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特点: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课件
3.人体内环境的概念
人体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的细胞生存 的液体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 液 细胞 内液
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生命起源于海 洋。
三、细胞外液的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
1.渗透压的概念:
水分,一切能透过 毛细淋巴管的物质
淋巴
锁骨下静脉
血浆
组织细胞的直接(具体)生活环境是组织液。
思考:
1、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直 接(具体)生活环境分别是什么?
毛细血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2、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 白质,它是内环境的成分吗?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
外 界 环 境 中 的 物 质
食 物
血液循环 循 环 系 统 淋巴循环 血浆 组 织 液
消化系统
O2
呼吸系统 CO2
皮肤、泌尿系统 尿பைடு நூலகம்等
体 内 细 胞
淋巴
五、反馈练习
B
C
C
D
5、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是
_________________ 消化系统 _________________ 呼吸系统 _________________ 循环系统 _________________ 泌尿系统
第一关:
细胞内 细胞外 细胞外液 1、体液包括_______液和________液;其中的_______就是内 环境。
2、下列不是内环境的是: A 血浆; B 血液; C 组织液 ; D 淋巴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件知识点-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 [思考探讨] 1.进行体检时,化验单中血糖浓 度、血脂含量等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试分 析原因? • 2.内环境稳态的对象及特点各是什么? • 提示: 1.①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处于 动态平衡;②不同个体存在差异。 • 2.稳态的对象有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特 点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 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一样都处于一个动态平 衡中,而这种平衡都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状态叫稳态。
注意: 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 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例题分析
•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 关 • 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 解析:选A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与体温恒 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有关与呼吸无关,A错误;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浆中抗利 尿激素水平升高;突触间隙中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就属于蛋 白质。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 1.原因 细胞代谢 环境因素 • 外界___________ 的变化和体内__________ 活 动的进行。 • 2.内环境的稳态 正常 • (1)概念:生理学家把________ 机体通过调节 各个器官、系统 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 协调活动,共同 内环境 相对稳定状态 维持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 叫做稳态。 •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理化特性 动态平衡 ______________ 都处于_____________ 中。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
(二)教材内容分析: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必修3着重介绍的是由个体到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稳态。
所以一开始就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它们是下节课“稳态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一开始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教材以“细胞为什么能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化学知识;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则用一句话带过。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知识,经过讨论得到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内容。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基础,同时也是为选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在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
而本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在整个模块中比较独立,故与其他内容的交叉比较少。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生长素的发现:以生长素的发现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做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个是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是理解与生长素有关的许多植物生理现象的基础,因此,本教材改变以前教材中把这部分内容做为选学材料的做法,但力求简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明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体验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生长素发现过程体现的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和严谨方法。
二、说学生本地区来自农村的学生比较多,而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缺点:1、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思维能力,但对抽象的讲解容易厌倦。
2、缺乏创新意识,对实验相关知识一知半解。
3、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针对以上缺点,讲课的时候用精美的课件与探究性实验方式有效结合,较直观的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理解能力较弱的问题,增强生物课学习的有效性;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适时地通过一些问题、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高中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材引言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稳态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时间内,其内部环境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环境则是指周围生物体生活的外部条件。
本教材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稳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体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生物体的稳态生物体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内部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稳定状态是通过生物体的各类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盐平衡水分和盐分是生物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们在细胞内外之间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平衡。
教材将详细介绍生物体的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包括肾脏的作用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2. 酸碱平衡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对生物体的正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如何通过呼吸、排泄等途径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3. 温度调节温度是生物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和生理反应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
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生物体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需要适应和响应,以保持内部环境的稳态。
教材将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温度的适应生物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通过进化和适应机制来实现的。
教材将讲解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适应策略,包括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的区别以及植物的温度适应机制。
2. 湿度的适应湿度是环境中的水分含量的指标,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将介绍生物体在湿度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开放式气孔和关闭式气孔等。
3. 光照的适应光照是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来源,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影响。
教材将解释生物体对光照的适应机制,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光感应等。
环境污染与生物体的影响环境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教材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水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水污染对生物体的生活和生长发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必修3 稳态与环境新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比较分析
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分析------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的比较分析(侧重于新教材特有、老教材特有和说法变化等)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一册)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全一册)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第6。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强化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七、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随堂问答评价,以期即时检测学生已有知识、新获知识
1.人的体温总能维持在什么范围内?人在寒冷与炎热的环境中如何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人静脉注射蒸馏水可能的后果?人血浆渗透压约为多少?人的血浆渗透压平衡是如何维持的?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江西师大附中朱延平
案例名称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目
生物
课时
1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2节的内容。是继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之后,对内环境的进一步学习,将具体学习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本节既是第1节的延伸,也是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稳态的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稳态的内涵和外延,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且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中,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活动中,都要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去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会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本节知识属于了解层次。但为了更好的讲解“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此节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将第二章第3节中的两个具体实例“人体体温调节”与“水盐平衡调节”提前到本节中讲解以便使知识的生成更流畅。当然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
中图版与人教版的比较
中图版与人教版的比较一、模块的设置及开课情况都是一样的。
都是:必修三个模块,分别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选修三个模块,分别是:《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对于选修模块,从全省各地市的开课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选修了选修一和选修三两个模块。
二、中图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1、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比较分析(1)知识块的呈现人教版将本模块分为六章内容,分别是: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
而中图版教材将本模块分为四个单元八章内容。
分别是第一单元分为《细胞概述》、《细胞的构成》两章;第二单元分为《细胞中的蛋白质》、《细胞中的核酸》两章;第三单元分为《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能量的来源与转变》两章;第四单元分为《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两章。
2、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的比较分析(1)知识块的呈现人教版将本模块分为七章内容,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而中图版教材将本模块分为四个单元八章内容。
分别是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分为《染色体仔有性生殖中的变化》、《染色体变异对性状的影响》两章;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分为《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两章;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分为《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两章;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分为《生物进化理论》、《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两章。
3、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的比较分析(1)知识块的呈现人教版将本模块分为六章内容,分别是:《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中图版教材将本模块分为二个单元八章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以教材为蓝本)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2、稳态(1)概念: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浆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温度: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分析一、生物圈Ⅱ号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实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于1984年建造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基地。
由于该实验室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因此叫做“生物圈Ⅱ号”。
这是一个占地1.3亿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
从1993年1月,八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
透过玻璃往里看去,温室内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他家禽。
两年中只为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来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
总之,他们必须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年后,由于“生物圈Ⅱ号”内的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4%,加之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靠吃种子勉强度日。
最后科学家们提前撤出实验室。
图5—5—2 生物圈Ⅱ号实验室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一般是从产生开始、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并不断完善的。
例如,在自然条件下,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一般是要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从而形成森林的顶级群落。
即该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图5—5—3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美洲兔与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
图5—5—3从图中看出,每当美洲兔大量繁殖时,草原中的猞猁也大量繁殖,随着猞猁大量捕食美洲兔,美洲兔的数量大量减少了,猞猁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事实上,美洲兔和猞猁之间是由于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才保证了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从而保持了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选择性必修一与选择性必修二) 教材 变动分析
一、《选择性必修一 稳态与调节》(一)教材总体变化1.选择性必修跟原有教材相应内容比则有较大变化。
原《稳态与环境》模块被拆为两大模块——《稳态与调节》与《生物与环境》。
2.与原必修三相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都有一节扩展为一章,内容有较多补充。
特别是神经调节的内容,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都各安排一节介绍,内容扩展最多。
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增加了一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二)知识内容的更新变化第一章1.“淋巴”改为“淋巴液”。
2.增加缓冲对。
3.第二节标题“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改为“内环境的稳态”。
第二章1.增加了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等。
旧教材2.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内容有所扩展。
旧教材新教材第三章1.增加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定义。
2.增加性激素对生殖系统发育的作用实验。
3.人体血糖单位发生改变,脂肪酸等转化及甘油三酯。
新教材增加新教材增加旧教材新教材4.补充血糖还受神经调节,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5.增加甲亢,分级调节实例更为丰富。
新教材新教材增加新教材增加6.激素调节的特点新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且增加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第四章 免疫调节:1.增加了各种免疫器官和各种免疫细胞分布及作用;2.增加了树突状细胞及作用;3.增加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 细胞;4.吞噬细胞改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淋巴因子改为细胞因子。
旧教材新教材旧教材5.免疫系统功能名称变化。
新教材新教材旧教材新教材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名称变化。
旧教材新教材7.增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实例。
8.过敏反应变化,增加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
新教材增加旧教材第五章1.删除了小字部分“影响植物向光性的生长抑制物质”。
2.增加不同激素的相关性。
3.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4.增加第四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光敏色素、年轮、春化作用等)。
我国五个版本高中生物学教材_稳态与环境_的核心概念的差异比较
生物学教学
2009年 ( 第 34卷 ) 第 6 期
∗ 13∗ 表 2 五个版本 稳态与环境 对概念 & 反射弧 ∋的定义 版本 人教版 浙江科技版 苏教版 河北少儿版 中国地图版 定义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 2] 。 反射是 在一定的 神经结 构中进 行的 , 这种 结构就是反射弧 [ 3] 。 反射活动 的结 构 基础 和 功 能单 位 是反 射 弧 [ 4] 。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叫反射弧 [ 5] 。 参与 这 类 反 射 活 动 的 神 经 结 构 叫 反 射 弧 [ 6] 。
表 4 五个版本 稳态与环境 对概念 & 稳态 ∋的定义
河北少儿版 中国地图版
概念 稳态 过敏反应 种群密度 丰富度
人教版 正常机体 已产生免 疫的机体 单位面积 或单位体积
浙江科技版 动物机体 一些人 单位空间或面积 一个群落 在一定空间内 生物群落及 非生物环境
苏教版 人体 机体 单位面积或容积 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 在同一时间内、 占据一定空间 生物成分 和非生物成分
4 内涵和外延的差异 要明确概念, 就是要 明确 概念 的内 涵和 外延。概 念的内涵指的 是概念 对事物 的特 有属性 的反 映; 概念 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 些事物所组
版本 人教版 浙江科技版 苏教版 河北少儿版 中国地图版
成的类。五个版本 稳态 与环 境 依据 标 准 解 释了 数量大致相当 的核心 概念, 但 其中 有一部 分概 念的内 涵和外延 存在 着不 小的 差异。 笔者 以概 念 & 演替 ∋为 例来说明某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差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人教版 过敏反应 过敏原 性别比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环境容纳量 ( carry ing capac ity) & J∋型增长 & S∋型增长 生物多样性 ( b iod iversity) 就地保护 ( in situ conserv ation) 易地保护 ( es situ conservation) (( ( (( ( 浙江科技版 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 致敏原 种群性别比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环境容纳量 指数式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 ( (( ( (( ( (( ( (( (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完整版)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
(完整版)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内环境与稳态说课稿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 第一章,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一、说目标本节课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通过图形结合培养图形辨析能力,并设置问题锻炼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学习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同时,树立整体与局部、对立与统一相互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材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一册第4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理解好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机理,本节仅仅作简要交代,更多相关内容将在本章后几节中深入探讨。
本节内容还与第八、九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节起到承上启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三、说学情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了一定的认识。
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
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
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结构”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
一: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特点: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根据系统生物学的思想构建的。
以“系统”的概念将“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通用概念统一起来,因为稳态是系统的状态,调节是系统的行为,环境是系统的存在。
本模块的任务就是围绕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展开,使学生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模块首先从单细胞草履虫以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进而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再由内环境引出稳态的概念,之后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不仅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稳态,而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随即将稳态的概念延伸至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最终使稳态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而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在环境的影响下,如果这种动态变化超出了生命系统的稳态范围,生命系统就够通过自身的反馈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如果变化超出了生命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范围,系统就会解体,最终导致系统的崩溃。
可见,稳态是生命系统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稳态的维持是靠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本模块选取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的调节。
人体的稳态(如体温、水盐、血糖等)是在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下实现的,此外还强调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对稳定的,系统能长时间保持一定的状态和结构,是稳态调节的结果。
以上所说只是主体思路,具体处理因章节内容特点而有所不同。
例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未强调稳态;种群部分侧重在种群数量及其变动,群落部分则侧重分析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替。
二: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框架:
教材主线:
《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展开的,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
知识框架:
三: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概念: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关键词:
稳态、环境、反馈调节。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概念:
1:内环境: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使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4: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膜电位变化(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7: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血液中激素的含量可保持相对稳定。
8: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9: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0: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其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其中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空间特征有集群型、均匀型、随机型等
1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其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的种群往往不同,而同一地段上的种群密度也有不同,常呈镶嵌分布。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12:初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过程:初生裸地——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3: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1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1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所有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并且是反复出现,循环利用的。
1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17: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各个生物种群所具有的调控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来维持的,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四:选择《种群的特征》这个核心概念,设计如下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2.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2.3【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
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课时:课外测量南操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
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
课后拓展题: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