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评价,提升职业能力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作者:贾兴文彭小芹来源:《大学教育》2020年第09期[摘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而设立的,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
在探索和建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对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而提高企业参与度能够使企业在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提升和培养环节发挥核心作用。
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和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关键词]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培养模式;研发平台;实践基地[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73-03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2009年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
近几年我国专业硕士规模持续扩大,专业硕士的比例日益提高。
2017年,专业硕士总人数达到40.2万,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量的56%,专业硕士规模也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硕士培养面向特定职业领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1],为了提高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国内众多高校在建立适合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持续的改革,其中校企联合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
本文在分析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提升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作用,并提出了提升校企联合培养效果的建议。
一、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的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较为常见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高校和企业合作研发项目,专业硕士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以及校企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等,希望通过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和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
按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专业硕士就读期间应在企业参加实践,时间通常不少于半年,部分高校要求时间为1年。
校企联合办学合作方案
校企联合办学合作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校企联合办学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合作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校企联合办学是指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的一种合作方式。
校企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加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成功就业和企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落实校企联合办学的实施方案,制定了以下合作方案:1.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内设立实训室、实验室等专门的培训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内的学习,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2.提供工种技能培训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工种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服务。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技能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助力其成功就业。
3.开展实习、实训、就业见习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见习等工作机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情况。
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学生,让学生更早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工作环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
4.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合作,通过联合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等形式,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遇,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5.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来说,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办学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方式。
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而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学生,选取优秀的人才,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对提升“一体化教师”教学能力作用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对提升“一体化教师”教学能力作用一、引言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学校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的不足已经成为实际困扰。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是一种有效的改革手段,可以在校园教学与企业实践之间建立有效的桥梁,提升“一体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的意义1.培养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可以提供学生与企业接触和实践的机会,让其切身体验企业运作和职业要求。
通过与企业互动,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职业领域,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
2.优化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可以集结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教学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完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可以促使教育培养模式转变,实现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提高一体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校企合作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需要更加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这种实践机会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真正的“一体化教师”。
三、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的方式与方法1.建立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和协商确定具体的合作内容和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合作机制可以确保校企间的密切沟通和协调,为专业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2.开展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培养计划,共同设计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分阶段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更好地了解实践需求和职业要求。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1. 引言1.1 校企融合的意义校企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模式。
校企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使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
校企合作也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抓住市场需求,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使教育更符合时代需求。
校企融合还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源支持,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校企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助于学校的整体提升,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
1.2 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育人,共同负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培训。
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而企业则有实践性强、市场导向的特点,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
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还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员工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交流,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想法和启发,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协同育人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3 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素养和跨学科的能力。
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可以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一、工作背景为了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我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
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实践经验、科研成果、职业道德等有机结合,培养出一批技能娴熟、实际应用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
二、工作目标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我校产学研能力。
2.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敬业精神、实践经验丰富、职业能力强的人才。
3.积极支持高水平人才留校工作或回归企业,创新创业。
4.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评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三、具体工作要求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从校企合作需求收集、协调安排、成效评估等方面组织统筹校企合作事宜。
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求,及校外企业需求,合理开展合作项目。
2.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与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开展校企合作研究项目。
将学生及校内专家派往企业进行交流、实习、调研、考察,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实质性合作。
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等活动,比较全面的了解制造业现状及技术特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相关技能。
3.开展校企交流与培训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技能培训、科研成果交流等活动,促进多方之间合作深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学校举办技能培训以及校企建立专家指导服务、毕业生就业实践,进一步加强校企交流互动。
4.评价和监督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成果进行评价和监督。
依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反馈到校企领导小组以便调整工作策略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保障措施学校领导高度关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为实施方案提供专门的运行空间,聘请专门人才负责组织、监督和评价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情况。
通过校外企业和校内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健全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校企教育合作模式
校企教育合作模式简介校企教育合作是一种教育领域的合作模式,旨在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教育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实际工作环境,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前景。
合作模式校企教育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作模式:1. 实项目: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一段时间,了解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情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2. 职业导师计划:学校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提供就业指导和建议。
3. 企业讲座和工作坊:学校邀请企业代表来校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向学生介绍行业动态、就业前景和实际工作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需求。
4. 项目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特定项目,学生可以在项目中参与实际工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的优势校企教育合作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 实践能力提升:学生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可以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2. 就业竞争力增强: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提前适应职业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3. 职业规划指导: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得到来自行业专业人士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建议,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4. 企业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就业和创业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拓展自己的职业网络。
成功案例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校企教育合作案例:1. 某大学与当地一家知名企业合作开设实项目,通过企业实,学生们得到了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了专业技能,毕业后有较好的就业机会。
2. 某高等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开设工作坊和讲座,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就业前景,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 某大学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开展研究项目,学生们参与了该项目的实际操作和研究工作,获得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和合作机会。
结论校企教育合作模式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之比较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之比较作者:李步其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22期[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从现代学徒制试点,到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再到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是满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通过对现代学徒制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综合比较分析,提出现场工程师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要素,确保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项目能够有序顺利推进。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57-04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始于2012年,2014年教育部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经过多年的试点探索实践,于2019年开始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并于2022年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从现代学徒制试点到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再到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指导我国现代学徒制稳步推进。
本文旨在从我国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入手,对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和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认识,研究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的推进机制。
一、我国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各具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现代学徒制”模式、美国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场模式等。
这些模式都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政府充分保障”[1]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提升专业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力争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某一工作岗位。
浅谈职业学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浅谈职业学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摘要: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必须从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建立校企联合的机制入手,并以技能大赛和强化实践教学为平台,重点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职业能力标准机制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我国的产业工人群体中,中职毕业生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来源,然而,因生源状况(成绩稍好的都选择读高中考大学),中职生普遍处于能力不足的劣势状态,这个群体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后备军令人堪忧。
如何有效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如何使其适应职业需要?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所以,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经常思考,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现代化大生产企业的需要。
一、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框架,明确中职生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标准框架是在对行业及人力资源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以专业为单位,对该专业对应的专业技能的组合。
中职教育要基于企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框架,建立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职人才培养规格,按学生就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按技术发展趋势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二、建立校企联合机制,提高中职生适应职业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不仅意味着各种门类的产品中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将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来办事。
如今职业教育和社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和职业学校如何在经济大循环中寻求自己的位置,唯有联合起来,才更加具备应对世界挑战的实力,为登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在校企联合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并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
三、以技能大赛为平台,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职业能力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浅谈“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优势
D OCCUPATION2012 12148大家谈ISCUSSION施方案。
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车床技能训练目标的不同,从收集技术资料、分析技术参数以及查阅车床实训样本手册入手,利用不同的实训方法进行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进,既要向学生适当地放权,又要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给予充分的监督和指导。
教师对该项目的完成所需要的一些技巧要言传身教,对实训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既要重点选择,又可以选择全面讲授。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亲身示范。
教师要充分掌握在课题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及时纠正,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车床技能。
四、改革实训评价方式,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1.改革实训考核方式传统的实训考核方式理论知识偏多,在知识及技能的实际掌握上有所欠缺,这显然不能够与现代社会生产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教师要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2.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时,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对车床技能的考核之外,还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劳动纪律以及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考核。
对综合实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较高的评价,并给予平时成绩加分。
五、教学改革的效果车床实训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相互转化的促进,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以学校为例,自开展车床实训一体化教学之后,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车床程序员、车床工等工种职业资格的培训中,而且考证通过率达到了98.5%的高水平。
另外,教师在车床技能实训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后,积极参与教改,深入车间,认真钻研,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提升很快,学生的技能训练也在实训中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车床技能大赛,个人与团体成绩在全省技工院校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校企联合培养制度
校企联合培养制度一、目的和意义本制度旨在明确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规范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培养原则1.互利共赢:学校和企业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2.注重实践:联合培养应注重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3.质量为本: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计划,提高培养效果。
三、培养形式和内容1.形式:校企联合培养可采取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共建实验室等形式。
2.内容:联合培养应涵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培养和支持。
四、责任分工1.学校责任:学校应负责提供符合培养要求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企业责任:企业应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提供有经验的师傅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
五、考核与评价1.学生考核: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核。
2.培养效果评价:定期对联合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价,收集企业和学校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计划。
六、规章制度的修改与解释权本制度的修改和解释权归学校和企业共同拥有。
如有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如无法协商解决,可提交上级主管部门调解。
七、实施日期与生效时间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并从发布日期开始生效。
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应另行协商解决。
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操作相结合,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本文将对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深入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校企合作则打破了这种局面,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校企合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就业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获得学校的科研支持和人才储备,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
4、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校企合作能够促使职业教育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目前,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确保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2、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进行实习,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通过这种工学交替的方式,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校企合作对职业能力发展和培养的研究
校企合作对职业能力发展和培养的研究【摘要】要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能力方面的认知契合,要清楚校企双方的契合切入点,即关注职业能力的职业化特征,从社会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两方面实现契合。
高校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存在错位,这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的误区,高等院校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明确影响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在高校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影响因素施加影响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为高等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能力研究【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239-01一、职业能力发展和培养影响因素分析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受到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包括四个方面:先天性素质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和企业因素。
这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职业能力各个构成要素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和高校施加影响,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1.先天性素质因素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作为能力基本构成要素的先天性素质因素,是指人所具有的先天生理解剖的特征,带有与生俱来的性质,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条件。
先天性素质因素是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和企业因素发挥其影响作用的基础,缺乏优良的先天性因素,职业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2.家庭因素对职业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具体国情,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对职业能力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
父母的职业,学历,价值观等因素在职业兴趣和专业选择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父母对其专业工作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子女。
尤其在中国式家庭里,子承父业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父母作为家庭的权威成为子女最早观察模仿的角色,整个家庭氛围围绕着父母工作的变迁,对子女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逐渐形成。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开展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能够更好地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加强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提升就业竞争力。
提升教师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继续深化合作,增强学校办学特色,为培养更多优秀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立机制、资源配置、实践环节、教师素质、评价机制、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反思。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弥补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培训和教育。
校企合作还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品质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推动学校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建立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完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和实践机会。
1.2 意义分析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
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和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提升教师素质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目的和意义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并且可以帮助校方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课程,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市场的教育和培养。
企业也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也可以提供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就更有优势。
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索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项举措:首先,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惠”。
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可以向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服务,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也可以在校内提供实习、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展示学生们在软件设计方面的才能,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嵌入式软件等。
毕业生就业情况展示
就业率
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并展示在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包括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薪资待遇
统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情况,并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薪资待 遇差异。
就业单位
展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工作内容等。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要性 •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方法 •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成果展示 • 未来展望与总结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国家战略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
益迫切。
现有培养体系不足
设计课程体系
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工程师的培养课程体系,以 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制定教学计划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工程师的培养教学计划,以 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校内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校内实习基地,以便 学生可以在校期间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培养有助 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转 化和应用,促进经济发展。
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与高校合作,企 业可以获得更优质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支 持,提升企业竞争力。
意义
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校企联合培养有助 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人才 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02 校企联合培养卓 越工程师的必要 性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01
02
03
增强沟通协作能力
[走校企合作道路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石油大学高技能人才培养
[走校企合作道路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石油大学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企业一线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3.5%以上,连续多年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了社会肯定,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如航海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推荐就业时还向用人单位收取一定的培养费。
现结合实际,谈一下本校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关键平台,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学到实用的职业操作技能。
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的良好平台,而且成为我校专业教师下厂实践锻炼的基地。
校外实训主要通过签订协议、学校授牌、企业指派技术人员参与辅导或管理学生来实现。
根据专业的不同,企业给学生每月300~500元的实习补贴,部分专业则由学校向企业交纳每月300元的实习教学与管理费。
为满足学生综合实习、毕业顶岗见习,以及就业的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充分依托专业、利用行业和社会资源,与众多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不仅建设了福建省永安地质实习基地、福州高盖山公园测绘实训基地,而且还和省内交通企业如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省第二公路工程公司、省路桥总公司等8家企业建成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在我国迅速发展,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比较晚,其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不能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很多方面都处于摸索之中,这直接导致了高职教育办学质量低下,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社会满意度差等问题,进而导致高职学生不能很好的就业,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此,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本文根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意义、模式、原则、策略等五方面进行分析,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意义模式原则策略一、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校企合作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它是指学院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院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一)校企合作教育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在具有高中文化基础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性人才.随着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帮助我国的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就必须培养出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经验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国际化人才。
而这些素养的获得仅靠学校教育,靠书本、靠课堂、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场所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在校学习无论是在环境感受、还是在心理状态等方面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 文献标识码] C
[ 文章编号] 17— 3921 )3 5 — 2 61 38(020 — 0 0
1 前言
为 了与 市 场 接 轨 , 养社 会 所 需 之 才 , 院建 立 培 我
在经济全球化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 , 了企业用人需求调研的常态化机制。通过大量的 我 科技发展 日 新月异 ,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结构 企 业 调研 和 毕业 生 调研 , 们 发 现 绝大 部 分用 人
调 整成 为 一种 必 然趋 势 , 职业 结 构也 随之 发生 了 单位把 职业能力排在 了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要素 即高职学生 的职业能力不足 , 是造 成 巨大变化 , 岗位变换 已成为常态 , 企业越来越需 的第一位 , 就 的主要 原 因 。此 外 , 我们 还 归 纳 得 出 要职业素质高、 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 的实用型 “ 业鸿 沟 ” 人 才 , 对 高职 院校 学 生职 业 能力 的培养 提 出了 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 的职业能力 主要包 括与职 这 职 新 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 , 业直 接 相关 的专 业 基 础能 力 、 业 道德 与社 会 责 心理 承受 能 力 、 沟通 合 作能 力 、 决 实 际 问 解 把 培养 全 面 发展 的应 用 型技 术 人才 作 为 目标 , 避 任感 、 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及学习与创新能力 免再现高职学生“ 就业难 ”用人单位“ , 选才难 ” 的 题的能力 、 尴 尬局 面 。 2 高职学 生应具 备 的职业 能力
最 主要 的是 学 生实 习 , 次是 订 单教 育 , 与 资源共享 、 神文化融合 , 其 参 精 办学效益 互惠 的“ 双 其他形式合作的学生数 目较少 ,缺乏长远规划。 赢 ” 面 。 局 合作层次较浅 , 不少合作仅停 留在一个签字仪式 其次 , “ 是 校内外培训班” 的形式 。这是学校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推动技工教育发展
撷英篇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推动技工教育发展文|徐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这为职业院校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技工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决定技工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学生能否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要素。
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技工院校为例,通过实际调研,分析了山东省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合理的对策,旨在全面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技工教育的稳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依据。
一、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调研(一)教师队伍职业能力概况1.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山东省现有技工院校181所,教师2.2万人,其中一体化教师9527人。
教师是决定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实施教学和培养专业技能的主体,为了获取有效科学的数据支撑,本文选取了山东省5所技工院校作为调查对象。
按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原则,对所选的5所技工院校的教师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随机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超过95%,问卷有效率99%。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1)学历。
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门槛。
(2)教龄。
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资历。
(3)科研。
反映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发展潜力。
(4)继续教育。
反映了教师继续学习的意愿。
2.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分析(1)教师的专业能力大部分技工院校中,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专科及专科以下教师数量不多,30%以上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90%以上的教师专业能力能够达到标准,并且能够在实践教学中熟练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大约30%的教师属于新任教师。
(2)教师的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能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能得到学生的良好评价,98%的教师对学校的教学安排没有不同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联合评价,提升职业能力
发表时间:2015-02-11T09:53:09.8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月总第143期供稿作者:厉勇
[导读] 目前中职教育以学校为主体的评价模式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评价机制改革典型案例
◆厉勇日照市工业学校276800
摘要:评价模式改革一直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难题。
日照市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让企业和技能鉴定机构参与了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以企业的尺子量学校的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大大缩短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期。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评价机制校企联合评价职业能力
一、实施背景
目前中职教育以学校为主体的评价模式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表现在:评价标准单一;重专业理论知识考核,轻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考核;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考核等。
这种评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这种“企业尺子与学校尺子”不一样的弊端,直接导致学生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探索校企联合评价机制,促进学校考核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统一,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
二、工作过程
1.学期考核:变课程考试为技能模块考核
我们改变学完课程然后组织考试的传统做法,根据汽修专业“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课程体系,配套实施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考核,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分为如下几个模块:汽车零件的拆装、汽车保养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底盘维修、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装饰、汽车整形、汽车喷涂等,按照技能模块组织考核。
每学期末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确定考核项目,企业组织命题,并提供考核标准和考核现场,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实施评价。
学期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理论考核占40%,技能考核占60%。
2.顶岗实习考核:变单一的实习鉴定为综合职业能力考核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由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技师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考核重点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为使顶岗实习考核有章可循,学校制定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
顶岗实习考核成绩按照企业考核占65%、学校考核占35%的比例,计入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业成绩。
3.毕业综合考核:变毕业考试为职场模拟考核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1)考核地点注重选取真实职场环境。
毕业综合考核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为此,我们将考核地点放在汽修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接受“实战”考核。
我们选择了日照一成博世汽修公司、日照乾丰汽车销售公司、日照远通大发钣喷服务公司三家实力强、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企业作为毕业综合考核考点,定期组织毕业综合考核。
(2)考核项目注重与汽修企业实际岗位对接。
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汽车故障诊断、二级维护和汽车喷涂等考核项目外,还增加了本地汽车4S店岗位需求旺盛的汽车售后服务、汽车保养等考核项目。
(3)考核指标注重多维性。
毕业综合考核的指标体现了多维性,除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外,还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工作过程中的职业习惯和综合职业素养等,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统一。
(4)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检验手段。
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作为第三方评价,相对校企联合评价更客观公正。
作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检验手段,可以检验校企联合评价实施效果,检验汽修专业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企业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联合实施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
三、主要成果与成效
1.学生的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评价引导教学,通过校企开放式的联合评价,使学生技能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2012年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参赛的8名学生分获市二等奖和三等奖;2013年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参赛的10名学生分获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学生获奖的等次和数量都有了稳步的提升。
2.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校企联合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使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率都有了稳步提升。
2014年对汽修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专业对口率达到80%,企业满意率达到99%,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就业明星学校”。
3.学校办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上升
良好的毕业生工作质量,吸引了更多的汽修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我校被市内多家汽车维修企业确定为“金牌合作单位”,从而大幅度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四、体会与思考
校企联合评价是对教学评价模式的一种改革和探索,是在真实职场环境下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检验,实现了学校考核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的统一,大大缩短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