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合集下载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时间:2011-03-11 作者:刘黎明来源:《农村生态环境》2001(1):52-551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1.1 景观与景观规划16世纪末,“景观”主要被用作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

1 7世纪以后,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成为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

1 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德把景观引入了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了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涵义。

以后景观的概念又被德国的地植物学家Troll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

Troll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

美国学者Forman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 )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总之,景观的最初含义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将其进一步拓展,以“地域综合体”的理解作为共同的概念基础,但地理学主要关注景观的要素特征和景观形成过程,而景观生态学则视景观为地方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的异质性空间单元,同时也接受地理学中景观的类型涵义 (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等 )。

近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景观概念,即“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性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具体地说,某一地域的景观就是该地域空间中地貌、植被、建筑物、道路、河流等所组成的各种形态的表现;同时,它也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习俗、精神风貌等,包含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精神内容。

景观概念的发展促成了景观规划目的的转变。

景规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

第 1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

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

地学第七章地文景观(下)

地学第七章地文景观(下)

案例三:某岩溶景观的形成与特征
总结词
地质作用与形态特征
详细描述
岩溶景观的形成与地下水循环、岩石性质等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在某岩溶景观中,应深入研究地下水循环规律、 岩石性质及溶蚀作用等地质因素,了解景观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四:某风蚀景观的保护与恢复
总结词
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
PART 06
结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章总结
详细介绍了地文景观的形成、分类和 特征,以及地文景观在地理学、生态 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强调了地文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以及人类活动对地文景观的影响和改 造。
探讨了地文景观在不同尺度上的表现 形式,包括地貌、土壤、植被等,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
基础。
PART 02
地文景观的形成与演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地文景观的形成机制
自然因素
生物作用
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文循环等自 然因素是地文景观形成的主要动力。
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在地 文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岩溶景观
总结词:生态保护
详细描述:岩溶景观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 要区域,拥有独特的动植物种群和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许多岩溶景观面临着生态退化和环境破坏的
威胁,因此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风蚀景观
总结词:风的力量
详细描述:风蚀景观展现了风的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塑 造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形态,如风蚀蘑菇 、风蚀柱等。这些地貌形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是 研究气候变化和地质演化的重要依据。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肖笃宁景观地理学是诞生于德国与俄罗斯的一个地理学学派[1,2],可说是源远流长。

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充分吸收了生态学、系统学与人类科学的重要思想,逐步推陈出新,至本世纪80年代,更是形成了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景观科学。

景观生态学将生态学中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有机融合,形成了以不同时空尺度下格局与过程、人类作用为主导的景观演化等概念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形成强调自然与人文因子相结合的景观规划与管理等实际应用领域。

景观规划建筑学则体现了景观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它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营建能充分展示景观多重价值的人居环境[3~5]。

本文系统论述了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科研认识论的角度对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做了重点介绍。

1景观地理学的源流本世纪初景观地理学在德国的兴起,标志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近代地理学的诞生。

景观一词源于德语Landschaft,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6]。

施吕特尔(O.Schluter1872-1952)是德国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解景观,倡导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帕萨格(S.Passarge)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1913年建立了一套地理学性质的景观学体系,强调对分类要素的描述和解释。

他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及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代表作有:《景观学基础》和《比较景观学》,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

由于中欧地区有限的生态地理空间和较长的开发历史,使得景观外貌呈现出高度的人文化,同时由于德国地理学研究有着很深的地质地貌学渊源,因而德国的景观地理学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具有强烈的地理、地貌学色彩为其特色,制图分析是其主要研究方法[7~9]。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从人类存在的起源至今,土地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资源和环境的载体。

土地利用的方式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人类居住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研究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含义与重要性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土地利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农业、工业、建设用地、水域、森林、草原等都属于土地利用的范畴。

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农田和城市的规划、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格局的含义与特征景观格局是指由各种地物组合而成的空间形态,是一定范围内可观察到的地表面貌和地物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类型、景观边界、景观片段形状、景观连通性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景观格局,而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演变情况。

研究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三、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通过获取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其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当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可以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四、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优化的景观格局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大地景观模式分析报告

大地景观模式分析报告

大地景观模式分析报告大地景观是一种自然景观模式,它与其他景观模式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对大地景观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大地景观模式是一种强调地表自然形态和自然过程的景观设计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设计师致力于还原自然的原貌,尊重和保护地表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地景观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还原”,即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改变,使景观保持自然的状态。

大地景观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性:大地景观模式注重景观的自然性,强调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的原始状态和自然过程。

设计师通常通过保留或恢复地形、保护或引入适应性植被等手段,创造出具有野生特征和生态意义的景观。

2. 综合性:大地景观模式不仅强调地表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还充分考虑人类文化和社会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和社会功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社交等需求。

3. 可持续性:大地景观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景观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植被的生态功能、雨水的自然调蓄和净化等手段,改善地表环境,提高景观的生态效益,并为社会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

大地景观模式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被运用在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景观廊道等各种场所和尺度上,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空间。

大地景观模式还被应用在土地治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改善生态状况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策略。

总结起来,大地景观模式是一种重视地表自然形态和自然过程的景观设计方法。

它通过还原自然、保护生态和满足人类需求的综合手段,创造出既具有生态功能又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景观。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空间,同时也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改善生态状况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

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

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科,它试图寻找一种平衡人类利益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土地利用规划成为实现这一平衡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探讨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关注的是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研究自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景观的影响。

通过了解景观的生态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景观,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福祉。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系统而综合的方法,旨在合理分配和管理土地资源。

它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手段,考虑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需求以及社会和生态影响,制定出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我们可以平衡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

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景观生态学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景观的生态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进而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也为景观生态学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家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方面,它们可以用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我们可以保留和修复自然景观,提供人们的休闲娱乐空间,并减少城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另一方面,景观生态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也可以应用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规划。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但过度的农业活动可能会对农田、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景观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农业活动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加可持续的农村发展规划。

现代风景园林学概论

现代风景园林学概论

现代风景园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园林设计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新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一直与人类发展息息相连,包括人们对生存生活环境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环境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这种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发生过多次物质形态和审美思想的变迁,最终孕育了现代风景园林学。

第一节风景园林学的相关概念Landscape(园林)——概念的解读长期有争议:1.全国农林院校介定为“风景园林”专业2.清华大学译为“地景”3.香港、台湾译为“景观建筑”学4.工科院校多译为“景观”学5.日本译为“造园”学6.韩国译为“造景科”7.近代园林之父Olmst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8.中国园林专业创始人之一汪菊渊院士: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Landscape(园林)——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用艺术的手段来处理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园林——园林学——现代风景园林学——LA——Landscape Architecture园林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曾经叫做园丁Gardener,后来叫做Landscape gardener。

亦即景观设计师,是以园林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

CHSLA——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组成,经国家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际风景园林师联盟成员。

/cn/ 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即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

景观学——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景观学者对概念的理解差异较大。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内涵体系、编制逻辑与实施路径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内涵体系、编制逻辑与实施路径

第37卷 第3期2023年3月Vol.37 No.3Mar.,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生态修复理念缘起于20世纪初,旨在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等手段修复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而导致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功能恢复至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状态[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湿地萎缩等生态退化和受损现象不时涌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受到破坏,一些地方陆续开展了包括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但多针对小范围、单一或特定生态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2013年以来,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论内涵的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逐渐由单一要素治理向多要素统筹保护与系统修复转变,更加强调地理单元完整性、生态功能综合性和跨区保护协调性,突出自然地理单元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特别是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组建自然资源部并且赋予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有望从体制上破解之前客观存在的“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的现象和难题。

基于履职尽责的考虑和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生态修复工作、引领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的需要,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着手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该规划自此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种规划类型,并因不同层级规划编制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研究多聚焦于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法等[1-4],如戴忱等建立了“分要素问题分析—生态风险—生态修复区域与修复要素识别—修复对策”的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路线[4],邹长新等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等出发梳理了系统观理念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涵与理论基础[5],还有一些学者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中如何科学识别关键区域、如何合理划分生态修复区域等进行了探讨[6-11]。

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风景园林生态规划方法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 9 9 3 — 2 0 1 3 : C o mm e m o r a t i n g t h e 2 0 ” A n n i v e r s a r y o f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D i s c i p l i n e i n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规 合一 成 为 区域 规划 的重 要 发展 趋 势 。在这 个 发展 趋 势中 ,传 统 的城 乡规划 是 一个 以 建设 用地 为 主的 管控 规划 ,从 规划 的 内
涵 上不 能 覆盖 “ 四规 合一 ”的整 体 内容 。而 “ 大地 景观 规 划与
生 态恢 复 ”则 是 结合 资 源保 护利 用 、城 乡建 设 、景 观 环境 保护
为 一体 的 规 划 体系 ,具有 系 统考 虑 发 展 、土 地利 用 、景观 环 境
扩 展到 了规 划领 域 和 资源 管 理领 域 。该 方 法主 要 用来 确 定土 地
是 否具 有支 持不 同用 途的 能力 ;
和 景观 格 局 的特 点 。随着 风 景 园林 大 地景 观 规划 系 统 性 、整 体
划 和景 观规 划 中 ,土 地 的 自然 、经济 和 社会 属性 决 定 了 “ 生 态
规 划 ”系 统 的 规 划 方 法 和 途径 。其 中在 人 地 作 用 的 关 系 体 系 中 ,以重点 考 虑 自然 因素 影 响为 主导 的 自然 生态 规 划方 法和 以 重 点考 虑 人文 因 素影 D  ̄ I A 3 , 人 文生 态规 划 方法 都在 生 态规 划 方法 的 发展 历程 中扮 演了 重要 的 角色 。生 态 规划 二 分法 在推 动 城 乡 规 划和 景 观规 划 发展 的 同时 也不 同程 度 呈现 出各 种 方法 体 系 的

风景园林专业类别

风景园林专业类别

风景园林专业类别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其类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首先,从学科门类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艺术学的交叉学科。

它结合了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科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可以被归类为工学类或艺术学类。

其次,从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来看,风景园林专业涵盖了多个方向,如园林规划与设计、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

这些方向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各不相同,但都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管理、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也可以被归类为园林规划与设计类、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类、植物与应用类等。

此外,从专业的应用领域来看,风景园林专业也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旅游规划、生态保护等。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风景园林专业可以为城市和建筑提供优美的环境和景观;在旅游规划中,风景园林专业可以为旅游景区提供规划和设计服务;在生态保护中,风景园林专业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也可以被归类为城市规划类、建筑设计类、旅游规划类、生态保护类等。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专业的类别具有多样性和交叉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风景园林专业都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领域广泛的专业,对于推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

景观⽣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解读景观⽣态学的起源与发展景观⽣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

⾃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态⽅⾯研究的⼀个热点。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些相关思想的发展。

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并不是每⼀分⽀都与现代景观⽣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对景观⽣态学的发⽣、发展意义重⼤的仅是其中的综合⾃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发展历史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之⼀、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

作为⼀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较景观学》。

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

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的德国⼈⽂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类地理学的⽬的》⼀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

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书中,他提出了⾃然景观与⼈⽂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法论原理上来。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英文名称: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如何合理的规划城乡景观,科学的进行资源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破坏,了解如何能够科学地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使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将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2.知识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并了解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关于植物、动物、地理、社会、美学、园林等的相关知识与内在联系。

了解国内外相关案例,和在不同案例中使用的方法与经验。

3.能力要求掌握编制景观规划方案与生态修复方案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完成对已经损毁的生态进行景观修复设计。

能够针对案例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产生、发展、地位和应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主导思想与核心价值。

景观生态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及所包含的的植物、动物、土地、人类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

(2)景观规划概念景观规划作为研究景观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实现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

景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在区域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的重要步骤,它涵盖了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领域,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发展,景观设计师和美学概念也逐渐加入到对景观规划的评估与规划过程中。

(3)景观的要素从空间形态角度分为线、点、形状、纹理、颜色、对称、重复、混合、组团、规模、比例、节奏、序列。

对景观要素的掌握是进一步做好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关键。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3000字》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3000字》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1.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是从欧洲开始出现的。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 ander V on Humboldt)将“景观是地球上一个区域的总体”引入地理学当中并且提出了景观是地理学当中的中心问题。

“景观生态学”这个名词是由德国的地植物学家Carl Troll在1939年提出来的,表示景观是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元的中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稀缺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出现,如何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即以土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其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在德国、荷兰、原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在荷兰Veldhoven举行,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正式在原捷克斯洛伐克成立[11]。

自从国际景观生态协会成立以后,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多次在欧洲举行,其中第二次世界大会和第三次世界大会分别于1991年在加拿大Ottawa和1995年在法国Toulouse召开,反应出近年来世界规模的学术交流更加的活跃[3]。

1987年,由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创办的国际性杂志《Landscape Ecology》,很好的推动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的交流和探讨。

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关于景观生态学的书籍不断地出现,Forman在1981年到1983间通过一系列的文章介绍了欧洲景观生态学的些许概念,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6~8]。

在这些不断出现的书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有:作为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Naveh和Lieberman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由zonnveld与Forman 一起编写的《变化着的景观一生态学透视》;Turner和Gardner主要编写的《景观生态学中的数量化学方法》;Forman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等,这些著作不仅相对集中的表述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9]。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实践与探究--以苏州真山公园为例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实践与探究--以苏州真山公园为例

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实践与探究——以苏州真山公园为例姚晓岚1,李 璐2(1.东北大学 江河建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2.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4)摘 要: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内曾经热闹喧嚣的企业工厂纷纷面临迁移、转型甚至倒闭的问题。

工厂的倒闭和迁移带来了大量城市废弃地。

本文以苏州真山公园为典型案例,结合我国现有城市废弃地改造方法,对现今城市废弃地改造过程提出建议,意图寻找出城市废弃地再开发方法,使城市废弃地向生态可持续用地发展。

关键词: 城市废弃地;自然修复;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2890(2019)08-0063-02Urban Waste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ake Suzhou Zhenshan Park as an ExampleYao Xiaolan1 , Li Lu2(1.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Jangho Architectur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2. Shenyang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Shenyang, Liaoning 110004)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once-popular enterprises in the city have faced the problems of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ven closure. Factory closures and migration has brought a number of urban wastelands. This paper takes Suzhou Zhenshan Park as a typical case, combines the existing urban abandoned land reconstruction methods, proposes the process of urban abandoned land reconstruction, aiming to find out the urban wasteland redevelopment method and the urban wasteland land to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Urban wasteland; Natural restoration; Landscape design引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正经历着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城镇化进程的洗礼,现已有58%以上的常住人口位于城市,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也高于其他国家。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到 了人 类历史活动和 自然环境 变化的影响 , 同时大地景观规 划也 融入 了 自然界 中的各 种要 素 ; 生 态恢复学研
究 了受损 自然生 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问题 。因此 , 进行 大地景观设 计时应尊重 自然 , 顺应 自然环境的发展 规
律, 建立和谐 的生态 系统。
[ 关键词 ] 大地 景观规 划 ; 生态修 复; 自然生态 系统 [ 中图分 类号] T U 9 8 2 . 2
相 融的动人风景 , 这些作 品达到 了与 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契
合 的境界 , 作 品被称作“ 大地景观” 或者“ 大地艺术 ” 。这种
艺术 比人工创 造 的更好 , 这种 生态环 境主要包 含人工 景 物、 动植物 、 路、 水、 土壤及 人类活动 的遗址 、 气候 变化等 , 农业 景观是大地景观的起 源 , 一开始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
进 行大 地景观规 划 时 , 需要 了解不 同类型 自然景 观
的变 化规 律 , 了解 自然环境 中各种元素的生命活 动规 律 ,
修 复才 引起 了人 们 的极 大关注 , 这次灾难 让人 们认识 到
作者简 介 : 石丁兰( 1 9 8 9 一 ) , 女, 硕士在读 , 助教 , 工程 师, 研 究方向: 居住 区域设计 、 景观设计 、 乡村及城 市环境。
在2 0 世 纪上半叶 的欧洲 , 有一部 分有识之 士对 采矿
知与 体验 空间 。眼下 , 这种 “ 农业 ” 景 观得 到 了进 一步 发展 , 但是 , 我 国的这种景 观还缺 乏历史积 淀 , 没有 形成
自己的特色 。这些 大地景 观的盛行 , 是人 们对 自然尝试
性 的改造 , 也是人们 开始 追寻人 与 自然 环境和谐 共处 的

(迟磊)论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的关系

(迟磊)论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的关系

低碳席卷全球——论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的关系迟磊(江西农业大学2010级研究生,专业:森林经理,学号:020*******)简介: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很广,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化空间,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

然而,低碳理念席卷全球的同时,景观规划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师,城市发展,低碳一、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的领域随着全球性的低碳领域的发展,中国自09年一直走着森林城市的低碳理念,当然南昌就是其中之一。

“一大四小”工程的实施,使得景观规划在生态城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景观规划是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现代的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因为工业化,环境污染,人类不合理的砍伐树木等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存在问题进步解决,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土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园,即整个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化空间;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

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1.城镇规划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领域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

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

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

概念规划。

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

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更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2.场地和社区规划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

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耦合作者:王书明张志华来源:《鄱阳湖学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傅伯杰院士提出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三者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第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影响,景观格局作用于生态过程,同时生态过程对景观格局形成反馈。

第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带来生态系统过程的改变,生态系统过程的改变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

第三,需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生态管理,集成有利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案,根据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结果,为土地利用决策提出建议,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改善方案反馈到景观空间单元上,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景观格局的优化。

此外,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三方耦合概念也适用于海洋生态系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学于20世纪30年代源起于欧洲,并在北美发展壮大,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历经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紧随国际研究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与城市景观生态、生态脆弱区的景观生态、生态恢复等相结合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傅伯杰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并于1999年当选为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他在土地利用格局、生态过程及尺度效应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他将生态系统服务引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中,不仅服务于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而且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通过对其景观生态学思想进行述评,力求加强对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从而把握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一、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及其尺度转换(一)格局与过程傅伯杰提出,格局是形成对世界认识的外在表现,过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机理进行描述,而格局和过程一般指的是不同的景观或地理单元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关系及对这种关系进行响应的演变过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概论》评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概论》评介

第37卷 第12期2023年12月Vol.37 No.12Dec.,2023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高强度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等活动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1-2]。

中共十九大报告将生态保护修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3]。

近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也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4],研究领域包括生态修复分区研究[5-8]、生态修复政策实施与效益评价[9-12]、生态修复技术方法[13-15]等。

基于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生态修复工作、引领生态修复资金投入等工作需要,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着手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这一重构性任务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引导生态修复项目资金投入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该规划自此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种规划类型,并因不同层级规划编制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受社会各界关注[16],学术界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理论基础、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法等[17-20]开展了相关研究,实践方面当前全国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作为“多规合一”改革后新部署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在落实并细化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面临着规划理念、规划任务、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规划逻辑的全新探索,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有效的方法、可操作的实施机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确保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刘新卫研究员及其团队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撰写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概论》(以下简称《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产生的历史研究
作者:石丁兰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22期
[摘要] 本文阐述大地景观规划的形成原因,探讨生态恢复的外延及其发展过程。

大地景观规划受到了人类历史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大地景观规划也融入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生态恢复学研究了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因此,进行大地景观设计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大地景观规划;生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TU9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2-46-2
1 大地景观规划的形成
自20世纪60年代,大地艺术的思想逐步形成,大地艺术的实践与自然、非商业操作非常贴近,又因与自然吻合显得神秘[1]。

这一时期开始有很多的艺术家利用一些原始的自然元素,来表达天然的美丽,创作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动人风景,这些作品达到了与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契合的境界,作品被称作“大地景观”或者“大地艺术”。

这种艺术比人工创造的更好,这种生态环境主要包含人工景物、动植物、路、水、土壤及人类活动的遗址、气候变化等,农业景观是大地景观的起源,一开始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去耕作这种农业景观,他们只是单纯因为被迫生存才从事农业生产。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地景观。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纯粹地为了生存而劳作,农业耕作渐渐变成艺术和文化,从此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变成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大地景观也成为了自然文明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秀美的山川河流、美丽的田园风光依然是景观的主要特征。

坡地、河流、高山是自然赋予大地景观的力量。

在18世纪后期,如画风景学派就认识到自然水际优于人工河岸之美。

如画风景学派认为,“园林化”的所谓“漂亮”人工草地及河岸景观景色不如“丰富”的、“粗糙”的自然形态植被和水际景观,为人类提供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2]。

眼下,这种“农业”景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我国的这种景观还缺乏历史积淀,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些大地景观的盛行,是人们对自然尝试性的改造,也是人们开始追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方法。

尽管现在这样的形式依然是在强调与大自然山行水体的结合呼应,一切要顺其自然,但却无法完全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进行大地景观规划时,需要了解不同类型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中各种元素的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推断人类活动对自然中某些元素的改变对自然中其他组成部分所能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这些影响对整体的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非凡的指导性意义。

尤其是到了20世纪,因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类为提高生活质
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希望得到更多的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和消闲环境。

但是,这样的环境却被人类的行为遭到破坏并陆续消失,人类破坏自然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例如,全球气候逐渐变暖,雾霾天气严重,森林和自然植被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破坏,许多物种逐渐灭绝,很多地区的生态已经失去平衡。

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无不要求大地景观规划应趋向从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是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大地景观规划是现在乃至未来环境规划、城市规划等学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人们一定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有前瞻性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 生态修复学的演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更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严重退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主要是指通过人为的调控,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受损害前的自然状态,恢复其之前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有一部分有识之士对采矿业和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各种塌陷环境进行了生态恢复研究。

这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但研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一直到1966年英国南威尔士发生的一场因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灾难,生态修复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次灾难让人们认识到对破坏掉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必要性,这次灾难为恢复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应用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生态修复有了更多的认识。

此时,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也愈发严重,恢复和重建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生态学的界限,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尺度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范围广泛扩大到了区域性生态系统研究方面,研究对象转向了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应运而生的恢复生态学逐渐成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指导性学科。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学者就在华南地区的退化坡地和北方科尔沁沙地南部开展恢复生态学研究和长期的定位观测,这些研究对我国发展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北方沙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生态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

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及部分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生态修复经验,获得了许多成功的恢复模式。

尤其是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的余作岳、彭少麟、任海等学者,在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但是,大地景观规划和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在我国毕竟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难免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国的地域又比较广阔,地形风貌和植被、动物等生态系统比较复杂,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类型环境的研究和监测,不可盲目照搬之前某些成功的案例。

依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的研究,获取相关的生态学参数,系统地
总结和完善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以及恢复与重建的操作程序和风险效益评价等,为生态修复和重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

3 启示
纵观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历史不难看出来,景观规划与自然有莫大的关联,由此必然引进人类、自然、景观三者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

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促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产生大转变,同时景观的形象也得到改变[4]。

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5]。

西方国家存在大量的原始大地景观,这些景观是自然界真实变化的重要见证,也是非常宝贵的科学价值,保留了早期人们生活劳作和思想文化的痕迹,包含了西方社会历史的许多部分。

这些景观之所以能够留存到现在,是因为他们在万年的变化过程中顺应了气候、地质、植被、水文等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尊重自然。

尽管部分地区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曾经采用过破坏生态平衡的耕种方法,但人类进行的大部分活动还是适应了自然规律的。

现在在对生态系统景观规划和修复的探索中,依然要先以人与自然界的沟通、人与自然界的回归、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为目标,要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共生的关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出人、自然、景观三者和谐共存的自然人文景观。

因此,对自然的演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大地景观设计尊重自然的前提,也是对已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前提。

大地景观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完美结合的景观作品,是人类回报自然的礼物。

在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和必要的生态修复中,理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出和谐的、最优的生态环境系统。

参考文献
[1]刘聪.大地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实践[J].规划师,2005(2):107-110.
[2]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
[3]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J].中国园林,2002(1):19-22.
[4]王向荣,林箐.景观设计的生态性[J].中国花卉报,2004(9):16.
[5]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