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1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 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原因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 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状元的成才路 世界环境必不可少 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 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理清课文结构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 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状元成才。路 物:物体、事物。
状元成才路
致:达到、得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 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拓展迁移
丁肇中逸事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
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
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
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
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 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 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 知识的。
总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 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 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 中心论点。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 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 的。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 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 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 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 什么关系?
结构梳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Leabharlann Baidu知精神
本论(阐 明道理)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贡培 献养 人实
状元成才路
类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社精
状元成才路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
会神
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主旨概括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 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会读书 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 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 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 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 大的启发。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丁肇中美籍华裔
物理学家。1936年1月 出生于美国。三个月 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 大学学习,1960年获 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金
例一: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 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 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 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例二: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 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 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 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 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 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 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 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 研究。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 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 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我能理解: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 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状元成才路
知精神?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 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 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
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 物的真相。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 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 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 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 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 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请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 思。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2)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状元成才路
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状元成才路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 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 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 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 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 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 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1、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是什么样?
想一想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 面?
分析问题
(3---12)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13)
得出结论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问题共探讨?
课文解读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 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 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 《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 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 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 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论证结构:提出论题 分析问题
(1)
(2-----12)
得出结论
(13)
课堂演练: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 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 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 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 出你的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 文。
第 二 部 正面解释 分 “格物致知”
的含义。
反面论证传统的中
国教育并不重视真
状元成才路
正的“格物”和
“致知”。
状元成才路
正反两方面分析 实验精神在科学 上的重要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 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状两元成才路 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 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
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 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状元成才路
选择正确 的目标
开展 实验
坚持完 成实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 上的重要性?
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 的含义。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
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
清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
9、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10、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1、作者在全文中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
点?
想一想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 察。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 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