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2月
第22卷第1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ANJIANGNORMALCOLLEGE
Feb.,2001
V01.22NO.1
丰满人性的图景
——评《走向生命的巅峰》
谢丽玲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南长沙410081)
中图分类号:B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1—0123—04
马斯洛是20世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大师,他的著作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不仅在20世纪的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将成为2l世纪心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之,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研究一直成为全世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中国研究马斯洛的著述也颇丰。在20世纪末期,我们有幸又读到了一本对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进行全面评述的新作: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作者彭运石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教授。读完此书,我的首要感觉就是系统、准确、深刻。待我翻到“后记”时,才发现“系统、准确、深刻”原来正是作者想要做的,我想他是做到了。马斯洛不拒绝任何经验,也从不对任何学派关闭门户,他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种学术思潮。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亦是站在一个诠释者的立场,他所要捕捉的是马斯洛文字所发出的思想之“波”。本书作者把马斯洛的著作及一些相关论著都看作是“文本”,与之交流,对其进行阐释——一种无权威感的诠释与描述,因而使人在阅读中并没有产生那种接受的必须性,使这种必须性成为现实的是那种因系统而准确,因准确而深刻的诠释及其所诱发的感悟。
作者的落脚点是深刻的。80年代以来,对马斯洛的生平、著作、思想的介绍和研究颇多,但
斯洛原著的透彻理解和思想的整体把握,积极吸收国内外对马斯洛研究的先进成果,试图将马斯洛心理学思想研究推向深入,其尝试是相当成功的,可以说达到了作者预期的效果。比如,生命
收稿日期:2000—10—26
作者简介:谢丽玲(1960一),女,湖南武冈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从事教育学和编辑学研究。
123
成作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要旨,可谓深得其理论之精髓。再比如,对自我实现的理解,历来存在两种错误倾向,或者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切我行我素,等同于自私利己、自我中心,或者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体现。作者在整体把握马斯洛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对马斯洛后期超个人心理学的拓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自我实现”就意味着生命的生成,意味着“被
面正确理解马斯洛这一传播甚广的概念,消除一些不应有的误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对马斯洛思想根源的挖掘亦是深刻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并不是就马斯洛论马斯洛,就心理学论心理学,而是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上,全方位考察马斯洛心理学的思想渊源,指出马
成奠定的物质基础,马斯洛对战后美国公众普遍经历的价值危机感和精神的裂变的反思,帮助人们认识马斯洛心理学并不是无法理解的空中楼阁,而是在一种肥沃的社会土壤之上生长出来的。同时,作者更进一步指出,要在这块土壤之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心理学,还必须吸取哲学和科学的营养。人本主义凸显了大写的“人”,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幸福、发展都成了被关注的中心。马
自为存在的,人总是具体的,人是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中生成的,这形成了马斯洛的
机体这一最高潜能的制约,如对基本需要、内在良心等的论述以及马斯洛整合心理学发展过程中诸多流派所揭示的片断真理,成为他那一时代心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他的以人性论为特征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不忘指出其思想中的局限性,为人们全面认识马斯洛和马斯洛心理学给予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作者对马斯洛理论新涵义的挖掘亦是深刻的。关于需要动机理论、引流汇聚机制、自我实现等理论,人们可能更多的是从管理学上对其加以研究与应用(马斯洛本人也曾跻身于管理研究)。确实,他的理论对人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如仅此理解,就忽视了其理论中的人性论与内在价值的向度。作者认为,马斯洛心理学的影响不止于管理学,也不会止于心理学领域,作为对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对自身潜能充分实现了的人的一种研究,
文、社会科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从社会生活的需要中来、又力图回到社会生活中
占主导地位的机械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根基,倡导并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作者进一步指出,马斯洛用其整合的方法,弥合了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之间的裂隙,使价值研究立足于人性的科学认识之上,把价值的事实依据定位于人性论,希冀营造一个人性充盈的世界。但124
社会通过文化竞争,选择、强化了符合社会价值的行为,“存在价值”仍然没有取得优先地位,或者说人性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达成一致,我们仍须为此作出努力。这些论述都体现出作者对马斯洛思想理解的全面性,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思想认识上的独创性。
《走向生命的颠峰》一书体系一目了然:以“自我实现”为线索,对马斯洛心理学进行了范畴归
理解就是五层次论。从该著中我们知道,事实上,在“高峰体验”的触动下,马斯洛从其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超个人心理学(号称“第四势力”),并经由缺失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过渡,将自我需要拓展为超越性动机论,从健康型的自我实现者到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需要层次论亦变成了由x理论、Y理论、z理论构成的三层次论。
作者对马斯洛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给予了全面地把握,只不过有些“炸弹”的当量大一些而矣。我们一般只在学习心理学中接触过学习上的“高原现象”,“高原体验”则是我从该著中第一次习得,二者根本是两码事。“高原体验”强调通过意志、理性的作用,是对“高峰体验”的一种调整与补充。尽管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不多,马斯洛也没有在这个概念上延续下去,但它意味着马斯洛心理学将发生某种转向,而且其后来的思想中也映射出了这种转变。作者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转向,从而确保了思想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作者认为马斯洛的每一思想理论亦是系统的。马斯洛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解决问题。他采用的“优良样品”总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圣化”情结,那是一种人性的完美主义。地位、金钱、声望等外在的标准似乎不足以衡量这种完美。“高峰体验”的出现,使得人性丰满成为可能。“高峰体验”是弥补“存在”的终极价值而向“形成”转化的现实。高峰体验虽然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但重要的是这种高峰体验的后效对形成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它是一种内在价值的唤醒与激励,它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可爱与美好,“值得我活在世上”,这是一种深层的对人的世界观,对人生态度的潜移默化。另外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马斯洛在自我实现、内在价值等方面所提出的具体的途径,认为这些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构想与憧憬。马斯洛的思想是深邃的,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一种人、人性的哲学,这种思想的广泛渗透肯定会起到革命性的意义——“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价值的、人际关系的合理的以及历史本身的理论都会起变化,而且教育、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的基本理论也会起变化。”如果我们更紧密地联系起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人学等,
教育的对象是人,《走向生命的巅峰》首先给教育工作者亦或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很深的触动和启迪。
首先谈谈内在价值与教育目的。我觉得教育目的总是外在的。教育学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借鉴理论,这是必然的,亦是合理的,我们不必为教育学将成为别的学科的领地而担心。因为教育学相对来说是属于次级学科,我们不要去争那不属于我们的尊严,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把自己认同的理论转化为教育学理念、教育精神,从而实现真正的内在化,真正成为教育学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