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过程
病理主要工作流程
![病理主要工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d4c502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9.png)
病理主要工作流程病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变化,是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病理工作流程是指病理学家进行诊断的全过程。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病理主要工作流程。
一、标本接收及处理病理工作的第一步是接收患者的组织标本,需要认真核对病史、送检日期、标本来源等信息,以确保标本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接收标本后,需要立刻进行处理,通常需要固定、包埋、切片等步骤。
1.固定:将组织标本放入固定液中,以保持标本形态、结构和细胞形态的确定性和不变性。
2.包埋:将固定的组织标本置于包埋蜡中,通过多次浸泡和升温降温程序,使标本充分浸润并与包埋蜡完全代谢,在使组织样本具有切片硬度的同时,保持组织细胞的完整性。
3.切片:将包埋样本切成薄片,厚度一般为4-6微米,并将其接触玻璃片上,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等处理。
二、镜下检查接下来是镜下检查,主要涉及组织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两个方面。
1.组织学检查:主要是观察标本中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等,有时需要借助染色技术以增强形态学变化的视觉效果。
2.细胞学检查:主要是观察标本中细胞的类型、形态、结构、核分裂、核染色质等指标,以鉴别良恶性细胞。
三、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病理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基于镜下检查结果制定的。
病理诊断的主要任务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和分类,以便为治疗、预后和治疗选择提供基础。
根据镜下检查结果,病理医师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通过比对和鉴别后进行各种病理诊断,如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坏死、异常增生细胞等,以及对各种疾病的分级、分期,最终总结病情。
四、病理报告病理诊断完成后,病理医师会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撰写病理报告,即病理学原始记录。
该报告简洁明了,不仅可以为医生提供预后和治疗方案建议,也为日后的病理学参照提供了优质可靠资料。
此外,病理报告还需要注明医院病历号、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以便于医院管理和统计数据。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d2c1fc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b.png)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过程。
它涉及到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和病理诊断的依据。
病理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机体细胞或组织,从而引起感染。
感染的程度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和致病力以及宿主免疫状态。
2. 炎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对其进行免疫防御,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包括免疫细胞的聚集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损伤和病理变化。
3. 组织损伤和修复: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的损伤和死亡。
机体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组织修复,包括再生和纤维化。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由于病理过程引起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病理变化可能包括细胞增生、细胞凋亡、细胞功能障碍、组织坏死和纤维化等。
研究病理过程对于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病理诊断中,通过对病理过程的分析和病理标本的观察,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预后,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 1 -。
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117f19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4.png)
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指的是细胞和组织受损及修复的一系列基本过程。
以下
列举的是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一些因素:
1.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是一些疾病的根本原因,但不是基
本病理过程的一部分。
基本病理过程关注的是在个体细胞或组织水平上的
病理变化。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毒素、辐射等,可以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进而引发疾病。
然而,环境因素本身并不是基本病理过程的一部分。
3.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免疫
系统的功能异常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免疫系统的异常可能导致炎症反应
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是与炎症和免疫过程相关的病理变化。
4.状态改变:有些疾病与个体的生理状态改变有关,例如妊娠导致的
生理性改变可能会引发一些特定的疾病。
然而,这些生理性改变不属于基
本病理过程。
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再生与修复是基本病理过程的核心内容。
细胞
损伤指的是细胞受到内外因素的损伤,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炎
症反应是机体对细胞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旨在清除损伤因子和修复
受损组织。
再生与修复是机体对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恢复过程,包括细胞增生、再生和结缔组织修复。
总之,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关注细胞和组织受损及修复的一系列基本过程,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状态改变等因素不直接相关。
常规病理技术流程和步骤
![常规病理技术流程和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c20a1a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4.png)
常规病理技术流程和步骤常规病理技术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标本的固定:通过手术从人体取下的组织称为标本。
标本取下后会立即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小的组织固定4~6小时,大的需要18~24小时甚至更久。
这一步是为了防止组织出现自溶现象。
2. 编号、取材、记录:组织固定好后,首先进行编号登记,然后由病理医师结合病理申请单上的相关资料进行取材。
取材过程中,医生会对标本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病灶范围、病灶数目等进行仔细观察和测量,同时由病理技术员与病理医生配合,将标本的大体情况登记录入系统,并将病变部位按照取材规范切成适当大小的组织块。
每一例标本都有唯一的病理号,且每一块组织都有其唯一的编号。
3. 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取好后装入写有病理编号的有孔小盒内,再放入病理组织脱水机中进行脱水、透明、浸蜡。
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十二道程序,耗时十四小时,一般在取材当日的夜间进行。
4. 包埋:将已经完成脱水、透明、浸蜡的标本放入专用模具,按规范摆放好,再加入包埋剂(最常用的包埋剂是石蜡),然后放在冷冻台上冷却,此时的标本已变成蜡块。
5. 切片、摊片、贴片、烤片:技术人员将包埋好的蜡块粗切后放在冷冻台上按序冷冻,然后在轮转切片机上切成厚3~5微米的组织蜡片。
切下的蜡片经过冷水展平后放到温水中慢慢展开,然后“定点”、“定向”地捞在专用玻片上。
载有组织的玻片再经过20-30分钟70-80℃烤箱烤干,使组织牢牢贴在玻片上。
6. 染色:最常见的是HE染色,将玻片上的超薄组织经过20多个染色缸的处理,变成彩色的图像。
7. 封片:在染好的组织上盖上一层透明的盖玻片,称为封片。
它能使切片在显微镜下显示出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8. 镜下阅片至报告发出:病理医师将封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运用病理学知识,结合有关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结果,对送检标本进行最后的诊断。
此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初诊医生和复诊医生的双人两级诊断。
如遇病变不典型,还需要重切、深切甚至补取材,又要1-2天;如遇到疑难病例,还需经过高级医师间讨论、会诊。
基本病理过程范文
![基本病理过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051fd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1.png)
基本病理过程范文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在人体发生疾病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和演变的过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的科学,通过对疾病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病理反应、病变和疾病发展的演变。
1.病理反应:是机体对病理刺激做出的生理和生化反应。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以保护身体不受进一步损害。
病理反应分为炎症反应和修复反应两个方面。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
炎症反应的特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扩张、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等变化,以吸引免疫细胞到达损伤部位,修复组织损伤。
修复反应是机体对组织损伤后的自身修复和再生反应。
当组织受损时,机体会通过多种机制来修复组织损伤,包括细胞增生和分化、细胞迁移、基质重建等过程。
修复反应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病变:是指在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
病变可以是组织、器官或整个机体水平的异常变化。
常见的病变包括炎症、坏死、萎缩、增生、肿瘤等。
炎症是病变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做出的病理反应。
炎症过程通常包括血管反应、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等变化。
炎症反应的结果取决于病因和机体的异常反应,可以是完全恢复,也可以是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损伤。
坏死是病变的一种严重形式,是组织细胞死亡和坏死的结果。
坏死通常发生在严重的缺血、感染或创伤等情况下,导致细胞脱落、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损失。
萎缩是病变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器官的退化和功能减退。
常见的萎缩包括肌肉萎缩、脑萎缩等。
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病理性萎缩通常是由长期的缺血、氧供不足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增生是病变的一种形式,是组织细胞数量的增加。
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如乳腺增生等;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恶性肿瘤。
肿瘤是一种良性或恶性的肿块,是病变的一种形式。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通常是由DNA突变和细胞增殖失控引起的。
1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
![1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dc157b2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f.png)
1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在生物体内所产生的基本病变的一系列过程。
病理过程涉及疾病的起因、发展、演变和结果等方面,它可以分为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四个阶段。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基本病理过程的各个阶段。
病因阶段是指疾病形成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有很多种类,可以是外部因素,如感染、损伤、环境因素等,也可以是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异常等。
发病机制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进展等过程。
它涉及到机体的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增殖等。
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病理改变是指疾病对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变化。
病理改变可以是形态学上的改变,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组织器官的变形等。
也可以是生理学上的改变,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和调节。
病理改变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患者身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局部的,如疼痛、红肿等。
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如发热、体重下降等。
临床表现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是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原因和基础。
病理改变是疾病的本质,它反映了疾病对机体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临床表现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病理改变的结果。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从病因和发病机制入手,通过对病理改变的了解来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基本病理过程是疾病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一系列过程。
它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四个阶段。
了解基本病理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诊断和治疗疾病。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d42d83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a.png)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是生物学、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炎症反应: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作用下,免疫系统激活并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引发炎症性疾病。
炎症介质可以引起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2. 细胞增殖和分化: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细胞增殖和分化,是指细胞在疾病状态下进行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可能会出现异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组织水肿: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组织水肿,是指组织中水分和盐分的积聚导致的肿胀。
组织水肿可以对各种疾病产生影响,包括炎症、肿瘤和创伤等。
4. 细胞分裂和凋亡: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细胞分裂和凋亡,是指细胞进行分裂和死亡的过程。
细胞分裂和凋亡的正常进行是维持生命和组织健康的重要保证,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这些过程可能会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免疫反应: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是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对病原体和其他异常细胞或分子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攻击行为,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基本病理过程的一些常见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对基本病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44900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a.png)
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
炎症:炎症是一种免疫系统反应,是对机体的损伤或感染的反应,以保护机体的免受损害的一种反应过程。
炎症期间会出现发热、红肿、发痒及其他症状。
凋亡:凋亡是细胞自我降解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可以通过正常成熟细胞的正常衰老、细胞自噬或者是向外的分泌物质来实现。
凋亡的过程可以涉及多种机制,这些机制可以促使细胞内的物质在死亡时释放出来。
脂肪浸润:脂肪浸润是指在器官的组织中有油脂或类似物质的存在。
它是一种特殊的病理表现,它在慢性炎症病变中也很常见。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学改变,意味着淋巴结因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而体积增大,其中可能有血液、淋巴液和病菌等细菌的存在。
囊性变化:囊性变化也称为囊肿,是指细胞增殖起病性表现,在细胞内形成封闭的囊膜,导致护膜内部的物质被滞留,可能会有血液、炎性渗出物和淋巴或细菌等等。
基本病理过程包括
![基本病理过程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e1ec1d0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d.png)
基本病理过程包括
病理过程是由医师来诊断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包括一系列连续步骤,主要有接诊、取材、制片、染色、观察、诊断、报告等几个过程。
接诊:医师收集病人的病史,根据病历收集患者的资料,然后分析患
者的病史,诊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以确定是否需要病理检查。
取材:根据医生确定的病情,取材是病理检查的首要步骤,由病理技
师收集患者的标本,包括组织的部分或细胞的部分,并将其加以保存。
制片:根据标本的性质,经过现代化的制片设备,将标本薄片加工成
3~5微米厚度,用于显微镜检查。
染色:为了更好地观察标本内部细胞结构及活性,病理技师利用一些
特殊染色试剂,染上各种不一样的色彩,可以看出每种细胞内部构造的不同,以便诊断。
观察:利用特制的显微镜观察病理标本,并利用特殊的方法观察细胞
的细微结构,例如酸性粒蛋白阳性的结构特征,染色前后的形态特征等。
诊断:在观察病理标本的基础上,由专业的病理医师根据患者的病史、组织结构及相关检验结果,结合细胞病变,尤其是肿瘤细胞,对患者采取
对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确诊。
7常见基本病理过程
![7常见基本病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3bb69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b.png)
7常见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进程的学科,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各个方面。
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是指炎症、坏死、增生、纤维化、变性、溶解和过度反应等。
下面将对这七种基本病理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1.炎症: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旨在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
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早期的炎症主要由血管扩张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炎症终止后,可能会形成炎症组织疤痕。
2.坏死: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常见于组织缺血、肿瘤、感染和化学损伤等。
坏死可能通过凝固、液化、干酪样或纤维样改变进行分类。
坏死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取决于损伤的严重性和细胞类型的敏感性。
坏死细胞的直接溶解、炎性细胞浸润和修复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和组织修复。
3.增生:增生是指组织细胞数目的明显增加。
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如骨骼肌增生;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乳腺增生性增生。
细胞增生可以通过增加细胞数量或增加细胞体积来实现。
增生通常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早期步骤,也是损伤后细胞修复的一种方式。
4.纤维化:纤维化是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在修复损伤时过度增生的结果。
纤维化通常由炎症和坏死后的修复反应引起。
长期持续的炎症刺激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合成增加,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在一些疾病中,如纤维化性肝硬化,大量瘢痕组织的形成会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5.变性:变性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变性通常由受损的细胞器、代谢障碍和毒素引起,如高热、辐射和酒精。
变性表现为细胞肿胀、核固缩、染色质浓缩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如果损伤继续存在,细胞可能发生坏死。
6.溶解:溶解是指组织或细胞的物质被酶类或其他化学物质分解为溶解液。
溶解通常由酶的不适当激活或释放引起,如胰腺炎时发生的酶的自体消化。
溶解造成的组织破坏通常引起炎症反应。
7.过度反应:过度反应是指机体对于刺激的过度或异常反应。
过度反应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功能引起,如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病理过程的特点
![病理过程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ba55d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1.png)
病理过程的特点病理过程指的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系列生物学变化。
病理过程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性。
这些变化包括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以及机体对外界刺激的生理和生化反应。
本文将从中心扩展的角度描述病理过程的特点。
一、多样性病理过程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疾病的病理过程不同。
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是不同的,因此病理过程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癌症的病理过程与心脏病的病理过程就有很大的差异。
2.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间的病理过程也有所不同。
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间的发展速度、严重程度和病理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这与个体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有关。
3.同一疾病在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过程也有所不同。
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肝硬化的早期和晚期的病理变化就不同。
二、复杂性病理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病理过程的发展是动态的。
病理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可以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如糖尿病和高血压。
2.病理过程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病理过程的发展不仅受到疾病本身的因素影响,也受到患者的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
此外,外界因素如环境和气候等也会影响病理过程的发展。
3.病理过程的发展是复杂的。
病理过程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单一过程,而是涉及到多个生物学系统的复杂过程。
不同的病理过程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总的来说,病理过程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病理过程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f053a4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0.png)
基本病理过程名词解释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es)是指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病理学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了解基本病理过程对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进行分类和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的解释。
1. 炎症(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它被认为是保护机体的一种生物学防御机制。
炎症性细胞和介质的释放导致局部组织血管扩张、渗出和活化。
炎症通常伴随着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2. 细胞变性(Cellular degeneration):细胞变性是指细胞受到损伤后的变化。
常见的细胞变性包括脂质变性、坏死、萎缩和固缩等。
细胞变性是机体对于环境损害的防御机制,也是疾病发展的重要一环。
3. 细胞增生(Cellular proliferation):细胞增生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
细胞增生可以是正常的生理性反应,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反应,如肿瘤的细胞增殖。
4. 纤维化(Fibrosis):纤维化是一种病理过程,它是由于过度的胶原沉积而导致的组织结构的重建和肉芽组织形成。
纤维化常常是局部或全身慢性炎症的后果。
5. 坏死(Necrosis):坏死是指受损细胞及其组织的死亡。
坏死可以是由于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无法修复而发生的死亡。
不同类型的坏死包括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和纤维蛋白样坏死等。
6. 萎缩(A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大小和数量的减少。
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如肌肉萎缩,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肾脏萎缩。
7. 肿瘤(Neoplasia):肿瘤是指细胞成长失控的生理状态,通常被定义为异常增生的结果,它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正常细胞不同。
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
8. 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免疫反应是机体对外界抗原刺激的一种特异性防御反应。
它包括无菌性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抗体和细胞毒性物质等介导的免疫反应。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63333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b.png)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在人体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包括病理学的各个阶段和病理学的相关概念。
病理过程的研究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炎症:炎症是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其特征是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和渗出液的积聚。
炎症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类型,它们的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略有不同。
2. 坏死: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常见于组织或细胞受损、血液供应中断或有害物质暴露等情况下。
坏死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死性溃疡等几种类型。
3. 增生:增生是指有机体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的增加。
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肿瘤细胞的增生。
4. 萎缩:萎缩是组织或器官细胞数量的减少。
萎缩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衰老、疾病或缺乏使用等。
5. 胚胎发育: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成为一个完整个体的过程。
胚胎发育包括受精、分裂、着床、器官发育等阶段,能够通过研究胚胎发育的畸形了解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6. 肿瘤发生和发展:肿瘤是指由异常细胞增生形成的一类疾病。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细胞遗传学、基因突变、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凋亡等多个方面。
7. 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指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异常,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代谢紊乱可以包括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蛋白质代谢紊乱等。
8.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免疫反应发生时,免疫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以保护机体的健康。
免疫反应也可出现异常,如自身免疫疾病。
总之,病理过程是反映疾病在人体内发展和演变的一种过程,通过对病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病理检查流程
![病理检查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732fcc4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b.png)
病理检查流程病理检查是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对组织、细胞和体液等样本进行分析,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病理检查的流程。
一、标本采集病理检查的第一步是采集标本,常见的标本包括组织切片、细胞涂片和体液。
组织切片是通过手术或活检获取的组织标本,细胞涂片是将细胞从体液或切片上取下涂在载玻片上,体液标本则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
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造成假象或损害患者。
二、标本处理采集到的标本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有效的信息。
对于组织切片,首先要进行固定处理,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得到固定,并保持其原有形态。
固定处理常用的方法有福尔马林固定、冷冻固定等。
对于细胞涂片和体液标本,可以直接进行染色或离心沉淀,以获取细胞或有关物质。
三、切片制备固定处理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切片制备,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首先将固定组织进行脱水处理,通过逐渐浸入乙醇、清洗剂等溶剂中,使组织中的水分逐渐被取代。
然后将脱水后的组织进行透明处理,使其能够被包埋在石蜡或树脂中。
最后,用切片机将固定好的组织切成薄片,一般为4-6微米厚。
四、染色与显微镜观察切片制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以增强细胞和组织的对比度,使其更易于观察。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染色完成后,使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染色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五、病理诊断与报告根据显微镜观察的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病理诊断,并撰写病理报告。
病理诊断主要是根据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如炎症、肿瘤、变性等。
病理报告则是将诊断结果详细记录,包括标本信息、病变描述、诊断结论和建议等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六、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估在病理检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包括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切片制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环节的控制,确保每个环节的操作符合规范。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301ef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8.png)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具有共性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
2.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
(生物、理化、营养、遗传、先天、免疫、心理和社会)4.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完全恢复正常。
5.活检:是指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6.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7.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8.机化: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9.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10.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或黑褐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11.肉芽组织: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12.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14.梗死: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且不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15.栓塞:循环血液中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16.充血:广义的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含血量增多,包括充血和淤血。
通常说的充血是指因动脉输人血量过多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内含血量增多。
17.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18.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凝固或有形成分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9.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性反应。
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24a3ad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5.png)
基本病理过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病理变化发生的一系列基本过程,包括病理反应、细胞损伤与死亡、炎症反应、愈合和纤维化等。
这些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为不同病理特征,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理解基本病理过程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关键。
1. 病理反应病理反应是细胞对各种病理刺激产生的对抗性反应。
这些刺激可以是化学物质、微生物、物理因素或其他因素。
病理反应包括细胞增生、变形、分化、代谢和分泌等。
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对病理刺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有时候,它们可以通过适应性变化来维持正常功能,而在极端情况下,则可能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
2. 细胞损伤与死亡细胞损伤和死亡是基本病理过程之一。
它们在许多疾病中互相关联,同时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内部或外部环境中某种因素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这些因素可能是氧化应激、热休克、药物、放射线、病毒、细菌等。
细胞损伤的程度和影响取决于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以及细胞对刺激的敏感度。
细胞死亡是指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和死亡。
细胞死亡可以是程序性死亡或非程序性死亡。
前者通常表现为凋亡和乳化,后者则可能表现为坏死和自噬。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原体和其他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其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失去功能。
炎症反应涉及到很多细胞和分子,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组织胺等。
炎症反应的目的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和其他刺激的伤害,同时也可以为机体的修复和再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的过度和持续可能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4. 愈合和纤维化愈合和纤维化是基本病理过程中最后的一环,主要表现为伤口愈合和疤痕形成。
愈合和纤维化的过程包括凝血、炎症、细胞增生、细胞分化和切割等。
在愈合和纤维化过程中,细胞会产生许多蛋白质和细胞外基质,以填补和支撑伤口。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该过程可能会失控并导致过度纤维化或瘢痕形成。
这可能会影响到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问题。
常见基本病理过程
![常见基本病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8c3e0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f.png)
肪空泡
23
3)玻璃样变性 又称透明变性,是指在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
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常见的有3种类型: •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 血管壁玻璃样变 • 细胞内玻璃样变
24
•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 常见于增生的纤维结缔
的棕黄色颗粒。
• 正常情况下,含铁血黄素见于有红细胞破坏的肝、脾和 骨髓的巨噬细胞内。
• 病理性含铁血黄素沉着多为局部性,见于陈旧性出血或 慢性淤血。
• 溶血性贫血有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时,可出现全身性含铁 血黄素沉着,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器官32。
②脂褐素:是溶酶体作用后剩下不再能被消化的物 质而形成的残余体。
状腺功能低下时的皮下组织。
28
黏液样变性
29
5)淀粉样变性 细胞间质,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出现的淀粉样蛋白质-黏
多糖复合物沉淀。 常规苏木精-伊红(H.E) 染色,镜下细胞外间质呈淡红
色的均质状。因与淀粉遇碘反应相似故得名。 特点为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血管壁及组织中而引起多
种病变,主要累及心、肾、肝、脾、胃肠、关节肌肉 及皮肤等器官及组织。 原因尚不明确,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有关炎症介 质,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蛋白沉积主要发生在细胞 外,造成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细胞和组织 的损伤
可逆性损伤 变性
不可逆性损伤 坏死
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 凝固性坏死 液化样坏死
坏疽
纤维样坏死
玻璃样变性
黏液样变性
病理性色素 沉着
淀粉样变性
病理性钙化
干酪样坏死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17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7ec9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c.png)
病理过程的名词解释病理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疾病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而病理过程,则是指疾病在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进程。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病理过程,并对其进行解释。
1. 炎症炎症是病理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机体对损伤、感染或其他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的典型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炎症发生在短时间内,由中性粒细胞主导;而慢性炎症则发展缓慢,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为主。
2. 坏死坏死指的是细胞或组织受到严重损伤,导致不可逆转的死亡。
坏死的原因可以是物理性损伤、感染、缺血等。
根据坏死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3. 萎缩萎缩是一种病理过程,其特征是组织或器官的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其功能衰退。
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例如人体老龄化过程中的器官萎缩;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器官萎缩。
4. 纤维化纤维化指的是机体为修复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纤维组织增生过程。
在纤维化过程中,炎症反应逐渐减弱,成纤维细胞活跃,合成胶原蛋白,并将其沉积在病变组织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化组织可能取代原有的正常组织,导致器官功能受到限制。
5. 癌变癌变是正常细胞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恶性转变的过程。
在癌变过程中,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等正常调控途径发生紊乱,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和突破正常屏障,最终形成肿瘤。
癌变可以发生在各种组织和器官,是许多常见恶性肿瘤的基础。
6. 水肿水肿是病理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组织液体积聚现象。
它发生的原因可以是体液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组织间隙的液体渗出等。
水肿使得受累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导致其功能受到限制。
7. 代偿代偿是一种适应性反应,机体在受到一定损伤或功能障碍时,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持相对平衡。
代偿可以发生在多个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级别。
例如,当心脏输送能力下降时,心脏可以促进心肌收缩力的增强来维持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低钾血症,水肿等。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强壮体魄+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特点:失水>失钠,口渴;有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
原因:水摄入减少;水丢失过多。
影响:脱水症;细胞内液向外液转移;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也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natremia),特点:失钠>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原因:肾内或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措施不当所致,如只补水不补盐。
影响: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经肾失钠-尿钠增多,肾外失钠-尿钠减少。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特点:失钠=失水,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等渗性液体的大量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均可致等渗性脱水。
不处理-高渗性脱水(不感蒸发+呼吸等丢失水分);补给过多低渗溶液-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特点: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原因:主要是多过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影响: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CNS症状;尿量早期增加,尿比重(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体重增加。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 但体内钾总量不一定少,但多数情况,低钾血症伴有缺钾。
原因:钾摄取不足;钾丢失过多;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毒物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影响:神经肌肉松弛-超极化阻滞状态腱反射减弱,呼吸肌麻痹,消化道运动降低;体外性低血压。
心肌-3高1低:收缩性减弱,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增高。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 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
原因:钾摄入过多;钾排出减少;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假性高钾血症。
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去极化阻滞状态,肌肉软弱无力至迟缓性麻痹;心肌-3低1高:兴奋性增高(严重时降低),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降低。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 alkaline urine):高血钾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原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严重患者,尤其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收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低镁血症(hypomagnesemia):血浆镁浓度低于0.75mmol/L称为~高镁血症(hypermagenesemia):血浆镁浓度高于1.25mmol/L称为~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称为~固定酸(fixed acid):这类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从肺呼出,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又称非挥发酸(unvolatile acid)。
固定酸主要来自蛋白质分解代谢。
包括:硫酸、磷酸、尿酸、甘油酸、丙酮酸、乳酸、三羧酸、酮体等。
SB(standard bicarbonate):标准碳酸氢盐。
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mmHg (5.32kPa),温度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的HCO3-的量。
标准22-27mmol/L,平均24 mmol/L。
AB(actual bicarbonate):实际碳酸氢盐。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若AB<SB,CO2排出过多,呼吸性碱中毒;A B>SB,CO2潴留,可见于呼吸性酸中毒;若AB、SB同增/减,反应代谢因素。
BB(buffer base):缓冲碱。
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
通常以氧饱和的全血在标准状态下测定,正常45-52mmol/L,正常48 mmol/L。
代谢性酸中毒时BB减少,代谢性碱中毒时BB升高。
BE(base excess):碱剩余。
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
范围-3.0~+3.0 mmol/L.用酸滴定:说明被测血碱过多,BE用正值标示;反之,用碱滴定,BE用负值标示。
代谢性酸中毒时BE负值增加;代谢性碱中毒时,BE正值增加。
AG(anion gap, AG):阴离子间隙。
指血浆中的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波动范围12±2mmol/L。
AG=UA-UC。
若AG>16mmol/L,可判断有代谢性酸中毒。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体内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单纯型酸碱紊乱。
缺氧(hypoxia):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 in blood,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最大携氧量。
取决于Hb的质(与氧结合能力)与量(每100ml血液所含Hb的数量)。
血氧容量反应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强弱。
正常值20ml/dl.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 in blood):100ml血液的实际携氧量。
包括结合于Hb中的氧和溶解于血浆中的氧量。
主要是Hb结合的氧量,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CaO2约为19ml/dl,CvO2约为14ml/dl。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反应组织的摄氧能力。
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Hb,SO2):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
主要取决于PaO2.发绀(cyanosis):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l):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即乏氧性缺氧(hypoxic hypoxia),又称低张性低氧血症(hypotonic hypoxemia)。
原因:外环境PO2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CO2max不变,其余血氧指标下降。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 hypoxia)。
原因:全身/局部性循环障碍。
CvO2下降,其余不变。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出所引起的缺氧称为~。
由于外呼吸功能正常,PaO2及血氧饱和度正常,又称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ia)。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又称氧利用障碍性缺氧(dysoxidative hypoxia)。
原因:组织中毒;维生素缺乏;线粒体损伤。
CvO2升高,其余不变。
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故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皮肤、黏膜呈咖啡色。
若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称为~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set point,SP)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时,称之为~过热(hyperthermia):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能激活活体内产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内生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EP):产EP物质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致热性细胞因子。
称为~应激(stress):又称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机体收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应激原(stressor):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任何刺激都可成为~ 分为内、外、心理/社会因素。
热休克蛋白(HSP):又称应急蛋白(stress protein,SP)。
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所表现的以基因变化为特征的防御适应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heatshock response,HSR)。
此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
应激相关疾病:以应激作为条件或诱因,在应激状态下加重或加速发生发展的疾病称为~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在缺血基础上回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自由基(free radical):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化学性质极为活泼,易于失去电子(氧化)或夺取电子(还原),特别是其氧化作用强,故具有强烈的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
分为氧自由基、脂性自由基、其他等~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为~如超氧阴离子(O ,单电子还原)和羟自由基(O H·,三电子还原)等。
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又称氧爆发(oxygen burst),再灌注期间组织重新获得O2,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即~而进一步造成组织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