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知识点汇集
教育知识与能⼒章节知识点汇集第⼀章教育的产⽣与发展⼀、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在我国,最早使⽤教育⼀词的是孟⼦。
1901年5⽉,罗振⽟创办《教育世界》,教育成为常⽤词。
2、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种影响活动:教育是发⽣在⼈与⼈之间的,可以是⼀个⼈或⼀群⼈对另⼀个⼈或⼀群⼈的影响,不包括动物界、⾃然界对⼈的影响;(2)教育是⼈与⼈之间的⼀种影响活动;(3)教育是⼈与⼈之间⼀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与⼈之间的⼀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式使⼈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从⼴义上讲是⼀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的的促进⼈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从狭义上讲特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
(1)教育者:专职和兼职教师,三个职责:辅助、指导、管理;(2)受教育者:学⽣,被动、受控制的地位。
受教育者是⼀个具有能动性的⼈,所有教育施加的影响需要受教育者内化才能变成现实;(3)教育内容: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技巧;智⼒开发、品德发展、体⼒增强、⼼理健康、价值形成等;(4)教育场所: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电影院、⼯⼚等。
4、教育的系统结构(教育形态):(1)第⼀层次:国家或地⽅⼀级的领导机关、教育⾏政部门及其⼯作⼈员。
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作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兵督促、检查⽅案的执⾏,按照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2)第⼆层次:学校领导机构及其成员。
任务是把上⼀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案。
(3)第三层次:教师。
任务是把学校⼯作的总⽅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作⽅案、教育认识与⾏为。
小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外烁论 (强制灌输)
儒家经典(崇尚 书本)
(三)教育的内涵
各种论述的共同点 是什么?
• 卢梭(法) “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 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 裴斯特洛齐(瑞士) “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 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
• 康德(德)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 (2)影响的结果 :“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 教育”
• (3)影响的方法:“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 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 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起源 • 教育的概念 •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的起源 • 老猫教小猫捉老鼠是教育吗? • 小明看见妈妈在擦桌子,也拿块抹布擦桌子,这是教育吗? • 妈妈让小明拿块抹布按照她的样子擦桌子,这是教育吗?
(一)生物起源说
• 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 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 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动 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 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一)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二)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 基础知识 • 读、写、算、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 良好的学习习惯 • 各种思维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小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教育基础完整ppt课件
.
4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 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 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 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 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主讲:郑小芳
.
1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 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 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 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 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 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
20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 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 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 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
21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 职能部门: 1、校办
.
6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 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小学教育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题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展现出从生活化到__________________再到学习共同体这三种基本形态。
2.关于教育起源的动因问题,主要有生物起源说、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决定说和生活需要说等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3._________________产生,是教育走向专门化的标志。
4.专门教育者的出现,知识与经验的丰富和分化,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导致了学校的萌芽和产生。
5.小学教育公立化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来强力推进的。
6._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力平等的基本原则。
7._______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法制轨道。
8.在教授化课程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_________________。
9.教授化课程的深层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是西方近代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_和科技理性。
10.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小学,其核心的价值是着眼于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认为教育起源于生存竞争的学者是()A.孟禄B.利托尔诺C.沛西·能D.巴拉诺夫2.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A.融合B.分离C.对立D.矛盾3.为中国小学教育“艺术化”阶段奠定实践与思想基础的思想家是()A. 荀子B.孟子C. 老子D.孔子4.中国的学校化教育基本成型于()A.五帝时代B.夏商周时期C.秦代D.汉代5.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中,西方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是()A.四艺B.六艺C.七艺D.三艺6.西方“学科化”小学教育课程,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的()A.“经验”课程B.“生活”课程C.“活动”课程D.“教材”课程7.在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小学教育开始建构于()A.20世纪初B. 19世纪初C.19世纪末D. 19世纪中期8.建立起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的标志是颁布实施()A.《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B.《钦定学堂章程》C.《普通教育暂行办法》D.《奏定学堂章程》三、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章 小学教育概述.ppt
第三节 理想的小学
一、现实中个人对小学的感受 二、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理想小学的标准
(一)波伊尔的构想
1、学校成为共同体 拥有共同的目标,教师成为领导者,家长成为合作者
2、连贯的课程 以语言为中心,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测量结果
(三)好小学的标准(结合教材讨论,24页)
延伸阅读
1、陈必武,理想小学的三个支点,小学教学参考,2004, 33 2、博伊尔谈理想的小学教育, 3、赵峰,走近理想的小学教育,上海教育,2008,05A 4、黒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赵玉皎译,海南出版社,2003 5、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
► 政治的 ► 经济的 ► 文化的
► 人口的 2.教育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
► 维护社会的稳定 ► 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功能
1.普及
► 让所有适龄的儿童或失学的成人完成初等水平的教育。
2.奠基
► 奠定儿童或失学成人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智慧、人格 ► 为接受高一级教育做好准备:提高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 完善自身的建设,做好“幼小”和“初小”的衔接:制度建
(2)义务
每一个家庭有责任让孩子接受教育
(3)世俗
学习社会的、而非宗教的内容
(4)终结
每一个孩子都以就业或补习为目的,而非升学
(三)现代
1.各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欧洲新教育运动,双轨制变单轨制
(1)英国
1918《费舍法案》,5——11(5—7,8—11) 1944《巴特勒法案》,第一阶段,11岁考试,
1、发展历程
(1)50——70年代
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5年小学教育 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63 《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
小学教育学MicrosoftWord文档
⼩学教育学MicrosoftWord⽂档快速掌握考核精要⼩学教育学第⼀章教育与教育学第⼀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1.教育活动是⼈类社会独有的活动;2.教育活动是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是⼀种专门的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4.教育概念的扩展——⼤教育观的形成。
⼆、教育的历史形态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实施机构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式,可以将教育的形态进⾏不同类型的划分。
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
按照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以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新段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的教育形态1. 教育和⽣产劳动、社会⽣活具有融合性;2. 教育具有原始性;3. 教育具有同⼀性。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1. 学校的产⽣第⼀,⽣产的发展。
社会⽣产⼒⽔平的提⾼,为学校的产⽣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统治阶级对⼈才的需要,为学校的产⽣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字的产⽣和⽂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提供了显⽰条件。
2.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学校教育与⽣产劳动想脱离,成为⼀种相对独⽴的社会活动。
第⼆,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特点第⼀,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产性。
第⼆,现代教育逐步⾛上了⼤众化道路。
第三,第三,现代教育内容⽇益科学化。
小学教育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填空题)1、我国的小学教育殷商时代可能已经产生,西周时“学在官府”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所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2、世界上最早的小学是产生于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建于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3、近代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 16 世纪的德国。
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初等学校建设的特性、原理、原则、学制、组织及方法等。
5、我国自办的近代小学开端与 1878 年 (清光绪四年) ,其标志是张焕纶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其课程有算术、礼仪、游戏、技艺等,教学法以俗话译文言。
公立小学正式成立于 1897 年,是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6、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章程的开端是在 1902 年,标志性文件是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它们又被成为壬“寅学制” 。
7、 1944 年的《巴特勒法案》正式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继续教育构成连续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
8、 1986 年 7 月 1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教育政策四大法规:1、《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尊重儿童四大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合法权益有:优先生存权、全面收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4、《小学管理规程》是规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行政规章,对小学入学以及学籍、教育教学、人事、行政、校舍、设备经费、卫生保健安全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简答题)答: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制约小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时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研究对象
所谓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教育规律,是指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 性的必然联系。 •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是教育活动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活 动发展的必然性,它存在于教育客观过程之中,这种教育客观过程中 的规律性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办 事。如果仅凭主观热情,盲目地蛮干,不但不能提高教育质量、迅速 发展教育事业,反而会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 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我 们的教育事业就顺利地得到发展,教育工作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否 则,就会遭受挫折,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 相传他培养弟子达3000人,其中身通六艺者达72人。他还编订了《诗》、 《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并以其为教材教育弟子。 其言论在他去世后,又被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一书(其中 也记载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为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 资料。该书对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都有重要介绍。
小学教育基础
主讲教师:*** ***
目录
A
第一编 教育基本理论
B
C
第二编 教师论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论
D
E
第四编 德育论
第五编 班级管理与课外活动
F
第六编 教育法
第一章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价值及学习方法
小学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1.西方词源
Education n.
Educate v. (英文)
E-ducêre (拉丁语)
E (出)
Ducêre (引导)
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 把潜力、潜质变为可能
教育——引出
1.中国词源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孩子在一所 房子里学习 有关的知识
讨论:
从词源来看,东西方教育观念和理念有何 差异?为什么?有何感悟?
西方
中国教育Biblioteka 内发论方法 (注重引导、启发心智)
外烁论 (强制灌输)
教育 内容
宽泛(崇尚自然)
儒家经典(崇尚书本)
(三)教育的定义
著名教育家对“教育”的论述:
卢梭(法):“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 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 责任。打造石器是对小孩教育的第一课。他们带着小孩到河 滩上去。遍河滩的石块,哪一种适合打制工具,孩子起初是 不会去考虑的,他们于是指给孩子们看,说打制工具要拣那 坚硬而又光滑的砾石。还要用一块大的平石作砾砧,才能敲 出刃口和锥尖来。孩子经过多次试验,果然不错,这就变成 了他自己的经验。
的差异 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形态: 形式化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空间特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以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奴隶社会的教育
1.古代教育
3.封建社会的教育
2.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的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的夸美纽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第一章 学校教育的产生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学起源论
在野鸭中间,正是母鸭带着一窝雏鸭下水的,开始的时候还特别注意选择浅水区;也正是 母鸭训练幼鸭捕获苍蝇、蚊子、和金龟子。母绒鸭则用自己的嘴仔细托着幼鸭,轻巧而又挨个 地放到水上;然后,渐渐的把幼鸭引向深水区,教会幼鸭潜水哺鱼。幼鸭如果累了,母鸭就钻 入水中驮着幼鸭,小心的送到岸上。
[法] 利图尔诺:《教育的起源》,张人杰译,见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问集·教育与教育 学》,第1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学起源论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 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 是教育的主流”。 “生物起源论”者认定,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动物为了保存自身和群类, 就须顺应求生本能并将这种本能传给下一代,这种活动就是教育或者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二、教育的结构
(二)教育系统结构(外部结构)
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和相互衔接关系
教育系统结构 (教育的“外部结构”)
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教育系统的结构由于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不同,
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见“教育结构表”)。
第一节
第三节
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劳动过程就是教育过程,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密不可分。在原始社会, 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到了阶级社会才分离开来),并为当时的生产 服务。
特 征
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 阶级性。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 育逐渐有所差别,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
第一章第二节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从心理学的 角度探讨了教育的起源,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 源说。
他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忽视了人的心理 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断定原始社会的教 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的 本质。
(3)劳动起源说
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 生的最根本的原因。P17
传授生产经验知识和技能 蕴含教育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 具有经验的人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学习他人经验的人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 经验就是教育的内容
12/29/2019
教育产生的条件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 的条件
四是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 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五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现代教育主张教育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服务,为学生 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和生活服务。
六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 文教育的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和和谐的社会奠定 了基础。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其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也是他所划分 的情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是进行美 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更是道德教育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本身可培养人的良好性 格,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学习音乐。音乐没有功利 性,给人以美的享受、道德的熏陶。亚里士多德主 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 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 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 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苏联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小学教育概述
第四节 专题研讨
一、中美小学的对比
二、从历史看未来:小学发展的明天
学制的进一步完善,8—4,6—3—3,学段的衔接
2.特点 (1)立法
继续加强国家对小学的管理
(2)学制的统一
各类小学进行规范,与上下级学校之间的衔接
(3)小学内部的改革
体现儿童中心的思想
(4)基础
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
二、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
1、学在官府
2、学在四夷
(二)近代
1.正规学制的建立 (1)1902 《钦定学堂章程》 (2)1904 《奏定学堂章程》 (3)1912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4)1922 《壬戍学制》 2、小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1)广泛借鉴国外的教育制度和思想
2、发展特点 (1)多种学制并存 6—3,5—4,9年一贯制 (2)公立与民办并存 1980年以后允许社会、企业等独立办学 《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3)课程类型变化 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4)校长负责制 延伸阅读:郝志军: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发展百年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特性
1.游戏活动
► 表现出儿童之间轻松、愉悦的互动。
2.操作活动
► 做中学:无论体育、智育和德育等的活动都是如此
3.制作活动
► 完成作品:
延伸阅读 1、黄正平,试论小学教育特性与小学教师培养,教 育发展研究 2007.11B 2、冯东梅 张玲玲,日本小学教育活动中的“玩 儿”,吉林教育,2008,27
一、价值特性——文化的视角 (一)传播文化的主体 1.文化的选择
► 古代与现代文化,中国与外国文化,人文与科技等不同类型。
2.文化的传播
►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开展、组织不同的文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对比自己过去的小学生活与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总结归纳出网络化社会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五课时
一、导入
点名汇报并交流对网络时代小学教育特征的看法。
请另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总结。
广东省精品课程
小学教育学
教 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器材与工具
网络、视频展示仪
教学时间
共5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1.识记:小学教育发展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教育起源的四种代表性观点,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特点,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确立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③劳动决定说
教育劳动决定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正是这种劳动将其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最终形成了人类社会。
④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与劳动决定说有些相似。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原始生活化的小学教育有哪些特点?
(1)两种形式:为满足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的教育;为了熟悉礼拜步骤与宗教仪式的教育。
五、作业布置
请撰写一份有关个人对于选择从事小学教育的感想和体悟,题目不限,形式不限。
第三课时
一、导课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段影片,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教育起源于什么?
1.播放影片:《斯巴达300勇士》片断;《快乐的大脚》片断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各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对教育的起源进行汇报,并阐述理由。
推荐阅读:黄甫全 主编.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章.
四、作业布置
做一做:请列表比较古代小学教育与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不同。
第四课时
一、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古代小学教育与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不同。
二、新授
1.分组讨论:近代西方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哪些?
二、新授
1.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介绍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说:
①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主要包括生存竞争说和生物冲动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Letourneau,C.)认为教育起源于生存竞争。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P.T.)断言教育起源于生物冲动。
②心理模仿说
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P.)指出: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来自“最非理性的”和“纯粹是无意识的”“模仿”,最多也不过是用“重复模仿”去“尝试成功”,在整个原始社会初期都是如此。
2.了解:教育起源的四种代表性观点的主要主张,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确立和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3.理解:近代小学教育普及的动因与表现,学习化课程的内涵,当代小学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动因。
4.分析:比较生活化的教育与学校化小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5.情感: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向往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热情。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2.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观点。每位代表发言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6分钟)
一位同学汇报,本组的另一位同学板书。与前面小组相同的看法,就不用再写。
先请2个小组代表发言。
四、课外拓展:
1.推荐欣赏: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2.推荐阅读:
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系列: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林良富);低头找幸福(俞正强);阿宽从教记(刘永宽);从有心人做起(邱向理);静静地开放(金莹)。
基础化——公立化和法制化——普及化——世俗化——学科化
2.回顾我国的小学教育历史,基本上分为哪几个阶段?
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改造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建立新中国的小学教育体系
3.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小学教育逐渐呈现出哪些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校长和教师应成为领导者,家长成为合作伙伴,语言位于中心,整合的课程,基于成就的测量,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孩子们服务的支持体系,致力于品格的塑造。”
(2)它没有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实践相区分,也没有划分成不同的层次。
3.分组讨论:学校化小学教育产生的动因是什么?
学校的产生,虽然是社会生产发展推动的结果,但是却与原始教育直接联系在一起。学校的产生,是教育走向专门化的标志,也是小学教育得以正式出现的契机。伴随着小学学校的产生,小学教育登上了人类教育的历史舞台,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知识的专门化以及专门教育者的出现催促了学校化小学教育的诞生,我国古代的学校包括以下一些形态:
辟雍—成均—瞽宗—庠—序—校
3.师总结出示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教育目的
塑造和谐的身心,
养成完美
格外重视识记和背诵
教育权利
鲜明的等级性
三、拓展升华
1.梦开始的地方
2.小学二三事
3.“杀人魔王”的自述
讨论小结(学生完成):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们怎样的小学生活?
3、观看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讨论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基本条件。
1.每一小组,准备好几句话,供全班交流分享使用。
(教师提示讨论技巧:小组讨论时,尽可能以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且注意做到层次分明,比如:在陈述理由时,可以适当采用第一,第二等增强表述的层次感,让听众听得更加清楚明白。并且,注意打草稿,列提纲,从而保证表述的层次感与逻辑性)。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阐明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展开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讨论、作业布置):
第一、二课时(预备课)
一、导课
1.对同学们修习本课程表示真诚的欢迎,分组回忆与讨论各自的小学生活。
2.分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同学在小组内都要发言。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观点。
二、体验小学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与价值
案例欣赏:
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回顾国内外的小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分享学生各自的学习体验与相关案例,提升对小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3.对比分析生活化的小学教育与学校化的小学教育;4.展望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把握其发展动向。
教学的重点是分析和把握学校化小学教育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了解和认识作为小学教育发展未来的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