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离辐射

合集下载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1. 引言1.1 介绍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至300GHz之间,波长在1mm至30cm之间的辐射。

与电离辐射不同,非电离辐射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直接离子化原子或分子,但仍然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和毫米波等类型的辐射。

无线电波是一种常见的非电离辐射,用于无线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

微波是一种波长短于电视和长波广播波段,长于红外线的电磁波。

毫米波是一种高频率、短波长的微波辐射,具有穿透能力较强的特点。

非电离辐射虽然不会直接致癌或引起DNA损伤,但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头痛、眩晕、失眠等健康问题。

尤其是高频率的辐射,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引起眼睑发红、皮肤灼热等症状。

对于频繁接触非电离辐射的人群,应当加强对辐射的防护与监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非电离辐射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1.2 辐射的分类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

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至300GHz之间的辐射,例如微波和无线电波。

这种类型的辐射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离开原子中的电子,因此不会产生离子化作用。

非电离辐射不会立即对人体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但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非电离辐射下可能会引起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非电离辐射主要来自于电视、手机、微波炉、通信基站等设备。

尽管这些设备的辐射水平通常在安全标准之内,但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了解非电离辐射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相关研究现状以及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也将提出展望和建议。

【字数:239】2. 正文2.1 非电离辐射的特点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到300GHz之间的辐射,也称为无电离辐射。

与电离辐射相比,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无法直接使原子或分子电离产生离子,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非电离辐射包括哪些

非电离辐射包括哪些

非电离辐射包括哪些
非电离辐射是指辐射源不具备足够能量将其所接触物质的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脱离而产生电离的种类。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包括:
1. 紫外线(UV)辐射:波长介于10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可引起皮肤晒伤和皮肤癌。

2. 可见光辐射:波长介于400纳米到700纳米之间,包括红、橙、黄、绿、青、蓝和紫等颜色,长期暴露在某些波长的可见光下可能导致眼睛损伤。

3. 红外线(IR)辐射:波长介于700纳米到1毫米之间,显现为热量,可使皮肤晒伤,长期暴露可能引发皮肤老化。

4. 鸟嘴微波辐射:波长范围为约1-100毫米,能够引起皮肤与眼睛烧伤。

5. 核磁共振(NMR)辐射:波长范围约为厘米级到米级,该辐射为强磁场激发的辐射,虽然能够引起水分子的共振,但它并不具有电离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非电离辐射不会产生离子,但长期暴露或高剂量暴露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减少非电离辐射的潜在风险。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指的是能量较低的辐射,无法将原子或分子电离的一种辐射。

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辐射,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

这些电磁辐射在
能量较低情况下无法将原子或分子电离,但仍然可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粒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粒子的辐射。

α粒子是
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能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β粒子包括电子和正电子,能量较低,穿透力相对较弱。

中子是中性粒子,能量较高,穿透力较强。

非电离辐射具有一定的生物效应,如长时间接触紫外线会导致皮肤晒伤和皮肤癌的发生。

粒子辐射也会对细胞和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甚至导致DNA的突变和细胞死亡。

为了减少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国际上制定了辐射防护标准和措施,包括限制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使用防护设备和合理使用辐射源等。

非电离辐射名词解释

非电离辐射名词解释

非电离辐射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非电离(或非电离)辐射是指任何类型的电磁辐射,它不携带足够的每量子能量(光子能量)来电离原子或分子——也就是说,从原子或分子中完全去除电子。

非电离电磁辐射在穿过物质时不会产生带电离子,而是具有仅用于激发(电子移动到更高能态)的足够能量。

非电离射不是重大的健康风险。

相反,电离辐射比非电离辐射频率更高、波长更短,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接触电离辐射会导致烧伤、放射病、多种癌症和遗传损伤。

使用电离辐射需要精心的辐射防护措施,而非电离辐射通常不需要这些措施。

辐射被认为电离的区域没有明确定义,因为不同的分子和原子以不同的能量电离。

通常的定义表明,粒子或光子能量小于10电子伏特(eV)的辐射被视为非电离辐射。

另一个建议的阈值是33电子伏特,这是电离水分子所需的能量。

到达地球的太阳光主要由非电离辐射组成,因为电离远紫外线已被大气中的气体(尤其是氧气)过滤掉。

来自太阳的剩余紫外线辐射会通过光化学和产生自由基的方式造成分子损伤(例如晒伤)。

二、与物质(包括活组织)相互作用的机制近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和低频射频(长波)都是非电离辐射的例子。

相比之下,远紫外光、X射线、伽马射线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所有粒子辐射都是电离的。

可见光和近紫外电磁辐射可能会引发光化学反应,或加速自由基反应,例如清漆的光化学老化或啤酒中调味化合物的分解以产生淡淡的风味。

近紫外线辐射虽然在技术上是非电离的,但仍可能在某些分子中激发并引起光化学反应。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紫外光子能量下,即使没有发生电离,分子也可能会被电子激发或提升为自由基形式。

电离的发生取决于单个粒子或波的能量,而不是它们的数量。

如果这些粒子或波没有携带足够的能量来电离,那么强烈的粒子或波不会引起电离,除非它们将物体的温度提高到足以通过以下过程电离小部分原子或分子的点热电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非电离辐射也能够引起热电离,如果它沉积足够的热量以将温度升高到电离能量。

非电离辐射标识

非电离辐射标识

非电离辐射标识
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较低的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辐射和无线电波等。

这些辐射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将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移除,因此被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感受到太阳的紫外线和可见光,我们可以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我们可以使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

这些辐射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不加注意,也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紫外线是一种常见的非电离辐射。

它可以引起皮肤癌和皮肤衰老。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在户外活动,或者在户外活动时使用防晒霜来保护皮肤。

微波辐射也是一种常见的非电离辐射。

微波炉使用的微波辐射可以加热食物,但如果不小心将微波炉泄漏的辐射暴露在人体上,可能会引起头痛、疲劳和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确保微波炉的密封性良好,不要在微波炉旁边待太久。

无线电波也是一种常见的非电离辐射。

我们使用手机、电视和无线网络时都会接触到无线电波。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无线电波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长时间接触无线电波的机会,例如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非电离辐射虽然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如果不加注意,
也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接触非电离辐射,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是指不能使物质电离的辐射,如电磁辐射(射线)、紫外线、微波辐射等。

这些辐射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具体包括:
1. 紫外线辐射: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以引起皮肤晒伤、皮肤癌等肌肤问题。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还可能导致眼疾病、免疫系统问题和光老化等。

2. 微波辐射:高强度的微波辐射会对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导致烧伤或灼伤。

长期暴露在微波辐射下还可能引发不孕、流产、白血病和癌症等。

3. 电磁辐射:长期接触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电磁敏感症状,如头痛、失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某些研究还指出,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电磁辐射下会增加白血病、肿瘤等疾病的风险。

4. 可见光辐射:如果长期暴露在过量的可见光下,如强烈的阳光或长时间直视强光源,可能会引起眼睛疲劳、眼睛干涩、视力衰退等问题。

尽管非电离辐射的危害比较温和,但长期接触或高强度暴露在这些辐射下仍然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暴露于辐射源的时间和强度,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免受危害。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四)激光
激 光 是 物 质 受 激 辐 射 所 发 出 的 光 放 大 (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故称激光。它是一种人造的、特殊类型
的非电离辐射,具有亮度高、方向性。相干性好等
一系列优异特性。所以,在工业、农业、国防。医 疗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出现红斑反应。

反复照射出现色素沉着。 过量照射,可致急性皮肤烧伤,进入皮下组织,使血液 及深部组织加热。
(2)眼睛

长期暴露于低能量的红外线,常见的是慢性充血性睑缘炎。

短波红外线能被角膜吸收产生角膜的热损伤,并能透过角膜
伤及虹膜;如果工龄够长,还可出现晶状体混浊,表现为白 内障,主诉是自觉视力减退;红外线性白内障 m和1.4-1.6 m。 0.8-1.2
①神经系统

最敏感和最常见,有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的功
能紊乱。

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头昏、乏
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为常见。

主诉有情绪不稳定、多汗、脱发、消瘦等。
②心血管系统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为多。
主要呈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主诉有心悸、心区 疼痛或压迫感。

但在大强度影响的后期,有的则相反呈心动过速、 血压波动及高血压的倾向。
③内分泌系统
女工常有月经周期紊乱 个别男工有性功能减退
未影响生育功能。
微波特有的危害
①眼睛: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部分人员中,可发现晶 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混浊,甚者可发生白内障。一般认
为微波能加速晶状体正常老化的过程。 ②血液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α射线等。

各种电磁辐射,由于其频率、波长、量子能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也不同。

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下面简要介绍了工作场所可能暴露的几种电磁辐射:(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防护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危害(1)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称为无线电波,量子能力很小。

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可分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

高频作业,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

高频介质加热对象是不良导体,广泛用于塑料热合、棉纱与木材的干燥、粮食烘干及橡胶硫化等。

高温化学反应和高温冶炼的高频等离子体技术。

工人作业地带的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如高频振荡管、电容器、电感线圈及馈线等部件。

非屏蔽高频输出变压器通常是工人操作岗位的主要辐射源。

微波作业,如微波加热广泛用于食品、木材、皮革及茶叶等加工,医药与纺织印染等行业。

烘干粮食、种子处理和害虫根除是微波在农业中的重要应用。

医疗卫生上主要用于消毒、灭菌与理疗等。

由于设备的密封结构松散,大多数生产现场都暴露在微波辐射下,造成微波能量外泄或由各种辐射结构(天线)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有机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

但在大强度长期射频辐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症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2)红外线辐射。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和强光灯可以成为红外辐射源。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紫外线可以出现在上述辐射电磁频谱中。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1. 引言1.1 什么是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非电离辐射是一种频率介于1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辐射,它包括微波辐射和射频辐射。

这种辐射与电离辐射不同,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从原子或分子中剥离电子,因此被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主要来自无线电波、微波炉、无线通信设备、雷达系统和电视广播等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非电离辐射的机会在不断增加。

虽然它并不像X射线或紫外线那样直接致命,但长期暴露于非电离辐射下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非电离辐射会通过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即辐射能量被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导致组织温度升高。

这会引起细胞损伤、蛋白质变性和细胞死亡等影响,从而影响器官功能和健康状况。

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电离辐射直接导致癌症等疾病,但长期暴露下可能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在面对非电离辐射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暴露的风险。

1.2 为什么非电离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Non-ionizing radiation, ranging from 10MHz to 300GHz, is a typ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that does not have enoughenergy to remove electrons from atoms, unlike ionizing radiation. While non-ionizing radiation is commonly used in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cell phones, Wi-Fi, and microwave ovens, it still poses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2. 正文2.1 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机制1. 热效应:当人体暴露在非电离辐射中时,辐射会产生热效应,导致组织和细胞受到加热。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49
信号与噪音



活细胞的环境由于有离子和带电分子的随机 运动产生电信号的噪音。 如果ELF产生的信号能被细胞感知到,那它 必须强于平均的噪音水平。 在环境背景水平,大部分模型都不适用
50
5.实验室研究


讨论理论问题之后,我们现在转向实验结果 已经过实验室研究的电磁场有, 静电场 静磁场 ELF电磁场
25
GBZ关于射频和微波辐射标准
• 30MHz-300MHz (超高频)
26
日常生活中的射频辐射数值
• 手机辐射:未接听(响铃时)50-70 µ W/cm2,接听时1-3 µ W/cm2 • 微波炉:正面观察窗350+ µ W/cm2
27
暴露评估—仪器
28
电磁场现场测量
29
感应和接触电流测量
7
危害识别—光辐射源
来源 太阳光 弧光灯 杀菌灯 汞-氙气灯 碳弧光 工业 红外源 金属卤化物灯 太阳灯 电焊弧光 关注的光谱范围 UV,可见光,近红外 UV,可见光,近红外 光化紫外线 UV-A,蓝光 UV,蓝光 IR 近紫外 ,可见光 UV,蓝光 UV,蓝光 潜在暴露 农业,建筑,绿化,环卫,及其他户外作业者 复印,光学实验室,娱乐场所 医院 ,实验室,诊所,维修间 维修间,工厂,仓库,健身房 实验室 钢厂,铸造厂,玻璃厂,干燥设备 印刷厂,维修,集成电路,制造业 制革,美容沙龙,减肥中心 建筑,维修
剂量测定
尽管如此,在低强度环境水平,那些报道的生 物学效应跟剂量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剂 量也很难精确计算。动物研究结果大都是阴性 的。 例如,什么情况下应该包含瞬变 这些问题对于以下研究非常重要: -为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评估方案 -把人类的暴露转换为等效的实验室 动物或细胞的暴露,以方便实验室研究。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辐射,其中非电离辐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辐射类型。

那么这种辐射对人的危害有哪些呢?本文将从非电离辐射的概念、分类着手,探讨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重点讲述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的分类非电离辐射是指没有足够的能量将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电子从分子中脱离的辐射。

它主要由电磁波和小粒子穿过物质内部或外部,对物质和生物体产生影响。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磁辐射:如无线电波、电磁能、微波辐射、电视辐射等。

2.紫外线:紫外线是一种较弱的电磁波,它被分为三类,分别是UV-A、UV-B、UV-C。

UV-C被臭氧层完全吸收,所以通常只有UV-A和UV-B对人类造成危害。

3.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主要由土壤、建筑材料、食品和医疗设备等产生,如氡、钡、铅等。

4.粒子辐射:这种辐射包括电子、中子、质子、氦核等。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非电离辐射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尽管它的能量通常比电离辐射的能量低,但是它对人体同样会产生危害。

以下是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对眼睛的危害电视器、电脑屏幕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长时间使用这些电子产品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视力下降等症状。

此外,紫外线还会导致眼睛出现黄斑病变等。

对皮肤的危害紫外线是致皮肤癌的一大危险因素,它能够损伤皮肤细胞,导致皮肤老化、出现色素沉着、色素斑等。

对生殖系统的危害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电磁辐射中,尤其是在高强度电磁辐射下,会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生殖系统病变等。

对免疫系统的危害长时间暴露在电磁辐射中,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疾病攻击。

其他方面的危害除了上述方面的危害,非电离辐射还会影响大脑功能、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等。

如何预防非电离辐射为了预防非电离辐射的危害,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控制暴露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时,应该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采取适当的休息措施,避免长时间连续作业。

非 电 离 辐 射

非 电 离 辐 射

三、紫外线:(ultzaviolet radation) 三、紫外线:(ultzaviolet radation)
1、对皮肤的损伤: 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 可引起皮肤红斑和色素沉着。 受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皮炎。表现 为红斑,有时伴有水泡和水肿。停止照 射后,一般在24h后消退,可有色素沉 着。 接触300nm波段的紫外线,可引起皮肤 灼伤。 长期暴露强紫外线可诱发皮肤癌。
4、血液系统: 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暂时下降。 根据国内调查资料:接触微波强度大于 220µw/ cm2的接触组血小板低于 80×109/L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女性常有月经紊乱。男性可出现机能减退, 阳痿。 动物实验证实:用较高强度的微波辐射雄性 动物睾丸,由于微波的致热效应能抑制精子 生成过程,精子存活数暂时减少,活动能力 下降,可致暂时性不育。 射频辐射对机体的作用多为功能性改变,多 数人在脱离接触后数周或数月可恢复。 国外学者多次报道,微波辐射对人类的遗传 有一定的影响。在卫生学调查中发现一个现 象,接触微波的男性工作人员,生女孩的几 率高于对照组。
(四)生物学效应:
1、致热效应学说 致热效应是指射频辐射对机体的整体或局部 加热。 ①离子导电耗损: 在人体组织内有电解质溶液,其中的电子和 离子受电场作用发生移动,当频率很高时在 其平衡位置振动,使电解质发热,这时可产 生局部感应涡流而发热。 ②极性分子介质耗损: 电磁波辐射能量可传到人体组织中,使非极 性分子发生极性化成为偶极子,极性分子重 新排列,由于偶极子的趋向作用而发生频率 极高的振荡运动而发热。在趋向过程中偶极 子与周围分子碰撞摩擦而产热。
α、β粒子,中子,质子属电离辐射中的粒子 辐射。 非电离辐射:若量子能量水平在10-12ev以下 的电离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组织电离,其主 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引起组织分子的旋转或颤 动,常以热的形式消耗能量,这种不足以导 致组织电离的射线,称为非电离辐射。 如红外线的量子能量仅为1.55ev,不能使生物 组织发生电离。红外线以热的形式释放能量, 从而产生热效应。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什么是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电磁波以外的辐射类型,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

它们与电离辐射不同,不具有足以使分子或原子电离的能量。

因此,非电离辐射通常被认为是相对较安全的。

然而,长期接触较高剂量的非电离辐射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对人们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紫外线紫外线是一种高能量电磁辐射,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UVA、UVB和UVC。

虽然大气层能够吸收大部分UVC和部分UVB,但UVA是能够穿过大气层并到达地球表面的。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的危害包括:•皮肤癌: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可能会导致角质瘤、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皮肤癌变;•眼白变黄:紫外线会使眼白变黄,并可能导致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等疾病。

可见光和红外线虽然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危害相对较小,但长期接触仍可能带来问题。

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可见光和红外线下,有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和充血等问题。

微波和无线电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电离辐射类型。

它们主要是通过手机和Wi-Fi等设备产生的。

虽然微波和无线电波的剂量和频率相对较低,但长期的暴露仍然可能导致以下问题:•癫痫:长期暴露在微波和无线电波下,可能会导致癫痫发作;•头痛和失眠:长期暴露在微波和无线电波下,可能会导致头痛和失眠;•癌症:尽管尚未得出确凿的结论,长期接触微波和无线电波仍可能会导致某些类型的癌症。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长期暴露在非电离辐射下导致的健康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的预防措施:紫外线•选择防紫外线衣物和帽子:穿戴防晒衣物和宽边帽,在阳光强烈的时段避免在户外活动;•使用防晒霜:选择SPF值合适的防晒霜,每天连续使用30分钟以上;•戴太阳镜:选择适合的太阳镜,能够过滤UVA和UVB。

可见光和红外线•避免长时间盯着日光灯、电脑和手机屏幕;•调节距离:与电脑和手机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以上;•改变看的角度:碰到高度不对,调整屏幕的高度高于/等于眼睛高度;碰到左右位置不对,调整屏幕位置使之左右与自己视线能对齐。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 物体电离,只能使组织分子旋转和颤动,这 类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称为非电离辐 射。主要包括:可见光线,红外线,射频辐 射(微波与高频波),紫外线 。
环境中非电离辐射来源于天然、日常生活用 品或其它人为的发生源,可以说无处不在。
一、非电离辐射的定义
电磁辐射波谱图


紫苋菜 紫苋菜能抗辐射、抗突变、抗氧化,与其含 硒有关。硒是种重要的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 免疫功能,保护人体健康。常吃含硒丰富的紫 苋菜,可提高人体对抗辐射的能力。
黑芝麻 中医理论认为,黑色入肾,“肾主骨升髓通 于脑”,各种辐射危害主要影响人体大脑和骨 髓,使人免疫系统受损。多吃补肾食品可增强 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能有效保护人 体健康。
二,高周波机台的原理
高周波的原理
高周波即高频波,高周波是指频 率大于100Khz的电磁波。
高周波机台是由电子管自激振荡 器产生高频电磁场,被加工塑胶 在上.下电极间的高频电磁场中, 其内部分子被极化而相互运动磨 擦,自身产生热量,在模具的压 力下达到熔接的目的。
二,高周波机台的原理
安全注意事项: 1>.操作人員手禁止穿戴手链、手表、戒指等金属物品, 注意力集中,以免烫伤; 2>.阳极电流(同调器)不可调的太大,以免产生火花,使机 器不能使用; 3>.時刻保持机器台面整洁.剪刀、铁尺等金属工具要远离 压模; 4>.如有异常、声音、气味等要立即关机,請專業維修人 員处理; 5>.非熟练人员不得操作此机器、非维修人员不得打开主 机箱,维修时要关掉电源.
三,非电离辐射的危害
(4)造血系统:接触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暂时 性下降,少数人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脱离后一段时 间可恢复。 (5)生殖系统:女工常有月经异常,少数男工性功能减退。 一般脱离照射后多数人都可以恢复。 (6)DNA系统:破坏人体DNA染色体,造成胎儿智力低下, 肢体残疾,严重的丧失免疫功能并引发白血病。 (7)其它:作用于皮肤可产生热作用,照射后体温升高, 血浆内皮质酮升高。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是什么非电离辐射包括低能量的电磁辐射。

有紫外线、光线、红内线、微波及无线电波等。

它们的能量不高,只会令物质内的粒子震动,温度上升。

事实上,非电离辐射在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

例如微波炉及通讯用的无线电波等。

紫外线虽然不是电离辐射,但从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亦足够灼伤皮肤。

在云量较少的日子,应该造足防晒措施,避免被太阳的紫外线灼伤。

非电离辐射亦包括超声波。

超声波是很高频率的声波。

超声波可以形成超声波影像,作为诊断疾病之用。

定义:非电离辐射之能量较电离辐射弱。

非电离辐射不会电离物质,而会改变分子或原子之旋转,振动或价层电子轨态。

非电离辐射对生物活组织的影响;不同的非电离辐射可产生不同之生物学作用。

电离辐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等,如生产上测料位用的料位仪、X射线探伤及测厚仪、测水份用的中子射线、医学上用的X射线诊断机、γ射线治疗机、核医学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试剂等。

按照辐射粒子能否引起传播介质的电离,把辐射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实电磁辐射只是一种电磁波。

我们常说的非电离性的电磁波是指频率在30~3000MHz的射频和微波段的电磁波,由于其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令中性分子及原子电离,故有非电离性称谓。

辐射的分类按照辐射粒子能否引起传播介质的电离,把辐射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实电磁辐射只是一种电磁波。

我们常说的非电离性的电磁波是指频率在30~3000MHz的射频和微波段的电磁波,由于其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令中性分子及原子电离,故有非电离性称谓。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类。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自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通常把这些天然辐射源的照射称为天然本底照射。

本底照射主要来自宇宙线、地球本身的放射性核素以及由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这些放射性核素可以从外部对人体引起照射,亦可因空气、水、食物中含有这些放射性核素,通过吸入或食入体内造成内照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系指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而言。

它们都属于电磁辐射谱中的特定波段。

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

波长短,频率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大,生物学作用强。

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可致电离作用而使机体受到严重损害,这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红外线量子的能量水平仅为1.55eV,不能使生物组织发生电离。

这类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线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除取决于量子能量水平外,束(流)的强度(功率密度)、辐射能在组织中的吸收程度、单一波长(单色)或宽频谱;相干光或非相干光、光束或场源是扩散的或是点源等因素,都可影响其对机体作用的强弱。

一、高频电磁场与微波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频段,波长范围为1mm-3km.高频电路周围发生的交变电磁场可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

离开辐射源2D2/λ(D指辐射源门径,λ指波长)的距离作为两区域的分界。

近区场又可分为感应近区场与辐射近区场,以离开辐射源λ/2π(近似看成λ/6)为分界距离,小于λ/2π的区域为感应近区场,大于λ/2π小于2D2/λ的区域为辐射近区场。

在感应近区场内电场与磁场强度不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故电场强度(伏/米,V /m)和磁场强度(安/米;A/m)要分别测量。

高频振荡电流的频率高达300MHz以上时,作业人员处在远区场内工作,人们受到的是辐射波能的影响。

通常把波长1m-1mm的电磁波称作微波,其强度以功率密度来表示,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mW/cm2)或微瓦/平方厘米(Μw/cm2)。

在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辐射源距离的立方成反比,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高频作业场所,金属物体的存在及配置情况会影响电磁场的强度和分布。

金属是良导体,在电磁场中感应生成高频电流后又在其周围空间形成二次辐射的高频电磁场。

因此,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测定中需予以注意。

(一)接触机会1.高频感应加热高频热处理、焊接、冶炼;半导体材料加工,如区域熔炼和外延等。

使用频率多为300kHz-30MHz。

2.高频介质加热加热对象为不良导体,如塑料制品热合,木材;棉纱的烘干,橡胶的硫化等。

使用频率为10-30MHz。

3.微波主要用于雷达导航、探测、通讯、电视及核物理科学研究等。

频率一般在3-300GHz之间。

微波加热用于木材、纸张、药材、皮革的干燥,食品加工,医学上的理疗等。

国际间对微波加热设备均采用2450MHz和9l5MHz的固定额率。

(二)对机体影响较大强度无线电波对机体的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头昏、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为常见。

此外,诉有情绪不稳定、多汗、脱发、消瘦等。

较具有特征的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反映在心血管系统,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为多。

主要呈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但在大强度影响的后阶段,有的则相反呈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及高血压的倾向。

主诉有心悸、心区疼痛或压迫感。

女工常有月经周期紊乱,个别男工有性功能减退的主诉,但未影响生育功能。

上述表现,在高频电磁场与微波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微波接触者除神经衰弱症状较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外,在往伴有其他方面改变。

如脑电图检查,有慢波显著增加的现象,脱离接触后大都可以恢复。

高频电磁场对周围血象一般无影响,而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下降。

高额电磁体不影响工人的视力。

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部分人员中,可发现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混浊,也有白内障病例的个案报告。

实验证实,大强度微波照射可使兔眼发生白内障。

促也有否定微波慢性作用对晶状体有影响的报告。

一般认为微波能加速晶状体正常老化的过程。

一般而言,无线电波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引起功能性改变,多数人在停止接触后数周或数月可恢复。

无线电波生物学作用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有致热效应说与非致热效应说。

作为一般规律,无线电波的生物学活性随波长的缩短而递增,即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

场强愈大,作用时间愈长,作用间歇期愈短,对机体影响愈严重。

脉冲波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比连续波严重。

辐射强度随着与辐射源距离的加大而迅速递减。

(三)防护措施1.高频电磁场的防护对高频加热设备来说,高频电磁场源有高额振荡管、振荡回路(电容器组和电感线圈)、高频馈线、高频感应线圈或工作电容极板。

(1)场源的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属材料包围场源,以吸收和反射场能,使操作地点电磁场强度减低。

屏蔽材料吸收的场能可转为感应电流经接地装置引入地下。

(2)远距离操作:如操作岗位距场源较远就不一定都要求屏蔽,但在其周围要有明显标志。

对一时难以屏蔽的场源,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

(3)合理的车间布局:高频加热车间要求较一般车间宽敞。

各高频机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安装高频机时,应使场源尽可能远离操作岗位和休息地点。

馈线不宜过长,特别是一机多用时,更应充分考虑到场源与作业点的合理布局。

(4)卫生标准,我国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 10437—89)规定,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一日8小时暴露的容许接触限值:连续波为0.05mw/cm3(14V/m),脉冲波0.025mW/cm2 (10V/m)。

2.微波的防护在工厂装机调试过程中,微波辐射源为磁控管、速调管、调制管,偶有敞开的波导管和发射天线。

在使用时,发射天线为主要辐射源,其次是波导管连接处的泄漏。

微波加热设备的缝隙,物料出入口可有微波漏出。

(1)微波辐射能吸收:调试微波机时,需安装功率吸收天线(如等效天线)吸收微波能量,使其不向空间发射。

需要在屏蔽小室内调试微波机时,小室内四周上下各面均应敷设微波吸收材料。

(2)合理配置工作位置:根据微波发射有方向性的特点,工作点应置于辐射强度最小的部位,尽量避免在辐射束的正前方进行工作。

(3)个体防护用品:一时难以采取其他有效防护措施,短时间作业可穿戴防微波专用的防护衣帽和防护眼镜。

(4)健康检查:1-2年一次,重点观察眼晶状体的变化,、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外周血象及男性生殖功能。

(5)卫生标准:我国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l0436—89)规定,作业场所微波辐射的容许接触限值:连续波,平均功率密度50从μW/cm2,日接触剂量400μW·h /cm2;脉冲波非固定辐射,平均功率密度50μW/cm2,日接触剂量400μW·h /cm2,;脉冲波固定辐射,平均功率密度25μW/cm2:,日接触剂量200μW·h /cm2二、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即红外线,也称热射线。

凡温度0OK(一273℃)以上的物体;都能发射出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愈高,辐射强度愈大,其峰值辐射波长愈短(即近红外线成分愈多)。

进一步从理论上讲,黑体(理想热辐射体)的温度与其峰值辐射波长的关系可用λmaxT=C表示之,其中T表示绝对温度(OK),λmax表示峰值辐射波长,C为常数,等于2897微米·度。

(一)接触视会。

自然界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为最强。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

炼钢工、铸锭工、轧钢工、锻纲工、玻璃熔吹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照射;特别是在加料、取样、测温、扒渣等操作时。

二)对视肄影响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大部分被吸收,只有1.4%左右被反射。

较大强度短时间照射,皮肤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出现红斑反应。

停止接触后红斑消失。

反复照射,局部可出现色素沉着。

适量的红外线,对人体无害而有益于健康,过量的照射,除发生皮肤急性灼伤外,特别是近红外(短波红外线)可透入皮下组织,使血液及深部组织加热。

此外,红外线对眼睛可发生有害作用。

1.对角膜的损害吸收大剂量红外辐射可致热损伤,使角膜表皮细胞受到破坏;但接触机会极少,除观看核火球和红外线激光等强光外,一般不会发生。

2.红外线白内障红外线引起白内障多发生于工龄长的工人。

诱发白内障的波段主要是0.8-12μm和1. 4-1.6μm。

其损害系由于晶状体及其周围组织(如虹膜)吸收辐射能,导致晶状体温度升高之故。

最初,患者除自觉视力逐渐减退外,无其他主诉。

晶状体开始时表现为后皮质外层有边缘清晰的混浊区,初期呈不规则网状,继而演变成边界不规则的盘状混浊,后循晶体轴方向伸入皮质,或发展为板状混浊,裂隙灯下检查呈金黄色的结晶体光泽。

最终晶体全部混浊,与老年性白内障难以区别。

此时患者视力显著减退,只可见手动影。

一般两眼同时发生,进展缓慢。

3.视网膜脉络膜灼伤波长小于1rL凹的红外线和可见光可达到视网膜,主要伤害黄斑区。

工业上多发生于使用弧光灯、电焊、氧乙炔焊等作业。

(三)防护措施严禁裸眼观看强光源。

生产操作中应戴绿色玻片防护镜,镜片中需含有氧化亚铁或其他可有效滤过红外线的成分。

三、紫外辐射波长100-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射,亦称紫外线。

波长短于160nm的紫外线核空气完全吸收。

200~320nm波段的紫外线可被眼睛角膜和皮肤的上皮层吸收,能引起皮肤红斑、光敏感作用和角膜结膜炎。

(一)接触机会自然界中的紫外线见于太阳辐射,对人健康起着积极作用。

接触过强的紫外线可对机体产生危害,特别是对限晴的损伤,在生产环境中,凡是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

随着物体温度升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其强度也增大。

冶炼炉(高炉、平炉)炉温在1200-2000℃时,产生的紫外线强度不大,波长在320nm左右。

电焊、气焊、电炉炼钢,温度在3000℃时可产生短于290nm的紫外线。

乙炔气焊、电焊温度在3200它时,紫外线波长可短于230nm。

探照灯、水银石英灯发射的紫外线波长为220~240nm。

除上述外,从事碳弧灯和水银灯制版或摄影工作,紫外线灯消毒等工作,亦会受到过量紫外线照射。

(二)对机体影响1.对皮肤的作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为不同深度的皮肤组织所吸收。

波长小于220nm的紫外线,几乎全被角化层吸收。

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能引起红斑反应。

波长大于3.29nm和小于240nm的紫外线,红斑作用微弱或没有。

红斑潜伏期为数小时,色微红,界限分明,在停止照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消退i如遭受过强的紫外线照射,可发生弥漫性红斑,有痒感或烧灼感,并可形成小水泡相水肿,此时往往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疲劳、周身不适等:一般在数天内消退;留有色素沉着。

国外报道,长期接触紫外线可诱发皮肤癌,并已有动物实验证实。

2.对眼睛的损伤波长在250-320nm的紫外线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常因电弧光所致,故称为电光性眼炎。

对角膜作用最强的波长为288nm。

本病多见于电焊辅助工。

一般在受照射后6-8小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