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 →家 →乡 → 邦 → 天下 ↓ 真 ↓ 馀 ↓ 长 ↓ 丰 ↓ 普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平天下← 治国 ← 齐家 ← 修身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
核心思想
君子的标准
1、不辱君命;
建功立业
2、宗族称孝焉,乡党称 俤焉;
3、言必行,行必果。
乐生与 顺应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刚、毅、木、讷,近仁。
—《伦语. 子路第十三》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伦语. 里仁第四》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周易》
三种心态
●
计 划
●
执 行
●
考 核
全力以赴, 争创佳绩
有所为, 有所不为
阿弥陀佛, 由他去吧
做人与做事
做
人
做
事
大 气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志远。
√
实 在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老子的基本逻辑 正话反说 讲究逻辑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道德经》41章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38章
道→德→仁→义→礼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修身观 处柔守弱
矛盾观
处下不争 知足知止 趋吉避害 静观玄览
乾 泰 谦
坤 否 剥
“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77章
“道”是古代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77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2/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 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趋吉避害 趋吉避害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道德经》15章 —《易传· 系辞传》
居安思危,君子之道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吾日三省吾身。
—《伦语.学而第一》
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孔子的修身观——儒道的对比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54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
两难
(起点)
凡事不一定 一切看着办
兼顾
(过程)
多方面考虑 尽可能包容
合理
(终点)
此时的平衡点 将来再变动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为政五美四恶 为政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不猛。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静观玄览 静观玄览(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 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 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 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16章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 能无疵呼?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静能制动,弱能胜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40章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 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 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
—《道德经》78章
守柔曰强。
—《道德经》52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 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道德经》43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处下不争 处下不争(一)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1章
[译文] 道,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道;所 谓名,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名。无名,乃 道之混沌无形,天地未分之时;有名,乃道之化生万物 之时。所以,要经常从没有形象的地方去认识道的奥妙; 经常从有形象的地方去体察道的显明。这两者是道存在 的两个阶段,称谓不同罢了。但都称得上深远奥妙,深 远啊,深远,她是探究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修身观
老子三宝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矛盾观 矛盾观
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德经》42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64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恒也。
—《道德经》2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 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 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核心思想:
反者道之动
柔能胜强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静能治动 处下谦退 涤除玄览
顺应客观 规律
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1/3)
“道”是客观存在的字宙本源。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25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自然无为(3/3)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 取天下。
—《道德经》48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 自化。
—《道德经》37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 自化;我好静,人自正; 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 人自朴。”
—《道德经》57章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 以有为。
—《道德经》64章
为而不恃
—《道德经》2章
为而不争
—《道德经》81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自然无为(2/3) 儒道法三家无为的内涵
自然无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其内涵主要是讲高层领导要抓大事, 而不要去抓小事。然而,抓大事并不一 定是按客观规律去“抓”。 以法而治,君治吏,吏治民,君无 为,臣有为。然而,“法”不一定按客 观规律去制订,执法也不一定按规律办 事。“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融合
孔子的感悟
吾十又五致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100% 70% 0% 30%
儒家
道家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从欲所为,不逾矩
40%
20% 10%
60%
80% 90%
年轻的时候偏儒家,年长的时候偏道家。八小时以内儒家, 八小时以外道家。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
道
自然无为
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如何做好人际关系 以德报怨
首 先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 者吾亦信之,得信。
—《道德经》49章
其 次
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 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第十四》
以牙还牙
最 后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 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正己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论道 孔子论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伦语. 学而第一》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伦语. 述而第七》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修己安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 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 舜其犹病诸。” —《伦语. 宪问第十四》
—《道德经》24章 —《道德经》22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道德经》30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
—《伦语 . 子罕第九》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处下不争 处下不争(二)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 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 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 非乎?故数至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德治与法治 德治与法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伦语. 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伦语. 里仁第四》
以 法 治 国
威慑力
教化
法治
短期
治乱
德治
长期
劝善
以 德 育 人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修己 正己 治人 安人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伦语. 子张第十九》
儒墨道法的管理思想
儒墨道法的管理思想——义务分类
按照天道的要求顺势而为(无为而 无不为、无为而有为)
作为义务
满足规律成就的条件(有所作为)
管理者 的义务
老子的“无为”≠“无所作 为” = 自然无为
—《道德经》63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相互转换(1/2) 矛盾的相互转化
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40章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36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 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
—《道德经》67章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道德经》59章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修身要点
仁 义 礼 信 忠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 人。” 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 子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纷争辩讼,非礼不 决;长幼尊卑,父子、兄弟、亲朋,非礼不定。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道德经》10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静观玄览 静观玄览(二)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 愈多。
—《道德经》81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 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 争,善用仁者为下。
—《道德经》68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老子三宝 老子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 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 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孟子.离娄下》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管理方法的分类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悠兮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道德经》17章
管理方法的分类
无为而治 德治 法治 阴谋狡诈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 正南面而已矣。”
—《伦语. 卫灵公第十五》
—《道德经》9章
曲则全,在则直; 洼则盈,弊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22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相互转换(2/2) 祸福、损益的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道德经》58章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 益之而损。
百度文库—《道德经》42章
祸
福
损
益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11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处柔守弱 处柔守弱
—《伦语. 尧曰第二十》
为政四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伦语. 尧曰第二十》
孔子的哲学思想观——慎言 慎言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 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 悔,禄在其中矣。”
—《伦语. 子路第十三》
人生感悟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 止其旁而不敢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无用大用
东亚文化的基石
儒家 文化 道家 文化
大乘 佛教
老子、孔子思想体系解析
《易经》大人的四条件
天 伸 人 屈
顶天立地 能屈能伸
自强不息乾龙健 厚德载物坤马顺
地
大 人
与天地合其德——具有仁爱万物的心态 与日月合其明——具有照明万物的智慧 与四时合其序——具有立身与大道的行为 与鬼神合其吉凶——具有合理处理事物的能力
—《道德经》39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81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68章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成 功不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道德经》2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知足知止 知足知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道德经》44章 —《道德经》46章
不作为义务(无为而无为)
老子的思想是按照天道和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要尽好管理者的 义务,可以通过有为和无为的方式来达到,而不是乱为。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自然无为(1/3)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25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25章
治大国者,犹烹小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