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三章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三章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沉淀溶解平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溶度积和溶度积平衡的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测试(1)请简述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

(2)请解释溶度积和溶度积平衡。

(3)请举例说明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2. 案例分析(1)假设你是一名化学教师,需要制定一个实验方案,测定一种难溶物在水中的溶度积。

请列出实验步骤。

(2)假设你在测定一种常见难溶物(如AgCl)的溶度积时,发现结果比预期的要小。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3. 实践活动选择一种常见的沉淀物,通过改变某些条件(如温度、浓度等),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原因。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报告。

电子版报告需包含完整的计算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2. 报告应清晰、准确地表述所提问题、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鼓励创新思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分析方法。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1)基础知识测试:回答是否准确、全面;(2)案例分析:分析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逻辑是否清晰、结论是否合理;(3)实践活动: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观察和分析是否准确、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2. 评价方式:教师批改作业,结合学生互评和课堂讨论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同时,也会收集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作业,学生应能:1. 熟练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应用;2. 能够独立分析溶解平衡系统中的浓度和化学平衡常数;3. 学会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理论题:a. 给出一些常见难溶电解质的化学式,要求学生解释其溶解度的大小原因;b. 提出一个实际应用场景,如水处理、金属提取等,阐述溶解平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c. 提出一个实验设计,用于测定一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第3章实验研究均匀设计

第3章实验研究均匀设计
我国数学家方开泰与王元等经过几个月的共同研究, 提出了一个新的试验设计,构造了均匀试验设计表, 即所谓“均匀设计”,将这一方法用于导弹设计,取 得了成效。
3.2.3 均匀试验设计 1.试验设计方法
3.2 实验设计
均匀试验设计方法: ➢ 不考虑试验数据的整齐可比性,而让试验点在试验范
围内充分地均匀分散,则可以从全面试验中挑选比正 交试验更少的实验点作为代表进行试验,这种着眼于 实验点充分地均衡分散的试验方法,称为均匀试验设 计方法。
7
7
7
57,1,4,77。同理可7 构造出其他
均匀表的因素水平安排如表3-2-8
所示。
2.均匀设计表与使用
3.2 实验设计
(1)均匀设计表
U13(1312)均匀设计表
列号 1 2 3 4 5 6 7 11 2 3 4 5 6 7 2 2 4 6 8 1 12 1
8 9 1 11 1 8 9 100 11 1 2 3 5 7 9 112
➢U的右上角加“*”和不加“*’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匀 设计表。 ➢通常加“*”的均匀设计表有更好的均匀性,应优先选用。
3.2.2 均匀试验设计 2.均匀设计表与使用
(1)均匀设计表
3.2 实验设计
实际操作时选择合适的均匀设计表(部分均匀表可 从文献查得)即可。
通常只列出试验次数为奇数的表,对于偶数次试验可 以用试验次数多一次的奇数表划去最后一行来安排。
(3)试验方案方案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表3-2-11 因素与水平对照
水平
因素
A
碱化时间/min
1
120
2
135
3
150
4
165
5
180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喜好饮料问题
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 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 看见或摸得到。
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 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 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
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 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举例:在某项研究中要将30 个被试分配到三个自变量 水平A、B、C 中。
研究者需要先将被试按前测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 将前三个被试随机分配到A、B、C 三组,接着将接下 来的三个被试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
1、匹配(matching)设 计
对动物进行被试间设计的实验研究时,一项重要的匹 配技术是拆窝技术(split-litter technique)。
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 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
随机化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控制两组被试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
验误差。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
编制之测量工具的“信度”(可靠性)较低时。
研究进行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
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须再细分为较小的各群组来分析比较 时。
实验设计时,预期会有较多受试者中途推出时。
怎样确定实验研究中被试样本人数
确定样本人数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精确度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一致性程度。精确度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评价 综合性实验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评价 综合性实验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评价综合性实验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9天津卷3)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答案 B解析 A项,乙醇不可以作为萃取剂,错;B项,石蕊变蓝,则肯定为碱性,正确。

C项,若原溶液中含有SO32-,生成BaSO3,再加入HCl,则与溶液的NO3-结合,相当于HNO3,则可以氧化BaSO3至BaSO4,沉淀不溶解,故错;D项,加热时,FeCl3会水解,错。

2.(09广东理科基础27)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以下处理措施和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 D解析废酸与碱中和属于化学法,A项错;Cu2+不可能用SO42-沉降,B项错;活性碳无法吸收苯,C项错;Na2CO3 + Ca(OH)2CaCO3↓+ 2NaOH,是复分解法,属于化学法,D 项正确。

3.(09北京卷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2CO 通入2BaCl 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2SO ,产生沉淀B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32Cu(NO )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 .向3AlCl 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4NaHSO 溶液,沉淀消失D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氨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4CuSO 固体,速率不改变 答案 C4.(09上海卷11)1-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 乙酸丁酯,反应温度为115~125℃,反应装置如右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不能用水浴加热 B .长玻璃管起冷凝回流作用C .提纯乙酸丁酯需要经过水、氢氧化钠溶液洗涤D .加入过量乙酸可以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5.(09全国卷Ⅱ28)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第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

第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

因素水平表
第三步选择正交表 可选择正交表L9(34)安排正交试验,将
A、B、C三个因素安排在前3列,见下表。
正交表L9(34)
第四步安排试验及试验结果
第五步试验结果分析
直观分析 极差分析 方差分析
直观分析
直观分析就是找正交表中安排的9次试验中 好的试验条件。本例试验目的是降低启动 压力,所以压力越小越好,即第3号试验的 试验条件在9次试验中是最好的。试验条件 是A1B3C3,压缩量为6%,粗糙度为0.8, 内径大小28。
二战后实验设计法在工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日本学者田口玄一首先将实验设计成功得应用于
新产品的开发。对于一些复杂的过程和产品,利 用实验设计法合理的选择适当的参数,可以大大 改善产品功能目标值的稳定性,即所谓稳健性设 计;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带 头在我国推广实验设计法。
三、实验设计法
设计质量管理——试验设计
质量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多因素、有误差、 周期长之类试验,希望解决以下问题:
1. 对质量指标的影响,哪些因素较重要? 2. 每个因素取什么水平为好? 3. 各个因素按什么水平搭配较好? 试验设计是处理这类试验问题的一种简便易
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
顾客 要求
系统设计 容差设计
第二节单指标正交试验设计
正交表 正交试验设计
一、正交表
正交表为试验设计表的一类,具有较强的 代表性。
正交表的符号表示为:L a(b c) 其中:L----正交试验表的代号 a----正交表的试验次数 b----正交试验的水平数 c---- 正交试验的因素数 N=bc--- 全因子试验次数(即全部的因素和
参数设计
稳定性好 的产品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中药药理实验设计

第三章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提问:与化学合成药相比,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

在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传统中医药学特别强调既要治病求本,又要标本同治,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应用中更能显示其标本兼顾的优势。

如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既能通过解热、镇痛等作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产生对症治疗,又能通过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对因治疗。

(*解释中药作用的多效性: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导致中药作用的多效性。

如:人参中已发现皂苷、挥发油、多糖、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人参皂苷有30余种,作用各不相同,人参全药应用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物质代谢等均可产生影响。

相比而言,西药也可同时表现几种作用,如阿托品有解痉、抑制腺体分泌等多种药理作用,但从作用机理分析,都是M-R阻断作用。

因而,中药作用的面比西药要广泛得多。

)中要之有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传统口服给药方法显示中药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药单体制剂和静脉注射剂的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常见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毒性等。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1)中药药理学是实验药理学,通过研究中药对动物(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的作用来揭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动物实验发现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也有效;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

但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用,但家兔和大鼠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由此提示,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

可考虑是方法学的问题影响了中药作用在动物身上的表达。

(2)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如阳盛阴虚或阳虚阴盛之体,其实质尚待研究。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学习,加深对DNA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提升其生物科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复习巩固:学生需复习课堂所学的DNA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遗传功能,并完成相关概念的填空练习和选择题练习。

2. 实验设计: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DNA的某些基本特性,如DNA的稳定性、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实验设计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步骤、预期结果及安全注意事项。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阅读提供的关于DNA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应用的实际案例(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分析DNA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和汇总课堂所学的关键知识点,形成条理清晰的课堂笔记,以加深记忆。

三、作业要求1. 复习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DNA的相关概念和结构,并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填空和选择题。

2. 实验设计部分:- 实验设计需有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颖的实验思路。

- 实验步骤需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明确表达实验过程。

- 安全注意事项需全面考虑,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3. 案例分析部分:- 学生需仔细阅读案例,理解DNA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

- 分析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能够准确阐述DNA的应用和意义。

4. 课堂笔记整理部分:- 笔记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便日后复习。

- 可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DNA相关概念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设计创新性:评价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4. 课堂笔记整理:评价学生笔记的条理性和重点突出程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人教版必修三 人教版第 3 章——植物激素研究性学习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 人教版第 3 章——植物激素研究性学习设计

《植物的激素调节》主题单元设计思维导图如下: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3、评价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一)复习旧知,以故启新引出课题:植物的激素调节(二)直观展示,学习新知导入:实物展示——向光生长的蟹爪兰教师:植物体产生的向性运动有什么意义?(三)引导探究,突破重难1、实验设计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2、实验设计证明生长是由哪个部位有关?3、实验设计证明感光部位。

三个实验各得到什么结论?小结::胚芽鞘生长需尖端,感光刺激部位在尖端。

4、到底是胚芽鞘尖端促进生长,还是尖端产生某种物质促进生长?实验设计证明(有难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提示。

)5、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是不是某种物质引起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呢?(设计这个实验也有难度,教师同样也要做好引导、提示,有可能可以介绍1928年温特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此实验的巧妙之处。

)6、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现已经提取出这种物质,并证明为吲哚乙酸,即生长素(四)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生长素合成部位和分布部位分布部位、作用?引出向光性原理(动画演示)教师强调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表现为它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而不是细胞的分裂(思考)生长素是否越多越好?从而引出两重性原理(五)归纳小结、巩固认识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学了生长素之后,我们要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去运用它呢?请预习下一节内容: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六)补充习题、拓展应用。

《第三章第1节温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1节温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节温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理解:通过作业巩固学生对温度概念的理解,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 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温度的能力,提高其动手实验的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作业:- 阅读课本中关于温度的基本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说明。

- 观看温度计使用的教学视频,学习正确读数方法。

- 记录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或环境的温度变化。

2. 课堂练习:- 让学生亲自操作温度计,进行温度的测量和读数练习。

-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物体(如水、空气、金属等)进行温度变化观察。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体温度变化的规律。

3. 课后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温度概念的小论文,阐述对温度的理解。

-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于测量和比较不同环境下温度的变化。

- 收集日常生活中与温度相关的信息,如天气预报、室内外温度对比等,并做出简要分析。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作业要求:- 重点标记不理解的内容,准备课堂提问。

- 对日常温度记录进行简要分析,找出温度变化的原因。

2. 课堂练习要求:- 操作温度计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器材。

- 实验数据要真实记录,不得随意更改。

- 分析时要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3. 课后作业要求:- 小论文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 实验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并考虑到安全因素。

- 收集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分析要客观全面。

四、作业评价1. 对预习作业的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对温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教学视频的观看情况。

2. 对课堂练习的评价:通过学生操作温度计的准确性和实验数据的记录情况来评价其实验能力。

3. 对课后作业的评价:根据小论文的逻辑性和深度、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批改,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2. 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实验设计与教具筹制——沪科版物理课改实验教材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教具筹制——沪科版物理课改实验教材  第三章

( ) 生 课 前 探 究 活 动 展 示 及 探 究 活 动 的 汇 报 研 1学

展 示 : 生 拨 响 琴 弦 、 响 皮 鼓 … … 有 用 纸 叠 成 学 敲 的 , 甩 就 “ ” ~ 响 的 小 玩 意 。 也 有 个 别 空 着 手 来 一 啪 的 的 , 仍 然 可 以 展 示 发 声 , 个 响 指 、 嘴 ~ 叫 、 拍 课 但 打 张 拍 桌 … … 总 之 发 声 的 方 法 和 发 声 的 物 体 五 花 八 门 , 分 十 丰富 。 汇 报研 讨 : 生 回答 一 般 是 声 音 来 自于 吹 、 击 、 学 打 拍 、 动 等 原 因 , 有 照 书 回 答 : 来 自于 物 体 振 动 ” 拨 也 “ 。 教 师 此 刻 应 注 意 以 下 几 点 : 对 学 生 的 积 极 参 与 ① 探 究 给 予 适 当 鼓 励 。② 提 示 部 分 学 生 把 所 带 的 发 声 物 体 如 : 、 子 、 尺 等 。 节 课 再 带 来 , 探 究 声 音 的 琴 笛 钢 下 为 三 要 素 准 备 好 实 物 展 示 器 材 。③ 对 学 生 的 研 讨 结 论 要 适 度 地 问 一 个 为 什 么 , 引 导 学 生 正 确 思 维 。 ④ 控 制 以
收 音 机 功 放 输 出 插 孔 , 开 收 音 机 开 关 , 可 以 听 到 纸 打 即 屏 振 动 发 声 。 声 音 小 时 , 手 轻 触 纸 屏 , 以 感 觉 到 纸 用 可 在 振动 : 音 大时 , 以 看到 纸在 明显 抖 动 : 伴有 “ 声 可 并 哗
验与 分组 实验 相结 合 。② 教师 教具 演 示与 指导 学生 自
好 课堂 的 节奏 。
( ) 师 演 示 2教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研究设计

4. 不稳定数据的处理
通常,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行为水平保持相当一致,这意味着一系列
观测显示出其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即行为上的一致性水平或一致性
趋势)。然而,当数据不稳定时,我们就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来揭示其 中的行为模式:(1)要耐心地等待;(2)求两个或更多个观察的平
均数;(3)在不一致的行为中寻找模式。
X:16 5 -2 30 13 15 15 12 10 15 10 20 20 5 20 20 15 5 25 14 Y:15 -5 5 5 0 10 5 10 5 15 15 5 10 15 5 5 14 10 10 -5 15 5 10 15 5 15 5 5 20
15
第二步:计算样本X和样本Y的数据合并后数据的中位数m: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合并样本的数据: 合并样本的数据:-5 -5 -2 0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2 13 14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6 20 20 20 20 20 25 30 合并样本的中位数是10.5。
列基线观察称为一个基线单元(baseline phase);施加处理过程中
所作的观察叫做处理观察(treatment observation),一系列的处理 观察称为一个处理单元(treatment phase)。一般,使用字母A代表
基线单元,字母B代表处理单元。前图13-1所示的研究设计可描述为AB
设计,即包括一个基线单元A和一个处理单元B的设计。
3.水平、趋势和稳定性
水平稳定:指一系列观测得到的大致相同的数值。 趋势稳定:指不同观测之间的差异在同一方向上持续一致,数值上大 致相同。趋势表现为一系列数据点聚集在斜线周围。 稳定性:指一系列观察呈现出持续一致的水平或趋势的程度。数据变 化稳定,变异较小。变异要相对较小,行为模式要相对清楚、明确。

热能与能量转换的物理实验设计

热能与能量转换的物理实验设计
过程
能量转换效 率和应用价

评估实验设计中 的转换效果和实
际应用
存在问题
误差和不确定性
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 差来源 分析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完善方向
提出深化研究的方向 探讨未来实验改进的可能 性
未来展望
01 新型能量转换技术
研究并应用新能源技术
02 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改善实验设计以提高效率
数据比较
实验组A
动能转换效率高 热能转化效果明显
实验组B
动能转换效率低 热能转化效果较弱
实验组C
动能转换效率中等 热能利用较为平衡
实验组D
动能转换效率受温度影响 较大 热能损失较多
实验结果展示
01 动能与热能转换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动能与热能之间存在一定的转 换关系
02 参数影响分析
不同参数对动能转换效率有显著影响
03 实验结论
热能可转化为机械动能,但转换效率受多方 面影响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热能与动能之间 的转换关系,同时也认识到不同参数对动能转换 效率的影响。这为未来的能源转换研究提供了重 要参考。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实验总结
热能与不同 形式能量之 间的转换关

分析热能转换为 其他形式能量的
02 效率讨论
分析光能转换效率和应用前景
03
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热能与光能之间的 转换方式,以及光能的利用效率。未来的应用中, 可以进一步优化光能转换设备,提高转换效率, 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 05
第5章 热能与动能转换的实 验设计
研究热能与动能 之间的转换关系
本实验旨在研究热能 与动能之间的转换关 系,通过实验探究动 能的产生过程以及热 能如何被有效利用。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了解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2. 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如光照、温度、浓度等。

3.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琼脂块、植物幼苗、生长素溶液等。

2. 教学用具:PPT、黑板、实验报告册等。

3. 视频资料: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视频。

4. 课前预习:学生了解达尔文、拜耳、郭葛等科学家的生平及实验背景。

5. 课后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总结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作用。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和总结以及课后作业和反思。

1. 导入新课:首先,我们将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生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植物会朝着阳光生长?”“为什么植物会弯曲生长?”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我们将通过讲述科学家们探索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影响因素。

这部分的教学将分为几个阶段:(1)展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介绍相关科学家及其贡献;(2)详细解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点;(3)通过实验展示生长素的作用,让学生直观了解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介绍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差异。

3. 课堂讨论和总结:在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植物生长的理解,讨论如何更好地促进植物生长。

讨论结束后,我们将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植物生长素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以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4. 课后作业和反思:最后,我们为学生布置一些与植物生长素相关的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生长素的作用等。

第三章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第三章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第三章 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基本类型
1.完全随机设计 2.配对设计 3.配伍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 4.自身比较设计 5.交叉设计 6.拉丁方设计
试验设计的步骤
1.根据试验的目的选择试验方案。 2.确定处理因素和处理水平。 3.确定试验类型。 4.根据实验效应的类型和处理因素的
情况选择统计方法。 5.确定样本量。 6.确定分组方案。
配伍组设计是先将若干个受试对 象按一定条件划分成若干个区组。每 一配伍组包含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 别接受不同处理,每个配伍组的例数 等于处理组个数。
配伍的条件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 处理因素。可以按单一非处理因素分配伍 组,也可以按几个非处理因素的组合分配 伍组。
例如实验动物的种属、窝别、性别。年 龄、体重相同和相近的划人一个配伍组或 区组;临床试验根据具体要求可将性别、 体重、年龄、职业、病情和病程等条件相 同和相近的列入一个配伍组。分别将同一 配伍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别分配到各 处理组中去。
•2.双向误差控制,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比 配伍组设计优越。
(6) 缺点
• 1.要求各因素的水平数相等且无交互作 用,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 2.重复数少,对差别的估计往往不够精 确,为了提高精确度,可将处理数相 同的几个拉丁方结合起来进行实验设 计。
例1.研究蛇毒的抑瘤作用,拟将四种瘤株匀浆接种小白 鼠;一天后分别用四种不同的蛇毒成份,各取四种不同 的剂量腹腔注射,每日一次.连续10天,停药一天,解 剖测瘤重。
交叉实验设计进行的实验所得数 据的统计处理可用方差分析,如果资 料的性质不适宜用方差分析则可用秩 和检验。
方差分析步骤:
秩和检验
1.处理间的比较(本例即A、B两种参数电针刺激 间的比较)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掌握发展素的作用,理解发展素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的钻研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掌握发展素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发展素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实验器械。

2. 准备引导性问题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

3.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前进行实验培训和指导。

4. 准备教室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发展素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植物发展素的发现》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

教学过程的设计将盘绕这些目标展开。

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展示一些与植物发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发展的奥秘。

然后,简要介绍科学家达尔文和温特的钻研效果,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2. 探究实验:展示达尔文和温特做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理解发展素的发现过程。

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展示效果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讲授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发展素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发展素的生理作用、植物体内产生发展素的主要部位、发展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等。

这部份内容可以通过PPT讲解和问答的形式进行。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摩登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发展素钻研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与植物发展素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植物发展调节剂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发展素在摩登农业中的重要性。

5.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发展素钻研的疑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式,通过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医学统计学李晓松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附录第3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医学统计学李晓松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附录第3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三章实验研究设计【思考与练习】一、思考题1. 实验设计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2. 实验研究中,随机化的目的是什么?3. 什么是配对设计?它有何优缺点?4. 什么是交叉设计?它有何优缺点?5. 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的目的是什么?二、案例辨析题“三联药物治疗士兵消化性溃疡”一文中,对2000~2006年在某卫生所采用三联药物治疗的3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析。

内镜检测结果显示,痊愈13人,显效14人,进步7人,无效4人,有效率达89.5%。

据此认为该三联疗法的疗效较好,且由于其价格适中,可在部队卫生所中推广。

该结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三、最佳选择题1.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实验场所B.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受试对象C. 受试对象、研究人员、处理因素D. 受试对象、干扰因素、处理因素E.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研究人员2.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A. 随机化、对照、重复B. 随机化、对照、盲法C. 随机化、重复、盲法D. 均衡、对照、重复E. 盲法、对照、重复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A. 处理因素B. 观察指标C. 抽样误差D. 观察时间E. 纳入、排除受试对象的标准4. 为了解某疗法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用12头健康雌性良种幼猪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仅实验组给予该疗法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

7天后观察两组幼猪的存活情况。

该研究采用的是A. 空白对照B. 安慰剂对照C. 实验对照D. 标准对照E. 自身对照5. 观察指标应具有A. 灵敏性、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B.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C. 灵敏性、特异性、变异性、均衡性、稳定性D. 特异性、准确度、稳定性、均衡性、客观性E.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均衡性6. 比较两种疗法对乳腺癌的疗效,若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期构成不同可造成A. 选择性偏倚B. 测量性偏倚C. 混杂性偏倚D. 信息偏倚E. 失访性偏倚7. 将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进行实验,该实验设计方案是A. 随机区组设计B. 完全随机设计C. 析因设计D. 配对设计E. 交叉设计8. 在某临床试验中,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试验药+对照药的模拟剂,对照给予对照药+试验药的模拟剂,整个过程中受试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

机能学实验第三章

机能学实验第三章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复合型动作电位,不同部位的神 经纤维粗细不同,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值。若正负极 神经纤维越粗,传导速度越快。蛙类坐骨神 相距甚远, 影响不大。但正负极相距很近,前一个动 经干以 Aα 类纤维为主,速度大约40~50m/s。 作电位会受到下一个引 导电极极性的影响,使下一个 测定动作电位在神 经干上传导的距离 (s)与通 过这些距离所需的时间(t),即可 根据v=s/t便可 电位产生抵消作用。并且两电极时间上的重合,上一 以求出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未完全去极化下一动作电位已经产生, 下一 动作电位融合到上相中,最终使得上相的幅值大于下 相。
• 分析与思考:
1.坐骨神经的走行、功能和特点?
• 2.神经损伤后为什么会出现肌肉萎缩? • 3.神经纤维的功能如何? •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哪些特征? • 5.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有哪些重要特性? • 6.如何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有何不同?
7.神经干动作电位是否也有“全或无”特性? 8.在引导出的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中,上线两相幅值是否相同?为什么?
肌标本的制作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只保留神经不要肌肉和 股骨,并且神经分离的尽可能长一些,从脊柱旁边的主干 至踝关节止。标本制作成功后,放置于任氏液中10分钟, 使其兴奋性稳定后再开始实验)
• 2、连接实验装置 • (1)将坐骨神经-胫腓神经标本放在神经屏蔽盒内的电极上,神经干的中枢端
放在刺激点极一侧,神经干应与每个电极接触良好,不可扭曲折叠,检查好后 盖上盒盖
• 1、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的双向传导 • (1)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 • 2、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 • (1)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
•3、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兴奋性的变化 •选择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测定

动力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动力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优化药物给药方案, 提高疗效
91%
环境科学中的动力学实验设计
研究环境中各种物质的迁移转化过 01 程
环境物质变化
02 预测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速率
污染物清除效率
优化环境修复方案,减少污染物对 03 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保护
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动力学实验设计
研究生物体 内药物的释 放动力学
药物释放速度
开发新型植 入物,改善 组织修复效

植入物效果评估
优化药物载
体的9设1计%,
提高药物的 靶向性
药物靶向性提升
结论
动力学实验设计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预测、优化和研究反应过程、药物特性以及 环境和生物体内的变化,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 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 04
第4章 动力学实验设计的挑 战与解决方法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动力学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与意 义
动力学实验设计是研究系统动态行为的有效方法。 通过动力学实验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 测系统的行为。动力学实验设计在各个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 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数据处理挑战
需要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动力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动力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第2章 动力学实验设计的方法 第3章 动力学实验设计的应用 第4章 动力学实验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第5章 动力学实验设计的未来发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动力学的实验设计与 分析
介绍动力学实验 设计的背景
动力学实验设计与多学科融合
化学、生物、 物理等学科 的交叉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试间设计
2、如何保证等组?
(1)匹配 就是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 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 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这样可以保 证各组被试在这些特征上同质。 前测——匹配
30名被试前测分数的高低排列表
30名被试配对分组的结果

在对动物进行被试间设计时,一项重要 的匹配技术是“拆窝技术”。即把同胎生的 动物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因为这些动物 有类似的遗传素质,有助于实验中减少个体 差异的影响。
3、设计评价
(1)优点 每个人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而一种实验处理 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实验处理,因此避免了练 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2)缺点 ①所需被试数量巨大; ②不能从根本上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 淆,而匹配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缓解而不是 根治这一问题
(2)随机化 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 的实验处理。 随机化的统计学前提是:各随机被试组在未 经受不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 也是在统计允许范围内的随机误差。
实验举例
Loftus and Burns (1982) 实验目的: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被试:226名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自愿参 加者;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组。 组一:看带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组二:看非暴力场面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要求两组被试回答25道关于电 影中事件的问题。其中一道题非常关键:问被试 在银行外面露天停车场踢球的男孩穿的足球衫上 的号码是多少。计算出正确回忆出男孩运动衫号 码的人数的百分数。结果:组一,4%;组二,28%。
补充实例2——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三个有强迫症的被试,通过某种方法的干预来 治疗强迫行为或思维。 第一阶段对三个被试进行基线观察,记录其每 天强迫行为出现的频率(可以让被试自己报告, 周围人报告,以及主试自己观察来进行)。基线 稳定一段时间后,对第一个被试进行干预,观察 记录被试1的行为变化,同时仍对被试2和被试3进 行基线观察。 第二阶段对被试2干预,对被试1、3进行观察; 第三阶段对被试3干预,对被试1、2进行观察。
混合设计举例 1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回忆与他们当前情绪致的 信息。因此当心情愉快时,容易回忆快乐的事情, 心情沮丧时容易回忆出悲伤的事情。
混合设计举例 1
研究中,实验者使用诱导法创设了一个被试间变 量:情绪高兴组和情绪沮丧组。 然后给所有人呈现一个词单,其中包括一些积极、 令人愉快的词汇,也包括一些消极的、令人沮丧 的词汇。最后,分别记下被试能回忆的正向情绪 词数和负向情绪词数。

如图所示,三个被试的行为变化趋势都是 在对其进行行为干预后发生的,在干预之前 没有变化。我们可以认为被试行为发生的改 变是自变量对行为干预的结果而不是其它无 关因素,比如被试成长因素、环境因素等。
第四节 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 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 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在严格实 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2)拉丁方设计(Latin Square design) 每种条件在横行和纵列的顺序中分别只出现一次 。 组1 A B C D 组2 B C D A 组3 C D A B 组4 D A B C 传递效应
自变量水平数为偶数时,第一行公式为: 1、2、n、3、n-1、4、n-2、5、n-3„„ 六个自变量水平的平衡拉丁方设计 测试顺序 被试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A 1 2 6 3 5 4 B 2 3 1 4 6 5 C 3 4 2 5 1 6 D 4 5 3 6 2 1 E 5 6 4 1 3 2 F 6 1 5 2 4 3
(3)、简单效应
(舒华)在因素实验中,一个因素的水平在 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 A因素的两个水平在b1水平的方差叫A在 b1水平的简单效应 A因素的两个水平在b2水平的方差叫A在 b2水平的简单效应 同理得B因素在a1、a2水平上的简单效 应
2、多因变量实验设计
第二节 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
10 5 0 自学辅导 传统教学
2年以下 5年以上
2×2完全随机析因设计的实例
可能的结果二:
20 15
测验成绩
测验成绩
20 15
2年以下
5年以上
10
10 5 0
自学辅导 传统教学
5 0 自学辅导 传统教学
2年以下
5年以上
(3)随机区组设计
要求首先对被试做测验, 然后按成绩将相似的被试分到一组, 再把全部的实验条件随机分配到各组中的被 试。 P13
根据自变量的数量划分:
(一)单变量设计
(二)多变量实验设计(multiple dependent vari单变量设计
实验中仅有一个自变量和因变量。 例如:自信对捐钱行为的影响 人际距离对创造力的影响
(二)多变量实验设计
1、多自变量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 用大写字母表示因素(自变量),用对应的小写 字母及下标表示因素的水平,各个因素之间的不 同水平之间的相互结合,用“×”表示。 实验处理 2× 2 Xa1Xb1 Xa1Xb2 Xa2Xb1 Xa2Xb2 3× 2× 2
自变量水平数为奇数时,使用正反两个方阵
五个变量的平衡的拉丁方设计
测试顺序 被 试 A B C D E 第 一 1 2 3 4 5 第 二 2 3 4 5 1 第 三 5 1 2 3 4 第 四 3 4 5 1 2 第 五 4 5 1 2 3 第 一 4 5 1 2 3 第 二 3 4 5 1 2 第 三 5 1 2 3 4 第 四 2 3 4 5 1 第 五 1 2 3 4 5
2、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 A、2个 B、3个 C、5个 D、6个
7、某研究机构研制出一种能提高5岁幼儿 阅读能力的游戏产品,该产品能在使用三个 月之后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请设计一个试 验验证这种游戏产品的作用。
8、一个研究者在做4种生字密度对学生阅 读理解影响的研究时,从4个班随机选取32 名学生,每个班8人,实验在星期三、四、 五、六下午分四次进行。请根据上述问题作 出一个恰当的实验设计方案
Sackheim和他的合作者利用一个人的一侧面孔和其镜像重 新构成一张完整的面孔的照片。上图为三种实验材料。
(三)混合设计 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 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一)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 (二)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 (三)混合设计(mixed design)
(一)被试间设计
1、被试分配——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a1 S1、S2、S3 a2 S4、S5、S6 a3 S7、S8、S9
2×2完全随机化设计的实例
被试:小学刚升入初中的新生班学生 自变量: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教学 vs. 传统 教学);教师教龄(2年以下 vs. 5年以上) 因变量:测验成绩
2×2完全随机析因设计的实例
可能的结果一:
20 15
测验成绩
20
测验成绩
15 10 5 0 2年以下 5年以上 自学辅导 传统教学
第三节 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
心理学的典型实验是测量大样本的行为,这 是因为大样本能够消除被试个体差异对因变量 产生的影响。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临床心理学 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又只有一两个患 者时,只能应用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 时它向人数极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 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由于测试的人数少,因此需要相当经济和高 度控制的实验者中对每个被试进行大量观察, 并进行记录。
正向情绪词
负向情绪词
愉快组 沮丧组
70 48
23 35
被试间因子:愉快组和沮丧组 被试内因子:正负向情绪词
混合设计举例 2
用混合设计的方法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 忆成绩。 假设: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未完成的记忆任 务的记忆效果更好。
实验中,要求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 务,其中,10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在 全部任务完成后,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 或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
(一)ABA设计
ABA设计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建立基线; (2)施加自变量; (3)消除自变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 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接受自变量作 用的历程,用字母“B”或其它字母表示。
ABA设计

ABA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B阶段的 治疗效果应该是不持久的,只有这样,当治疗 结束后,被试行为才能回到治疗前的基线状态。 但是很多时候,这一前提难以满足,即治疗的 痕迹很难消除回到从前状态。基于此,研究者 提出多基线设计。
3、评价
(1)优点 ①较好控制被试变量(个体差异) ②节省人数 (2)缺点 可能验处理间相互污染(顺序效应) 有些实验不适用被试内设计: 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间的差异; 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 恢复期,不宜使用。
被试内设计举例(1)

Sackheim,Gur和Saucy(1978)使用被试内设计研究人 的两侧面孔在情绪表达强度上的差异。
(二)多基线设计
补充实例1——被试内多基线设计
某被试缺少与父母、同学、老师的正确交往行 为。干预的目标让其建立正确的交往行为反应。 训练前对与父母、同学、老师的交往行为进行 基线观察; 第一个阶段只对与父母交往行为进行训练,看 其行为的变化。并对其它两种行为仍做基线观察; 第二阶段对与同学交往行为进行训练,然后记 录其行为方面的变化。此时对于与父母交往时干 预后的行为仍做记录,对与老师的交往行为仍做 基线观察; 第三阶段对与老师的交往行为进行干预,看其 干预后的变化,并对另外两种行为进行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