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态度与管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2)宣传过程 A. 宣传方式 有效运用口头的、文字的、形象化宣传; 单面与双面、正面与反面的宣传; 交替运用宣传中情绪与理智因素 宣传的真实感和恐惧感 B. 运用“自己人”和名片效应 (3)接收者(被宣传者) 利益的相关性 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所在群体所持的态度与强烈程度
※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 ※ ※
包括物理环境(如工作场 所的安全、舒适、较少的干扰等)和社会环境。 包括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 特别是友好与善解人意的主管。 能使员工发挥自己的特 长,技能得到充分施展。
※ 融洽的同事关系
※ 工作与人格性匹配
• 四、态度改变与宣传
1、 态度改变的意义: 个体态度的形成是后天因素。它直接影响员工的 学 • 习和工作效率。管理者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不断了解员工 • 作的态度,采取措施,强化人们积极的态度,改变人们 • •
三、态度的改变
• 凯尔曼(H· Kelmen)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 形成或改变的模式,他认为态度的形成或 改变经历了顺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
• 1.顺从阶段 顺从又叫服从,是表面上改变自己Hale Waihona Puke Baidu观点与态度,这是态 度形成或改变的第一个阶段。 • 2.同化阶段 同化又叫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他人 的影响。
• 例如,有人对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社会距离进行 测量,问卷形式如下: 1.愿意通婚; 2.愿意让加拿大人参加社团活动; 3.愿意和加拿大人做邻居; 4.愿意和加拿大人做同事; 5.愿意接受加拿大人为美国公民; 6.只允许加拿大人来美国观光; 7.拒绝加拿大人。 要求受试在上述七项中选出自己认可的一项打上 符号。对于其他民族如西班牙人、希腊人都采用 以上七项内容给以测定,并将几次调查所得的结 果加以综合处理,然后绘制成曲线图。处理结果 表明美国人对加拿大人怀有较好的民族相容性, 而对西班牙人和希腊人则怀有排斥心理。这一社 会距离表明了美国人对三个民族的不同态度。
态度 态度 事实 事实
两个相同的菱形,由于框架不同,事实分析就会受到影 响。
2、 态度与学习
•
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 态度积极,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则好,反之 • 亦然。 • 3、 态度与忍耐力
•
人的忍耐力的大小取决于多种条件。但美国学者兰 • 波特等人大量试验证明:态度的确是个体忍耐力的决定 • 性因素之一。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忍耐力的提高。 • 4、 态度与生产效率
•
• •
成的核心。 3、 意向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它是态度 的重要外部表现。
• 二、态度的特性
• (一)态度的社会性 (二)态度的针对性 (三)态度的协调性 (四)态度的稳定性 (五)态度的潜在性
• 三、态度的功能 • 1、 态度与社会判断 •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
而形成一种参 • 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 性和准确性。 • 如图:
态度的测定
态度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虽然无 法被直接观察到,但是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语言、 行动和表情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表现出来。由于 态度总是指向某一客体,在性质上总是表现为一 定的强度和方向性。因此,才使我们对态度的测 量成为可能。心理学研究中有关态度测量的方法 有很多,这里仅介绍较为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测定
• 一、国外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很多,这里只就几 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作如下的介绍:
(一)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弗斯廷格在 1957年提出的。弗斯廷格把人的认知元素分成若干个基本 单位,如思维、想象、需要、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 因素。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不一致,就产生失调。 • 解除或减少失调状态的办法有以下三种: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以加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二)社会距离尺度法
• 这种方法是通过测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借 以反映人们的某种社会态度。它是由心理学家布 加达斯于1925年创立的。由于方法简便易行,后 来得到普遍使用。它可以被用来测量民族间的社 会距离,为外交和民族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 也可以用来测量社团之间、企业之间、群体之间 的各种社会态度反应,为管理者提供各种人群关 系的依据。
•
态度端正、积极,会导致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态 • 度消极,则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即高生产率或低生产
• • •
率。因为人的工作心理,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 工作不满意,但考虑自身的生存和社会规范,群体 约束等因素,也可能会产生高生产率。
• 5、态度与价值观 • (1)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 • 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价值观代 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也就是个人 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 (如追求 平等、自尊、刺激、享乐、舒适、友谊等)。 • (2)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强烈影响个体的态度与心 理,它是了解个体态度与动机的基础。
第四章 态度、价值观与管理
• 一、什么是态度
• •
• • • •
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所特有的心理倾向。包括 • 判断、评价和心理倾向。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也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即:
1、 认知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态 度形成的基础。 2、 情感成分 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欢、 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
• 3.内化阶段
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 (一)态度本身的特性 1.少年时代养成的某种态度,如嗜好、偏爱、兴 趣等等不易改变。 2.一个人某种极端性的态度,或者对待某种事物 前后一贯的习惯性态度,也不容易改变。 3.复杂的态度或协调一致的态度不容易改变。 • 4.态度中的价值成分与态度的转变有密切关系。 5.欲望满足的数量与力量的转变有密切关系。
• 当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一致时,则能发挥 • 出更大的作用。 • 6、态度与职工的满意度 • 大量调查事实证明,态度影响职工的满意度,是强 烈 • 的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职工满意度受下述因素的影 • 响: ※ 心理挑战性工作 即提供员工发挥能力与作用 ※ 的机会。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挑战性工作,对人 最 ※ 有利。 ※ 公平报酬 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公正明确。不 ※ 仅仅是绝对所得,还包括职工公平的感觉。
• 4、 角色易位 • 运用替换法,正反两个方面考虑和分析问题,有助 • 于克服偏见和态度的极端性。 • 5、 宣传手段的正确运用 • 宣传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人们 • 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整个宣传过程中,信息 • 发布者,传递过程,以及信息接收者需要有机配合。 • (1) 宣传者(信息传递者) 个性特征(品格、能力、仪表、风度、形象等) 权威作用(是否是专家或名人) 组织与表达能力 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心理距离大小)
• (三)五点法 • (四)一点法(又称瑟斯顿量表) • (五)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
(二)平衡理论
•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 理论”。海德认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 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压力。他认为人们 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物、事件及概念, 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 组合为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所认识。海德把这种构 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其关 系可以由类似、接近、相属而形成。人们对每种 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价倾 向,海德称此为思想感情。
• (二)个体特征
1.能力差异。 • 2.性格差异。研究发现,由于人们的性格不同,有的人 容易接受劝告,有的人比较固执。研究者还发现,女性比 男性更容易被说服而改变态度。 3.自我意识。
• (三)个人的群体观念
• 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自我防范 • 群体对人的心理有规范作用,既能起到维护和保护自 • 身利益的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改变施加压力和影响。 • (四)切身利益的影响 • 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态度 • 的改变。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一、态度的形成
• 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 • 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研究,提出态度的形成过程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和内化
•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 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自身、社会化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 (一)欲望(二)知识 (三)个体的经验
(一)总加量表法
• 总加量表法大约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 题在意义的大小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受试 者只需对所提出的问题表示赞成或反对的 程度进行选择。程度可以分为三等(赞成、 无所谓、反对)、五等(最赞成、赞成、 稍赞成、无所谓、反对、最反对)、七等 (最赞成、赞成、稍赞成、无所谓、稍反 对、反对、最反对),甚至更多。测定每 一项态度,提出的问题最低不得少于5个, 最高不要超过25个。
(三)参与改变理论
•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 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 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个体在群体中 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的人, 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 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 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 的规范等。
• 五、 态度改变的基本方法
• • • • • • • • • (1)改变客观事实 事实是人们认知因素形成的基础,也是态度改变的基础。 (2)参与和接触 参与能增加人们对工作的了解,消除偏见,促进人与 人之间感情交流。感 情的转变在人的态度改变过程中到 关键作用。 (3)运用群体的规范 规范、制度、规章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态度 改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