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乡土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是社会学领域公认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权威著作。这本书实际上是取自费孝通先生于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是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的集合。《乡土中国》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简单描述,更是对其从性质、文化特性、社会结构、运转模式、权力架构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可以说,是从宏观角度审视整个乡土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并提出了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虽然,近些年来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许多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乡土社会的特性,依然对当下的乡村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此书,使得我们可以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过往可以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于当下农村的种种现象和变化可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对于未来我国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可以更好地去把握。因此,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仍然应该一读。

一、乡土社会的核心——乡土性

费孝通先生在开篇第一章《乡土本色》中第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而为本书后续内容的展开定下了一个核心基调,那就是乡土社会的乡土性。纵观整本书的内容,无一不是围绕着“乡土性”这一核心来阐述乡土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可以说,乡土性就是整个乡土社会最核心、最根本、最基础的本质属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性,乡土性又有哪些特征呢?

通读全书,我们对乡土性这一概念可以有一个粗浅的定义,那就是,乡土性是由乡土社会的小农经济模式所决定的,对乡土社会的文化、道德体系、权力结构等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特性。它的主要特征是稳定性与独立性。乡土性在乡土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乡村的人口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除非特殊原因,不太容易发生变动;二、乡土社会的生活是极具地方性的,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形成的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社会;三、不同于西方以契约为基础的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它的信用并不是建立在对契约的重视之上的,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居住形式上表现为集聚,但是在社会联系方面,始终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

乡土社会的乡土性对于乡土社会的文化体系、人群关系、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在本书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二、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农业与土地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农业占据着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农业的存在与发展又离不开土地,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这样就决定了乡土社会中的人都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其人口流动性差。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决定了乡土社会中的每家每户都能够自我生产出自己生存延续所需要的生存与发展资料,从而使得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同时,由于乡土社会中的人是重人情而轻法理

的,所以以精打细算、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商人就很难在乡土社会中生存下去,由于最具有流动性和活力的商业的萎靡,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联系相对而言也就大大降低了,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我们说,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乡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农村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性正在逐步消退,但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仍然处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核心地位。因此,即使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现代农村社会,在乡镇经济崛起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门务工的时代,农村社会依然还是深受乡土性的影响。

三、乡土社会的人群特点——愚与不愚

费孝通先生以《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来详细分析并否定了推行“文字下乡”的城市人所认为的乡下人不识字是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愚”的观点。

从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我们了解到乡土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熟悉社会。生活于乡土社会的人,对于他们所处的生活圈子里的绝大多数事物和绝大多数人都是熟悉的。换句话说,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他们生活上相互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由于这种熟悉社会的性质,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沟通交流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并且,由于文字属于一种间接的沟通交流方式,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表情达意上往往会出现偏差,造成误解。因此,对于一个只需要面对面的表达与沟通的乡土社会中的人来说,选择更为直接和方便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显然比选择间接和复杂的文字来进行沟通要明智得多。而且,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合作下,形成了许多只有某一社群内部的人才会懂的在表情达意时候的特定规矩,比如一些手势、表情等与语言的特定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话”,是特殊语言的一种典型代表。这种特殊语言的表达往往是需要身体语言的配合才能传递给受众准确的意思的,而这恰恰是单纯的文字无法做到的。综上所述,由于乡土社会的特性,“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此,不识字绝对不足以成为乡下人愚的证据,乡下人并不缺少学习的能力,缺乏的是掌握这种能力的环境和需求罢了。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提出在学习能力方面乡下人并不逊色于城里人,只是在知识上稍逊城里人,而知识上的稍逊也仅仅是由于客观上的未接触或者不需要所造成的,绝不是因为乡下人的愚,这一观点是相当正确的。

时至今日,虽然由于人口流动性地增强而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是,乡下人不够聪明、乡下人素质低的论调仍然大有市场。一方面,在经济地位、知识水平等方面城里人对乡下人确实具有巨大的心理优势,另一方面,乡下人尤其是年纪偏大的乡下人对于新兴事物并不了解,接受能力有限,也显得乡下人相对而言比较笨。但这实际上是由于传统农村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乡土性的影响而导致的。乡土性决定了乡村与外界是有隔阂的,现代文明的一些成果,如电视、机械等实用性的事物很容易进入乡村,但是现代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等抽象的事物却很难融入到乡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因此,也就造成了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社会的乡下人面对着城市的种种事物而显得手足无措的景象了。事实上,无数事实证明,乡下人通过学习也能够掌握复杂的工作与高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乡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