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 再见!!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区域城市化率的变动趋势
长 三 角 工 业 分 布
长 江 三 角 洲 公 路 图
交 通 空 间 格 局
一 翼 两 翅 的 发 展 格 局
江浙沪的内部生产力规模比较
次级区域工业化率的比较
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 ①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扼长江人东海的 海口,临江靠海,并处于世界环球航线的附近.长三角大 陆海岸线长近千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港、 宁波港、舟山港、乍浦港、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江 阴港、南通港等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港口 吞吐量占中国的70%,其中上海港就占35%,同世界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00多个港口有着经济贸易的联系, 是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同时,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 可以流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5亿,粮、棉、 工业产量占中国1/2的长江流域,具有极为广阔发达的腹 地和市场。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的区位 优势,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沿海其他地区相比,具有面向 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有利区位,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组员:刘志伟 贾斌培 徐子龙 组员 彭文文 李政 孙慧敏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 长三角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长三角地理位置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工业分布
• 长三角的形成与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六带” 上海定位中心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
• 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分布分析
• • • 通过对综合中心度分析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 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无锡、宁波、杭 州、苏州;第三层:舟山、绍兴、镇江、嘉兴、南京、湖 州;第四层:扬州、常州、泰州、南通。 第三层的城市中镇江、绍兴区位条件不好,舟山、湖州交 通不便,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镇江、绍兴、湖州)或特 色产业(舟山、渔业)。 南京虽既是省会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易延承 传统观念或传统文化比较强,接受新鲜文化比较慢;另一 方面产业扩散分为等级扩散和迁移扩散,南京交通虽然较 好,但是离上海较远,接受上海产业转移较慢,等级扩散 现象不明显,因此需加强沪宁间的道路建设或自身的跳跃 式发展,使其成为承接东部引领西部的重要城市。 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00 公里处,上海 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0 公里处。这两个地 方大致是目前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 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因此杭州、南京不及苏、 锡那样发达,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 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上海、南京的经济 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 协调。
长三角城市群
简称16+7
“长三角城市群”是指上海、
江苏、浙江三省中,沿长江 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 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 州、南京、南通、镇江、泰 州、杭州、嘉兴、宁波、绍 兴、舟山、湖州、台州等15 15个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 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 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约8000万。在2008年《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 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 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 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一市” 全境。2010年三月底温州、 盐城、连云港、芜湖、马鞍 山、合肥、铜陵七个城市正 式加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③广泛的内外联系 广泛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历史悠久,客商、华侨遍布 世界各地,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 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同时还承担着国内市场大 部分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的供应任务,是中国最 大的商业贸易区和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改革开 放以来,尤其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以来,市 场经济日趋活跃,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扩大 出口及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港口众多,海陆空交通运输方便,全方位对外开 放,长三角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④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 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水路、铁 路、公路、航空、管道现代化运 输方式,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枢 纽,南京、杭州为次级枢纽,以 铁路运输和江河运输为主干道的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建成 的宁汉光纤电缆、宁沪杭微波干 线,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合、 实施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发达的交通网络,使长三角成为 国内外资金流、人才流、商品流、 信息流、技术流的交汇之地,成 为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企业理想 的投资场所,成为推进长三角都 市圈崛起的巨大动力。
• •

长三角15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 • 15个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上海市,其人口和土地面积 仅占长三角地区17.6%和6.3%,但各项 主要指标都居首位。2002年,上海市完 成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15个城市合计的 28% 、54%和44%,实现的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在15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层次为苏州、杭州、无锡、宁波、 南京5市,整体实力处于上游。2002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000元以上。 第三层次包括绍兴、南通、常州、嘉兴 4市,实力相对较为薄弱,各项主要指 标均处于中游水平。2002年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11000~22000元之间。 第四层次有镇江、扬州、泰州、湖州、 舟山5市,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高、 经济实力弱,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0000~21000元之间。
长 三 角 的 地 理 位 置 与 范 围
长江三角洲世界位置
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区域
长三角地理位置
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的 地方,是由于河水所含的泥 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 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它是 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 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 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 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 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 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 约5万平方千米。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⑥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 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 制度决定着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决策结 构、信息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有效的制度安排, 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资源开发、资本积累和技 术创新的功效。沪、苏、浙在体制创新方面各 具特色和优势,三者的互补式互动推动着长江 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体制创新的进 程。无论是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 制、投融资体制,还是财政税收制度、住房制 度、医疗制度等改革,长三角一直走在中国前 列,通过追求先发效应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大大增强。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⑤较强的城市间聚合力 较强的城市间聚合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间已经形 成较强的聚合力,表现在:区域内经 济关系形成互补和相互依赖性需求; 上海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增大;体制创新有摆脱行政区划和自 然条件限制而相互交融的倾向;城市 与城市郊区,包括远郊区间正在出 现新型的整合关系;区域内交通的改 善和新型交通体系出现,对能源供 给配置、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环境 治理等产生了一体化要求,产生了 广泛的区域协调需求。
江、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
• • 2001和2002年间,江、浙、沪三省市国内生产总 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和8%),保持两 位数增长率。 从产业结构来看,江、浙比较近似,其中第二产 业比重最大,上海则第三产业比重最高,2002年 已领先于第二产业3.6个百分点(上海作为直辖市, 在这方面与江、浙两省不具可比性);就三次产 业增长速度而言,上海第二产业增幅最大,但除 2001年第二产业外,近两年来三次产业各自的增 长速度大多不及江、浙。 2002年,三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上年有所 提高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上海作为直辖市, 总量不能与江、浙两省相比。从其占GDP比重来 衡量,上海与浙江不相伯仲,二者比江苏高出许 多。但增长速度上海不及江、浙两省。 从经济开放度来看,上海出口总额虽与江苏存在 着差距,但业已超过浙江;从三者出口依存度 (即出口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比较,上海又远 高于江、浙。但从动态来看,近两年上海出口增 长速度则低于江、浙
长三角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 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 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 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 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 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 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 通航。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 综合运输网。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 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 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 •

江、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潜力
• 在资本投入方面,相同经济规模下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全社会固定 资产总额占GDP比重)浙江最高,上 海次之,江苏最低。但从投入的增幅 来看,则上海最低。 上海接受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 绝对数量超过浙江,占总人口比重更 要高于江、浙近3倍。 江、浙、沪在全国均居较为领先地位, 其中上海最高,排全国第二。除在科 研物质条件方面落后于江苏一个名次 外,均领先于江、浙。
长江入海口 上海港
芦潮港 东海
嘉兴湾 杭州湾 北仑港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②雄厚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20多年的飞速发展,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 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长三角区域规划“一核 六带”,上海定位中心城市,各城市依托上海己形成了经 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体,区内城市工业技 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配套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人口 密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均处于中国领 先地位,且大多数城市具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其中汽车、钢铁、石化、信息等一系列产品以及提供的金 融、保险、商贸、航运、电信等服务在中国都占有重要地 位。

长三角的发展

一核六带
“一核六带” 以上海是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 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 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 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上海集聚和组织引导 能力,以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 重点发展区域 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 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 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 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 州的萧山等


总结: 总结:
长三角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长三角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经 济互补关系, 济互补关系,是这些区域分布城市成为了 一个有机整体。 一个有机整体。 目前长三角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目前长三角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经济总量规模最大、 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 济板块。 济板块。
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江、浙、沪三省市社会经济 发展态势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涉及面 较广,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衡量, 包括它的规模、效益、结构水平以 及发展潜力等。在实际评价中,则 可从两个侧面运用多个指标来进行 全面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及活力; 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其中,经济发 展水平及活力可借用经济总量、产 业结构、社会消费水平、经济开放 程度等指标来加以描述和评价;社 会经济发展潜力则可用资本投入、 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等指标来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