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习俗变化背后的时代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发生着巨大变迁。从近些年情人节、圣诞节的盛行,到最近几年“双十一”、“双十二”等中国特色创造性“节日”的出现,人们对节日的喜好、过节的方式和习俗发生了广泛的变化。

这里以春节为例。春节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春节有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引用民间年节歌中写到的,“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一祭祖初二拜年,初三老鼠娶亲初四迎神接,初五破五初六送神,初七人日初八顺星,初九玉帝诞辰,十三到十五闹元宵,初七初八干活儿。”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春节这一既隆重又热闹的节日中忙碌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习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有了变化,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比如今年的“手机抢红包”,人们在低头“抢红包”过程中获得欢乐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可用于体验民俗、风土人情,或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时间,同时,“红包纷飞”的现象背后,还暗藏着无声无息的商业大战。

为什么感觉“年味儿淡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图方便、图省事儿,过年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大餐不如去餐厅吃,自己包饺子不如去买超市的速冻水饺,过年的作揖磕头也被高度发达的通讯工具所淘汰出局,转而用发短信、打电话所取代等等。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

穿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减少了。最后,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所以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比如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禁止放鞭炮的做法,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鞭炮不仅仅是一个玩乐的形式,更有着普天同庆的民族精神涵义,然而鞭炮的燃放又会给城市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之间就出现了许多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人们缺乏了像鞭炮之类的载体,来充分表达浓浓的年味。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春节文化仍在传承,在各种观念、价值观冲突剧变的今天,它依然是个强大的文化磁场,仍然是所有中国人心灵的一个归宿。虽然春节习俗在变化,但是春节合家团圆、好友欢聚、祈福新年等文化内涵一直没有变。核心内涵传承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赋予春节以新的内容。无论形式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不会变。

时移世易,传统习俗的变迁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历史必然。社会生产方式的客观变迁必定带来社会意识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和传统文化发生变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此外,生产发展、现代人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科学知识水平和观念的不断提升,让人们过节时有了新选择、新方式。很多传统节日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新的现代元素,这是时代变化,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炎黄子孙能宽容、大度地接受一切新事物,与时俱进的精神。

传统节日在发展进程中不能一味怀旧或者复古,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更具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创新节日形式,丰富节日内容,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程斌(财务管理专业)

41315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