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莎士比亚化是指莎士比亚在进行戏剧创作时,所遵循的现实主义原则和形象思维的方法,

要求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广阔的历史背景,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中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作者的主观倾向,不要从观念出发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是马克思在概括了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基础上最先提出来的。

2.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而不受喜剧、悲剧等特征的严格约束,以表现严肃的冲

突为内容。剧中矛盾复杂,但有时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其理论的首创者狄德罗称之为“严肃的喜剧”。19世纪之后,正剧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代表作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

3.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虽有人物和情节,但不注意环境与

人物的细致描绘而是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达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有哲理性,如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儿》。

4.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笔下的一类人物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

在《东方叙事诗》中重点塑造了这类形象,他们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是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5.多余人19世纪前期俄罗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品格和气

质远远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但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社会中找不到出路,所以苦闷、彷徨、对社会极端冷漠,常常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找不到位置的多余人。代表人物:《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

6.巴尔扎克典型化原则典型是集中了某类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同类人物特征的

概括和结合,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典型环境包括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人物关系、和日常省会环境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性格,揭示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环境被视为人物性格的外延。小说一般采用环境-人物-情节三段式。如《高老头》中伏脱冷形象,司汤达《红与黑》于连形象。

7.巴尔扎克人物再现法又称人物复现法,在《高老头》中,过去作品中各自独立的情节被

扭结在一起,过去作品中的人物又再现出来,在以后的作品中情节互相交错,人物不断发展。

8.复调小说: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苏联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

“复调小说”。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性”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人公与作家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9.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用的一个专门的术语。他认

为,托尔斯泰习惯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本身,是这个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的流动形态的多样性和内在联系。这就是所谓“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10.社会问题剧它是易卜生独特的创作风格。它以尖锐的提出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社会

问题来进行分析讨论而著称。这些剧本涉及当时的政治、宗教、法律、道德、家庭婚姻、妇女等系列社会问题,以深刻尖锐的文笔,犀利,具有较强的揭露批判精神,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到一定的进步意义。

11.托尔斯泰主义是指托尔斯泰于19世纪后期世界观转变后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其主要

的内容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上帝之爱和向上帝呼吁,把对上帝的

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作为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一方面对沙皇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进行最激烈的批判,表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列宁语),另一方面又竭力推行他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出了他既伟大而又可笑的两面性。“托尔斯泰主义”作为他发明的救世新术,不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有其消极意义。

12.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的。“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

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

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二、简答题

1.但丁《神曲》特色

《神曲》是由《地狱》《炼狱》《天堂》各33歌加上长诗序曲组成,共100歌。

思想矛盾性:对现实生活的热忱歌颂,但又把现实生活看做来世永生的准备;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体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提倡追求智慧和知识,但认为理性是软弱的;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是矛盾的。

艺术双重性:善于刻画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萌芽;结构严密而完整,显示出中世纪意识的特点;采用象征、寓意、梦幻等浪漫主义手法;应用意大利民族语言,以意大利民歌中的一种格律为基础构成连锁成韵;应用来自生动的生动贴切的语言。

2.莎士比亚悲剧特征:

采用现实主义原则和思维方法。

·在“英雄”悲剧的范畴内运转(悲剧的基本特征)。

·不满足希腊悲剧,侧重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冲突特色,而极力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灵魂的矛盾,使内在冲突超越其他一切冲突,处于显著地位,从而构成莎士比亚悲剧冲突的根本特征。

·莎士比亚悲剧有悲喜交融、寓庄于谐的特色,他认为不应过分强调悲剧的严肃性与紧张性,悲喜混合不仅是生活真实性反映的要求,同时也是戏剧艺术创作的需要,因为它能调剂戏剧气氛与感情,避免单调划一,不断给人以新鲜感,有利于激发观众的理智,从而收到更大的悲剧效果。

·莎士比亚想象力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是沿着两条途径而表现出来的:超自然的神奇因素的运用和意象的运用。

3.《哈姆雷特》形象分析极其内涵

1)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2)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4.高乃依和拉辛作品中主人公形象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