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的历史变迁及特征及内外动因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植物景观
留园的植物景观也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内种植了大量的古树名木、花卉和竹子 ,四季皆宜游览。春季的樱花和杜鹃,夏季 的荷花和睡莲,秋季的红叶和菊花,冬季的 松柏和腊梅,都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 受。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园内的环境,也与 园内的建筑和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幽雅、 宁静的氛围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历史传说
关于留园的历史传说也是园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留园最初的主人是明代一位名叫 范成大的文人,他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苏州后,修建了这个园林作为隐居之所。在留园中, 范成大与许多文人雅士交流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此外,关于留园还有 不少神秘的传说,如"牡丹仙子"、"留园夜宴"等,这些传说为留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旅游信息
留园是苏州园林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欣 赏到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特色和造园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留 园还提供了导游讲解服务,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名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苏州留园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于一体的名园。通过了解其历史沿革、 园林布局、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欣赏这座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苏州留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细节和特色。下面将进一步介绍 留园的植物景观和特色活动
苏州园林留园介绍
建筑特色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包括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 清风池馆等。这些建筑物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建筑艺 术方面,留园的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建筑与 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此外,留园的云墙和建筑群将园林划分为中、东、北、 西四个不同的景区,这种划分方式突出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和造园艺术的高超技艺
留园的范文
留园的范文留园是一种传统的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留园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介绍留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对现代园林建筑的影响。
历史背景留园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留园路。
留园原为明代官员刘瑾的私家园林,后来被改建为私人园林。
清朝乾隆年间,留园被卖给了当地的富商吴启瑞。
吴启瑞对留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使留园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园林建筑。
建筑特点留园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留园的建筑主要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其中前部分为园门、石桥、石舫等建筑,中部分为主体建筑,后部分为后花园。
留园的建筑布局合理,结构精巧,建筑材料选用了大量的石材和木材,使留园的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留园的建筑风格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石桥、石舫等为主要景观,营造出一种自然、恬静的氛围。
留园的建筑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诗词、书画、雕刻等,使留园的建筑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留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
留园的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诗词、书画、雕刻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留园的建筑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留园的建筑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留园的建筑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石桥、石舫等为主要景观,营造出一种自然、恬静的氛围,使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美好。
对现代园林建筑的影响留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对现代园林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园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成为了现代园林建筑的灵感源泉。
现代园林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借鉴了留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使现代园林建筑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
留园的建筑还对现代园林建筑的环保理念产生了影响。
苏州留园简介和历史背景
苏州留园简介和历史背景哎呀,今天咱们聊聊苏州的留园。
说到留园,很多人可能会想,哎,园子嘛,不就是一片花花草草的地方吗?可这可不是普通的园子,它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想象一下,走进留园,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四周绿树成荫,花儿争相斗艳,水池里鱼儿游来游去,简直让人觉得这就是人间仙境。
留园不仅美丽,还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真是个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
留园建于明朝,具体来说,是在1593年。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年份,明朝可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个时候,士大夫们都喜欢在园子里吟诗作对,享受生活。
留园最初是个私人花园,主人叫做陈廷敬,这位老兄可不简单,他可是个爱花爱草、热爱生活的人。
留园就是在他的手中慢慢发展壮大的,后来变成了大家熟知的名园。
听说,陈老先生特别喜欢藏书,留园里到处都是书香气息,来这里的人不仅可以享受美景,还能在书中遨游,真是两全其美。
留园的设计可是非常讲究的,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玄机。
走进园子,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与景观完美融合,池塘、假山、廊道,简直就是一个小迷宫。
你可能会想,这样设计不累吗?其实不然,设计者的巧思让人感叹,走到哪儿都有不同的景致,每一步都是新的发现。
就像走在大街上,随便转个弯都能碰上新鲜事儿,留园就是这么有趣。
水波潋滟的池塘边,青翠欲滴的竹林中,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尤其是那些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的时候,简直让人流连忘返。
留园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文化底蕴。
这里曾经接待过不少文人墨客,诗人们在这里吟诗作对,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诗句。
想想那画面,风景如画,诗意盎然。
古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畅谈人生,真是个文化的聚集地。
今天,你走在留园里,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些历史的气息,耳边似乎能听到古人的吟唱,真的很神奇吧。
说到留园的美景,真是让人赞不绝口。
尤其是春天,花开满园,桃花、樱花竞相绽放,粉粉嫩嫩的,简直像是给大地穿上了花衣裳。
而到了夏天,绿荫如盖,水面上漂浮着的荷花,清香扑鼻,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细细欣赏。
留园的历史变迁及特征及内外动因
留园的历史变迁及特征及内外动因婉转的历史沿革留园为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
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
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
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复杂的时代背景1.商品经济飞速腾飞明代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级崛起。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苏州古典园林更是被誉 为“人间天堂”。在这些古典园林中,留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本次演示以留园为例,探讨游客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热度感 知评价及其传播途径。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 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设计中,这些思想得到了 具体的体现。园林既满足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又实现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 求。
三、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是综合性的艺术实践,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 和哲学的精髓。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营 造以苏州留园为例
目录
01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02 二、留园的设计理念
03 三、留园的园林特色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韵味的建筑形式。其中, 苏州留园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留 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园林特色等方面,探讨留园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独特之 处。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 “寒碧山庄”。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其后多有荒废易主。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其后不断修缮整治。1961年3月4日,
一、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 月,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古 典园林的典型例证。
《苏州园林留园》课件
建筑结构
总结词
传统木结构为主
详细描述
留园的建筑结构以传统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 式等传统木构架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结词
建筑材料多样
详细描述
留园的建筑材料除了传统的木材外,还采用了砖、石、 瓦等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 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苏州园林留园》ppt课件
目录
• 留园简介 • 留园的建筑特色 • 留园的园林艺术 • 留园的文化内涵 • 留园的旅游信息
01
留园简介
留园的历史背景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 间,已有近500年的 历史。
民国时期,留园遭受 战争破坏,后经修复 得以保存。
清朝时期,留园几经 修缮,成为苏州四大 名园之一。
详细描述:留园的建筑装饰色彩丰富,以红、黄 、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色调,同时运用金色、白 色等颜色进行点缀和搭配,营造出富丽堂皇、喜 庆祥和的氛围。
03
留园的园林艺术
园林布局
布局特点
景观序列
留园的园林布局以自然式为主,通过 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的组合, 创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
留园的园林布局还注重景观序列的安 排,通过精心设计的路径和景点,引 导游客逐步深入,体验不同的景致, 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详细描述
留园的园林习俗包括节庆活动、祭祀 仪式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园主人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还为游客 提供了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
05
留园的旅游信息
门票价格
半价票
50元/人
优待票
结合《园冶》谈一下留园的园林治理
结合《园冶》谈一下留园的园林治理(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留园的历史沿革三、《园冶》与留园的园林治理四、留园的园林艺术特点五、留园的园林保护与传承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留园的园林治理,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园冶》的角度,探讨留园的园林治理及其艺术特点。
二、留园的历史沿革留园最初的主人是明朝的泰时,园中有著名的瑞云峰,是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犹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泰时去世后,东园逐渐荒废。
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吴县东山刘恕所得,他在东园故址上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 1798 年)始成今日规模。
三、《园冶》与留园的园林治理《园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艺术理论书籍,它对园林的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在留园的园林治理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园冶》的理念。
例如,在园林布局上,留园遵循了《园冶》中“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了建筑、水系、植被等元素。
在园林施工上,留园采用了《园冶》中提到的许多技艺,如堆山、理水、植树等,使得园林景观更加优美。
在园林养护上,留园也遵循了《园冶》中的建议,如定期修剪树木、清洁水池等,确保园林的美观和持久。
四、留园的园林艺术特点留园的园林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巧妙的布局:留园在布局上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将建筑、水系、植被等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优美的园林画卷。
2.精美的建筑:留园的建筑设计精巧,形式多样,既有宏伟壮观的殿堂,也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
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体现了园林建筑的优美风格。
3.优美的水系:留园的水系设计独具匠心,既有宽阔的湖面,也有曲折的溪流。
水系与园林景观相互辉映,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结合《园冶》谈一下留园的园林治理
结合《园冶》谈一下留园的园林治理【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留园的历史背景与园林特色三、《园冶》对留园园林治理的指导意义四、留园园林治理的具体实践五、留园园林治理的现代价值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留园,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留园的园林景观独具特色,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园林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结合《园冶》一书,对留园的园林治理进行探讨。
二、留园的历史背景与园林特色留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园主为太仆寺少卿刘时。
留园在历史上曾多次易主,历经沧桑。
现存的留园主要包括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等景观。
留园的园林特色是山清水秀、曲径通幽,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貌。
三、《园冶》对留园园林治理的指导意义《园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园林艺术理论书籍,其作者陈植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园林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对于留园的园林治理,《园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如在园林布局上,要注重山水相依,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园林景观营造上,要力求表现自然之美等。
四、留园园林治理的具体实践在留园的园林治理过程中,设计师们充分借鉴了《园冶》的理论,将园林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如在假山堆叠上,采用黄石等材料,模拟自然山体的形态,使之与周围的水系相得益彰;在植物配置上,选用杨、柳等落叶乔木,以营造出四季变换的景色。
五、留园园林治理的现代价值留园的园林治理在现代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留园的园林景观为现代城市绿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次,留园的园林治理经验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师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最后,留园的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综上所述,留园的园林治理是我国园林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丰富的艺术内涵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得它在园林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留园的范文
提升留园的旅游体验和服务质 量
拓展留园的旅游市场和品牌影 响力
推动留园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 作和联动发展
汇 报 人 : 汐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汐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市区东南部
留园原为明嘉靖年间太仆徐泰时建 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留园与拙政园、狮子林、虎丘并称 为苏州四大名园
清嘉庆年间,刘恕改建,易名寒碧 山庄,俗称“留园”
留园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明清时期的留园及其特色 留园在近代的变迁和历史意义 留园的重建和保护工作
旅游安全:留园注重旅游安全,设有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应急预案,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健康
文物保护:保护留园的文物和历史遗迹,禁止破坏和盗窃行为 修缮维护:定期对留园进行修缮和维护,保持其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
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限制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避免对留园造成破坏 宣传教育:加强留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留园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和意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采用传统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给人以清新雅 致的感觉。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建筑特色:留园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屋顶、门窗、栏杆等方面,屋顶采用歇山顶、硬山顶等多种 形式,门窗采用花格窗、雕花门等传统样式,栏杆则采用石栏杆、木栏杆等不同的材质和造型。
政府保护:政府对留园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旅游开发:留园作为旅游景点,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促进传 承
文化交流:留园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其他园林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传 承
留园建筑特点分析
2.艺术特色
(1)留园占地三十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 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 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 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 对比的空间体系。
•(2)空间的有序组织:留园的入口, 曲折、封闭、狭长, 运用 • 了大小、疏密、开合闭启、明暗及方向的变化等多种对比手 • 法, 顺势曲折, 构成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 手法巧妙, 使通 • 常认为难以处理的狭长通道,具有了生气和抑扬顿挫的节奏 • 感。同时又借用了空间变化的艺术处理手法, 引导人们循着 • 特定的方向路线欣赏景观。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 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 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 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 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此园整体是一个圆形的布局, 圆圆的一块土地, 团 团的一汪水面。建筑物与地形融为一体, 活脱脱地显 示出一团和气之象, 如一幅苏州桃花坞年画, 所以 “留园”是滴溜溜地圆的意思。让观赏者进园之后 留连忘返, 多留一些时间。
• 远翠阁
方干诗:“前山含远翠 ,罗列在窗中。”诗与景 符,借以为名。其下即自 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 ”,后改名含青楼,盛氏 时名“远翠阁”。阁实质 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 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 山造。
• 汲古得修绠
唐韩愈诗:“汲古得修 绠。”《说苑》:“管 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 井”。绠 ,井索也。修 绠,即长索。意思是, 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 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 线索,才能学到手,和 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 样。这里从前是书房。 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 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 山卷棚造。
苏州留园简介和历史
苏州留园简介和历史
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园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
万平方米,以建筑密度大而著称。
留园的造园艺术,在中国古典
园林中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东方名园”。
留园历史悠久。
始建于南宋,位于苏州城西北隅(今虎丘区)。
明代为张羽、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所建。
清康熙年间
由尚书史可法之孙、兵部尚书史贻直买下,又经多次易主,最后
由著名爱国人士、状元史可法主持修建而成。
留园分中、东、西三路,东路以建筑为主,中路以山水见长,西路则是以花木见长。
留园布局合理,主景突出。
全园以建筑为
中心,园景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山池为主;中路则主要
建筑都在中轴线上;西路则以建筑为主。
全园布局疏密有致,动
静相宜;同时又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和功能要求划分为多个景区
和景点。
留园主景为“玉兰堂”。
—— 1 —1 —。
留园的历史
留园的历史留园是中国苏州的一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留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其建造始于明嘉靖年间,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
留园最初的主人是明代的一位富商刘若愚。
刘若愚是一位有远见和文化修养的商人,他精通诗书礼乐,并且对园林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家族的故居附近购买了一块土地,开始着手建造留园。
留园的建造过程中,刘若愚注重兼顾园林的美学和实用性。
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园林设计师,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方式,将园林空间划分为多个景观区域,并有机地连接起来。
留园中的建筑和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在留园的设计中,刘若愚注重营造一种含蓄和典雅的氛围。
他选用了许多传统的文人雅士喜爱的景观元素,如山水、亭台、池塘等,并将它们融入到园林中。
刘若愚还精心挑选了各种花草树木来装点园林,使其在不同季节都能展现出不同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园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
明末清初时,留园的主人改为了刘氏家族的后裔。
他们在园林的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和扩展,使留园更加壮丽和宏大。
在清代,留园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许多文人雅士、书法家、画家都在留园中交流学艺、创作作品。
留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池都见证了他们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然而,留园也曾经历过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
在19世纪末的太平天国战争中,留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建筑和景观被毁坏,留园陷入了废墟之中。
直到20世纪初,留园才得以修缮和恢复。
经过多年的努力,留园逐渐恢复了原有的辉煌。
如今,留园已经成为了苏州市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留园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留园的建筑和景观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留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建。
留园以其独特的建筑和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卓越成就。
苏州园林 留园
苏 州 留 园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整体布局特色 三.特色治园艺术
壹
历史文化背景
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始建于明代。清 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以园内建筑布置精
貳
整体布局特色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 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 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 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 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 观止。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 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 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 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 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 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 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 余孔。
设计特点
(1)空间对比明确:其中从大门到古木交柯、花步小筑一段极好地利 用了小天井、开凿在屋顶的明瓦、“之”字曲廊、漏窗等,形成富有光 线变化、明暗对比的空间。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 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 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 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 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2)院落空间丰富:石林小院、五峰仙馆庭院、冠云峰庭院等院落, 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衬托丰富的景观效果,五峰仙馆庭院的狭长见厅 山之高耸,石林小院的“院中有院”则突出了立峰之姿态万千,多而不 乱,每个小天井皆有主题;冠云峰庭院则以开敞的空间,彰显冠云峰之 空灵,前面五峰仙馆庭院、石林小院的较为封闭的空间,恰恰烘托了冠 云峰庭院的开敞,是整个游览线路中的高潮所在。 (3)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 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框景、对景、漏景手法多变,全园曲廊贯穿, 依势曲折,通幽渡壑,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之”字曲廊、空廊的应用与小天井的结合非常巧妙。利用空廊、小天 井、漏窗、隔扇、洞门等形成富有变化的画面,用框景、对景、漏景等 多种手法,来展示奇峰异石、名木佳卉。
留园概况介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保护及开发现状
3
文化内涵
3 文化内涵
留园不仅是一座精美的古典园林,更是一幅流动 的山水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园中的山水、 建筑、花木等元素,都寄托了园主人的情感和理
4 保护及开发现状
总之,留园作为中国南 方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其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 的意义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共同努力,相信留园这 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 传承
--
感谢您的欣赏
汇报人:XXXX
时间:20XX.7
留园(概况介绍,历史沿 革, 文化内涵,保护及开
发现状)
--
1
留园概况
目录
CONTENTS
2
3
4
历史沿革
文化内涵
保护及开发现状
1
留园概况
1 留园概况
留园,坐落于中国江 苏省苏州市,是苏州 四大名园之一,也是 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
杰出代表
它始建于明代,历 经数百年沧桑,依 然保持着独特的园
林风貌
留园占地约50亩, 以湖为中心,山水 相映,充满了诗情
画意
园内建筑古朴典雅,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
化底蕴
01
02
03
04
2
历史沿革
2 历史沿革
留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最初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 林,时称"东园"。清朝乾隆年间,园子归侍讲学士沈德潜,并改名为"寒 碧山庄"。此后,园子几经易主,多次修缮。到了清末民初,园子被盛氏 家族收归己有,经过重新整修,更名"留园"
《苏州留园简介》课件
留园的历史背景
1
演变
2
在明末清初时,上海富商王葆真投资修缮
留园,并且成为现今苏州古典园林的一大
特色。
3
起源
留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归安侯刘任府 邸后花园之一。
保护
留园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在全国保 护重点名单中。
留园的建筑风格
园林建筑
留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私家 园林,以精致的亭、阁、廊 为特色。
留园的文化特色
1 盆景艺术
留园对盆景艺术有着深厚 的文化积淀。留园的盆景 掀起了中国盆景文化的高 峰。
2 园林技艺
留园对于中国园林艺术贡 献颇丰,园林技艺非常高 超,以极其精致的艺术手 法打造了园林的瑰丽。
3 苏州文化
留园代表了苏州传统文化, 跨越了三个朝代的中华文 化和园林艺术,是千年文 化沉淀下的真正高峰。
旅游开发
留园要继续推广商业与文化 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出 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留园的保护与发展
保 护
留园建立了完善的保护体系,建立了几个专门保护 园林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机构和设施。
发 展
为了让游客深切感受到古典园林的智慧,留园开发 了“小园人”的故Biblioteka 讲解和特别参观路线。结语和展望
文化保护
留园的保护应当注重文化保 护。
生态环保
留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生态 农业和增加环境保护环节, 保护生态平衡。
苏州留园简介
苏州古城园林中著名的留园,以其精致的建筑和布局、艺术的景观细节、奇 妙的建筑材料和园林陈设而被誉为“园林之冠”。
留园的概述
留园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坐落在苏州市市中心的留园路 301号。
留园以七个互相连通的区域为特 点:东园、北园、中间园、西园、 南园、高园和咫园。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简介一、留园的历史概述二、留园的建筑特点2.1 园林布局2.2 建筑风格2.3 植物景观三、留园的文化内涵3.1 游园文化3.2 园林诗词3.3 园林绘画3.4 园林音乐四、留园的保护与传承4.1 园林保护工作4.2 文化传承与教育4.3 园林旅游开发五、结语苏州留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留园的历史概述、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留园的历史概述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代。
留园最初由明代文人、政治家刘若愚所建,故而得名“留园”。
经过多次扩建与修缮,留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面貌。
留园作为一座私家园林,不仅是刘若愚先生的寓所,也是他向友人展示自己园林艺术造诣的地方。
二、留园的建筑特点2.1 园林布局留园占地面积较小,但却十分精巧。
整个园林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以山水为景,北部以庭园为主。
南部的园林景观以水池、岛屿、假山和亭台楼阁为主要元素,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美景。
北部的庭园则以厅堂、走廊、亭台和花园为主,展现出中国古典庭院的韵味。
2.2 建筑风格留园的建筑风格典雅精致,融合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南方传统建筑的风格。
园内的建筑有着精美的雕刻和陶瓷砖画,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技艺。
园内的亭台楼阁、廊桥流水、花木扶疏,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园林画卷。
2.3 植物景观留园的植物景观也是园林的一大特色。
园内的花木遍布,四季有花开,春有梅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特点。
此外,留园还有一些珍贵植物,如古代名贵草木和奇花异草,为园内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三、留园的文化内涵3.1 游园文化留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一处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
在留园游览时,人们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游园文化,包括品茶、写意、赏景、诗词、音乐等。
园内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茶文化展览、诗词比赛等,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完整版)中式园林--留园分析
清风池馆
《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赤壁赋》 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 境舒适,借以为名。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 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 池馆凉”。
五峰仙馆
大厅高大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 之美誉。以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厅之称。因 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将大 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 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
之言不虚。后又经数度整修,渐成现有面貌。
窗的应用
留园的花窗,据说墙上开的 花(漏)窗约三百,个个精 美绝伦,独步江南园林,许 多木窗也是精雕细刻,要么 不建,要么不惜成本,直至
达到完美效果。
从南部的入口进入中部之前 ,要经过一段光线昏暗、空 间狭小的曲折长廊、一路上 渐入眼帘的就是花式各样的 漏窗,感受到几个小院射来 的光线,然后打到“古木交 柯”,通过眼前的漏窗便能 隐约看到园中的山水精致。 此处的漏窗细数下来,有十 块,排列紧凑,却各不相同
古木交柯
留园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 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 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 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明瑟楼
取水木明瑟之意而名,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 体态轻盈造型精巧,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 木明瑟”之意而名,因楼下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 之妙。
。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 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
苏州园林分析留园
Part3 独特造景
·别出心裁的入口障景 ·精美绝伦的中部山水 ·富丽堂皇的东部庭园 ·清新淡雅的北部田园 ·野趣横生的西部山林
1.别出心裁的入口障景
障景设计: 留园的入口却巧妙地利用建筑空间的收放开 合、光线的明暗变化、心理的由闹到静、漏 窗透景等手法,达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
效果。
图 1 留因人口过道平面
过道尽头,是一小方厅,墙上出现一只漏窗, 但此时游人仍然未见任何花木。
过 请平用
及不另序开始,入园通道左折,始见 夜盛的标竹:光线也略微明朗。
过 清平理
过小方厅,立于门前则见又一通道,两侧蟹 眼天井内皆植有花木,左侧有光线泄入,视 觉更趋明亮。
过 清平理
入通道尽头小门,则为一小小天井,天井北墙有小型花 坛,老桂、玉兰各一,天竹数本,点以湖石。到此天井, 游人始见天日,心胸未免随之放开。敞厅内悬留园匾额, 至此则园林气息始露。此为“二放”。
从冠云峰景区向西的一段狭长型区域就是田 园景区,此处实际就在中部山水景区的北面, 仅一墙之隔。
从冠云峰的庭园风光如何自然无痕地过渡到田园风光,是个需 要用心斟酌的问题,设计者在此专门设置了一座小院作为庭园 与田园的过渡区域,显露出高明的手段。
出此亭, 一条小径在竹林间逶迤西去,尽头一座圆门,上额“又一 村”,取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句。
过道平用
坐在绿荫馆前临水的美人靠边,满池风光扑面而来。至 此,留园的主景方完全、彻底地呈现在游人眼前。随着 建筑空间、光线明暗的变化,游人的心理经历了一个 “一放”、“一收”、“再放”、“再收”、“三放” 的过程,欲扬先抑,引人入胜。坐对满目风光,回想一 路行来的曲折,方可领略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过 清平理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同芳, 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留园的前世今生
留园的前世今生苏州留园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它和苏州的拙政园就占据了两席,可见留园的价值了。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留园曾被中国邮电部在1980年发行特种邮票4枚,现在价格近千元。
留园的主人有四位:1、徐泰时首建留园,他曾是明朝万历17年始建的太仆寺少。
1589年辞官归里后“益治园圃”,建东西两园,东园即留园前身,西园由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即今戒幢律寺。
徐泰时虽仕途不顺,却在园林建筑上史上镌刻了他的名字。
2、明末时该园逐渐衰败,清嘉庆时归观察、布政使刘恕,进行修茸扩建,1798年完工,更名为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太平天国时期周围居民建筑均化为灰烬,唯此园独存,园主为此天意,取刘、留谐音易名留园。
3、苏州程家是上海九大钱庄资本家家族中最古老的一个家族,实力雄厚。
恒孚银楼是程氏家族的产业之一。
留园曾是程家的别院,后来将留园转卖给了盛宣怀的父亲盛康。
4、盛康买下寒碧庄,并大规模地进行修膳和扩建。
留园的建筑、厅堂的装饰,气派都很大,真是富丽堂煌,十分豪华。
寒碧庄旧主人刘恕搜罗来的二十多峰湖石也被盛康保留了下来。
在留园的走廊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刻着诗文和图案的碑石,即书条石。
留园的书条石最多,有400多块,收藏的书法从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到唐、宋、元、明、清的名家,无不俱备,概括了一段较长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品面。
留园的镇园之宝——冠云峰,为江南四大奇石之一。
此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五峰仙馆,“五峰”取自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馆内的梁柱全部采用楠木,非常奢华,所以也称“楠木殿”,其中前厅约占了整个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但是在抗战时,楠木殿成了马棚,饥饿的行军马,把上好的楠木柱子啃得不成样子。
抗战时,留园作了京沪区防区司令部。
1937年那场惨烈的淞沪会战,就是由驻扎在留园的司令部指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园的历史变迁及特征及内外动因婉转的历史沿革留园为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
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
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
嘉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庄幸存下来。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
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复杂的时代背景1.商品经济飞速腾飞明代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大批半农半商的工商地主和市民阶级崛起。
如南方的徽州商人,在当时最发达地区的江南,徽商几乎控制了主要城镇的经济命脉,以致都有“无徽而不成镇”的说法。
明末清初,朝廷颁行“纲盐法”,准许商人承包食盐的专卖业务,。
两淮食盐贩运获利最大,盐商几乎为徽商所垄断。
这些商人大多拥资数万,奢丽相尚。
而明清时候的江南,更是经济冠于全国,粮食亩产量最高,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
朝廷的赋税三分之二来自江南。
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大有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士流靠拢,从而出现“儒商合一”,反过来更有助于商人的地位的提高。
因此,以商人为只提到市民作为一个新兴的阶段,对社会的风俗习尚、价值观念等的转变,发生了明显的影响。
2.文化艺术异彩纷呈明初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实现民族政府,同样大兴文字狱。
因而,宋人相对宽容的文化政策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处于人性压抑的状态。
但明朝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在这一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了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
文人士大夫由于苦闷、压抑感而企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比宋代更为强烈,也必然反映在园林艺术上面并且通过园林的游赏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因此,文人造园的意境就更披上了一层追求个性自由的色彩,促成了私家园林文人风格的神话,把园林的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3.造园理论技法的生成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园林设计师,造园工匠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了许多设计理论和造园林技法,着在明以前的历史文献和诗赋文章中屡见不鲜,但作为造园专著,则是从明代以后正式出现的.其中首推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
全书共三卷,按相地(选址)立意(大基础)到屋宇(房屋建筑),装折(栏杆修饰等)墙垣,铺地,掇山,选石两篇为计成实践经验总结,有很高的造诣。
该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园林与地势配合的假山,例如园山,亭山,厅山,楼山,阁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以及山峰,冈峦,悬崖,幽洞,深涧,瀑布,曲水,池沼等各种景观的布置方法以及太湖石,昆山石,黄石,灵壁石等材料的选用,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造园专著。
此外,如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一家言》中也有关于造园理论及技术的专门内容。
至于散见在各家的散文,游记,诗词歌赋中的造园理论与记述就非常之多了。
4.与外界交流的增加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几千年中,各地区不断交流,相互融合,自公元1世纪前后中国与欧亚各国发生交往以后,即不断吸收外来的建筑因素,丰富自己的内容。
古塔既是吸收印度等国的建筑艺术因素不断创造发展的典范。
自明清以后与国外的交往更加密切,西方音乐,美术,建筑等相继传入我国,最著名的有北京园中的海晏堂,线法山,谐奇趣,万花阵,远赢观等被称为西洋楼。
其他宫园也吸取了西洋园林的一些技法,因为中国园林有深厚的传统,独特的风格,外来因素或被融合,或被同化吞噬,逐渐中国化了。
5.园林分化显著,艺术高度成熟这一时期私家、皇家、寺观三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文人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1。
这个时期,园林创作方法完全写意化,文人画盛极一时,形成独霸画坛之势,影响及园林而促成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同时,精湛的叠石技艺,造园常用叠石成山,也为写意山水的发展创设了更有力的技术条件。
这个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促成了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
导致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包括留园在内的江南园林更是这个高峰的代表。
缤纷的景观特征留园个性鲜明,为住宅的延伸和扩展,因地制宜,面积较小。
由于它的这个特定性质及当时的造园技术环境,留园的景观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丰富的的石景和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留园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石的用量非常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留园的石景除了常见的假山、屏障以外,还有大量的石峰特置和石峰从置的石林。
在空间处理上,留园既有以山池花木为主的自然山水空间,也有各式各样以建筑为主或建筑、山水相间的大小空间。
如庭院、庭园、天井等。
巧妙的运用窗景、透景等各种空间处理手法。
空间之丰富为苏州诸园之冠。
它称得上是多样空间的复合体。
留园的建筑相对比较集中,以“密”脱“疏”,一方面保证了自然生态山水环境在院内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则运用高超的技艺把密集的建筑群体创为一系列的空间的复合。
精湛的造园手法留园分西、中、东三区。
三区各具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见长,东区以建筑取胜。
现今,西区比较荒疏,全园的精华主要集中在中区和东区。
当年园主人和家眷可从内宅进入院内,而外人一般不能穿过内宅,故此另设有园门与当街,从两个跨院之间的备弄入园。
备弄的巷道的长达50余米,巷道采取了收、放、收的序列渐进变换的手法,运用空间的大小、明暗的对比,让悠长的巷道也不单调。
进入园门便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前厅,从厅的东侧有一狭长的曲尺形走道,再进入到一个面向天井敞厅,最后以一个半开敞的小空间作为结束。
转角便是古柏与女贞并生的“古木交柯”,它的北墙看了数个漏窗,隐约可见中区的山池楼阁。
中区的东南部为一以水池为中心的山水景区。
西,北两面为山体,东、南两面为建筑布局。
池边的假山是太湖石和黄石堆筑的土石山,山腹中有一溪涧,溪涧上横跨着石板桥,沟通山径。
从山后透过涧岸的山石可看见池岸带队建筑物,凑成景观。
假山上桂树从生、古木参天,山径的设计尽量配合地势的起伏,给人,一种置身自然野外的感觉。
北山上建有一个六方形小亭,名为“可亭”。
在此可以高处观景。
水池的东、南面为高低错落、连续不断的建筑群。
南岸的建筑群是以“明瑟楼”为主体,与北岸的“可亭”形成对景,这也是江南园林很常见的“南厅北山、隔山相望”的模式。
池东岸的建筑群立面组合的构图形象极为精美。
“清风池馆”的西墙全部开敞,可以看到中区山水的景色。
“曲溪楼”则由重楼叠出,它们较为敦实的墙面与清风池馆恰成虚实对比。
楼的南侧有廊屋连接“古木交柯”,廊墙上开了连续的漏窗。
自室内观之,透出室外山池之景有若连续的小品画幅;从室外观之,漏窗的空图案成为墙面上连续而有节奏的装饰。
西楼、清风池馆以东为留园的东区。
东区又分为西、东两部分,“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分别是这两部分的主体建筑东区的西部仅占全园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却是院内建筑集中、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一部分建筑物均为各式游廊,利用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创造出一个安静恬适的园林建筑环境,满足了园主人以文会友、多样性的园居生活的功能要求。
建筑物之间都很近但都要经过多次转折的曲廊盘桓,在有限的地段范围内给人以无限的感觉。
此处由建筑实体围合成的院落有12个之多,其中4个庭院、8个天井。
庭院的大小、形式、山石花木配置、封闭或通透均视各自建筑物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五峰仙馆”前庭翠竹潇洒、峰石挺拔,点出“五峰”的主题,后庭较为开敞,透过游廊借入了隔园之景;还我读书处小院静谧清雅;“辑峰轩”的前庭怪石罗列,花木满院,以石峰作为造景的主题也突出了“辑峰”二字。
小天井附属在建筑物的一侧,一方面便于室内的通风和采光,另一方面为室清风池馆巷道内提供精致的框景,即“尺幅窗”“无心画”。
天井点缀的以芭蕉竹石、悬垂功蔓以白粉墙为面底,以窗洞或廊间为画框,构成一幅幅的立体小品册页。
游廊和庭院、天井相结合,彼此渗透沟通,创造了众多的出入孔道和复杂的循环游览路线,使景观变化无穷。
东区的西部,正厅“林泉耆硕之馆”为五间鸳鸯厅的做法,厅北是一个较大的开敞的庭院,院中特置巨型太湖石“冠云峰”,三峰鼎峙构成庭院的主景,庭院中的水池名为“浣云池”,庭北的五间楼叫“冠云楼”,均因峰石得名。
这里是留园中另一个较大的、呈庭园形式的景区,自冠云楼东侧的假山登楼,可以看到虎丘的景色,这也是留园借景的最佳处。
辑峰轩冠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