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诚信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研究生诚信教育

[摘要]在分析研究生诚信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应选择以强化研究生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以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以加强制度保障,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强化监督作用为路径。

[关键词]诚信研究生诚信教育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门雨颖(1975- ),女,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吉林13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112’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1088)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6-03

诚信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砝码。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诚信品质。但当前,研究生诚信缺失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本文从当前研究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入手,从强化研究生道德自律,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制度设计方面,对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探究,以期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生诚信现状分析

2001年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首次把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来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大学生遵守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研究生群体作为科研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对诚信持有普遍认同的态度,可是具体到日常行为中,却呈现出道德认知和现实行为的相悖。在学术上,不脚踏实地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深入地进行分析思考,而是从互联网或者杂志上,整段摘抄,东拼西凑;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为了某种结论,篡改、伪造实验数据;不诚实地引用他人成果,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对引用、参考文献作“模糊”处理;不遵守学术成果发布要求,为了追求论文的篇数,一稿多投;更有甚者干脆全文照抄,只更换作者姓名,对原文标题和小标题稍作改动就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

在考试上,不进行系统学习,在一些大型考试中,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投机取巧,购买所谓的答案;不坚持上课,不做好复习,在必修学分的考试中,携带相关资料或互相抄袭;更有甚者,铤而走险,雇用他人或代替他人考试。

在求职就业中,不实事求是地填写毕业生推荐表,为了尽量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满足用人单位的优先录用条件,不惜伪造各种等级、奖励证书,篡改成绩单,模糊所学专业、政治面貌等;不信守履行就业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在办理违约时,以各种借口和手

段欺骗、蒙蔽用人单位和学校,以获取空白的就业协议和有利的就业机会。更有甚者,“未雨绸缪”,在刚领取到就业协议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之前,就将空白协议复印多份,“优中选优”,一女多嫁,造成就业资源的浪费和学校信誉的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研究生利用伪造的困难证明,获取困难补助;有些研究生恶意欠费(如学费、住宿费),扰乱财务管理秩序;有些研究生毕业后还贷违约,造成不良信用记录;更有甚者利用导师的信任,在论文格式审查的过程中,在导师审核未通过的情况,伪造导师的签名,蒙蔽过关。

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大部分安装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对重复率达到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不允许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研究生事先花钱到一些非法具有检测功能的网站,将自己的论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超标的内容进行模糊处理;更有甚者,虽然未事先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可为了应对检测系统,对论文中整段摘抄的内容进行删减,恶意炮制合格的检测报告单,而在实际提交的论文中再将删减的内容重新加上,以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要求。

二、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诚信是诚实守信的简称。诚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信念,是道德主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守信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是道德主体在行为实践中的一种表现。诚信就是内诚于心,外显于行,诚

实不欺,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恪守信约,履行诺言。“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伦理规范,是一种交往伦理、契约伦理和未来伦理”。它主要依靠个体的自觉自愿,同时受到义务、契约的约束,体现做人的根本准则,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关系。研究生诚信教育是教育研究生将诚信内化为自我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形成“己任”的过程。对研究生失信的种种表象进行分析表明,导致研究生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化解诚信危机,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塑造诚信品格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把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置于培养的核心位置,对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这种重心的失衡导致了社会、高校和研究生本人都过于关注学术发展而轻视综合素质的均衡提升。高校部分教育者认为,研究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比本科生成熟,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道德修养的引导和教育。部分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学习目的功利化,读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消费或投资”行为,在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的利益目标驱动下,目光短浅,蝇营狗苟,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修养,在获取短期利益的同时,丧失了道德自律。

实质上,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生理和心理都日趋成熟,但由于本硕连读等原因的影响,在校研究生的年龄逐渐呈现低龄化,大多数研究生的社会化并未完

成,社会成熟滞后于心理成熟。理论思维空前活跃,但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认识和思考问题时缺乏全面性。一般情感比较发达,但对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认识不够深刻和丰富。在这个阶段,其价值观、人生观仍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时期更应加强诚信教育的引导,强化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把自己作为认识、设计、约束的对象,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自觉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道德自律就是道德自觉,是道德观念、态度的形成过程,依次分为服从、同化、内化阶段。实质上每个人都循环往复的实践着这三个阶段,而内化阶段是被动变主动,客体变主体的阶段,是态度真正形成和彻底转变的阶段,是保证行为最持久、最稳定的基础。道德的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当这种品质和信念形成之后,个体行为不再依赖于外在规范的约束,而是依靠自我的道德信念的指导。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阶段大都处在诚信内化阶段,这种内化是指研究生不仅真诚的接受、信服和遵守诚信的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的将社会要求的诚信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到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过程。当然这种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螺旋上升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研究生群体要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不断强化自我教育,按照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和要求,以诚信的原则面对和处理问题,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以诚信的气质相互影响和感染,主观能动的对自身修养进行改造和提高,完善自身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