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d080f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f.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通用16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篇1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
直到现在,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
中国现在的乡土状况如何呢?我没有做过有用的调查,不敢妄语。
官方的说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这未免有失精细,我姑且以我的家乡为例吧,这情况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在村里,最有感触的便是孩子少了,减了不少热闹。
村中的老人过世的也多了。
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许多村里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来,不少新媳妇也不认识了,真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
每天早晨都有幼儿园的车来,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经常不回家,更别说大学生了,这就让长老权利的施行大打折扣。
有一次,我们村长让我抄一份关于家庭收入的文件,其中确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工。
以上所述也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状况了,这当然与费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的乡村不同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对于每一个乡土中人来说,土地是亲切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所以乡土本色毕竟是维持住了。
说道文字下乡,其实是知识下乡,费先生说只有等到乡土性的基层变化了,文字才能下乡。
而今的社会变迁如此之大,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农村孩子都出来找知识了,同时,知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乡下传播开来,手段多样化、快捷化,容量巨大以至于超出了村民的接受能力。
比如有线电视的普及,当孩子们不在家的时候,大人们只看本省的几个常看的节目。
当我们把视线从乡下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我们便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乡土的中国,费先生提到两个概念——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谈到西方人的团体意识和他们那象征着团体的神,着重讨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特性。
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和西方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在一个水平线上。
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却早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早先以放牧为主的欧洲人进入资本主义文明,而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彻底确立了团体格局,而中国一直已农经济为主,受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封建思想影响数千年,在物质上的自己自足决定了意识上的自私,一味克己,埋头为自己的修养和前途而独自寒窗,闭门造车,悬梁刺股也须自己动手,很少有合作而取得的成果。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a4638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4.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中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范文照教授著作的一部经典之作,主要是讲述了中国的乡村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以及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乡村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以往我对乡村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谈论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感悟: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反思、农村社会结构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首先,我转变了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一些看法。
经过对这本书的深入阅读,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尤其是乡村地区。
然而,在中国乡村社会依然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灾区之一,例如毒北、毒南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以及大小水库的覆盖等等。
就连书中对甘肃花地瑞史玛镇的描述,也对这种现状有所阐释。
这一箭头折射的不仅是中国现有的生态问题,也很好地诠释了乡村的经济困境。
强有力的治理,自给自足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取而代之。
其次,《乡土中国》这本书也让我有了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三代同堂、大家庭到小家庭、核心家庭的变化等等。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结构的变迁,更牵涉到了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家庭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网络等等方面。
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地的文化传承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对乡村社会很多细节是不了解的,但书中的描述确实令我感觉到遗憾和惋惜。
相比城市里的快节奏和冷漠,乡村人民之间依然是亲情、友情、邻里之间日常互动的。
最后,我还从中得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都知道“大同之道”,桑中银镯简述了多种观点。
中国国内文化前沿的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方式。
而《乡土中国》通过乡村社会的经验真实反映了《大同之道》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05c2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3.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读完《乡土中国》这本书,我深感作者杨显惠对乡土的热爱和深切关注。
他将自己的视野放在那些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小村庄和农民身上,揭示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困境。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农村各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以独特的视角,透过乡土之眼,探索了乡村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他用大量的数据和实地考察的材料,为读者揭示了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土地分配问题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等。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乡土中国的存在和重要性。
在一个大国如中国,农村地区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乡村地区常常被我们忽视和遗忘。
他们孤立于城市化进程之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他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不仅仅是揭露乡土现实的不公和困境,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这些困境的思考和寻找出路的探索。
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和改革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改变乡村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平衡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不禁反思了自己对乡土中国的认知和态度。
我们作为城市居民,常常被繁荣的城市所吸引,不关心和关注农村地区的问题。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民的权益和生活状况,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权益。
只有乡村地区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和关注,我们才能够实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乡土中国》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更是对乡土生活的一种赞扬和呼吁。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也对未来的农村发展充满了希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乡土中国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二)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巨著,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落后和贫困,以及乡土社会的陈旧和封闭。
这本书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贫苦农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各种类型的人物。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76ea5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4.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优秀10篇《乡土中国》篇一我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的根之所在,随着工业、大机械化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之后让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出现,中国迈向了现代化。
城市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表,而农村似乎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然而不是这样,大多数的人们都和农村,和自己的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都或多或少继承了乡土文化。
我认为保住农村,也是保住中国发展和稳定的根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追求稳定是乡土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每一代人在此繁衍,生生不息。
而年长的人拥有更多资源和生产经验。
所以需要树立长辈的威信。
而在家庭内部,年轻的后辈还需要供养前辈。
所以劳动力是很重要的。
而耕织方式,医术、艺术这些经验是传统,也是文化,依靠这种方式来传承,在这块地域是一脉相承而行之有效的。
而“礼”、道德的约束,也是因此需要深入人心的,而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框架,“异端”是会被稳定的团体唾弃的。
并且乡土社会需要抑制情感,因为情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很大的,而乡土社会的根本是追求稳定,维持基本秩序,所以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同性之间资源的传承。
而似乎在追求稳定的乡土文化中,看似和谐也有着非常隐晦的蛮横。
这可能并不指的是所谓“落后的封建思想”,地主土豪等阶级压迫。
而是在礼仪外衣的包裹下,论“实力”占据话语权。
中国的乡土文化和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土文化的家庭定义是可以伸缩的,团体的界限也是不清晰的,而家庭成员的多少也代表着家庭实力的大小。
中国的乡土文化的差序格局中,团体格局植根而产生与于农耕的中国,其中乡绅、族老,大家族的实力和威信是很高的,其中多德高望重的老人,因其后辈多,并且拥有众多的土地,因此其在这个地域的话语权是很大的,所以能左右乡村的秩序,如发生案情,意外,战争等,那么乡绅的责任也是比较大的,不仅其代表了家族与这个团体之间利益,其实也捍卫的是其在乡村中占有的大部分利益。
这种现象在灾荒、疾病流行的变乱时期更为明显。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66a37202d276a201292e4c.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3篇篇一:乡土中国读书报告费孝通,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白科全书》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
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勤、脑勤、笔勤。
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
1935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
社会学实地考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
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行。
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
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
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乡土性。
即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依然存在, 并且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仍然有迹可循。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9篇)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15492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c.png)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9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韩寒的一句著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
”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
确实,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
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悉,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乡土中国》描绘出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支配着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系。
因为是初次阅读,我对于书中的内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观点也是让我觉得似懂非懂。
但本书描绘的体系解答了我对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过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会差异在我看来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国的人情社会有时也会令人感到苦恼。
走出社会靠人脉,办事注重人情关系,这些现象时常让我对将来走出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感到一丝压力,光靠个人的奋斗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时也会感叹中国人为什么无法像西方人那样公平地靠个人实力竞争。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文中,作者费孝通先生论述了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并从这差异出发解释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观念。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与他人发生了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波纹般一圈一圈向外层推出,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圈子内,与中心的关系密切程度当然不同。
因而,中国人无法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程度处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视同仁。
而西方人的观念中,个人是依托自己属于的团体而与这个团体内的人发生相互联系的。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汇总5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汇总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290a2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4.png)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1篇开场白:A: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B: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A: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
”B: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A:尊敬的老师们B: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
A:**班走进三国,品读经典读书报告会现在开始!《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菁选2篇)(扩展5)——理想国读书报告3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第2篇《乡土*》可以说是了解*社会中不可不读的一本书,再次细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一书,与审判实践相结合,发现对我们做基层法院工作、审理农民群众案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社会理念和工作方法。
虽然该书论著成于上世纪40年代,但是时至今日,还是值得基层法院工作同志一读。
乡村社会无疑是*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
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
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
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
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
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
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
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
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3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3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b0c98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e.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34篇)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
而全文通俗易懂,语言活泼,描写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读完这本书后,面对大作,当然不敢谈有什么意见,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乡土本色费先生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所在。
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中国的文明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资于土地的。
古往今来,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传统,安土重迁,口袋里有了点积蓄就去买地。
哪天衣锦还乡了,就得置地购宅。
或许大家都觉得,别的东西说不定哪些时候就失去了,而只有土地它是正正当当地就在那里的。
乡土的非流动性就直接导致了血缘和地缘的出现。
血缘是一套根据血缘亲疏关系来决定对对方权力和义务的体系,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而地缘在人口不流动的原始状态下是和血缘合一的。
也就是说血缘相近的群体在土地允许的状况下是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土地上的资源不够了,才会有一部分人漂流带到外地,要么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生活下去,要么重新开辟一个群体。
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所接受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是不相接近的。
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占主要地位的。
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
但礼治并不是说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所说的“礼治”也并不是君子统治,它包含着国家暴力,社会阶层的严格命定,各种在今天看来属于野蛮残暴的某些行为也是属于“礼治”的范畴。
比如陪葬,株连等那都是礼,是人们心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
在乡土社会中,人服于礼是主动的,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念。
但“礼治”在表面上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不然,它只是主动服从于成规而已。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315d641711cc7931b71641.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一】《乡土中国》此书,余早有耳闻,惜乎锐进之气已减,加之事务缠身,故于15年11月方粗略浏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是费孝通的一个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
书名中的“乡土”二字,既表明了传统中国之基本属性,当然,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也是作者观察传统中国的立足点。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社会,土地是固定在地球上而不可移动,由此,以此谋生的中国农民也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不免带有种种“乡土气息”(非贬义,仅仅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
乡土社会,强调的是一种静止的、固态的生活秩序。
处在这种秩序下的人们,对于秩序服从的原动力既不是横暴权力,也不是契约社会中的同意权力,而是在经年累月反复训练积累出来的传统。
传统,在相对静止的社会中,具有压倒一切的权威性,这也是所谓礼治社会产生的根源。
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传统国人社会生活结构偏向于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
所谓差序格局,指的是以父系亲属关系为主轴,异性亲属关系为辅轴的网络关系。
这种格局通常需要考虑血缘、地缘、政治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该概念的研究在现代广告传媒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书还研究了文字下乡、男女有别、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名实分离等问题,可以说,此书以乡土中国为基本论点,进而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国民特性等问题。
本书语言朴实而又立意深远,篇章结构看似纷繁复杂实则自成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大家之作。
【二】费孝通先生把这本小册子称为“不成熟的果实”,但这本小册子却是展现中国乡村图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参照。
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将自己在乡村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融合在了社会学这一偌大的智慧体系中,将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一幕幕具体情境抽象成一些符号和概念,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勾勒成像的色彩线条背后更为凝练点睛的笔道与风骨,是乡村社会生活习俗背后的文化沉淀与精神承载。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2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0aa71119e8b8f67d1cb983.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2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共有14篇__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各篇之间相互联系递进,费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当时中国基层社会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与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
但在这种社会中也在不断孕育出新的概念,权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对于乡土社会的冲击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
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该书主要描绘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以及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社会的一种展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基层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于这本书的学习,不仅仅是透过费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了解社会学的知识,更加是通过这些__的阅读,结合现在发展的现状,感悟出新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作用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状态,几千年来文化形态的培养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国民性和文化性格。
至今,我们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我们并不能否认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至今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内涵,乡土社会也意识到了思想解放与学习的必要性。
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单纯的依靠土地,现代工业的下乡提升了农民的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拓宽了交易的范围等等,乡土社会保留下来的精华我们仍在继承,同时乡土社会为适应现代新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努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当时的基层社会的状况,更加是发觉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探寻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ee98e4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d.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14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差序结构一章,将中西方社会结构比喻为一捆捆柴与一圈圈水波,具体、生动、形象。
他这样写到: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俗话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逾推逾远,也逾推逾薄。
这样的描写恰如其分、仿佛一捆捆柴和小石子丢在水面上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纹杳然眼前。
柴与柴之间是独立的,有一定的距离,一圈圈的波纹彼此相连,牵一发动全身,所以费孝通先生又这样写到:在他们(西洋社会)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尽管已经全然没有以前那样完全,但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拉关系,走后门却全然不像礼俗一般被打破,相反,在某些时候是愈演愈烈。
《乡土中国》读后感9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d6d13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8.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9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主要看到两条线索,首先是定位中华本土文化,第二是看待外来文化。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乡土中国》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立足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的影响,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本,为我所用”。
此书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私人关系的道德、家族、礼制等方面,由表至里,浅至深层层剖析中国乡土社会。
此书的精华所在,及影响我最深的,无疑是一个“土”字。
中国社会未完全意义上摆脱自身的乡土性,本人也觉得无需改变,乡土一次或许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些许有些相悖,但“乡土”,是我国如此本色。
全书有目录十一,我选下对我影响深刻的内容做出自身的见解,详如下:一.土的重要性:“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河文明的滋养下,中国的农业很早以前便领先于世界。
而农业的根基在于土,中国人离不开土,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的道理一样,正是这片神州大地,孕育着代代炎黄子孙。
家立于土之上,国也立于土之上,土为我们所居,是一个大概念的家,由此而生“生于斯,死于斯”中国自古有“落叶归根”一说,人死后,总要把尸骨带回出生地安葬,“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此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当代,四面八方的农民放下锄头,来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谋生,成为农民工,赚的钱不是为了在城市买套房子安居在此,更多的是吧钱寄回老家建房子,就算在城里有什么不测,家人也要千方百计把在外打工的人送回老家。
二.聚而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7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8def5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c.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读后感1“礼”向来是文质彬彬的内涵,像《镜花缘》所描绘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我们所小就被教导要懂礼、知礼,读《三字经》、《千字文》,要“尊老爱幼”等等。
汉代察举制的基础便是“举孝廉”。
圣人孔子也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切的根本。
然而凡事多有两面性,礼也不例外。
礼,规范我们的行为,和谐我们的家庭,稳定我们的社会。
自古以来,礼是约束自己的手段,古仁人志士强调“克己复礼”,今人强调“传家风、承家训”。
孔子曾经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儒家与法家有很大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反对严刑峻法,以礼服人,而法家思想则推崇酷吏,以法治国。
孔子在这句话中就指出,以法治国能使国家稳定,但民众“无耻”,没有羞耻心,只是碍于法律效力,并非主观愿意;而以礼治国,民众“有耻且格”,人们有羞耻心能自我约束。
人服礼是主动的,可为人所好,即所谓的“富而有礼”。
然而,作为一个统治了中国千年之久的思想,它一定也存在某些不合时宜的地方。
例如古代有杀人祭旗的习惯,又如帝王死后要活人殉葬。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写到一个人物团圆媳妇。
她十二岁就被“卖”到男人家做媳妇,她从原先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残害致死。
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团圆媳妇本来是健康活泼的,但在这个被封建礼教封闭的小城,婆婆为了让她守规矩,甚至为了让自己舒心,任意打骂她,团圆媳妇在极度恐惧中生了“病”,邻居也带着“好心”帮助她,人们这种杀人无意识,以及杀人的隐蔽性和残酷性让人悲惨和痛心。
作者通过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得近乎冷漠,对封建愚昧的国民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共9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共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03ede54693daef5ef73dba.png)
篇一:《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实际取自其于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如果说《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
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进入了他社会学研究的第二阶段,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厚重的乡土气息。
作者通过其多年的考察及学术思考,结合了儒家经典,将隐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抽象出来,娓娓而谈,而并非只是对乡土社会生活的简单素描。
沿着作者的思路,我初步窥视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虽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社会里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已经逐渐消失,但作者的透视社会的眼光,其观察社会的方法仍是充满活力的。
本文旨在以个人看书所得的体会,将作者对乡土社会的剖析稍作梳理。
一、乡土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即使是现在,农业仍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
农业与商业、工业的一点很重要的区别是农业发展所直接依赖的土地是不能流动的,农业收成也需要时间的等待,需要的是安稳。
试想,如果迁移,势必得重新寻找适于耕作的地皮、开垦荒地,结果是劳力伤财;而农作物收成需要时间等待这一特性也决定了人不适合经常迁移。
限于农业的这种需要安稳的特性,在乡土社会里,祖祖辈辈只能也像植物一样,也把自己的根扎在自己耕作的土地里,“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就在一块狭小的地盘上繁衍生息,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
而我们也将发现,乡土社会的这种求安稳、不流动的特点,将引发许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产物,如乡土社会的政治类型等。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聚居的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是讲人情、讲互相信任的,如果涉及到金钱等精细的利益计算,对熟人之间来讲便是“见外”了,于感情有损。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8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3a047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b.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8篇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智慧内化为自身的见解,通过写作读后感,我们能够在回顾中收获更多的感悟,丰富我们的人生经历,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篇1费孝通先生曾在序言中说道,它写《乡土中国》的目的就是介绍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并且他从实际出发,介绍了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人情、礼俗血缘、道德等特点,让读者从实际中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感触颇深。
这本书是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在阅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我会体会到一种反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很佩服书中的说理,作者通过将城里教授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清楚对比就能让人清晰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如乡下人熟悉乡间一样,乡下人会在城里因无知而被嘲笑,城里人同样也会在乡下遇到不认识的事物。
由此可见,乡下人无知确实没有是根据。
然而城里人习惯用理论,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
确不知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是一种质朴的感觉,我们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位置,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费孝通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中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其《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至今仍引领后人,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篇2《乡土中国》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它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师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地描绘出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况。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集合6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集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bb0e1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2.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集合6篇《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集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乡土中国》读后感差序格局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那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那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好处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正因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好处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构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因此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构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乡土中国》读后感模板(8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模板(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e4ef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8.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模板(8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苏轼曾在他的诗中写过“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读完写的作品之后,想必肯定有许多值得共享的心得。
我们怎样才能将自己最精准的感受写成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整理,编辑为你呈上《乡土中国》读后感模板。
《乡土中国》读后感模板(篇1)这是一本深化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详细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
虽然如此,但中国尙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逝的。
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照旧侑着乡土的特性。
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侑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别,从欲望需要等方面绽开叙述。
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现出中国社会的整茖面貌。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一般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茖词的藐视,赞扬“土”字用的精当,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由于侑了土的滋养,才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侑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侑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这种乡土独侑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深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侑的气息。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假如没侑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心情,唯恐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熟悉,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茖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旧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日也不能完全理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进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13d77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2.png)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系列6篇)《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现在写读后感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索呢?读作品后,经常有很多感受。
那么快写一篇读后感来登记你的感受吧,我收集并整理了“《乡土中国》的读后感”。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篇1)费孝通先生是闻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他将自己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长时间实地调查和感悟体会汇成一书,即《乡土中国》。
外看薄薄的一小本,却写的深化浅出。
《乡土中国》一书分为十四章节,非常好地剖析了我们国家最基础的社会。
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乡土社会,每个观点熠熠发光,使人受益,让读者更深化了解何为乡土中国,何为乡土社会的特性。
可谓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全书开头的主题是“熟识”,这是礼俗社会最大的特点。
乡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村落,那里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他们成长的乡土的熟识是一种阅历式的总结,所以“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法规熟识到不假思考是的牢靠性”。
等到了20世纪末时“土里土气”这类在城里人口中频频消失的词汇也反映了“乡土”变化,再到现在很多城里人会选择去乡下居住的现象也体现了社会的变化。
再是“文字下乡”,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在乡土社会中文字绝非必要,所以“假如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之后是对乡土社会更深层次的挖掘,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根据血缘亲属等关系的亲疏来对人距离远近的划分,但也有地缘关系的影响。
虽然说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许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觉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ー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ー样。
也正由于如此才有了道德差异,即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但事实上现代社会是看似是一个人情社会,更多的是讲利益,而不是道德礼仪。
从结构上看家是乡土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由此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关系链,不同的群体,上升到家庭,单位,组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52d1c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d.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选15篇)《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下面给大家分享《乡土中国》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这本书很薄,但是可以读得很厚,第一遍我没有太看懂,回过头又重新读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国民性格的形成做了基层的分析,解读。
关于”乡土性“和”现代性“,采用了学术研究的名词来阐述,里边的每一章展开来讲都是一幅宏大的”故事“。
它没有“嘲讽”,没有“置身事外”,没有”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做学问的调查态度去剖析,这是一个学者的理性,更是一种踏实研究的态度,光是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学习和敬仰。
如果我们说文字有四个层级,本能,情感,哲学,审美,越往后越高级,但受众面也会越窄,我倒想从情感的层面去说说,大概我也就是这个级别,入不了俗,也深刻不了,更达不到审美层面的高级。
从“乡土性”来说,其社会结构是倾向于稳定的,而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中国传统的感情是偏向于同性去发展。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乡下,夫妇间感情的淡漠是日常,一早起来各忙各的,各人做好各人的事,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夫妇间大多是“没什么话可说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婚姻把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经济、政治、宗教等纳入到了这个社群所引起的结果,这更像是一份事业,而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效率是要讲纪律,排斥私情的,所以中国自古讲的是“三从四德”,“相敬如宾”,是负责,是服从,两性间的矜持和冷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从“现代性”来说,其实中国的“现代性”是从“乡土性”这基层上长出来的,自然也就带着“乡土”的烙印,这是文化所影响的。
真正“现代性”的感情是浮士德式的,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
(实用模板)《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
![(实用模板)《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088a1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6.png)
《乡土中国》读后感15篇《乡土中国》读后感1乡土中国,听着就具有年代感,这本书也成为了一本高中生必读读物。
那么乡土中国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它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研究了过去的耕种方式,生活方式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从三皇到五帝,从神农氏尝百草到贾思勰的《氾胜之书》农业成为了人们一直都在突破的领域,成就著作也数不胜数。
乡土本色,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想吐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
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图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__的第一句话,在当时,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
放眼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对于农民工数量上的激增,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正在向社会化,现代化迈进。
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嵌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土性是因为不流动而,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
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治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治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第二和第三章讲,当时一些人提倡文字下乡,很多人认为乡下人对于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这里上班,只是知时上的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
文字既不是乡土社会的基础,本来就不是乡土社会的本性,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庙堂性的,都是为了记事很崇拜和记录帝王时间,所以不是乡土社会的必要。
差序格局对不上,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核心起得迟为了更好地显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作者又引入了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并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是作者认为作为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文化是孔子开始,这种人论及是社会差序格局的渊源,作者进一步只说这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一根诗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也就是维系着四人的道德滴血,中国人的私信特别重,作者似乎对于儒家,重人伦强调,孝悌准备的一套道德主张是颇有微词的比较推崇西方的团体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是社会学领域公认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权威著作。
这本书实际上是取自费孝通先生于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是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的集合。
《乡土中国》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简单描述,更是对其从性质、文化特性、社会结构、运转模式、权力架构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可以说,是从宏观角度审视整个乡土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并提出了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
虽然,近些年来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许多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乡土社会的特性,依然对当下的乡村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此书,使得我们可以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过往可以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于当下农村的种种现象和变化可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对于未来我国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可以更好地去把握。
因此,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仍然应该一读。
一、乡土社会的核心——乡土性费孝通先生在开篇第一章《乡土本色》中第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而为本书后续内容的展开定下了一个核心基调,那就是乡土社会的乡土性。
纵观整本书的内容,无一不是围绕着“乡土性”这一核心来阐述乡土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
可以说,乡土性就是整个乡土社会最核心、最根本、最基础的本质属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性,乡土性又有哪些特征呢?通读全书,我们对乡土性这一概念可以有一个粗浅的定义,那就是,乡土性是由乡土社会的小农经济模式所决定的,对乡土社会的文化、道德体系、权力结构等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特性。
它的主要特征是稳定性与独立性。
乡土性在乡土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乡村的人口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除非特殊原因,不太容易发生变动;二、乡土社会的生活是极具地方性的,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形成的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社会;三、不同于西方以契约为基础的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它的信用并不是建立在对契约的重视之上的,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居住形式上表现为集聚,但是在社会联系方面,始终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
乡土社会的乡土性对于乡土社会的文化体系、人群关系、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
这一点,在本书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二、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农业与土地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农业占据着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农业的存在与发展又离不开土地,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这样就决定了乡土社会中的人都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其人口流动性差。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决定了乡土社会中的每家每户都能够自我生产出自己生存延续所需要的生存与发展资料,从而使得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同时,由于乡土社会中的人是重人情而轻法理的,所以以精打细算、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商人就很难在乡土社会中生存下去,由于最具有流动性和活力的商业的萎靡,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联系相对而言也就大大降低了,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我们说,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乡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农村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性正在逐步消退,但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仍然处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核心地位。
因此,即使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现代农村社会,在乡镇经济崛起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门务工的时代,农村社会依然还是深受乡土性的影响。
三、乡土社会的人群特点——愚与不愚费孝通先生以《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篇来详细分析并否定了推行“文字下乡”的城市人所认为的乡下人不识字是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愚”的观点。
从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我们了解到乡土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熟悉社会。
生活于乡土社会的人,对于他们所处的生活圈子里的绝大多数事物和绝大多数人都是熟悉的。
换句话说,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他们生活上相互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
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
”由于这种熟悉社会的性质,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沟通交流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并且,由于文字属于一种间接的沟通交流方式,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表情达意上往往会出现偏差,造成误解。
因此,对于一个只需要面对面的表达与沟通的乡土社会中的人来说,选择更为直接和方便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显然比选择间接和复杂的文字来进行沟通要明智得多。
而且,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合作下,形成了许多只有某一社群内部的人才会懂的在表情达意时候的特定规矩,比如一些手势、表情等与语言的特定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话”,是特殊语言的一种典型代表。
这种特殊语言的表达往往是需要身体语言的配合才能传递给受众准确的意思的,而这恰恰是单纯的文字无法做到的。
综上所述,由于乡土社会的特性,“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因此,不识字绝对不足以成为乡下人愚的证据,乡下人并不缺少学习的能力,缺乏的是掌握这种能力的环境和需求罢了。
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提出在学习能力方面乡下人并不逊色于城里人,只是在知识上稍逊城里人,而知识上的稍逊也仅仅是由于客观上的未接触或者不需要所造成的,绝不是因为乡下人的愚,这一观点是相当正确的。
时至今日,虽然由于人口流动性地增强而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是,乡下人不够聪明、乡下人素质低的论调仍然大有市场。
一方面,在经济地位、知识水平等方面城里人对乡下人确实具有巨大的心理优势,另一方面,乡下人尤其是年纪偏大的乡下人对于新兴事物并不了解,接受能力有限,也显得乡下人相对而言比较笨。
但这实际上是由于传统农村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乡土性的影响而导致的。
乡土性决定了乡村与外界是有隔阂的,现代文明的一些成果,如电视、机械等实用性的事物很容易进入乡村,但是现代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价值观等抽象的事物却很难融入到乡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因此,也就造成了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社会的乡下人面对着城市的种种事物而显得手足无措的景象了。
事实上,无数事实证明,乡下人通过学习也能够掌握复杂的工作与高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乡下人并不愚,而是缺乏脱“愚”的动力和机会。
四、乡土社会的基本规则——人伦与礼俗费孝通先生通过中西方社会的对比,根据中国乡土中社会关系的特点,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他将西方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样,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之所以会采取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类型,是由于在一个稳定的乡土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土地自食其力,只有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下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
因此,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都是自我主义者,是缺乏团体意识的,在面对社会公德时往往表现为“私”,这比所谓的愚的毛病显得更为普遍。
在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越推越远、越推越薄的。
作者将社会关系的这种差序格局称为人伦。
中国人讲究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别,其实就是讲究一种差等的关系,而这种差等关系需要有一种规则来维护,这种规则就是礼俗。
以传统作为维持力量的礼俗维护着人伦关系的尊卑,规定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规则。
由于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类型,中国人的社会圈子的概念是可大可小的,小到一对夫妻组成的最基本的家庭,大到成百上千人的家族,都可以成为自我这一主体所认同的圈子。
可以说,差序格局中的社会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差序格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各安其分,各司其职。
由于乡土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承担着除了生育功能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复杂的功能,这就使得家庭成了一个事业组织。
在这样的一个组织里,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己的身份、地位、权力和责任,只要按照礼俗规则去运行,那么家庭就可以稳定长久地存续发展下去,“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同时,由于礼治秩序的存在,法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甚至有时候还是一种多余了。
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礼俗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总是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
而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在乡土社会中的人看来是不合规矩的,是要被人诟病的。
这就是“无讼”在乡土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来源。
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类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时至今日,差序格局导致的自我主义、尊卑观念、礼俗秩序等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现在我们总是批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对于社会公德不重视,喜欢损害公益而满足私欲,其实就是深受自我主义的影响,对于不属于自己社会圈子的事物一概不理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对涉及自己的社会圈子利益的事情上则斤斤计较、不愿吃亏。
因此,要想在中国社会真正推行民主政治、发展现代文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就必须打破这种差序格局,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成为团体格局,要树立团体和个体意识,既要培养团体合作的意识,也要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
团体意识让我们重视团体利益,让我们每个人产生一种责任意识,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对团体负责,从而促进社会公益的实现;个体意识让我们尊重个人权利,不强迫他人也不为他人强迫,真正实现人群关系中的人人平等,从而为民主政治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乡土社会的统治力量——四大权力费孝通先生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四篇中,提出了乡土社会中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矛盾的四大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
在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的代表是皇权,是一种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强制性权力,然而缺乏储蓄与积累的农业经济并无法负担起横暴权力的攫取,必然导致基层社会与上层统治者的矛盾,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王朝更替的历史就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
而横暴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只能力求无为,将皇权难以触及的基层社会的社会秩序交予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之上的同意权力去维系。
但是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社会分工合作在乡土社会中并不发达,同意权力也就一直无法成为乡土社会的绝对统治力量,影响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其范围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