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234、A5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课堂导入案例
媒体资源
1.关于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2.几何画板3.POWERPOINT
导入目的
1.采用多媒体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
2.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即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在导入过程中,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用几何画板软件,让梯形的下底和高不变,拖动上底,让学生直观的发现上底对面积的影响,同样的操作让学生发现下底和高对面积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公式推导做好准备。
等级
☑优秀
作品2《梯形的面积》课堂导入设计
能力维度
☑学法指导
所属环境
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并猜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可能会说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甚至是三角形。教师在这里要对学生的多种猜想都予以积极评价。
同学们都有了推导公式的初步想法,不管你转化成什么图形,总的思路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那你想不想马上动手试一试呢?
媒体资源
1.关于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2.几.交互式电子白板2.多媒体教学一体机3.电脑4.音响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
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
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
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课题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导入:
1.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小于100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准确地比较大小。
2. 导入活动:教师出示一张100以内的数字卡片,并让学生排成一排,从小到大依次念出每个数字。
然后教师出示两个数字,并让学生比较大小,找出哪个数字更大。
3. 引入问题:通过上面的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小于100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但是是否每次都需要排着念数字才能比较大小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简便快捷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4. 学习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比较大小的符号“>”、“<”和“=”,并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的练习,掌握这些符号的用法。
5. 学习活动: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并让学生用“>”、“<”和“=”来比较大小。
例如,将数
字卡片“36”和“49”放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用符号来表示大小关系。
6. 拓展任务:让学生找一些小于100的不同数字卡片,自己出题,向同学出示并让同学比较大小。
通过以上导入活动和学习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小于100的数之间大小关系的认识,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一、注重导入的实效性【案例一】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并应用它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新知导入时,从最初的“上放学路线”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但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有效的复习导入法。
师:你能快速填出上面这四个方框里的数吗?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能!师:那你准备先填哪个框呢?生(争先恐后):第四个、最后一个。
师:为什么呢?生:倒过来从后往前填容易些。
师:说说吧,你都是怎么填的?生:把算式倒过来算就行了。
生:80+20=100,100÷5=20,20-15=5,5×3=15师:“倒过来思考”很好,知道吗,有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呢!评价: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并没有多么新颖奇特的引导,只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较为熟悉的简单计算导入学习(如上图)。
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出倒推的真谛---倒过来想,真可谓一举多得。
所以说:合适的导入才是最精彩的导入,是最有效的导入,也是最好的导入!二、体现导入的生活气息,注重自然性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案例二】曾观摩过浙江省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领会“互相”一词,即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 的平行线,a和b互相平行。
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体会平行线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一个好的导入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案例一,购物找零。
老师拿出一张购物小票,上面写着某某商品的价格和学生付的钱数,让学生计算找零的金额。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加减法,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二,数学游戏。
老师设计一个数学游戏,例如“数学接力”、“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竞赛和合作。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三,数学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例如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关于数学发现的故事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通过故事,学生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四,数学实验。
老师设计一个小型的数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体积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数学知识的神奇和乐趣。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导入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设计导入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多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案课堂导入
【导入】
主题:形状的认识——正方形
1. 观察与提问: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形状,回答以下问题:
- 这个形状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
- 这个形状的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的?
- 这个形状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
- 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2. 讨论与分享:
请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正方形物体,大家一起来分享和讨论。
学生可以将自己找到的或者
家里有的正方形物体拿出来展示,可以是书的封面、手机的屏幕、课桌的摆设等等。
3. 引入新知:
通过讨论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概念,并向他们介绍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
同时,告诉学生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设计
导入设计:
1. 观察与引导:老师拿出一个装满小球的透明罐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个小球。
然
后老师将一些小球从罐子里拿出来,让学生再次猜测剩下的小球数量。
通过这个活动,引
导学生思考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2. 游戏互动:老师设计一个抢答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
给出一个简单的加法或减法算式,让学生秒速抢答,正确答题的组可以得到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载体呈现:老师通过PPT或教学板书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加法与减法问题,如购物付款、家庭收入支出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来理解加减法的应用场景。
4. 問題討論:老师提出一个有关加法与减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从
不同角度来理解并运用加减法的方法。
通过以上导入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为后续
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优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一:《数的认识与运算》(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和念读0-9的数字;- 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计算练习;- 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0-9的数字,让他们念读和书写数字,并在黑板上呈现。
2. 理解数字: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排序。
然后复习和讲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和大小比较的符号。
3. 认识运算符号:通过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运算练习:以口算和计算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逐步增加难度。
5. 拓展思维:通过提问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和探索,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问题思路。
6. 小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并学会正确书写和念读几何图形的名称;- 能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通过绘制和拼凑,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发展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念读和书写几何图形的名称。
2. 了解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分类,讲解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图形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自己绘制出几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命名和比较。
4. 图形拼凑:通过给学生一些图形的碎片,让他们进行拼凑,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图形,并思考图形的分类和属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利用物质模型教授分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学会分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理解分数的含义。
2. 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
3. 学会利用物质模型进行分数的可视化表示。
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小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分数的概念,并从其中发现分数的规律。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分母、真分数和假分数等概念,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们理解概念的含义与分数的属性。
3. 模型演示利用纸片和色块等工具,给学生们展示分数的可视化表示方式,通过让他们观察、比较、操作这些模型,使其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4. 实操练习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模型,练习分数的加减运算,并检查习题答案。
5. 归纳总结通过回顾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们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通过物质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们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在模型演示和实操环节中,如何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发现分数的规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课前思考、知识讲解、模型演示、实操练习等方法,加深学生们对分数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根据学生们的练习答案、讨论质量等综合评估学生们对分数的理解水平。
七、教学反思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反应,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游戏方式教授小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知道小数点及其位置的含义。
2. 掌握小数与整数的比较方法。
3. 了解小数的转化与运算方法。
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知识的积极性。
2. 游戏环节设计一些小数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们体验小数的概念、小数与整数的比较和小数的运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探究小数的规律。
3. 知识讲解在游戏环节完成后,介绍小数点的位置、小数整数的表示方法、小数的转化和运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小数。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数学教案小学导入
一、情境导入
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看到了一些自行车和电动车。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自行车和电动车的轮子有什么不一样?”
二、问题导入
老师拿出一些不同种类的轮子,例如自行车的轮子、电动车的轮子和手推车的轮子,并问同学们:“这些轮子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接着,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轮子的形状、大小和材料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三、实物导入
老师拿出一个圆盘,将其放在地板上,然后找一根棍子慢慢地围绕圆盘的中心旋转。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样旋转的轮子是不是很顺畅?为什么呢?”
通过以上导入,引发学生对轮子的好奇,使他们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新颖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新颖
主题:认识三角形
时间:40分钟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三
角形的例子。
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张不同形状的图形,其中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然后问学生:
1. 你们能说出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吗?
2. 你们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哪些三角形的例子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向教室中的几个角落,然后说:
我们来看看教室中都有哪些三角形吧,你们看到了吗?
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如桌子的腿、门的尖角等。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两边相等的
等腰三角形等。
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寻找和认识各种形
状的三角形。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和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运用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2. 掌握数学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2. 数学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白板、黑板、教学投影仪等;2. 教学素材:练习题、教学课件等;3. 学生学具:铅笔、橡皮、尺子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个数学题目:“小明买了5个苹果,小红买了3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每个人买了多少个苹果,然后将答案写在白板上。
第二步:讲解概念1. 引导学生观察白板上写下的答案,提问:“你们是如何算出每个人买了多少个苹果的?”2. 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总结出求和的规律和方法。
3. 介绍“加法”的概念,解释其意义和使用场景。
第三步:举例说明1. 以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例如:“小明又买了2个苹果,小红又买了3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2.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回答问题,然后将答案写在白板上。
3. 引导学生总结加法运算的规则和特点。
第四步:练习巩固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完成计算:“小明买了3个橙子,小红买了4个橙子,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橙子?”2. 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用图像化的方式来解答。
第五步:展示总结1. 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和比较不同的解法。
2. 引导学生总结加法运算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五、板书设计```加法的概念和规律例子:小明买了5个苹果,小红买了3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解答过程:5 + 3 = 8结论:两个数相加,得到的结果叫做和。
```六、课堂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类似的加法运算问题,并尝试解答。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微型课试讲优秀课堂导入案例一、《认识图形》1. 谜语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猜个谜语。
“方方正正一屋子,屋里住着许多人,有红有绿真好看,学习娱乐都用它。
”猜猜这是什么呢?生:魔方。
师:非常棒!那魔方有很多不同的面,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
2. 实物导入法: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的实物模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大家看看都认识吗?谁能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的图形。
二、《乘法的初步认识》1. 情境导入法:师: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成熟了。
看,果农伯伯正在摘苹果呢!(展示果园摘苹果的图片)他们把苹果装在篮子里,每篮装 3 个苹果,装了 5 篮。
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生:3+3+3+3+3=15(个)。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
2. 问题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如果有 2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4 个小朋友,可以站成几排呢?生:20÷4=5(排)。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3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5 个小朋友,又可以站成几排呢?大家算得很快。
那如果有 100 个小朋友排队,每排站 10 个小朋友,我们这样一个一个地算是不是有点麻烦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1. 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森林里摘苹果。
它们摘了一篮子苹果,准备带回家分享。
可是,它们不知道怎么分这些苹果才公平。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个办法吗?生:平均分。
师:非常好!那如果有 4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2 个。
师:如果有 2 个苹果,平均分给它们两个,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呢?生:1 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导入设计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的设计应当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以下是一个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示例:
1. 概念导入: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比如“相等”。
让学生观察几个物体,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可以被称为“相等”。
最后,总结出相等的特征和条件。
2.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有趣故事来引入今天的主题,比如讲述一个小学生在购物时计算价格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个关于几何形状的神奇冒险故事。
3. 图片导入: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看到了什么数学图形?”、“这些图形的属性有哪些?”等。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引导他们进入数学探究的氛围。
4. 实物导入:使用一些具体的实物来引入数学概念,比如一把尺子、一些水果等。
让学生观察实物,思考如何使用它们来解决数学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
总体来说,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应当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导入的内容应当与今天的主题相关,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导入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导入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导入环节:
1. 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加减法,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加减法。
2. 数学游戏: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们通过手指或口头说出答案。
例如:2 + 3 = ,7 - 4 =
3. 教师示范: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现在他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并在黑板上写出解决方案。
5. 思维导图:让学生将加减法的基本概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导入环节,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将围绕加减法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3分钟模板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3分钟模板篇一: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197字)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
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篇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423字)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导入课程内容:开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如分梨,教师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讲解中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梨数量。
“有4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
“有2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响亮。
最后“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
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了。
这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这半个梨子,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个梨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研究的最大动力。
篇三: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319字)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
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t”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t”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课堂情景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堂情景导入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认识百分数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能够通过例子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百分数的定义,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材、百分数卡片。
导入环节:
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数字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数字和百分数,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这
些数字和百分数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告诉学生百分数实际上是将一个整体分成100份的一种表示
方式,即百分之一表示一份。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一个整体分成100份,而我们拿走了其中的10份,那么
这个比例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吗?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4.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并逐步引入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
换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引起他们对百分数概念的兴趣,为接下
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理解和应用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2. 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口算计算;3.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程教案、教学PPT、学生练习册;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例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两位数的加法运算,请回忆一下加法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2. 概念讲解(15分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通过PPT讲解数字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给出简单的例子进行解说。
3. 计算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发给一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目。
学生可以配合小组成员一起解答问题,并在讲解完毕后,互相检查答案。
4. 实际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
举例子,例如:“小明家有5只苹果,他吃掉了2只,请问他还剩几只苹果?”让学生按照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5. 教学拓展(10分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加法和减法口算的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并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6. 总结反馈(5分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困惑,进行及时指导和纠正,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四、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例如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鼓励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游戏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教案导入案例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能够熟练计算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本子。
教学活动:
导入:
教师拿出一杯水和一块布,问学生:如果我往这杯水里倒入一杯水,水的量会变得更多还是更少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再问:如果我把这块布放到水中,水的量又会怎样呢?学生再次思考后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进行讲解;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加法和减法练习;
3.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4.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总结:
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教后反思:
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一、注重导入的实效性
【案例一】
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并应用它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新知导入时,从最初的“上放学路线”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但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有效的复习导入法。
师:你能快速填出上面这四个方框里的数吗
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能!
师:那你准备先填哪个框呢
生(争先恐后):第四个、最后一个。
师:为什么呢
生:倒过来从后往前填容易些。
师:说说吧,你都是怎么填的
生:把算式倒过来算就行了。
生:80+20=100,100÷5=20,20-15=5,5×3=15
师:“倒过来思考”很好,知道吗,有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呢!
评价: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并没有多么新颖奇特的引导,只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较为熟悉的简单计算导入学
习(如上图)。
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出倒推的真谛---倒过来想,真可谓一举多得。
所以说:合适的导入才是最精彩的导入,是最有效的导入,也是最好的导入!
二、体现导入的生活气息,注重自然性
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
【案例二】
曾观摩过浙江省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领会“互相”一词,即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的平行线,a和b互相平行。
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体会平行线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来了好多老师,我们鼓掌表示一下欢迎。
(学生热烈鼓掌。
)
师:鼓掌是怎么鼓的(教师开始埋下伏笔。
)
生:两只手互相击掌。
(在这里学生不自觉的用上了“互相”一词。
)
师:噢。
那一只手鼓掌行吗
生:不行。
(好多同学在暗笑。
)
(谈笑之中第一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
师:上课!
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等老师喊“同学们好”。
老师却不吭声,学生惊奇地看着老师。
【注:此处设计之精妙,令人拍手叫绝!此时无声胜似有声。
】师:哦,我们该干什么了(这里故意给课堂留空白,再一次冲击学生头脑。
)
部分学生偷笑:师生互相问好!
师:怎么问法
全班哄堂大笑:您向我们问好,我们向您问好。
师生之间互相问好……(谈笑之中第二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
评价:就在这短短的2分多钟时间里,老师运用了恰当的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互相”,为本堂课学生理解“互相平行”做铺垫。
师生不经意的谈笑之中隐藏着教师的睿智,看似我们每堂课前力行惯例的师生问好,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情境。
教师在设计这个导入时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强,就是为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领会互相”埋下伏笔。
钟老师如此精湛的教学技艺无不令人折服。
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黄爱华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则借助“朋友”一词,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也是你的好朋友,咱俩互相是好朋友”,再领会“互相”的含义,反映了大师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借助于这样恰当自然的导入不仅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新课的恐惧心理,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更能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切忌刻意追求导入的“新颖性”
正是因为精彩有效的导入可以使课堂教学出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评比课上,执教教师为了使课堂体现出“创意”“新颖”,达到所谓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于是便生搬硬套地创设了各种相对比较“时髦”的导入法。
可以说那样的教学导入不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取悦课堂后面的评委、听课教师,课堂失败在所难免。
【案例三】
在一次市级优质课比赛中,有一节课课题是六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位执教教师上课伊始,播放了大约5分多钟的一段视频,内容是庐山如何的美:庐山的树木美,庐山的花草美,庐山的山石美,庐山的姿态美......,再配上轻缓的音乐,加上教师动情的解说,的的确确给人最起码给我呈现了一座美丽的庐山,令人神往!可是花了这么多的时间精力,这段视频或者说这段教学导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什么作用呢令人费解!最终答案揭晓:原来教师在一处山石风景前照了一张相片,等到旅游回来以后,觉得当时的这张相片太小了,于是去照相馆重新放大了。
接着教师说这节课就从这张放大的相片开始我们的学习......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导入表面上看起来时尚流行,运用了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时髦的元素,但实际上完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区区的40分钟,为了导入而导入,本来只需要两三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人为的把它弄复杂了,这就显得很没必要了。
导入要简洁明了,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为整体服务。
所以当我们常常在教学时挖空心思设计种种,尤其是在一些观摩比赛课上,其实大可不必。
我们的课堂导入不需要如何的奢华,不需要如何的热闹,也不需要刻意的新意。
因为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高效的新知教学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把握课堂导入的针对性
现在时下流行的导入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无外乎是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置悬疑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等。
不论是用哪种导入法,我们都应体现导入对本节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做到有的放矢、有的导入,注意把握好导入的针对
性。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是具有极大地针对性。
它能一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路很快带入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
【案例四】
课题是三年级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执教教师为了给学生讲解对称的概念,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脸谱图片,并用ppt制作好课件。
课堂上,教师依次放映给学生欣赏,并且告诉学生这些脸谱都是国粹,放映完后,老师让学生说说欣赏感受,学生大多默默无语。
老师又再问学生:国粹是什么有的学生摇摇头,有的学生则调皮地说:鬼脸就是国粹!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反思自己的导入设计反思这样的设计是不是针对了学生是不是针对了教材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会让学生无言以对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设计的导入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情境针对性不明确,没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如同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一首歌曲有好的前奏。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水平,创设出好的教学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架起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最后套用一段流行语结束今天的话题,有一种包不是LV,但它可以装下我最心爱的漫画书;有一种手机不是iphone,但能在节日时送去我对亲人的问候;有一种相机不叫单反,但能留下记忆中那美好的瞬间;有一种导入不叫华丽,但却能带给我的学生最实用的、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不管世界怎么变,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五】
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早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啊”。
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认真学好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案例六】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
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