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文章之中国法律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的关系
论礼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
论礼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来自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叙述了与与其密切相关的礼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该法律文化礼与法礼法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所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统称,是从上古时起至清末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上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文化,有着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作为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因素之一,礼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这密切的关系。
法律文化的特征在于与“礼”这一概念的复杂关系,理解法律文化不能孤立地考察法本身,而应从法与礼关系的发展来研究法律文化。
首先,礼在中国古代具有个很高的地位。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由于礼的观念和学说以及礼的精神,礼的原则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生化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宇宙的关系。
礼与中国传统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最传统的概念,中外学者对此没有异议。
礼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基本标志,礼与法的渗透与结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礼也是中华法文化区别于其他法律文化的根本标志。
大而言之,礼是传统社会治国理民的传统大法;小而言之,礼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实现结合,这一现象被称为“礼法结合”现象。
在中国的古代,礼与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它们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样不可分离,它们的关系是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
总之,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可以概括地说是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不断演变关系。
中国的礼与法,在一方面,道德诫训具有法律的威视,这是道德的法律化;而在另一方面,法律规范要行使道德的职责,这是法律的道德化。
礼与法的关系
三、礼与法的关系中国传统法的结构是礼与法的完美结合。
礼与法的结合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夏商西周的“礼治”时代:法作为礼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礼治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教化的作用,而法与刑的锋芒被深藏,在不失威严的情况下副作用得到有效控制。
2.春秋战国至秦的“法治”时代:礼法分离,独任法治。
儒法两家之争,以法家的胜利告终,原本附于礼治的法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时机,但法家之“法”泛指制度,偏重刑罚。
3.汉中期以后礼法融合时期汉儒通过对秦政反省认为过分摒弃“礼”和“德教”,独任严刑峻法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于是汉儒开始了在不排斥“法”独立存在的前提下,重振“礼乐”,建构“礼法结合”的新的传统法体系。
汉代礼法融合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立法以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为指导,二是在司法实践中引经决狱,体现礼所倡导的精神。
自汉时起,礼法融合的进程始终没有停止。
儒家的精神、法家的制度构成中国传统法的主要内容。
4.隋唐时期,法观念定型:礼主法辅,礼在法中,法外有礼自汉时起的礼法融合,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定型于隋唐。
中国正统的法观念的核心理念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王霸并用”,三者合言之便是“礼主法辅”式的结合。
在礼法融合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法向着儒家化、伦理化、道德化发展。
董仲舒的“《春秋》决狱”、西汉后期兴起的以经注律、魏晋南北朝时的引经入律等,为形成“一准乎礼”的《唐律》打下了深厚基础。
我们从《唐律》的注释“疏议”中可以体会到,《唐律》的每一条款的设置都能找到礼的依据。
礼与律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通过对礼与法的结合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礼与法的关系做如下归纳:(1)礼指导着法律的制定。
比如纲常之礼便是唐律最基本的内容。
在唐律的制订过程中,以礼改律之处甚多,唐律的制定与修撰要以礼为指导。
礼对于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立法也有重大影响。
(2)礼典、礼文直接入律。
如唐律的制定除总的方面受礼的指导外,有些律文几乎是礼的翻版。
礼法的关系和理解作文
礼法的关系和理解作文
《礼法相依,天下可治》
礼与法,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法的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
它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自我约束,通过道德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向美。
礼注重的是人情世故,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爱与和谐相处。
以礼待人,能够化解矛盾,增进情谊,营造出温馨和睦的社会氛围。
法,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和制度,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
它以明确的条文和严厉的惩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共秩序。
法的存在,让那些违反社会规范、危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受到应有的制裁,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礼法应当并重。
只强调礼,而忽视法,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为缺乏法律的约束,一些人的不良行为可能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反之,只重视法,而忽略礼,则会使社会变得冷漠和功利,人们仅仅因为惧怕惩罚而守法,而不是出于内心的道德自觉。
当今社会,我们既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公正严明,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让礼的精神融入法律的实践,让法的权威保障礼的推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既有法治保障,又充满道德温情的美好社会。
中国法制史进程中礼与法的关系
中国法制史进程中礼与法的关系中国法制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长卷,其中礼与法的关系始终贯穿其中。
两者在相互矛盾、相互融合以及变革发展中,展现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简要探讨中国法制史进程中礼与法的关系。
礼与法,起源不同,却在中国法制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礼,起源于祭祀,逐步演变为一种生活习惯和道德规范;而法则是在社会发展和统治需要中逐渐形成的。
在中国法制史的早期,礼与法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秩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与法在中国法制史中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法律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
尽管如此,礼的观念并未完全消失,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法律的实施和人们的行为。
进入汉代,礼与法在中国法制史中开始相互融合。
礼俗并存、礼法并行成为当时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礼的道德规范逐渐融入法律条文,礼成为法律实施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法律也借鉴了礼的某些规定,丰富了自己的内涵。
这种融合反映了中国法制史的独特特点,也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长河中,中国法制史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
例如,宋明理学、清末修律等都给礼与法的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这些变革中,礼义之争、明清易代等事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礼与法的变革。
在变革过程中,两者的关系不断调整,既保留了传统的礼治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法制发展的需求。
礼与法在中国法制史进程中始终紧密相连。
两者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又在融合中共存,共同塑造了中国法制史的独特面貌。
礼与法的不可分割性不仅体现在它们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还体现在历史变革中两者的协同发展。
这种关系不仅影响着中国法制史的演进,也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并阐述古代礼与法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法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内涵。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古代礼与法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的区别与,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互补作用。
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
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作者:宋仁彪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6期摘要:中国古代社会是个礼法社会。
礼法是中国古代法的基本形态。
其基本特征就是将礼作为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以礼率法、以礼摄法、“礼”与“法”既糅合又并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用于规范社会、管理民众、治理国家。
简单的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的历史、含义、特征以及与法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礼制;礼法结合;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14-02中国号称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社会往往被称为“礼法社会”,毫无疑问,“礼”对中国历史文化而言,其地位及意义都是举足轻重的。
礼是传统中国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亦有着密切联系。
一、“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古代,最先出现的应该是礼,从“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中就可以看出最晚在夏朝,就已经有了礼,原始的习惯转化为了具有约束力的礼法。
西周创立了系统的礼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可见法在当时的作用和权威远远没有礼大。
直到商鞅改法为律,确定了法律形式的名称,秦律才开始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局面。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由此,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进一步趋于融合,在立法上也继续标榜儒家思想,仍然有维护贵族官僚的法律特权。
中国古代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礼教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定为法律,而且礼教也是评价和解释法律的最高权威和最重要的依据。
在唐朝制定的《唐律疏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准乎礼”,也就是完全依照礼教,它大量地引用了儒家经典,如“八议”、“五服”等等,唐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贯彻三纲五常的准则。
到了明朝,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且下令他的子子孙孙必须要严格遵守这部律典,若有大臣建议修改这部律典,就要按“变乱祖制”的罪名来处罚。
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下的礼法关系探视
Re ain h p o a a d P o re y fo t e P rpe t e o a iina e il t n Cu t r lto s i fL w n r p it r m h e s c i fTr d to lL g sa i lu e v o
[ 关键词 ] 传统法律文化; 法; 礼; 礼法关系
‘
[ 图分 类 号 ]D 2 文献标 识 码 ]A[ 中 99[ 文章 编 号 ]08 09 (00 0 01 — 5 10 — 57 2 1)3— 07 0
Ab t a t A e pc cpeo e0 fr i nl uue l n r rt hv e w n u onti s n fltn un s r c : sh ei hnm nn a t a clr,a adpo iy aehionui e no tn ada ii .D rg t s f i o td i t 0 w p e t r q c ao i fao i
ns ,t te agD ns ah dma rt nads roye u dt nl , n e r e eeometntet soteMiga dQn yat s at o h n yat r ce t ao n t etps on ai a y a dgt f t r vl y T ye u i e f o l auh d p n me fh n n igD nse. ih i i T ep nt t na ditgao ew e a n rpiyhv os tt emot se tletrso hn s g ytm. h eer i n ert nbtenlwa dpor t aecntue t s esni aue fC ieel sse ao n i e i dh af e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的关系的例子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的关系的例子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下面是一些例子:
1. 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也体现在国家法律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结婚登记、婚礼仪式等方面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了对长辈、师长等的尊重和保护。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家长、孝敬父母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国家法律也对家庭进行了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夫妻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规定了家庭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
3.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孝道,尊敬和照顾年长的亲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国家法律也对老年人进行了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了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和支持。
4. 义务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尊师重道、崇尚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国家法律也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保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了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的实施。
这些例子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国
家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原则。
中国法制史“礼与法”论文
(20121716王梦影)中国古代法制“礼法结合”的评议“礼与法”的关系是中国法律史中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可是说是一个礼教下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法是一种礼教中的法。
在中国法律制度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礼与法由分离到对立,进而融合。
其二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构成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文明。
礼治和法治皆人类社会整合之手段。
礼,渊源于原始社会之习俗习惯,其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主张以张扬人的社会属性以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
而在“礼”变得羸顿乏力时,法便取而代之成为统治阶级手中另一工具。
与礼反是,法自“人性恶”出发,倡以“利”诱民,以“刑”治民。
当然,前述“取而代之”非绝对性,事实上礼不仅影响中国传统法文化之外在特征,且成为其内在精神气质。
“中国古代法渗透着礼的精神。
”礼法结合体现了法与道德之交融,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之统一,强制性制裁与精神感召之互补,因成中国伦理化法律之最主要传统和特征。
礼与法何时开始结合?礼法结合的进程又如何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春秋战国时期,为礼法融合的萌芽期。
第二,秦汉时期,是立法融合确立方向和奠定基础的时期。
鉴于秦朝专任刑罚而覆灭的历史教训,汉初一些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就宣扬“先王仁义之道”的儒家思想来维持统治,主张制订法律,实施强力镇压,又须提倡德治礼乐。
西汉中期“独尊儒术”是礼法融合真正意义上的初始。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律”,许多法律都陆续创订了一些礼法结合的制度,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
第四,隋唐时期,完成和圆熟时期,“一准乎礼”使得礼法结合达到顶峰。
第五,宋元明清时期,是礼法融合模式的重构时期。
第六,近代以来,位立法融合的崩解与当代超越时期。
那么何为礼法结合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寓教于刑——“纳民于正轨”、“以德施政,善待民众,先富后教,先惠后使,先教后杀”、“不教而杀为之虐”。
二.礼刑并用——自汉武帝起董仲舒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官方哲学,以此论证“三纲”,作为国家立法原则。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毕业论文(1)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毕业论文(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备受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礼法结合被认为是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成为了学者们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包括其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和应用价值等。
一、定义礼法结合是指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不仅考虑到法律规范而且注重礼仪规范,两者结合,共同推行、实施,形成一种独特的法律文化现象。
二、形成原因1、价值观的共鸣: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社交等领域的礼节和文明,个体的利益重要,而整体的荣誉更具价值,这一观念与法律制度中注重公共利益的价值观有所契合,形成了互补共鸣,加强了礼法结合的基础。
2、政治需要:礼法结合也反映了管治者对法律制度的控制。
在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实践推行,可以加强国家的统治力度,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三、特点1、注重进程和过程:在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中,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也重视过程和进程。
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也注重合适的礼仪,以达到合适的目的。
2、调解思想的运用: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中,有很多调解思想的运用。
通过调解,让各方实现自己的权益,避免了过度依赖司法程序。
3、至上宽仁: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至上宽仁,这一观念也可见于法律制度中,通过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维护,实现法律制度的公正。
四、应用价值1、现代法律建设的启示:中国传统的礼法结合为现代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启示,建立相对应的制度,注重人文关怀,国家意志的引导和调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秩序。
2、文化软实力的展现:礼法结合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际交往中,道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
3、法律教育中的运用:礼法结合的实践,为法律教育的改进提供启示。
将礼法结合注重的人文价值观,融入法律教育体系中,更好的传播法律价值观。
有利于提高法制素养、加强法制建设。
结语总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礼法结合是独特的。
礼法结合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摘要:礼法结合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它将儒家礼教与法律规范相结合,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本文从礼法结合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一、引言礼法结合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它将儒家礼教与法律规范相结合,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在古代,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从礼法结合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以及现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礼法结合的背景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在儒家看来,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2. 社会变革的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纷纷制定法律,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这一背景下,礼法结合应运而生。
三、礼法结合的主要内容1. 礼与法的融合在礼法结合的法律制度中,礼与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礼仪规范等方面,而法主要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在古代,礼与法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法律体系。
2. 礼法结合的具体内容(1)刑法:古代刑法强调礼法结合,如《周礼》规定:“凡罚,必先礼而后刑。
”即先通过礼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不遵守礼教的行为,再依法进行处罚。
(2)民法:在古代民法中,礼法结合主要体现在婚姻、继承、财产等方面。
如《唐律疏议》规定:“婚姻之礼,必先问名,而后纳采。
”即婚姻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3)诉讼法:在古代诉讼法中,礼法结合主要体现在诉讼程序、证据规则等方面。
如《唐律疏议》规定:“诉讼必先礼而后刑。
”即在诉讼过程中,先通过礼教来调解矛盾,对于无法调解的,再依法进行判决。
四、礼法结合的影响1. 维护社会秩序礼法结合的法律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们的行为更加规范,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之礼的法律化浅谈
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之礼的法律化浅谈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之礼的法律化浅谈一、礼与法礼,就是各类纲常礼教及其外在体现,它起源于祭祀,后来内容逐步延伸并影响到家族(宗族关系)、等级关系、国家等各个方面,成为规范、约束社会秩序的一种普遍性社会规范。
礼主要是从儒家思想的礼的内容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规范制约的作用。
我国古代礼的内容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了家庭、社会、国家等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大体有亲亲尊尊、三纲五常等内容,核心是亲亲尊尊(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应当尊重的人),主要是通过礼的教化、约束和规范作用,通过家国一体的家治国治方式,实现统治国家的目的。
目前,大家对中国的法起源于习惯都达成共识,而习惯又和礼紧密相关,于是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法律最早称为刑,后来又称为律,然后又改法为律。
最早的法,基本就是以刑为内容,主要是针对不服从或者不遵守某一秩序规范的人,以刑的处罚,也便有了出礼而入刑的说法。
古代法的内容基本都是涉及刑法,民事等方面的内容基本都靠礼等方面的内容予以规范。
二、礼与法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为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因此,儒家关于礼治的思想便影响到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影响到每个人。
儒家所追求与倡导地和谐、尊卑有别,也只是统治者用来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即为一种工具主义。
法同样也只是一种国家治理工具。
礼与法并不高于国家,只是为国家统治阶级服务,为皇权统治服务,没有现代社会中的为民的内容,民众只是被统治的对象。
中国古代社会是原有氏族社会转变而来,虽然成立了国家,国家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统治形式,但是原有的宗族关系、血缘关系还在。
儒家的礼治方式便在现有的宗族关系中建立起来,礼的维护与遵守便成为社会的一种规范与常态。
只有超出礼范畴的才会用刑(即法的方式来制裁规范),体现了中国古代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状态。
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1.以礼为主,以礼为纲。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的礼与法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礼与法的定义、关系以及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礼与法的定义及特点在中国古代,礼指的是一套行为准则,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对人际关系的秩序、人与物的行为方式以及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规定。
礼注重的是对人际关系、道德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法则是指国家或政权制定的法律规范,是社会秩序的法定规范。
法律通过强制手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使之遵守法律的约束,保障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礼与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礼是法的起源和基础,而法则是礼的具体实施和裁判,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二、礼与法的关系1. 礼与法的互补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礼是法的基础,法则是礼的具体实践。
有礼者方能有法,礼的存在可以为法制提供理论支撑。
古代礼制中规定的道德准则,成为法规制定的依据。
礼作为一种习俗或规范,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为法的实施提供了指导。
同时,法规的实施也需要礼的参照。
法律需要以礼德为基础,合理合法地对待人们的行为。
法律要求遵守者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这正是礼的范畴所涵盖的内容。
2. 礼与法的相互影响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受到了礼的影响,礼的规范与法律规范互相融合。
古代儒家学派强调礼的重要性,他们将礼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以礼治国的思想。
在法律实施中,判案者也会参考礼德观念。
在审判过程中,法律判决需要考虑到社会伦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因素,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正。
三、礼与法在古代社会的影响1. 礼与法共同维护社会秩序礼与法作为社会管理和规范行为的手段,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礼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法律规定并强制执行。
二者合力共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古代社会中,礼的存在使民众将遵守道德规范作为习俗,愿意主动遵守法律。
中国古代“礼”和“法”的关系
中国古代“礼”和“法”的关系作者:刘晓婷来源:《祖国》2019年第24期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礼”与“法”的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法”思想某种程度用来制约和规范各种社会矛盾,法家思想与价值理念可以对各种矛盾进行调剂与规范。
“礼”的思想在古代对于维系统治者的自身统治,以及促进社会的安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我国古代“礼”、“法”思想的关系进行阐释,试图从中找出“礼”与“法”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提出系列有关于“礼”与“法”方面的见解,以期能利用古代“礼”、“法”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社会关系 ; 法治 ; 等级观念 ; 伦理道德在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我们对于祖先留存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当进行价值的复兴。
“礼”与“法”的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空气,需要在保持好自身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对国外的先进文化进行必要的吸收。
研究“礼”与“法”思想的价值所在在于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汲取。
为我国在新的征程里社會主义建设把脉导航。
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在世界上具有他国无可比拟的地方,在古代,统治者阶级离不开“法”的思想来支撑其统治,使得统治根基更加牢靠。
于大众群体,“礼”的思想对于规范个人行为无可替代,伦理道德的不断强化就是典型例证。
对于士人这个阶层则借助“礼”思想来修身养性。
在“礼”、“法”思想的促动下,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劲的力道。
其中“礼”、的思想中包含着“仁”与“孝“等意思,“忠”与“义”的思想对于今天仍然对人们具有指导的意义。
一、加大对古代“礼”、“法”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一)加强“礼”、“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有关“礼”、“法”思想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
我们可将其划分为二个维度。
一是关于如何做人的理论。
即涵盖了如何待人接物及如何为善等内容。
中国法律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的关系
中国法律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的关系作者:范晓晋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与法就如一对孪生姊妹共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表现在地位上、起源上、价值取向上;其联系主要表现在性质上的互通、内容上的互融、功能上的互补。
关键词:礼;法;区别;联系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073-02作者简介:范晓晋(1963-),河北廊坊人,河北省廊坊市光明公证处,公证员,研究方向:民商法。
礼与法,是两种性质不完全相同,但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现象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灋(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由此我们认为法具有公平裁判之意,礼最初的意思是一种事神的祭祀仪式。
后来随着法与礼的系统化、规范化,法与礼从宗教意义向世俗、社会意义转变。
中国传统的法指的是由国王、皇帝或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刑、律令及例等形式。
“中国传统的‘礼’则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度层面的,其包括隆重正规的国家典礼,如皇帝、王室的祭祀;不同社会等级所相应享用的不同规格的车马、舆服、饮食、居所等等。
制度层面的‘礼’还包括不同地区、家族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被国家认可并默许的风俗习惯,如乡规村约、家族法等等。
二是价值观层面的,‘礼’凝结了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追求,如和谐、道德等等。
”①在中国的古代,礼与法作为两大社会规范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法与礼有着极深的渊源。
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表现出区别的同时,两者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传统礼与法的区别(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同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基础地位,而法居于辅助地位、从属地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礼法关系综述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礼法关系综述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礼与法的文化,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礼治时代、法治时代、礼法合治的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礼法关系,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关系进行系统梳理,是法治社会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实现真正意义依法治国必须考虑的历史文化前提。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礼;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与发展时期主要是指从原始社会到清朝末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本文探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与法主要集中在封建社会时期,先后经历了礼治时代、法治时代和礼法结合时代。
一、礼治时代的礼法关系礼产生于原始社会,而法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在法产生之前当时的社会关系完全是依靠礼来调整的,而这种礼的雏形在当时主要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宗教仪式。
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之后,统治者对礼进行了承袭和变革,尤其是在周公制礼之后,礼更是成为一种系统的社会调控体系,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也包括法的制度。
在夏商周时期,法即刑,那么在礼治时代刑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汉书·陈宠传》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
这一表述与西周时期的“出礼入刑”思想相对应,表明在礼治时代,礼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而刑则作为礼的补充,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惩罚。
另外,有《礼记·曲礼上》所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一论述被作为当时的刑罚处罚原则,本意是指对于一般的平民,没有资格受到礼遇,对于贵族犯罪,在刑法的适用上排除某些刑罚。
以上两方面表明了在礼治时期礼与法的关系,即刑是为了巩固和贯彻礼的,是礼规范的社会物质强制力量[1]。
在该时期,礼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亲亲”、“尊尊”上,目的也主要是以维护宗族内部的尊卑长幼关系和国家结构中的等级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论文关键词:礼制礼法结合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论文摘要:中国古代社会是个礼法社会。
礼法是中国古代法的基本形态。
其基本特征就是将礼作为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以礼率法、以礼摄法、“礼”与“法”既糅合又并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用于规范社会、管理民众、治理国家。
简单的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的历史、含义、特征以及与法律的相互关系。
中国号称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社会往往被称为“礼法社会”,毫无疑问,“礼”对中国历史文化而言,其地位及意义都是举足轻重的。
礼是传统中国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亦有着密切联系。
一、“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古代,最先出现的应该是礼,从“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中就可以看出最晚在夏朝,就已经有了礼,原始的习惯转化为了具有约束力的礼法。
西周创立了系统的礼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可见法在当时的作用和权威远远没有礼大。
直到商鞅改法为律,确定了法律形式的名称,秦律才开始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局面。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由此,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进一步趋于融合,在立法上也继续标榜儒家思想,仍然有维护贵族官僚的法律特权。
中国古代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礼教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定为法律,而且礼教也是评价和解释法律的最高权威和最重要的依据。
在唐朝制定的《唐律疏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准乎礼”,也就是完全依照礼教,它大量地引用了儒家经典,如“八议”、“五服”等等,唐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贯彻三纲五常的准则。
到了明朝,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且下令他的子子孙孙必须要严格遵守这部律典,若有大臣建议修改这部律典,就要按“变乱祖制”的罪名来处罚。
一方面,它说明了古代的统治者越来越注重法的制定,但同时在另一方面,法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仍然是极其维护礼,以礼为中心的。
法和礼的关系作文
法和礼的关系作文
哎呀呀,今天老师让我们来讨论法和礼的关系呢,这可真有意思呀!
法呢,就像是一个超级严格的大英雄,它站在那里,告诉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要是有人违反了法律,那可就有麻烦啦,会受到惩罚哦!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要是违反了校规,老师肯定会批评我们的。
礼呢,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小天使。
它让我们变得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
比如见到长辈要问好呀,跟同学要友好相处呀。
如果没有礼,那大家不是都乱套啦?就像我们去朋友家玩,要是没礼貌,乱翻东西,那朋友肯定不高兴呀!
法和礼它们俩呀,其实是相互配合的呢!就好像我们玩游戏,法是游戏规则,礼就是我们的游戏态度。
没有规则,游戏就没法玩;没有好的态度,游戏也不会开心呀。
有一次我就看到这样一件事,在大街上,有个人乱扔垃圾,这多没礼貌呀,也违反了规定呢!旁边的人就说他:“你怎么能这样呢?”那个人还不以为意。
这时候要是没有法律来约束,那大家都乱扔垃圾,我们的城市不就变成垃圾场啦?
还有哦,我们在学校里要遵守纪律,这就是法呀,同时也要对老师和同学有礼貌,这就是礼呀。
法让我们的学校有秩序,礼让我们在学校里过得更开心。
所以呀,法和礼都很重要呢,它们就像我们的两只手,少了哪一只都不行呀!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有礼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的关系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与法就如一对孪生姊妹共同支配
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
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表现在地位上、起源上、价值取向上;其联系主要表现在性质上的互通、内容上的互融、功能上的互补。
关键词:礼;法;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073-02
作者简介:范晓晋(1963-),河北廊坊人,河北省廊坊市光明
公证处,公证员,研究方向:民商法。
礼与法,是两种性质不完全相同,但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社
会现象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灋(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由此我们认为法具有公平裁判之意,礼最
初的意思是一种事神的祭祀仪式。
后来随着法与礼的系统化、规范化,法与礼从宗教意义向世俗、社会意义转变。
中国传统的法指的
是由国王、皇帝或专门的立法机构制定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在内容上
主要表现为刑、律令及例等形式。
“中国传统的‘礼’则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度层面的,其包括隆重正规的国家典礼,如皇帝、王室
的祭祀;不同社会等级所相应享用的不同规格的车马、舆服、饮食、居所等等。
制度层面的‘礼’还包括不同地区、家族的人们在长期共同
生活中形成的被国家认可并默许的风俗习惯,如乡规村约、家族法
等等。
二是价值观层面的,‘礼’凝结了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追求,如和谐、道德等等。
”①
在中国的古代,礼与法作为两大社会规范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法与礼有着极深的渊源。
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表现出区别的同时,两者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传统礼与法的区别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同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基础地位,而法居于辅助
地位、从属地位。
中国传统的礼起源于对上帝、神灵、祖先的祭祀
活动,要求人们事上帝、神灵、祖先的内容和程序符合天道、神道
和孝道。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②虽然后
来礼也有“地之义”、“民之行”的含义,但在对神灵和祖先怀着无限
崇敬的古代社会,由于人们对礼起源的神秘崇拜从而使礼在调整世
俗社会时也就具有至高的核心地位。
古代由于立法技术落后,执法司法成本较高使法律体系远没有
现代这样完备,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上也不是完全地依法办事,礼、德、情在处理具体的案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德主刑辅”就反
映了古代法的辅助地位,远没有形成现代社会的司法独立。
其实在
整个古代社会,法(通常是刑)在维护社会统治中主要是起到维护
封建礼制、德治、人治的作用,实现礼制、德治并最终达到人治才
是古代“法治”的目的。
因而古代法在传统社会主要具有工具性价值,其辅助服务地位也就显而意见了。
(二)起源上的不同
法作为一种较为规范的社会控制手段是与国家分不开的。
在古
代和中世纪流行着君权神授,法自君出的观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
法学家认为法起源于人性和理性的需要,他们所倡导的自然法就是
指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和道德原理,当然还有人认为法是民族精神
的体现等。
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看到了法演变的一个方面,
有的混淆了法与原始习惯、风俗的区别,因而并没有揭示法的本质
和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上阐述了法产生经济条件、阶级基础和人性的需要,即生产的发展
使产品有了剩余,产品分配的不均而导致的贫富差距从而产生了阶
级以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所有这些都需要规范的、系统的、强制的社会控制手段的出现,这就是法。
而且马克思陈述
了法产生的标志,即国家的产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权利与义务
的分离。
因而法是阶级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古代法起源于物质冲突
和阶级划分。
(三)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礼的价值取向是人伦道德,人伦在古代首先主要指的是人的行
为符合一定的风俗、习惯,比如有关服饰、饮食等方面合乎风俗、
习惯的礼;其次礼表示人的行为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骤,如祭祀、
结婚、朝拜等方面的有关程序、步骤之礼;再次礼表明社会成员依
其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如尊尊、亲亲等方面的等级礼。
礼
的道德属性主要是要求人们讲究仁爱、忠孝、信义等具有善内涵的
品行并要求行为符合这些善德,具有教化洗礼的功能。
古代法主要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皇权等统治阶级的利益,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法所维护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古代的法家思想家虽然倡导公平正义的法,但事实上由于剥削阶级的本质不变,从而使古代的法并未真正实现现代法所体现的价值,适用法律上的等级差别,法的非道德性,非严格的依法办事都体现了法的任意性和阶级性。
但无论如何法都是统治阶级手中的统治工具。
二、礼与法的联系
(一)性质上的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