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牧咏史诗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牧咏史诗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学号:201109065391 姓名:唐思妙指导老师:陈卫【摘要】:杜牧,晚唐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咏史诗,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也最能体现其诗歌的主体风貌。下文通过对杜牧咏史诗景物描写的精读,总结出杜牧咏史诗景物描写的五个作用:一、融情入景,以景寄情。二、以景代议,揭示主题。三、渲染气氛,服务主体。四、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五、以实代虚,以景象征。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景物描写作用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能够与杜甫被人相提并论,杜牧的诗歌水平可见一斑。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七绝与咏史。杜牧的咏史诗,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也最能体现其诗歌的主体风貌。今人对杜牧咏史诗的形成原因和主题思想也研究颇多,在此就不再赘言。下面本人就杜牧咏史诗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见。

一、融情入景,以景寄情

诗至唐代,唐人在继承和发掘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融情入景”的特殊表现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境界。所谓“融情入景”,乃指诗人将主观情感(包括情绪或意念)完全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或隐藏在景物描写的背后,达到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如杜牧在咏史诗《沈下贤》中关于景物的描写:

《沈下贤》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此诗是杜牧凭吊中唐文人沈下贤故居后所作。首句的“斯人”指代本诗的描写对象沈下贤,“清”字体现了杜牧对沈下贤诗歌特点的总结和概括,也表现了诗人对沈下贤诗歌风格

的由衷称赞,“何人和”表现了沈下贤的诗歌曲高和寡,也委婉表明了自己对沈下贤的惺惺相惜和不落尘垢的高洁志趣。

后三句则转入写景,第二句写的是实景,“草径”、“苔芜”描写出沈下贤故居的荒芜和萧条,引起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想象和无限遐思,从中也可见诗人面对此景内心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不可寻”则表现了诗人四处找寻沈下贤的影子而不得的惆怅和失落,诗人想要凭吊但感情无所寄托的空寂感溢于言表。第三、第四句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梦”字说明后两句是诗人现实“不可寻”后的“梦回”。在梦中,诗人神游沈下贤故居所在地的小敷山脚,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切澄澈空明,在祥和、舒缓的气氛中,诗人仿佛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在梦境中,诗人的感情找到了寄托,他把对沈下贤的尊重与敬佩寄托于明月和清流。

此诗杜牧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简单的实景和完美的虚景中,实景的简单和虚景的完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另外,诗人对沈下贤从现实凭吊到梦中,使读者对其追思古人的情感和执着很是感动,读了此诗,我觉得我们可以忽略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也值得我们怀着像其凭吊沈下贤的感情一样凭吊。

二、以景代议,揭示主题

古代针砭时政的诗歌和咏史诗,往往前两句先进行景物渲染或者平淡叙述,后两句则直接议论,揭示主题。而杜牧的《过勤政楼》虽然是咏史诗,但此诗并没有沿用传统的写法。在《过勤政楼》的最后两句中,杜牧没有直接议论,而是以景代议,揭示主题。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此诗是杜牧游勤政楼有感而作。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直陈“千秋佳节名空在”,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变得有名无实。第二句意思更进一层,写象征“千秋节”的当年皇上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所以第一、二句总写了勤政楼名不副实。

经过前两句的叙述后,诗人没有进而议论,反而退而写景。第三句中的“紫苔”说明了勤政楼人迹罕至,绿意葱葱,不复唐玄宗当年之盛况;“唯有”两字使紫苔更显得“一枝独秀”,紫苔的惹眼反衬了勤政楼的冷清。第四句中的“雨”字把紫苔放在冷寂的环境中,这既是诗人游勤政楼的直接感受,也是诗人内心长期以来所积压的郁郁之情不自觉的流露;“年

年”更点明勤政楼的冷清不是隔三差五,而是一种长久的常态。从中可见,皇上很久没有移驾勤政楼了,“勤政楼”,楼还是那楼,不过“勤政”两字就挂不住了。

最后两句诗人没有发表一字自己的议论,不过诗人用景物描写代替了议论,讽刺了唐玄宗徒好勤政之名,后期只顾享乐而误国,真实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状,从而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诗人如果直接议论,可能会使人震耳发聩,但诗人用景物描写来代替议论,便使得诗歌意境更加高远,意味更加深长,更能引起读者深思。

三、渲染气氛,服务主体

渲染是一种表现手法,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或诗歌中的环境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杜牧在《泊秦淮》的前两句中以独特的意象完美地渲染了气氛,服务了后两句的主体,深化了主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後庭花.

此诗是诗人旅途所作。第一、第二句是景物描写。第一句中的“烟”是弥漫的,“月”是惨白的,两者都是迷迷茫茫的意象;两个“笼”字连用,便把“烟”和“月”的迷茫播撒到每个角落,使得天地之间变得白茫茫的一片。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把白茫茫和寒冷合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冷凄的环境,与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环境的冷凄,其实也是诗人内心冷凄的体现。第二句中的“泊”字点明了诗人羁旅的处境,诗人留宿在船上,“泊”字另外也体现了诗人像小船一样飘飘荡荡、无根漂移,照应了前句冷凄的环境。而“夜”字点明了时间,也为前面冷寂的环境涂上了暗色调。所以,第一、第二句的景物描写就很好地渲染了悲凄气氛。

后面两句是诗歌的主体。“亡国”点明民族处境之艰难,也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之凝重。由此可见,前面两句的景物描写并不是简单的白描,诗人塑造冷寂的环境是有意为之,是为“亡国”而事先渲染。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商女犹唱后庭花”,“犹”字点明了诗人对统治者乐不思蜀的反感,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和态度;“唱”字体现了一种轻松、舒缓的气氛,与前两句冷寂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讽刺了唐朝末期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淫靡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