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专题

2.由此及彼——西方科技在近代领先的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 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2)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 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政治保障。 (4)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文学成就 春秋:《诗 生产力提高,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 经》,现实主 春秋 度逐渐确立,私学兴盛,社会经历大 义 战国 变革,百家争鸣 战国:楚辞, 浪漫主义 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国力日强, 汉赋:气势恢 秦汉 民族融合 弘,夸张华美
问题4 时代变迁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时代特点
隋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民族融 唐诗进入 唐 合,中外交往频繁,科举制度完善 黄金时代 宋 宋词、元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民族融合 元 曲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 明 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反封建专制思 小说繁荣 清 想兴起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 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文化的基础。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 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线索图示
知识重组 清单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二、演变历程 1 .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 “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 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六艺)。

3、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他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成为了儒学的基本文献,而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二)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2、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但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秦:低潮(焚书坑儒)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文化也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引起统治者不满。

→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过程:(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2)三类书不在焚毁之列:《秦记》;博士官管理之书;实用之书(医药、卜筮、种树等)。

3、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四)西汉:正统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政治上“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大体定型;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核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文化体制和政策的转变。

(2)评价:积极:儒学地位上升,成正统思想,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1)性善论
“ 仁政”思想(王道)
(2)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3)“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4)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概述: 1.传统文化: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 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主流思想: 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思想即政治思想,即三纲五常、忠孝 观念为核心价值观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形成。
3.专题知识提纲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出现。
四.法家:
1.代表人物: 2.人性观:性恶论
法:法治以治民(严刑峻法、赏罚分明) —引礼入法
术:心术,驾驭臣下之术
势:君主的地位、权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 推崇?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 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 要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治: 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欲望,要少做有损百姓的事,多做 改善民生的事。
2.战国:庄子
(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齐物论”: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没有区别。 (3)“逍遥”的人生哲学: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5.科技: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二.儒家学派: (一).春秋:孔子 1.“仁”的思想 (1)概念:“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 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生说:“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关键:正确理解思想家的人性论。
【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佛教主张非善非恶, 故A、B、C不是宋明理学家思想主张的新认识。本善习远就是人 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 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 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2014·海南单科)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 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事异则备变”
3、作用:
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 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 的工具。
(2014·山东文综)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 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 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 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 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
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君臣关系: 反对犯上作乱,但否认绝对服从关系;没有神化君权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论语.为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愚民理论
(二).战国:
1.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奠基 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1.老子
领域
内容
思 想
哲学思想

①用“道”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朴素辨证法思想
说 政治主张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逍
遥”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
思想评价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家学说改造之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形成新儒学(理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得到新发展
第 1 讲 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
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田大量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2.政治: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周王室衰 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新旧阶级斗争激烈;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仁”的表现: 统治阶级治国: 德治(强调道德教化)——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于普通人: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2.“礼”的思想:
(1)含义:
西周的尊卑贵贱等级名分制度及相应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准则
(2)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2.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性恶论法治;以礼入法, Nhomakorabea法并用礼治:以礼名分,使民知贵贱尊卑有序; 尊君,君主势位至尊是治国关键
(2)重民论;君臣关系也不是绝对的
三.道家——老庄之学
1.春秋:老子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