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命科学在小学生教育中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生命科学在小学生教育中的研究

江川县江城镇翠峰中心小学李斌

摘要: 作者针对小学生生命科学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并且对生命科学教育

小学生实施的实践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生命科学;教育

1、生命科学建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通过研究小学生认知方面上形成的建构主义,可以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最基础的教学理论是教与学过程中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所谓“生成性”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第一,知识是通过认知个体与环境的互相影响中逐渐生成的;教与学的过程正是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学生经过与环境的互相影响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以增强学生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第二,新的知识是通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互相影响而逐渐生成的;教与学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第三,知识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中逐渐生成的;教与学的过程正是学生在和其它人的交流、合作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认知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学生主动地掌握自然环境的事物、现象,经过研究自然环境的过程,从而得到科学知识,这与日常的理科类学习有区别,日常的理科学习经常脱离了自然环境事物、现象的研究,只是对于已有的结论性知识进行学习,这种理科学习,即便使学生学习了许多的知识,也仅仅是滞留在死学习的程度。

(2)引导学生去培养进行探究的能力。探究现象时,这种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毫无准备地去面对“自然”,“自然”将不会为你敞开智慧之门的。不具备足够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掌握自然环境的事物、现象的。在相同的事物、现象前,一个拥有良好观察能力的人,与缺少这方面能力的人相比较,通过事物、现象中所得到的信息,不管是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会较大的距离。如果

想主动地掌握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就应该有规划、有目的地提高研究方面的能力。

(3)、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了解自然环境。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逐渐从简单的自然认识增加到复杂的自然认识(自然认识即理解自然)。但是,要准确地理解自然,就必须使得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的概念。

3、用生命科学教育小学生具体实践的研究

(1)教学方法和主要内容

因为目前在我国小学教学中出现不小的失误,即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动手能力、轻视实际经验等的教学。另外就是认识上导致的误差,即许多人觉得素质教育就是轻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躲避知识的教学,盲目地迫使学生去研究而缺少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这些明显阻碍了小学生的素质提升,又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生命科学中性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实际的讲解,使得学生即在听故事,又逐渐地掌握有关知识。

课堂中促使学生自由提问,互相交流和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进行相关教学,使得学生们多了解自然界中有关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例如: 蝴蝶的妈妈又是谁?小树的妈妈是谁?为什么小鸟是从蛋里孵出来的,而我们则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等等,像这样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好奇。(2 )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1)用生命科学对小学生性教育课程的实施

为了让小学生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这些生命科学中性教育的有关知识,也为了吸引他们的兴趣,依据小学生爱好听故事这一特点,特意为小学生撰写了《妈妈,我从哪儿来?》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妈妈我从哪儿来?》教案

活动目的:

a、使得学生简单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是怎样长大的。

b、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

c、教导孩子尊重长辈。

活动准备: 胎儿及子宫在母腹中的解剖图,录音机、视频仪、碟子、磁带,每个学生一张纸,铅笔若干。

活动内容:提出课题,吸引兴趣:思考

观看图片,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好好想想,这位阿姨碰到什么开心的事?小宝宝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

a、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b、观看视频仪,了解宝宝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观看在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宝宝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展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c、看碟子,观察宝宝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谈论

讨论:宝宝出生以后即不会说话也不会吃饭,大人们需要为宝宝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如何来感谢他们呢?老师总结。

d、学生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练习

老师分作业卡,学生标出顺序号,以表明宝宝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e、听音乐表演宝宝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

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当然也利用了一些音像资料。

(2)用生命科学激发小学生好奇心课程的实施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学习后,发现采用适应学生天性的双向式教育更为有效。结合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发展关键期特点,设计实施了一个教学案例《蝴蝶从哪里来?》

教学案例:

蝴蝶从哪里来?

活动目的:了解、探究蝴蝶的生长过程,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活动准备:蝴蝶生长过程的挂图,蝴蝶的标本。

活动内容:

a、以帮助毛毛虫找妈妈的口吻引出问题。

b、探讨:毛毛虫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你们知道哪儿可以找到毛毛虫的妈妈?

c、讲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从故事中让孩子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教师讲故事,学生边看挂图边安静的听故事。

引出问题:毛毛虫是怎么样变成蝴蝶的?

总结毛毛虫生长的过程:卵一毛毛虫一蛹一蝴蝶。

d、探讨: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动物宝宝和他们的妈妈长的不一样?(比如:州蚌,蚕,蛆……)

e、野外活动:带孩子到野外的草丛和树叶下观察,看能否找到毛毛虫或蛹。

这堂生命科学课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课堂上完成的。

4 结论

生命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地位,但是仅仅把生命科学教育等价于传统的教育,继续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学生机械地掌握学习知识为目的,不加入新的教学思想,引入新的教学方式,那么要想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学生仅仅是个美好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2]土玉瑶.《生物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