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上皮细胞变化
脱 落 细 胞 学 检 查
(二)恶性肿瘤细胞质异型性表现 1、高分化恶性肿瘤 2、低分化恶性肿瘤 3、恶性肿瘤细胞浆 4、肿瘤细胞可吞噬红细胞或细胞碎片 (三)癌细胞团
第三节肿瘤脱落细胞的形态特征
二、常见三种类型的癌细胞特征 (一)、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来 源于鳞状(复层扁平)上皮或柱状上皮鳞状化生 后癌变。 1.分化较好的鳞癌细胞 2.分化差的癌细胞 (二)腺癌(adenocarcinoma) 1.分化较好的腺癌细胞; 2.分化较差的腺癌细胞;
1.基底层细胞(cell of basal layer) ①.内基底层(cell of internal basal layer) ②.外基底层(cell of exerngl layer) 2.中层细胞(middle-levell cell) 3.表层细胞(superfida cell) ①.角化前细胞 ②.不全角化细胞 ③.完全角化细胞
第二节 炎症增生的脱落细胞
三、各类炎症脱落细胞特征 炎症分为急性、慢性、亚急性和肉芽肿炎症。 1.急性炎症 2.亚急性炎症 3.慢性炎症 4.肉芽肿炎症 ①.类上皮细胞: ②.郎罕斯巨细胞: ③.干酪样坏死
第二节 炎症增生的脱落细胞
四、核异质和角化不良的脱落细胞形态 (一)、核异质(dyskaryosis)是指脱落细 胞核异常。 1.轻度核异质 2.重度核异质 (二)、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第一节 正常脱落细胞形态
一.正常脱落上皮细胞 主要来源于复层鳞状(扁平上皮)和柱 壮上皮。 (一)、复层鳞状上皮细胞(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10多层,覆盖于全身 皮肤、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管、 阴道的全部,分为基底层,中层和表层。
宫颈鳞状上皮增生会癌变吗
宫颈鳞状上皮增生会癌变吗对于女性来说,都对自己的宫颈特别的关注,都想让自己的宫颈健健康康的,这样才能使得自己不会得宫颈鳞状上皮增生。
但是有的女性,由于种种的原因,却得了宫颈鳞状上皮增生,于是就想具体了解一下,得了这种病会出现癌变吗?为了你能尽快了解,就来看看下面介绍。
宫颈鳞状上皮增生是指宫颈糜烂区的柱状上皮转变成鳞状上皮的过程。
这种转化的鳞状上皮的细胞,无论是从它的形状结构上看,还是从它的生物学特性上看,都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上皮组织的增生,完全是一种良性的病变,是慢性炎症的一种体现。
鳞状上皮增生是指宫颈糜烂区的柱状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的过程。
这种转化的鳞状上皮的细胞,无论从它的形状结构上,还是它的生物学特性上,都是属于正常范畴内的上皮组织的增生,完全是一种良性的变化,它既不是癌前病变,更不是宫颈癌。
是慢性炎症的一种表现。
只要通过正规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不必过于担心及恐慌。
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及物理方法。
您的具体治疗方案,应听取主治医生的治疗方案。
鳞状上皮细胞,是上皮细胞组织的一种。
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复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
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
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
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
上皮组织可分成被复上皮(鳞状上皮)和腺上皮两大类。
在糜烂表面,隐凹的腺体及增生的腺样间隙所被覆的柱状上皮同样可被复层上皮所替代。
这种腺上皮的复层化与表皮化,通常称为“鳞状上皮化生”。
化生程度有很大差异,有时腺上皮全部被替代,有时仅腺体的一边或腺体开口处被替代,有的整个腺样结构形成实质性细胞团块位于子宫颈间质之中。
由于慢性子宫颈炎的发病率极高,因而在子宫颈活检中,鳞状上皮化生的发现率可高达70--80%左右。
鳞状上皮化生是糜烂愈合过程的一种变化,没有形成癌的倾向,并非癌前病变.了解了以上内容以后,相信你也了解了宫颈鳞状上皮增生会癌变吗?得了这种疾病,虽然对身体构成很大的危害,但是有70%到80%的人不会形成癌变,所以对于这种病的女性也不要过于担心,要通过对以上内容了解,进行全面的治疗,就会尽快让自己康复。
病理中肿瘤的名词解释
病理中肿瘤的名词解释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指某一部位组织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结节状的肿块。
在病理学中,肿瘤被广泛研究和分类,并以一系列特定的术语来描述不同种类的肿块。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病理学术语进行解释,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本质。
一、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是指起源于某个组织或器官的新生肿瘤。
这类肿瘤的细胞异常增生始于身体内的特定组织细胞,例如乳腺组织的乳腺癌。
相比之下,继发性肿瘤是指原发肿瘤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肿瘤。
继发性肿瘤更常见,因为它们是原发性肿瘤在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转移。
二、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细胞的特性和行为,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良性肿瘤是指细胞异常增生但没有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的肿瘤。
这类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包膜完整,并没有侵犯周围组织的倾向,因此其对身体的威胁相对较小。
恶性肿瘤则是指细胞异常增生并能够扩散到其他组织和器官的肿瘤,也称为癌症。
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并且对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
三、肿瘤分级和分期肿瘤分级指的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将肿瘤分为不同等级的过程。
不同的肿瘤分级系统根据细胞形态学、组织结构和血液学参数等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肿瘤的等级。
分级结果有助于预测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恶性程度。
与分级类似,肿瘤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扩散程度以及是否有淋巴结和远处器官的转移来评估肿瘤的严重程度。
肿瘤分期是肿瘤学评估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它有助于医生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生存率。
四、肿瘤细胞类型肿瘤可以来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因此根据细胞类型也有一系列特定的术语来描述不同类型的肿瘤。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肿瘤细胞类型的解释:1. 上皮细胞肿瘤:上皮细胞是组成身体表面及器官黏膜的细胞。
肿瘤起源于上皮细胞的肿瘤被称为上皮细胞肿瘤。
常见的上皮细胞肿瘤有乳腺癌、肺癌和肝癌等。
2. 铰接组织肿瘤:铰接组织包括肌肉、骨骼和脂肪等组织。
妇科肿瘤癌前病变及交界性病变的诊断
辐射
多克隆正常宫内膜
腺上皮基因突变
E 克隆
增殖
癌
分界点
癌前病变
恶性转化
足量突变的细胞侵犯间质
EIN与不典型增生的治疗大致相同
药 物: 孕激素(高剂量) GnRHa
三苯氧胺
手 术: 子宫全切
内膜切除
随 访: 重复内膜活检
注 意: 激素撤退2-6W
卵巢交界性肿瘤
定义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 BOT)也称为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 ( ovarian epithelial tumor of low malignant, LMP)是一组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 卵巢病变,由Taylor在1929年最先报告,1973年WHO 正式命名。约占卵巢上性肿瘤的15%,在生物学行 为、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方面都与卵巢癌有 着明显的不同。
诊断标准
病变性质 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过 度增生
子宫内膜上 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腺 癌
1、有囊的不规则腺体 2、VPS*>55%
1、VPS*<55% 2、细胞学改变
1、侵龚间质 2、实体腺上皮 3、筛状结构
良性病变 激 素
癌前病变 激素或手 术
癌 按分期治 疗
注: *VPS(Volume Percentage Stroma)指间质量百分比
妇科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发 病 率: 宫颈癌 新发病数: 459000 死 亡 率:9.98/10万 5年生存率: 80-90%
子宫内膜癌 148800 45% 60-70%
卵巢癌 140000
70% 20-30%
了解和掌握妇科肿瘤癌前病变与交界性病变的诊 断与治疗,才有可能阻断肿瘤中间型病变进展成侵润 癌,从而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病理报告组织变形
病理报告组织变形简介病理报告是医生对病理标本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后所做的书面诊断。
病理报告中包含了许多重要信息,其中之一是组织变形的描述。
组织变形是指细胞或组织在形态上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是细胞大小、形状、排列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组织变形,并探讨其可能的病理意义。
细胞大小异常细胞大小异常是指细胞在大小上出现异常变化,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细胞肿大:细胞体积增大超过正常范围。
肿大的细胞常常表现为胞浆丰富,细胞核变大、染色深染。
细胞肿大可能与细胞代谢活跃、增殖增生、功能亢进等病理状态相关。
2.细胞萎缩: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和细胞核变小。
细胞萎缩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和坏死过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可见于肾小球硬化。
3.细胞异型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胞浆和核的比例失调。
细胞异型性常见于癌细胞,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典型表现。
细胞形状异常细胞形状异常是指细胞在形态上出现异常变化,常见情况包括:1.异常扁平细胞:细胞形状变扁平,常见于皮肤上皮细胞和呼吸道上皮细胞,如鳞状细胞癌。
2.管状结构异常:细胞排列成管状结构,常见于某些腺癌,如乳腺癌。
3.木乃伊样变性:细胞或组织干燥而变得脆硬,常见于干骨髓组织。
细胞排列方式异常细胞排列方式异常是指细胞在组织中的排列方式出现异常变化,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增生性排列:细胞排列密集,形成增生性结构,常见于某些良性或恶性肿瘤。
2.扩散性排列:细胞分散排列,与正常组织相比,细胞之间间隔增大,常见于某些肿瘤的恶性转移。
3.斑驳性排列:细胞排列呈斑点状或结节状,常见于某些炎症和肿瘤病变。
可能的病理意义细胞和组织的变形在病理学中往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它们可以是疾病的早期指标、诊断依据或预后评估因素。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病理意义:1.癌变:细胞异型性、管状结构异常和扩散性排列是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可以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2.炎症:增生性排列和斑驳性排列常见于炎症过程。
细胞病理学重点考点知识点
涂片中常见良性细胞〔一〕上皮细胞1.鳞状上皮2.柱状上皮〔二〕非上皮与其他成分1.组织细胞2.多核巨细胞3.白细胞4.红细胞5.其他物质<三〕变性与坏死组织变性严重的细胞涂片不能进行诊断,因为大核与裸核易误诊为恶性细胞.〔四〕增生细胞恶性细胞形态特点一〕细胞核改变为基本形态诊断指标,主要有下列六大特征:1.核大2.核大小不一3.核异型4.核浓染5.核/浆比例增大6.核仁变大,数目增多除以上六大特征外,还有:1.核膜增厚、厚薄不均2.裸核3.核分裂像〔二〕细胞改变1.细胞多形,形状不规则.2.细胞体积大小不一.3.细胞浆少,偏嗜碱,胞浆内含物,如黑色素、粘液空泡等.〔三〕细胞之间关系的改变细胞排列不整齐,癌细胞团中细胞互相重叠、推挤,分布紊乱无序.〔四〕涂片背景1.大量红细胞.2.多数坏死细胞.综合考虑,结合临床.痰见①纤毛柱状细胞②吞噬细胞③鳞状细胞支气管镜检查涂片见①纤毛柱状细胞-大量,②鳞状细胞-少见纤毛柱状细胞细长圆锥形,游离缘宽而平.表面有纤细纤毛.核在细胞中下部,圆或卵圆形,染色质颗粒较细,分布均匀.成片脱落细胞互相挤压—多边形核在中央,排列整齐—蜂窝状边缘—整齐高柱状细胞表面—纤毛粘液柱状细胞<杯状细胞>长卵圆形,浆丰富,含多量粘液——色淡而透明核卵圆形,大小、形态与纤毛柱状细胞相似细胞内粘液较多核被压至细胞底部-半月或不规则形肺癌细胞形态特征<1>鳞状细胞癌〔鳞癌〕[高分化癌细胞]分布:散在,也可成群,可见癌珠形状:多形性明显—圆、多角、梭形、纤维状或蝌蚪样胞体:较大,边界清,过度角化—浆丰桔红色胞核:多居中,圆形,比正常鳞状上皮核大3-4倍,畸形明显,大小不等,染色质—粗颗粒或小块状,有时着色较深,固缩呈墨滴状.[低分化癌细胞]排列:分散或三、五成群形状:多边或卵圆形,中等大小胞浆:中等量,嗜碱性或嗜双色性胞核:中等大,为正常鳞状上皮棘皮层核2倍.圆或卵圆形,大小不等,核居中畸形.染色质呈颗粒状,核仁可见.背景:涂片常见凝固性坏死[鉴别]①巴氏细胞<化生鳞状上皮细胞>体积:与副底层细胞或深棘层细胞相似胞浆:中等量,嗜碱性胞核:核浆比例轻度增大,核大小均匀一致,无畸形核仁:无或核仁不明显②变性坏死纤毛柱状上皮纤毛:消失形状:小三角或茄子形胞浆:嗜酸性增强,多位于核两端或一端胞核:小于正常,着色较深.外形可轻度不规则.染色结构不清.③涂片背景坏死组织较多—除外肺结核〔肺结核除有大量坏死以外还有成群或散在上皮样细胞〕形状:纤维状胞浆:淡染胞核:黄瓜形或长椭圆,染色质细颗粒状—鞋底板样核仁:不明显或有小核仁〔2〕腺癌细胞[高分化腺癌细胞]排列:腺泡样、栅栏状或乳头样镶嵌排列或散在分布体积:较大,形状圆、卵圆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嗜碱性,常见粘液空泡胞核:增大,核圆或卵圆形,大小不等,约为正常腺上皮核2-3倍,核偏位,染色质细粒状,分布较匀,着色较淡核仁:大畸形:没有鳞癌细胞明显[低分化腺癌细胞]排列:常集合成团,细胞可重叠,界限不清,可散在分布体积:较小,相当于鳞状上皮内底层或更小胞浆:中等量,嗜碱性,着色淡.粘液空泡不明显胞核:增大,为正常腺上皮核1倍左右,核偏位明显,轻-中度畸形.染色质颗粒稍粗,着色较深.核仁:没高分化腺癌细胞明显[鉴别]①组织细胞〔大小形状变异很大,核常偏位,易与腺癌细胞混淆〕胞核:豆形或肾形,核膜薄.染色质细而均匀.大小、形状比较一致.核浆比例正常核仁:无或不明显胞浆:丰富,界限不清,内常见异物颗粒排列:分散,各自为政,无镶嵌现象②乳头状增生柱状上皮〔可成群脱落,形成细胞团.与低分化腺癌细胞混淆.〕〔细胞团只见于痰涂片或纤维支气管镜刷片〕胞核:集中在细胞团中央,周围形成整齐的胞浆带形状:圆、卵圆形,轻度大小不等,无畸形.无核仁或核仁不明显③变性粘液柱状细胞肺有慢性炎症时支气管粘膜的杯状细胞可增生并变性脱落胞核:偏一侧,圆或卵圆形,圆锥状态,大小一致,着色较深,核/浆正常核仁:无胞浆:有粘液〔3〕小细胞未分化癌淋巴细胞样和燕麦细胞型最多见,梭形细胞型较少.①体积小,比小淋巴细胞稍大②胞浆极少-裸核样③胞核小,比小淋巴细胞大0.5-1倍,多形,小圆、卵圆形、小梭、三角形、长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分布不匀,着色深,各核间着色深浅不一.以小圆形核为主—淋巴细胞样型以小三角形核为主—燕麦细胞型④排列痰涂片,常见由单或数层癌细胞排列成平行直线条状—列兵式.部分弥散分布或形成镶嵌结构[鉴别]①小淋巴细胞低倍镜下,小细胞癌与小淋巴细胞十分相似,容易漏诊高倍镜下,小淋巴细胞:排列成群成片胞核小而圆无镶嵌,着色深度一致,大小一样,形态一致,无畸形.可重叠,其边缘细胞散在分布无镶嵌②变性中性粒细胞胞浆常溶解消失,分叶核中细丝断裂,各叶分开,形成小三角形淡染"小核〞体积比小细胞癌胞核小得多染色质结构模糊变性"小核〞与中性粒细胞间有过渡现象〔4〕大细胞癌①分布单个或成群,很少重叠②体积大③形状立方、圆、多角、巨、梭形④胞核中央,大核膜,光滑-不规则染色质,细-粗颗粒,粗细不等⑤核仁大⑥胞浆较丰富,透明,淡-浓⑦背景干净-坏死性妇科脱落细胞与炎症有关的反应性/修复性细胞变化1、胞浆的变化❖胞浆空泡化❖核周空晕❖胞浆双染❖胞浆内渗透进细菌、急性炎症细胞——急性炎症的诊断特点.2、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增大-达到中层鳞状上皮细胞的1.5-2倍、-子宫颈管上皮的核增大更明显❖可见双核、多核〔核轮廓光滑、圆整、大小一致〕❖胞核可轻度深染〔但染色质结构和分布仍呈细颗粒状〕❖可见明显的单个或多个核仁阴道滴虫诊断标准❖梨形、椭圆形或圆形,嗜蓝色,直径15~30um❖核淡染、空泡状、核偏位❖嗜酸性的胞质颗粒常较明显❖鞭毛通常不易看到❖往往伴有纤毛菌宫颈涂片的特点:❖大量粘液,使背景显"污浊〞感❖粘液中有模糊不清的退化变性的鳞状细❖可见大量滴虫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1〕涂片中可见大量菌丝和孢子❖〔2〕上皮细胞可出现核周晕.念珠菌诊断标准❖芽生酵母菌〔3-7um〕;假菌丝巴氏染色呈伊红色到灰棕色❖假菌丝有长形芽孢组成,沿其纵轴有狭窄❖可以看到白细胞碎片和被菌丝"串起〞的缗钱状鳞状细胞菌群失调的诊断标准❖小球杆菌的朦胧状背景很明显❖单个鳞状细胞被一层细菌覆盖,使细胞模糊不清,即线索细胞❖明显缺少乳酸杆菌放线菌诊断标准❖细丝样病原体,有成锐角的分支,缠绕成团〔棉花团样〕❖细丝样病原体有时呈放射状排列〔羊毛球〕❖大量的白细胞粘附在放线菌的小集落上,可见到周边的细丝肿胀或细丝呈杵状❖常见伴有白细胞的急性炎症反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核呈毛玻璃样外观,这是由于核内病毒颗粒和染色质聚集在核膜下使核膜增厚❖可能出现致密的伊红核内包涵体,周围绕有空晕或透明带❖具有镶嵌状、多核的上皮细胞,也可以是单个核宫颈上皮细胞1. 鳞状上皮〔squamous epithelial cell〕基底层<Basal Cells, Parabasal Cells>中层<Intermediate Cells>表层<Superficial Cells>2. 柱状上皮细胞:被覆于子宫颈内膜和子宫内膜子宫颈内膜细胞❖分泌型柱状上皮细胞❖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子宫内膜细胞宫颈上皮细胞异常•鳞状上皮细胞异常:LSIL 〔L ow-grade s quamous i ntraepithelial l esion 〕HSIL 〔H igh-grade s quamous i ntraepithelial l esion 〕SCC 〔S quamous C ell C arcinoma 〕ASC〔ASC-US、ASC-H〕•腺上皮细胞异常:AGC、AGC-FN、AIS腺癌LSIL诊断标准:•细胞单个或成片排列•胞浆"成熟〞或为表层型胞浆的细胞•细胞大,胞浆多而成熟,边界清楚•核增大,面积大于正常中层细胞的3倍,核浆比例轻度增加•核不同程度深染,伴有大小、数量和形状的变化•双核和多核常见•核染色质均匀分布但常呈粗颗粒状,有时染色质呈煤球样或浓缩不透明•一般无核仁,即使有也不明显•核膜轻度不规则,但可光滑•细胞浆的边界清楚•核周空腔〔挖空细胞化〕是由边界清楚的核周透亮区与浓染的边缘胞浆组成,它是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一个特征,但不是判读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所必须的;有时,胞浆浓稠并嗜橘黄色〔角化〕•核周胞浆空腔化或强嗜橘黄色的细胞,必须也同时具有核的异型性才能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只有核周空晕,而无核的异型性时不足以判读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挖空细胞的形态特点•细胞为成熟型胞浆,也就是浅表层细胞•核异型:表现为偏位,染色质增多〔深染〕,体积增大或固缩如"葡萄干〞样核,双核或多核,核仁不明显;•核周空晕〔胞浆在核周围缺失〕,特点是:1、边缘增厚、深染,所以边界清楚;2、边缘不光滑,呈水池状、腐蚀状或虫蚀样;3、残留胞浆丰富;HSIL诊断要点:• 1.高核浆比• 2.核的异型性,尤其是核明显不规则与核染色质增粗HSIL诊断标准• 1.病变细胞比LSIL的小且较不"成熟〞.• 2.可单个,成片或成堆出现.• 3.核深染,大小,形态不一,核染色质粗,核膜不规则.• 4.核浆比明显增高.• 5.一般没有核仁,偶尔可见.HSIL的鉴别诊断—LSIL•胞浆:LSIL的细胞胞浆"成熟〞或为表层型胞浆的细胞,细胞体积大,边界清楚•胞核:LSIL强调核体积的增大,为中层细胞核体积的3倍以上;HSIL强调高核浆比、核的异型•看背景/整体:LSIL常有挖空细胞的形态出现,HSIL常见成堆聚集的异型细胞团,可伴有出血,坏死.ASC-US未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核比正常中层细胞核明显增大,核浆比轻度增高,核大小与形状轻度异常,核轻度深染,染色质分布均匀无颗粒状改变.•许多细胞胞浆呈橘黄色,核增大,核浆比轻度增高,核大小与形状轻度异常,核轻至中度深染,染色质分布均匀.核轮廓光滑、规则.可见双核细胞.ASC-H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HSIL•提示HSIL可能,但从质和量上又不足以明确诊断HSIL•只有病变细胞不明确又怀疑HSIL时才用ASC-H•提示CIN2与以上的病变的风险比ASC-US更高•超过50%的病例跟HrHPV感染相关•提示临床需要更慎重地对待这一类病人宫颈腺上皮异常非典型性的–子宫颈管上皮细胞〔无特殊〕–子宫内膜细胞〔无特殊〕–腺细胞〔无特殊〕●非典型性的–子宫颈管细胞,倾向于肿瘤–腺细胞,倾向于肿瘤●子宫颈管原位腺癌●腺癌–子宫颈腺癌–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外腺癌非典型子宫颈管上皮细胞<atypical endocervical cells ,NOS>•细胞呈片状或带状排列,细胞排列轻度拥挤,核重叠•核增大,为正常子宫颈管细胞核的3~5倍•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轻度不一致•细胞核轻度深染•可见核仁•核分裂罕见•胞浆尚丰富,但核浆比例〔N/C〕增高•细胞界限清晰非典型子宫颈管上皮细胞,倾向于肿瘤〔atypical endocervical cells,favor neoplastic〕•异常细胞排列呈片状、条带状,核拥挤、重叠•偶见细胞团呈菊蕊团或羽毛状排列•核增大,染色质稍增多•偶见核分裂•核浆比例升高,胞浆量减少,细胞境界不清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细胞排列呈片状、簇状、带状和菊蕊团形式,核拥挤、重迭,失去蜂窝状结构,单个异常细胞少见•一些细胞显示出明确的柱状形态•细胞团有呈栅栏状排列的细胞核,核与带状胞浆从细胞团周边伸出〔"羽毛状〞〕•细胞核增大、大小不一,呈卵圆形或拉长形与复层化•核染色过深,有均匀分布的粗颗粒状染色质是其特征•核仁小或不明显•核分裂和凋亡小体常见•核浆比例增高•胞浆量与粘液减少•背景干净〔无肿瘤素质或炎性细胞碎片〕•如果同时兼有鳞状上皮病变,也可见到异常鳞状上皮细胞.子宫颈管腺癌〔endocevical adenocarcinoma〕•细胞学诊断标准与子宫颈管原位腺癌相同•但有侵袭特征〔肿瘤素质、核空亮伴有染色质分布不均或大核仁〕•大量异常细胞,典型的细胞呈柱状•细胞可单个散在,两维片状,或三维簇团结构,合体聚集现象常见•核增大、核多形性、染色质分布不均,染色质旁区空亮,核膜不规则•可见巨大核仁•胞浆通常有细小空泡•可见肿瘤坏死素质•还可出现异常鳞状细胞,表明同时存在鳞状上皮病变或腺癌伴有部分鳞状上皮分化.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 atypical endometrial cells,NOS>•细胞团小,每团常为5~10个细胞•核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相比,轻度增大•核染色稍深•可见小核仁•胞浆少,偶有空泡形成•细胞境界不清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子宫内膜腺癌细胞学的变化主要依据肿瘤的级别•1级肿瘤只表现为很少量脱落的异常细胞,有轻微的非典型性细胞学改变,常被判读为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在子宫颈涂片上,依靠少量保存好的异常细胞和微细的细胞改变对子宫内膜腺癌,尤其是高分化腺癌做出诊断困难的•与子宫颈管腺癌相比,子宫内膜腺癌的涂片中出现的异常细胞一般更少•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细胞通常较小,核也较小,核仁不太明显.如果有肿瘤素质,也是"水样〞素质,难以识别•高级别浆液性子宫内膜腺癌的形态学类似来源于卵巢的同名肿瘤,具有乳头状片段,细胞大,核仁明显.•细胞排列呈疏松的小团片〔块〕或弥散分布•核轻度增大〔分化好〕至明显增大〔分化差〕•核大小不一、失去极向•在高度恶性的肿瘤中,染色质明显增多与不规则分布,染色质旁区空亮•核仁小〔分化好〕至大或多个核仁〔分化差〕•胞浆蓝染、有时缺乏,可见空泡或界限不清•常有肿瘤性素质宫内膜腺癌与宫颈腺癌•宫内膜腺癌与宫颈腺癌鉴别往往很困难,除结合病史外,宫内膜腺癌细胞较小、胞浆缺乏,癌细胞多拥挤重叠,核仁可能不够明显.而宫颈腺癌排列片状或鸡毛状多见,胞浆空泡更为明显、核仁往往突出大•鉴别发生困难或把握不大时,不必免强区分.浆膜腔积液细胞:•间皮细胞•非肿瘤性疾病的积液细胞•原发性肿瘤积液细胞•转移性肿瘤积液细胞正常间皮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常分散排列;•其大小与鳞状细胞中的基底层细胞与外底层细胞相似,直径约10μm-20μm不等;•胞质丰富,显示"厚〞,胞质可呈双嗜性并深染;•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多位于细胞中央,单核为主,双核与多核极为少见;•核染色质均匀细致,核仁不易见到退变间皮细胞•肿胀变性:细胞增大,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液化空泡〔印戒样或泡沫样〕,胞核肿胀,偏位.•固缩变性反应性〔增生性〕间皮细胞•细胞大小不一•单个、散在或拥挤呈片状排列,有时可呈乳头状、腺腔样、栅栏状、梅花状等•胞质丰富、深染•胞核边缘整齐,染色质分不均匀•可见多核〔3-5个细胞核〕浆膜腔积液组织细胞•几乎所有的样本都可见较多的组织细胞;•相对较小的偏位核,在大量吞饮泡存在时可以印戒细胞样;•胞浆泡沫样,疏松而不均质,细胞边缘模糊;•也可以表现为假团片状排列.原发性肿瘤积液:间皮瘤1.原发于浆膜,良性间皮瘤生长局限,包膜完整,很少引起积液;2.恶性间皮瘤可见到大量增生活跃的间皮细胞,间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与转移性腺癌类似,细胞呈团或相嵌;3.应辅以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临床表现与影象学的诊断进行鉴别.转移性肿瘤积液:腺癌1.占积液中转移癌的80%以上;2.腺癌细胞形态多样,排列构成腺腔样、乳头状,洋葱皮和桑葚形状等等,腺癌细胞形态多样,细胞大小相差数倍;3.癌细胞呈圆或椭圆形;4.核偏位,核膜不规则,核仁明显增大或多个核仁;5.胞浆中常含空泡;常见异常分裂象.转移性肿瘤积液:鳞状细胞癌1.在积液中少见,仅占2%-3%;2.粗且分布不均匀的染色质,畸形明显的核和相对致密的胞浆是其特点3.分化差的SCC多与腺癌混淆〔单从形态学改变几乎不能鉴别〕4.细胞奇形怪状,胞浆有角化倾向.癌细胞单个散在,细胞为圆形,胞核居中,核质深染,胞浆厚实并界限清晰,癌细胞易成堆或成团,背景中伴有或不伴有坏死物.转移性肿瘤积液:小细胞癌•胞浆极少或裸核样;•核形不规则,典型者为瓜子状或燕麦状,亦有圆或椭圆形;•易见典型的"盐加胡椒粉〞样染色质,核仁小或不明显;•核与核之间镶嵌状,条索状或列兵样排列多见;•间皮反应通常明显,间皮细胞数量多,多核细胞常见;•注意与大细胞性NHL鉴别.浆膜腔积液常见类型癌:乳腺癌Breast cancer•对导管癌来说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形态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各种形态的球团状细胞团,连接紧密,或梁状\乳头状\滤泡状\气球状等.•小叶癌则主要表现为散在分布的相对体积较小的瘤细胞,核多表现为半月状或印戒样浆膜腔积液常见类型癌:卵巢癌Ovarian cancer主要类型有:•交界性肿瘤:此类型应引起注意,其常累与腹膜与腹、盆腔脏器表面,并在腹腔积液或腹盆腔冲洗液中发现肿瘤细胞,易误报告为癌,故在怀疑为卵巢肿瘤时应注意虽然有肿瘤细胞但还不属于癌的情况,细胞的异形程度对此有一定的鉴别作用但不绝对;•浆液性乳头状癌•粘液性乳头状癌•内膜样癌等浆膜腔积液常见类型:胃癌Stomach cancer•多为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成团与散在分布都较常见〔值得一提的是相对腹膜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细胞散在分布的要比胸膜腔积液的多见〕•细胞大小相差显著,细胞异型性大•高分化癌相对少见几点体会<上皮型间皮瘤与腺癌的鉴别>•大部分腺癌细胞胞浆空泡状或不均质,核偏位多见,而间皮细胞大多胞浆致密而均质;组织细胞虽然胞浆与癌细胞类似,但却不具备前者的异型性;•间皮细胞具有微绒毛裂隙样结构•间皮瘤存在混合性特点,过渡性的间皮常见,包括良性的间皮•片状的间皮细胞团较少有显著的三维立体结构,而腺癌常有明显的三维立体感,但更有意义的是其组织样结构,如腺样、桑葚样、乳头断片样、球团状等等;•注意对照和比较散在分布的癌细胞与间皮细胞;在有原发病灶的情况下主要判定其有无累与浆膜;而没有明确原发灶的情况下确定为恶性或癌则更要有绝对的把握恶性淋巴瘤•非上皮性肿瘤最常见类型;•以大细胞性NHL多见;•弥漫出现的幼稚淋巴细胞占据绝对数量,反应性淋巴细胞、间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数量不等出现;•结合病史并在细胞蜡块基础上的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有较大帮助;正常脑脊液CSF含很少量成熟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室管膜细胞和脉络丛细胞极少出现无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尿脱落细胞学移行细胞癌•异性性核大、深染、着色浅、畸形核浆比增大、细胞体积小、胞浆少、色橘黄.蝌蚪型、梭形等•鉴别:结构不良细胞活跃增生细胞11 / 11。
肠上皮化生诊断标准
肠上皮化生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上皮化生是指以结肠为主要部位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变,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常见于结肠息肉、炎症和肿瘤等病变。
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1.轻度肠上皮化生:临床表现通常不明显,可能出现轻微的腹泻、便秘、腹胀等肠道症状,消化不良和不适感。
此时通常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
2.中度肠上皮化生:临床表现较为明显,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肠道症状,消化系统功能明显下降。
此时应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情。
3.重度肠上皮化生:临床表现严重,包括明显腹痛、血便、贫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此时需要紧急处理,以避免病情恶化。
二、病史1.家族史:肠道病变或肠上皮化生在家族中有遗传倾向,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检查。
2.疾病史:既往是否有肠道疾病史,如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筛查和检查。
3.用药史:长期使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患肠上皮化生的风险,应注意避免不当用药。
三、实验室检查1.粪便检查:肠上皮化生患者粪便潜血常常呈阳性反应,需要注意检查便便中是否有血迹。
2.肠道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上皮化生最主要的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变化,包括肿块、溃疡、出血等情况。
3.肿瘤标志物检查: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等可以协助诊断和评估肠上皮化生患者的病情。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1.组织活检:通过直肠活检或结肠镜取活检组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和性质。
2.病灶切除术:对可疑肠上皮化生病灶进行手术切除,并送病理学检查以确认诊断。
肠上皮化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皮肤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
⽪肤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第⼗⼆章⽪肤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考点:1、表⽪基本病理变化1.⾓化过度:⾓质层异常过度增厚。
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
见于扁平苔藓、掌跖⾓化病、鱼鳞病等。
2.⾓化不全:⾓质层内仍有残留的细胞核,常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见于银屑病等。
3.⾓化不良:表⽪或附属器个别⾓质形成细胞未⾄⾓质层即显⽰过早⾓化。
良性疾病中可见于⽑囊⾓化病、病毒感染等,恶性疾病中最常见于鳞状细胞癌,其⾓化不良细胞可呈同⼼性排列,接近中⼼部逐渐出现⾓化,称⾓珠。
4.颗粒层增厚:指颗粒层变厚,因细胞增⽣和(或)肥⼤所致。
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扁平苔藓等。
5.棘层肥厚:指表⽪棘细胞层增厚,常伴有表⽪突延长或增宽,⼀般由棘层细胞数⽬增多所致,由细胞体积增⼤所致者称假性棘层肥厚。
见于银屑病及慢性⽪炎等。
6.乳头瘤样增⽣:指真⽪乳头体不规则的向上增⽣,往往表⽪本⾝也出现不规则增⽣,使表⽪呈不规则的波浪状。
见于⿊棘⽪病、⽪脂腺痣等。
7.疣状增⽣:指表⽪⾓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四种病变同时存在,表⽪宛如⼭峰林⽴。
见于寻常疣、疣状痣等。
8.假上⽪瘤样增⽣:指棘层⾼度或显著不规则肥厚,表⽪突不规则延伸,可达汗腺⽔平以下,其间可有炎性细胞。
见于慢性感染灶周缘。
9.细胞内⽔肿:主要指棘层细胞内发⽣⽔肿,细胞体积增⼤,胞质变淡。
⾼度肿胀的细胞可呈⽓球状,称⽓球状变性;若细胞内⽔肿使细胞膨胀破裂,邻近残留的胞膜连成许多⽹状中隔,最后形成多房性⽔疱,称⽹状变性。
见于病毒性⽪肤病、接触性⽪炎等。
10.细胞间⽔肿:细胞间液体增多,细胞间隙增宽,细胞间桥拉长⽽清晰可见,甚似海绵,故⼜名海绵形成,⽔肿严重时形成表⽪内⽔疱。
见于⽪炎湿疹等。
11.棘层松解:指表⽪或上⽪细胞间失去粘连,⽽呈松解状态,致表⽪内裂隙或⽔疱。
见于天疱疮、⽑囊⾓化病等。
1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指基底细胞空泡化和崩解,重者基底层消失,使棘细胞直接与真⽪接触,常伴真⽪内噬⿊素细胞浸润。
良性肿瘤
第三,有些非肿瘤病的良性病变同样与恶性肿瘤有关。如乳腺的囊性小叶增生症、黑痣、肺组织或其它部位 的疤痕性病变,长期不愈的慢性溃疡、肝硬化等均有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
肿瘤病人的饮食调理
健康饮食肿瘤病人常因情绪波动、病情进展及抗肿瘤治疗等原因产生许多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食欲不振、 味觉异常。若再伴有恶心、呕吐,消化吸收就成了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而会产生营养不良,使病人体重 下降、抵抗力减弱,导致感染,甚至发展成恶病质。因此在抗肿瘤治疗前、中、后各时期必须重视病人的饮食营 养护理。只有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才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其对治疗的耐受性,保证治疗计划顺利完成, 尽快康复。所以饮食护理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种,针对不同治疗措施 给予相应的调理。对于肿瘤病人的饮食、营养,总的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并辅之以适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当 然,对于个体的病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良恶性肿瘤鉴别
摘除巨大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的特点是瘤细胞与起源组织的正常细胞面貌相似,在发生的脏器或组织缓慢生长, 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生长"(膨胀性生长是指肿瘤对周围正常组织仅发生推移积压作用),与周围组织有包膜相隔, 界限分明,且生长常有一定的"自限性",即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机制。只要手术切除干净(完整切除),罕有复发。 良性肿瘤对机体破坏性较小,除非生长在要害部位(如大脑)或瘤细胞能分泌大量激素,一般不会致人于死地。
病理学-第五章肿瘤
外生性生长(皮肤乳头状瘤)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1、肿瘤实质:肿瘤细胞的总称, 是肿瘤
的主要成分。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是判定 起源、分类和诊断的主要依据 。
2、肿瘤间质: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血管构
成,可有淋巴管和少量神经纤维,对肿瘤实质 主要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肌纤维母细胞有限制瘤细胞运动和浸润及收缩 作用。
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细胞浆的改变:
核蛋白↑→嗜碱性 一些肿瘤细胞可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
产物而具有不同特点,如激素、粘液、糖原、 脂质、角质和色素等,有助于对其进行区别。
上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别是细胞核的 多形性常为恶性肿瘤的重要形态特征,对区 别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而细胞浆内的 特异性产物常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细胞来源。
淋巴结转移性腺癌(黏液腺癌)
黑色素瘤
➢间变(anaplasia):原意是指已分化成熟细胞和 组织的退分化,返回原始的幼稚状态。因此, 间变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状态或异型性 明显。
➢间变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即瘤细胞 彼此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变异,有时很难确定 其组织来源。有的恶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 构成,称为间变性肿瘤(anaplastic tumor)。
高分化管状腺癌
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异型性(atypia):指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
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 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分化(differentiation)程度指肿瘤细胞和组
织与其来源的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
异型性与分化程度关系:异型性小者, 肿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 大者,表示肿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 低。
二、肿瘤的生长速度
病理学整理
《病理学》学习重点整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形态学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2.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时,常继发其间质增生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4.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脂滴则呈橘红色;锇酸染色,则呈黑色。
病理变化:脂肪变性常见于肝、心、肾等实质脏器,其中以肝最为常见。
肝脂肪变性:槟榔肝→脂肪肝→瘀血性肝硬化心肌脂肪变性:贫血→虎斑心5.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组织和细胞最严重的、不可复性变化。
坏死组织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1)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质的变化(3)间质的变化2)类型:(1)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2)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3)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3)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4)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6.组织的再生能力:按再生能力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较强。
如表皮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粘膜及腺体的上皮等(2)稳定细胞:只有在遭受损伤或某种刺激情况下才发生再生。
如肝、肾、胰腺、腺、皮肤的汗腺、皮脂腺以及间叶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3)永久性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神经细胞、骨骼肌或心肌细胞7.肉芽组织: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结构:①新生毛细血管②成纤维细胞③炎性细胞作用: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③机化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结局:这种纤维化的肉芽组织呈灰白色,质较硬,缺乏弹性,称为瘢痕组织8.一期愈合:见于组织损伤范围小、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紧密、无切口感染,如皮肤的无菌手术切口二期愈合:见于组织损伤范围及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并伴感染、坏死、出血、渗出物多,炎症反应明显的创口9.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1)全身因素:①年龄:青少年的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②营养:在维生素C缺乏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障碍,可致创面愈合速度减慢,抗张力强度受损。
直肠活检病理良性报告
直肠活检病理良性报告直肠活检病理良性报告病理号:XXXXXX姓名:XXX 年龄:XX 性别:男临床诊断:直肠息肉病理诊断:直肠良性息肉(结肠腺瘤)病理报告:标本类型:直肠活检组织切片切片编号:1-4镜下所见:切片呈乳白色,大小约为0.8×0.6×0.3 cm。
镜下观察,所见直肠黏膜无明显炎症改变,见到一结节状良性肿物,肿物表面宛如白色毛绒,直径0.5 cm。
肿物基底深达黏膜下层,边缘光滑规整。
在高倍镜下,肿物呈腺瘤样结构,由腺管和类似腺体的结构组成,腺管排列紧密,上皮细胞呈柱状,排列整齐。
上皮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无增生迹象。
结论:直肠活检组织切片显示为直肠良性息肉(结肠腺瘤)。
诊断说明:直肠良性息肉(结肠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直肠病变,多见于老年人。
本例患者年龄较轻,且无家族史,提示本病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
直肠良性息肉一般呈圆形、近圆形或菜花状,表面常具有毛绒状或蘑菇状突起,基底多呈蒂状,大小多在1 cm左右,严重者可超过2 cm。
病理切片显示,本例患者切片中可见腺管排列紧密、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无畸形增生和核分裂,无侵袭黏膜下的表现,表明为良性病变。
治疗建议:直肠良性息肉在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随访以避免发展为恶性病变。
建议患者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纤维素摄入,减少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定期接受胃肠道镜检查,早期发现恶性变化或高危因素,如出血、溃疡形态等,及时进行切除。
如有其他相关问题,请及时与医生进一步沟通和咨询。
此诊断报告仅供医生参考,最终以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为准。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
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共识(2020)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日益提高与广泛普及,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胃肠道息肉状病变活检或切除标本已经成为综合医院病理科的最常见标本类型之一。
由于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种类繁多,病理界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病理诊断不够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进一步规范胃肠道息肉状病变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经过广泛讨论,对胃肠道最常见的息肉状病变——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病理诊断达成如下共识意见。
一、基本概念和分类[1-4]广义的息肉是一个大体概念,指高出于周围胃肠道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包括炎症性、错构性息肉以及良恶性上皮或间叶组织肿瘤、转移性肿瘤或异物积聚(如空气、虫卵等)形成的息肉状病变。
本共识涉及的胃肠道息肉状病变仅限于常见的胃肠道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
1.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胃腺瘤;(2)胃底腺息肉;(3)增生性息肉;(4)错构性息肉:包括散发或综合征相关的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息肉、Cowden综合征和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CCS)相关息肉等。
2.结直肠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分类(1)普通型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混合型腺瘤。
(2)良性锯齿状病变:增生性息肉、广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
(3)炎性息肉:包括炎性假息肉、黏膜脱垂性炎性息肉等。
(4)错构性息肉:类型与胃相同。
二、胃腺瘤和良性上皮性息肉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病理诊断[5-6]1.胃腺瘤胃腺瘤是由肿瘤性胃上皮构成的良性息肉状病变。
比较常见,约占胃良性息肉状病变的10%左右。
又称腺瘤性息肉,或胃息肉样异型增生,其性质属于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由于两者可以通用,以下简称异型增生),是胃癌的前驱病变。
多见于胃窦,也可发生于胃的其他部位。
常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发生。
癌前病变的名词解释
癌前病变的名词解释癌前病变,即癌症前阶段疾病的病变,是指发生在癌症发展早期的异常细胞变化。
它是指那些在形态学上和/或分子水平上表现出可逆性,但有癌症潜能的组织。
癌前病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癌前病变的发展过程通常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良性病变在癌前病变的发展初期,细胞内出现某些异常改变,但细胞功能仍正常。
这一阶段的病变被归类为良性病变。
良性病变通常能够自我修复,不会向癌症发展,因此不需要特殊治疗。
举例来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了一些细胞核改变,但尚未形成癌细胞。
阶段二:高度不典型病变当癌前病变发展到这一阶段时,细胞异常变化加剧,细胞结构和形态进一步紊乱。
这些改变可被称为高度不典型病变。
高度不典型病变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已经较接近癌细胞。
在这一阶段,治疗已经变得必要,以避免细胞进一步发展成为癌细胞。
例如,乳腺组织细胞内出现了不典型增生。
阶段三:原位癌当癌前病变发展到这一阶段时,细胞完全失去了正常结构,并且已经具备癌细胞的特点。
这个阶段被称为原位癌,也就是细胞依然局限在原来的位置,并未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
原位癌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会继续发展成浸润性癌症。
常见的例子是乳腺原位癌和宫颈原位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癌症。
许多癌前病变只是一些细胞畸形,而并不一定具备癌细胞的属性。
因此,对于癌前病变的治疗措施应该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以避免过度诊断和治疗。
癌前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通过组织取样以及细胞学检查来判断细胞的异常变化。
病理学家会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
例如,细胞核形态学的改变、某些蛋白质的表达等。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当前,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以及病理学检查,可以有效地发现癌前病变。
在发现癌前病变后,医生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防止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成癌症。
病理报告异型增生
病理报告异型增生前言病理报告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观察和分析,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信息。
本文将讨论病理报告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特征——异型增生。
通过对异型增生的详细解释,我们将了解它的定义、原因及其临床意义,并讨论其中一些常见的类型。
异型增生的定义异型增生是指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变化,表现出与正常细胞不一样的特征。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体内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生物化学反应的改变、环境因素的刺激、遗传突变等。
异型增生在病理学中往往被认为是良性或恶性病变的前期改变,可以作为一种预测疾病发展和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异型增生的原因异型增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型增生的原因:1. 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以导致细胞发生异型增生。
这是由于炎症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对细胞的影响,使得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
2. 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这些异常会导致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一些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细胞发生异型增生,甚至恶性转化。
3. 外界刺激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等也可以导致细胞反应异常,产生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的临床意义异型增生在病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评估疾病发展和判断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异型增生的临床意义:1. 早期诊断异型增生可以作为良性病变或恶性病变的前期改变,通过观察和分析异型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可以早期发现疾病的存在。
这对于疾病的及时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预测疾病发展异型增生的程度和范围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某些癌症中,细胞的异型增生程度可以反映癌症的恶性程度,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计划。
3. 判断治疗效果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通过观察异型细胞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如果异型细胞的数量和程度降低,则说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癌症
癌症出自A+医学百科(重定向自癌)跳转到: 导航, 搜索癌症(cancer)也称恶性肿瘤,和它相对的是良性肿瘤。
癌症是的是由于机体细胞失去正常调控, 过度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过度增殖的细胞称癌细胞。
癌细胞常可侵犯周围组织(浸润,invasion), 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癌症转移)。
癌症有许多类型,而病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癌细胞所在部位以及恶性生长的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转移。
一旦诊断确定,癌症通常以结合手术、化疗和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
如果癌症未经治疗,通常最终结果将导致死亡。
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癌症,由于去氧核糖核酸的损伤会随着年龄而累积增加,年纪越大得到癌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美国每年逝世的4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十万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
目录[显示]•名称来源和读音希腊文的肿瘤(carcinoma),是一个医学术语,其定义为从上皮细胞所变化而成的恶性肿瘤。
塞尔苏斯(Celsus)将carcinos翻译成拉丁文的Cancer,也就是螃蟹。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现于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巖,岩为巖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岩、巖、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巖,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ㄧㄢˊ(yán,巖),但自1950年代之前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ㄞˊ(ái,皑)。
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名词解释
上皮不典型增生名词解释上皮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pithelial hyperplasia),简称ADH,是一种乳腺组织中常见的非恶性病变,其特征为乳腺上皮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发生异常改变,但尚未达到恶性肿瘤的程度。
ADH通常被认为是乳腺癌的前期病变,它是早期诊断和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病因ADH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激素水平、遗传因素、年龄、生育史和乳腺癌家族史等。
激素水平的变化被认为是ADH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变化。
此外,乳腺癌家族史也是ADH的重要风险因素,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ADH。
2. 发病机制ADH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乳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
正常情况下,乳腺上皮细胞会根据身体的需要进行增殖和分化,以维持正常的乳腺组织结构和功能。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出现异常,导致细胞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即上皮不典型增生。
3. 病理特征ADH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改变。
在组织学上,ADH的乳腺上皮细胞呈现出增生和不典型的特征。
增生表现为上皮细胞的数量增加,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复杂的腺体结构。
不典型表现为细胞核的异常变化,包括核的大小和形态的改变,核染色质的增加,核仁的增大和形态的改变等。
此外,ADH还可能伴有细胞核的多形性和核分裂的增加。
4. 临床表现ADH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在乳腺X线检查或活检时才被发现。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疼痛、肿块或分泌物等症状。
乳房疼痛通常是由于乳腺组织的增生导致乳腺导管的阻塞,引起乳房内压力增加所致。
肿块可以是单个或多个,质地坚实,通常无痛。
分泌物通常是透明或血性,但不是乳汁。
5. 诊断与鉴别ADH的诊断主要依靠乳腺组织活检。
一般情况下,通过乳腺X线检查或超声检查发现异常乳房病变后,需要进行乳腺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乳腺活检可以通过针吸活检、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等方式进行。
病理报告良性恶性
病理报告:良性恶性概述病理报告是病理学家根据对组织、细胞或体液标本的观察和分析而撰写的一种医学文档。
病理报告的结果对于医生评估疾病的性质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良性和恶性是病理报告中两个常见的分类。
良性指的是一种细胞或组织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的改变,通常在生理条件下保持正常的功能和特性。
良性病理组织学的特点是细胞变化具有可逆性、规则性和有限性,不会侵入周围组织和扩散到其他部位。
恶性是指细胞发生了异常变化,形成恶性肿瘤的基础。
恶性肿瘤的特点是细胞变化不可逆转,增殖活性强,具有浸润性和转移性,可破坏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
病理报告中的良性病变良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细胞或组织结构的异常增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良性病变: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腺瘤:由腺上皮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如乳腺腺瘤、甲状腺腺瘤等。
2.纤维瘤:由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乳腺、子宫等部位。
3.肌瘤:由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子宫、胃肠道等部位。
肉芽肿肉芽肿是一种由大量炎症细胞和肉芽组织构成的良性病变,常见于慢性炎症和感染。
肉芽肿可以分为非特异性肉芽肿和特异性肉芽肿,前者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病等,后者常见于结核性肉芽肿。
炎症性病变炎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或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其特点是血管扩张、渗出和组织细胞的浸润。
炎症常见的良性病变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炎、慢性单核细胞性炎、慢性纤维性炎等。
病理报告中的恶性病变恶性病变通常表现为细胞或组织结构的失控性增生和侵袭性生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恶性病变: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指细胞异常增生和不受控制的恶性肿瘤,可以分为以下类型:1.癌症:恶性上皮细胞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等。
2.肉瘤:恶性间叶组织肿瘤,包括骨肉瘤、肾母细胞瘤等。
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由淋巴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的肿瘤,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淋巴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性上皮细胞变化
细胞的自然衰老死亡、炎症或其他原因等因素均可造成上皮细胞形态的改变,但与恶性肿瘤细胞不同,因此称良性上皮细胞变化。
包括退化变性和炎性变化等。
(一)退化变性
主要是细胞自然衰老死亡的过程,可表现为固缩性退变和肿胀性退变两种类型。
l.固缩性退变常见于复层鳞状上皮的表层细胞,表现为胞质的角化,HE染色为深红或鲜红色,巴氏染色为红色,最后呈橘黄*色。
细胞核由大变小,染色质由疏松网状到密集深染,最后消失。
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亦可发生固缩性退变,细胞核可固缩深染,但不消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肿胀性退变常见于间皮细胞、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和柱状上皮细胞。
表现为胞质内出现液化空泡,有的为泡沫状,胞质淡染,细胞体积随退变加重而逐渐增大,最后胞膜胀破,留下一个细胞核,因无胞质包裹故称裸核。
肿胀退变时,细胞核也肿胀变大,核膜不清,染色质颗粒逐渐模糊不清,谈蓝色云雾状,最后核膜溶解,整个细胞完全消失。
固定不及时的HE或巴氏染色涂片中,涂膜较薄部分的细胞甚至所有细胞的胞质、胞核均肿胀变大,核染色质结构消失、溶成一片。
此种人为造成的肿胀性退变严重影响诊断,应尽可能避免。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炎性变化
炎症改变的上皮细胞主要表现在细胞核的改变,有时细胞形态亦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1.鳞状上皮细胞的炎症改变表现为核肥大、核异型、核固缩、核碎裂。
(1)核肥大:是细胞增生活跃的表现,由于细胞核增大,细胞体积不变,所以表现有一定程度的核质比例失常。
(2)核异型:细胞核可比正常略小或略大,轻度不规则形,核膜皱褶,染色质颗粒增粗,染色加深。
(3)核固缩:是细胞衰老的表现,核明显缩小,染色质凝集深染。
(4)核碎裂:是细胞死亡的表现,细胞核碎裂成大小不等的碎块。
2.柱状上皮细胞的炎症改变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核固缩。
细胞缩小成小锥形,胞质染成深红色,细胞核也明显缩小,但有时核也可增大,着色深并有轻度畸形。
当有双核或多核重叠时,低倍镜下表现为深染畸形,易误认为癌细胞,应注意在高倍镜下鉴别。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修复细胞是因局部组织的损伤坏死,由周围细胞进行再生修复,这些再生的细胞称为修复细胞。
多见于重度宫颈炎、宫颈活检或电烙后等宫颈涂片。
修复细胞的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常成片出现,有的可似合体细胞样排列。
(2)细胞增大,胞质丰富,可有细小空泡。
(3)细胞核亦增大,核膜增厚,核仁明显。
(4)核染色质均匀,细颗粒状。
(5)有时可见核分裂相,背景可有新鲜出血和重度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