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PKPD参数在抗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课件

PKPD参数在抗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课件
– 细菌对药物的暴露(drug exposure)情况,常用指 标有血药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及 血药浓度维持时间
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药动学/药效学(PK/PD)概念
➢ 药动学 (PK,pharmacokineties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 布、代谢或生物转化、吸收和排泄。 研究的是体内药物浓度的持续时间
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按照抗菌药物的PK/PD原理制订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作用对象为病原微生物,抗菌药物 治疗感染性疾病是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抗菌药物能否起到治疗作用取决于
– 抗菌药的抗菌活性,通常以最低抑菌或杀菌浓度 ( MIC, MBC)表示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时间依赖性且PAE较长的抗菌药物
其特点是对浓度杀菌依赖很小,具有时间依赖性,并表现 一定的PAE ( 抗生素后效应 )。在临床上用药的要依据指标 为AUC/MIC。该类药物由于PAE较长,因此在给药时,通 过增加药剂量或者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此来提高 AUC/MIC。
➢ 和药效学 ( PD,pharmacodynamics ) 主要是研究药物对临 床疾病的效果以及药物剂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的是药物浓度与抗菌效应的关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抗菌药物的PAE (Postantibiotic effect,抗生素后效应)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要清除病原菌,治疗药物 浓度必须维持在MIC以上( %T> MIC ),维持的时间即浓度在 MIC以上的时间甚为关键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理论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18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 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首次强调医生不应按药品说明书用药,而应根据抗菌药物的 PK/PD用药。
19
20
药代动 力学
分布
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分子才能从血液向组织转运,并在作用部位发 挥作用。若药物与血浆PB高,起效时间将受到显著影响。
高:PB>70% —— 头孢曲松(90)、苯唑西林(88-94)、替加环素(73-79) 中:30%<PB<70% ——万古霉素(30-55)、莫西沙星(39-52) 低:PB<30% —— 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利奈唑胺(3-32)
8.亚抑菌浓度(Sub-MIC)效应: 指细菌直接暴露于低于MIC的抗菌药物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效应。
30
药效学(PD)参数
9.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 是抗菌药物的时效曲线。以菌落计数(lgCFU/ml)对数为纵坐标,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 标绘制出的药物作用时间-细菌浓度曲线,称为杀菌曲线。
12.剂量依赖性敏感(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 SDD): 在药敏试验中,当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位于SDD区间时,意味着该菌株的抗菌药物治疗 成功率取决于药物应用的剂量。对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为SDD的菌株如要达到临床疗效, 有必要使用一个相对高于折点规定的参考药物的剂量(可通过使用增加剂量或高频率给药 等方式实现)。当药物有多个批准的使用剂量时,建议对SDD的菌株治疗采用最大允许 剂量,以保证达到最高的达标概率,同时需要参照说明书和器官功能进行剂量调整。

PKPD在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中应用课件

PKPD在抗菌药物临床治疗中应用课件
平均C-t曲线25 源自015 10 5 00
0.5
1
1.5
2
2.5
时间(h)
多次给药平均血药浓度-时间图
平均C-t曲线
浓度(mg/L)
25 20
15 10 5 0
0
0.5
1
1.5
2
2.5
时间(h)
比阿培南在老年人中的药代动力学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June 2019, 1433–1436
内容
• 前言 • PK/PD基础 • PK/PD临床 • 比阿培南PK/PD • 比阿培南临床(绿脓杆菌)
比阿培南单次给药
参数 平均值
t1/2β
(h) 1.172
Cmax
(mg) 16.635
V
CL AUC(0-∞)
(L) (L/h) (mg/L)*h
11.043 12.379 27.275
SD% 0.687 3.323 3.160 5.14 8.941
治愈病人 减少耐药菌的选择性
减少耐药菌的传播
规范的给药方式
--足量抗生素治疗的结果
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 足够的抗生素治疗
T>MIC>40-50%
敏感菌 耐药菌
细菌学清除
细菌学治愈: • 97% 临床治愈 • 临床感染的症状与体症
迅速消退
• 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Dagan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2019;17:776–782
美罗培南(MIC=8 mg/L )?
美罗培南的PD
MPC是MIC 4-5倍(>MPC最佳) 用药时T> MIC时间要超过40% 若每8小时用药一次, T> MIC要达到3h

抗菌药PKPD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精品医学课件

抗菌药PKPD研究与临床合理用药-精品医学课件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 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
10
11
12
13
14
PK/PD研究 与给药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优良方案: • 最有效地清除细菌 • 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 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 • 方便用药
15
抗菌药物PK/PD用药方案的临床意义
16
MPC新概念
➢现行以MIC为根据的抗菌治疗立足于“消 除感染”,为防止突变株出现和进而被选 择形成耐药菌群,在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以 及在金葡菌、肺炎链球菌和分枝杆菌的研 究中提出“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新概 念
培养MIC90)为基础,拟定给药量(血药浓度为MIC90 值的2-10倍。)
给药间隔时间*: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 PK)的半衰期 (t1/2)拟定
*早期仅以常规每天3次 缺点: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间未作动态的互相影响的结果来
确定。 5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 PARAMETERS:PK:Cmax、AUC、T1/2
抗菌药PK/PD研究 与临床合理用药
1
抗菌药、细菌、人体相关示意图
抗菌药
耐药性
药效学
体内处置 不良反应
细菌
感染 抗感染(免疫)
人体
2
选择抗菌药时需考虑的因素
药物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 谢、排泄 (给药方案)
对细菌MIC
感染部位浓度 药效学
结果
•临床效果 •细菌清除 •患者依从性 •耐受性 •耐药产生
17
Serum or tissue drug concentration
> MPC 疗效佳,无突变 MSW 疗效可,易突变

PKPD及其临床应用ppt课件

PKPD及其临床应用ppt课件

大环内酯类
• 时间依赖性(阿奇霉素除外),阿奇霉素PAE 较长。
• 组织和细胞内浓度超过血浓度。
糖肽类
• 对快速生长细菌有杀灭作用,对静止期细菌 作用不明显。
• 时间依赖性。最佳杀菌浓度为4~5MIC。 • 临床研究发现:持续给药和间歇给药尽管持
续给药T>MIC时间更长,但两种方案的疗效没 有差别。
Dagan et al studies
内酰胺类T>MIC%与鼻窦炎患者细菌学清除率关 系
100
80
60
40
PSSP
20
H. influenzae
0 0
20
40
60
80
100
Time above MIC (% of dosing interval)
Craig & Andes,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6
莫西沙星
750 mg q12h 500 mg qd 750 mg qd 400 mg qd 400 mg qd
Adapted from Doern GV. CID. 2001: 33 (Supp 3): S187-92 and Ball P. The Quinolones Third Edition. Ed: Academic Press. 2000; 1-31.
Sub-MIC的后效应在体内长于体外。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抗菌药分类 PK/PK 参数
时间依赖型 T>MIC (短PAE)
时间依赖型 (长PAE)
浓度依赖型
AUC24/MIC
AUC24/MIC or Cmax/MIC
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 烯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恶唑烷酮 类、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林 、氟康唑、阿齐霉素

从PK-PD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从PK-PD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4
60
2
4
60 2 4
68
Time(h)
抗菌药药效学
抗生素后效应(PAE) ▪ 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在洗去抗菌药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 (1log10单位)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 ▪ PAE的大小反映抗生素作用后细菌再生长延迟相的长短,亦反映抗菌 药 作 用 于 细 菌 后 的 持 续 抑 制 作 用 , 故 而 又 称 持 续 效 应 ( Persistent effects)
Viable Count (cfu/ml)
10000 1000 100 10 1 0
Antibiotic Induced death
1.6 hours to increase 1 log10
Removal of Antibiotic
Control
1
1 log10 increase 3.1 hours to increase 1 log10

特点
不动及铜绿耐药低 适用于经验治疗 链球菌属作用差
耐药率高,适用于病原治 疗;链球菌属、厌氧菌作 用差,不适用于吸入肺炎
的治疗
耐药率与头孢他啶基本相 仿,对链球菌的作用增强
亚胺培 ++++ ++ 南

++ +++
- 抗菌谱广,VAP经验治疗
需注意不动杆菌耐药性
对于革兰阴性菌:++++, R<10%; +++, R<20%; ++, R<50%; +, R <80%
3+
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PKPD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ppt课件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4
2、累积抑菌百分率
累积抑菌(率%)
100
90
图 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0 1 2 3 4 5 6 7
抗菌药物浓度(logC)
以MIC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率 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物 效价强度。
然而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 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 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 合二为一 。
10
抗菌药的PK/PD分类
抗菌药物分类 主要药效参数
2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19
氨基糖苷类对236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 Cmax/MIC与临床疗效关系图
注:结果表明Cmax/MIC越高,临床有效率越高,显示了浓度依赖 性的 特点,当Cmax/MIC达到8~12时,临床有效率高达90%,提示可通过 增加给药剂量来提高临床疗效。
20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持续长久的药效及PAE及PALE 。 ● PK/PD评价参数为Cmax/MIC,对常见
细菌的期望值应在8 ~10以上。 ●临床用药建议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
给药,以获得较1日多次给药更大的Cmax
21
●耳、肾细胞对氨基糖苷类的摄取具有饱和性, 增加药物浓度不会再增加摄取量,一日多次或 持续静脉滴注时,尽管Cmax相对较低,但维持 时间长,有较高比例的药物被肾皮质所摄取, 易造成蓄积中毒。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ppt课件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ppt课件

预防耐药菌产生。
31
5. 四环素类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属于长PAE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疗效相关参数:AUC0~24/MIC
给药方案优化:米诺环素
MRSA 鲍曼不动 多耐药鲍曼
AUC0~24/MIC
200 15~16 /
推荐: 100mg,q12h 100mg,q12h 首剂200mg po,随后50mg q6h
%T>MIC
PAEK/PD分类
分类
特点
评估指标
主要药物
抗菌效应与临床疗效主要
时间依赖性 (短PAE)
与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时 间密切相关,当血药浓度 高于MIC的4~5倍以上时,
杀菌效能几乎达到饱和。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T>MIC
氨曲南、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
部分大环内酯类
常规:500mg q6h 或1g q2h,每次滴注时间60min以上。 重症时:可增加维持剂量 或 持续滴注。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是指导剂量调整的关键和常用的方法。
建议谷浓度:15~20mg/L。 过低(<10mg/L)时易诱发耐药。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及临床应用简介
1
当前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增加,细菌耐药迅速变迁, 而新的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为了减少和预防耐 药菌的产生,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来确保抗菌 药物的合理应用,如何应用现有的抗菌药物对抗感 染性疾病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 力的可靠策略之一。
9
药效动力学(PD)——主要指标
PAE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作用在靶位的抗菌药物未解离而持续 发挥作用或是在抗菌药物打击下细菌生理功能恢复缓慢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PB抗菌药物在低蛋白血症时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头孢曲松、厄他培南、达
托霉素及替考拉宁等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的Vd可能增加,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
清除也会增加。
ppt课件
7
药代动 力学
代谢
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转化变成代谢产物,这个过程称为代谢。肝微 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因遗传多态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如年龄、疾病、营养),酶水平或活性的 个体差异较大。该酶系统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口服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与含Al3+、Fe2+和Ca2+等阳离子药物合用 易形成难溶性螯合物,使上述药物的吸收大大减少。 进食可使口服四环素类、利福平和异烟肼等的吸收减少。
ppt课件
4
药代动 力学
分布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向组织转 运称为分布。
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决定了抗菌药物的疗效及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药 物对组织的穿透力与药物的脂溶性、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和血清蛋白结合率等 有关。与分布有关的PK参数有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和蛋白结合率(protein binding,PB)。Vd反映了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与组织 中大分子的结合程度。
ppt课件
2
1
抗菌药物PK/PD 理论相关概念
ppt课件
3
药代动 力学
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 因素包括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胃排空时间、肠蠕动功能、血流 量及首过效应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吸收越快、越完全,药物 峰浓度越高,治疗作用越强。与吸收相关的PK参数有生物利用度、 达峰时间(Tmax)和血药峰浓度(Cmax)等。
抗菌药物PK/PD理论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18
2018.7.31
ppt课件
1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 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首次强调医生不应按药品说明书用药,而应根据抗菌药物的 PK/PD用药。
经CYP450代谢的抗菌药物有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 伊曲康唑、环丙沙星及异烟肼等。 对CYP450有诱导作用的抗菌药物有利福平等; 对CYP450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有氯霉素、甲硝唑、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咪康唑及酮康唑等。
ppt课件
8
药代动 力学
排泄
ppt课件
12
药效学(PD)参数
5.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是指细菌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耐药突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 集。常以选择指数(SI)表示,SI=MPC/MIC,SI越大表示MSW越宽,越易选择出 耐药突变株。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时,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也能防止耐药突变; 药物浓度如果在突变选择窗内,即使抑制了敏感菌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成功,但也可 能导致耐药突变。
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或经肝脏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物经尿液或 肠道排出体外。大多数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部分抗菌药物 通过肝肾双通道排泄。肾脏疾病时因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功能受 损,影响抗菌药物的消除。同样,肝脏疾病也可减弱对药物的代 谢或排泄。与代谢和排泄有关的参数主要有消除半衰期(T1/2β) 和清除率。
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 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 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为此国外相关指南 做出了相应修改。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共同从 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
抗菌药物体内PK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对其是否能迅速发挥作用或维持疗效
应综合判断。掌握各种抗菌药物P药物主要 药效学指标
ppt课件
10
药效学(PD)参数
1.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 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琼脂稀释法、微量/常量肉汤稀释法及E- test试验等。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药代动 力学
分布
只有药物的游离型分子才能从血液向组织转运,并在作用部位发 挥作用。若药物与血浆PB高,起效时间将受到显著影响。
高:PB>70% —— 头孢曲松(90)、苯唑西林(88-94)、替加环素(73-79) 中:30%<PB<70% ——万古霉素(30-55)、莫西沙星(39-52) 低:PB<30% —— 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利奈唑胺(3-32)
2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是指可杀死99.9%(Δlog10CFU≥3)的病原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MBC与MIC值比 较接近时说明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ppt课件
11
药效学(PD)参数
3.抗真菌药物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MEC): 在棘白菌素抗真菌药物的抗丝状真菌药敏试验中,与自然生长的菌丝形态对照,能使菌 丝形成小的、圆形的、致密的形态所需的最低抗真菌药物浓度。用以定量描述棘白菌素 类对丝状真菌的抗真菌活性。 4 .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是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当抗菌药物浓度 ≥MPC时,可同时抑制敏感菌株和单次耐药突变菌株的生长,此时病原菌必须同时发生 2次或更多次耐药突变才能继续生长。MPC值可判断抗菌药物防细菌耐药突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