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校企协同、分层递进、全程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年第1期总第130期HUAGONG ZHIYE JISHU JIAOYU【第五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院校探索“校企协同、分层递进、全程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张炳烛张志华苗雷(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6)摘要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校企协同、分层递进、全程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建设了“五区一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智汇”众创空间,把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按照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全覆盖、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兴趣化、创业模拟实践针对化、真实项目运营个性化工作思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炳烛,男,博士,教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环保型精细化学品。
张志华,男,硕士,教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化学工艺。
苗雷,男,工程硕士,讲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
1引言2014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
”[11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创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析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构建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
创新理论是由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的,他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教育领域,创新理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则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人才培养理论则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创新理论、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
这些理论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这些理论也为我们深入研究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经验,能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Business and Trade Talent商贸人才1802016年8月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①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史振宇 陈宏威摘 要: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应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平台,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平台等,从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F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8(b)-180-02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创新性、创造性和创业性为基本内涵,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念知识的培养,而且是创新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依赖于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依赖于实践锻炼,构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创新创业教育及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得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1 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目前,仍有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专业”视阈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创新创业+专业”视阈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育体制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当前,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构建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结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认可。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创新创业+专业"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以期为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相关理论和案例,探讨如何构建能够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促进人才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竞争力的增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建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创新创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型,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人才需求和市场挑战。
研究关键问题和挑战,探索解决之道,提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与建议,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性,为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旨在总结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潜力和优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领域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而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而提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应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案例,探讨其研究与实践经验,为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案例分析:瑞典隆德大学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隆德大学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实际的项目和案例学习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生被要求主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中国清华大学的课程综合改革清华大学通过综合改革课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该大学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突出基础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关注素质教育。
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多领域、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在课程设计方面,清华大学引入了开放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课程,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清华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企业导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案例分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是全球顶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之一,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斯坦福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学院,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竞赛、创业实习和创业项目的支持,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斯坦福大学还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多种培训和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现状分析、国内外比较、关键要素探讨、实践案例分析和优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文章还指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认为,加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的研究将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比较、关键要素、实践案例、优化建议、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总结、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机会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亟需探索与改进。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面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需要研究和完善相应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其现状、比较国内外情况、探讨关键要素、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该教育模式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1. 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与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教育活动。
它旨在通过挑战性项目、跨学科课程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行动力,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和社会需求。
2.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石包括社会认知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例如,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这提示我们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提供合适的榜样和实践机会。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1.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和项目导向学习。
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2. 实践性项目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践操作,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创业项目或实践活动来锻炼创新和创业能力。
这样的实践性项目模式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创业机会。
3. 跨学科融合模式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到创新和创业的实践中。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中获取知识和思维的启发,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与挑战1. 评价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愿和创业成功率。
通过评估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可以判断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情况。
2. 挑战与问题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挑战和问题。
其中包括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的挑战、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融合问题等。
“双高计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的转型升级,调整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布局,增强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提高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双创人才培养能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性人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规模,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社会发展环境对接。
不断调整高校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打造高素质的师资教学团队,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创新创业理论指导平台,完善现有的思想教育体系,在高校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宣传环境。
1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模型构建1.1 金字塔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模型金字塔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的构建,在金字塔的顶层将人才能力作为核心,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关注人才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态度,能够自主寻求和把握住创业就业的机会,勇于承担在创新创业中面临的风险问题,自主进行风险预防与风险计算。
金字塔的第二层为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只有认可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动机,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道路。
1.2 分子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模型分子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金字塔型分析提供有效平台,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保障机制的构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指导,优化现有的软件教学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的硬件管理制度,创新系统评价机制,对学生当前的创新创业能力做出综合评价。
图1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1 促进现代化双创教育改革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融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现代化教育理论,建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指导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通过素质教育和理论指导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魅力教育,校企定期联合设计职业礼仪大赛,对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行考核。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阶段,也需要拥有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基础知识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和思路。
基础知识教育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接受一定的基础知识教育。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拥有相关专业领域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但是,这一环节是否过于强调理性思考和知识输入,而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了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初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可以在以下几点:1.鼓励新颖思想,尊重创新思维。
在基础知识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当然,新颖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碰撞和匠心独运,而是需要通过对问题深刻的理性思考之后才能得出的。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反复推敲,在灵感和理性的双重驱动下,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新颖思想。
2.知识跨学科整合。
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逐渐转变为知识在跨学科领域中的综合、挖掘和整合。
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校方也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降低门槛,课程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实际,更加强调跨学科的整合。
实践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大的特点是实战经验的积累。
高校教育的实践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
然而,在过去,实践基地的建设走向了“洋务派”的路线,注重工具性、技术性和熟悉度。
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重点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的实践基地。
不同的实践基地会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
在高校教育中,实践基地也应是多元化的,涉及到不同的应用领域,从而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这样做的益处在于,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跨界思维,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2.实用型的实践基地。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为例
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1月DOI:10.19392/ki.1671-7341.202102064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为例谢志强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驱动下,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特色,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探索研究了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并分析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国家出台系列扶持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各职业院校在国家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下,逐步投入到探索建立与学校自身特色相关的创业教育体系中来⑴。
在此背景下,信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借此建立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中,信息学院专业团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同时聘请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学院各专业能够合理的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成了专业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探索出各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以二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专业为例,说明该专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表开课学期课程名称学分学时第1学期创新创业讲座110第2学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础232第3学期专创融合自主学习课程236第4学期顶岗实习(自主创业)13390二、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了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信息学院于2013年成立 “项目教学中心”,该中心在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和信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依托“项目教学中心”和信息学院团委,搭建校内实训基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导师学长制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信息学院创客协会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一、研究背景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界公认的新世纪教育目标,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未来发展保障的高度,并成为当今世界教育业发展的总趋势。
从我国教育资源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步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大幅度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重要决策。
这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规模获得了空前的扩大,高等教育的各项重大改革均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逐步得到深入。
但是,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道路上还存在着众多瓶颈。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日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众多高校不约而同的目标,但受到传统思想束缚以及不健全的激励创新培养制度的制约,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二、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比较及启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国外在创新素质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其明显的特色,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教学方式与教育特色国外大学崇尚个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和诱导。
相比而言,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入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
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
(二)以学生为中心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以人为本。
我国的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强调专才培养,而忽视通识教育。
学生很少了解其他专业的知识,视野窄,学科知识孤立,学科界限明显,横向知识尤为欠缺。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国际化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是其成功的基石。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怎样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高职教育相结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对高职教育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探讨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进一步探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索,总结结论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深入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助力。
1.3 研究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种融合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研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拓展教育思路,提升教育质量,更有助于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新教育模式: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人才的摇篮,高校教育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和实践?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1.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
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
1. 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高校可以通过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提供一系列创新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浅析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摘要: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高校教师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以主动适应现代大学生渴望创新创业的要求,自教育部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各高校已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师培养模式,增强了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训练,提升了高校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企业和教师三方协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的重要环节摘要: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端人才。
高校教师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启蒙者,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指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精神和技能上的支持。
关键词:高校教师;创新创业;问题;对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通常由高校教师进行指导与传授,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战略要求,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是否能够承担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高校教师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以主动适应现代大学生渴望创新创业的要求。
1 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创新创业意识淡薄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高等院校,具有创新创业经验或者来自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寥寥无几,很显然,这样的师资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渴求。
具不完全统计,有过创新创业锻炼或者有过做工程经验的高校教师占比不超过10%,比例严重失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通常都要具有博士学位,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且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教育出来的高端人才,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锻炼机会,从而导致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先天不足。
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大学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学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本文将探讨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
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他们为社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情感和责任感。
再者,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创造价值和寻找就业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社会效益,使高等教育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施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高校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科教育也需要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也要贴近实际,提供实用的创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最后,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通过实施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能力为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
其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增强,他们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
对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思考[摘要]教学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在目标定位上体现服务区域的目标定位、服务形式的目标定位、培养类型的目标定位。
在能力素质培养上要求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心理品质,在培养对策上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继承发挥学科特色为基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完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为途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一、教学型高校的释义及其基本特征教学型高校是当前我国高校类别的一种。
我国很多教育专家根据办学条件层次、高校学科设置的特征、学生培养的质量、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校科研学术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因素将我国普通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高校三类。
基于以上分类,大学的基本使命包括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
当然也有不同侧重:研究型大学主要以科研为主;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兼顾研究使命的同时,关注教学工作;教学型高校则以教学为核心使命,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兼顾科学研究,但研究层次和方向以应用为主。
当前对于教学型高校含义的认识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教学型高校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全日制高校,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
也有学者认为:教学型高校就是以培养本、专科学生为主,以向受教育者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为己任,以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造就社会公民为目的的专门院校。
笔者认为,教学型普通高校是以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应用为中心,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为目标,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少量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中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与其他类型大学相比,教学型高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本科教学为工作重心;社会适应性强;重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研究生的人数在学校学生总数中所占比重较低;有相互支撑的学科群建设并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学校中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与经费投入较少;区域化、地方性特点明显等。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摘要: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求。
同时,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突破口,对推动“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双创”教育重在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文章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就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的做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自上而下,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意识,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增强创新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将其落实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
要想切实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整体规划,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从制度层面上大力气推行。
因此,需要成立由职业院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团队,负责全面领导院校的“双创”教育工作,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协调、服务、监督、汇总和考核工作,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
从学院至教学二级部门,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评价考核、资金预算等问题进行职责分工、协调落实,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格局。
三、交叉融合,系统化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开展系统双创教育的必然途径。
因此,要结合不同专业特性,有针对性地构建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面向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全覆盖、分层次、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研究摘?要: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个性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社会亟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因而也呼唤教师具有独特魅力的创新性教学能力,能针对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可以通过虚心请教、参与团队、自主学习、参加培训、加强沟通、开展教研等途径进行。
关键词:教学能力;创新;培养;途径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表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并且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方式来体现。
教学能力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理念支配下,在掌握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包含教学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相辅相成的本质要素。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现代教育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呼唤教师具有独特魅力的创新性教学能力,能针对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优势与潜力,做到既能教又会教更爱教。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应有的教学能力
1.教学的认识能力
教学认识能力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思想、理论与规律的认识。
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对其教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学无术或少学乏术绝对难以成为好教师。
因此,教师除了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科研水平之外,还要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技能的培养,使自己努力成为所属领域中学有所成并仍十分活跃的学者、科学家、工程专家或艺术家。
2.教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的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主要包括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能力、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能力、恰当选择或创造教学方法的能力、熟练教学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流畅通达、富于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教学的研究能力
教学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有它自身的性质和规律。
教师要不断认真地学习,更要能在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磨炼、研究、总结、升华,达到理论的高度。
学者未必是良师,教师的学科专业学术丰厚,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的知识。
失去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注,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造,教学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就难以提高。
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教师的创新性教学
创新教育强调人才的多样化,主张尊重个性,由教育对象的秉性特长、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来决定其最佳的发展方向。
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使其各有所长。
教师还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能力的舞台,留给学生自由想象与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更要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只有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与空间,帮助学生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最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教师提高创新性教学能力的途径
1.积极参与团队,借助平台提高水平
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习、教学、合作或科研团队,教师要积极参与团队的活动,使团队成为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进行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也可以依靠教研室的团队力量,定期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相互听课、举行公开课,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2.虚心请教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一是学习他们热爱教学、心系学生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学习他们为了掌握教学规律而肯投入的精神和善于投入的能力;三是学习他们对教学工作认真实践、精心研究、一丝不苟做事的扎实作风;四是学习他们注重教学创新,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学习他们灵活高超的教学艺术。
3.认真参加培训,他山之石可攻玉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省市或国家会定期举行各种相关的培训、讲座、研讨会或是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培训,教师通过参加培训,能集中学习和了解到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手段与方法;能结识许多学校的同行,利于会后时间相互交流与学习;还能感受到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找出本校与同类学校的差距,最终有利于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4.深入开展教研,深层提升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教学能力,教师除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外,还必须结合教学实际与发展的需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随着当代科学文化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虽然在宏观层面这些问题已有不少研究,但具体到学科专业教学方面,则存在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待去探讨和研究,这正是教师锻炼与提高教学能力很好的舞台。
5.加强自主学习,自觉提高业务素质
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与专业前沿保持同步,使大脑知识储备充足,讲课才能发散学生思维,联想性好,生动有趣。
二要借助互联网、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或专业杂志等资源,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与技术。
三要加强师德建设,确立坚定、的崇高的师德信念,严于律己,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之中。
四要坚持教学反思,对教育思想与实践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与调节。
6.主动加强沟通,注重创新创业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加强沟通,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总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重视,能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人才规划导向,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创设教师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和完善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熊?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2]宋现山.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楼建儿.探索教法改革是时代的要求[n].中国教育报,
200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