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2009-07-02 21:36

1舍·栋·宅

在研究这三个字之前,我们探寻一下,古人类居住方式,据考证上古之时,人类穴居,最初依托自然之洞穴,人多了,便掘造复穴。《诗经·大雅·緜》中有“陶复陶穴”,就是这个意思,陶的本义是挖掘。穴陶大了,穴拱承受的压力也大,便易坍塌。于是先祖便在穴的中央留下一根土柱支撑穴拱,但自然之穴毕竟有限,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工具落后,陶穴难度很大,于是,古人类由洞穴移居到洞外,但地面上野兽多,洪水泛滥!怎么办呢?人类受到了鸟的启示,古人便构木为巢,依托旷野中的大树为巢。《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树巢。”《庄子·盗跖》:“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人民少,于是民皆一避之。”关于巢居方式,《韩非子·五蠹》也提及,这些先秦典籍认定巢是上古人类所居住的方式,《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也说明人类由深谷穴居到乔木巢居。

今天,人类虽早已告别了巢居生活,但巢居方式的建筑流传至今,湖南西部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就是古代巢居的遗存。目前,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了:“往上爬”,“攀高枝儿”俗语。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

舍,许慎《说文解字》:“市居曰舍,从,象屋也”。金文作,上部分是。

宅,《说文解字》:“宅,所托也,”古文作,甲骨文作。

徐中舒先生在《怎么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一文说“这几个字象木棍支撑屋顶形,都象原始住宅有木棍支撑。”“舍”下部的“口”象高出地面之土,房屋立在土堆之上。最初,住宅建于地面,地面潮湿,易生疾病,久之,便筑土台为宅。由地穴到地面,再筑土台建房屋,这是华夏先民住宅文明演进的轨迹。

古人说“升堂”、“登堂”,正说明堂是高于地面的,当然,夯筑高高台基的建筑,不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是统治阶段专享的,黎民百姓住的只是竹篱茅舍而已。

统治者居庙堂之高,俗语称“高高在上”,平民百姓称下民,自称:“在下”。

也称当政作官为“在台上”,解除公职交出政权叫“下台”、“倒台”、“垮台”。从厅堂出来,必历阶而下,现还保存了“给个台阶下”,“下不了台”等俗语,这些俗语,贮存了古代许多建筑信息。

古代的栋是直立在屋中,古籍《释名·释官室》有记载:“栋,中也,居室之中也。”王闿运《尔雅集解》:“在中大木为栋。上古始为屋,中立大木,四旁垂,草木叶覆之。”

古代的梁是横在屋顶的,《尔雅·释宫》:“ 瘤谓之梁。”《说文解字》:“ ,栋也”,“瘤,中庭也”,由于建筑形式的变化,后代称的大梁就是古代的屋栋,现合称为栋梁,栋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2向·牖·窗

向字甲骨文作,象室内有窗口。解释《诗经》的《毛传》:“向,北出牖也。”即向就是朝北开的窗口。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朝北开窗子呢?原因是我们处在地球北半球的北温带,每到冬季,寒风呼呼,寒流滚滚。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自然,逐步形成了坐北朝南,南门北窗的建筑格局。到了冬季把朝北开的窗口堵住,室内就免受寒风侵扰。

由于受朝向的影响,我们古代君王视朝,都是正南面而立,臣子拜见君王,则北面而朝,于是,南面引申为称王、称尊的代词,北面成了降服、臣顺的代名词,现代文中有“败北”、“追亡逐北”的词汇,北字又被引申为败逃的代名词。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房前也开窗口,古人叫牖,古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古者室有户有牖,牖东户西,皆南乡。”乡是个通假字,乡同“向”,南乡就是朝南,翻译:古时候的房屋有门有窗,窗在东头,门在西头,门和窗都是朝南开的。

窗子在东头,自然是便于接受日照,有利采光。

朝南开的“牖”和朝北开的“向”,虽然都与窗口有关,但古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解字》:“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在墙为牖”,牖的位置在门之旁。《论语·雍也》有一段话:“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据说是伯牛

患有传染病,孔夫子怕传染,不入他家的门,不进他的房,所以从窗口握手问候。

窗:古代窗字的含义与现代窗字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古语的窗就是现在开在屋顶上的天窗,有例为证:清朝著名的古文运动旗手、“桐城派”领军人方苞在《狱中杂记》写道:“屋极有窗以达气”,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关犯人的牢房没有窗口,只有屋顶开个天窗通气。这里的屋极就是屋顶,这个窗说的正是天窗。

现在还有“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俗语。在现代汉语中窗字取代了古语中的“向”和“牖”,而窗字的本义由天窗来代替了。

3门·户

《说文解字》定义:“门从二户”,“半门曰户,”也就是说古代的门是指有两扇门页的门,户是指有一扇门页的门。什么地方有门呢?古代统治阶级居住和出入的地方有门。后来,劳动人民把门作为统治阶级的代名词,如:将门、侯门、朱门、高门、名门等。诗、成语、俗语有关门的不少,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成语:门当户对;如俗语:侯门深似海。

古代平民百姓住的房子比较简陋,只有单扇的门。门的材质也不好,原因有二:一是贫苦的老百姓用不起好木材,只好用竹条、柴棍、芦苇等编织,二即使用得起,也不准使用,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极其森严,普通百姓是不敢逾越的。

贾谊《过秦沦》说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陈涉家用不起木门,只好结绳为门。

门的古今含义相同,都包括了门框和门页。门页:在古代有另外一个词含义与它相当,就是扇或扉字,单页的门叫扇,双页的门叫扉。现代汉语扇字已用来指蒲扇之类,不再指门页了,但仍作为门页的量词使用,如:一扇门。扉字从口语中绝迹,但偶尔出现在书面语中,如:心扉、扉页。

目前,门字在口语中取代了户字,但现代汉语中由户字组合的词不能用门字来代替,如:户籍、户口、万户侯等不能用门字代替。

特别要提出的是,古代建筑朝北的方向是没有门的,也就是没有后门。对于这个现象,只要留心观察古代留下来的宫殿、祠堂、庙宇就不难发现。《淮南子·齐俗训》有个故事:鲁国国君想请鲁国的隐士颜阖当宰相,但不肯派人先下聘礼,当鲁君的使者到达时,颜阖就在后墙上凿了个洞逃走了。这个故事说明古代的住房是没有后门的,如果有后门,又何必凿墙洞呢?好好的房子,破了一个大洞,岂不可惜!

开后门是不合古代风俗的。

现在人们把走不正当的渠道叫作开后门、走后门。前一段时期,社会上“开后门”成风,老百姓非常有意见。

4版·筑

古代筑城用土,筑室也用土,筑土用版,版有长、短四块,长版用于墙的内外两侧,短版用于两端,在四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夯实。古代称这种土木方为版筑,现在称为建筑。

《说文解字》对筑字的解释:“筑,所以捣也。”段玉裁《说文注》解释:“筑者,直舂之器。”又说:“其器名筑,因之人用之亦曰筑。”在古代,动词和名词有时相互转换,往往用一个字来表示,这是古汉语用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筑为名词用时,作筑土的器具;为动词用时,作捣实用,使泥土固结。

古时候,不管是公家还是私人建筑房子都是有时令性的,夏历十月农事完毕后,始兴版筑。因为当时劳动生产力十分低下,版筑选择农暇,不违农时,不影响收成。

《诗经·大雅·绵》是一首描写周代先人建筑房子的诗,很生动、很形象: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鼙鼓弗胜。

翻译:

于是用司空管工程,

用司徒掌土地和人丁,

使他们领工建筑宫房。

工匠绳墨直又长,

树起夹板来筑墙,

建成宗庙多严正。

用筐噌噌来装土,

填土夹板轰轰响。

一片登登筑土声,

刮刀乒乓削平土墙,

百堵土墙都兴建,

声势胜过大鼓响。

诗人用素描的手法记录了当时筑室的全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派繁忙与热烈的欢乐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建筑史料。

旧时称建筑工人为泥工,可见当时建筑与泥土很有关系。又因建房子的有关框架要用木材,故搞建筑又叫兴土木。现在还有一个成语:“大兴土木,”本义就是这样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早已采用了砖木结构,特别是近代冶金和化工技术的日新月异,到处都采用钢筋混凝结构和化学建材增加其牢固度,但在边远的山区,版筑那样的原始建筑方式仍然存在。笔者生活在湘东地区,在茶陵县和炎陵县偏僻的山区,看到农房大部分还是采用这种方式建筑。

人名用字的文化内涵

人名用字的语言文化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煞费苦心,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时代性 纵观几千年中国取名史,断代的时代性特征是如此强烈。 自商汤的六世祖上报甲开始,历代商王均以十干取名,如成汤名大乙,以后有太丁、仲壬、太甲、太庚、太戊、仲丁等等,因兵败而自焚的商朝末代统治者纣王,名辛,所以又称帝辛。换了今天,谁要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为下一代取名,很可能被人讥为浅陋平庸。然而当时无论是安排农事生产或进行巫筮活动都离不开天干地支,在权贵者看来,这却是最好的称谓。 到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根源于蒙昧时代的原始泛神观念,还顽固地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渔猎技术和畜牧经济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因此,人们又特别爱用动物的称谓来取名,著名的便有董狐、竖貂、阳虎、乐羊、触龙、西门豹、项燕等人。 两晋南北朝时,吏治黑暗,世风颓败,士人名流,竞慕虚玄,虚词、梵语、道化词取名,又成一时风气。如“之乎者也”的“之”,最称时髦,涌现过一大批?“之”为名的出名人物,如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到彦之、沈庆之、昌义之、陈庆之、颜延之等。它则“昙”、“智”、“净”、“僧”、“玄”、“灵”等,不一而足。又北朝人则多以神将取名,曰“夜叉”,曰“罗刹”,曰“金刚”,曰“力士”,赵(区瓦)北(翼)著《廿二史札记》,为此辟有专篇。 唐宋时文苑勃兴,风气流畅开放,远过于昔,取名方式和格例众多,但也并非没有若干时代特点可寻。如“文”、“德”、“忠”、“信”等彰德之字,“老”、“叟”、“翁”、“父”(甫)等倚年之词,大量人名。 元代,“汉人多作蒙古名”(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0),当是强调民族界别的统治政策

《建筑材料》文字

《建筑材料》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 Tianjin University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李志国 27406403(O) l139********@https://www.360docs.net/doc/7c15118509.html, 绪论(Introduction) 1.建筑材料学的科学属性 知识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数、理、化、力学-应用科学:-土木工程学 -水利工程学 知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科学:系统化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社会科学:以人及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相关领域的科学。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成结构、性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包括航天工程学、地球物理工程学、土木工程学(Civil Engineering)水利工程学等等。(Irrigation Works) 2.建筑材料学的学科属性 学科: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三级学科—建筑材料 3.课程属性高校课程: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术基础课 4.建筑材料的主要内容 (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石材(3)烧成材料(4)气硬性胶凝材料(5)水泥(6)混凝土和砂浆(7)金属材料(8)木材(9)沥青及防水材料(10)合成高分子材料(11)建筑功能材料(12)建筑装饰材料 5.建筑材料学的学习方法 (1)科学的方法(2)实践的精神(3)组成-结构-性能-应用的思路(4)概念-机理-检测-影响因素-控制方法(5)读书-听课-笔记-作业(实验报告) -考试复习与思考题 1. 试将建筑材料进行分类。 2. 回顾您了解的建筑材料,说出其名称、性质、价格、产地和用途。 第1章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1-1 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 1.材料的组成(Composing) (1)化学组成:构成材料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 (2)矿物组成:构成材料的矿物的种类和数量。 2.材料的结构(Structure) (1)层次观: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用尺寸分级的方法,观察材料的结构。 (2)材料的结构层次:

建筑与汉字阅读答案

建筑与汉字阅读答案 建筑与汉字 ①作为同源的文化现象,中国建筑与汉字紧密相联,体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 ②首先,它们都注重对称法则。汉字中多字是对称的,如“中”“申”等,其中的竖笔便是对称轴。中国传统建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常以对称为格局,故宫是对称的,中华世纪坛也是对称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因而具有庄严肃穆之感。很多建筑组合的对称形态还与汉字有直接关联,借助汉字表达人生愿望。 ③其次,它们都讲究宾主法则。汉字书法讲究一字之笔画分主次。以横画为主笔,扁横铺展,质朴古雅;以竖画为主笔,纵势挺拔,俊秀伟岸;以撇、捺做主笔,则体势开张,有险峻之象。其余笔画与之相配,在变化中追求一种动态的均衡,呈现生动活泼之态。建筑上的宾主法则要求主、副建筑相互呼应,既能突显主建筑物,又可展现设计者追求的精神意蕴。 ④第三,它们都注意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各个建筑应高低错落,并可借助廊、桥、亭等元素,让建筑物之间有对话、有分合,从而构造出“通、透、空”的

意境。这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居住的实用之外,又承载了提升生活品位的文化内涵。 ⑤中国建筑与汉字的这些相通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华民调的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念相呼应,正如《论语》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汉字与建筑中所追求的境界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向往。 ⑥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世界趋于一体化,各国的传统文化将很容易受到其它文化的覆盖。那么,要使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得以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到现代设计思维之中,建筑设计作品才能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 16.结合第④段相关内容,说出“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这句话不能删去的理由。 答: 17.阅读文章,运用文中知识,解释下面两则材料中的建筑群分别运用了哪种法则,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又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理念。 【材料一】 乔家大院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气势雄伟。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将6个大院分成南北两排,且院中有院。整个建筑群中的313

汉字与取名文化

汉字与取名文化 内容摘要:汉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这里,我们依据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来看看我们的取名,这也是个丰富的文化。我们有的取名很多,比如人取名,公司取名,植物取名等等。这些都是与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汉文化,艺术,取名,公司,植物,博大精深。 一、汉字与人取名的文化 1、从中国的取名角度来看,有些人认为取名是有讲究的,从历史的习 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而“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在现在社会,大多数人取名都是根据汉字文化。例如,起名选多音字,名中用生僻字,起个双名,名字不同声调,字型结构有变化,用谐音的,改用古代的名字等等。他们取名想符合个人的命理,也就是说通过命理选出您的喜用神,然后根据您喜欢的字进行组合。符合个人风格及个性,取名要根据本人的性格信息来取,尽量弥补性格中的劣势,突显本身的优势,避免和家族中的同性,特别是长辈重名;符合音律学、音韵学,指取好的名字,要豪放大气、朗朗上口、好听好记,因为名字从心理学上讲,叫首因效应,是给人的第一感受,好听的名字是很容易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的。姓名,传承人的情,意志!姓名,蕴涵人的精,气神!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玄机!

汉语与中国文化

看《汉语与中国文化》有感 专业:古代文学学号:20101104051 姓名:赵明俊林宝卿先生在这本书之中从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对象、性质、意义和方法,以及汉字、词语、语法、熟语与中国文化等方面分八章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解读。本着“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的研究模式,通过引证大量生动的语言事实,反映了当代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最新成果,其论点和材料不仅能进一步证明“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而且对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补充了新血液、完善了新观点。 在第一章引论中,作者分三节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性质、意义、方法,中国汉语与文化研究简况进行了概述,对一些宏观上的概念和关系作了说明。首先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我们必须要从大的方面了解语言到底和文化存在什么关系。在文章中,作者对语言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将语言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而将文化的定义也总结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意义。如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对文化的阐释是:“文化史一种沉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文化史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简单来说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阐释无疑是从广义上给文化作的定义。但是我认为对于文化的含义我们应该以

一种广义的视角去给定一个狭义的定义,这不仅可以在研究的时候不因概念过大而论述不清,同时也避免论述工作卷帙浩繁而劳而无功无用。了解了语言和文化的定义,作者接下来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们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我认为语言和文化并不是简单的部分与整体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得以传承的媒介,它本身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共同构成了文化这个庞大的及机器,同时它也是这种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油,它调理这这个机器,使它能持续的运行而不断层。从这个层面,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我们将时针拨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文化必然是人创造的,它必然与自然相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类从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人,无疑经过了漫长年代,甚至远远长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在这个无记录的空白年代,我们连人的界定都无法确定,那怎么谈文化,而且早期的语言无疑只是一些代表了特定意义的符号,还无法形成一种有规律的,成系统的语言,那么这时候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分析,如何界定,也是我疑惑的地方。 在文中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一是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二是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到底语言的存在是不是以文化的存在为转移,这点我觉得还值得商榷。我觉得语言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聚居的扩大自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发展历程精神归宿 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说文·竹部》:“築,捣也。”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厂”似人居住的岩穴。《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其本义为“因岩为尾”之意。之后又有“宕”,甲骨文的上部象窟的外形,下部为石会石洞之意。《说文》:“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声。”这种居住方式都是因势而居,是穴居的最原始的方式,后来就发展成了人工挖掘洞穴而居,即穴居的真正的含义为掘穴而居,如“穴”《说文》:“地室也,从宀八声。”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训正曰:“像嵌空之形,非八声。”据考古发现这种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在古文字中体现这一形式的如“容”甲骨文似一口小肚大的可容物的地窖。祖先的这以居住形式延续了很久,如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就是古代穴居的形式的遗留。 在掘穴而居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走上土地筑室而居,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就是以“宀”为部首的汉字,但是居住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沉淀在汉字的结构中。“宋”字便是此类建筑的体现。从字形上分析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宋”形体相似,乃一脉相承。《说文》:“宋,居也,从宀从木。”段注“此字,本义未见经传。”上部为房屋的外部结构,下为木,木者,梁柱木桩之属,人所以依以居也,故其本意为房屋。其实这是先民的以木为梁柱的建筑类型。到后来木制的梁柱变成了墙体,如“宫”《说文》:“宫,室也。从宀躬省声。”甲骨文,其中外部的框为房屋的屋顶和墙体。宫的建筑类型有墙体,与原来的穴居和半穴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号:40812208 班级:汽车服务工程12102 姓名:陈露露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记载和蕴涵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今人通过这些可进而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从中我们能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一、汉字与文化的渊源 汉字是历史的记录器、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并且世代相传下去,使中国文化永存不朽,通过汉字可以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因相互交际的要求而产生语言,但语言储存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容易忘记,于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运用各种物件做成符号,来帮助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氏族到部落,到后来国家的出现,交际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也就促使了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纵的是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一脉相承下来的,它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代表着民族的自尊、自强,使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文化的集合体,并且从多个方面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

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二、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痕迹 (一)从形声字的形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1/3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女”为形符的字,揭示了古代的社会制度。“女”字旁的字与上古的母系社会制度有关,立姓和造字方面都从女,如西周时期的“委、姬、姚、妃”等姓。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古代残酷的刑罚制度。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形声字在日常用字中比例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从会意字看汉民族文化

2-1. 34 大神总结14个字让你管理好建筑施工现场

大神总结14个字让你管理好建筑施工现场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者,现场管理人员要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成本控制、材料节约等各项指标直接负责任,因此,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下优劣。本文拟就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人员所涵盖的业务工作面、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点与关键环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一番简要梳理与粗略探讨,并冀望予建筑青年才俊以一丝借鉴。 一、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可以用十四个字来概括,即准备、交底、记录、检查、组织、验收、建档。也就是说必须做好从开始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这一过程的施工组织、技术管理工作。 1、准备 在接受项目部下达施工任务或工作安排后,应着重抓好现场准备、室内施工准备工作。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大纲的编制、安排好临建设施、工棚料库、机械设备布置和搭设工作。为工程开工积极创造开工条件,同时进行学图审图,及时发现图纸上的问题,考虑那些为施工技术关键部位,为工程开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2.、交底 在做好施工准备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设计交底,了解明确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之前,应向分包队伍、劳务队伍、施工班组仔细认真地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提出质量标准、安全措施和节约成本要求,为创优质工程做好先导工作。 3、记录 记录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做并且应该认真做好的一项工作。要做好原始技术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工作,包括施工日志记录、隐蔽工程记录、砂浆砼试块记录、设计变更记录等;同时要抓好班组或工种之间的自检、互检、交接班记录,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应熟悉和了解一图三表情况,即:施工平图布置图、施工进度计划表和材料、机具、架料计划表及进场记录表,有了上述资料,就能做到按图作战,心中有数,文明施工,科学管理,防止盲目指挥。

汉字与建筑的关系

论汉字与中国建筑的关系 ——“院”字与院落建筑 摘要:院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里独特的一部分,很值得人们去深入地思考与探索。而我们将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它在传统建筑中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空间处理上有哪些围合形式。 关键字:院落建筑汉字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他们的奥秘与精华。而这篇文章主要从汉字的角度去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外貌与发展历程,下面就以“院”字为具体研究对象。 “院”在汉字中是一个形声字。部首字是“阜”,是土山的意思。而凡是从阜取义的字都与山陵、楼台、壁障等有关。所以“院”字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但是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仅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这个汉字的原始形态和文字构成来探索建筑本身的远古风貌以及它的发展脉络。 “院”的古字为“奂”,异体字是“寏”,在《说文》、《玉篇》等文献里都有相应的解释记载。可以看出它的字形其实就是一个院落的构形:立在穴居之上的人和毗邻穴居的草木,被围合在房舍中间,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代表的是围墙或包括围墙房屋在内的院子。 而院落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形态它的发展脉络也是如“院”字的演变一样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概括变为精炼的。 最初院落的存在是依附于地上的居住建筑,它们二者还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那时的院落还没有完整清晰的形态以及人们还未对它有明确完整的认识与定义。 例如陕西西安东南半坡村发掘的一处原始氏族聚集的住宅遗址,其平面布局就是一个以“中”为方位的向心式院落。还有陕西扶风凤雏村发掘的一处西周院落遗址,其房屋布局是相当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所以此时的院子还是被当作是群居和自我保卫的建筑而产生的。 而到了汉代,通过在四川出土的一块汉代贵族住宅画像砖上,可以看出它的宅院图是有左右前后三个院子的布局形式,有主院、附院和跨院之分。这时的院落建筑则反映了其形态的发展以及由群居和自我保卫功能向伦理空间和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空间的演变。到了唐宋代后,我们可以通过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来研究当时的院落发展,那时的院落作用已经进一步的演变为休息、娱乐等精神上的追求。 当然除了民宅以外的其他建筑类型,诸如宫殿、宗庙、陵寝、寺观等,实质上是民居院落的扩大和延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就是院落文化。 这一点香港学者赵广超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中有一部分具体的讲解了院落文化,他认为“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而梁思成也发表过见解,他认为“最初的院落,显然是基于群居和自我保卫。城邑出现之后,庭院的外墙就主要是用来划分内外公私。古代的宫,本身就是个城,唐宋之后,城内的宫就缩小变成小组的庭院……扬弃城邑的防御性,保留庑内里的鉴谧宁静,予居住者在庭院内的‘户外生活’。”还有其他的许多学者也都对于院落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院落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以上我们从“院”字在汉字的发展中由象形变为现在的简体字的历程中引申出了其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建筑形态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院落作为一种建筑,最初也是抽象地依附于居住建筑中,到后来具有了颇具特色的独特文化与布局形式。所以再让我们在布局形式上更加具体地去认识和研究它。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 完成时间:2015年1月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 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摘要姓名是我们人类每个个体的标志,而方块汉字的神奇变化和象形表意性给姓名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这样历时几千年,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与汉字有关的姓名文化。因此,对我们来说,从文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字、姓名、文化 正文 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取名。正如古语所言:“行以 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要想观察辨别 事物、人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得失成败又可以验证其名。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姓名的重要性。包括古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名”是“命”,所以在对待起名字的事情上是格外的谨慎。 而且现在也是这样,人们认为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为人带来好运。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名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从汉字角度来探究一下姓名的起源和汉字中的姓名文化。 一、姓氏起源 1.1 从“姓”字看姓的起源 关于“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给它下过定义。譬如《说文解字》中曾经这样提到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句话表明了姓 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而且从汉字本身的结构来分析,“姓”字的偏旁是“女”字旁,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姓”是女人

或者是当时的母系社会有关。 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制,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一个女人有好多丈夫,同样,一个男人也有多个妻子。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道哪个是他的母亲,至于父亲则不好确定了。所以这就是姓“从女生”的道理。比如说皇帝姓姬,神农氏姓姜,这些都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明证。 1.2姓与氏的统一 谈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虽然现在姓氏表示同一概念,但是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当时之所以进行这种严格的区分原因有三。一是严格男女之别;二是为了区别贵贱;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 但在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于是,姓氏开始合而为一。从此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 二、姓氏详解 2.1中国姓氏知多少 我们国家共有多少姓氏?这是一个人人都会问但又不太容易回 答的问题。因为从姓氏发展的本身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与汉字--轩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课程结课论文 2013 至2014 学年第 2 学期考核科目:中国传统哲学与建筑 提交日期:2014 年 6 月20 日 报告题目: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考核成绩 考核人 姓名姚小虹 学号110107040012 年级2011级 专业建筑学11-1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轩” 一、汉字溯源 “轩”字起源过程 “轩”是“軒”的简化,本义是指前面高敞而有帷幕的车子,如:轩驾(帝王的车驾)。后来把类似轩车的屋室称为轩。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可见,轩是一种“类车”而又“宜置高敞”,“以助胜”的建筑物。中国古典园林中称轩的有两种,一是某种单体小建筑,另一种是建筑构造上的专有名词,即江南园林建筑中厅堂前部的顶棚。其含义来自轩字的两种解释,前者为飞举之貌,后者为车前高曰轩。这里清晰的解说了轩这种园林建筑的显著特征:形体不大,空间宽敞,前檐突出,气息流通,其典型性格是轩轩欲举,令建筑如鸿雁般振翅欲飞,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气势。自古有成语“气宇轩昂”的磅礴大气,也有“小轩窗、正梳妆”的温婉可人。轩在建筑中的含义还有如下解说: 1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 于是左右平,重轩三阶。——《后汉书》 2屋檐 轩,檐宇之末曰轩,取车象。——《集韵》 又如:轩宁(殿前檐下的平台和殿上屏门之间);轩檐(屋檐) 3殿堂前檐处

酒半酣,辽主临轩,命诸部长次弟起舞。——《续资治通鉴》 又如:轩砌(殿堂前的台阶);轩陛(殿堂的台阶) 4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如:轩子(屋室);轩宇(轩敞的屋宇);轩序(指住宅);轩房(住室) 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轩东故尝为厨。 从轩前过。 轩凡四遭火。 5以敞廊为特点的建筑物。 新构一轩跨路,貌灵官于中。——《徐霞客游记》 又如: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轩厂(棚舍) 6厕所的别称。 厕或曰轩,前有版似殿轩也。——《释名》 7指窗户或门 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开轩面场圃。——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8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啸傲东轩下。——陶潜《饮酒》 二、“轩”的建筑观 可轩之筑,有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的哲理意蕴。轩一般都的临水而建,大都居高临下,且多邻近厅堂之旁,带有一定的陪衬性质。轩的空间形式灵活多样,常见有船篷轩、鹤胫轩、菱角轩、海棠轩等。

姓名与中国文化

姓名与中国文化 摘要:我国的称谓看似平常,然而却包涵着博大的中国文化。经过细心的思考与阅读一定的书刊,我们可以从姓氏、名字、号等等中发现其蕴含的深远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文化、姓氏、名字、号 正文: 通过这一个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有着很深的感受,让我感受到了汉字广博的内涵,也深深地被我国的文化所折服,以下是我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简单的从姓名这个角度,来谈谈我对姓名与中国文化的理解。 从小到大我们用惯了我们的名字也叫惯了他人的名字,有好多人都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叫这个名字,又是否想过你的姓的来源和含义。 一、姓氏 “姓”字右女坐生,为“女生”二字,由妇女生人,才有姓。“姓”表示人所始出为生,借草木出土为生而代指人降生,人出于女所以为女生。女有子为母,命姓始于姆⑴。 在古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姓”和“氏”可不是一个概念。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 到了秦,实行了郡县制,取消了裂土分封,分宗命氏的基础被取消了,姓与氏就逐渐模糊。到了汉代,姓与氏已经趋于合一,汉末,姓与氏已经一体化了。 姓氏之中包涵着很多的中国文化,就拿皇帝赐姓来说,有光荣的,也有悲哀的。 南明唐王赐郑成功为国姓爷,代表了郑成功的荣耀,可以说是光宗耀祖,这也被后人所津津热到。 而刘邦赐项羽的后代姓刘,虽然在古时与皇帝赐同姓是莫大荣幸的事情,然而作为一代英豪的项羽,在败给刘邦后,连姓别都给他改了,在我的观点看来项羽不仅仅失去了开朝机会,更是连祖先都丢了。 二名、字 与“姓”和“氏”一样“名”与“字”也有它的区别,不像我们现在是一个词一起用。字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⑵。 “名”和“字”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首先有相近的联系,比如被孔子训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的宰予,字子我,予就是我的意思。又比如被鲁迅称之为智多而近妖的诸葛亮,字孔明。很明显“亮”和“明”是近似词。在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字子固。同样很显然“巩”和“固”是近义词。 其次是相反地意思,比如我们总所周知的朱熹,字元晦。“熹”有明亮的意思,而“晦”有黑暗的意思真好相反。又比如孔子的徒弟曾点,字晰。“点”对“晰”也是相反地意思。还有近代散文家管同,字异之,很明显“同”和“异”是相反词。

山东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史文字.

中国建筑史 简介《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乐嘉藻(1870) ?中国建筑史学的摇篮 ——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 (1930) ?“学社”的两位骨干、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与刘敦桢 第一篇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木构架体系特征:梁柱承重,墙体围护,坡屋顶 大体呈现两种类型: 1.保持木构架体系的基本构筑形态 2.完全摆脱木构架的承重方式 第一章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第一节单体建筑平面 1.构成要素:间、出廊 “间”有两个概念: ?四柱之间的空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出廊:两排柱子很近 1)无出廊式(四等) 2)前出廊式(三等) 3)前后廊式(二等) 4)周围廊式(一等) 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 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 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周匝: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周匝。 2.“间”的组合 ?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 官式建筑:皇宫、衙门、大的寺庙。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9开间为最高规格 民间建筑:住宅、寺庙等。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进深方向:取决于间的架数。 1,3,5开间,2,4开间也有。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 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3.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优点: 1)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 2)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3)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4)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 5)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 6)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4.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标准化) 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自由化) 第二节庭院式组群布局 1.组合方式 纵列式,横列式,散点式,庭院式 2.构成机制 1)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3.组合方式 1)对称式: 2)半对称式: 3)不对称式: 4.布局特点 1)突出内向性的布局 ?空间聚合功能 适和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 安静、私密性强 ?气候调节功能 围护墙——遮阳、挡风 内院——采光、绿化 形成小气候 ?防护戒卫功能 内部开敞、相互照应——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 ?伦理礼仪所需:主从、正偏关系 2)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有关建筑的说明文600字

一.阅读《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完成第1—3题。(7分) (1)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3)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4)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胤禛(yìn zhēn)]清朝雍正皇帝。 1.结合第(2)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2 分) 2.结合第(3)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3 分) 3.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2分) 二.《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建于路易十四时代,1666年动土,1689年竣工,至今约290年的历史。a全宫占地110万平方米, 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b 正宫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c 宫顶建筑摒弃了巴洛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d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十七、十八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雍容典雅。宫内还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成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门对称的17面大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的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笼的园林中。 7.第1小节先交代了凡尔赛宫的然后说明其全宫占地总面积。从中可知道凡尔赛宫包括 两大部分,即和。本段说明宫殿建筑的顺序是:从到,再到。(3分) 8.“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是从第(1)节中抽出的句子,放在a、b、c、d哪一处最合适? (3分)

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与建筑有关的几个汉字 2009-07-02 21:36 1 舍·栋·宅 在研究这三个字之前,我们探寻一下,古人类居住方式,据考证上古之时,人类穴居,最初依托自然之洞穴,人多了,便掘造复穴。《诗经·大雅·緜》中有“陶复陶穴”,就是这个意思,陶的本义是挖掘。穴陶大了,穴拱承受的压力也大,便易坍塌。于是先祖便在穴的中央留下一根土柱支撑穴拱,但自然之穴毕竟有限,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工具落后,陶穴难度很大,于是,古人类由洞穴移居到洞外,但地面上野兽多,洪水泛滥!怎么办呢?人类受到了鸟的启示,古人便构木为巢,依托旷野中的大树为巢。《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树巢。”《庄子·盗跖》:“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人民少,于是民皆一避之。”关于巢居方式,《韩非子·五蠹》也提及,这些先秦典籍认定巢是上古人类所居住的方式,《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也说明人类由深谷穴居到乔木巢居。 今天,人类虽早已告别了巢居生活,但巢居方式的建筑流传至今,湖南西部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就是古代巢居的遗存。目前,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了:“往上爬”,“攀高枝儿”俗语。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树上。 舍,许慎《说文解字》:“市居曰舍,从,象屋也”。金文作,上部分是。宅,《说文解字》:“宅,所托也,”古文作,甲骨文作。 徐中舒先生在《怎么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一文说“这几个字象木棍支撑屋顶形,都象原始住宅有木棍支撑。”“舍”下部的“口”象高出地面之土,房屋立在土堆之上。最初,住宅建于地面,地面潮湿,易生疾病,久之,便筑土台为宅。由地穴到地面,再筑土台建房屋,这是华夏先民住宅文明演进的轨迹。 古人说“升堂”、“登堂”,正说明堂是高于地面的,当然,夯筑高高台基的建筑,不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是统治阶段专享的,黎民百姓住的只是竹篱茅舍而已。统治者居庙堂之高,俗语称“高高在上”,平民百姓称下民,自称:“在下”。也称当政作官为“在台上”,解除公职交出政权叫“下台”、“倒台”、“垮台”。从厅堂出来,必历阶而下,现还保存了“给个台阶下”,“下不了台”等俗语,这些俗语,贮存了古代许多建筑信息。 古代的栋是直立在屋中,古籍《释名·释官室》有记载:“栋,中也,居室之中也。”王闿运《尔雅集解》:“在中大木为栋。上古始为屋,中立大木,四旁垂,草木叶覆之。” 古代的梁是横在屋顶的,《尔雅·释宫》:“ 瘤谓之梁。”《说文解字》:“ ,栋也”,“瘤,中庭也”,由于建筑形式的变化,后代称的大梁就是古代的屋栋,现合称为栋梁,栋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2 向·牖·窗 向字甲骨文作,象室内有窗口。解释《诗经》的《毛传》:“向,北出牖也。”即向就是朝北开的窗口。为什么我们的先人朝北开窗子呢?原因是我们处在地球北半球的北温带,每到冬季,寒风呼呼,寒流滚滚。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自然,逐步形成了坐北朝南,南门北窗的建筑格局。到了冬季把朝北开的窗口堵住,室内就免受寒风侵扰。 由于受朝向的影响,我们古代君王视朝,都是正南面而立,臣子拜见君王,则北面而朝,于是,南面引申为称王、称尊的代词,北面成了降服、臣顺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