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
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君臣关系: 反对犯上作乱,但否认绝对服从关系;没有神化君权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论语.为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愚民理论
(二).战国:
1.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奠基 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2.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性恶论
法治;以礼入法,礼法并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礼治:以礼名分,使民知贵贱尊卑有序; 尊君,君主势位至尊是治国关键
(2)重民论;君臣关系也不是绝对的
三.道家——老庄之学
1.春秋:老子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事异则备变”
3、作用:
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 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 的工具。
(2014·山东文综)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 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1)性善论
“ 仁政”思想(王道)
(2)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3)“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4)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5.科技: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二.儒家学派: (一).春秋:孔子 1.“仁”的思想 (1)概念:“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 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生说:“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治: 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欲望,要少做有损百姓的事,多做 改善民生的事。
2.战国:庄子
(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齐物论”: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没有区别。 (3)“逍遥”的人生哲学: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法家:
1.代表人物: 2.人性观:性恶论
法:法治以治民(严刑峻法、赏罚分明) —引礼入法
术:心术,驾驭臣下之术
势:君主的地位、权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 推崇?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 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 要
(2014·海南单科)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 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关键:正确理解思想家的人性论。
【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佛教主张非善非恶, 故A、B、C不是宋明理学家思想主张的新认识。本善习远就是人 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 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 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家学说改造之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形成新儒学(理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得到新发展
第 1 讲 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
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田大量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2.政治: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周王室衰 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新旧阶级斗争激烈;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1.老子
领域
内容
思 想
哲学思想
学
①用“道”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朴素辨证法思想
说 政治主张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逍
遥”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
思想评价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 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 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 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仁”的表现: 统治阶级治国: 德治(强调道德教化)——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于普通人: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2.“礼”的思想:
(1)含义:
西周的尊卑贵贱等级名分制度及相应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准则
(2)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概述: 1.传统文化: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 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主流思想: 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思想即政治思想,即三纲五常、忠孝 观念为核心价值观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形成。
3.专题知识提纲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出现。
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君臣关系: 反对犯上作乱,但否认绝对服从关系;没有神化君权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论语.为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愚民理论
(二).战国:
1.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奠基 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2.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性恶论
法治;以礼入法,礼法并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礼治:以礼名分,使民知贵贱尊卑有序; 尊君,君主势位至尊是治国关键
(2)重民论;君臣关系也不是绝对的
三.道家——老庄之学
1.春秋:老子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③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事异则备变”
3、作用:
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 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 的工具。
(2014·山东文综)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 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1)性善论
“ 仁政”思想(王道)
(2)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3)“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4)君臣关系:君臣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5.科技: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
二.儒家学派: (一).春秋:孔子 1.“仁”的思想 (1)概念:“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 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生说:“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治: 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欲望,要少做有损百姓的事,多做 改善民生的事。
2.战国:庄子
(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齐物论”: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没有区别。 (3)“逍遥”的人生哲学: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四.法家:
1.代表人物: 2.人性观:性恶论
法:法治以治民(严刑峻法、赏罚分明) —引礼入法
术:心术,驾驭臣下之术
势:君主的地位、权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 推崇?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 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 要
(2014·海南单科)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 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解答关键:正确理解思想家的人性论。
【解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佛教主张非善非恶, 故A、B、C不是宋明理学家思想主张的新认识。本善习远就是人 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 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 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汉代董仲舒融合阴阳家学说改造之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形成新儒学(理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得到新发展
第 1 讲 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
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田大量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2.政治: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周王室衰 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新旧阶级斗争激烈;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1.老子
领域
内容
思 想
哲学思想
学
①用“道”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朴素辨证法思想
说 政治主张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逍
遥”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
思想评价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2014·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 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 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 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仁”的表现: 统治阶级治国: 德治(强调道德教化)——王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于普通人: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2.“礼”的思想:
(1)含义:
西周的尊卑贵贱等级名分制度及相应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准则
(2)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概述: 1.传统文化: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 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主流思想: 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思想即政治思想,即三纲五常、忠孝 观念为核心价值观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形成。
3.专题知识提纲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