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

合集下载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或惰性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17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提出。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开始思考物体运动的原因。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提出,当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时,如果没有其他物体的碰撞,它们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惯性概念奠定了基础。

然而,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认为,一旦物体停止施加力或者偏离了等速直线运动,它就会停止运动。

这一观点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广泛接受,并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14世纪,欧洲的学者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他们提出了“冲力理论”,认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一种冲力的推动,这种冲力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逐渐减小,直到物体停止运动。

这一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物体运动的原因,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提出了惯性原理的初步概念。

他通过实验发现,当物体沿光滑斜面运动时,其速度不会受到斜面倾斜角的影响,从而推断出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这一发现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随后,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进一步完善了惯性原理,并明确指出,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观点与牛顿第一定律非常接近。

最终,在1687年,牛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这一定律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总之,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希腊时期的初步概念到17世纪的完善和确立,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对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过程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一定律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想要保持在运动状态,必须不断受到推动它运动的力,因为物体必然是在某种介质中运动的,比如水、空气等等,而这种介质会让物体逐渐停止下来。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当时被广为接受,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质疑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在16世纪初,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实验,证明物体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他从斜塔上同时丢下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它们同时着地的情况。

结果证明,两个物体的着地时间是相同的,这一结论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伽利略的实验成果被很多科学家所接受,但是直到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才将这一观察结果转化为定律的形式。

牛顿通过研究载着金属球的长绳落下的过程,发现了一些规律。

当球开始落下时,绳子很快最初的几个摆动,然后球的运动变得越来越缓慢。

牛顿意识到,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绳子阻止了球的运动,并且不断将球变向缓慢的速度。

但是,当绳子被放开时,球立即开始以相同速度向下自由掉落。

这个观察结果启发了牛顿,他认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到外力的影响。

而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物体将继续保持原样的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内容,也叫惯性定律。

由此,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的基础,这一定律称为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条。

总之,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是数百年来关于力学的长期研究成果的结晶,是很多科学家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惯性定律的发现对我们认识自然界、改进技术手段有着卓越的贡献,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课《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共36张PPT)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课《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共36张PPT)

B A
所以,一提到“惯性”,必须弄清楚物体“一开始(即原来)”的状态;
D.抛物线 没有研究一开始是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又会怎样呢?
才能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θ
练一练
4.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 1/6,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 相比较( C)
A.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1/6 D.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阻力对物体 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的伟大发现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
匀速直线运动 笛卡儿的补充与发展 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这些科学理论,是不全面的,是不完善的。
他们只研究了一开始是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会怎样-;没 有研究一开始是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又会怎样呢?
存在的问题:
虽然对物体的运动作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 明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跟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D
A.该实验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B.该实验是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 验基础,故其结果并不可信
C.该实验充分证实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 原因”的结论
D.该实验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练一练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 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C)
冰壶在冰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 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二、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
3、两层含义
①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因果关系!
1、一开始是运动的
保持匀速 直线运动
结果
原因
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史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史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史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

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

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

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

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

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

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

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

"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

"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

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

这是公认的道理。

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

"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

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

"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

初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初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定义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 律,指出“任何物体都将保持其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 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表述
物体会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直 到受到外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和重要性
意义
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指出力 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重要性
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成为物理学 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它也是现代工程 技术和许多其他科学领域的基础。
01
3. 释放重物,使小车在斜面上滑 行。
02
4. 记录小车滑行的距离和时间, 并观察其运动状态。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
小车滑行的距离和时间,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
数据分析
通过测量小车滑行的平均距离和时间,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观察小车的运动 状态,发现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减速,最终静止。
牛顿第一定律的验证方法和结论
伽利略的实验和推理
16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观察到,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不同质量 的物体在同一高度释放,它们同时到达地面。这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笛卡尔的贡献
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为牛 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提供了启示。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述
初二物理牛顿第一定 律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牛顿第一定律的背景知识 •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和验证 •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 牛顿第一定律与其他物理定律的关系
01 牛顿第一定律的背景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和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
在牛顿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运动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轻的物体上浮得慢。

4.1 牛顿第一定律—【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讲义

4.1  牛顿第一定律—【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讲义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1】理想实验及物理学史1.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2.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出推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注意:理想实验在实际情况下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

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外推。

由“理想实验”所得出的任何推论,都必须由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来检验。

3.笛卡尔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4.在伽利略和笛卡儿工作的基础上,牛顿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点2】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或者说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题型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物理学史]例1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如图1所示,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图1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一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斜面对接,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1)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填写序号即可).(2)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答案(1)②③①④(2)B变式1.(多选)科学家关于物体运动的研究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B.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结论:一旦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如果它不受力,它将以这一速度永远运动下去C.笛卡儿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D.牛顿认为,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答案BCD题型二[牛顿第一定律]例题: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B.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C.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答案 B变式1. (多选)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它所受合外力一定为零B.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所受的合外力可能是零,也可能不是零D.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静止的答案AD题型三[惯性]例题: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乘坐汽车时系好安全带可减小惯性B.运动员跑得越快惯性越大C.宇宙飞船在太空中也有惯性D.汽车在刹车时才有惯性答案 C变式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B.已知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故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惯性减小为原来的1 6C.同一物体运动越快越难停止运动,说明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D.由于巨轮惯性很大,施力于巨轮,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惯性变小答案 A课后练习1.(多选)许多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等等.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伽利略不畏权威,通过“理想斜面实验”,科学地推理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伽利略为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了理想实验法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AD2.(多选)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胡克认为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B.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ABD3.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在一定拉力作用下,车沿水平面匀速前进,没有这个拉力,小车就会停下来,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向上抛出的物体由于惯性,所以向上运动,以后由于重力作用,惯性变小,所以速度也越来越小C.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由于惯性一样大,所以都会向前倾倒D.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是由于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答案 D4.一汽车在路面情况相同的公路上直线行驶,下列关于车速、惯性、质量和滑行路程的讨论,正确的是( )A.车速越大,它的惯性越大B.车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越大C.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小D.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大B5.如图所示,一只盛水的容器固定在一个小车上,在容器中分别悬挂和拴住一只铁球和一只乒乓球。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定律之一。

其原理是物体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状态,这条定律对于物体的运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

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合理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旦物体停止施加力或者偏离了等速直线运动,它就会停止运动。

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接受,并在中世纪经验主义先驱们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爆发了一波科学革命,万有引力公式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自然运动的观点。

在这个背景下,其他科学家们也开始对物体运动的本质进行研究。

其中,伽利略·伽利莱的研究和发现,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伽利莱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惯性的影响。

惯性的含义是物体会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状态,除非有外力的干预。

例如,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遵循固有的运动规律,只要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影响就会无限继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将惯性引入到物理学研究中,并通过实验验证,证明只要不存在外力的存在,物体就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直到碰撞或者其他的外力干预。

然而,伽利略当时的科学研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直到牛顿的出现和他对伽利略学说的深入研究,才得以把惯性定律进一步推广到物理学领域中。

牛顿通过对物体运动定律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想法,并提出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状态,直到被外力干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明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物理学运动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并开启了物理学研究的新纪元。

总结来说,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源于古代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合理性原则。

在科学革命的发展和伽利略·伽利莱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惯性的概念和物体运动的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发现的历史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发现的历史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发现的历史过程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科学界的“金句”,真的是一颗明珠在物理学的海洋里闪耀。

要说这发现的过程,那可是有点“曲折离奇”,就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剧。

1. 早期的思考1.1 古希腊哲学家的想法在牛顿之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早就开始在“运动”上做文章了。

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物体要保持运动,需要不断施加力量。

这种观点当时也算是主流思路了。

不过,古希腊那会儿,还没能准确搞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真正规律。

1.2 中世纪的沉寂然后中世纪,这段时间的科学探索比较少,大家都忙着讨论宗教和哲学问题,科学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不过,这个沉寂时期也为后来科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那个时候的学者们开始整理、总结古希腊和罗马的知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牛顿的崛起2.1 牛顿的早期研究转到17世纪,科学界迎来了一位巨星——艾萨克·牛顿。

牛顿从小就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他不仅在数学上有所建树,还是个天文爱好者。

就在这种环境下,他开始了对物理世界的深入研究。

他的第一定律,也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惯性定律”的那个理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而生的。

2.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真正将这些思想整理成理论,是在1687年他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

书中,他首次明确提出了惯性定律,写道:“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就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际上揭示了物体运动的核心规律,简直可以说是“点睛之笔”!3. 理论的验证与影响3.1 对后来的科学家的影响牛顿的这个定律,真的是科学的“黄金钥匙”,打开了物理学的大门。

它不仅帮助后来的科学家们理解了许多自然现象,还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像是伽利略,虽然他对运动的理解已有很大突破,但牛顿的定律则是为这些研究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完整的解释。

3.2 科学思想的转变而且,牛顿的第一定律也改变了大家对物理世界的看法。

在牛顿之前,人们更多的是停留在直观的经验上,但牛顿用数学和实验,将这些直观经验变成了可以科学验证的理论。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确立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位科学家的探索和实验验证,下面将对其历史演变做详细的介绍。

1. 开始牛顿第一定律的严格表述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期。

在之前,众多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运动的原因和本质进行了不同的猜测和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外力的驱动,否则物体会停止运动。

这种观点一度被广泛接受,直到伽利略的出现。

2. 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是牛顿第一定律历史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期,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得出了一系列关于运动的重要结论。

其中之一就是惯性定律的雏形。

伽利略认为,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物体会保持恒定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牛顿的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确立离不开伽利略的先驱性研究,然而,牛顿对惯性定律的发现和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在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地描述了他的力学定律,其中就包括了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严格表述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通过实验和数学推导,牛顿成功地将这一定律表述得更加明确和精确。

4. 两个重要名词的引入牛顿为了更好地表达和解释第一定律,引入了两个重要名词:质量和惯性。

质量是用来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牛顿认为物体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质量的引入使得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更加准确和科学。

5. 实验验证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成果需要通过实验证实。

实验验证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牛顿第一定律也不例外。

许多科学家对惯性定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结果无一例外地支持了这个定律的正确性。

这些实验证明,除非有外力作用于物体,否则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验证进一步巩固了牛顿第一定律在科学世界中的地位。

6. 应用与发展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不仅对物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4.“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4.“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史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梳理物理学史时,很多老师由于对物理学史的生疏,导致读不懂教材,进而给学生讲解这段历史时,也是糊里糊涂的,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简单澄清,希望对各位有用。

一、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物体基于“本性”的“自然运动”和在外在作用(推、拉、提、举)下违逆物体本性的“受迫运动”概念。

依其本性不同,他将物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地面上的物体,其本性是“好逸恶劳”,其自然运动是静止;一类是空中的物体,其本性是“回到家乡”——重的物体家在大地,轻的物体家在天上,其自然运动是重落轻升;一类是天体,其本性是神圣的,其自然运动就是最完美的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要违逆本性做受迫运动,必须要外在作用来维持。

——这就是高中课本中所说的: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否则它就会停下来。

但其实,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提出科学的“力”的概念,他使用的是推、拉、提、举等具体的人格化的词。

二、伽利略伽利略敏锐的把握住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面物体运动的错误之处是在于亚里士多德没有注意摩擦的影响。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指出,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摩擦;如果没有摩擦等作用,地面上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伽利略为了解释物体一直运动下去的原因,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伽利略指出,基于惯性,地面上的物体的“自然运动”是匀速运动。

特别提醒,伽利略也没有提出“力”的概念,他用的是摩擦。

但是,他第一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

不过要说明的是,伽利略所谓的地面,实际上是个球面,伽利略提出的“惯性”也可维持地面上的物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和笛卡尔、牛顿的“惯性”概念是有区别的。

另一方面,伽利略通过落体运动的研究,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错误——空中的物体并不是重落轻升,而是下落一样快,伽利略借此实验提出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指出所有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之所以重落轻升,是因为空气的作用。

三、笛卡尔伽利略是意大利人,笛卡尔是法国人,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家,笛卡尔是集大成的哲学家。

牛顿三大定律证明的历史故事

牛顿三大定律证明的历史故事

牛顿三大定律证明的历史故事咱今儿个就来讲讲牛顿三大定律证明背后超级有趣的历史故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故事。

话说在牛顿之前啊,人们对于物体的运动那是一头雾水。

亚里士多德这位大佬就认为,物体得有个力一直推着它,它才能动呢。

就好像你推个小车,你不推了,小车就立马停住。

这想法在当时那可是深入人心啊。

可是呢,后来有一些聪明的家伙就发现有点不对劲。

伽利略就站出来了,他做了个超酷的实验。

他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然后小球又会滚上另一个斜面。

他发现啊,如果把第二个斜面弄得越来越平,小球就会滚得越来越远。

要是这个斜面完全是平的,那小球是不是就会一直滚下去呢?这就有点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了。

牛顿啊,那也是个善于思考的主儿。

他在这些前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力,或者受到的合外力为零,那它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好比一个在太空里飘着的宇航员,要是没有外力干扰,他就会一直那么匀速地飘着,就像个超级悠闲的太空漫步者。

二、牛顿第二定律(F = ma)的故事。

牛顿在琢磨这个定律的时候,那可没少费脑筋。

他肯定是天天盯着那些动来动去的东西看。

比如说,他可能看着马拖着车走,就想啊,这马用多大的力,能让车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呢?他做了好多好多的实验,观察不同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改变的。

他发现啊,力越大,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就越厉害,也就是加速度越大。

而且呢,质量大的物体,你想让它加速可不容易。

就像你推一辆小汽车和推一辆大卡车,你用同样的力去推,大卡车肯定加速得慢得多。

经过无数次的观察、计算和思考,牛顿就得出了这个简洁又超级厉害的公式F = ma。

这个公式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解开好多关于物体运动的谜题。

比如说,工程师们在设计汽车发动机的时候,就得根据这个公式来计算需要多大的力才能让汽车达到想要的加速度。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故事。

这个定律的发现啊,也很有意思。

力学基础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

力学基础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

力学基础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力学基础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定律。

它的引入为我们解释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者外力作用平衡,那么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经典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

在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并试图找到一条普适性的定律来解释这些现象。

而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牛顿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是为了解决一种常见的观察现象: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当时的科学家们发现,许多物体在没有受到明显外力的作用下,会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不动。

这一观察结果使他们猜测,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存在某种"惯性",即使没有外力作用,物体也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猜测,牛顿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

他首先将球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发现球会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然后他再放置一段破碎的木棒在球前方,球碰到木棒后会停下来。

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状态的观点。

通过实验的观察结果和数学推理,牛顿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结论。

他认为,物体能够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在于物体具有某种惯性。

这种惯性使得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为后来的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它成为了力学基础中的重要定律之一,与牛顿的其他两个定律一道构建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框架。

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不仅对解释物体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还引发了对其他重要物理概念的探讨。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间接地建立了质量的概念,即物体惯性的量度。

后来,质量成为了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并且与力的概念一同构建了质量-力相互作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的演变与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演变与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演变与应用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的三大基本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即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的演变与应用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意义,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和应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演变充满了曲折与发现。

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状态的概念,认为物体需要外力才能保持运动或停止运动。

这一观点长期影响了人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

直到17世纪,伽利略·伽利莱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开始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观察到,物体在一个惯性参考系中,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其运动状态,无论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静止状态。

这一观察结果正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初步表述。

伽利略的研究成果使得牛顿对于运动状态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第一定律的观点,提出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会保持不变。

这一定律通过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述,为牛顿力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意义牛顿第一定律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和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乘坐公交车突然加速或刹车时,我们身体的感觉会向前或者向后倾斜。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具有惯性,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其原有的静止或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了这种现象。

其次,牛顿第一定律在物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可以推断出物体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等信息。

这对于解决许多复杂的物理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运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我们可以计算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刹车距离,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牛顿第一定律还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例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飞机的稳定性分析都需要考虑牛顿第一定律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第一定律,我们可以预测和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

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历程今天来唠唠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历程。

这牛顿第一定律啊,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它可是经过了好长好长时间的发展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对于物体的运动其实有很多错误的认识。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要让一个物体动起来,就得一直用力推它。

要是不推了,这个物体马上就会停下来。

这种观念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好长时间。

但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聪明的人开始对这种观点产生了怀疑。

比如说,在冰面上滑行的物体,好像没有一直受到推力,也能滑出去好远呢。

这就让人开始思考,物体的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啊,有很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中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叫伽利略。

伽利略可不得了,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他做了一个斜坡实验,让一个小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然后观察小球在不同平面上的运动情况。

他发现,当平面越光滑的时候,小球滚出去的距离就越远。

如果平面没有摩擦力,那小球可能就会一直滚下去。

这个发现可太重要了。

它说明物体的运动并不一定需要一直有外力作用。

伽利略的这个实验为后来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再后来呢,就到了牛顿出场的时候了。

牛顿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大科学家。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这个定律说啥呢?它说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那可真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从那以后,大家才明白,原来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随便乱运动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历程可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它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现在坐汽车、坐火车,这些交通工具能够平稳地行驶,就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个定律,那我们的交通工具可能就会乱成一团,根本没法正常行驶。

而且啊,牛顿第一定律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很多其他的科学领域,像物理学、工程学、天文学等等,都离不开牛顿第一定律。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请问牛顿第一定律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伽利略B. 牛顿C. 爱因斯坦D. 法拉第答案:B2. 电磁感应现象是由哪位科学家首次发现的?A. 奥斯特B. 法拉第C. 麦克斯韦D. 特斯拉答案:B3.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牛顿B. 爱因斯坦C. 普朗克D. 波尔答案:B二、填空题4.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______定律,这是电磁学的基础之一。

答案:法拉第电磁感应5.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中狭义相对论的核心原理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三、简答题6. 简述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及其意义。

答案: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包括: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 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答案:麦克斯韦方程组包括四个方程:高斯定律、高斯磁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理(包含麦克斯韦修正项)。

这组方程描述了电场、磁场与电荷、电流之间的关系。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电磁学的基础,它不仅解释了电磁现象,还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对现代通信和无线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计算题8. 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受到的外力为10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该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将已知数值代入公式,得到a = F/m = 10N / 2kg = 5m/s²。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中最基础的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的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从定义、历史背景、示例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

## 1. 定义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被描述为“一个物体将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简而言之,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会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

## 2. 历史背景牛顿第一定律最早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7世纪提出,并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阐述。

当时,牛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领域,他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总结出了三条基本定律,其中包括了第一定律。

## 3. 示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一个静止的小球,放置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没有外力作用于小球时,它将保持静止的状态。

这是因为小球没有受到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它将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另外,当我们在滑雪场上滑雪时,如果我们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我们将会继续以匀速直线运动的形式滑下去。

这也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因为我们没有受到外力的干扰,我们的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

## 4. 实际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的安全带就是基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设计的。

当汽车突然停止或加速时,乘客会继续保持运动状态,而安全带会通过阻碍乘客的运动,避免其发生碰撞。

此外,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也应用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

当飞机在空中匀速飞行时,没有外力作用于它,根据牛顿第一定律,飞机将保持直线飞行的状态。

## 5. 总结综上所述,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的状态。

这一定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讲义

《牛顿第一定律》 讲义

《牛顿第一定律》讲义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在物理学的发展长河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如果力消失了,物体的运动就会停止。

这个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质疑。

到了 17 世纪,伽利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推理,对物体的运动有了新的认识。

他做了一个著名的斜面实验,发现当小球从一个斜面滚下,再滚上另一个斜面时,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小球将会滚到与原来高度相同的位置。

伽利略由此推断,如果斜面没有摩擦力,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在此基础上,牛顿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这里面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物体”,它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

“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静止”则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个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而“外力”则是指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

三、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入理解1、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惯性这一重要性质。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

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比如说,一辆大货车比一辆小汽车更难停下来,就是因为大货车的质量大,惯性大。

2、力与运动的关系定律明确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

而当有外力作用时,物体的速度大小、方向或者两者都会发生改变。

3、适用范围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运动。

在微观领域和高速运动的情况下,需要用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一。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在伽利略的落体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中,斜面实验起过重要作用。

他在《两门新科学》中对这个实验描述得十分具体,写道“取长约12库比(1库比=45.7厘米)、宽约半库比,厚约三指的木板,在边缘上刻一条一指多宽的槽,槽非常平直,经过打磨,在直槽上贴羊皮纸,尽可能使之平滑,然后让一个非常圆的、硬的光滑黄铜球沿槽滚下,我们将木板的一头抬高一、二库比,使之略呈倾斜,再让铜球滚下,用下述方法记录滚下所需时间。

我们不止一次重复这一实验,使两次观测的时间相差不致超过脉搏的十分之一。

在完成这一步骤并确证其可靠性之后,就让铜球滚下全程的1/4,并测出下降时间,我们发现它刚好是滚下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接着我们对其他距离进行实验,用滚下全程所用时间同滚下一半距离、三分之二距离、四分之三距离或任何部分距离所用时间进行比较。

这样的实验重复了整整一百次,我们往往发现,经过的空间距离恒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

这对于平面(也即铜球下滚的槽)的各种斜度都成立。

我们也观测到,对于不同的斜度,下降的时间互相间的关系正如作者预计并证明过的比例一样。

“为了测量时间,我们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下降时由细管流出的水,不管是全程还是全程的一部分,都可收集到。

然后用极精密的天平称水的重量;这些水重之差和比值就给出时间之差和比值。

精确度如此之高,以至于重复许多遍,结果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个实验设计是安排得何等巧妙啊!许多年来,人们都确信伽利略就是按他所述的方案做的。

在历史博物馆中甚至还陈列着据说是伽利略当年用过的斜槽和铜球。

但是,当人们重复伽利略上述实验时,却发现很难得到如此高的精确度。

更不能使斜槽的倾斜度任意提高。

有人证明,贴了羊皮纸的木槽,实验误差反而更大了。

20世纪中叶,科学史专家库依雷(Koyré)提出一种见解,认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他在书上描述的其它许多实验一样,都是虚构的,伽利略的运动定律源于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简述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最早由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后来在17世纪由英国科学家伽利略和伽利略的学生伽利略·伽利莱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普及。

然而,真正将这个定律系统化并加以阐述的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他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这个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任何物体都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这个外力将改变物体的状态。

换言之,一个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力量改变它们的状态。

这个定律描述了物体的惯性,即物体具有保持其原有状态的倾向。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上,有一些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如下所述:1. 伽利略的实验:伽利略在16世纪后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以及斜面上的物体运动。

通过这些实验,伽利略提出了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

这为牛顿的第一定律奠定了基础。

2. 牛顿的贡献: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详细阐述了物体的运动定律,其中包括第一定律。

牛顿将伽利略的观点系统化,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力学体系,打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3. 惯性观念的确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确立了物体的惯性观念。

这个观念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力学的发展,还对其他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

4. 实验验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

例如,人们通过在真空条件下运行实验,证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总的来说,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古代哲学家的思辨到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再到牛顿的系统阐述,最终到实验验证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丰富物体的运动规律,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经典力学的基石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在伽利略的落体运动定律的形成过程中,斜面实验起过重要作用。

他在《两门新科学》中对这个实验描述得十分具体,写道“取长约12库比(1库比=45.7厘米)、宽约半库比,厚约三指的木板,在边缘上刻一条一指多宽的槽,槽非常平直,经过打磨,在直槽上贴羊皮纸,尽可能使之平滑,然后让一个非常圆的、硬的光滑黄铜球沿槽滚下,我们将木板的一头抬高一、二库比,使之略呈倾斜,再让铜球滚下,用下述方法记录滚下所需时间。

我们不止一次重复这一实验,使两次观测的时间相差不致超过脉搏的十分之一。

在完成这一步骤并确证其可靠性之后,就让铜球滚下全程的1/4,并测出下降时间,我们发现它刚好是滚下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接着我们对其他距离进行实验,用滚下全程所用时间同滚下一半距离、三分之二距离、四分之三距离或任何部分距离所用时间进行比较。

这样的实验重复了整整一百次,我们往往发现,经过的空间距离恒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例。

这对于平面(也即铜球下滚的槽)的各种斜度都成立。

我们也观测到,对于不同的斜度,下降的时间互相间的关系正如作者预计并证明过的比例一样。

“为了测量时间,我们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下降时由细管流出的水,不管是全程还是全程的一部分,都可收集到。

然后用极精密的天平称水的重量;这些水重之差和比值就给出时间之差和比值。

精确度如此之高,以至于重复许多遍,结果都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个实验设计是安排得何等巧妙啊!许多年来,人们都确信伽利略就是按他所述的方案做的。

在历史博物馆中甚至还陈列着据说是伽利略当年用过的斜槽和铜球。

但是,当人们重复伽利略上述实验时,却发现很难得到如此高的精确度。

更不能使斜槽的倾斜度任意提高。

有人证明,贴了羊皮纸的木槽,实验误差反而更大了。

20世纪中叶,科学史专家库依雷(Koyré)提出一种见解,认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他在书上描述的其它许多实验一样,都是虚构的,伽利略的运动定律源于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

这个意见对19世纪传统的看法无疑是一贴清醒剂。

因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认识,把实验的作用过于夸大了,好像什么基本定律,包括伽利略的运动定律都是从数据的积累中总结出来的。

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到了20世纪理所当然要受到怀疑论者批评。

然而,伽利略究竟有没有亲自做过斜面实验呢?他为什么会想到用斜面来代替落体?他是怎样做的斜面实验?这个实验在他的研究中起了什么作用?伽利略没有对自己的工作作过更详细的阐述。

但是,他留下了大量手稿和许多著作。

人们把他的资料编成了20卷文集,这是研究伽利略的宝贵史料。

从1591年伽利略的那本没有及时发表的小册子《论运动》中可以看出,伽利略很早就对斜面感兴趣了。

他在那里主要研究斜面上物体的平衡问题,但也提过下列问题:①为什么物体在陡的平面上运动得更快?②不同的斜面上,运动之比如何?他的回答是:“同样的重量用斜面提升比垂直提升可以少用力,这要看垂直提升与倾斜提升的比例。

因此,同一重物垂直下落比沿斜面下降具有更大的力,这要看斜面下降的长度与垂直下落的长度成什么样的比例。

”既然力的大小与斜度成一定比例,落体运动的研究就可以用斜面来代替,按一定比例“冲淡”作用的力,“加长”运动的距离,这样可以比落体更有效地研究运动的规律。

人们从伽利略的手稿中找到了一些证据,证明他早年确曾做过斜面实验。

其中有一页手稿画着一幅草图,两个小球正沿不同斜度的斜面向下运动,说明伽利略曾思考过斜面实验。

进一步研究,发现要能在2米长的斜面内取得8个相继时间内物体(也许是小球)通过的距离,角度必须限制在1.5°至2°之间。

从纸张的特点可以判定这页数据大约记于1604年。

此时看来伽利略还没有确定时间平方关系,因为记录上的第一列数据1、4、9、16 (64)显然是后加上去的。

第三列的数据有几个地方涂改,似乎是伽利略在实验之后对数据作了修正。

这些判断有助于说明伽利略的时间平方关系并不是直接从实验得到,而是从别的渠道先有了设想,再用实验加以验证的。

但是在定义匀加速运动时,他似乎走了一段弯路。

起初,他也跟别人一样,假设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与下落距离成正比,即v∝s。

他又是通过理想实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他假设物体在落下第一段距离后已得到某一速度,于是在落下的距离加倍时,速度也应加倍。

果真如此的话,则物体通过两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将和通过第一段距离所用时间一样。

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段距离不必花时间,这显然是荒谬的。

于是伽利略转而假设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t。

这样的假设是否正确,当然也要进行检验。

然而速度是难以直接测量的。

于是伽利略借助于几何学的推导,得出s∝t平方2的关系,这就是时间平方定律。

对于不同的时间比1∶2∶3∶4…,物体下落的距离比为1∶4∶9∶16…。

这些数字正是伽利略在那张实验记录上添加的第一列数字。

从第一列数和第三列数的比例关系,伽利略证明沿斜面下降的物体正在作匀加速运动。

从以上论据当然还不足以判定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的全过程,但是已经可以窥视到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

他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这样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

如果表成程序,伽利略的方法大致如下:伽利略把实验与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正如他在《两门新科学》第三天谈话结束时说的那样:“我们可以说,大门已经向新方法打开,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定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

”从伽利略研究运动学这一历史片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首先,由于历史资料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我们对近代科学的诞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那种认为伽利略靠落体实验就奠定了运动学基础的说法显然过于简单,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怀疑论者猜测伽利略没有实际做过他所描述的实验,认为他靠的是推理思辨,这一说法又为新近发现的手稿所驳斥。

看来,伽利略创立运动学理论的过程相当复杂,既有思辨,又有实验,他依靠的是思辨和实验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这种看法,丝毫无损于伽利略这位近代科学先驱的光辉形象,反而使他更能得到后人的理解,让后人认识到他作为古代自然哲学和近代科学之间的过渡人物,为创建近代科学走的是一条多么艰辛的道路。

其次,承认伽利略在研究运动学的过程中思辨(逻辑思维)起重要作用,并不否定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地位。

实验的设计和实现总有一定目的,离不开指导思想。

从伽利略真正做过的落体实验和斜面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那种鼓吹单纯依靠实验数据的积累就足以获得客观规律,从而奠定科学基础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强调这一点,并不会否定实验本身,只是否定19世纪盛行的机械论观点;也不会抹煞历史上著名实验的作用,而是要提倡对实验的历史作更透彻的研究,分析它们的动因、设计思想、历史背景、内容的复杂性和先驱们的探索精神,以及结论的得出和影响等各个方面,这样做肯定会对实验的意义获得更充分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则断言,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者的直接接触下,才能保持运动,一旦推动者停止作用,或两者脱离接触,物体就会停止下来。

这种说法似乎与经验没有矛盾,但是显然经不起推敲。

例如,对于抛射体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之所以抛射体在出手后还会继续运动,是由于手或机械在作抛物动作中同时也使靠近物体的空气运动,而空气再带动物体运动。

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洞。

人们要问,空气对物体的运动也会有阻力作用,为什么有的时候推力大于阻力,有的时候阻力又会大于推力?6世纪希腊有一位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持批判态度,他叫菲洛彭诺斯(J.Philoponus)。

他认为抛体本身具有某种动力,推动物体前进,直到耗尽才趋于停止,这种看法后来发展为“冲力理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William of Ock- ham,1300—1350),他认为,运动并不需要外来推力,一旦运动起来就要永远运动下去。

他写道:“运动并不能完全与永恒的物体区分开,因为当可以用较少的实体时,就无需用更多的实体……。

没有这一额外的东西,就可以对各种运动给予澄清。

”例如,关于抛射体运动,他解释为:“当运动物体离开投掷者后,是物体靠自己运动,而不是被任何在它里面或与之有关的动力所推动,因为无法区分运动者和被推动者。

”他举磁针吸铁为例,说明要使铁运动并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还进一步设想,这种情况在真空中也能实现,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空不存在的说法是可疑的。

当然,威廉的说法并不等于惯性原理,但是却是走向惯性原理的重要步骤。

因为,如果运动不需要原因,一旦发生就要永远持续,亚里士多德的推动说就要从根本上受到动摇。

巴黎大学校长布里丹(F.Buridan,1300—1358)也是批判亚里士多德运动学说的先行者。

他反对空气是抛射体运动的推动者,亚里士多德对抛射体的解释是:在抛射体的后面形成了虚空区域,由于自然界惧怕虚空,于是就有空气立即填补了这一虚空区域,因而形成了推力。

布里丹反问道:“空气又是受什么东西的推动呢?显然还有别的物体在起作用,这样一连串的推动根源何在呢?他又举出磨盘和陀螺为例,它们转动时无前后之分。

两支标枪:一支两头尖,另一支一头尖一头钝,然而投掷时并不见得前者慢后者快。

水手在船上,只感到迎面吹来的风,而不感到背后推动的风。

这些都说明:“空气持续推动抛射体”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于是他提出“冲力理论”,认为:“推动者在推动一物体运动时,便对它施加某种冲力或某种动力。

”布里丹的工作有两个人继续进行,一位是Saxony的阿尔伯特(Albert,1316—1390),另一位是奥里斯姆(Nicholas Oresme,1320—1382),他是布里丹的学生。

他们发展了冲力理论,阿尔伯特运用冲力来说明落体的加速运动,认为速度越大,冲力也越大,他写道:“根据这个(理论)可以这样说,如果把地球钻通,一重物落入洞里,直趋地心,当落体的重心正处于地心时,物体将继续向前运动(越过地心),因为冲力并未耗尽。

而当冲力耗尽后,物体将回落。

于是将围绕地心振荡,直到冲力不再存在,才重又静止下来。

”请注意,阿尔伯特这个例子后来伽利略在《两大世界体系》中也有讨论,可见布里丹、阿尔伯特、奥里斯姆等人的早期工作为伽利略和牛顿开辟了道路。

不论是伽利略,还是牛顿,都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了冲力理论的烙印。

笛卡儿的工作1644年,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在《哲学原理》一书中弥补了伽利略的不足。

他明确地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因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并且还特地声明,惯性运动的物体永远不会使自己趋向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表述成两条定律:(一)每一单独的物质微粒将继续保持同一状态,直到与其它微粒相碰被迫改变这一状态为止;(二)所有的运动,其本身都是沿直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