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离辐射

合集下载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1. 引言1.1 介绍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至300GHz之间,波长在1mm至30cm之间的辐射。

与电离辐射不同,非电离辐射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直接离子化原子或分子,但仍然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和毫米波等类型的辐射。

无线电波是一种常见的非电离辐射,用于无线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

微波是一种波长短于电视和长波广播波段,长于红外线的电磁波。

毫米波是一种高频率、短波长的微波辐射,具有穿透能力较强的特点。

非电离辐射虽然不会直接致癌或引起DNA损伤,但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头痛、眩晕、失眠等健康问题。

尤其是高频率的辐射,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引起眼睑发红、皮肤灼热等症状。

对于频繁接触非电离辐射的人群,应当加强对辐射的防护与监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非电离辐射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1.2 辐射的分类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

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至300GHz之间的辐射,例如微波和无线电波。

这种类型的辐射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离开原子中的电子,因此不会产生离子化作用。

非电离辐射不会立即对人体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但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非电离辐射下可能会引起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非电离辐射主要来自于电视、手机、微波炉、通信基站等设备。

尽管这些设备的辐射水平通常在安全标准之内,但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了解非电离辐射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相关研究现状以及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也将提出展望和建议。

【字数:239】2. 正文2.1 非电离辐射的特点非电离辐射是指频率在10MHz到300GHz之间的辐射,也称为无电离辐射。

与电离辐射相比,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无法直接使原子或分子电离产生离子,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非电离辐射作业与健康

非电离辐射作业与健康

国内研究进展
1 2
基础研究
我国在非电离辐射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包括电磁场生物学效应、微波损伤机制等。
应用研究
我国在非电离辐射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 成果,如电磁场在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3
政策制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电离辐射的监管工作,制定 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和政策,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安 全。
配备个人剂量计
为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计,实时监测和记录他们所受到的辐射剂量,以便及 时采取应对措施。
工作场所防护措施
优化工作流程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技术手段,降低 非电离辐射的产生和泄漏,从源头上 减少辐射对工作人员的暴露。
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在工作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提醒工作人员注意辐射危害,加强自 我保护意识。
非电离辐射作业与健康
目 录
• 非电离辐射概述 • 非电离辐射的健康影响 • 非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 • 非电离辐射的监测与评估 • 非电离辐射作业的安全管理 • 非电离Fra bibliotek射的科研进展与展望
01 非电离辐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较低,不足 以引起物质分子或原子电离的电 磁辐射。
特性
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主要对 物体产生热效应,如微波炉、红 外线理疗仪等。
个体防护措施
提供适当的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降低暴露风险。
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
健康调查
01
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健康调查,了解潜在的健康问题。
风险评估
02
根据监测数据和健康调查结果,评估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健康监护
03
对高暴露人员进行定期健康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电磁辐射国标

电磁辐射国标

电磁辐射国标1. 概述电磁辐射国标是指对电磁辐射进行规范和限制的国家标准。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场能量传播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在现代社会中,电磁辐射源非常广泛,包括手机、电视、电脑、微波炉等电子设备。

由于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制定电磁辐射国标具有重要意义。

2. 电磁辐射的分类电磁辐射可以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两类。

2.1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电磁辐射对原子或分子不会产生电离作用的辐射。

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等。

2.1.1 无线电波和微波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辐射主要来自通信设备和雷达等电子设备。

其频率较低,对人体影响相对较小。

但是长时间暴露在高功率无线电波和微波辐射下可能会导致热效应。

2.1.2 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辐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辐射主要来自太阳和光源等。

可见光对人体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紫外线辐射对皮肤和眼睛有较大的伤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2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电磁辐射能量足以使原子或分子电离的辐射。

主要包括X射线和γ射线等。

3. 电磁辐射国标的制定电磁辐射国标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公众和劳动者免受电磁辐射的危害。

制定国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辐射源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辐射源,制定相应的辐射限值和监测要求。

例如,手机辐射的国标和电视辐射的国标可能有所不同。

3.2 辐射限值的设定根据已有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制定辐射限值,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辐射限值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频率、功率密度和暴露时间等。

3.3 监测和检测方法制定国标还需要包括辐射监测和检测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监测和检测方法应该简便易行,并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实施。

4. 电磁辐射国标的重要性制定电磁辐射国标对于保护公众和劳动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1 保护公众健康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癌症和生殖问题等。

制定国标可以限制辐射水平,降低公众患病风险。

非电离辐射包括哪些

非电离辐射包括哪些

非电离辐射包括哪些
非电离辐射是指辐射源不具备足够能量将其所接触物质的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脱离而产生电离的种类。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包括:
1. 紫外线(UV)辐射:波长介于10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可引起皮肤晒伤和皮肤癌。

2. 可见光辐射:波长介于400纳米到700纳米之间,包括红、橙、黄、绿、青、蓝和紫等颜色,长期暴露在某些波长的可见光下可能导致眼睛损伤。

3. 红外线(IR)辐射:波长介于700纳米到1毫米之间,显现为热量,可使皮肤晒伤,长期暴露可能引发皮肤老化。

4. 鸟嘴微波辐射:波长范围为约1-100毫米,能够引起皮肤与眼睛烧伤。

5. 核磁共振(NMR)辐射:波长范围约为厘米级到米级,该辐射为强磁场激发的辐射,虽然能够引起水分子的共振,但它并不具有电离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非电离辐射不会产生离子,但长期暴露或高剂量暴露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减少非电离辐射的潜在风险。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指的是能量较低的辐射,无法将原子或分子电离的一种辐射。

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电磁辐射是一种能量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辐射,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

这些电磁辐射在
能量较低情况下无法将原子或分子电离,但仍然可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粒子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等粒子的辐射。

α粒子是
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能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β粒子包括电子和正电子,能量较低,穿透力相对较弱。

中子是中性粒子,能量较高,穿透力较强。

非电离辐射具有一定的生物效应,如长时间接触紫外线会导致皮肤晒伤和皮肤癌的发生。

粒子辐射也会对细胞和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甚至导致DNA的突变和细胞死亡。

为了减少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国际上制定了辐射防护标准和措施,包括限制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使用防护设备和合理使用辐射源等。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摘要】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的辐射形式。

文章首先介绍了非电离辐射的特点和为什么它对人体有害。

接着探讨了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可能导致的癌症风险以及对儿童和孕妇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如何减少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建议,包括加强监测、推广使用防辐射设备和制定更严格的辐射标准。

对于这种辐射类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警惕,并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来降低其产生的风险。

【关键词】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 人体健康, 危害, 传播特点, 癌症, 儿童, 孕妇, 减少, 监测, 防辐射设备, 辐射标准。

1. 引言1.1 什么是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是指一种电磁辐射,它具有较高的频率和能量。

这种辐射属于高频电磁波的范畴,具有较短的波长。

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的区别在于它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将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移除,因此不会对物质产生电离效应。

尽管非电离辐射没有直接的离子化作用,但它仍然能够与人体的细胞和组织发生相互作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和红外线等。

这些辐射来源于各种电子设备,如手机、微波炉、无线网络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非电离辐射越来越多,因此对其潜在的健康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的传播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迅速传播到人体内部并与细胞相互作用。

由于其频率较高,在穿透材料时不易被阻挡,因此对人体的影响较为复杂和深远。

对于这种辐射的影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其危害性和防范措施。

1.2 为什么非电离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虽然没有足够的能量来离开原子或分子,但它仍然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这是因为非电离辐射在人体组织中产生热量,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非电离辐射名词解释

非电离辐射名词解释

非电离辐射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非电离(或非电离)辐射是指任何类型的电磁辐射,它不携带足够的每量子能量(光子能量)来电离原子或分子——也就是说,从原子或分子中完全去除电子。

非电离电磁辐射在穿过物质时不会产生带电离子,而是具有仅用于激发(电子移动到更高能态)的足够能量。

非电离射不是重大的健康风险。

相反,电离辐射比非电离辐射频率更高、波长更短,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接触电离辐射会导致烧伤、放射病、多种癌症和遗传损伤。

使用电离辐射需要精心的辐射防护措施,而非电离辐射通常不需要这些措施。

辐射被认为电离的区域没有明确定义,因为不同的分子和原子以不同的能量电离。

通常的定义表明,粒子或光子能量小于10电子伏特(eV)的辐射被视为非电离辐射。

另一个建议的阈值是33电子伏特,这是电离水分子所需的能量。

到达地球的太阳光主要由非电离辐射组成,因为电离远紫外线已被大气中的气体(尤其是氧气)过滤掉。

来自太阳的剩余紫外线辐射会通过光化学和产生自由基的方式造成分子损伤(例如晒伤)。

二、与物质(包括活组织)相互作用的机制近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和低频射频(长波)都是非电离辐射的例子。

相比之下,远紫外光、X射线、伽马射线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所有粒子辐射都是电离的。

可见光和近紫外电磁辐射可能会引发光化学反应,或加速自由基反应,例如清漆的光化学老化或啤酒中调味化合物的分解以产生淡淡的风味。

近紫外线辐射虽然在技术上是非电离的,但仍可能在某些分子中激发并引起光化学反应。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紫外光子能量下,即使没有发生电离,分子也可能会被电子激发或提升为自由基形式。

电离的发生取决于单个粒子或波的能量,而不是它们的数量。

如果这些粒子或波没有携带足够的能量来电离,那么强烈的粒子或波不会引起电离,除非它们将物体的温度提高到足以通过以下过程电离小部分原子或分子的点热电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非电离辐射也能够引起热电离,如果它沉积足够的热量以将温度升高到电离能量。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系指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而言。

它们都属于电磁辐射谱中的特定波段。

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

波长短,频率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大,生物学作用强。

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以上时可致电离作用而使机体受到严重损害,这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红外线量子的能量水平仅为1.55eV,不能使生物组织发生电离。

这类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线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除取决于量子能量水平外,束(流)的强度(功率密度)、辐射能在组织中的吸收程度、单一波长(单色)或宽频谱;相干光或非相干光、光束或场源是扩散的或是点源等因素,都可影响其对机体作用的强弱。

一、高频电磁场与微波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频段,波长范围为1mm-3km.高频电路周围发生的交变电磁场可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

离开辐射源2D2/λ(D指辐射源门径,λ指波长)的距离作为两区域的分界。

近区场又可分为感应近区场与辐射近区场,以离开辐射源λ/2π(近似看成λ/6)为分界距离,小于λ/2π的区域为感应近区场,大于λ/2π小于2D2/λ的区域为辐射近区场。

在感应近区场内电场与磁场强度不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故电场强度(伏/米,V /m)和磁场强度(安/米;A/m)要分别测量。

高频振荡电流的频率高达300MHz以上时,作业人员处在远区场内工作,人们受到的是辐射波能的影响。

通常把波长1m-1mm的电磁波称作微波,其强度以功率密度来表示,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mW/cm2)或微瓦/平方厘米(Μw/cm2)。

在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辐射源距离的立方成反比,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高频作业场所,金属物体的存在及配置情况会影响电磁场的强度和分布。

金属是良导体,在电磁场中感应生成高频电流后又在其周围空间形成二次辐射的高频电磁场。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

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对人体的危害1. 引言1.1 什么是非电离辐射(10MHz至300GHz)非电离辐射是一种频率介于10MHz至300GHz之间的电磁辐射,它包括微波辐射和射频辐射。

这种辐射与电离辐射不同,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从原子或分子中剥离电子,因此被称为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主要来自无线电波、微波炉、无线通信设备、雷达系统和电视广播等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非电离辐射的机会在不断增加。

虽然它并不像X射线或紫外线那样直接致命,但长期暴露于非电离辐射下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非电离辐射会通过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即辐射能量被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导致组织温度升高。

这会引起细胞损伤、蛋白质变性和细胞死亡等影响,从而影响器官功能和健康状况。

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电离辐射直接导致癌症等疾病,但长期暴露下可能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潜在影响。

在面对非电离辐射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暴露的风险。

1.2 为什么非电离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Non-ionizing radiation, ranging from 10MHz to 300GHz, is a typ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that does not have enoughenergy to remove electrons from atoms, unlike ionizing radiation. While non-ionizing radiation is commonly used in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cell phones, Wi-Fi, and microwave ovens, it still poses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2. 正文2.1 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机制1. 热效应:当人体暴露在非电离辐射中时,辐射会产生热效应,导致组织和细胞受到加热。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二)红外辐射(infrared radiation)
? 具体来说,红外线是指波长在 760nm~1000μ m之间的电磁波。 ? 按生物学作用分:
?短波红外线( 760-1400nm ):引起组织灼伤 ; ?中波红外线( 1.4-3μm):能被角膜和皮肤吸收 ; ?长波红外线( 3 μm -1mm ):产生热的感觉。 ? 凡是温度为273℃以上的物体,都发射红外线。 ? 物体温度越高,产生的红外线波长越短,辐射强度越大。
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
? 远区场:在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 范围称为远区场,也可称为辐射场。
? 远区场的主要特点如下:
? 电磁能量基本上均以电磁波形式辐射传播,这种场辐射强度的衰 减要比感应场慢得多。
? 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称比例关系:E=377H,电场与磁场的运 行方向互相垂直,并都垂直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辐射条件
8h/d的容许功 率密度 μW/cm 2
连续波或脉冲
波非固定辐射
50
日剂量限值 μW·h/cm 2
400
<8h/d 的容许功 率密度 μW/cm 2
400
脉冲波固定辐

25
200
200
仅肢体辐射
500
4000
4000
(二)红外辐射
?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发射红外线,而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人的生命从起源到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红外线,因此红外线 被誉为生命之光,并非言过其实。 1800年,英国著名的天 文学家威廉,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太阳光谱的红光外侧存 在着一种神奇的光线,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有着明显的热 辐射,科学家将这种热辐射称之为红外辐射 (又被称为热射 线)。对于一定温度的物体来说,它所发射的电磁波谱是一 定的,具有这种特性的电磁辐射,称为 热辐射。

职业卫生学第五章电磁辐射-2非电离辐射

职业卫生学第五章电磁辐射-2非电离辐射

2 距离
与辐射源的距离、辐射源 位置和辐射方向相关。
3 时间
工作期间接触辐射的时间 和频率决定了对非电离辐 射的暴露程度。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危害
长期接触非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眼睛疾病、皮肤损 伤、生殖系统问题等。
防护措施
使用防辐射工作服、个人防护装备和合适的屏蔽措 施来减少暴露。
非电离辐射的监测方法
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分类
来源
分类
非电离辐射的常见来源包括微波 炉、无线通讯设备、太阳辐射等。
非电离辐射可按波长划分为射频 辐射、红外辐射、可见光辐射和 紫外线辐射。
潜在危险
近距离接触来源于手机信号塔及 移动通讯设备等,可能对人体造 成一定潜在危险。
非电离辐射的工作条件
1 强度
非电离辐射的工作条件包 括辐射强度、频率和持续 时间。
科学研究
非电离辐射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 学等领域的研究。
工业应用
非电离辐射在加热、干燥、杀菌等工业处理中 得到广泛应用。
总结和要点
• 电磁辐射-2非电离辐射是能量较低的电磁波辐射。 • 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包括微波炉、无线通讯设备、太阳辐射等。 • 非电离辐射的工作条件包括辐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 长期接触非电离辐射可能导致眼睛疾病、皮肤损伤、生殖系统问题等。 • 个人监测、环境监测和生物学监测是评估非电离辐射影响的方法。 • 非电离辐射在医疗、通信、科学研究和工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环境监测
2
采用辐射仪器对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
进行定期检测。
3
个人监测
通过佩戴个人辐射监测仪器,实时监测 个体接受的辐射量。
生物
电磁辐射-2非电离辐射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第五节非电离辐射【实用资料】

第五节非电离辐射【实用资料】
,波长1mm-3km,为电磁辐射中能量最小、波 长最长的频段。 (二)按波长分: 1、高频电磁场 2、微波:波长小于1米 (三)射频辐射的辐射区域划分: ➢ 以l/6为界限,将辐射区域划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 。 ➢ 近区场以l/2p为界又分为感应场和辐射场。
(四)接触机会
1、工业加热 ▪ 高频感应:焊接、金属熔炼、金属热处理、半导
三、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频率增加,波长变短,生物学效应加大。
▪ 凡是温度为273℃以上的物体,都发射红外线。 波长100-400nm
3、眼睛:微波导致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浑浊。 高频介质加热:塑料制品热合,木材、棉纱烘干,高频热处理农作物种子
▪ 物体温度越高,产生的红外线波长越短,辐射强度越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电焊作业
夏季露天作业
(二)对机体影响 ➢皮肤:红斑反应,电光性皮炎 ➢眼睛:电光性眼炎—急性角膜结膜炎。
(三)防护措施 ➢设置隔离屏障 ➢个人防护:长袖长裤、防护眼镜防护衣
谢谢观看
(七)防护措施
1、高频电磁场的防护
➢ 屏蔽 ➢ 远距离操作和自动化 ➢ 合理布局 ➢ 职业卫生标准 ➢ 个人防护。
2、微波的防护
➢ 屏蔽 ➢ 不在辐射区内操作 ➢ 职业卫生标准 ➢ 个人防护
二、红外辐射(infrared radiation)
mm-1mm范围的电磁波。
▪ 按生物学作用分: ➢ IR-A()其中小于1mm主要作用于视网膜。 (一)概念:即无线电波,频率100kHz-300GHz,波长1mm-3km,为电磁辐射中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频段。
➢ 致热效应: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照射生物体组 织达到一定时间,局部或全身体温升高,称射 频辐射的致热效应。

非 电 离 辐 射

非 电 离 辐 射

三、紫外线:(ultzaviolet radation) 三、紫外线:(ultzaviolet radation)
1、对皮肤的损伤: 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 可引起皮肤红斑和色素沉着。 受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皮炎。表现 为红斑,有时伴有水泡和水肿。停止照 射后,一般在24h后消退,可有色素沉 着。 接触300nm波段的紫外线,可引起皮肤 灼伤。 长期暴露强紫外线可诱发皮肤癌。
4、血液系统: 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暂时下降。 根据国内调查资料:接触微波强度大于 220µw/ cm2的接触组血小板低于 80×109/L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女性常有月经紊乱。男性可出现机能减退, 阳痿。 动物实验证实:用较高强度的微波辐射雄性 动物睾丸,由于微波的致热效应能抑制精子 生成过程,精子存活数暂时减少,活动能力 下降,可致暂时性不育。 射频辐射对机体的作用多为功能性改变,多 数人在脱离接触后数周或数月可恢复。 国外学者多次报道,微波辐射对人类的遗传 有一定的影响。在卫生学调查中发现一个现 象,接触微波的男性工作人员,生女孩的几 率高于对照组。
(四)生物学效应:
1、致热效应学说 致热效应是指射频辐射对机体的整体或局部 加热。 ①离子导电耗损: 在人体组织内有电解质溶液,其中的电子和 离子受电场作用发生移动,当频率很高时在 其平衡位置振动,使电解质发热,这时可产 生局部感应涡流而发热。 ②极性分子介质耗损: 电磁波辐射能量可传到人体组织中,使非极 性分子发生极性化成为偶极子,极性分子重 新排列,由于偶极子的趋向作用而发生频率 极高的振荡运动而发热。在趋向过程中偶极 子与周围分子碰撞摩擦而产热。
α、β粒子,中子,质子属电离辐射中的粒子 辐射。 非电离辐射:若量子能量水平在10-12ev以下 的电离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组织电离,其主 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引起组织分子的旋转或颤 动,常以热的形式消耗能量,这种不足以导 致组织电离的射线,称为非电离辐射。 如红外线的量子能量仅为1.55ev,不能使生物 组织发生电离。红外线以热的形式释放能量, 从而产生热效应。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对人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什么是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电磁波以外的辐射类型,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

它们与电离辐射不同,不具有足以使分子或原子电离的能量。

因此,非电离辐射通常被认为是相对较安全的。

然而,长期接触较高剂量的非电离辐射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对人们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非电离辐射的危害紫外线紫外线是一种高能量电磁辐射,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UVA、UVB和UVC。

虽然大气层能够吸收大部分UVC和部分UVB,但UVA是能够穿过大气层并到达地球表面的。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的危害包括:•皮肤癌: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可能会导致角质瘤、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皮肤癌变;•眼白变黄:紫外线会使眼白变黄,并可能导致白内障和黄斑变性等疾病。

可见光和红外线虽然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危害相对较小,但长期接触仍可能带来问题。

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可见光和红外线下,有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和充血等问题。

微波和无线电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电离辐射类型。

它们主要是通过手机和Wi-Fi等设备产生的。

虽然微波和无线电波的剂量和频率相对较低,但长期的暴露仍然可能导致以下问题:•癫痫:长期暴露在微波和无线电波下,可能会导致癫痫发作;•头痛和失眠:长期暴露在微波和无线电波下,可能会导致头痛和失眠;•癌症:尽管尚未得出确凿的结论,长期接触微波和无线电波仍可能会导致某些类型的癌症。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长期暴露在非电离辐射下导致的健康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的预防措施:紫外线•选择防紫外线衣物和帽子:穿戴防晒衣物和宽边帽,在阳光强烈的时段避免在户外活动;•使用防晒霜:选择SPF值合适的防晒霜,每天连续使用30分钟以上;•戴太阳镜:选择适合的太阳镜,能够过滤UVA和UVB。

可见光和红外线•避免长时间盯着日光灯、电脑和手机屏幕;•调节距离:与电脑和手机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以上;•改变看的角度:碰到高度不对,调整屏幕的高度高于/等于眼睛高度;碰到左右位置不对,调整屏幕位置使之左右与自己视线能对齐。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 物体电离,只能使组织分子旋转和颤动,这 类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称为非电离辐 射。主要包括:可见光线,红外线,射频辐 射(微波与高频波),紫外线 。
环境中非电离辐射来源于天然、日常生活用 品或其它人为的发生源,可以说无处不在。
一、非电离辐射的定义
电磁辐射波谱图


紫苋菜 紫苋菜能抗辐射、抗突变、抗氧化,与其含 硒有关。硒是种重要的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 免疫功能,保护人体健康。常吃含硒丰富的紫 苋菜,可提高人体对抗辐射的能力。
黑芝麻 中医理论认为,黑色入肾,“肾主骨升髓通 于脑”,各种辐射危害主要影响人体大脑和骨 髓,使人免疫系统受损。多吃补肾食品可增强 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能有效保护人 体健康。
二,高周波机台的原理
高周波的原理
高周波即高频波,高周波是指频 率大于100Khz的电磁波。
高周波机台是由电子管自激振荡 器产生高频电磁场,被加工塑胶 在上.下电极间的高频电磁场中, 其内部分子被极化而相互运动磨 擦,自身产生热量,在模具的压 力下达到熔接的目的。
二,高周波机台的原理
安全注意事项: 1>.操作人員手禁止穿戴手链、手表、戒指等金属物品, 注意力集中,以免烫伤; 2>.阳极电流(同调器)不可调的太大,以免产生火花,使机 器不能使用; 3>.時刻保持机器台面整洁.剪刀、铁尺等金属工具要远离 压模; 4>.如有异常、声音、气味等要立即关机,請專業維修人 員处理; 5>.非熟练人员不得操作此机器、非维修人员不得打开主 机箱,维修时要关掉电源.
三,非电离辐射的危害
(4)造血系统:接触微波可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暂时 性下降,少数人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脱离后一段时 间可恢复。 (5)生殖系统:女工常有月经异常,少数男工性功能减退。 一般脱离照射后多数人都可以恢复。 (6)DNA系统:破坏人体DNA染色体,造成胎儿智力低下, 肢体残疾,严重的丧失免疫功能并引发白血病。 (7)其它:作用于皮肤可产生热作用,照射后体温升高, 血浆内皮质酮升高。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是什么非电离辐射包括低能量的电磁辐射。

有紫外线、光线、红内线、微波及无线电波等。

它们的能量不高,只会令物质内的粒子震动,温度上升。

事实上,非电离辐射在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

例如微波炉及通讯用的无线电波等。

紫外线虽然不是电离辐射,但从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亦足够灼伤皮肤。

在云量较少的日子,应该造足防晒措施,避免被太阳的紫外线灼伤。

非电离辐射亦包括超声波。

超声波是很高频率的声波。

超声波可以形成超声波影像,作为诊断疾病之用。

定义:非电离辐射之能量较电离辐射弱。

非电离辐射不会电离物质,而会改变分子或原子之旋转,振动或价层电子轨态。

非电离辐射对生物活组织的影响;不同的非电离辐射可产生不同之生物学作用。

电离辐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等,如生产上测料位用的料位仪、X射线探伤及测厚仪、测水份用的中子射线、医学上用的X射线诊断机、γ射线治疗机、核医学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试剂等。

按照辐射粒子能否引起传播介质的电离,把辐射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实电磁辐射只是一种电磁波。

我们常说的非电离性的电磁波是指频率在30~3000MHz的射频和微波段的电磁波,由于其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令中性分子及原子电离,故有非电离性称谓。

辐射的分类按照辐射粒子能否引起传播介质的电离,把辐射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实电磁辐射只是一种电磁波。

我们常说的非电离性的电磁波是指频率在30~3000MHz的射频和微波段的电磁波,由于其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令中性分子及原子电离,故有非电离性称谓。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类。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自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通常把这些天然辐射源的照射称为天然本底照射。

本底照射主要来自宇宙线、地球本身的放射性核素以及由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这些放射性核素可以从外部对人体引起照射,亦可因空气、水、食物中含有这些放射性核素,通过吸入或食入体内造成内照射。

非电离辐射测量

非电离辐射测量

非电离辐射测量
非电离辐射测量是指对不产生电离效应的辐射进行测量的过程。

非电离辐射包括电磁辐射(如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和颗粒辐射(如中子和中子射线)等。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光谱测量:通过使用光谱仪或色度计等设备,可以测量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电磁辐射的能量和波长分布。

2. 热量测量:使用热计量仪器(如热像仪、热电偶等)测量物体表面的热量分布,可以间接测量其受热辐射的能量。

3. 摄影测量:通过拍摄辐射源周围的照片,利用辐射在照片上的反射或透射图像来估计辐射的能量和分布。

4. 颗粒计数器测量:使用辐射计或颗粒计数器等设备,对中子和中子射线等颗粒辐射进行计数和测量。

非电离辐射测量广泛应用于医学、环境监测、工业防护等领域。

通过对非电离辐射的准确测量,可以评估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α射线等。

各种电磁辐射,由于其频率、波长、量子能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也不同。

当量子能量达到12eV以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量子能量小于12eV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下面简要介绍了工作场所可能暴露的几种电磁辐射:(一)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防护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和危害(1)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称为无线电波,量子能力很小。

按波长和频率,射频辐射可分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3个波段。

高频作业,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

高频介质加热对象是不良导体,广泛用于塑料热合、棉纱与木材的干燥、粮食烘干及橡胶硫化等。

高温化学反应和高温冶炼的高频等离子体技术。

工人作业地带的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如高频振荡管、电容器、电感线圈及馈线等部件。

非屏蔽高频输出变压器通常是工人操作岗位的主要辐射源。

微波作业,如微波加热广泛用于食品、木材、皮革及茶叶等加工,医药与纺织印染等行业。

烘干粮食、种子处理和害虫根除是微波在农业中的重要应用。

医疗卫生上主要用于消毒、灭菌与理疗等。

由于设备的密封结构松散,大多数生产现场都暴露在微波辐射下,造成微波能量外泄或由各种辐射结构(天线)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有机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

但在大强度长期射频辐射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症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2)红外线辐射。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和强光灯可以成为红外辐射源。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及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紫外线可以出现在上述辐射电磁频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光辐射—眼睛保护
• 眼镜:太阳镜能提供足够的保护,确保镜片PE
身体部位 防护用品 示意图
• 需要的PPE:
眼睛和脸部 电焊头盔,手持式电焊面罩, 眼罩
肺(呼吸) 暴露的皮肤(除脚、 手、头外)
防尘口罩 阻燃防护服和围裙
耳朵 脚和手
耳塞,耳罩 靴子,电焊手套
37
简介



另外,公众也非常关心接触极低频电磁场带 来的后果(例如在高压电线周边或者工厂里 面) 在这里,我们首先解释了一些重要的关于静 态场和ELF研究的理论性概念 通过总结发表于科学文献中的结果,我们会 给出一个关于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的看法。
38
人与交流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39
2.暴露源
3
第一部分
光辐射
4
眼睛结构图

5
对眼睛的健康影响
CIE 波 段 IR-C IR-B IR-A 波长 1mm-3.0µm 3µm-1.4µm 760-1400 nm 主要视觉危害 角膜灼伤 角膜灼伤 视网膜灼伤 晶状体白内障 (玻璃工白内障) 其它视觉危害
可见光
400-760 nm
视网膜灼伤
夜间和色觉障碍 (长期接触强烈的太阳 光)
46
ELF电场




就像静电场在人体表面引起电荷一样,ELF 电场也能在人体表面引起电荷,不过是会随 时间有规律的变化。 同时,表面电荷的不断流动会振荡产生内部 的电场和电流。 但是, 这些影响取决于频率,而且在ELF 范围内影响非常小。 通常情况下, 诱导产生的电场要比外部电 场小100万倍以上。
非电离辐射
1
大纲
第一部分: 光辐射
第二部分: 射频和微波辐射
第三部分: 静态场和极低频电磁场 第四部分: 激光辐射
2
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比较低,并不能使物质原 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一般来说,非电离 辐射与电离辐射的区别是12.4电子伏特(eV) 。光子能量小于12.4eV的辐射就是非电离辐射

SAR或功率密度 空间平均 = ∑PD/n
32
射频辐射—控制措施
•工程控制
- 接地 - 波导截止:波导管通常是指一根中空的金属管(圆 形或矩形),用来限制和引导电磁波,以达到最小 的传输损失。而波导截止管是用来削弱电磁波, 通常用来降低屏蔽罩开口处泄漏的电磁场 - 设备和人员布局:研究发现,如果人站在平整的 射频辐射表面附近,会提高比吸收率。如果是在 角落,则比吸收率会更高。
ELF暴露源
典型的电场
自然发生(50/60Hz) 交流输电线路下方 发电站周围 家电周围 0.1mV/m 12kV/m 16kV/m 0.5kV/m
典型的磁场
自然发生(50/60Hz) 交流输电线路下方 发电站周围 家电周围 工业过程(如焊接) 住宅区域(50/60Hz) 0.01nT 10-30uT 40~120uT 50~150uT 130mT 0.1-0.3uT
15
射频和微波辐射:识别
300 MHz 30 MHz 3 MHz 300 kHz 30 kHz 1m 10 m 100 m 1 km 10 km VHF HF MF LF VLF 电视、调频广播、火 民用频段无线电、 电疗、高频感应加热 AM 无线广播、业余无线电、导航设备 导航设备、海洋和远距离通信 通信、远程导航
7
危害识别—光辐射源
来源 太阳光 弧光灯 杀菌灯 汞-氙气灯 碳弧光 工业 红外源 金属卤化物灯 太阳灯 电焊弧光 关注的光谱范围 UV,可见光,近红外 UV,可见光,近红外 光化紫外线 UV-A,蓝光 UV,蓝光 IR 近紫外 ,可见光 UV,蓝光 UV,蓝光 潜在暴露 农业,建筑,绿化,环卫,及其他户外作业者 复印,光学实验室,娱乐场所 医院 ,实验室,诊所,维修间 维修间,工厂,仓库,健身房 实验室 钢厂,铸造厂,玻璃厂,干燥设备 印刷厂,维修,集成电路,制造业 制革,美容沙龙,减肥中心 建筑,维修
剂量测定
尽管如此,在低强度环境水平,那些报道的生 物学效应跟剂量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剂 量也很难精确计算。动物研究结果大都是阴性 的。 例如,什么情况下应该包含瞬变 这些问题对于以下研究非常重要: -为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评估方案 -把人类的暴露转换为等效的实验室 动物或细胞的暴露,以方便实验室研究。
44
4.互动机制


在这里,我们会解释生物体暴露于以下不同 的“场”时的物理现象。 静电场效应 静磁场效应 极低频电场效应 极低频磁场效应 电磁场引起健康效应的理论原理。
● ● ●

45
静磁场




与电场相反, 静磁场可以自由穿透生物组 织。 它们能直接与移动的电荷(离子,蛋白质等 )互相作用,还可以与组织中的磁性材料通 过多个物理机制发生作用。 然而,在环境背景水平,唯一重要的机制是 在组织中诱导产生静电场和电流。 因此,尽管外部电场无法穿透,但外部磁场 能在人体内引起电场。

下表是我们所处环境中常见的静态场和ELF 电磁场。
40
静态场暴露源
典型的电场
大气层(自然发生) 电视或其它视频显示终端 500kV的输电线路下方 12~150V/m 20kV/m 30kv/m 0.03~0.07mT 50mT 50mT 1~10mT 2.5T
41
典型的磁场
地磁场(自然发生) 工业上的直流设备 磁悬浮列车 小的条形磁铁 磁共振成像 (MRI)
47
ELF磁场



振荡磁场也能通过感应产生电场和电流,但 大多是在表面组织。 这些影响也取决于频率,而且在ELF范围内 影响较小。 相反, 开关过程产生的瞬变磁场可以通过 感应产生强电场和电流,但它只能持续很短 的时间。
48
物理模型

许多科学模型被用来解释ELF电磁场与细胞和 组织相互作用的机理: - 直接的能量转换 - 对带电分子施加能量,如蛋白质 - 自由基的寿命增加 - 等等
13
第二部分
射频和微波辐射
14
射频和微波辐射
射频:300 GHz-30 KHz 微波:300 GHz-300 MHz
>300 GHz <1mm 红外线 300 GHz 30 GHz 3 GHz >300 MHz 1mm 1cm 10 cm <1 m EHF SHF UHF 微波 卫星通信、无线电中继、导航设备 卫星通信、雷达、 火、警用测速枪(24.15 GHz) 电视、 租车调度、 雷达、移动电话
33
射频辐射—控制措施
•行政和程序控制
鞋、防护服、手套 距离 暴露时间 警告标识 操作规程,好的设备维护能有效降低辐射
34
射频辐射防护服
35
第三部分
静态场和极低频电磁场
36
内容
1. 2. 3. 4. 5. 6. 7. 8. 简介 暴露源 剂量测定 互动机制 实验室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 人类学研究 总结
30
暴露评估—注意事项
•要注意可能会引起误差的源 •确定源区特征 •确定要求测量的参数 •选择一个频率正确的仪器 •确定最坏的情况和源排放 •逐步接近电磁场 •评估操作者的干扰 •测量举例:根据ACGIH标准,离辐射源5厘米
31
暴露评估—空间平均

电场,磁场测量
空间平均=
2 x i i 1 n n 1/ 2
20
射频和微波辐射—热点话题
•射频和微波暴露
- 手机引发成人良性或恶性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 瘤:很少证据能证明风险的增加 - 手机引发其它癌症:有一项研究显示,手机辐射与 霍奇金淋巴瘤有关系。 - 手机基站和无线网络:只有非常少的数据发现会增 加儿童患白血病的风险 - 职业接触研究: 很少有证据证明癌症风险的增加 - 实验研究: 致癌性证据不足
22
比吸收率—全身
23
环保局制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 从SAR限值导出,基于靶器官(眼睛和睾丸)的热平衡 得到。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在每天8h工作 期间内,电磁辐射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 均值应满足表1要求。
24
GBZ关于射频和微波辐射标准
• 100kHz-30MHz (高频电磁场)
25
GBZ关于射频和微波辐射标准
• 30MHz-300MHz (超高频)
26
日常生活中的射频辐射数值
• 手机辐射:未接听(响铃时)50-70 µ W/cm2,接听时1-3 µ W/cm2 • 微波炉:正面观察窗350+ µ W/cm2
27
暴露评估—仪器
28
电磁场现场测量
29
感应和接触电流测量
21
射频和微波辐射的职业接触限值
• ACGIH推荐有阈限值 (TLV) •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出版了最大允 许暴露限值 • 两者要求比吸收率(SAR)低于0.4 W/kg
• 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适用频率范围 100KHz-300GHz):在每天8小时工作期间内, 任意连续6分钟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 应小于0.1W/Kg
19
射频和微波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 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 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 磁场的干扰,处于平很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将遭 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害。其中,短波的穿 透能力弱,通常在皮肤吸收;长波的穿透能力 强,能影响人体器官。 • 对于非热效应,人体研究数据非常有限,没有 明显的趋势 • 现在基本是从动物研究外推到人类
49
信号与噪音



活细胞的环境由于有离子和带电分子的随机 运动产生电信号的噪音。 如果ELF产生的信号能被细胞感知到,那它 必须强于平均的噪音水平。 在环境背景水平,大部分模型都不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