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

合集下载

4比3与16比9你了解多少

4比3与16比9你了解多少

4:3与16:9 你了解多少DVD作为一种崭新的影音媒体,在视频质量方面比起以前的各种媒体如VHS、LD、VCD等有着巨大的飞跃。

而且,DVD-VIDEO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对16:9视频播放设备的支持。

有了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Widescreen)技术的支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播放设备来选择如何播放DVD影片,从而在各种情况下都得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不过,变形宽银幕技术也给一些普通消费者带来了困惑:到底什么是变形宽银幕?我能用得到变形宽银幕吗?16:9和4:3有什么区别?1.85:1、2.35:1这些又是说的什么?变形宽银幕真的画面质量一定就好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从电影画面开始说起。

一、电影画面比例的发展历史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

我们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

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

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

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

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经典老片都是以这种比例制作的。

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些从DVD上截下来的实际电影画面。

《吸血鬼》(1931)《乱世佳人》(1939)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

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

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随着电影通过电视屏幕迅速进入家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发现电影院里的观众开始大量流失。

各种版本电影 格式与分辨率尺寸详解

各种版本电影 格式与分辨率尺寸详解

* 双机3D 或单机双镜头3D
现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双机3D分别放映左眼和右眼内容,亮度可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成本问题国内影院使用的很少,现在就是传奇时代影城有一套BARCO双机3D放映系统。另外苏州马上要开业的嘉禾影城也装了一套。这两家影院的3D效果会比使用单机的影院好很多很多。
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比如卢卡斯星战前传2和3、超人归来等。但目前这些大片采用的数字电影摄像机其实只有1920X1080的分辨率,正好与2K放映水准相当。所以目前用数字电影摄像机拍摄的影片反而无法制作出数字4K版本。
- IMAX胶片版(6K)
说到此就要讲IMAX的概念了。IMAX(指Image Maximum“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底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可以在更大的银幕播放。目前上海只有和平影都一家商业IMAX厅,科技馆只放映科教记录片,而北京有3家了。IMAX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象度,采用了特别的70mm底片,而真正的IMAX影片应该以70mm的胶片摄影机拍摄。
- IMAX DMR版(4K-6K)
而IMAX为了推广其影院系统,推出了一个DMR技术应用于更多商业片的发行。处理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制片公司把影片的35mm胶片拷贝交给IMAX,后者运用DMR技术,以最高解析度扫描35毫米胶片的每个画格,将其转为数字画面;然后,使用专有图像增强技术,对每幅画面进行优化,最后冲印在70mm胶片上。像今年上映的《哈利波特:混血王子》和《变形金刚2》(该片的大部分场景)等绝大多数IMAX的故事长片都是IMAX DMR。其画质我想K)
而传统的胶片版就复杂一些。本来电影胶片一般不标称分辨率,一定要推算,优质的35mm电影胶片对应分辨率约4K,或略好于4K;而且后期制作的母带的分辨率视制作水平也是有分别的,好的大概4K左右,差点的3K。然而我们有幸看电影母带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因为电影院播放的是经过N次“拷贝”的拷贝。拷贝质量好的,分辨率大概也就刚过2K的水平,差的分辨率甚至不足1K,而且会随着放映次数增多而衰减。拷贝放映场次一多,就会被划伤,画面上会有黑雨丝;影片受到多次高温烘烤,画面会褪色,片基翘曲就会导致失焦。看起来胶片版的画质不会超过2K的主流数字版。不过,胶片电影的优势在于硕大的画面能造成的强烈震撼感和胶片特有的质感、色彩风格和景深效果,也会有偏好者。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2008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技术概论》复习资料学习资料2008-12-20 16:39:13 阅读2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活动影像的发明及其演变一.电影是一项发明,是一门建立在技术上的艺术。

我们可以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电影产生前的萌芽—1895年前活动图画时期。

(2)电影的发明—活动图画变为活动影像时期。

(3)当今电影—电影面临挑战的时期。

自电影诞生后其在技术形式上表现为四个时代:(1)默片时代(2)有声片时代(3)彩色片时代(4)数字技术电影时代二. 1824年英国人彼德马兄罗杰特在英国皇家学会上提出了一篇论文:当人眼在观察运动着的形象时,每一瞬间的形象在消失后,还会在视网膜上停留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十分之一秒)。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或“视觉记忆”。

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同时发明了称作“诡盘”的玩具。

1834年,英国人乔治霍尔纳发明了走马盘。

1876年,爱米尔雷诺制成了“活动视镜”,后来人们按这种玩具的模式制成了台灯。

我国的皮影戏,兴于北宋。

在电影的发明历程中,它是起到了启迪作用的。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术。

1851年,英国人弗斯阿彻发明了湿性珂罗酊法,使曝光时间缩短到几秒钟,并解决了一张底片复制多张照片的问题。

1871年马达克斯发明了溴化银干板的制造方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曝光时间并简化了工艺。

1876年,天文学家强森用他所发明的"轮转摄影机"拍摄了金星经过太阳的情景。

1882年,马莱创造出一种“摄影枪”,这是根据1876年强森的机器改进而成的第一台连续摄影的机器。

自学成材的天才技术发明家雷诺在1888年创造了他的“光学影戏机”。

历史上记载最成功的是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 1927年<<爵士歌王>>以及次年"百分之百的有声影片<<纽约之光>>"的公演为起点,电影开始了有声片的时代.1933年,英国的特艺公司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三色染印法"彩色影片,彩色电影由此正式问世.1884年,年轻的俄裔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个用机械的方法来实现分割图像和轮流传送的器械,即圆盘机械电视.因此,人们称保罗尼普科夫为"电视之父".生在英国的电气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用电子信号的方法将人像显示在银幕上.1925年贝尔德制造出的首台接收电视画面的装置.1929年贝尔德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电视系统.1931年在美国,俄国出生的弗拉基米尔慈沃尔金研制出了光电摄像管.1936年,英国人建立了亚历山大电视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播放部门(由英国广播公司创立).1956年美国安培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广播用磁带录像机,用磁性材料记录活动影像的时代从此开始.常规电视也有了自己的包括:拍摄,录制,编辑,播放和接收在内的完整系统。

电影TS、TC、SCR、R5、BD、HD等版本是什么意思

电影TS、TC、SCR、R5、BD、HD等版本是什么意思

电影TS、TC、SCR、R5、BD、HD等版本是什么意思展开全文在很多电影下载网站的影片标题中我们都能看到,比如《xxxxBD 版》、《xxxxTS版》等,这些英文缩写都是什么意思呢?都代表什么画质?下面就给大家整理一下,各个版本的具体含义:1、CAM(枪版)CAM通常是用数码摄像机从电影院盗录。

有时会使用小三角架,但大多数时候不可能使用,所以摄像机会抖动。

因此我们看到画面通常偏暗人物常常会失真,下方的字幕时常会出现倾斜。

由于声音是从摄像机自带的话筒录制,所以经常会录到观众的笑声等声音。

因为这些因素,图象和声音质量通常都很差。

2、TS(准枪版)TS是TELESYNC的缩写。

TS与CAM版的标准是相同的。

但它使用的是外置音源(一般是影院座椅上为听力不好的人设的耳机孔)这个音源不能保证是好的音源,因为受到很多背景噪音的干扰。

TS是在空的影院或是用专业摄像机在投影室录制,所以图象质量可能比CAM 好。

但画面的起伏很大。

论坛上常出现的有一般TS版和经过修复清晰TS版3、TC(胶片版)TC是TELECINE的缩写。

TC使用电视电影机从胶片直接数字拷贝。

画面质量还不错,但亮度不足,有些昏暗。

很多时候制作TC使用的音源来自TS,因此音质很差,但画面质量远好过TS。

如果不是太讲究的话TC版还是不错的选择。

4、DVDSCR(预售版)SCR是SCREENER的缩写。

DVDSCR预览版的或者是测试版的DVD,非正式出版的版本。

从预览版DVD 中获取,通过mpeg-4技术进行高质量压缩的视频格式。

能比DVDRip早发布,但画质稍差。

(经常有一些不在黑边里在屏幕下方滚动的消息,包含版权和反盗版电话号码,会影响观看。

)如果没有严格的划分它的画质应与TC版差不多。

,5、R5(俄罗斯5区版)7 I3 y0 d8 z0 R7 T! s俄罗斯5区版的DVD,因为配音为俄语,所以需要去寻找英语音轨,R5版本就是一种合成版本(俄5区DVD视频+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英语音轨),R5版本的画质一般都不错,音频部分由于音轨的来源不同,效果有好有差。

常见电影版本缩写

常见电影版本缩写

常见电影版‎本缩写在下载电影‎的时候,什么枪版、TC、Scr、高清,往往被各种‎各样的版本‎标识弄糊涂‎,今天把各种‎版本的缩写‎收集在一起‎,供大家参考‎。

网上电影常‎见版本缩写‎(TS,TC,SCR等):CAM通常‎是用数码摄‎像机从电影‎院盗录。

即所谓的“电影版”,有时可以使‎用小三角架‎在电影院进‎行盗录,但大多数时‎候不可能,除非管理员‎是你家亲戚‎或者你把管‎理员都干掉‎了,出于这种原‎因摄像机会‎经常抖动。

并且由于声‎音是从摄像‎机自带的话‎筒录制,所以经常会‎录到观众的‎笑声等声音‎,尤其是喜剧‎片。

因为这些因‎素,图象和声音‎质量通常都‎很差。

但很幸运从‎来没有在热‎血看到过这‎种版本。

TELES‎Y NC (TS)——TS比CA‎M优越的地‎方是,在偷录的时‎候使用了外‎置的音源(一般是影院‎座椅上为听‎力不好的人‎而设的耳机‎孔),但是这并不‎代表TEL‎E SYSN‎C(TS)比CAM好‎很多,外置的音源‎通常会受到‎背景所处环‎境的干扰,听起来也很‎吵杂。

很多时候T‎S是在空的‎影院录制,或是用专业‎摄像机在投‎影室录制,所以图象质‎罧赡鼙庵A‎M好。

但质量的起‎伏可能很大‎,在下载前最‎好查看SA‎M PLE。

很大比例的‎T S是从C‎A M错误标‎记成。

我下载过几‎次TS版本‎的电影,总是看没几‎分钟就忍受‎不了删了,劝大家还是‎等DVD版‎吧!!TELEC‎I NE (TC)——TELEC‎I NE (TC)使用电视电‎影机从胶片‎直接数字拷‎贝,其图象和声‎音质量本来‎应该很好。

但由于使用‎的设备和费‎用很高,TC很少见‎。

通常会使用‎正确的高宽‎比,但有时也有‎4:3的TC。

去年的侏罗‎纪公园II‎I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应将TC‎和Time‎C ode(时间码)混淆,时间码是一‎个在屏幕上‎可见的计数‎器。

SCREE‎N ER (SCR)——SCR,是在电影正‎式发行前,送到录像租‎用店或其他‎地方进行试‎看的促销录‎影带(VHS)转录而成,通常使用4‎:3的全屏幕‎格式,1.85:1 宽屏幕格式‎非常少见。

电影比例的发展史

电影比例的发展史

电影画面比例的发展历史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 1.37:1 或被称为4:320世纪50年代主导地位:学院宽银幕(Academy Flat,1.85:1)和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Scope,2.35:1)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

我们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

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

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

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

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

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经典老片都是以这种比例制作的。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

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

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随着电影通过电视屏幕迅速进入家庭,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发现电影院里的观众开始大量流失。

为了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他们想出了新主意: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

这两种电影的试验实际上从20年代就开始了,但直到50年代才受到真正的重视。

许多人应该还记得立体电影:带上一副立体眼镜就能看到立体的景象!不过立体电影由于诸多问题变成了昙花一现,宽银幕电影却一直流传下来并发展壮大。

1953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了CinemaScope的宽银幕电影格式,这种格式在其后的几年间被许多电影公司所采用。

后来又出现了Panavision宽银幕格式,Panavision逐渐成为了市场主流并把CinameScope赶出了舞台。

转载电影胶片的规格

转载电影胶片的规格

转载电影胶片的规格原文地址:电影胶片的规格作者:赵导电影胶片的规格8.75毫米电影8.75毫米电影我国独有的一种轻便型窄胶片电影系统。

1965年在专门为此召开的电影技术会议上鉴定通过,并经文化部批准使用,确定发展这种影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我国的山区、边远地区、偏僻农村的人民和边防战士文化生活的需要,解决他们难以看到电影的问题。

由于这种影片画面小,拷贝重量轻(只为35毫米拷贝重量的1/16),放映机与发电设备都比较轻巧,携带和运输比较方便,受到了为上述各地区人民及边防战士放映影片的人员的欢迎。

超8毫米电影超8毫米电影简称超8电影。

是一种片宽仍为8毫米,但画面面积则较标准8毫米影片大50%的改良型8毫米电影。

1965年,伊斯曼柯达公司为了充分利用8毫米影片面积,扩大画面,降低放映的放大倍率,提高清晰度,改善颗粒现象,而设计生产出此种新型8毫米电影。

其摄影画面宽5.39毫米,高4.03毫米。

由于需要扩大画面面积,故对输片齿孔也做了相应的改进。

超8电影问世后,以其优异的放映质量,深受业余爱好者的欢迎,并迅速在科研、教学、工业、商业等各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从而逐步取代老型的标准8毫米电影,特别是其光磁声带结合的有声拷贝,使用极为方便,在许多远洋轮船和民航飞机上,旅客在看超8电影时可以通过耳机选听两种语言。

超8影片可以直接摄制,也可通过16毫米或35毫米影片缩制。

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35毫米胶片上一次缩制四条超8拷贝,加工后裁切成单条。

8毫米电影8毫米电影亦称标8(标准8毫米)或常8(常规8毫米)电影。

指窄胶片系统中最小型的、胶片宽度仅8毫米的一种电影。

其摄影画面的尺寸为:宽4.39毫米,高3.30毫米。

8毫米影片又分"单8"和"双8"两种。

"双8"系16毫米胶片上并列两条8毫米影片,摄影、洗印后分切成单条8毫米影片。

8毫米影片可直接用8毫米胶片摄制,也可用16毫米或35毫米影片缩制。

16mm电影胶片标准

16mm电影胶片标准

16mm电影胶片标准16mm电影胶片是一种电影摄影所使用的胶片规格,它的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共同制定的。

16mm胶片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画面尺寸:16mm胶片的画面尺寸为9x12.5mm,与35mm胶片相比,画面尺寸较小。

这种尺寸的胶片在拍摄时可以提供较宽广的视角,并且可以减少拍摄时的光线需求和胶片消耗,从而降低了拍摄成本。

2.帧速率:16mm胶片的标准帧速率为24帧/秒。

这种帧速率可以保证拍摄到的画面流畅自然,并且可以提供较好的画面质量。

此外,24帧/秒的帧速率还可以方便地进行慢动作和快动作拍摄。

3.分辨率:16mm胶片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分辨率为400线。

这种分辨率可以满足一般电影拍摄的需求,但是在高清晰度拍摄方面可能会有所不足。

4.色彩深度:16mm胶片的色彩深度一般为单层乳剂,最大密度为1.4。

这种色彩深度可以提供较好的色彩还原和层次感,但是与35mm 胶片相比,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

5.感光度:16mm胶片的感光度一般为50ASA。

这种感光度可以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但是在低光环境下可能会需要增加曝光时间或者使用辅助设备。

6.胶片类型:16mm胶片有黑白、彩色负片和正片等多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胶片可以满足不同拍摄需求,例如黑白胶片可以提供经典的黑白影像效果,彩色负片可以提供较好的色彩还原,而正片则可以直接进行放映。

7.胶片格式:16mm胶片有标准16mm和超级16mm两种格式,标准16mm胶片的画面高度为9毫米,而超级16mm胶片的画面高度为12毫米。

超级16mm格式可以提供更大的画面尺寸和更好的画面质量,但是需要使用特殊的摄影机和放映设备。

8.压缩率:16mm胶片的压缩率为2:1,即每两帧画面共享一个胶片颗粒。

这种压缩率可以减少胶片的长度和存储空间,但是可能会对画面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16mm电影胶片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准和规范,例如摄影机的操作和使用、胶片的存储和处理、放映设备的技术要求等。

电影摄影技术名词解释

电影摄影技术名词解释

电影摄影技术(名词解释篇)变形宽荧幕电影:利用附加变形物镜和放映的宽荧幕电影。

1953年由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取名“Cinemascope”。

拍摄时使用变形摄影物镜,在35mm胶片上摄得横向压缩一倍、略呈细长的影像;放映时附加变形物镜,使影像横向扩展一倍,恢复为正常影像,从而获得宽银幕放映效果。

早期的放映画幅比为2.55:1,后来改为2.35:1。

特艺色电影:专指1932年美国特艺色公司研制成功的用分光摄影机拍摄和染印法工艺制作的彩色电影。

属减色法体系。

代表电影《绿野仙踪》。

画幅宽高比:电影或电视画幅宽度与高度的比例。

国际上通用的影视画幅宽高比为无声电影1.33:1,有声电影1.37:1,遮幅宽银幕电影1.66:1,1.75:1,1.85:1,变形宽银幕电影2.35:1,标准型70mm 电影2.28:1等。

曝光控制:摄影过程中对被摄景物光比、曝光量的技术掌握。

曝光控制的目的是要得到景物影调和色彩的最佳表现。

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都会引起影像层次损失、偏色或色彩饱和度下降以及颗粒度增加,曝光严重不足还会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

但是人在观察景物亮度时,因眼睛有自动调节作用,往往难以客观地做出正确判断。

所以,使用曝光计是正确曝光的有效手段。

曝光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对景物反差、亮度的控制(包括摄影时机的选择,补光,人工布光时确定主光、辅助光光比等);2.订光依据的选择,即正确曝光所需的光圈和曝光时间的组合。

量光:用曝光计计量被摄景物所接受的照度或景物亮度作为摄影订光的依据。

量光有两种方式:1.计量亮度(俗称反射光),即将曝光计的光敏测量部位由摄影机方向指向被摄体,可得到计量范围内的平均亮度或局部亮度值;2.计量照度(投射光),即将曝光计的光敏测量部位由被摄体指向摄影机位(或机位方向),可得到被摄景物照明程度的照度值。

影调:“影调”包含两个含义。

1.被摄物体影像的明暗层次。

在黑白胶片摄影中,影像的影调是由银密度大小决定的;在彩色胶片摄影中,影像的影调由染料的等效灰密度大小决定。

电影胶片及放映方面的电影知识普及

电影胶片及放映方面的电影知识普及

电影胶片及放映方面的电影知识普及电影院天天放电影,大家天天讨论电影。

我们看的电影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

它涉及了众多领域众多层面,不同人给电影下的定义会完全不同。

关于电影研究的书籍又岂止汗牛充栋。

随便上一个电影论坛,满地都是能长篇累牍滔滔不绝的骨灰级电影发烧友。

关于电影的定义,在那里也许更能找到准确答案。

本文不打算回答什么是电影,而是从技术的角度,说一些电影背后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拍摄DV作品的朋友(无论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从技术层面去理解相关概念、某些设备参数、以及一些影像格式都是有帮助的。

如果你仅是影友碟友,了解这些小知识,平时跟道友们扯淡的时候也会显得比较牛逼哈。

废话少说,马上开始。

我们看到的电影电影胶片电影在开始放映之前,大家看到的肯定是一块白色的银幕(如果没看见那是有幕布挡着)。

电影开映后,一束强光打在银幕上,画面出现在银幕上,于是电影就开始了。

这个看似很神奇的过程,其实很简单。

强光是电影放映机的大灯泡发出来的,那灯泡通常有1万瓦,非常亮哈。

然后强光把电影胶片上的图像打到银幕上,就这么简单。

如果没有胶片,银幕上就是一片白色。

看过幻灯片吧,跟那个是一回事。

跟幻灯不同的是,电影必须是连续画面,才能产生出运动的图像。

下图中就是几种常见的电影胶片,从左到右分别是:70mm IMAX胶片、70mm胶片、35mm胶片、16mm胶片。

(前些年还有8mm胶片,不过已经绝迹了。

)这些胶片是按照宽度来命名。

除了IMAX,其他胶片都是竖着放映的。

目前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几乎全部是用35mm胶片放映的。

本文讨论的电影也主要针对35mm电影。

除了35mm的“普通电影”外,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还有IMAX 电影。

这种电影是用70mm胶片横着放映的。

从上页图中可以看出,IMAX的画幅比35mm电影的画幅大好几倍(与6X6的120画幅差不多)。

而IMAX的影院也是超大,标准IMAX的银幕是22mX16m,什么概念?就是银幕有4层楼高。

知识普及,IMAX、4K、2K、1080P、胶片版、数字版等等画质问题的解析

知识普及,IMAX、4K、2K、1080P、胶片版、数字版等等画质问题的解析

- IMAX DMR版(4K-6K)
而IMAX为了推广其影院系统,推出了一个DMR技术应用于更多商业片的发行。处理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制片公司把影片的35mm胶片拷贝交给IMAX,后者运用DMR技术,以最高解析度扫描35毫米胶片的每个画格,将其转为数字画面;然后,使用专有图像增强技术,对每幅画面进行优化,最后冲印在70mm胶片上。像今年上映的《哈利波特:混血王子》和《变形金刚2》(该片的大部分场景)等绝大多数IMAX的故事长片都是IMAXDMR。其画质我想是高于4K、低于6K的水准吧。
而索尼在其4K数字放映机的基础上推出了单机双镜头的3D解决方案。由于4K超高清晰的芯片可以轻松容纳2个2K的画面,单机同时输出两个2K画面,3D放映平滑流畅,全无高频闪烁和画面模糊现象,消除了3倍频时差式单机3D系统放映的视觉疲劳和眩晕感,是目前图像质量最好的单机3D放映系统。我估计其效果比双机3D还是要差一点。上海金逸中环影城不知道是否会将它的4K索尼放映机应用到3D电影的播放(这个大家要注意,如果它放映的阿凡达的XPAND厅,不采用4K索尼机的话,就和其他影院的数字3D厅没有优势了。而它即使用于放映2D数字,因拷贝只有2K,也远远无法输出4K的内容。我印象中索尼放映机主要是搭配RealD的技术)。
使用IMAX摄像机的理论分辨率达18K(每帧18000X13433像素),但是电影工作室无法处理这样大小的画面,相应的他们将分辨率降低至不到原先的一半,到只有8K这一电影胶片扫描的最大分辨率。因此目前电影工业母带制作的极限就是8K,而IMAX影院放映70mm胶片时分辨率可以达到6K,也算是商业放映的极限了吧。
经常有人相比较IMAX、4K、2K、1080P、胶片版、数字版画质有什么区别,本人看过一篇文章详细的解释了这些东西,感觉写的很专业,借花献佛发出来,菜鸟可以感兴趣可以看一下,老鸟可以无视,呵呵。

iso 69-1998 16mm电影胶片标准

iso 69-1998 16mm电影胶片标准

iso 69-1998 16mm电影胶片标准ISO 69-1998是一项关于16mm电影胶片标准的国际标准,它规定了16mm电影胶片的尺寸、质量和技术要求,为电影制作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电影胶片作为电影制作的基础材料,其质量和规范对于影片的质量和保存至关重要。

ISO 69-1998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和传承电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ISO 69-1998标准规定了16mm电影胶片的尺寸为16mm×22mm,这是电影制作中常用的胶片规格之一。

标准还规定了电影胶片的质量要求,包括对胶片的感光性能、色彩还原能力和保质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保证电影胶片在制作、放映和保存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16mm电影胶片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能力,适合于拍摄纪录片、独立电影等不同类型的影片。

而ISO 69-1998的出台更是进一步提升了16mm电影胶片的质量标准,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除了16mm电影胶片的质量要求,ISO 69-1998标准还对电影胶片的保存和处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电影胶片一旦曝光,就需要进行显影和定影等化学处理,以保证影像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电影胶片在保存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确保其长期保存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影制作领域也在逐渐向数字化转型,数字摄影、数字后期制作等技术被广泛应用。

但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电影胶片仍然存在着需求和重要性。

一方面,电影制作中仍有许多导演和制片人偏爱使用胶片进行拍摄,认为其能够更好地表现影像的质感和细节。

另一方面,许多古老的电影作品和资料只存在于胶片上,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转换和保存。

因此,16mm电影胶片的质量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ISO 69-1998的制定对于16mm电影胶片的质量和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存和传承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电影画质全解析

电影画质全解析

电影画质全解析经常经常有许多文章提到IMAX、4K、2K、1080P、胶片版、数字版画质,这几个名词各代表什么,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就介绍一下。

那么就从现在大家越来越熟悉的全高清FULLHD说起。

现在大家采购电视或摄像机时都熟悉了全高清和1080p的说法,即画面分辨率达到1920X1080,标准的蓝光碟BD的节目也支持这一分辨率。

与此对应,DVD格式的最大分辨率只有720X480,不到蓝光的一半。

而大家在电影院看到的数字版电影,目前主流的是2K,2048×1556分辨率(国内还有一些低档的1.3K的投影机,1280×1080分辨率)。

其实也就比BD高了一点,所以家里用PS3看BD,清晰度已经和电影院差别不大了。

- 35mm胶片版(1K-2K)而传统的胶片版就复杂一些。

本来电影胶片一般不标称分辨率,一定要推算,优质的35mm电影胶片对应分辨率约4K,或略好于4K;而且后期制作的母带的分辨率视制作水平也是有分别的,好的大概4K左右,差点的3K。

然而我们有幸看电影母带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因为电影院播放的是经过N次“拷贝”的拷贝。

拷贝质量好的,分辨率大概也就刚过2K的水平,差的分辨率甚至不足1K,而且会随着放映次数增多而衰减。

拷贝放映场次一多,就会被划伤,画面上会有黑雨丝;影片受到多次高温烘烤,画面会褪色,片基翘曲就会导致失焦。

看起来胶片版的画质不会超过2K的主流数字版。

不过,胶片电影的优势在于硕大的画面能造成的强烈震撼感和胶片特有的质感、色彩风格和景深效果,也会有偏好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们在电影院里观看的电影的画质水准主要有4个决定因素。

前两个是摄制载体:A.摄影设备,B.制作规格;后两个是放映载体:C.拷贝规格,D.放映设备。

- 4K数字版(4K)目前商业故事片70%还是采用35mm胶片的电影摄影机。

刚才提到这类胶片素材可以制作4K(分辨率为4096x3112)的母带,这里有个DI数字中间片的概念。

电影胶片用途分类

电影胶片用途分类

电影胶片用途分类
电影胶片用途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正片:用于放映的主要影片,包括商业影片和非商业影片。

2. 副本:正片的复制品,可以用于放映、储存和销售。

3. 珍藏版:经过特殊处理和制作的胶片,通常为限量发行,价格较高,收藏价值较高。

4. 纪录片:用于纪录真实事件、人物和事物的影片,包括纪录片、新闻片、纪实片等。

5. 幻灯片:将静态图片转换为动态影像的胶片,通常用于宣传、演讲和学术报告。

6. 动画片:用于制作动画影片的胶片,包括手绘动画、计算机动画等。

7. 广告片:用于宣传和广告的影片,通常可以在电视、电影院和互联网等平台播放。

8. 教育片:用于教育和培训的影片,包括教学片、宣传片等。

以上仅为部分用途分类,电影胶片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分类和使用。

电影史题库

电影史题库

《中外电影史论—世界电影史》题库名词解释:1.视听语言2. 地下电影3. 麦克卢汉主义4. 电子文化填空1. 从__至今,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吸收了__,文学,__,绘画,__,__等人类艺术的各种元素和成果,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认识世界。

2. 叙事影片就是通常所说的__,非叙事影片包括__、__、__、__等等。

3.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文明史经历了__、__、__三个发展阶段。

4. 电子文化具有<具像性>__,__,__,__的特点。

5. 无声电影时期,经过法国的__、美国的__、前苏联的__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创立和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6. 成熟期奥森•威尔斯的__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 电影发展期是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过程中,电影出现了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意大利的____、法国的___、___等,另一条是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电影思潮。

8. 发展期还出现了许多电影新手法,如__、闪回、__等等,出现了众多流派、风格景象争艳的现象。

9.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______,建立了现代电影工业,从而使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0. __年__月__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的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自己拍摄的____、《工厂大门》、____等十余部短片,这一天就成为电影的诞生日。

问答:1. 谈谈你对视听语言的理解?2. 电影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电影史有哪些意义?3. 电影史有哪些研究方法?4. 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论述:你对世界电影发展史有哪些认识,可以结合事例进行解说。

第一章电影的起源和形成填空题1.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____月____日。

2.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人________兄弟。

3.卢米埃尔兄弟最早拍摄的影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影视摄影

影视摄影
位置:人在画面中的位置。人物的位置处理可以形成影片风格。同样的谈话戏,人物在屏幕上的什么位置上一非常重要的。
场景:常规场景有外景、内景、实景。三种场景在影片中的比例会对风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外景省钱,摄影棚费钱,外景出气氛,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镜头长度,影响到影片的长度和视觉生理压力。单个镜头长——视觉压力大;节奏慢——全片镜头数量少。国外电影一般1600—2200个镜头,国内是1500—1800个镜头。但是如何剪辑完全是感觉的过程。
4、摄影常用手法:推、拉、摇、移、升降、旋转 。几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变速摄影、逐格摄影、显微摄影、航空摄影、水下摄影、红外线摄影
5、补充说明: 设备的保养及爱护 在摄影的行业里,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是看起对待设备的程度。在港台过去的剧组里,有一种迷信,女人是不可以碰机器的,如果女人不小心坐了机器箱的话,那简直是晦了大气。现在就没有那样守旧了。
学习艺术和搞艺术不要认定真实性,越不真实越能表达艺术和个性,真实的就是仅仅的生活,不是艺术。
学习电影摄影,基础课是十分重要的,电影学院学习摄影的学生第一年是必须掌握静态摄影的基本功的。想折磨演员就拍静态电影摄影,演员就会出问题。
看电影重要的就是看一场戏怎样开始,看每一场戏的第一镜头是如何开始的。
影片是一系列镜头拍摄成的,每个镜头持续的时间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
据一个不权威统计,一部90分钟的影片可能有大约六百到八百个镜头,每3-10秒钟镜头剪接一次,得出的数字为每个镜头大约3-5秒。
当然,有长镜头的运用可能超过10分钟。不久前我听过曾经有导演宣称用17个镜头完成一部电影,不管多么大的创举,数字不说明什么,要说明的只是镜头的长短没有一定的规范,视乎影片的需要。
二、入行途径:

影视制作拍摄之电影胶片知识

影视制作拍摄之电影胶片知识

即使经过胶转磁处理的胶片拍摄的广告片,从画面的色彩饱和度与画面灰雾度指标好于直接由数码摄像机拍摄的广告片。

在影视广告拍摄中选用的数码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效果与电影胶片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在拍摄中选择拍摄器材与拍材料及灯光设备等都要比较谨慎而关键的目标即是为了生动地表现出画面色彩。

影视制作可选用的电影胶片标准有三种:标准规格底片为35厘米、8厘米与16厘米胶片窄规格底片、标准规格底片。

具体选用何种规格要根据具体拍摄时所使用的摄影机的规格而定。

凤美广告认为我们有必要熟悉了解胶片色彩基础知识,了解光材料的成色原理,为进行彩色画面拍摄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并且可以按照色彩相互合成关系,有效地运用灯光及后期电脑画面色彩处理等,才能取得理想的广告制作画面。

大部分是供影像使用影的电影胶片(也为画框)的底片一边或两边会留位置给声带。

胶片的物理特性具有通行全世界标准化,胶片的宽度称作规格而以毫米为计算单位的。

在胶片两侧均打有齿孔是为了使摄影机能够顺利跑片,摄影机内部的链齿依序抓住这些小孔及底片才能以均匀的速度平稳转动。

其片基表面覆盖着柔软而透明的聚酯薄膜的摄影底片是黑底胶片。

它将宣传片制作卤化银颗粒作为感光乳剂均匀地抹在片基上,当摄像机镜头将光线聚集在乳剂层,这些颗粒就会发生一连串的化学反应,使其聚集起来形成斑点,这些斑点就在受光的底片上形成反映光密度的影像。

专业视频制作拍摄中最常用的是彩色胶片,它的冲印过程比较复杂而负片在冲印时比较好掌握并且将可印制更多的正片拷贝。

底片冲印需要经过感光与显影、定影等化学反应的过程,将这些潜伏的影像浮现出来,如同白色表面上的黑色纹理的胶片称为负片,它必须经过印片处理工序才能获得明暗正确的正片。

另一种反转胶片,可由洗印程序将拍摄的底片直接加工成正片,因此无须再经过印片过程就可以观看。

标清、高清、胶片的区别

标清、高清、胶片的区别

2、高清电视(HDTV)是针对标清而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试验阶段;此后,欧美相继提出了1280×720、1440×1080、1920×1080的高清格式。再加上原有的NTSC制与PAL制、60场与50场、逐行与隔行,高清的格式始终没有统一。
目前正在逐步进入一个高清时代,商场里的越来越多的彩电开始支持高清;央视CCTV也开出了高清频道试播;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全程采用高清直播;2007年,美国开始全面普及高清电视转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全程使用高清直播……
3、胶片:电影胶片一般分为8mm、16mm、35mm、70mm和IMAX。
成熟的电视技术,从四十年代黑白电视开始,已经发展为768×576/PAL制(720×480 NTSC制式)的分辨率,相当于38—41万像素左右;至今,这个分辨率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
目前,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仍然普遍采用标清格式进行采编、播出;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电视,也都是标清格式。通常所说的DVD,也是标清格式。
通常很少的场合(好莱坞大片)会采用70mm胶片;大多数时候,所说的电影胶片,指的都是16mm或35mm胶片;而8mm胶片一般用于早期的新闻摄影,已经被市场所淘汰。
虽然面临高清模式的冲击,许多高端的电视广告还是青睐于使用35mm电影胶片来完成。35mm电影胶片拥有2000线以上的分辨率,丰富的色彩还原,和优秀的短景深效果,是普通摄像机所无法企及的。能让人感觉到胶片的魅力所在。另外,通常胶片可容纳8档光圈1:128的光比,而普通摄像机仅能容纳5-6档光圈最多1:64的光比。
后记:
随着高清数字电影技术的成熟,胶片高分辨率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弱。高清摄像机最新的镜头技术在高清镜头领域的应用,使得目前的高清摄像机往往也能拥有良好的短景深效果。再加上后期越来越强大的校色功能,高清拍摄的画面质量,与胶片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电影胶片片比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

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

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

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

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

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

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

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

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

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

红外片主要用于和特技、特殊摄影。

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

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

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

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

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

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

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

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

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叠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

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叠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

电影胶片的构造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粘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片基80年代电影胶片大多采用三醋酸片基,它由醋酐作用于短棉绒制成。

此外,加有能改进塑性的增塑剂(如磷酸三苯)以增加片基的柔韧性。

三醋酸片基不易燃烧,属于安全片基,具有透光率高,抗张强度较好和电阻率较低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片基材料。

但由于它存在着吸湿性较强、收缩率和脆性较大的缺点,还不能充分满足影片对机械强度和几何尺寸稳定性的要求。

因此,人们在寻求更为理想的片基材料。

聚酯和聚碳酸酯是两种新型片基材料。

聚酯又叫涤纶,是对苯二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之后,再和乙二醇进行酯交换生成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最后经缩聚反应而成的。

它制成的片基强度大、柔韧性好、吸水膨胀率小,所以耐磨、耐折、尺寸稳定。

它还可做成较薄的片基,以减缩胶片的重量和体积,这种片基特别适用于需多次放映的拷贝片和需长期保存的资料片。

用聚碳酸酯造成的片基与用聚酯造成的片基具有大体相同的机械性能。

[]感光乳剂层乳剂层的厚度约在10~25微米之间,只占胶片厚度的六分之一左右,但却是胶片的核心部分,决定着胶片的感光性能。

它含有感光剂、支持剂、增感剂及补加剂等四类物质。

感光剂。

百余年来,摄影都以卤化银为感光剂。

所用的卤化银包括氯化银、溴化银及碘化银三种,均在乳剂制备时由硝酸银和可溶卤化物在明胶中反应生成。

其中溴化银感光最快,碘化银本身感光很慢,但在乳剂中加入占溴化银含量1~3%的碘化银,就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感光度和反差。

溴化银和碘化银合用的乳剂,叫溴碘乳剂,多用于制备感光快的胶片。

氯化银感光也很慢,常和溴化银合用制造低感光度的材料。

卤化银的感光作用,可以溴化银为代表,用下式表示:[s00003]溴化银晶体受光子冲击后放出光电子和溴原子,带正电的格间银离子被该电子中和成为银原子;银原子聚集在溴化银晶体上有缺陷或位错的地方,聚够一定数目后,便可形成显影中心。

许多这样的显影中心,组成看不见的潜影,它们在显影过程中起着促进显影的作用,使感了光的溴化银颗粒全部还原为银,形成可见影像。

卤化银是以单个晶体为单位进行感光的,一般说来晶体的受光面积愈大,接受光子的机会愈多,形成显影中心的可能性也愈大。

因此,感光速度快的胶片,乳剂中所含卤化银晶体较大,显影后影像的颗粒较粗。

随着乳剂制造技术的改进,试验成功了通过改变晶体结构、化学增感、光学增感来提高乳剂感光度的方法,因此可以不靠增大晶体的尺寸而制得高感光度的胶片。

支持剂。

在制备乳剂过程中,需要一种胶体,使可溶的卤化物与硝酸银在其中反应,并使生成的卤化银悬浮其中而不发生沉淀和聚结现象。

具有这种作用的胶体称为支持剂。

自1871年英国人R.L.马多克斯发现用明胶制备的照相干板具有许多优越性以来,一直采用明胶作为制备照相乳剂的支持剂。

明胶又名凝胶,是从动物的皮和骨中提炼出的上等胶。

它的优点是有增感作用:明胶中含有一些微量的化学物质,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直接参与有利于提高感光效率的化学反应。

因此所制成的乳剂比用其他支持剂制成的乳剂感光度要高得多。

它还有易熔易凝的物理特性,为制备乳剂过程的工艺处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以上浓度的明胶水溶液,在室温下即可凝结成“冻”,称为“凝胶态”;升高温度则熔为液体,称为“熔胶态”;把水分蒸发后,则成为固体,可以叫做“干胶态”。

在制备乳剂过程中,随着工艺的进程,需要不同的胶态。

如乳化和涂布时,需要熔胶态;在洗除乳剂中不感光的盐类时,则要求凝胶态;制成的胶片成品则需要干胶态。

在明胶中加入适当的坚膜剂如甲醛,可以提高它的熔点,防止在加工过程中过度膨胀和软化。

采用高聚物接枝明胶技术,把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接在明胶分子上,使它的熔点大为提高,可以为高温快速的加工工艺创造条件。

明胶虽有上述的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它是用动物的皮和骨制成的,其化学成分随动物的种类和生活史的不同而变化,用它作为支持剂制造的胶片性能不一致。

因此有人试图用高分子化合物来代替明胶。

但还未能成功。

增感剂。

分光学增感剂和化学增感剂两类。

光学增感剂是在乳剂中加入微量的增感染料而成的。

由于染料被吸附于卤化银表面,扩大了吸收色光的范围,因而扩大了感色性,提高了感光度。

应用最多的增感染料是菁类,属碱性染料。

第一个被用来制造全色片的菁类染料是频那菁醇,它的感光范围可到640毫微米。

现在已制出能感1300毫微米以上的感红外乳剂了,但一般红外片的感光范围只增感到750~850毫微米。

光学增感剂不仅能制造出各种不同感色性的黑白片,为摄影中运用各色滤光片以获得各种艺术效果提供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为各种彩色摄影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化学增感剂能提高卤化银本身对光的敏感性而不扩展其感色范围。

常用的化学增感剂有含硫化合物(如硫代硫酸钠及硫脲)及重金属盐类(如硫氯酸金),分别称为硫增感和金增感。

化学增感剂的作用在于形成或扩大卤化银晶体上的感光中心,使乳剂接受较少的光子便可被显影。

所谓感光中心是卤化银晶体上由银或其他杂质组成的微斑,或卤化银晶体本身的缺陷,这些微斑或缺陷可以把曝光时产生的银集中在它上面。

当它大到一定程度时,即成为促使该颗粒显影的显影中心。

成色剂。

在常用彩色片的三层乳剂中还需分别加入能产生黄、品红、青三种染料的成色剂。

它们本身不是染料,但在彩色显影过程中与显影剂的氧化物偶合而生成各层所需要的染料(见)。

乳剂层中,除了含有上述四种成分外,还含有防止灰雾增长、保持乳剂性能稳定的稳定剂;防止乳剂发霉的防腐剂;提高乳剂熔点的坚膜剂以及一定量的湿润剂和防止增感染料被空气氧化的抗氧化剂。

所有这些物质,在乳剂制造中统称为补加剂。

电影胶片的类型及要求胶片类型电影胶片可分为黑白片和彩色片两大类,它们又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以下各种类型。

负片(显影后称底片)。

这类胶片具有感光度高、宽容度大、感色性全和防光晕措施强等特点。

负片是在各种亮度不同的照明条件下摄影用的,随着照明条件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对胶片感光度的要求也不相同。

现有的电影负片可分为快速片、中速片和慢速片三种。

中速片的感光度在ISO100度左右,这种胶片的影像质量较好,内、外景均可采用,是用途最广的一个片种。

快速片的感光度常在ISO400度左右,适于在较暗的环境下或内景拍摄使用,它的颗粒度比中速片稍粗,但其影像质量仍能令人满意。

慢速片一般用于外景摄影,有时用以拍摄人像,其感光度在ISO50度以下,颗粒较细,影像质量很好。

一般外景所形成的光学影像的亮度范围为1:32或1:64,负片的宽容度除了能容纳这个亮度范围外,还需留有一定的余地,以防止曝光误差造成的影像质量低劣,因此,一般负片的至少为1.8(对数位),最好为2.1,即能容纳的亮度范围为1:128。

现代黑白电影负片均为全色片,彩色片也都是全色性的,是由红、绿、蓝三个感光层组合起来的,可感受全部可见光。

彩色片对三层乳剂的感色范围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以便获得优美的色彩。

彩色负片分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

前者的平衡色温是5500开,后者为3200开。

电影负片一般多为灯光型,在日光下摄影时,需加橙色滤光片,以滤去大部分的蓝光和部分绿光,使光接近灯光的光谱成分。

照相用的负片多为日光型,因为一般在户外日光下拍照片的机会更多。

为了保持负片有较好的清晰度和防止光晕,所有的负片均需采取有效的防光晕措施。

黑白负片多将片基染成浅色,彩色片则在背面涂以深色染料或碳黑,或在片基与乳剂之间涂棕色胶体银。

正片。

特点是反差大、灰雾小、颗粒细、不要求高感光度。

为了保持放映拷贝有正确的影调还原,正片需要有较高的反差系数,以弥补底片反差的不足。

为了保证放映在银幕上的影像明朗,正片不能有明显的灰雾。

中间片。

指在制作大量拷贝时供制作所用的胶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