下良玉升腾的缕缕烟光一样,招惹着你,却又戏弄着你。

人生的惆怅啊!越是执著,越是不得,越是不得,就越是执著。

有谁能摆脱怅惘,甘心在远处做一个良玉生烟的旁观者呢?所以,这样的情结,不必等到时过境迁、千回百转之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惘然若失;其实,在当时经历的过程里,在执著追求的征途上,身处其中的人已经感到惘然。

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都是,清醒着并沉迷着。

化用纳兰容若的两句词: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便知空怅惘。

20. 《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中秋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 《声声慢》,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

这首词开头连用14个叠字,在艺术上又和表达效果?此词采用送人日常口语入词,写眼前景,道心中意,语浅而情深。

开头连下14个叠字,分三层写人物的外在举动(寻寻觅觅)、所处环境(冷冷清清)以及内心感受(凄凄惨惨戚戚),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声情并茂。

这是女词人杰出的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22. 《舞会以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舞会以后》如何运用艺术对比手法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作品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