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技术考题总结修订稿
农业传播学整理试题
农业传播学第一章第一节:传播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
传播:英文communication,是传递、输送、沟通、交流的意思。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含义1、“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传播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与信息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信息是物质或能量的存在状态、运动形式及其表述。
人类信息、非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定义传播(communication)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接受及反馈活动的总称。
二、人类社会传播的特征共享性、社会性、双向互动性、共通性、系统性(复杂、动态、连续)传播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它促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有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共通性:共同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
大致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了自然界,也改造了人类本身,改造了人类的传播,使它具备了动物传播不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动物的社会传播动物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生理功能和先天遗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的信息传递接收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从猿到人的转变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1)语言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前语言传播时代。
动作、表情、吼叫或其他简单音节2)语言——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人类语言的特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无限的灵活性、发音的经济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符号系统的根本特征,人类传播区别与动物传播的根本特征)(二)口语传播从人类开口说话到动手写字。
农业传播学考题(往年的)
农业传播学考试资料(杨帆整理)不定项选择题:(以书面页数为序)1.农业传播的特点:多样性、社会性、时效性和周期性。
(扩展说明P32—36)2.几种农业传播模式:农业推广模式、农业创新扩散模式、农业技术或新品种的传播模式(扩展说明P53—60)3.农业传播受众群体构成:农业生产者;农业管理人员;农业经营人员;其他涉农信息接受者。
(扩展说明P77—79)4.农业受众群体所享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隐私权。
(扩展说明P83—845.选择农业传播媒介的原则:因人而异,受众本位;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根据传播时效选择媒介;根据传播内容选择媒介。
(扩展说明P100—103)6.农业传播内容的分类: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农业政策与法规信息(扩展说明P119—121)7.农业传播效果的评价原则: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指向准确;定位科学。
简答:1.农业传播的含义及其本质?(扩展说明P4—5)答:农业传播是从信息内容的角度对传播做出的划分,其本质可以界定为社会领域内的涉农信息的传递。
农业传播是一种涉农信息共享活动,其传递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农业传播是一种过程、一种行为、一种系统。
2.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五次革命?(扩展说明P28—31)答:符号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
3.农业传播的基本原则(扩展说明P36—42)答:可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时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协同性原则;适量性原则。
4.农业传播要素?(扩展说明P62—64)答:农业传播者分析、农业传播内容分析、农业传播媒介分析、农业传播接受者分析和农业传播效果分析。
可以从以下层面展开:传者层面、讯息层面、媒介层面、受众者层面以及效果分析。
5.农业传播者的概念及其群体构成?(扩展说明P66—69)答:农业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是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是信息来源地制作者,决定传播的目的。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1.精确农业的概念机组及组成答;借助3s技术,尽可能的精细地掌握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包括作物、土壤、气象等信息,用计算机管理决策系统(包括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对其进行处理分离,为制定农业生产管理措施提供定量决策建议并赋予定位实施。
2.3s技术的内容答;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
GIS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3虚拟作物的作用和意义答:作用,改进作物生产,通过虚拟农业技术研究作物内物质转移的空间规律,依靠育种专家系统,可以协助育种工作者进行亲本选配,农田空间诊断与精确管理,设施农牧精细管理,建立虚拟农场结合农业信息系统,网络远程服务与产品交易,意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传统的耕作方法和研究手段无法快速、准确、动态地监测各农业环境因素变化和作物生长发育状况,难以明确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影响的定量化关系。
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控制实验,完全可以做到传统农业不能做到的事情,达到投入产出的最大效益。
农业技术传播与应用参考(2012年真题)
1、阐述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答: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有一下几点:(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在我国已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头。
面对历史的挑战和机遇,农业领域也大力开展信息化工作。
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很大困难,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使我们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效果最佳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信息化使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农业历来是中国产业中最落后的部门,长期不利的贸易环境和基础产业地位,使得我国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在工业信息化已经起步的条件下,如果农业不能借助信息产业的强大辐射力,搭不上信息化的快车,便会更加拉大与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差距,削弱其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其他领域,信息化对农业的冲击也十分明显。
(三)、中国农业信息化的机遇:尽管中国农业信息化面临种种挑战,但是国内外信息化的局势也给中国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中国农业的信息化战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应选择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的战略。
同时注重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配套,注重信息市场培育和信息环境的建设。
具体在理论和实践指导两个方面努力。
在理论上,注重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农业信息产品交换、农业信息市场建设以及农业信息企业发展内在规律和指导方针的探讨;在实践上,应从中国农业资源紧缺、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与信息文化差别巨大等特点出发,研究有利的信息资源利用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
2、简述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的技术指标。
答:数字图像的技术指标有:文件格式、尺寸大小、量化位数;数字音频的技术指标有: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数字视频的技术指标有:视频制式、画幅尺寸、帧速率。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答案总结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答案总结刘兴泉的题一、名词解释:1.传播与沟通效果:是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反应、影响和变化。
2.创新扩散:是指将所给定的新的观念或实践不断地通过特定的渠道在一个社会结构如邻居、工厂或社区内传播的过程。
3.进步农民:是指那些对推广项目感兴趣、愿意配合推广工作者并率先采纳某种新技术的人。
4.进步农民策略:是指利用愿意采纳新技术的进步农民作为先锋开展推广工作,与其开展试验示范活动,并以此带动其他农民采用该技术。
6.参与式传播与沟通策略:是指以参与式发展理论模式为基础的以受传者为中心的传播策略。
7.参与式推广:是指专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一起开展农业推广的计划、实施与监测评价的过程。
8.参与式培训:是指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一起开展培训的计划、实施与监督评价的过程。
10.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1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对人们信息交流行为的总结和概括。
12.传播概念:传播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13.广义传播特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14.把关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16.自我(人内)传播:主要指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如独立思考、内心冲突、自我发泄等。
17.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这里包括面对面进行的亲身传播。
18.群体(组织)传播:这是指在社会某一群体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的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19.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着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大量的、连续的、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
20.传播工具:传播媒介,媒介的功能就是延伸人类传播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中国农大)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中国农大)1、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
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2、编码与解码:广义上的信息的编码,包含着人们以文字、图表、数据、声像、色彩等符号对一切信息作出的系统的、形象的、逻辑的表述。
换而言之,各类文稿的编写,商业广告的制作,都是广义上的编码。
简单的说,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将信息转换成符号的过程。
解码也称译码,指的是把信道中传递的信号重新还原成信息。
具体说来,就是把信号、符号译成他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指完全或者基本上还原为本来的信息。
解码过程,就是意义互现的过程。
就符号系统而言,人们用各类符号进行思维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正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3、单向度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4、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5、冗于信息:信息本身的内容没有增加,但是传播信息的次数增加了,为的就是保证信息到达时的准确性。
1、“二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行为的哪些规律?(10分)这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2、符号在传播中的中介作用是指什么?(10分)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答案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010年考试题评分标准
试题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0分,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自我表露:指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把自我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给别人的行为。
2、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
3、农业传播受众的选择行为:
4、内向沟通1、概念:信息在个体内传播。
2、特点:①指导个人思想、行为和经历的显示;②不断的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③自我通过沟通的过程。
3、过程:⑴获得刺激(内部刺激和公开或隐蔽的外部刺激);⑵感受;⑶通过感受产生认知。
5、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试题二、简答题(本题共30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
1、农业传播与农业推广的区别和联系。
2、农业技术传播模式的理论内涵。
3、农业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传播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5、参与式研究、推广和培训的沟通意义是什么。
试题三、论述题(本题共30分,共3小题,每小题10分)
1、如何理解农业传播的多样性特征。
2、论述如何提高有效倾听的能力?
3、如何理解“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试题四、论文写作(本题共20分)
课程论文要求立论正确,材料翔实,分析透彻,逻辑性强,语言流畅。
课程论文必须包含两项内容,一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即理论部分;二是它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即实践部分。
不能离开本课程的主旨另写论文。
农业传播学—总结与体会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学习总结与体会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农业传播的知识。
首先对课程里面涉及的一些名词,比如“自我表露”、“内向沟通”、“传播效果”、“大众传媒”等的初步理解与认识。
其次是我认识到农业传播其实就是农业信息的传播,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在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农业生产建设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而且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收入较低,让每位农民购买计算机上网是不可能的,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多数农业信息技术正在研究与开发之中,或者正在艰难的推广,所以,推广普及农业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因此,农业传播技术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我们,学习这门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洲共同体已将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于农业列为它的重点发展规划,将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机器人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韩国制定了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10年计划,菲律宾、印度、埃及、巴西、伊朗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很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学习这门课程掌握这门课程是一前提,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因地适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用地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与推广,是我们要足够重视的。
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就是让我们学习掌握一种技术一种特殊的技能—农业传播,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农民用以指导他们的农业生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的飞速发展,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要想要农民接受和传播这些先进技术与科学知识,首先我们作为“传者”这一方,有几点我认为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自己一定得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学科。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里,我将总结一下我的工作经验和收获。
首先,我与农业技术专家密切合作,学习并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
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交流会议,我了解到了许多种植、养殖和农业管理方面的最新技术。
这些知识为我在农户中进行技术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通过走访农户、开展示范田和组织培训等方式,将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户。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与农户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我鼓励他们积极采纳新技术,帮助他们改善农业生产效益。
最后,我定期回访农户,了解他们使用新技术的情况,并收集反馈意见。
这些反馈意见帮助我进一步改进推广工作,并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信任关系。
通过我一年来的努力,许多农户逐渐意识到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并采用了新技术进行生产。
很多农户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这不仅是农户的成功,也是我工作的成功。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了解新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我还将更好地与农户合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范文二:过去的一年里,我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此总结中,我将分享一些工作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意识到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有限。
他们往往更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法,对新技术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因此,在传播新技术时,我学会了更好地倾听农户的需求和疑虑,并提供实际的效益案例进行说明。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逐渐赢得了农户的信任,他们开始尝试新技术。
其次,我意识到与农技人员的协作非常重要。
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对农户的实际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此,我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制定推广计划,并相互交流经验。
农业传播技术考题总结材料
一、什么是传播与沟通?什么是农业传播与沟通?传播多指信息的发布;沟通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是综合传达、交换和交流等意思为一体的表达方式,它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和信息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无论传播还是沟通,都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者和受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农业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事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工作人员与农民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二、什么是认知结构,什么是认知结构的选择性?概念:能够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结构称为认知结构。
(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反映)分类:1、先天认知结构;2、后天认知结构:在先天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随着社会文化的积累和个人经验的积累,使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具体的认知结构,是先天认知结构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衍生物。
总之,认知结构是先天和后天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造成人类认识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
概念:个体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表现为对某些信息易于吸收,对另一些信息予以排斥,认知的这种特性即是认知选择性。
选择性的表现:1、选择性注意;2、选择性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作出的不同解释和结论);3、选择性记忆认知结构和选择性的启示:1、知识是通过信息传递的,人们通过沟通相互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整体知识。
2、学习起源于兴趣。
3、每个人都存在着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
三、人际沟通的概念,怎样提升人际沟通的能力?定义:人际沟通是指在两者或者两者以上人与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书信、和网络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途径:●明确沟通目标,努力理解沟通过程,培养自己有效沟通的自觉性。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试题及答案1.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答: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农业推广已日益超出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与农业生产的范围,进入了农村居民以及一般消费者生活的领域,工作范围由单纯的生产技术性逐步向经济性和社会性拓展。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农业推广工作对象不只限于农民、农村妇女、农村青少年、农村老年等农村民众,还包括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
这说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全社会的需求,而不仅是为农村民众所提供的服务。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远远不只是政府各级推广机构和人员,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人们对沟通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特别着重于研究如何根据推广对象的需要及其面临的问题以项目的方式向其提供有效的知识、技术与信息,以诱导其行为的自觉自愿改变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2.框架模型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答:从框架模型理论得知,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目标群体)系统,沟通与互动是这两个系统的联系方式。
框架模型理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以下方面:1、农业推广工作要以目标团体系统需要为原则;2、农业推广工作通过沟通和互动将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联系在一起,为目标团体系统提供信息、传授知识、指导技术;3、通过提升推广服务系统成员素质,提高其扩散效率;4、通过提升目标团体系统成员素质,提高其接受效率。
3.在创新采用过程各阶段如何做好推广工作?答:1)认识阶段。
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的宣传,把新品种、新技术及生产中技术意见及时进行发布、宣传。
2)兴趣阶段。
通过让农民实地参观,使他们更快地接受新事物,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项目简介我在过去的一年里,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工作。
我的主要任务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并参与农业科研项目,针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方案的提供。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 组织培训我积极参与组织和实施农业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地区和农民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教材。
通过培训,我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管理技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益。
2. 现场指导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在讲台上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地指导。
我与农民一起前往田间地头,直接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现场指导,农民对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应用效果也更好。
3. 技术示范我积极与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合作,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实地观摩,农民可以亲自感受到技术的实际效果,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的技术。
4. 宣传推广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我也注重宣传和推广,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和农业科普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5. 反馈和改进我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进行技术反馈和效果评估。
根据农民的反馈和建议,我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推广方法,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三、农业科研工作总结1. 项目立项作为研究骨干成员,我参与了多个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提出了项目的研究目标和解决方案,并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项目的申报材料。
2.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负责组织和实施实地调查,并收集相关的农业数据。
我运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
3. 试验设计和实施在部分项目中,我负责设计试验方案,并组织实施。
通过对比试验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我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和研究成果,并向相关单位和农民推广应用。
4. 论文撰写和发表在研究过程中,我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并提交到相关的学术期刊。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与答案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一、名词解释1、农业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农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被称为把关行为。
2、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
3、农业传播受众的选择行为:受传者可分为人际间沟通的受传者和大众传播的受传者两种。
两者的区别在于信息的直接和间接接收和反馈的方式及速度。
人际沟通的受传者比较主动,可以在面对面的交谈中及时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反馈给对方。
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有以下一些特点:数量多;兴趣广泛而分散;自愿行为;动机的多样性。
4、内向沟通:概念:内向沟通指信息在一个人体内的传递过程。
2)特点:①指导个人思想、行为和经历的显示;②不断的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③自我通过沟通的过程。
3)过程:①获得刺激(内部刺激和公开或隐蔽的外部刺激);②感受;③通过感受产生认知;④传递。
5、传播:传播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也是生物界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
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传播是指宣传、传授、表达、传递和散布的意思,是将个体的物质或能量传递给其他众多个体的过程;是将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思想、观点传达给大众的过程。
)试题二、简答题1、农业传播与农业推广的区别和联系:传播是指宣传、传授、表达、传递和散布的意思,是将个体的物质或能量传递给其他众多个体的过程;是将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思想、观点传达给大众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传播更多的是指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
农业推广是实现农村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传播学是实现推广目标的一种手段。
农业推广这个职业区别于行政机关和其他相关职业。
其主要特征是推广人员的工作是要改变农民的自愿行为,而自愿行为的改变是不能通过行政或强迫的手段所能实现的。
传播与沟通是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真题与答案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一、概念题1、神入式倾听是倾听者将重点不仅放在内容上,而且要考虑理解讲话的人,是一个包括讲话者和收听者在内的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2、当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意识到性别的社会的或生理的差异并采取性别平等倾向的行动时,我们称之为具有性别敏感性。
3、在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受众所感知到得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习惯,需求等一致或接近的部分,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选择性认知倾向,选择性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4、符号在社会发展和维持中以及在形成个人精神活动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人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
5、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数量是不平衡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沟。
6、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二、简述题1、一个团队高度一致的价值取向、企业对人才的尊重培养、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制度是形成企业的凝聚力的核心条件,那么,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就是一个团队凝聚力的金钥匙。
在此基础上团队间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信息共享,经验互递,即可使彼此之间拥有亲人般的感觉,凝聚力就不断加强,无往不胜。
2、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由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故就以他俩的名字合并为这个概念的名称。
当时他们正在从事一项组织动力学的研究。
发展至今,约哈里之窗与组织发展更为相关,因为它现在的研究重点主要落在人的软技能、行为习惯、移情作用、人际合作、人际发展以及组织间发展,等等。
约哈里之窗已经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管理模型,用来分析以及训练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发展、组织动力以及组织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传播技术考题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一、什么是传播与沟通什么是农业传播与沟通传播多指信息的发布;沟通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是综合传达、交换和交流等意思为一体的表达方式,它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和信息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无论传播还是沟通,都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者和受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农业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事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工作人员与农民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二、什么是认知结构,什么是认知结构的选择性?概念:能够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结构称为认知结构。
(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反映)分类:1、先天认知结构;2、后天认知结构:在先天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随着社会文化的积累和个人经验的积累,使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具体的认知结构,是先天认知结构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衍生物。
总之,认知结构是先天和后天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造成人类认识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
概念:个体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表现为对某些信息易于吸收,对另一些信息予以排斥,认知的这种特性即是认知选择性。
选择性的表现:1、选择性注意;2、选择性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作出的不同解释和结论);3、选择性记忆认知结构和选择性的启示:1、知识是通过信息传递的,人们通过沟通相互传递的是信息,而不是整体知识。
2、学习起源于兴趣。
3、每个人都存在着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
三、人际沟通的概念,怎样提升人际沟通的能力?定义:人际沟通是指在两者或者两者以上人与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和网络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途径:明确沟通目标,努力理解沟通过程,培养自己有效沟通的自觉性。
说话时尽量应用清楚、简练的语言,并做到言行一致。
善于利用非言语行为强化语言表达效果。
沟通时要做到真诚与坦诚。
注意倾听,尊重别人。
注意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锻炼换位思考能力。
培养自己对对方的兴趣感,做到热心、耐心、专心。
不要装腔作势,要与沟通对象搞好关系。
不要强加与人,要避免引起别人的抵触情绪(如以领导的姿态、批评的态度等)克服心理障碍。
注意观察别人是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四、传播与沟通过程的5W模式是什么意思?“五w模式”也称“拉斯韦尔模式”,由哈罗德·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对谁(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五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五w模式”对传播学研究的功绩卓着。
但不足的是,这一模式是早期的线性模式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其具有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五、什么是把关人该名称对于农业传播与推广工作者意味着什么含义六、把关人:也称作“守门人”。
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可以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把关人是信息的过滤者。
他们的行为称为把关。
把关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
在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把关人”的概念表明,信息传播有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未经加工的新闻素材源源不断地流向把关人(新闻编辑)把持的“关口”,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后,剔去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能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六、什么是农业科技传播其包含了哪两种方式分别是何含义?1、概念:“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
”2、基本功能:把科技人员的“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进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科技传播的作用机制:①有效联结知识的供给和需求;②合理配置知识资源。
4、方式:农业科技传播包括了技术传播和科技信息传播5、含义:(1)农业技术传播特殊性:A.农业技术传播主要面对的是农业常规技术。
常规技术(如育种、植保、化肥、灌溉、机械等)技术覆盖面大、技术成本低、社会认可度高、经济可行性强,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柱B.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不同的农户都可以使用,因而农业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A.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B.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C.农业科技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七、什么是符号符号的分类有哪几种(包括第三级分类)并分别举例说明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但和指称的对象事物和意义密不可分,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授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
符号又可理解为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八、列举传播学的产生有五位奠基人,并简述他们各自的贡献传播学的产生有五位奠基人。
他们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美);社会心理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奥);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美);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列文(德,美籍);新闻学家宣伟伯(美)。
拉斯韦尔:分析宣传效果的创始人,他告诉人们怎样用分析的方法研究政治传播问题。
1927年出版论着《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1946年出版的《宣传、传播与舆论》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1948年,他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提出传播有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和传授文化,提出了“五个W”传播与沟通模式。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奥地利数学家,致力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他将社会心理学引入传播学;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耶鲁计划”的理论是“刺激—反应论”,强调实验方法。
库尔特·列文:美国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他是心理学上“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场论”的创立者。
他把心理学看成是一门社会科学,首先把心理学引入传播研究。
宣伟伯:美国新闻学家,着名的传播学者。
宣韦伯是把传播学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第一个把传播作为专门学科来研究,并在传播学术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
宣伟伯被称为传播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九、简述内向沟通的特点和过程。
内向沟通特点如下::①指导个人思想、行为和经历的显示;②不断的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③自我通过沟通的过程。
内向沟通过程如下:内向沟通是其他沟通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与他人所进行的沟通过程之前,学习和理解内向沟通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⑴在内向沟通过程中,引发要素是刺激。
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⑵另一个要素是感受,是指身体接受刺激的过程。
在内向沟通中,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感受将信息传送给中枢神经系统。
⑶在人体对刺激进行感受之后,内向沟通过程就进入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发生在三个水平上,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生理过程;传递是指信息从信源到接受者的过程,当大脑作出通过将这些神经冲动传递给肌肉的反应,然后使身体做有规则的运动时,内向沟通的循环便完成了。
通常反馈是另一个所发出的信息,而且存在两种自我反馈,即外部和内部自我反馈;最后一个方面就是障碍,障碍可以发生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一个外部刺激通过感受器官的感受而发生选择性的认知过程到对外部反应的传递和内部反馈,其中包括对种种障碍因子的克服,便完成了整个内向沟通工程。
十、说明单向传递模式(直线模式)的优缺点,并举例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优点:奠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基本内容:发展成为了后期的五个研究学科缺点:(1)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
这种转换是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3)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现代大众传播中都很重视以反馈为目的的调研:豆瓣评论…十一、传播与沟通中的关系表现为哪三种形式对传播与沟通效果的影响怎样(1)传播与沟通中的关系表现为三种形式:◆仰视表现为对传播与沟通对象的崇拜尊敬(偶像,权威,师长…)。
◆俯视表现为对传播与沟通对象的蔑视和鄙视(下属,晚辈,低阶层人群…)。
◆平视表现为对传播与沟通对象的平等相待(朋友,家人,同事…)。
(2)影响:沟通关系受人们地位差别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称为位差损耗效应。
相关研究表明:从上到下的信息只有20%~30%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不超过10%被上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十二、在主导支配型策略中采用说服效果时,有哪几种方式?并举例分析说明。
(1)正反面说服效果说服的技巧可以有两种:一种单方面信息,包括仅传达正面消息或仅从反面论证;另外一种是正反两方面消息;研究表明,对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讲“两面理”比讲“一面理”更容易说服他们;对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用“一面理”的方法更有效。
(2)恐惧说服效果大众传播另一种常用策略是威胁受传者,通过形成他们对某种行为的恐惧心理而达到说服目的。
(3)内容说服效果怎样让受传者接受说服的内容?提出论点的先后顺序不同,结果不同。
关于内容说服效果,先提出的论点利于受者的注意;最后提出的论点利于被受者记住。
(4)受者个人性格的说服效果自我评价低的人比高的人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说服效果受受者个性的影响,进攻性强、对集体不关心、不合群、对新事物不敏感、性格内向、自我评价高的人难以被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