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心理规律

孩子成长心理规律
孩子成长心理规律

孩子成长心理规律:孩子不听话的背后是成长问题

很多学生家长共性的困扰;一到写作业,家里就爆发战争。表面上看,作业是孩子学校完成的事情。事实上,家长除了督促催促孩子去写作业外,需要了解信息和掌握的技能是非常多的。那么,孩子作业背后有哪些事情,是家长不得不了解事情呢从老师自身的教育经历,结合最近所接触的孩子及家长情况,总结出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如果孩子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欢迎通过文末方式与老师交流!

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类

总结家长们反馈的孩子作业情况,我总结为以下4大典型现象(典型不代表

全部哦):

1.拖拉、被动:催一下,动一下,不催不动。

2.专注力不足:写作业时总是碰下这个,摸下那个,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作业上。

3.抗拒:直接对作业说no,并且对家长的唠叨很反感、烦躁。

4.很努力,但效果一般:非常用心努力学习,却收效甚微,并因此非常受挫,

4类只是进而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大家对照下自己孩子的情况,属于哪一类呢这一个大概

分类,可能还有一些孩子存在其他情况。

每种现象背后可能的根源

第1类:拖拉、被动:催一下,动一下,不催不动。拖拉和被动,有一个非常大的共同点孩子的主动性不足。为何孩子对于自己的作业不主动这本来是孩子

作为学生的重要职责之一。孩子在学习上主动性的普遍缺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其实在接触了很多孩子,并且跟他们的家长交流后,一个发现就是:家长操心太多、因为担心,因为害怕老师的,过多承担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后果,反而把孩子自己的事情变成了家长的事情,自然无法培养出孩子为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识。

第2类:抗拒不仅不愿意写作业,面对家长唠叨、提醒还很烦躁、有情绪。

这类情况大多发生在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孩子小的时候,你催下说下,他

虽然不情愿,但大都还去做了;慢慢大了,10岁、11岁,你说的多了,人家还

烦你,连听都不听了。这类情形的出现,大家觉得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孩子对你的提醒、唠叨,从之前还勉强听,慢慢地烦了,进而对作业的态度也更加抗拒和烦躁,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长没能及时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状态,进行有效沟通,而是一直习惯用自己的模式和语音去说,孩子听得多了要么烦、拒绝你,要么自动关闭耳朵。也就是刚刚家长所说的木有共同语言

第3类:专注力不足。这类情况,是很多家长都提到的,专注力不足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刚刚有家长说道几个因素,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不好玩、没意思。除此之外,专注力跟孩子从小到现在,孩子专注力形成过程中,家长是尊重还是不断打扰有关。如果是学习不好玩,在现有学校的方式不改变的前提下,我们家长可以做什么如果是孩子小时候专注力就没能培养出来, 家长现在又可以做什么呢一会儿第三部分跟大家重点分析

第4类:很努力,但效果一般。非常用心努力学习,却收效甚微,并因此非常受挫,进而影响到学习积极性。第四种,也是一部分孩子会出现的情况,非常努力,却效果一般,因此很受挫。这类情况需要重点考虑的,一是,孩子在学习

方面的生理基础发育如何视觉、听觉、、、大小肌肉发育情况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轻松度和效果。二是,不同的孩子,所擅长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不同。

那么,在现有学校方式不改变的前提下,家长针对4类情况的孩子,可以做

些什么

了解根源,做到针对性引领

第一类:拖拉、被动。引导关键词:约定界限、信任放手、自然后果。

1.约定界限:在一个彼此都还比较轻松的情况下,与孩子共同协商作业安排时间,并

写下时间表。(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建议,并与他取得一致意见,先不管执行效果,但不能家长说了算,不然作业就变成家长的事情。)儿子,妈妈看你也长大了,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了,作业的情况,妈妈跟你一起制定好时间表, 以后你按照时间表来安排学习和玩耍时间,妈妈就不多过问了。

2.信任放手:一旦与孩子一起制定好彼此都认同的约定,家长必须真正做到只

简单提醒,不再催促、抱怨、唠叨,否则,这个改变就不可能真正发生。儿子, 现在是八点,看看时间表你需要做什么孩子如果不耐烦说知道了,家长回答妈妈只是提醒一下,你自己安排。这对很多家长来说非常难做到,因为担心呀焦虑呀,更是因为不信任。他从来不主

0K,动完成,我不催,肯定就完不成。的确,但如果你继续催下去,孩子主动负责的能力就

永远培养不起来了,也正是因为你一直催,才压抑了孩子这份主动的能力哦。

3.自然后果:如果有了约定,也有了放手与适当提醒,孩子主动完成了,家长

及时肯定,哇,看来儿子真是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男子汉!赞一个!如果孩子没

能完成,到了约定的休息时间,儿子,不好意思,妈妈知道没完成,你很着急, 今天到了时间,不能继续写了,不过妈妈相信明天你会根据今天的经验有新的安排哦。然后坚定地洗漱、睡觉,必要时拉闸也是可以的。

关于拖拉、被动,基本上如果不是孩子学习基础能力有问题,沿着这个方向去实践,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作业完成不了,孩子会比你着急,因为那是他自己得承担的后果呀。刚幵始尝试放手与自然后果时,家长必须有定力可以面对孩子自己安排的后果,而不加以嘲讽和批评,而是无论他是否做到,都以肯定的方式去交流。

做到了哇,你这么会合理安排时间,真是一个有效率的孩子;没做到我看到昨天你到了约定时间还没做完,早上起来有些着急是吗我想今天你会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哦。最好在孩子没能做到的时候,多拥抱孩子,让孩子有一个感受无论我做到还是不做到,妈妈都这么爱我。这个感觉传递很重要。

第二类,专注力不足。实践关键词:了解、玩耍、趣味。

1.了解

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专注力的形成。有了这份认识, 我们就不容易陷入焦虑和紧张,可以对孩子有多一份理解和接纳了。

2.玩耍

刚刚几个家长提到,一定要孩子先做完作业再去玩吗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

投入玩耍的过程,本身就是提升孩子专注力非常棒的方式之一。所以,今天回家, 如果孩子哼唧不愿意写作业,不妨潇洒地说,好吧,宝贝,我们先来玩十分钟,

卜分钟之后再写作业吧!当然,你得提前了解些亲子之间互动的游戏,比如洗车

推手,上过郑海英老师健脑操的学员,可以把健脑操的调和变成有趣的方式,跟孩子一起玩,也鼓励孩子分享玩耍的游戏,让他带着家长玩。学会玩,是家长要真正帮助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哦。

3.趣味

让孩子学习进入状态,父母要学会运用游戏的方式去设计。尽管作业是死的, 但是完成作业的过程是活的。趣味的玩耍与活动,让完成作业成为一件好玩、充满吸引力的事情,此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更加正向、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作业。什么是正向感觉。喜悦、成就、好奇、兴奋等都是这种正向感觉。兴趣是如何培养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正向感觉的积累中培养的。而挫败感,焦虑感,压力等负向感觉一旦积累多了,可能大多孩子一幵始只是对作业没什么兴趣。当负向感觉强烈了,这种对作业的感官就变成了讨厌、厌恶、烦躁了。如何让学习变得有趣

无法指望学校马上做出改变,但家长和孩子则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多些尝试。

家长自己,需要多了解孩子们喜爱的玩耍和,增强自己的幽默感,愿意投入跟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从孩子角度来看,除了给孩子报名常规补习班,需要给孩子创造更多感受趣味学习的机会,比如参加一些注重提升孩子感官、兴趣激发的夏令营或冬令营,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第三类:抗拒拒绝作业,拒绝唠叨。

关键词:积极暂停、如实反馈、修复关系。

1.积极暂停:孩子一旦幵始很容易跟你因为作业起冲突时,当孩子情绪来临,

家长是否能积极暂停,等情绪平静下来再沟通是很重要的。孩子情绪来了,家长

也被激发,就成了情绪大战,不仅对问题解决没帮助,也恶化亲子关系。关于情绪的话题,后天浩明老师会跟大家在群里交流分享。

2.如实反馈:积极暂停后,不代表家长就隐忍下来,而是在当下可以如实表达,

看到你这么愤怒,妈妈很难过,现在妈妈需要静一静,等我们感觉好一点妈妈会来跟你沟通。然后走幵。或者,你自己没什么情绪,但孩子情绪很激烈,你也可以如实反馈,妈妈看到你现在很生气,或许你需要先到房间安静一下,平静下情绪。这种表达是需要家长作出示范和引领,不然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就是发脾气或者逃避。

3.修复关系:如果孩子很容易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跟你冲突,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警信号,你得重点修复亲子关系了。修复关系的第一步,就是看清当下真实状态、通过表达进行心灵连接。看到你这么幵心,妈妈也好幵心呀看到你这么伤心,妈妈也很难过等,这类表达,慢慢地要多跟孩子、家人表达。当然, 修复亲子关系所涉及的内容就很深了,

第四类:很努力,但效果有限。

关键词:肯定、发挥所长。

1.肯定:肯定法则对于上面任何一类情形,都非常重要和适用,对于这类很努力但效果不好的孩子,肯定更加重要。妈妈看到你非常努力和用心,你是一个认真的孩子。妈妈看到你因为自己努力了,但没达到期望的标准很伤心,妈妈可以抱抱你吗这类孩子,自我价值感是需要家长关注的话题,如果不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只盯着孩子的作业,无法真正帮助到孩子。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上面几类孩子的情况。肯定是什么是通过如实反馈,让孩子清晰自己当下的状态,心灵幵放后

再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和引导,才会有效。肯定法则是什么再分享一次给大家。肯定情绪你现在看起来很烦躁,还有些生气;肯定动机我猜作业让你觉得比较无聊, 你希望可以先玩一会儿;肯定做得好的地方你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妈妈感到很幵心;肯定可提升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商量下,怎么安排时间,可以让你更加轻松地处理好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吧!

2.发挥所长:每个孩子特质不同、优势不同、所擅长和喜欢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左脑优势的孩子,一般属于老师和家长认为的好学生注重细节、遵守规则;右脑优势的孩子,则容易被认为是;不听话天马行空、不受拘束、耐心不足。实际上, 右脑优势的孩子只是更加喜欢丰富有趣的学习方式,家长了解这些成长规律后, 就可以更加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孩子的学习了。对于任何一类学习风格的孩子来说,都有一个方向是需要家长引领的那就是既能在发挥左脑优势时,关注逻辑和细节;又能在需要创造和想象时,关注大框架和。现有学校无法关注这些,但家长必须有意识地发现和引导孩子的成长,而不仅仅被作业牵着鼻子,盯着孩子表象言行,不仅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破坏亲子关系。

成长寄语

表面上看,在孩子课业支持上,家长只用做2件事就可以了1.配合学校老师,

督促孩子完成课业;2.在孩子需要能力上支持时,为孩子报培训班。事实上,这两点都忽略了在学习上,家长真正要做的、关乎孩子一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事情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好奇的态度。甚至相反,很多家长因为介入孩子

学习的方式不恰当,反而成为扼杀孩子对学习兴趣的帮凶;之一。家长们现在竭尽

所能,为孩子提供丰裕的物质支持,甚至补习班家长都亲子陪同参加。但家长真正要承担起来的职责对孩子人格成长和亲情发展的引领,却长期被忽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长做了很多不该做,去卩荒废了很多本该做的。

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恰恰是自己尝试与体验的机会,一个鲜有自我选择、主动尝试、丰富的孩子,怎么可能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能力呢而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唯一方向,就是家长切实地承担起的重要职责关注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

自我价值感;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提供爱的理解与支持;给孩子更多玩耍的陪伴;与孩

子一起探索精彩的世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家长了解一个生命成长过程中, 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发展规律和需求。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1)

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 11月9日,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卢乐山先生逝世。这位享誉学界、业界的百岁老人,一生成就卓越,却长期保持谦逊,让后人尤其追忆。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生生前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成长的“晴雨表”。家长该如何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今夜,让我们一起听听先生怎么说。 学会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有的家长急于要求自己能做称职的父母,当“好爸爸”“好妈妈”,但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会出现失误或错误,因而顾虑重重,惶恐不安,感到困惑,不敢大胆承担责任。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态无形中会传染给孩子,影响他们的个性。也有的家长看到别人教子有方,取得好的效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不必要的自卑感。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做父母的也都是普通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在教育子女上出现缺点和错误也是正常的。假如对自己要求过高,又力不从心,只会使自己感到愧对孩子,增加心理上的压力。不但影响自己的积极性,反而疏远了孩子,失去了天伦之乐。 如果父母处处为孩子做得尽善尽美,反而阻碍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当给孩子留些机会发挥作用,让他们去显身手。这样会使他们感到自尊,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对孩子保持适当的期望值 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可以起到暗示作用。适当的期望是必要的,对孩子的推动力很大。如果期望是建立在孩子原有的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将会使他们有信心,积极努力去完成应做的事。假如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则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使他们失去信心,或因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感到自卑或自暴自弃。 在当前竞争环境中,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父母对子女抱有各种期望是很正常的,但要切合实际。 有些家长还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就提出自己的主观要求,例如对很小的孩子就进行强化训练。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甚至能成为天才、神童。于是,过早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特长班、课外补习班……希望他的成绩“最”优秀,能进“最”好的学校,将来有“最”好的职业,得到“最”好的待遇,并有“最”好的享受。 也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坚信不疑,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其实,专家或书本上的意见经常是代表一般的情况。而每个儿童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展的进度、速度不同,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外部的要求必须与心灵成长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家长应站在子女的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年龄阶段,实事求是地提出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既不盲目攀比,也不盲目照搬专家和书本上的观点。 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

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 *导读: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作为父母,我们都期望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所以今天为您介绍孩子心理需要有哪些。下面为您介绍。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哦。 *一、孩子心理有四大需要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专家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 *1、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

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二、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四大不当方法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极大,教育得当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教育不当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前途。在家庭教育

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从海边散步回来。 无意之中,看见马路边三三两两的孩子,行色匆匆。他们或挎着书包,或提着画夹,或背着乐器,他们这是去干什么?今天是周末啊?出于好奇,我跟在了他们后边。 孩子们年龄不等,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应该还不到十岁。他们走路的姿势,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孩子的雀跃,在我的印象中,他们走起路来,应该是东西望的,追逐嬉戏的,用他们的小脚在自己人生的小路上画着优美的弧线,因为

孩子的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眼前没有,孩子们的脸低沉着,略显忧郁的眼神写满了疲惫。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一幢旧楼,里面两间屋子已经有不少孩子围坐在几大桌子四周。一个个展开书本,或作冥思苦想状,或为埋头钻研型,或写或画的,东倒西歪的,像一个个小夫子;门两位年轻的老师在不停地巡回,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指指点点;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块简易的木制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几何图形;楼梯口,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孩子家长,他们谈笑风生,充满希望地描绘着孩子们的未来——原来如此! 我迅速地离开,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怪异,感到迷茫。我不明白,这些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钱到这里来补习。那么,学生的课堂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样下去,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如何保证?他们玩耍的时间呢?要知道,他们还仅仅是十几岁甚

至十岁不到的孩子啊!是谁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却不得不在这里经受着枯燥无趣的知识的轰炸,他们以后漫长的学习征途上,又如何提得起学习的兴趣? 我不知道,眼前的这些孩子,他们是知识的消费者,还是知识的受害者,但是从他们略显忧郁的带着疲惫的眼神里,我敢肯定,他们绝对不是教育的享受者……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告别了忙碌喧闹的校园,离开了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冷静地回味32年的从教生涯,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30年往事,常常因自己充当了‘隐形杀手’而深感愧疚:学生成绩平平,却迷上象棋、围棋的烧之;读背课文无兴趣,却喜欢读小说看小人书的撕之;……被我没收的沙包、陀螺等玩具满满地装了两纸箱,许多风筝的翅膀被我折损的再也飞不起来了。我武断的认为这些学生‘不务正业’。……只会玩的兵,长大后‘玩’

解读岁孩子成长规律

解读0—18岁孩子成长规律 读懂孩子,这是家长的必修课。让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带我们走进0—18岁孩子的世界。 0~6岁 *感知是孩子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鼓励孩子爬行、多与孩子游戏,可促进孩子感知觉发展。 *孩子大脑快速发育,包括大脑皮层的发育、大脑两半球功能专一化。孩子“坐不住”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抑制力差所致。 *孩子的动作发展遵循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和顺序原则。 *孩子说谎是其心理发展的一种表现。孩子说谎可以分为想象型说谎、虚荣型说谎、自卫型说谎。 *孩子的分享行为于2~4岁的孩子开始萌芽。5~6岁的孩子分享行为飞速发展。 *初入幼儿园,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分离焦虑一般经历强烈反应阶段、调整波动阶段、基本适应阶段与二次适应阶段。 *3~6岁是培养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时期。 *1~2岁主要培养孩子独立饮食和排便的习惯。3~4岁是孩子行为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4~5岁是孩子情感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1岁半到2岁孩子的坚持性开始萌芽,但坚持性水平较低。3~5岁对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非常重要。 *4岁左右是促进孩子自信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3~4岁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重要时期。 *3~5岁是孩子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3岁前不要逼迫孩子识字,应重点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对婴幼儿而言,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算是阅读行为。合作式亲子共读模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策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0~3岁的孩子能区分数的多少。3~5岁的孩子能区分不同形状的图形。6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初步认识一些立体图形。 6~12岁 *小学阶段,虽然大脑的发展速度不如婴幼儿时期那么快,但小学生大脑的发展仍快于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并且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小学生集中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仍然较弱。7~10岁的孩子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 *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机械记忆逐渐发展为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并学会使用简单的记忆策略。

解读0—18岁孩子成长规律资料讲解

解读0—18岁孩子成 长规律

学习—————好资料 解读0—18岁孩子成长规律 读懂孩子,这是家长的必修课。让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带我们走进0—18岁孩子的世界。 0~6岁 *感知是孩子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鼓励孩子爬行、多与孩子游戏,可促进孩子感知觉发展。 *孩子大脑快速发育,包括大脑皮层的发育、大脑两半球功能专一化。孩子“坐不住”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抑制力差所致。 *孩子的动作发展遵循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和顺序原则。 *孩子说谎是其心理发展的一种表现。孩子说谎可以分为想象型说谎、虚荣型说谎、自卫型说谎。 *孩子的分享行为于2~4岁的孩子开始萌芽。5~6岁的孩子分享行为飞速发展。 *初入幼儿园,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分离焦虑一般经历强烈反应阶段、调整波动阶段、基本适应阶段与二次适应阶段。 *3~6岁是培养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时期。 *1~2岁主要培养孩子独立饮食和排便的习惯。3~4岁是孩子行为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4~5岁是孩子情感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1岁半到2岁孩子的坚持性开始萌芽,但坚持性水平较低。3~5岁对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非常重要。 *4岁左右是促进孩子自信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3~4岁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重要时期。 *3~5岁是孩子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3岁前不要逼迫孩子识字,应重点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对婴幼儿而言,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算是阅读行为。合作式亲子共读模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策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0~3岁的孩子能区分数的多少。3~5岁的孩子能区分不同形状的图形。6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初步认识一些立体图形。 6~12岁 *小学阶段,虽然大脑的发展速度不如婴幼儿时期那么快,但小学生大脑的发展仍快于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并且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小学生集中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仍然较弱。7~10岁的孩子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 *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机械记忆逐渐发展为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并学会使用简单的记忆策略。 精品资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成长的过程

大家好!我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 昨天上午梦妈跟我们分享了《学记》的必要性,要求我们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终身的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学记》里面讲要做到“离经辨志”、“时观而弗语”,“道而弗牵”,我们家长一听这个就觉得很抽象。 下面我就以婴幼儿的敏感期为例,说明敏感期的特点,和对孩子以后的影响。 所谓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特征的事物。 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直到哪一天有了新的兴趣点出现。 当另外一个新的兴趣点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孩子的智力发育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与快乐,是根源于儿童大脑的发育,这个阶段他有强烈与外在世界接触的要求。 就是因为在0--6岁之间,孩子的大脑要完成成人大脑的60%,脑细胞的活络程度使得儿童对环境有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迫使他们对环境接触。 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喜爱都不是思考的结果,也不是教育的结果,更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孩子大脑不断发育的先天机制所决定的。

以0----2岁半的孩子为例,我们当妈妈的会发现孩子有一个阶段拿到什么都爱往嘴里面放,用嘴认识事物。 1岁以内的家长对此应该是很有体会,孩子喜欢吃手、咬各种东西,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动作是幼儿期的正常反应,就不要大惊小怪的。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满足,就会有过度代偿现象,恐怕还有很多4、5岁甚至成人也有吃手的习惯呢! 当然在孩子尝试吃手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要进行适当的阻止。 我家儿子就是这样,我看见儿子吃手比较老实,我就可以专心做家务和其他的事情了,没有进行适当的阻止。 结果吃手成了习惯,一直吃到4岁才采用了极端的手段给制止了。 所以这个度的把握还是要家长来来仔细观察来把握的。 我们是不是看见有的中学生还在啃指甲。其实这个也是小时候没有这个尝试过程的代偿。 当孩子在8、9个月的时候,就有了爬的动作,那个时候他通常是有目的性的爬,比如去拿某一个物体,这个时候看护人就要“时观而弗语”,不要进行阻止,相反地可以进行适当的鼓励。 因为对于孩子来讲,他爬的动作是脑神经和四肢的肌肉都达到锻炼的过程,我们仔细观察看到孩子爬的过程并不是很轻松。 所以让他自己爬着去抓取他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对孩子耐力和意志 品质的锻炼一种方式了。 如果这些都是让他自己来完成,有助于培养他克服困难的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A(答案)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知、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动作思维等。 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新行为。 3、机能不对称原则:对于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为有效,因而导致一只手、一只眼、一条腿笔另一只手、另一只眼、另一条腿占优势的结果。 4、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停滞:在里必多的发展过程中,由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阶段。 1、依恋:幼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2、同化:指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 3、退化: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必多又回到先前的阶段。 4、本我:原始的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5、行为模式:神经运动系统对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1、个体成熟的原则: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幼儿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2、顺化: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自我中心:幼儿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到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4、发展: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快乐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斯金纳) 4、霍妮认为当幼儿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基本焦虑) 5、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成熟) 6、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7、霍妮认为,造成女性心理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化) 8、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行为主义) 9、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操作行为) 10、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适应) 1、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主动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3-6岁幼儿开始以什么来替代以前的自我中心?(同一性) 3、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4、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应。(越少) 5、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隐行为) 6、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强化) 7、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谁创立的?(鲍尔毕) 8、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增强) 9、托马斯认为,难以照看型气质的幼儿人数较少,大约占:(10%) 10、班杜拉认为,人、环境是与哪一因素相互作用的?(交往)

孩子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孩子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桓仁县实验小学沈维 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往往容易忽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不仅要孩子打好学习基础,更应当注重培养良好的品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北京市抽样调查的两千多名学生中,具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占了13.16%;南京市和杭州市的调查中也有15.7%和13.76%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上海的调查更表明已有高达27%的学生具有精神偏异问题。而且,专家还指出,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那么,在孩子们中比较常见的都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一、消极悲观 小强原来是一个调皮活泼可爱的男孩,虽然他的成绩不怎么样,但他并不因此感到自卑,反而整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令他烦恼。但是,自从前年一直在外地工作的父亲背着母亲爱上别人之后,小强的性格就开始发生的变化。过去小强一直觉得自己的父亲是最棒的,可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这种抛妻弃子的事情,望着整天以泪洗面的母亲,小强开始怀疑大人、怀疑一切。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与同学们打打闹闹,而是经常一个人孤独地躲在一边,表现得十分消极和抑郁。一次,他甚至在同学面前流露出了对人生悲观的态度,他说:“做人就是这样,骗来骗去的,活着真没意思,不如死

了算了。” 专家点评: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新闻常有所听闻,其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孩子的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平时,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情绪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注意结合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教育,帮助他们学会从生活的不同方面看待问题。特别是当家庭出现矛盾的时候,很容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此时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刺激。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忧郁自闭的倾向,应认真分析孩子情绪不佳的原因,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摆脱心理阴影。同时,还应当开展必要的自杀预防教育,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咨询热线,获得专业的危机干预。 二、焦虑不安 萍萍在小学里是一位成绩拔尖的学生,她读书非常自觉和用心,每天一回家,就打开书包做作业,从来都不用父母监督,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她的成绩始终处在全年级的前茅。去年她考上了一年重点中学,在这所中学里,汇聚了来自不少重点小学的尖子生,萍萍的成绩在班上一下子排到了中下游。为此,好强的萍萍更加发奋用功了,可在几次摸底测试中,萍萍的排名始终未能有太大的突破,于是,她陷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常常担心自己会被同学嘲笑。随着这种焦虑心态,常常担心自己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等生”,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跟不上课程,担心自己会被同学嘲笑。随着这种焦虑心态的

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为一个“人”字。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李烈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但必须明确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有了思考欲望,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至于知识,后天可以弥补,而“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孩子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自觉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无穷个“为什么”和充满探索的好动天性,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并持续激发这种发展愿望和发展动力。孩子天真的、直接的、新鲜的经验中,蕴藏着非凡的创新思维原型和创造力。这种激情和渴望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遗憾的是,这些最具有力量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被泯灭。好的教育,遵循规律的教育,必须保持孩子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的创造才能。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什么习惯、礼貌,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爱心、孝心,合作、交往,长大后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事实上,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挥拳相向,更别提“团队合作”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成为老师的主要工作,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用狗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把狗关在笼子里进行电击(能引起痛苦但不会引起生命危险),狗一开始还会在笼子里尖叫并且挣扎,试图逃跑。 但如果进行反复的不可躲避的电击,狗会陷入一种病理性失助状态,到最后放弃任何尝试和努力,即使打开笼门,给它一条逃跑的通路,这条狗也不会逃跑,而是躺在地上呻吟,继续承受痛苦。 塞里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这种无助、无能为力的状态是后天“学习”来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发现无论他付出多大的努力,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以失败告终时,他会逐渐丧失斗志,最终放弃一切努力和尝试。

0-12岁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

0-12岁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 走进孩子的心理迷宫 首先,我想带领读者纵览一下儿童在0~12岁之间的心理发育过程。孩子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都集中在这个阶段,这些重要时刻也将在本书中一一展开。 早在孩子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在和爸爸、妈妈正式见面之前,孩子已经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了。那时,他既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也待在爸爸、妈妈的想象里。他们渴望着他,期待他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日子。 出生:孩子有一个小小的、热乎乎的身体,有自己的名字,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他和爸爸、妈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源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这是在一天天的交流中积累起来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润物细无声”,从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父母说话的声音、身上的气味、哼唱的催眠曲、被他们背着抱着的感觉等等。妈妈温暖宽广的怀抱,是孩子生命之初的港湾。 而另一方面,孩子拥有的健康体魄、每一次从梦中醒来的模样、和周围大人的种种互动,甚至他的眼泪,都被父母

看作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深沉的爱、热情和全部的关注。 一旦孩子和父母建立了初步的情感联系,他就开始步入了人生的轨道,一刻不停地成长起来。这期间偶尔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请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的。 在全书的正文开始以前,我先带大家认识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理念。如果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过得好不好,可以用“健康三部曲”的方法来验证。这个三部曲由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三个重要内容构成,父母只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就知道了:孩子吃得香吗?睡得好吗?心情好不好?(是不是自然地表露情绪)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认为孩子在健康成长。也许他的生活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危机、小问题,但这些小麻烦就像长长旅途里的匆匆过客,很快就会过去,不必太过介意。了解了孩子即将跨越的各个重要关卡,这些问题就都容易解决。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时期。 6周:孩子有意识地露出第一个笑容,表示他正在和外界进行互动。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 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象学前阶段那样易冲动、易爆发,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

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 婴儿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所有的印象深深地进入婴儿的内心——他吸收声音和 色彩,感觉成人如何对待他,甚至吸收母亲照顾他时的态度。他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 成为自己的感官印象,不加判断,也不做过滤。在这段时间,我们必须做孩子的保护屏障。 鲁道夫·斯坦纳认为,婴儿的感官印象在他们的整个身体里“波动、回荡,发出声音”。从这 个视角来看,婴儿吸入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生命力,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以及器 官有节奏地工作的能力[1]——7岁之前尤其如此,而在婴儿时期,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从出生到两岁半 让我们想象怀里正抱着一个小小的新生儿。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斯坦纳指出,婴儿的 生命力主要在头部工作,用于发展神经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头约为总身长的四分之一,和整个胸部一样宽,他的下巴后缩,下颚很小,整个人圆圆的,软软的。他的胳膊很短,骨盆和腿没有身体其他部分发达。 新生儿的器官仍在发育中,无论是器官构造还是有节奏地工作的能力都还不健全。你会注 意到,新生儿的呼吸是不均匀的。如果我们为宝宝建立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节奏,就可以 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的内在节奏。婴儿的动作也是杂乱无序的。观察饥饿的宝宝,你会发 现他手脚乱摆,动个不停。随着宝宝适应家里的节奏并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他们自己的 动作也逐渐变得有规律起来[2]。 在两岁半之前的这个阶段,儿童最重要的成长体现在说话、走路和本能地思考这几个方面。这些成长从宝宝呱呱坠地就开始了,因为哭就是说话的开始呀!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开 始整天“咿咿呀呀”地说话——全世界的婴儿最初都是这样“咿咿呀呀”说话的。很快,咿呀 声变成了“妈妈”、“爸爸”、“大大”等以“a”音结尾的声音,再后来,父母所说的语言中的那 些音也慢慢出现在孩子的语言中。他第一次给周围的人和物体起名字,并开始用一个字的 句子交流。再然后,他把动词和这些名字放在一起。最后,我们听到了简单、完整的句子,有时还会听到他一下子说出许多叽里咕噜的话来——蹒跚学步的孩子好像整天都在说个不停。 孩子的物质身体也以类似的方式在发展。新生儿不能独立支撑住头部,不过渐渐的,他的 脖子日益强壮,能够支撑住沉重的头部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婴儿开始翻身、坐起, 手臂和胸部肌肉也日渐强壮。这些早期的活动为走路打下了基础。 随着腿和下肢的发展,爬的技能开始呈现出来。运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如此紧密相关,语言治疗师常常用爬行练习来帮助大孩子克服语言障碍。 观察一个孩子在生命最初这几年里的发展是非常美妙的。他一次次地尝试,努力地坐起、 爬行和走路。不管跌倒了多少次,他从不放弃尝试。一股内在的力量在驱动他,在说:“我会做到的!”我大孙女的一张照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照片里的她非常自豪,因为 她终于找到了平衡——她举起双臂向前走,放开了所有的支撑物,但似乎还需要抓住天空。

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 收藏顶(1) 据了解,忽视儿童心理健康是当前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错误的以为,小学生不懂事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疾病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20%的儿童有抑郁症状,其中4%的儿童被诊断为临床重症抑郁。重症抑郁最大的潜在危险是自杀行为,这便是现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这些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是独身子女,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

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存在着难以相处的局面。其实,学生碰到问题而产生的忧愁苦闷,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我们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增强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针对这些现状下面我谈几点我粗浅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青春期的教育本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爱又是相互的,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爱需要沟通,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则是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不仅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倾诉。这样学生就会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儿童心理成长 精神分析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使孩子长大后产生冷淡、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在一个经济条件差的环境成长,有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一是过于严厉。这两个极端都不行。 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他在关键期建立了一种铭印作用,养成了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无能力而放纵孩子。人的好些动机是潜意识的,是巨大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人的行为。从精

神分析来分析,作爷爷奶奶的可能认识不到。孩子在一个过于溺爱的家庭里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人格。如果不即时满足,就会不满意。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尽管后来长大了,环境改变了,但由于铭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觉地按早期的模式处理。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绝对的关爱和顺从,到了学校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宿舍里也5、6个人,为什么大家要事事让着你呢。但他自己不明白,他还是用过去的模式处理现在的问题。所以会与人形成许多冲突。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另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行。你对他严厉,他也学会严厉,你对他冷酷,他也学会冷酷。从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险。大家看一下许多反社会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长史,许多都是父母从小对他没有爱心,管教太严,没有得到过好的待遇,所以他学会的只是严厉残酷仇恨虐待。 早期的铭印作用,就是这样。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养父对养女从小非常严厉苛刻,女儿长大以后,就联系了朋友要杀死养父。但雇佣的杀手杀错了人。这个女儿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受到惩罚。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当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点心理创伤。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术语。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到后来,甚至终生的发展。现在许多做父母的重视孩子身体生理上的成长而忽视心理上的抚养。 精神分析恰恰在这方面,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心理学家考察起来,问题有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个方面。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创伤,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有没有影响。青岛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 一个人在幼时的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很重要。如果经济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掉信心,对他人表达不信任、怨恨和仇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创伤,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社会对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

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

家长必读--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 抚养和教育孩子是家长的主要责任。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孩子的成长也不例外。要想做好一个家长,首先要懂得自然人的成长规律。 1、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具有向多方向发展的可能。 孩子的潜能就象小树的枝杈,具有象多方向生长的可能,是家长的“不字教育法”,使孩子没能正常生长。家长常常这样教育孩子:不要摊玩,不要看电视,不要打架等等,但不要之外还有多种选择,这时孩子尤其是小孩子就无从分辨了。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什么是对的。当你确定孩子的培养方向时,一是要注重孩子起初原始的倾向性,二是创造条件刻意培养。千万不能以家长的理想让孩子去实现,这是对孩子严重的摧残。 2、父母的亲情是不可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大量的事例证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跟祖父母长大的孩子,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还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将很小的孩子就送到寄宿制学校,没时间跟孩子沟通,经常用钱打发,这样就更危险了。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陪伴。在陪伴中倾听,在陪伴中交流,在陪伴中沟通,在陪伴中理解,在陪伴中共赢。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象被关在黑屋子里,唯一透过来的光亮是父母的爱,是这爱让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由于孩子天生的学习摸仿本能,使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孩子仿效的榜样。 3、孩子的成长有其固定的程序,不可强求。

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动植物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如:西红柿的幼苗期,在光照充分、营养完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通风良好等条件下,可培育出适龄壮苗。过强的光照、过高的温度、过量的水分、过剩的营养等过分的呵护下反而会畸形生长。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份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既然孩子的成长有自然发展规律,那就要顺着它的“长势”让孩子自由而快乐地发展。象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4、人本能地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当孩子发现自己做的事能给父母带来快乐,他就会努力去做。当孩子做某件事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体内就产生了沿这一方向做下去的兴趣和动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千方百计使孩子快快乐乐地做事情。不提倡用毅力去对抗情感,因为持久对抗的结果,情感最终会战胜毅力取得主动权。 5、好奇、自尊是孩子的本性。 在孩子的心灵中就冲满了好奇,所以他就要不断地追寻探究。在追寻探究的过程中,成功和出错的几率是对等的,这说明孩子出问题很正常。如果家长只许孩子成功,不许出一点差错,否则非打即骂,这种“强盗行为”的结果,把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泯灭了。好

0-18岁孩子成长的心理养育

0-18岁孩子成长的心理养育 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海豚学院的课程就开始了,今天晚上的课程是非常 重要的一堂课,他是海伦学院唯一一堂人本心理学的课程。昨天已经告诉了大家人本心理学 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重点讲解关键的几个心灵养分。这些养分决定了 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 我们把孩子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领导三岁三到六岁六到十二岁。十二岁到十八岁。这四个 阶段,就像树木,四个部分树根树干树枝树叶。十八岁以后就是树的果实。如果错过了零到 三岁的心理养分孩子的问题必然在三到六岁显现出来。不过还有机会还有三年的时间来弥补。如果再错过了三到六岁的心理养分,孩子必然在六到十二岁出现严重的问题,庆幸的是,有 些可能还能弥补。如果连六到十二岁的教育仍然错过了,很遗憾,孩子的一生基本上就被你 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没有保险吃的。 我们先讲讲最重要的零到三岁这个阶段就是种下种子到发芽在内化成树根的过程,树根树成 长好坏的最关键的因素。那么对于零到三岁的孩子,我们家长必须重点给予的两大养分:一 个拥有安全感。小孩出生到一岁半的婴儿叫安全感建立期,什么概念呢,他要完全依附在妈 妈身上。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妈妈。接妈妈稍微离开他就会有点害怕,他就会觉得妈妈是不是 不要我了,妈妈是不是要遗弃我啦,所以。她在这个阶段要还全靠在妈妈的身边。只要你离 开他,他就会哭,他就会粘着你。他要你抱。比如说你要去一趟厕所,她就用眼睛瞪着你看,哎哟,妈妈要去哪里啦,他就会紧张,他就会哭。 0-3岁——安全感建立期 安全感建立期,他需要妈妈陪在她的身边。如果你没有陪在他的身边,那么孩子就会出现安 全感不足。这个阶段安全感,如果没有建立好的话,他就没有能力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安全感,可以说是一辈子当中最重要的之处,所有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从安全感当中发展出 来的。一个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他未来就会自卑。经常嫉妒别人会很在乎别人的眼光。总觉 得自己很弱小,很想强大,有些男孩娘娘腔;女孩呢,就像个女汉子。安全感决定了孩子未 来一辈子的人格,健康问题。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特质呢, 第一个它就会爱哭,动不动就哭,很容易哭鼻子。 第二,他就是很喜欢粘人,到了两岁、四岁,五岁他都念着别人。他的探索能力比较低,在 家里的时候会很活泼到外面去的时候呢,不喜欢跟别人交往。害怕跟别的小孩交往,人家一 跟他玩,他就把头扭过去。 第三,就是容易主动攻击别人。刚才跟别的小孩玩的时候他会动不动就攻击别人打别的小孩。举个例子哈,猫跟狗在一起的时候啊,猫总是先动手。因为他担心狗要打他呀,其实啊,是 那个猫自己内心害怕。猫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也是一样,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未来会影响到 他自信心的建立,他会自卑。她总觉得比别人要差,然后呢,它就会很容易往坏的方向去想。那么一岁半也就是十八个月以内的孩子怎样去正确的建立安全感呢?妈妈十八个月以内一定 要把工作停掉去陪伴孩子。尽量母乳喂养,让孩子与妈妈同床睡觉。十八个月以后同房不同床,晚上睡觉把小床靠近大床。然后等他四五岁的时候慢慢的让他有独立的房间,很多家长 经常问我哎呀,伊老师啊,我孩子都快两岁了,我们家的孩子嘞,安全感已经出现了严重不足,在家里嘞是母老虎那外面呢,就像猫一样,怎么办呢,那么一老师就教教大家:记住这 句话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实时提供温暖可靠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