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一)关于《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研究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今为松陵镇)。他的父亲费璞安(1879-1969)是一位才子,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生员资格,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曾应张謇先生之邀赴南通当教师,兴办新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费璞安与民众一起赶走苏州及吴江县的满清官吏,并被选为吴江县议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厅视学(教育督导员),一心从事教育。” [1]费孝通先生一生都献给了社会学。费孝通的第一位妻子王同惠为了救费孝通身死古陈村坳瑶。
社会对于费孝通的评价:“费孝通至少有两件事会被历史记住。第一面对着专制者的残暴,费孝通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比枪声更为响亮的呼声,第二件事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两段叙述让世人感觉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关于费孝通,谢泳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2]对于费孝通的评价都是比较正面的。主要是优秀的社会主义学家、民主斗士、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费孝通的写作
(二)社会普遍对于《乡土中国》的评价研究
这本书对当今农村社会变迁和农业现代化等诸问题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思考的价值,这应当是其超越简单学术意义上的价值。[2]这本书有益于人们对于乡土中国的理解。虽然时间已经过了几十年,但是人们仍然去研究它。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属于社会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带有着农农的乡土气息。读起来很有味道。学术气不重,不从事社会学的也可以读。微言大义,可以用不多的字数就可以把乡土中国的根源。
(三)《乡土中国》这本书所涉及的几个重要的方面研究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男女有别、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乡土本色
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在外面文化中占相当的地位。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老还乡是常态。乡土社会的熟悉感:是从时间里,多方面,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熟悉之后,会有一种亲密感,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土社会的信用是来自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从这样熟悉的环境中,所得的知识是个别的而非抽象、概括。人们只要在接触所及范围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他们不追求解释一切,笼罩万有。
2.文字下乡
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而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是有限的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生活需要决定的,记忆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我们并不记取过去的一切,只记取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乡土社会不怕忘,秦汉兴亡,没有关系,只有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能让他们在指头上打个结。当我们在变动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一些象征,文字才会被需要。定型的生活是平淡的,也不容易被影响,能影响他们生活的,大概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玩意。只有在乡土社会的基层发生
了变化后,文字才能下乡。
3.差序格局
中国人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是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群己,人我界线的划分:我们的社会与西方格局有所不同。西方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我们是一块石头丢在水中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波纹所及就发生联系,而不同时间地点的圈子都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的能力。家可以很小,也可以极大。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主义、自我主义。
4.礼治秩序
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
礼和法的不同之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需要有型的权利机构来维持。
礼不需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5.名实的分离
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乡土社会只是变得慢而已 .权力有四种方式:
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的长老权利,社会变迁的时势权6.从欲望到需要
人类发现社会可以计划,是一个重点发现 .也可以说是人类已经走出了乡土性社会了 .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 .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知道了,要根据需要,而产生计划 .乡土社会中根据欲望达到目的的例子:巫术,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驱除。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的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2]
(四)关于《乡土中国》写作背景的研究
回到费孝通写作此书的时代,当时全国上下一片萧条衰败景象,绅士家庭出身且天性敏感的费孝通如何不会产生“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怀乡之感?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读者或许能够隐约感受到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有如一条忧郁的河流漫漶于《乡土中国》的字里行间。我以为,《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传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下必然远去所作的一曲挽歌,从字里行间可以体察费孝通对于传统社会的一种追慕、留恋和一缕伤感。与其说费孝通留恋的乡土社会中的悠远缓慢的日常生活,毋宁说是出身绅士家庭的费孝通对于传统即将逝去的一种遗憾。这种心绪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浸透的浪漫怀乡极为相似,与中国作家鲁迅在《故乡》中流露出的因故乡远去而产生的怅惘之感亦为相近。
费孝通所批判的忽视农民主体性和乡村历史性的现代化实践自晚清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已经和正在改变我们的乡村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有的定居于城市,有的往返于城乡之间;越来越多的乡村趋于消亡,代之以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离土离乡的农民在村庄中的互动越来越少,不再熟悉到听到足音即可判断对方是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