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构建研究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7期摘要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由微观到宏观层次的“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的多元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态势。
在参照多元融合中涉及的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及教育链“四链”衔接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借鉴协同共生及“三螺旋”理论,通过引进政府作为参与主体以及政策链为保障机制,提出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共生模式。
分别从组织模式的共生理论视角、耦合理论视角、系统要素视角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诠释,并总结出该模式的五种运行形态:单螺旋组织内连续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点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间歇共生模式、双螺旋组织内外连续共生模式与三螺旋组织内外一体化共生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五链”融合;协同共生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7-0064-06我国一直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以下或简称“双创”)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
在“思创融合”及“专创融合”方面,国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2];在“科创融合”方面,国家要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3];在“产教融合”方面,国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4]。
总之,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双创教育逐渐呈现由微观到宏观、多元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态势。
高职院校“三平台、四对接、五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平台、四对接、五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作者:付婕来源:《卷宗》2017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各高校纷纷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索,但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不够,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不高,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以“草根创业”为主,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较少,重视精英化、缺乏大众化教育。
本文通过搭建“课堂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投资融资平台”三平台、开展“政策对接、需求对接、服务对接、竞赛对接”四对接、深化“培养目标—课程—师资—项目—实践”五融合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有效解决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突出问题。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6-GX-068,项目负责人:莫绍强)、规划项目“高职…众创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GX-068,项目负责人:彭海深)阶段性成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教育部要求在普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各高校纷纷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索,但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不够,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不高,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以“草根创业”为主,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较少,重视精英化、缺乏大众化教育。
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协作不紧密,未有效整合资源,创业学生对资源利用率不高;学校在创业学生项目培育过程中,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成功率低。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模式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引言民办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首先是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与岗位需求,校企联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统筹,促进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完善。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企业、学校、科研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储备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方案构建,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应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体系。
首先,应以产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其次,要完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两方面入手,保证课程预期学习效果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达成。
同时,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增设特色鲜明的核心课,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尽快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
127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李 妍 范文雯西安航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摘 要: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研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路径,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分析了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从师资力量、硬件条件配套、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论述了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研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在于价值引领,强化创新创业思维与认识,以创新竞赛为牵引,利用行业资源,形成基于创新创业项目“全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竞赛;“全周期”人才培养模式作者简介:李妍,工学硕士,助理工程师;范文雯,工学博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安航空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西安航空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金”(编号:2019KY11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2019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的发言也指出[1]:“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成为大学生绽放自己、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可见,当前乃至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型大学旨在为行业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由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应用型大学在师资力量、硬件配套、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学生生源等诸多方面存在短板[3],其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仍有待提高。
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期解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困境。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与创业教育研究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1), 189-195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ceshttps:///10.12677/ces.2021.91029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与创业教育研究张倩*,左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0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16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24日摘要三螺旋理论强调高校、产业和政府通过螺旋递进实现组织功能交叉与动态融合,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模式提供了理论视角。
针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政策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难以共享、培养模式单一僵化、有效联动机制缺乏等问题,以需求为导向,探寻高校、政府及产业的功能定位,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平衡政府政策和市场调节两手段,强化核心动力协同机理;强化以高校为主导、以政府为支撑、以产业为载体的三维主体通力合作,完善创业生态系统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协同育人的整体性发展。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协同培养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Innovative Talents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riple Helix Theory”Qian Zhang*, Wei ZuoSchool of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Dec. 4th, 2020; accepted: Feb. 16th, 2021; published: Feb. 24th, 2021*通讯作者。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梁朋a ,郭玲b ,付博文a ,李秋雨a(沈阳工业大学a.经济学院;b.党委组织部,辽宁沈阳110870)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同时指出要全方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构建了学分课程、学科竞赛、学术会议和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性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进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位一体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4)02-0104-06收稿日期:2023-12-18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通〔2022〕166号)作者简介:梁朋(1983-),男,辽宁盘锦人,副教授,硕士。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4.02.016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而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深化改革,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应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存在问题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
1947年哈佛商学院正式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
进入大工业时代,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社会经济低迷,美国政府开始鼓励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作者:蒋菲郭淼磊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23年第05期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发力点。
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建设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链”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为关键,加强各链条上行为主体的理念协同、治理优化、需求联动,将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四链”各行为主体发展理念不同步,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共构原动力;“四链”各行为主体间治理体系不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共构机制不健全;“四链”各行为主体间发展需求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联动对接不紧密。
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加强发展需求对接、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应性,优化政策“补链”环境、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建设,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5-0076-09收稿日期:2023-04-06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与推进机制研究”(19ZDB002)。
作者简介:蒋菲(1975-),女,湖南永州人,教育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郭淼磊,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长沙,410114。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1]。
高职院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司圆圆,唐海尧,刘和平(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广东阳江529500)[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基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三阶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创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2018年度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项目“食环系生化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8yzjg01);2019年度广东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登计划”(2019pdjh123);2020年度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菌卫士”(CX-CY202001)[作者简介]司圆圆(1983—),女,河南襄城人,博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环境专业教学研究;唐海尧(1986—),男,湖南永州人,硕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高职食品专业教学研究;刘和平(1976—),男,湖南衡阳人,博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3-0185-04[收稿日期]2020-09-25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的精神[1,2],到2020年建立健全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多元协同”培养新机制
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多元协同”培养新机制摘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要高质量实现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培养,但目前在中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完善,政府、高校、行业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尚未形成合力,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上,仍存在着脱节现象。
本研究基于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多元协同” 培养新机制,以期达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创新创业多元协同培养机制1前言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社会工程,要高质量实现这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协同培养,因此,探索基于“多元协同育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回顾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发现,国外研究理论研究早且深入,国外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日等国对于校企协同教育体系的认识与发展虽有不同,但都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实际和特点的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模式,可为我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国内研究多偏向于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引导和机制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
但在如何实现协同育人、以及协同育人机制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等方面,现有的研究也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现有研究多着重于校企合作上的协同育人机制,关于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基于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作进一步的探讨,结合当下国情,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以解决当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流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流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滕智源;杨倩
【期刊名称】《产业创新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科融合型”“全域辐射型”“分层递进型”等几种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构。
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产生的水平价值流动、垂直价值流动和时间价值流动等几种现象进行科学解析,创新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流动”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遵循学生价值内流动、社会价值外流动、时间价值自流动等多方面因素的规律,合理有效地重构或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激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流动性。
【总页数】3页(P178-180)
【作者】滕智源;杨倩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省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
3.应用型
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4.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构建与运行
高等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国内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日益重视。
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业人才同样是重大历史使命。
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12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共同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1],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规划,它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创造了新的契机。
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开放式、创新性的学科门类[2],其主体涉及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其要素包括人才、资本、信息、技术与文化等,因此,迫切需要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创业教育,构建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创业教育系统,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机制与新模式的改革,全面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的环境氛围,培养更多更优质的创业人才。
一、协同育人理念与创业教育系统的契合协同育人基于协同论而提出,是指通过科教协同、校内协同、学校与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协同,努力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3],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特征。
将协同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仅能提升教育的价值功效,并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涉及学校和社会(校外)两大领域。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资源要素是课程、经费、平台和文化;社会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资源要素是政策、市场、资金和信息。
由此,协同育人理念与创业教育多主体、开放性特征相契合。
高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通过校内外各类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育人和创业要素的有效汇聚,突破各主体间壁垒,释放各创业教育要素活力,从而构建和改善创业人才培养的环境和平台,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I G I T C W 经验280DIGITCW2021.021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全球已经进入了由信息产业、新科技技术推动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当前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对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多向交流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界限、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将成为大学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的引领和示范。
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及繁荣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术研究创造重大创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纵观近百年来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中,近50%的项目就是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取得的;我国高校和地方政府组织举办的竞赛获奖者也大都是聚焦前瞻性基础问题或者引领性科技问题,产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对流和方法碰撞,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顺势而为,运用多学科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去创造性地设计参赛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去制作和完成参赛项目。
教育部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过程中,要求高校在保持传统学科发展基础上,以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为追求,充实、更新、发展和完善创新的理念和模式,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多学科资源的紧密结合,从而支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戴惠丽,禹谢华,郑丽丽,刘小莉(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摘要:在新经济背景下,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推动和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探索如何基于学科交叉融合有效地在相关学科领域之间完成从基本交叉到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实践路径,以期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推进“六个结合”深入实施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
推进“六个结合”深入实施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摘要:上海理工大学注重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积极倡导并推进机会型创业教育,通过近十年来的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的创业教育改革注重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相结合,与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相结合,与各类竞赛和基金运作相结合,与“创业班”改革实践相结合,通过“六个结合”,探索实施了一种个性化、创新型、国际化、系统化、实战型、引领型的创业教育,走出了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地方重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改革;创业教育体系;创业班近十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并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有效载体。
多年的改革实践使得创业教育已在学校全体师生中深入人心,目前已集成了学校“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三大亮点,创业教育已成为学校不断涌现改革成果的源泉。
由于改革成效明显,学校申报的“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还获得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创业教育上海理工大学在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破除划一的课程设置,全面实施了“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增加选择、弘扬个性,激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战略。
在学校新一轮的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个性化问题和评价的多元化问题”是创业教育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两道难题。
学校个性化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如下举措加以实现:第一,突出创业教育的专业性。
倡导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有利于弥补学生掌握社会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创业劣势,有利于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几率的最大化,使创业与学业相得益彰。
不同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其有效形式是不一样的,学校提倡各学院根据所在学科专业特点,探索自己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形式。
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
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助推器,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等,并指出创业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强烈的创业意识,科学的创业精神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例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专业教师队伍与实践教师队伍相融合等。
[关键词]六个融合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以此为导向,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1.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助推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当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经济的升级,为新时期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营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学生所具有的专业优势、较高的个人素养,将为他们在创业道路的选择上提供参考依据,协助他们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方向。
同时,大学生创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青年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的需求,并有助于激发创新热情。
2.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近年来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美债务危机日益凸显,导致世界经济复苏难见起色,全球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问题成为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难题。
在我国,高校扩招、门槛降低,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大幅下降,高等教育已从传统上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人才市场的供大于需,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并极有可能在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效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地方性本科院校“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019年第09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的幻灯片替代了黑板,将教学大纲、教案等内容进行了信息化,上传到各种教学平台中,并没有深刻地改变其教学方式及内容。
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部分教师认为幻灯片减少了其工作量,使得其讲授变得更加地简单,甚至出现了““教师离开幻灯片就无法上课的现象”。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深入。
3提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对策分析3.1创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理念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是信息技术能否与教学融合的关键。
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引入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对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引入更多的企业专职人员进入高校,同时输送更多地教师进入企业,拓展教师的视野,增加其在企业的实践,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
同时,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推动校校联动,加强各高职院校的交流,将信息技术应用程度高、效果好的高校经验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及价值,这会进一步推动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内容。
3.2进一步地提升教师及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素养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使用效果,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地为教师创造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通过委派教师到其他先进高校学习、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引入企业到校园为教师授课等方式,提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要通过部分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在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引入各种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化在日常办公、师生交流等方面的应用,创造更多地机会让师生共同应用。
3.3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信息技术的变化,构建符合各自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无论是高校的信息化体系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评价及考核方式都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
信息化教学体系是基于传统的教学体系,并且在原有的体系中不断地融合,使用整体的教学体系逐步替代原来的模式,从而使得高校内部逐步适应。
通过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进一步规范原有的教学资源,确保信息的有效性、传递地快捷性。
产教科融合、育训融通、专创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产教科融合、育训融通、专创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产教科融合、育训融通、专创相融是当前人才培养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
产教科融合注重学校与行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育训融通强调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将学术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专创相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三种融合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对这三种融合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重要性和意义,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 概述:介绍产教科融合、育训融通、专创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 文章结构:说明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每个部分的主题。
- 目的:阐明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产教科融合、育训融通、专创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
2. 正文部分:- 产教科融合:介绍产业、教育和科技的融合路径和方式,探讨如何促进产教科三方合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 育训融通:探讨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如何相互融合,实现学习和实践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 专创相融:阐述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3. 结论部分:- 总结产教科融合的重要性:归纳产教科融合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 探讨育训融通的意义:总结育训融通所带来的教育培训融合发展模式的优势和意义,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和互相促进。
- 强调专创相融的必要性:强调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专业学习和创新训练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创新发展水平。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冯爽李凌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09期[摘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实践环节存在诸多不足,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不强。
然后阐述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用系统化的观点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最后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依托于学校自身的教学实践子平台,构建依托于科技竞赛和科研课题的科技实践子平台,构建依托于良好环境氛围的科技信息交流子平台。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作者简介]冯爽(1982- ),女,辽宁金县人,河北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
(河北石家庄 050018)李凌(1978-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北方学院,副教授,硕士。
(河北张家口 075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建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H171054)[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8-0046-03一、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实践环节存在诸多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涉及面较广。
创新创业教育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实践环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条件较差的高校受资金少、场地小和实习基地难找等条件限制,往往通过聘请企业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与企业合作。
这种方式缺乏真实场景,实践性不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虽然建设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但由于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投融资环境较差等原因,导致基地设施条件得不到持续有效改善。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①张晓芬1,史宪睿2(1.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2.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摘要: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
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内外协同;创新创业人才;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3-0047-05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其关键是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先进知识,拥有钻研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素质的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主体如何加强合作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达成“校内、校外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工科、商科相结合,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
一、“内外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一)“内外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有效提升育人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已经到了内涵提升的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应引起足够重视。
但仍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表面文章,创新创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培养主体模糊。
有的学校将其放到管理或者经济学科,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列入选修课程中;有的高校由辅导员、团委或招生就业处来培养,通过讲座、培训完成,教学体系没有实质性改变;有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大创中心,也单独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但是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机制。
这些做法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六创并举”创业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研究
随着 2 0 0 8 年 4月教育部颁 发 《 关 于大力推进 高等 学校 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 自主创业工作 的意见》 ,2 0 1 2年 4月
《 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 质量 的若干 意见 》等文 件明 确指 出 “ 在高校开展创新 创业 教育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
才培养全过程 ” 。在高 校中推进 大学生创业 教育逐步 纳入正 常化轨道 。高校在适应新形势 下由 “ 就业人才 ”培养向 “ 创 业人才 ”培养转变是今后 人才培养 的一种走 向。 到 目前为止 ,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实施学历加创业教育的 高校并不多 ,还没 有形 成成 熟的创 业 型人才 培养模 式 和方 案 。鉴于此 ,本文提出 以 “ 创业 意念 激发 、创业 知识传授 、 创业能力开发 、创业精神锤炼、创业操作准备与创业实战孵
( 2 )创业知识传授
我们认为 ,创业型高端人才 的内涵定义主要突出两个 概 念 :一个是 “ 创业 型” ,另 一个是 “ 高端 ” 。“ 创业型 ”是 指 培养具有创新立业 、敢做敢 为、综合能力 较强 的类 型人群 , “ 高端”是指相对于低端的最高层次 。“ 创业型高端人 才”的
—
6 )的研究成果。
2 O 1 3 . 4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胡 晓林 :“ 六创 并举 ”创 业型 高端人 才培养 的研 究 )
此 ,创 业教育课程设置应该 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 、创业教育 核 心课 程和创业实战课程等三个模块构成 ,课程 主要包 括创
7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6
201 3. 4
J o u r n N o f J i u j i a n g V o c a t i o n M& T e c h n i c  ̄C o H e g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
式培养模式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助推器,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等,并指出创业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强烈的创业意识,科学的创业精神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例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专业教师队伍与实践教师队伍相融合等。
[关键词]六个融合创业型人才交互式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彭建章(1981- ),男,广东河源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华北电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路晓兰(1981- ),女,河北沧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赵文峰(1980- ),男,河北沧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长城计划“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构建模式研究”、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行业
特色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99-02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以此为导向,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1.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助推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当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经济的升级,为新时期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营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大学生所具有的专业优势、较高的个人素养,将为他们在创业道路的选择上提供参考依据,协助他们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方向。
同时,大学生创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青年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的需求,并有助于激发创新热情。
2.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近年来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美债务危机日益凸显,导致世界经济复苏难见起色,全球就业市场低迷,就
业问题成为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难题。
在我国,高校扩招、门槛降低,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大幅下降,高等教育已从传统上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人才市场的供大于需,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并极有可能在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效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3.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创业行列涌入了一大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鲜血液。
中国高教创业教育学会在2011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新人数达到10.9万,然而仅3%创业成功,与美国20%的成功率相差近7倍。
创业创新人才的严重匮乏,这方面很难与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才需求结构调整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得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二、高校创业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1.强烈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起着支配作用,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源动力。
培养强烈的创业意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就应紧紧围绕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打破常
规、不拘一格的革新思想,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不息、修身治国的宏伟志向。
2.科学的创业精神。
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间充满了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甚至是生命风险。
科学的创业精神要求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学生敢于发散思维、迈向新领域。
因此,高校创新教育应切实将创新求实、顾全大局、谦虚谨慎、励精图治等优秀思想灌输到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中。
3.出色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以智力为核心,是指具有创造特性、综合性的、能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
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经营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专业素养、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战略规划和决策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将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4.顽强的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心理品质主要指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创业者心理、行为起到调节作用的思想特质。
创业过程是一个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
创业如同其他职业发展道路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低谷,这就要求创业者始终保持着矢志不移的信念以及百折不挠的意志。
三、“基于六个融合”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首先,创业课程的优化必须兼顾各个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此外,由于创业课程的开放性,课程形式不拘一格,最佳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摸索。
在综合性的课堂设置上可以采用请著名企业家开设讲座;在课堂中融入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知识的普及等。
并与企业联合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校选拔人才,实施精英教育,着力培养具备企业家特质的创业型人才。
实践课堂的开展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活动的大小、时间、难易程度等进行不同的分工,确立不同的阶段。
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师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增加知识的灌输量,并懂得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打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才能。
另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以及自学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以及创业行动力,开拓创业思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去实践,积极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主动向周边环境获取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