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职业技术必修课程。这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强的课程,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的后续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包括移动通信的发展史、系统的构成、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GSM移动通信系统、CDMA技术基础及IS-95移动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掌握3G技术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系统设计和网络规划能力。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等。为后续继续学习,实践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或者几种组织方式灵活组合,尽量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有条件的话尽量采用多媒体课室授课。加强实验,实验要分组进行,分组人数不宜过大,实验前多做准备工作。有时间可以多进行一些习题讲解。

2.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学、进行解题指导等,尤其是有条件的话,借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描述图像,或者是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把理论用于实际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注意对前置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以便前后衔接,巩固与提高。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在绪论课后适当复习一些前置课程的基本知识。

4.评价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5.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践10学时。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现有的GSM系统和CDMA系统;掌握现有3G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系统设计、调

试能力和网络规划能力。

(二)具体目标

1.职业目标

(1)能熟练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基本理论;

(2)能熟练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

(3)能熟练掌握CDMA技术基础;

(4)能熟练掌握IS-95通信系统;

(5)能熟练掌握3G移动通信系统。

2.方法能力

(1)规范、安全操作能力——能够在实训中养成规范,安全的良好习惯;

(2)团结协作能力——具有协助精神,全大局出发;

(3)自我展示能力——善于讲述、说明、提问、回答问题等;

(4)自我学习能力——会使用各类资料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熟悉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具备生产、安装、测试与维护移动通信产品的能力;

(2)具有移动网络测试与分析优化的能力;

(3)具有移动通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与测试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GSM移动通信系统、CDMA技术基础及IS-95移动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分成6个项目进行组织教学,共56学时,包括实训课时10学时。

项目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分类

项目二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项目三GSM移动通信系统

项目四CDMA技术基础及IS-95移动通信系统

项目五3G移动通信系统

项目六实训

五、实施建议

1.教材选用建议

(1)推荐使用教材:

《移动通信技术》崔雁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二版

(2)参考教材:

《现代通信技术》朱月秀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移动通信》郭梯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教学方法建议

(1)以项目导向组织教学

任课老师或教学团队在开课前集体确定教学案例;

根据教学需要,将案例分解为多个任务或情境;

确定每个任务需要传授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2)以任务驱动实施教学

教学实施在实训室进行,实施过程如下:

根据教学任务,提出效果知识点,学生思考消化;

提出任务目标,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讲解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教师现场示范;

学生动手完成实训任务,并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

教师根据学生的集体表现分项评分。

(3)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必要的学习反馈意见。

3.师资条件要求

主讲教师应能综合运用各种教法设计课程,掌握新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辅助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培训,有较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

4.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5.考核评价建议

课程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1)形成性考核(30%)

形成性考核在每个任务的教学进程中组织进行,考评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

平时成绩(20%)

包括:考勤(5%)、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5%)、讨论作业(5%)。

实训成绩(10%)

包括:实训操作和实训报告,按3:2打分。

(2)终结性考核(70%)期末笔试

6.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配套实训指导书和操作步骤视频。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课件、习题、案例库。

(3)建立互动交流网络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