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发挥文科专业学生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实现意识觉醒、导师引领、团队培育、社会孵化、反馈课堂一体化发展。
标签: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报告指出:创新创业良好局面的形成“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创新创业文化。新的形势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文科专业应该回应社会关切,有所作为。
一、文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采纳了学者柯林·博尔的“三张教育通行证”的思想观点,明确指出“学术性教育” “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其中,创新创业教育源于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国,而后风靡全球,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热点。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诸如开设创业雏鹰班、举办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在发展过程中,工科专业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无论是实验环境、实践基地建设还是校企结合等方面都较易开展,因此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文科专业理论性强、实践少,存在许多困难[1]。此外,理工科专业与社会产业和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也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注点,相比而言对文科专业学生关注不足,因此文科专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杯”两项创新创业赛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视角。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一所高校及其所在地人民政府承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权威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校园学术科技文化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堪称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与清华大学再次联合发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使之与“大挑”一起成为中国大学校园学术科技创新的龙头活动,并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办的公司[2]。
笔者通过对两项赛事的获奖情况分析、比较可见:“挑战杯”系列竞赛举办规模愈来愈大,覆盖面越来越广,总获奖作品呈递增趋势,但文科类获奖作品数量并没有较大增加,文科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中处于弱势。
二、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不少文科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方面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局限于获得学校相应学分及参加评奖评优的层面,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许多文科专业学生的视野,难以真正树立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文科专业学生所学理论性较强,技术操作性课程较少,在专业教学中缺乏创业教育的渗透,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3]。此外,有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存在想法,但普遍自信心不足,有时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指导,导致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
现有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较以往多样化,但很多高校没有开展专门针对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文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为碎片化的专题讲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远离了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
(三)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资源匮乏
当前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缺乏专项基金、孵化基地、本土化的优质教材以及经验丰富的师资等问题。师资是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广博的理论知识,但目前我國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大多缺乏实践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
(四)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虽然明确了培养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多数高校仍然以书本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凭借单一的课堂完成课业学习[1],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三、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所以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这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
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4]。因此,如何发挥文科专业学生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路径选择而言,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即意识觉醒、导师引领、团队培育、社会孵化、反馈課堂一体化发展。
(一)意识觉醒: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外部推力,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走向成功的基本保障[5]。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社团、新媒体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邀请创业成功者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消除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误解,鼓励文科专业学生与理工科专业学生合作,优势互补。最后,建立一套鼓励文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如学分认定、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二)导师引领: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关键要素。第一,高校应当加大文科专业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加快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支持教师挂职锻炼;第二,积极整合校友资源、社会资源,聘请各个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并为专职教师进行短期企业实践和企业任职搭建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6]。第三,教师应当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实践,针对文科专业特点,开展与理工科专业不同的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团队培育: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创新创业学生队伍的培育应该跨年级、跨专业进行,同时考虑男女比例,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不同特长学生的能力,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学生之间普及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持续发展。
(四)社会孵化: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应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建立一批针对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倡导学生积极深入企业、公司等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公司的运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