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就业现状及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就业总体相对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就业压力加剧随着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等新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00万以上,而新的就业岗位却无法满足这一庞大人口需求。
1.2 结构性失业问题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在制造业相对衰退的背景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等问题。
这导致了结构性失业问题,许多技术要求较低的岗位很难再吸纳更多劳动力。
1.3 产业结构转型困难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优势还未形成。
这意味着一些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有限。
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时间和政策支持。
1.4地区之间差距加大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困难。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但由于技能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低技能岗位。
一、二、三级段落标题分别是主要问题的分点。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针对我国存在的主要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2.1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应当注重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供更多适应市场变化的知识。
2.2 促进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减少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2.3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转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推动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就业现状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就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结构性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待遇不公以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等。
1. 产业结构性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过度依赖外需和低成本劳动力,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差时,许多就业岗位被撤销,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
而高技能产业却面临人员短缺的困扰,形成了供求不匹配的状况。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我国高校逐年扩招,但是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缺乏信任感,更倾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这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和挑战。
3. 农民工待遇不公在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着待遇不公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施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的差异导致了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卫生条件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差异。
4.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包括用人单位存在低薪、长时间加班等问题,同时一些打工者承受庞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非正式就业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劳动者处于合同保障缺失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1. 结构性调整与转型为了解决产业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来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推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并引导劳动力向新兴行业转移,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习机会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在学生就读期间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增加他们获得就业的竞争力。
3.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针对农民工待遇不公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整体稳中有升,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分析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稳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1. 就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就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产业和企业面临用工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些求职者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种不匹配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我国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逐渐减少,而一些新兴产业的需求却不断增加。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及时跟进这种变化,导致了一些行业的用工短缺,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员的下岗失业。
3. 职业技能不足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学到实用的职业技能,导致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现象既影响了个人的就业前景,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4. 定岗用工难一些企业面临的困境是,找到了合适的员工,却在定岗用工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一方面,一些员工在工作中表现不佳或者缺乏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用工流程不够顺畅,导致了定岗用工的难度增加。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预测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不匹配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预测,及时了解各个行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劳动力结构,促进就业稳定。
2.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为了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我们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实用技能的人才。
同时,也需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3.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为了弥补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技能缺口,我们需要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我国就业现状的问题分析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就业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量毕业生进入市场使得求职压力剧增,高学历与高技能人才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低学历人才则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就业问题的存在。
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落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某些地区就业困难加剧。
另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也导致了失业率上升。
二、针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为解决上述就业问题,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教育系统由于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未来就业机会和社会整体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职业技能培训。
国家应投入更多资源,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强高等教育创新,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
2.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我国应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
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也要加大对传统行业的转型支持力度,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
3. 增强创业就业支持政府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氛围,简化注册流程,并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
同时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相关培训,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4.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上要注重协调各地区发展,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此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需要关注人才流动和分布,通过建设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劳动力就业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各类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覆盖,并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关系的制度。
此外,还需加大对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以不同方式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中。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引言】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和人口结构的变动,就业市场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就业现状分析】1. 就业总体形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就业压力仍然存在。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2%,城镇就业人口为4.26亿人。
尽管就业人口总数庞大,但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结构变动给就业带来了一些挑战。
2.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使得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普及,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
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
据统计,每年约有800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其中就业难、就业质量低下成为了普遍问题。
这不仅对个人造成困扰,也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对策研究】1.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了解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 积极推进创业创新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创业创新。
提供更多的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减少创业门槛,激发创业者的活力和创造力。
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和实践经验。
3. 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为了提高就业的信息透明度和效率,政府应加大对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求职者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信息和指导,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对接,提升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就业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深入分析我国的就业现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就业现状(一)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
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然艰巨,这些都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相关企业减员增效,岗位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供给却相对不足。
此外,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问题也较为明显。
(三)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劳动权益保障不足。
同时,一些劳动者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就业稳定性较差。
(四)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兴起,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如网络直播、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迅速发展。
这些新就业形态在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新问题。
二、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一)经济发展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的用工需求会减少;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则会导致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
(二)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会改变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导致一些岗位消失,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
但新技术的发展往往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劳动者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就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三)教育和培训体系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到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如果教育和培训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就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职位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1 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
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毕业生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1.2 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往往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关注。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获得这些岗位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校品牌:高校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实习:高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3.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一、主要问题分析1.就业结构失衡我国就业结构普遍存在职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行业的用工需求减少,职位稳定性较差,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用工需求迅速增长,但供给不足。
这导致了大量劳动力流失和社会不稳定。
2.毕业生就业难随着大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遭遇到了竞争激烈、招聘标准苛刻等问题,导致他们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3.农民工务工环境恶劣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现象显著。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里面依然面临低收入、无社会保障、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他们经常处于弱势地位,面临压榨和歧视。
4.中小企业就业形势严峻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就业的主要渠道。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市场竞争压力大以及人才稀缺等原因,中小企业在招聘和留住人才方面存在困难。
这导致中小企业难以为员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
二、对策分析1.优化就业结构政府应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对新兴行业所需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场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民工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保障其基本劳动权益。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吸引更多农民留在家乡就业创业。
4.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除了提供财税、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外,还应提供人才储备、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一、我国就业现状与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存在着许多就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包括:结构性失衡、城乡差距、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结构出现了失衡。
传统产业的萧条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适配能力欠佳的劳动力面临就业困境。
此外,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也影响到了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先进制造重大项目实施。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是另一个显著问题。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常常陷入低收入陷阱。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贫富分化,并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困境。
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使得竞争激烈,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如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就业渠道有限以及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
这给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应对上述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行业转型。
投资于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培训,并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工作机会,以促进劳动力结构平衡发展。
2. 加强城乡收入分配政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地区劳动者待遇,并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这将减少城乡差距,并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必要的职场技能培训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实习项目。
同时鼓励创新创业,减少对传统就业市场的依赖。
4. 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进一步推广网络招聘平台、社区公益岗位和线上兼职等方式,为未来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在高校毕业生村官计划和西部志愿者项目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得人才能够到基层发展。
5. 鼓励社会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支持,并创建良好的环境鼓励其发展壮大。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毕业即就业”的局面,而是更加注重自身能力,期望能够从事与专业相符合的工作。
然而,现实却让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状况分析1. 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数据同时也表明,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 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与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的情况相对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一些毕业生石沉大海,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
同时,一些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也更倾向于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加。
3. 就业岗位匮乏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对于大学生的职位与数量较为有限。
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更加低薪甚至无关专业的工作,而对于大规模的本科毕业生群体来说,这种现状无疑是一个重大问题。
4. 向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就业的倾向较高传统制造业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但随着行业的疲软和调整,对于大学生毕业生的吸纳也越来越少。
而在新兴产业方面,对于大学生的聘用数量也相对有限。
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尚未达成一个平衡。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影响原因分析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尤其是在更加落后的地区,教育质量远远达不到最优水平,这也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缺少专业人才的现象。
2. 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上的不足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很多大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虽然能够达到一定水平,但在与企业对接的时候,却存在一些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加速,我国的就业形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就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就业形势的进一步改善。
一、我国就业现状分析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传统产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却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能人才的缺乏。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另一部分城市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
2. 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无法就业。
这种供需矛盾的背后是产业升级、城乡差距、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中,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远远超过供给,导致用工荒现象的出现。
而在一些传统产业中,由于产品市场的萎缩,导致部分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安置。
3. 大学生就业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认可。
一些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创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也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
2.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解决供需矛盾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需要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一方面是建立健全的用工制度,鼓励企业提高用工质量和用工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供需矛盾所造成的成本和损失。
3.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推进,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我国就业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研究,以期为我国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就业现状分析1. 就业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9.3亿人,其中就业人口约为7.7亿人。
而2019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2. 就业结构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深入,我国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型压力,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据统计,2019年我国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比约为24%,第二产业占比约为29%,第三产业占比约为47%,服务业成为就业的主要增长点。
3. 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尽管整体就业形势稳定,但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和城市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就业承载压力持续加大。
二、就业现状面临的挑战1. 结构性失业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问题。
传统产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一些劳动力出现了就业瓶颈;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对于普通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由于职位需求有限和毕业生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加速,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与城市需求不匹配,导致了一部分农民工的就业难问题。
三、对策研究对于结构性失业问题,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倾斜,扩大相关就业领域,提高就业机会。
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就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就业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阶段我国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分析1. 就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但由于教育培训体系滞后等原因,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未能良好匹配。
高科技产业职位需求增长较快,但人才短缺;传统行业岗位减少导致大量外流劳动力。
2.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市场对其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
这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从事低薪职位。
3. 农民工待遇不公平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重要劳动力来源。
然而,在其中仍然存在违法用工、拖欠工资、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农民工的权益受损。
三、对策建议1. 优化就业结构政府应加强与高校对接,推动教育体系向产业需求转变。
鼓励人才流动和跨行业转岗,提供相关培训服务。
调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2.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机制高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并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同时提供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和平台,引导和激励更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
3.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政府应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涉及农民工利益保护的监管机制。
促进集体谈判机制发展,在凝聚各方力量的同时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
落实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提升农民工待遇水平。
四、对策的落实和评估政府部门应具体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对策的顺利推进。
同时应建立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对策执行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结论就业工作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就业结构合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都存在问题。
通过优化就业结构、完善高校毕业生引导机制以及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并为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
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一、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口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以及结构性转变和技术革新的推进,就业形势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1. 就业岗位短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传统行业岗位逐渐减少,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导致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境。
此外,人才供需结构不匹配也是导致岗位短缺的原因之一。
2. 职业技能不匹配虽然大学或职业学院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储备,但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在求职市场中竞争力较弱。
此外,由于行业发展速度快、就业环境不断变化,许多人过时的技能在市场上无法得到认可。
3. 地域性就业差距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薪酬待遇较好,而欠发达地区则存在着就业机会匮乏和低薪问题。
这种地域性的不平衡导致了人才流失和经济发展不均衡。
4. 就业歧视问题尽管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公正,但某些群体仍然面临着就业歧视。
无论是基于性别、年龄、民族还是身体残疾等因素,这些歧视现象都直接影响了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三、对策分析1. 激励创新与创业为了解决岗位短缺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创新与创业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例如,在高科技领域提供税收减免和财务支持,并建立创造良好创新环境的孵化器和科技园区等。
同时,大学和职业学院也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加强教育与技能培训为了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教育和技能培训应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学校教育应更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与相关行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就业实训项目。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和补贴。
3.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为了解决地域性差距问题,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并提供相应补贴和税收优惠。
同时,要加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等方式吸引外来企业进驻欠发达地区。
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快速变革和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目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 就业岗位不匹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业衰退或转型,导致部分岗位供给过剩,而新兴行业和职位需求不断增长。
这种不匹配使得找到合适岗位变得困难。
2. 大学生就业压力:中国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市场,使得求职竞争激烈。
加之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
3. 高龄人口失去竞争力:由于老龄化趋势明显,在某些领域,“年轻气盛”的观念成为用人单位录取人员的重要标准,从而使得高龄人口面临就业困境。
4. 经验缺乏限制发展:许多企业更喜欢有经验的求职者,这给年轻人和新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难题。
他们没有机会积累经验,因此,无法满足对工作技能和知识掌握的要求。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1.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学结合:应加强职前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教育,在校期间建立学生对未来岗位市场需求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意识,并通过实习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2. 推动政策配套改革:政府应调整产业结构,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同时,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政府颁布行情分析指导预测水平。
3. 增加灵活用工方式:鼓励各类用工方式共同发展壮大,包括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以便给不同群体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就业机会。
4. 改革养老保险政策:采取鼓励企业对高龄员工持续使用或提供退休后再次就业的政策措施,以解决高龄人口就业问题。
四、加强职业指导与培训1. 建设更加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设置职场准备课程、实践活动和个人辅导服务,为求职者提供必要技能和求职经验。
同时,加强与行业相关机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并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解决当前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1 就业形势严峻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与此同时,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并未相应增长,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的困境。
1.2 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普遍倾向于选择传统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导致这些领域的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较大。
而一些新兴行业和岗位,由于大学生对其了解不深,导致供需不平衡,错失了一些就业机会。
1.3 就业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影响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2.1 提高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分享就业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2 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不仅局限于传统行业,还要关注新兴行业和岗位。
可以通过参加招聘会、实习实践等方式,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2.3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符合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2.4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2.5 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增加对大学生的招聘数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 就业压力加大如今,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求职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同时,就业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结构性失业问题尽管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工作,但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而另一些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3. 就业渠道单一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只关注传统的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就业渠道单一化,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磨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具备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提高就业率。
2. 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该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专业教育。
3. 开拓多元化就业渠道大学生要主动拓宽就业渠道,不仅应该关注传统的企业就业,还可以积极寻求创业、自主就业的机会。
同时,政府也应该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支持政策,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4. 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来培养。
5.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大学应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和面试技巧。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并面对就业挑战。
就业民生问题现状及对策
就业民生问题现状及对策一、现状1.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新兴产业就业岗位增加,但新兴产业对就业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也更高,导致一些人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增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反映招工难,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3.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不高,如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对策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
同时,应加强对新成长青年群体的政策扶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4.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I: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5.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供给。
同时,应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
6.加强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服务支持,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
总之,解决就业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劳动者也应加强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就业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指出我国面对就业总量规模大和新增就业压力大以及就业弹性系数降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供求结构不相适应等问题,提出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等宏观层以及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和推行劳务品牌建设等微观层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 产业; 品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持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途径。
然而下岗就业成为近几年来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被列为十大危机之首,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得出这项结论,并且指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相比之下,近日,民工荒又成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湖北的热门话题,全省缺工50万人,且不分地区,不分行业。
”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并存,实际上是劳动力供需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是供需双方相互不适应造成的⑴。
一、就业基本现状及原因探析(一)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曾湘泉⑵运用计量模型估算出1992-2004年随时间变动的自然失业率曲线,实证结果显示,自1992年以来,中国具有不断升高的自然失业率,并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其后,自然失业率一直在4.8%-5.6%的范围内波动。
而且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
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
(二)新增就业压力大自7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使得我国增长的就业资源远远不够新增就业人口所需安置的岗位⑶。
而且农村改革使大批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其中有相当比例向城市转移,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这对就业形势本已严峻的城镇来说更构成威胁。
(三)就业弹性系数随经济的增长而下降就业弹性是指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拉动效应⑷。
按常规,高增长应当带动高就业。
近几年,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高增长,但没有带动高就业,而是出现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
有研究表明在城镇经济中国有经济部门就业弹性下降,与乡村经济中乡镇企业能力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就业需求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哪个国家中小企业都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渠道,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多重税收的压制,导致它们没有能力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一国的税费越重,特别是对能增加就业领域的税费征收越重,失业率就越高。
(四)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供求结构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一方面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需求逐步达到饱和,对新增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另一方面,新的国际化经济急迫需要更懂得新技术新沟通方式的人员,旧的人员构成已经不符和企业发展并且旧的企业不能积极改制和精减人员也不符和竞争市场,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与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
(五)过度劳动引起挤出效应王艾青⑸将过度劳动界定为”人力资源在较长时期的过度使用”,即就业者在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就业状态。
中国许多行业存在过度劳动现象,典型的如服装加工业、建筑业、采掘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制造业加工生产线等,农民工大量进入这些工作领域,溢出人员对在岗人员造成巨大的降低工资报酬的压力,而低报酬的长期持续,迫使该类人员不得不进行长期加班,从事超负荷的劳动。
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造成了很多就业机会被挤占,从而造成一些具有就业能力的人员的失业。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对此,特提出宏观上的对策如下:(一)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有关方面提供的1996-2000年我国的基本就业情况(如表一)表明在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稳中有降的同时,第三产业在吸纳着更多的从业人员。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吸纳150万人就业。
但2000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3%,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27.5%,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般为7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0%左右⑹。
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这种状况,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就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所以政府应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⑺。
(二)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应该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最近几年国企不但不能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业,还要消化现有冗员。
但私营企业迅速壮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根据有关资料,民营经济是近年来成长最快的经济,从全国来说,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占到70%以上,支撑着80%的经济增长率,提供着95%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解决未来劳动就业的主要出路是城镇化为了加快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应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我国城镇化率目前仅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有直接联系,城镇化可以扩充就业链条和产业范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点已被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
在2000年广东2530万流动人口中,有72.47%是从农村流入的⑻,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加速了流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
显然,加快城镇化步伐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城市非正规部门,推行灵活就业城市非正规部门的灵活就业主要有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独立就业、家庭就业、小时工就业等形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我国非正规就业者大约1200万人,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
发展灵活就业,在当前我国就业总量矛盾加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尤其重要,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满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需要,还能促进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减轻城市贫困。
(五)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力度,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以迈达尔等为代表的”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的条件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产业梯度与经济梯度,高梯度地区。
例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更快,但当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和相对市场狭小等原因,使发达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于是处于高梯度的产业会自发的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目前产业转移的热潮正在我国掀起,沿海地区制造业、纺织业已经开始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而一般来说,产业状况与就业状况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产业变动必然会带来就业的变化⑼。
国家和产业移出地以及承接地政府均应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使产业转移克服粘性顺利转出,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缓解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就业的主体是在特定生存环境下具有劳动力的人,所以还可从其所处环境和自身为着眼点,制定并实施促进就业的微观措施。
(一)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加大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力度有统计显示,在湖北省,35岁以下的青壮年,79%以上去了沿海城市务工。
而且仅湖北省近年每年新增劳动力约80万人,全省农村还有3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
如果根据地方特色,在农村当地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在留住”南飞雁”的同时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3680部队”现象。
农业品牌化是联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桥梁,是把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最直接途径。
实施这一战略首要是培育和扶持农业品牌主体,即对本地农产品有较强的开发加工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对本地农业进行深度开发⑽。
(二)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推行劳务品牌建设湖北省社科院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省内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5%,而未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⑾。
但由于劳动力有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具有某一创造财富的技能,从而具备在城市成为高级技工人才的能力,还能缓解劳动力供需发生的结构性矛盾。
例如2004年初,湖北潜江将”潜江裁缝”品牌整体推出,市直9个部门参与培育这一品牌。
目前,已有10万潜江裁缝被全国各地300多家服装企业竞相聘走,每年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
2006年,”潜江裁缝”被评为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潜江裁缝”劳务品牌效应,已引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注。
(三)发展第三部门,搭建就业桥梁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政府公共机构或称第三部门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的服务产品匮乏,服务供应不足;而且服务市场尚未形成,相应的制度基础有待建立。
大量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如:商会,协会,事业单位正处在与主观部门脱钩,结构调整,向市场化运营的过度阶段。
因此应注重发展第三部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为就业者搭建桥梁。
(四)积极培养开发高层劳动力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普及义务教育,必须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积极引导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通过加快教育方式改革,把大学办成培养高级技工的人才加工厂,包括按照国际劳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其进行培训和职业教育,使他们既具有大学文凭,更具有一技之长,能够适应市场对高层劳动力的需要。
积极、有效地培养开发高层劳动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和培训投资的效益,而且有利于全面促进就业。
注释⑴苏永华, 魏曦. 民工荒,一柄双刃剑[N]. 楚天都市报, 2008?02?21(6).⑵曾湘泉, 于泳. 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6(4).⑶骆勤. 我国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对策[J]. 中国期刊网.⑷王能应. 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 党政干部论坛,2003(3).⑸王艾青. 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2007(1).⑹郑冬晓.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特点分析[J]. 经济论坛,2004(2).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18).⑻彭启鹏, 刘建民. 广东劳动就业现状与走势分析[J]. 南方人口, 2003(4).⑼成学真, 王超. 东业西移对西部就业的效应分析[J]. 开发研究, 2005(4).⑽杨映辉. 论中国农业品牌化问题[J]. 农产品加工, 2005(6).⑾苏永华, 魏曦. 民工荒,一柄双刃剑[N]. 楚天都市报, 2008?02?21(6).参考文献[1] 骆勤. 我国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对策[J]. 中国期刊网.[2] 彭启鹏, 刘建民. 广东劳动就业现状与走势分析[J]. 南方人口, 2003(4).[3] 成学真, 王超. 东业西移对西部就业的效应分析[J]. 开发研究, 2005(4)[4] 赵江安, 黄志宁, 夏品俭. 中国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